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教案: 掩耳盗铃
语文教案 -《掩耳盗铃》

语文教案-《掩耳盗铃》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掩耳盗铃》的故事内容,了解成语的来源和意义。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故事。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听故事、讨论和表演等方式,培养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学生通过分析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从故事中汲取教训,培养自我反省和自我改进的能力。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学生能够理解故事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2.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故事中角色的心里和动机。
学生能够将故事中的道德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故事文本《掩耳盗铃》成语卡片教学音频或视频材料3.2 教学环境教室环境布置,创造舒适和激发学习兴趣的氛围。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引入问题或情境,引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4.2 故事讲解与分析教师讲述故事《掩耳盗铃》,引导学生关注故事细节。
学生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讨论和分析。
4.3 角色扮演与表演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表演。
学生通过表演深入理解角色心理和故事情节。
第五章:作业与评价5.1 作业学生回家后,写一篇关于《掩耳盗铃》的故事理解和感受的文章。
学生通过绘制故事情节的图片,展示对故事的理解。
5.2 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理解深度和表达能力。
学生之间的互评,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和交流。
第六章:教学延伸活动6.1 成语接龙学生以“掩耳盗铃”为起点,进行成语接龙游戏。
学生通过游戏扩展词汇量,加深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6.2 故事改编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故事情节进行改编。
学生通过改编,培养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第七章:课堂讨论与思考7.1 讨论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进行课堂讨论。
7.2 思考与反思学生通过思考和反思,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掩耳盗铃》教案(通用6篇)

《掩耳盗铃》教案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掩耳盗铃》教案(通用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掩耳盗铃》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正确处理类似现象的能力。
重难点学会生字,懂得寓言的寓意,理解成语的意思。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法演示法讲述法学法表演、自读自悟、感情朗读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解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一个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板书),从课题上同学们就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二、整体感知,读通课文。
1、请看录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2、我们课本把这有趣的故事写了出来,打开书自由地读一读。
(1)检查生词的读音。
三、理解课文内容。
1、读了这则寓言,你知道了些什么?(为了让你的发言更精彩,再读课文。
)2、学生交流汇报(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读出来(勾画明明知道这句话),他还明明知道什么?(发觉后会被…)带着这种体会再读这句话。
(2)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
(在书上找一找,并勾一勾)。
明明、就、就、在文中的作用。
(3)面对他这种想法,你想告诉他什么?(你能捂住自己的耳朵,但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
)指导朗读,读出自以为是的语气。
(4)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5)指导朗读。
(我们再读一读课文,就会领悟更深刻的道理。
)四、揭示寓意。
1、我们来演一演这则寓言,怎么样?我扮演偷铃人,你们为我配音,行吗?要配好音,你们应该怎么样(认真读)。
《掩耳盗铃》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掩耳盗铃》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掩耳盗铃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和理解寓言故事《掩耳盗铃》的寓意和主题;2.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内容:1.寓言故事《掩耳盗铃》的阅读和理解;2.分析《掩耳盗铃》的寓意和主题;3.写作练习:撰写一篇寓言故事。
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寓言故事的概念,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提问:你们都听过或读过哪一些寓言故事?请举例说明。
Step 2 阅读与理解(15分钟)1.教师将故事《掩耳盗铃》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阅读。
