2016川大网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次考核作业及问题详解
(完整)川大16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4作业答案100分

说明:每道小题选项旁的标识是标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 2。
5 分,共50.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
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2.主、客观唯心主义的共同之点是( )。
A.都承认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B.都承认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C.都否认世界的物质性D.都否认世界是运动的3.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是( )。
A.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相分裂B.主观同客观、认识同实践相分裂C.世界观和方法论相分裂D.自然观和历史观相分裂4.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种观点是( )。
A.辩证法B.形而上学C.唯心主义D.可知论5.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A.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陆九渊语)B.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语)C.理在事先(朱熹语)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反映论和先验论的标准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7.哲学的党性是指()。
A.凡是哲学或属于唯物主义或属于唯心主义B.凡是哲学都为一定阶级服务C.凡是哲学或属于形而上学或属于辩证法D.凡是哲学或者是反动的或者是进步的8.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有三个局限性,即().A.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B.直线性、循环性和盲目性C.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D.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看问题9.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C.无限和有限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B.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C.18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D.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11.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
A.关于人类思维活动的一般规律B.关于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C.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D.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1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13.空间是指( )。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核作业1-1.doc

1.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 )。
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参考答案】: C2.主、客观唯心主义的共同之点是( )。
A.都承认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B.都承认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C.都否认世界的物质性D.都否认世界是运动的【参考答案】: C3.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是( )。
A.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相分裂B.主观同客观、认识同实践相分裂C.世界观和方法论相分裂D.自然观和历史观相分裂【参考答案】: B4.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种观点是( )。
A.辩证法B.形而上学C.唯心主义D.可知论【参考答案】: D5.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
A.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陆九渊语)B.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语)C.理在事先(朱熹语)D.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王守仁语)【参考答案】: C6.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反映论和先验论的标准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参考答案】: C7.哲学的党性是指( )。
A.凡是哲学或属于唯物主义或属于唯心主义B.凡是哲学都为一定阶级服务 C.凡是哲学或属于形而上学或属于辩证法 D.凡是哲学或者是反动的或者是进步的【参考答案】: A8.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有三个局限性,即( )。
A.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B.直线性、循环性和盲目性C.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D.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看问题【参考答案】: C9.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C.无限和有限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参考答案】: B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B.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C.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D.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参考答案】: D11.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 )。
川大16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核作业1-2答案

川大16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核作业1-2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核作业1-2
一、单选题:
1.对事物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个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这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B
2.地理环境的优劣决定着人和社会的发展。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A
3.“世界统一于存在”是唯物主义的命题。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A
4.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B
5.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运动。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B
6.事物的发展总是从破坏“度”的界限开始。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A
7.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
的尺度。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A
8.事物矛盾是指事物之间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的关系。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A
9.哲学的基本派别是一元论和二元论。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A
10.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A。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2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1-4套马克思主义原理1.C 2.C 3.C 4.D 5.D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各有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对把正确答案选出,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
