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情概况
西安市自然资源

西安市自然资源
西安市位于中国陕西省中部,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古都。
西安市自然资源丰富多样,包括山川、水域、植被等。
在西安市境内,有秦岭山脉的余脉,山势起伏,气候宜人。
下面将从地理环境、水资源、植被等多个方面介绍西安市的自然资源。
地理环境:西安市地处关中平原东南部,秦岭山脉的北部,地势东高西低。
这种地理环境使得西安市气候多样,有雨量充沛的春夏季和阳光充足的秋冬季,适宜农作物生长和生态环境维护。
此外,西安市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等,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水资源:西安市水资源丰富,主要河流有渭河、灞河等。
这些河流为当地农田灌溉、城市供水提供了重要支持。
此外,西安市的地下水资源也十分丰富,为城市居民的日常用水提供了保障。
近年来,西安市还加强了水资源保护工作,致力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植被:西安市植被覆盖率较高,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完整。
西安市周边的秦岭山区更是植被种类丰富,是珍稀植物和野生动物的天堂。
政府不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保护植被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综上所述,西安市自然资源丰富多样,是一座生态环境优美的城市,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陕西经济发展现状

陕西经济发展现状篇一:西安市经济社会蓬勃发展情况西安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西安市情概况)一、西安市情概况西安,陕西省省会、副省级城市,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北临渭河,南依秦岭,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9区4县,总面积1010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44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55.29万人,户籍人口795.98万人。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西安是一座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世界四大文明古都。
西安是中华民族的根植、中华文明的举世闻名、中华文化的代表,有着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帝都,有“秦中自古帝王州”的美誉。
西安曾经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最早对外开放的大都市,著名的丝绸之路以西安为起点,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植使使西安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誉。
古村落种类之多,数量之大,价值之高,在全国首屈一指。
交通畅达、区位重要。
西安地处中国陆地版图中心和中国中西部两大经济区域的结合部,是西北通往西南、中原、华东和华北门户的门户和商务区。
在全国区域经济提前布局上,西安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中国几段——陇海兰新铁路沿线经济带最大的中心城市,是国家实施大点中部大开发战略的桥头堡,是关天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具有承东启西、相连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
西安是全国相互连接南北的“大十字”片状铁路交通和陕西省“米”字形交通网的非常重要枢纽,是全国干线公路网中最大的节点城市之一、中国六大航空枢纽之一、五大通讯枢纽之一,航空港城市特点十分突出。
科技发达、创新力强。
西安的综合科全国性教实力居全国城市前列,全市具有普通高等学校62所,在校大学生72.4万人,拥有各类科研机构3000多个,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1家,各类特长技术人员46万人,每年硕士、博士毕业生五千余人,有55名两院院士,拥有许多国家乃至世界一流的科学家。
西安海拔高度

西安海拔高度介绍西安是中国陕西省的省会和四大古都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作为西安地理特点之一,本文将重点介绍西安的海拔高度。
西安的位置和海拔高度西安位于中国的中部,位于黄土高原南端的渭河岸边,坐落在秦岭山脉支脉北麓。
西安的海拔高度相对较高,平均海拔高度为400米以上。
秦岭山脉西安的海拔高度与其所在地秦岭山脉密切相关。
秦岭山脉是中国重要的山脉之一,横贯陕西省,其北麓正是西安的所在地。
秦岭山脉海拔高度逐渐增加,从西南向东北逐渐升高,形成了西安地区相对较高的海拔高度。
西安市海拔分布西安市内的海拔高度有一定的差异,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中部平原区:西安市的中部地区主要分布在渭河和长安河两岸的平原区域,海拔高度相对较低,平均海拔高度约在350米左右。
2.南部山地区:西安市的南部地区是秦岭山脉的主要分布地,海拔高度较高,尤其是靠近山脉的地方海拔高度可达1000米以上。
3.西北高原区:西安市的西北部分布着一片高原区域,海拔相对较高,平均海拔高度在800米左右。
4.西南低山区:西安市的西南部分布着一些低山区域,海拔高度稍高,平均海拔高度在500米左右。
西安的气候特点西安的海拔高度对其气候特点产生了一定影响。
由于海拔高度的变化,西安的气温、降水和季节变化都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一般来说,西安的气温相对较低,冬季寒冷而夏季炎热,昼夜温差较大。
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较为干燥。
西安海拔高度的影响西安的海拔高度对城市的发展、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都有一定的影响。
1.空气质量:由于海拔高度的相对较高,西安的空气相对较干净,空气质量较好,适宜居住和旅游。
2.农业发展:西安地区海拔高度适宜农作物的生长,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生活方式:香气高强度的锻炼和户外活动对身体健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正好可以迎合市民健康养生的需求。
4.旅游资源:西安的高海拔地区有许多自然风景区,如秦岭山脉等,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
西安市雁塔区基本情况1

一、西安市雁塔区地理位置雁塔区地处西安南城,东隔浐河与灞桥区相望,南部和西部邻接长安区,北以二环路为界,分别连通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和未央区,是西安市最大的城市核心区,因辖区内拥有闻名世界的历史文化遗存大雁塔而得名。