2.让学生自行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标记和理解。
3.指导学生回答一些阅读理解问题,以确保学生对故事的理解。
问题:a.故事中的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b.为什么老奶奶在故事中掩耳盗铃?c.这个故事想要给我们传达什么寓意?Step 3 分析寓意和主题(20分钟)1.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掩耳盗铃》的寓意和主题。
2.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问题:a.寓言故事《掩耳盗铃》的寓意是什么?b.故事中的主题是什么?c.你在现实生活中有类似的经历吗?Step 4 写作练习(25分钟)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以《掩耳盗铃》为参考,撰写一篇寓言故事。
2.提醒学生注意寓言故事的特点,例如:使用拟人化手法、提取寓意等。
Step 5 分享和反馈(15分钟)1.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撰写的寓言故事。
2.教师和同学对学生们的作品进行批评和建议,提供反馈。
教学扩展:1.学生可以以小组形式创作自己的寓言故事集,并进行集中展示与讨论。
2.学生可以分析和比较不同寓言故事中的寓意和主题,加深对寓言故事的理解。
教学评估:1.通过学生的表达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来评估他们对《掩耳盗铃》寓意和主题的理解;2.评估学生写作的寓言故事是否符合寓言的特点,是否能正确提炼寓意。
教学资源:1.故事《掩耳盗铃》的复印件;2.学生自行准备的纸和笔。
掩耳盗铃教案4篇

掩耳盗铃教案4篇掩耳盗铃教案篇1 活动目标:活动目标:活动目标:活动目标:掩耳盗铃〔解释“掩”和“盗”的意思〕活动目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活动目标:活动目标:活动目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活动目标:这则寓言故事挖苦了那些想哄骗别人,结果只是哄骗了自己的人,所以说是自欺欺人。
活动目标:把这则寓言用自己的话,讲给爸爸妈妈以及伴侣听。
活动目标:请小伴侣认真地看图,看过后想想有什么问题或者疑问。
活动目标:小偷观察了什么?大钟美丽吗?上面的图案怎么样?小偷想怎样? 活动目标:图案精致。
) 活动目标:小偷在干嘛?他将钟推动了吗?小偷是什么样的表情和动作,谁来学一学? 活动目标:这两个点是什么?(小偷头上的`汗珠) 活动目标:这只钟怎么样? 活动目标:又大又重) 活动目标:这只钟又大又重,小偷可能会用什么方法把它搬回家?请小伴侣猜一猜。
活动目标:小偷到底想了哪些方法呢? 活动目标:小偷想了这么多方法,那他到底会用什么方法把钟搬回家呢?他能如愿所偿吗?请小伴侣接着把书看完。
活动目标:小偷用了什么方法呢?最终有没有如愿所偿呢?我们一起接着来看大屏幕。
活动目标:老师:从哪里看出小偷吓了一大跳?他慌张怎样做? 活动目标:老师:钟声被捂住了吗?这是什么意思?小偷他做了一个什么动作? 活动目标:老师:这是什么?小偷的表情是什么样的?他为什么要笑呢? 活动目标:老师:小偷拿大锤做什么了? 活动目标:老师:小偷得逞了吗?他是什么下场?(老师针对每一幅画面,有意识地围绕目标设计相应的问题,引导幼儿观看画面的详情,以商量的方式,关心幼儿精确理解成语故事的内容。
) 活动目标:在这本书里,藏着一个小隐秘,请小伴侣认真地再看一遍书,找一找。
活动目标:找到隐秘了吗?小偷想偷大钟,自以为别人不知道,其实自始至终都有一双眼睛在凝视着他。
小伴侣,你们觉得这个小偷……(留白的方式诱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进一步加深幼儿对成语故事内涵的理解。
《掩耳盗铃》教案:用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掩耳盗铃》教案:用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文主要是针对《掩耳盗铃》这篇文章,以案例教学法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案例一:人云亦云的误解思维文章中的“掩耳盗铃”就是一种常见的“误解思维”现象。
当我的想法与别人的想法不一致时,我就会按照别人的想法去思考,而不是独立思考。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误解思维”这种现象,并且熟练掌握其应对方法。
教学步骤:1.阅读《掩耳盗铃》这篇文章,并分析文章的主旨。
2.引导学生讲述自己曾经体验过的“误解思维”案例。
3.分配小组,让每一个小组根据自己的经历来分享一个“误解思维”案例,并且分别讨论该如何防止该现象的发生。
4.小组讨论完后,让每一个小组分享其结论,将各个小组的结论整理成一张表格。
5.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的思维方式,发现自己在思考过程中是否存在误解思维。
6.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误解思维”的现象,并且通过案例形式学习了如何防止其发生。
案例二:人云亦云的风险文章中的“掩耳盗铃”现象不仅存在于日常生活中,而且在社会发展中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风险。
各类评价机构的评价、传媒的报道、甚至某些权威人士的言论都可能引导大众产生“人云亦云”的群体思维。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群体思维”这种现象,并且熟练掌握其应对方法。
教学步骤:1.阅读《掩耳盗铃》这篇文章,并分析文章的主旨。
2.引导学生讲述自己曾经体验过的“群体思维”案例。
3.分配小组,让每一个小组根据自己的经历来分享一个“群体思维”案例,并且分别讨论该如何防止该现象的发生。
4.小组讨论完后,让每一个小组分享其结论,将各个小组的结论整理成一张表格。
5.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的思维方式,发现自己在思考过程中是否存在群体思维。
6.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群体思维”的现象,并且通过案例的形式学习了如何防止其发生。
案例三:揭穿假消息掩耳盗铃的一大特点就是它会误导人的认知,使人们抱有错误的想法和决策。
而这些错误的想法往往源于假消息,假新闻,甚至是恶意传播。
掩耳盗铃教案

掩耳盗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的意义和来源。
2. 技能目标:学会正确运用成语“掩耳盗铃”进行阅读和写作。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审慎思考和辨别真相的能力,强调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掩耳盗铃”的能力。