每小题1分,共40分)1.社会经济基础是指A.一定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B.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条件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D.特定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2.作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阶级斗争是A人们随意制造的"阶级斗争" B.一切形式的阶级斗争C.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阶级斗争D.只是指经济领域的阶级斗争3.社会上层建筑体系的核心是A.哲学观点B.道德规范C.国家政权D.艺术形式4.原因是指A.在某一现象出现之前的现象B.被某一现象所引起的现象C.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象D.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5.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观点,这是因为A.实践中的认识都属于真理性的认识B.来源于实践的认识都是真理C.实践就是真理D.人们的认识过程就是一个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去检验和发展真理的过程6.D 7.C 8.B 9.B 10.C6.区分社会的根据主要是A社会的阶级关系B.生产力发展水平C.产品分配形式D.建立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之上的经济基础7.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把静止绝对化的观点是A.唯心主义B.唯物主义C.形而上学D.相对主义8.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A.主观唯心主义B.相对主义C.客观唯心主义D.唯物主义9.一定的社会形态是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一10.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称之为A.不可能性B.现实的可能性C.抽象的可能性D.微小的可能性11.A 12.D 13.D 14.B 15.B11.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观点的A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D.机械论12.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是A.先进思想理论的形成B.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C.人们自觉的革命活动D.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13.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C.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D.社会实践1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C.因为运动是绝对的,所以静止也是绝对的D.因为静止是相对的,所以运动也是相对的15.社会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性质是A.对抗性的B.非对抗性的C.既有对抗性的一面,又有非对抗性的一面D.基本上是对抗性的16.D 17.B 18.A 19.A 20.C16.真理的内容是A.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B.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C.以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D.不以任何人、人类或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17.质和量的关系是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相互规定、相互作用的关系C.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原因和结果的关系18.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A.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B.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19.相对真理是指A.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B.任何真理都没有确定的内容C.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错误D.任何真理都需要反复地检验20.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中A.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B.经济基础服务于上层建筑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D.经济基础产生于上层建筑21.A 22.D 23.D 24.C 25.C21.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必然导致A.唯心论的错误B.机械唯物论的错误C.二元论的错误D.庸俗唯物论的错误22.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根本分歧是A.统一于实践还是认识B.统一于运动还是静止C.统一于存在还是非存在D.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23.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B.人民内部矛盾C.僵化的经济体制同先进的政治制度的矛盾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4.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C.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25.世界上各种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根据是A.矛盾B.普遍矛盾C.特殊矛盾D.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26.C 27.A 28.D 29.B 30.C26.事物的度是指A.事物的质变B.事物的量变C.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D.关节点或临界点27.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创造作用总是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其根本的条件是指C.科学文化水平D.人们的生活水平28.社会主义社会开始了人民群众自觉创造历史的新时代,这是指A.人民群众可随意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历史B.人民群众可以制定社会规律创造历史C.人民群众可以改造社会规律创造历史D.人民群众自觉地按照社会规律创造历史29.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同自己的经济基础A.完全适合B.基本适合C.基本不适合D.完全不适合30.从产生上说,意识是A天赋的B.独立自生的C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D.对物质的反映31.A 32.C 33.A 34.C 35.B31.历史唯物主义对人民群众作用的肯定是A.内在地包含了对包括历史人物在内的个人作用的肯定B.不包含对个人作用的肯定C.是对个人作用的否定D.是与肯定历史人物的作用并列的32.假象和本质的关系是A.假象不是本质的规定B.假象是本质的全部规定C.假象是本质的一种规定D.假象不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33.下列哪种现象属于必然性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B.瓜内有多少粒种子,早已确定,不多不少C.只刮风,不下雨D.感性材料多了就变成理性认识3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运动变化的观点B.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35.决定社会面貌的基本因素是该社会的A.政治制度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C.阶级力量对比D.政党的成熟程度36.D 37.D 38.C 39.D 40.B36.国家是A.与人类社会同时产主的B.封建社会产生的C.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D.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37意识是A.一切生物普遍具有的现象B.动物普遍具有的现象C.人和高等动物共有的现象D,人类独有的特殊现象38.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B.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39.热爱领袖同反对个人崇拜的关系是A绝对对立的B.热爱领袖必然导致个人崇拜C.反对个人崇拜必然会否定或排斥领袖的权威D.一致的40.辩证的否定是指A.外力否定B.自我否定C.任意否定D.甲变乙,乙变甲二、多项选择题(每题各有五个备选答案,其中有二个以上是正硬的,把正确答案选出,选中后将答案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核作业2-1.doc

1.辩证法所要求回答的是( )。
A.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B.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C.世界的状况怎么样的问题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参考答案】: C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 )。
A.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B.事物在联系中运动变化C.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D.事物的客观实在性【参考答案】: C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普遍联系的规律【参考答案】: A4.唯物辩证法的范畴是( )。
A.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B.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C.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D.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参考答案】: D5.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 )。
A.它要求人们用整体的观点去认识事物B.它是正确区分事物的基础C.它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D.它是科学分门别类的客观依据【参考答案】: A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或然率就是对( )。
A.可能性在质上的科学说明B.可能性在量上的科学说明C.可能性在质量结合上的科学说明D.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科学说明【参考答案】: B7.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称之为( )。
A.偶然性B.必然性C.现实性D.可能性【参考答案】: D8.现象和本质是揭示( )。