二、西安市雁塔区人口、面积辖区总面积152平方公里,总人口118万人,下辖8个街道办事处,是西安重要的主城区之一。
2012年,全区户籍总人口808184人,比上年末增加6099人,增长0.76%。
其中:非农业人口703976人,比上年末增加14507人,增长2.1%;农业人口104208人,比上年末减少8408人,降低7.47%。
在总人口中,男性404666人,女性403518人,性别比例为1.003:1。
三、西安市雁塔区2012年生产总值、增速近年来,雁塔区经济社会始终保持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2012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完成810亿元,总量占全市的18.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25亿元,总量占全市的19.0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56亿元,总量占全市的22.53%;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3.2万元和1.5万元。
9项主要经济指标中两项领先西部城区,6项居全省各区之首,已连续九年荣获全市目标责任综合考评第一名,连续五年居全省“五强区”首位,2010年成功步入中国十大商业名区行列。
四、西安市雁塔区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增速2012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完成810.83亿元,占全市比重达到18.56%,首次跃上800亿元的大关,总量仍居全省24城区之首。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34亿元,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83.38亿元,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525.11亿元。
2012年,全区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4%,增速在全市排第九。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9.6%;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9.7%;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12.4%。
全年二、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均呈现出逐季回暖的态势,增长速度逐季攀升,运行质量不断向好。
西安市历史上雨量分布情况

西安市历史上雨量分布情况
西安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雪,春秋时有连阴雨天气出现。
西安市及各郊县年平均气温13.1至13.4℃。
年极端最高气温35至41.8℃;极端最低-16至-20℃。
全年以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26.1至26.3℃,月平均最高气温32℃左右;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0.3至-1.3℃,月平均最低气温-4℃左右,年较差达26至27℃。
降水年际变化很大,多雨年和少雨年雨量差别很大,两者最大差值可达590mm。
降水的季节分配也极不均匀,有78%的雨量集中在5-10月,其中7-9月的雨量即占全年雨量的47%,且时有暴雨出现。
年平均相对湿度70%左右。
年平均风速1.8m/s,全年盛行风向为东北风。
西安是中国北方中西部最大的加工工业基地,最大的商贸中心,又是丝绸之路的起点。
丝绸之路如今已成为沟通中外交往的交通大道,是一条文明之路,友谊之路,商贸之路和文化旅游之路。
2016年6月12日。
西安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西安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西安市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也是陕西省的省会。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西安市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围绕西安市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城市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经济增长作为陕西省的经济中心,西安市的经济增长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
近年来,西安市GDP年均增长率超过8%,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主要得益于政府推动的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积极措施。
西安市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发展方向,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通过政府引导和支持企业进行科研合作、技术攻关等方式,不仅吸引了一批高科技企业入驻西安,还推动了科技研究和创新成果的转化。
这不仅提升了西安市的科技实力,还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二、产业结构优化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西安市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传统的重工业比重逐渐减小,而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比重逐渐增加。
这一变化使得西安市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和现代化。
高新技术产业成为西安市的重要支柱产业。
西安市以航天、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技术为核心,形成了众多领先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平台。
这些企业不仅为西安市提供了大量的高薪就业机会,还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提升了整体产业竞争力。
三、城市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西安市的城市规模和功能也得到了不断提升。
城市建设不仅注重经济效益,还注重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城市规划、交通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西安市注重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景观建设,通过修缮古建筑、保护历史遗迹等方式,保持了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