2.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成语背后的寓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幻灯片、黑板、粉笔、课件等。
2. 材料:与“掩耳盗铃”相关的故事、文章或图片。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呈现一个铃铛的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以下问题:- 刚才我拿起这个铃铛,你们听到了声音吗?- 如果我用手捂住耳朵,你们觉得我还能听到铃声吗?- 那么如果我用掏耳朵的方式,能够掩盖住铃声吗?通过引入和提问,向学生渐进展示“掩耳盗铃”成语。
Step 2:讲解成语“掩耳盗铃”(10分钟)1. 展示“掩耳盗铃”成语的字词及其解释。
2. 向学生解释成语成因:成语来源于古希腊的一则寓言故事,故事中,一位盗贼蒙受重重打击后,竟然拿起铃铛放在自己耳边,用手捂住自己的眼睛,掩盖住耳朵,随后偷窃了大量贵重物品。
这个故事中的盗贼就是掩耳盗铃的寓意象征。
Step 3:剖析成语寓意(15分钟)1. 分析成语的字面意义:掩耳盗铃即是用手遮住耳朵,窃取铃铛的行为。
2. 引导学生思考成语的寓意:盗贼掩耳盗铃摆脱不了惩罚,他听不到铃响,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没有偷窃行为。
我们可以将这种愚蠢的行为比喻为不理智的行为。
通过这个成语,我们也可以明白掩耳盗铃的人是不明真相或者选择无视真相的人。
Step 4:运用成语(20分钟)1. 阅读练习:呈现一段相关的材料或故事,要求学生阅读后回答问题。
例如,某人由于失败而失去工作,他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而是掩耳盗铃,找借口推卸责任。
学生需要通过阅读理解这个人的行为和所代表的意义。
2. 写作练习: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掩耳盗铃的作文,描述他们对这个成语的理解,并结合实际生活或故事进行写作。
《掩耳盗铃》教案(精选10篇)

《掩耳盗铃》教案(精选10篇)《掩耳盗铃》篇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读写。
2.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解题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这则寓言。
教师板书:掩耳盗铃。
3.通过预习,谁知道“掩耳盗铃”中的“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捂住自己的耳朵偷铃铛。
)二、明确学习目标投影出示学习目标:1.通过自学,掌握“掩耳盗铃”这则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插图、动画片理解故事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掩耳盗铃”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则寓言。
(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三、课堂自学,整体感知课文。
1.投影出示自学要求:(l)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勾出来读几遍。
(3)再读课文,勾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
(4)熟练地读课文。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
(2)指名试读课文。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四、理解课文内容1.自由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又怎样?指名说一说讨论结果。
3.重点理解第二自然段。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明明知道只要……就……(2)在书上勾出含有“只要……就”的句子齐读。
(3)指名用“只要……就”口头造句。
《掩耳盗铃》教案篇2教材简析:《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当场被人发觉。
故事只有5句话。
先说那个人想偷人家门上的铃铛;接着说那个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说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立刻被人发觉了。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
这种人是极可笑的,讽刺做了不该做的事,自己欺骗自己的人。
掩耳盗铃教案

掩耳盗铃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理解本文意思,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背诵这则寓言。
教学重难点:理解这则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教学准备:图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略)二、揭示课题、解题1、听故事猜猜故事的结尾,来给这个故事取这个名字:掩耳盗铃(板书),读题。
说说“掩”“盗”的意思,做做“掩”的动作——捂。
连起来说一下这个词的意思。
2、过渡:我们的课本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完整讲述出来了,我们来走进这个故事。
三、自学,整体感知课文1、出示自学要求:(1)借助字典把课文读通顺。
(2)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画出来读几遍。
(3)再读课文,画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
(4)熟练地诵读课文。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
(2)指名朗读课文。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四、理解课文内容1、自由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和结果怎么样?指名说一说,讨论结果。
3、重点理解课内容和寓意。
(1)理解字的含义:掩——捂,盗——偷、窃,亡——逃亡,欲——想、要,走——跑,椎——槌儿,闻——听。
(2)在书上画出“欲负而走。
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怳然有音”,齐读。
(3)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槌儿打钟的后果,没有就此打消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