A.事物的外部矛盾和内部矛盾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B.事物的内在要素和表现方式的一对范畴C.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的一对范畴D.事物的先后相继,彼此制约关系的一对范畴【参考答案】: B9.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称之为( )。
A.不可能性B.现实的可能性C.抽象的可能性D.微小的可能性【参考答案】: C10.一切现象都是必然的,客观世界不存在偶然性,这种观点是( )。
A.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B.相对主义的诡辩论C.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 D.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参考答案】: D11.假象是指( )。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核作业1-2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核作业1-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显著特点是( )。
A:科学性和阶级性
B:原则性和灵活性
C:实践性和阶级性
D:科学性和革命性
参考选项:C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
A: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
B: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C: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不能被人们所认识
参考选项:C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
A:绝对观念
B:客观实在
C:理念世界
D:“原初”物质
参考选项:D
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就在于( )。
A: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割裂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C:否认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否认运动对于物质的依赖性
参考选项:D
时间和空间是人类感性直观中的先天形式,这是一种( )。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二元论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参考选项:A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有三个局限性,即( )。
A: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B:直线性、循环性和盲目性
C: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D: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看问题
参考选项:C
1。
川大 16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核作业4答案

首页 - 我的作业列表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核作业4答案你的得分:100.0说明:每道小题选项旁的标识是标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5 分,共50.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所谓环境问题,指的是()。
A.如何保持生态环境平衡问题B.如何保持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问题C.生态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影响问题D.由于人类的活动所引起的生态平衡的破坏,从而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的不利影响2.国体指的是:A.国家的民族性质B.国家的阶级性质C.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D.国家的本质和职能3.政体指的是:A.国家的民族性质B.国家的阶级性质C.国家的本质和职能D.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4.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是:A.艺术B.道德C.宗教D.政治法律思想5.社会意识形态指的是:A.社会精神生活的全部内容B.具有系统化抽象化特征的社会意识形式C.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D.思想体系中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的部分方面6.自然科学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A.属于上层建筑B.不属于上层建筑C.属于经济基础D.不属于经济基础7.生产关系的性质是由: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的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决定的C.产品分配关系决定的D.消费关系决定的8.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人类()。
A.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能力的范畴B.改造旧的社会制度、创立新的社会制度的能力的范畴C.利用、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能力的范畴D.进行政治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能力的范畴9.在劳动资料中,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
A.运输设备B.仓储设备C.维修工具D.生产工具10.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11.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完整版)四川大学1209批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2次作业

四川大学1209批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2次作业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60 分。
)1. 坚持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就是在认识论上坚持(B)。
A. 可知论B. 唯物论C. 辩证法D. 唯心论2. 所有的决定论都主张(A)。
A. 世界上既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B. 世界上只存在着必然性,没有偶然性C. 世界上只存在着偶然性,没有必然性D. 偶然和必然是辩证统一的3. 在由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过程中,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A)。
A. 是促使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必要条件B. 可使抽象的可能性变成现实的可能性C. 可使不可能性变成可能性D. 可使任何可能性全都变成现实性4. 事物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非连续的,这种矛盾的说法属于(D)。
A. 诡辩论的观点B. 绝对主义的观点C. 相对主义的观点D. 辩证的观点5. 引起阶段性部分质变的根源是(B)。
A. 事物内部根本矛盾的解决B. 事物内部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发展的不平衡C. 矛盾的主次双方相互易位D. 非对抗性矛盾转化成对抗性矛盾6. 认识事物的最根本方法是(B)。
A. 质量分析法B. 矛盾分析法C.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D. 辩证否定的方法7. 对社会发展最有利的地理环境是(C)。
A. 土地肥沃、雨量适中的平原B. 自然条件的无可比拟的富饶C. 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和多样性D. 草木繁茂、雨量充足的热带8. 系统的最基本的特征是(A)。
A. 整体性B. 结构性C. 层次性D. 开放性9. 事物的质是指(C)。
A. 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B. 事物属性的直接表现C. 事物的存在并区别于他物的内在规定性D. 事物本身固有的程度,数量的规定性10.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最显著的特点是(A)。
A. 社会实践性B. 世界的物质性C. 世界的矛盾性D. 世界的可知性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D)。
A. 关于人类思维活动的一般规律B. 关于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C. 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D. 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12. 对于两种相反的可能性而言(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的得分:100.0
完成日期:2015年07月08日10点26分
说明:每道小题选项旁的标识是标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5 分,共50.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辩证法所要求回答的是( C )。
A.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B.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C.世界的状况怎么样的问题
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C )。
A.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B.事物在联系中运动变化
C.事物部的矛盾性
D.事物的客观实在性
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普遍联系的规律
4.唯物辩证法的畴是( D )。
A.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
B.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C.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D.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5.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 A )。