同时,加大商业街区和文化娱乐中心的建设,提升了市民的休闲娱乐场所,增强了城市功能。
四、社会进步经济社会发展不仅关乎经济增长和城市建设,还需要关注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
西安市积极推进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的改革,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福利水平。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未来,西安市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市情概况汇编(30篇)

市情概况汇编(30篇)1. 北京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人口密度高,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都非常发达。
2. 上海市: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也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拥有世界著名的浦东新区和外滩。
3. 广州市:广州是中国的南大门,是中国南方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商贸城市之一。
4. 深圳市:深圳是中国的特区城市,曾经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也是中国最富有活力的城市之一。
5. 天津市:天津是中国的北方门户城市,拥有国家发展重点城市和港口城市的双重地位。
6. 南京市:南京是中国的古都之一,也是江苏省的省会城市,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7. 杭州市:杭州是中国的江南水乡城市之一,也是浙江省的省会城市,以其美丽的西湖、古色古香的文化和创新创业的氛围而闻名。
8. 成都市:成都是中国第四大城市,是中国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也是中国著名的美食之都。
9. 武汉市:武汉是长江中游重要的城市,也是湖北省的省会城市,以其高科技产业和历史文化而著名。
10. 重庆市:重庆是中国的直辖市之一,也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城市,拥有雄伟的长江第一桥——渝中大桥。
11. 青岛市:青岛是山东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著名的郊区是青岛啤酒厂所在地。
12. 大连市:大连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也是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以其美丽的海滨风光和发达的工业而闻名。
13. 苏州市:苏州是江苏省的一个城市,也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以自然美景和古典园林而闻名于世。
14. 厦门市:厦门是福建省的一个城市,也是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以其美丽的风景和港口悠久的历史文化而著名。
15. 长沙市:长沙是湖南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中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以其优美的山水景色和发达的高科技产业而著名。
16. 南昌市:南昌是江西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中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以其历史悠久的文化和优美的自然景色而著名。
西安市水资源情况

1 自然与社会经济状况西安市是陕西省省会,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西安地处八百里秦川腹地,地质地貌有秦岭山区、骊山丘陵区、黄土台塬区及关中的渭河平原区,是陕西省粮、棉、油、瓜果、蔬菜生产的重要基地。
1.1自然地理概况1.1.1地理位置西安市位于关中平原腹地,八百里秦川中部的渭河两岸。
地理坐标北纬33°39′~34°45′,东经107°40′~109°49′,东西长204Km,南北最大宽约116Km,面积10108Km2。
地形南高北低,呈阶梯结构,从南向北依次排列着秦岭山地、黄土丘陵沟壑,黄土台塬、山前冲洪积扇,渭河及其支流冲击平原。
平原地区高程400m左右,黄土台塬区500~700m之间,浅山丘陵区500~1000m,秦岭中高山区800~3000m,秦岭山地是西安市水资源涵养区。
1.1.2气候概况西安市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全是多年平均气温为13.3℃,日照时数1684~2243h,平原区干旱指数为1.29~2,无霜期220d左右,最大冻土厚度为45cm。
西安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40.4mm,其中秦岭山区835.6mm,台塬区708.5mm,丘陵区700.1mm,平原区637.5mm,降水受地形影响明显,总趋势由北向南逐渐增加,最低值在渭北,关山站多年平均降水量515.7mm,最高值为秦岭山区960.3mm,相差近一倍。
降水量年内分布不均,多集中在7、8、9、10四个月,占全年总降水量60%以上,最高达77.1%。
蒸发量在地区分布上与降水量相反,变化趋势由北向南逐渐减少,平原区向山区递减。
1.1.3河流水系西安市区域地貌,98.43%的面积在黄河流域,1.57%面积在长江流域;西安市主要河流水系分布纵横交错,素有“八水绕长安”的美称。
市区东有灞河、浐河,南有潏河、滈河,西有皂河、沣河、涝河、黑河,北有渭河、泾河、石川河等,其中集水面积大于50Km2的河流40余条,大于1000Km2的河流有六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西安市情概况西安,陕西省省会、副省级城市,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北临渭河,南依秦岭,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9区4县,总面积1010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44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55.29万人,户籍人口795.98万人。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西安是一座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世界四大文明古都。
西安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有着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有“秦中自古帝王州”的美誉。