①同示思考题:掩住自己的耳朵,用槌儿砸钟的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②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见声音了。
但是他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4)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个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5)那个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砸钟的后果,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认为很好的办法。
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
(6)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小故事。
(7)指导朗读。
①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出自作聪明的语气。
②齐读全文,注意诵读时要把盗钟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语文教案:掩耳盗铃
1、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并体会其中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老老实实,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亡羊补牢两个成语的意思,练习用只要......就......和从此造句。
3、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其中一则寓言。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有一点感想。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节课王老师和大家一同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题目叫----掩耳盗铃。
2、通过昨天的预习,你知道课文题目中哪两个是生字,这两个生字你掌握了吗?现在王老师板书,请你把这两个字的写法告诉我。
3、在某学生的提示下,板书:掩耳盗铃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题字面意思
1、学生按下列要求自读课文。
⑴课文较简短,要求反复朗读,直到正确流利。
做到不添字、不减字、不错字。
⑵思考:什么叫掩耳盗铃,请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解释。
2、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3、检查讨论
⑴同桌互读一遍,看看对方是否正确、流利地朗读完全文。
⑵哪些同学在互读过程中不小心读错了,请主动站起来,王老师再给你一次试读的机会。
(读评)
⑶在互读中谁发现对方读得特别好,不仅正确流利,而且也很有感情,谁推荐给大家,请他来读一下,看哪些地方值得大家学习。
学生读师生评(谁读得好?为什么?)
⑷课文哪一句话说的就是掩耳盗铃的意思?
出示: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
⑸理解:盗、掩
①课题与出示的句子比较
盗:即偷
②掩的意思在句子中没有解释,你可用哪一个字来代替?
a、教师引导板书:遮、堵、塞、捂
b、出示幻灯(课文插图,说说用哪一个字解释最恰当)
⑹用自己的话说说掩耳盗铃的字面意思。
(捂住耳朵去偷铃)
⑺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一个关键问题:
这个人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
(或:这个人为什么要捂住耳朵去偷铃铛)
三、围绕重点问题细读课文
1、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
⑴课文中哪些句子回答了这个问题,指名读。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
2、出示重点句:
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
①圈点出只要......就......就......并板书。
②指名朗读,要将关联词读好语气读出来。
(开火车读)
③后两个就......的内容能否对调一下,为什么?
(就......的结果顺序有先后,不能对调)
??3、这个人为了偷铃而且不被人发觉,他是怎么想的呢?
??出示:如果把耳朵掩住,响声不就听不见了吗?
??①指名朗读,读出反问的语气。
板书:如果......就......
??②将反问语气改成肯定语气,意思不变。
??(如果把耳朵掩住,响声肯定就听不见了)
??③将反问句改成下列的表述形式:
??只要......就......就......(与前板书对照)
??④这个人自以为自己这个想法怎样?用一个成语就叫----(板书)自作聪明
??⑤但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想法?
出示:愚蠢(板书)
??⑥这个人的想法愚蠢在哪儿?(同桌讨论后回答)
??(这样做骗不了别人的耳朵,只是自己欺骗了自己的耳朵)
??板书:自己欺骗自己
??⑦结果怎样?出示幻灯,读最后一句话
??4、引读全文
??师引:⑴那个人怎么想到去盗铃的?(生读)
⑵他为什么要用掩耳的方式盗铃?
⑶他是怎么做的?
⑷结果怎样?
??5、熟读背诵:
自由背指名背
??四、引导揭示寓意,理解掩耳盗铃成语意思
??1、下面我们假设这个掩耳盗铃的人被抓住后,站在主人家的大门口,羞红了脸,可心里还是不明白怎么会一下子被别人发觉的。
这时围观的人们七嘴八舌地批评教育着这个人。
假如你也是其中的一位围观者,你会怎么批评他呢?请将你要说的话写下来。
??(只写一两句,但要写到点子上,尽量用上小卡片上的几个词)
??2、交流、引导、归纳(出示幻灯,学生上台交流,对着幻灯进入角色)
板书:错、蠢
??①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
(错)
??②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欺骗自己(蠢)
??3、用自己的话说说掩耳盗铃这成成语的意思:
??⑴先说说它的字面意思,再说说现在常用这个成语来讽刺哪一种人?
??(成语意思:捂住耳朵偷铃,现在比喻蠢人自己欺骗自己。
)
??五、课外作业:
??1、抄写词语:
掩耳盗铃偷走一碰发觉
??2、造句:只要......就......
??3、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