A.它要求人们用整体的观点去认识事物
B.它是正确区分事物的基础
C.它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
D.它是科学分门别类的客观依据
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或然率就是对( B )。
A.可能性在质上的科学说明
B.可能性在量上的科学说明
C.可能性在质量结合上的科学说明
D.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科学说明
7.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
西,称之为( D )。
A.偶然性
B.必然性
C.现实性
D.可能性
8.现象和本质是揭示( B )。
A.事物的外部矛盾和部矛盾相互关系的一对畴
B.事物的在要素和表现方式的一对畴
C.事物的外部联系和部联系的一对畴
D.事物的先后相继,彼此制约关系的一对畴
9.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称之为( C )。
A.不可能性
B.现实的可能性
C.抽象的可能性
D.微小的可能性
10.一切现象都是必然的,客观世界不存在偶然性,这种观点是( D )。
A.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
B.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C.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
D.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
11.假象是指( D )。
A.正面地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
B.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
C.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
D.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12.“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这是( B )。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折衷主义的观点
13.“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这是一种( D )。
A.相对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14.中国战国时期的庄子曾说过:“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这句话是一种( C )。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15.否认相对静止是( B )。
A.绝对主义
B.相对主义
C.唯心主义
D.二元论
16.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D )。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绝对性和相对性
C.变动性和稳定性
D.斗争性和同一性
17.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B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问题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问题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问题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问题
18.在我国战国时期,公龙提出“白马非马”。
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 D )。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联系
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
D.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
19.事物的质和量的区别在于( C )。
A.质是事物的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B.事物的质是单一的,事物的量是多方面的
C.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D.事物的质是不变的,事物的量是不断变化的
20.“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
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
”这是一种( B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D.激变论的观点
二、多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4.0 分,共40.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辩证法的总特征要求人们(ABCD )。
A.用整体性的观点观察事物
B.在观察事物时不要把部分从整体中分离出来加以研究
C.一切以条件、时间、地点为转移
D.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事物
E.用具体的、历史的观点观察事物
2.联系的多样性表现为(ABCE )。
A.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B.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C.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
D.幻想联系和真实联系
E.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3.现象和本质的区别在于(ABC )。
A.现象是外在的,本质是在的
B.现象是可感知的,本质是借思维才能把握的
C.现象是易变的,本质是较稳定的
D.现象是相对的,本质是绝对的
E.现象是共性,本质是个性
4.下列表述中,体现重视矛盾特殊性的有(ACE )。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C.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E.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5.同一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之一。
下列命题中,属于矛盾同一性含义的有
(BCDE )。
A.矛盾双方相互排斥
B.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C.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D.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E.矛盾双方相互转化
6.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我国必须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坚持对外开放,
积极吸收外国的优秀文明成果,发展自己,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
这样做依据的哲学道理有(ABCDE )。
A.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B.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C.外因通过因而起作用
D.外因对事物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作用
E.外因和因结合在一起共同推动事物发展
7.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ABC )。
A.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前提
B.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C.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D.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
E.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实现事物的质变
8.古语说:“奢糜之始,危亡之渐。
”这句话是说,奢侈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
其中
包含的哲学道理有(CD )。
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E.质变会引起新的量变
9.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哲学道理的有(ABCE )。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D.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E.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
10.割裂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会导致(BCDE )。
A.庸俗唯物主义
B.庸俗进化论
C.改良主义
D.激变论
E.冒险主义
三、判断题。
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0 分,共10.0分。
1.
假象不反映本质。
错
2.
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
对
3.
揭示事物发展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
4.
同一容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同一形式也可以表现不同的容。
对
5.
矛盾是人们思维陷入混乱的产物。
错
6.
对事物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个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这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对
7.
所有的决定论都主世界上既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
对
8.
事物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非连续的。
对
9.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基本形式和状态。
对
10.
“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这是辩证法的观点。
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