西安曾经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著名的丝绸之路以西安为起点,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西安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誉。
文物古迹种类之多,数量之大,价值之高,在全国首屈一指。
交通畅达、区位重要。
西安地处中国陆地版图中心和我国中西部两大经济区域的结合部,是西北通往西南、中原、华东和华北的门户和交通枢纽。
在全国区域经济布局上,西安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陇海兰新铁路沿线经济带上最大的中心城市,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桥头堡,是关天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
西安是全国连接南北的“大十字”网状铁路交通和陕西省“米”字形交通网的重要枢纽,是全国干线公路网中最大的节点城市之一、中国六大航空枢纽之一、六大通讯枢纽之一,枢纽城市特点十分突出。
科技发达、创新力强。
西安的综合科教实力居全国城市前列,全市拥有普通高等学校62所,在校大学生72.4万人,拥有各类科研机构3000多个,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1家,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6万人,每年硕士、博士毕业生两万余人,有55名两院院士,拥有许多国家乃至世界一流的科学家。
全市大专以上学历人口191.58万,占全市总人口的比例为22.4%。
这里聚集了中国航天三分之一以上的力量,“神舟”系列火箭发动机和推进剂、箭载计算机和遥感装置等,都是西安研究制造的。
发展迅速、产业兴旺。
近年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以来,西安经济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的上升通道。
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4369.37亿元,增长11.8%,是2007年的2.4倍,人均GDP达到8111美元,城市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西安工业基础雄厚,产业门类齐全,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旅游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等五大主导产业和“五区一港两基地”的发展格局。
一批国家级的开发区已经成为西安主导产业的集聚地、引领全市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现代化城市建设的示范区。
生态优美、环境宜人。
西安北濒黄河水系最大的支流—渭河,南依被称为中国国家公园的秦岭,自然景观优美,令人留连忘返。
近年来,西安城市建设投入力度逐年加大,通过实施“绿满长安、花映古城、三年植绿大行动”和“蓝天碧水”工程,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国际形象最佳城市等荣誉称号,已成为人们休闲居住、投资创业的向往之地。
特别是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向世人展示了千年古都快速发展的新成就、绿色环保的新理念和开放自信的新形象。
大气开放、兼容并包。
改革开放以来,西安对外交往合作不断扩大,已与19个国家的21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
截至2012年底,累计设立3003家外商投资企业,累计投资总额达339.3亿美元。
世界500强企业中,有85家在西安设立了136家企业和办事机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经过省市共同努力,一期投资达70亿美元的三星闪存芯片项目成功落户西安,这是中国西部地区引进的最大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成为西安乃至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突破发展的重要标志。
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未来一段时期,是西安发展历史上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2009年6月,国务院批复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从国家层面把西安定位为继北京、上海之后的第三个国际化大都市。
即到2020年,将西安市建成人口达到1000万、主城区面积达到800平方公里的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以及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届时,西安将在国家区域发展中担当更加重要的战略角色。
2012年,西安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了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同年9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省市共建大西安25条政策措施,西安再次迎来科学发展的春天!二、近年来西安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党的十七大以来,西安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城市价值得到有效兑现,城市实力、活力和魅力迅速提升。
(一)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十七大以来,西安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生产总值连续跨越2000亿、3000亿、4000亿三大台阶。
一是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369.37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4.2%,总量是2007年的2.4倍。
人均GDP达到8111美元,是2007年的2.7倍。
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96.96亿元,年均增长28.6%,是2007年的3.5倍。
二是投资消费迅速增长。
十七大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52万亿元;201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236.06亿元,年均增长19%,是2007年的2.4倍。
三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2012年五大主导产业实现增加值2276.38亿元,占全市GDP的52.1%;实现工业增加值1340.75亿元,是2007年的2.3倍;三次产业结构由4.44:42.12:53.44调整为4.48:43.34:52.18。
四是开发新区作用凸显。
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市的比重持续上升,2012年“五区一港两基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占到全市的41.9%和76.5 %,成为全市推进产业化和城市化的重要载体。
(二)城乡面貌极大改善。
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确立了把西安建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的新定位,城市特色逐步彰显。
一是城市骨架逐步拉大。
城市建成区面积从268平方公里增加到449平方公里,城市化率由2007年的66.1%提高到2012年的71.51%。
二是综合交通网络更加完善。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2342.09万人次,进入世界百强机场行列;铁路路网更加完善,铁路北客站投入使用,西安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郑州等高铁建成通车,成为全国铁路六大客运枢纽之一;以西安为中心的“米”字型高速公路全部建成,成为全国高速公路重要的节点城市;城市主要路网基本形成,地铁二号线建成通车,使西安在西部率先进入地铁时代。
二环路实现立交化,三环路全线贯通,农村公路建设改造5490公里,农村二级公路全覆盖,平原区实现行政村“村村通油(水泥)路”。
三是市政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实施了黑河引水、辋川河引水工程,城市日供水能力达到167.5万吨,城市未来发展用水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燃气普及率达到98 %,污水处理率由60%提高到89%,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86%,供电能力日最大负荷达到487.8万千瓦,比2007年增加209.5万千瓦。
城市管理提升年活动全面实施,城市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四是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全面启动秦岭北麓生态保护工程和增绿工程,森林覆盖率达到44.99%,绿地率达到32.95%(2011年);大力实施“碧水工程”,开展渭河西安城市段、浐灞河全流域、沣河流域等水系生态综合治理,一大批城市生态公园相继建成,城市各类水面达到4.5万亩。
2012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06天,创历史最好水平。
成为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
五是城市改造成效显著。
大力推进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工程,累计完成151个城中村整村拆除,安置房开工面积约1635.3万平方米,回迁居民15.62万人;实施43个棚户区改造拆迁,34个已完成回迁,安置群众20.97万人。
区域改造进程加快,启动实施未央新城、大明宫、纺织城、大兴新区、朱宏路、解放路、东大街、小寨商圈、土门地区等一批区域改造工程。
全面完成陇海线城市段环境整治,彻底改变了铁路沿线多年来脏乱差面貌。
(三)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大力实施“民生八大工程”,扎实办好“10件惠民实事”,大幅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市民幸福感明显增强。
过去五年间,全市累计民生支出1438.08亿元,年均增长31.1%。
2012年全市民生方面总投入达到456.66亿元,全市新增财力的82.1%用于民生领域。
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十大中国最关爱民生城市等荣誉称号。
一是收入水平稳步提高。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9982元和11442元,年均增长18.8%和21.1%,分别是2007年的2.4倍和2.6倍。
五年城镇新增就业61.5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
新建人力资源市场14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59.94万人(次)。
累计发放全民创业小额担保贷款34.82亿元,荣获“全国创业先进城市”称号。
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
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69.04万人、139.84万人、413.15万人、133.47万人和97.19万人。
经济适用房累计完成投资167.25亿元,累计竣工895.77万平方米,解决了9398万户单位职工和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
廉租房建设进程加快,累计保障家庭28549户。
29万城乡低保群众实现了应保尽保,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
三是教育优先地位进一步巩固。
五年来全市教育支出累计超过300亿元。
完成全市山区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调整,建成99所农村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完成80所薄弱学校治理和228万平方米校舍安全工程任务,大力实施“蛋奶工程”和校车试点,惠及农村学生23.7万人。
在全省率先全面解决农村学校冬季取暖问题。
大学区管理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四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一批医疗卫生项目启动实施,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到397.53万人,参合率达到97.72%。
五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建成3个区县文化馆3个区县图书馆和96个街道、乡镇标准文化服务站,完成936个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提前三年实现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全覆盖。
基本形成覆盖全市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六是一大批惠民工程相继实施。
半价公交、地铁7折优惠、免费公厕、放心馒头、蔬菜早市、便民市场、新殡仪馆等的建设,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生活。
(四)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迈出新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