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婚礼的起源及礼俗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探寻婚庆文化的历史和演变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探寻婚庆文化的历史和演变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探寻婚庆文化的历史和演变中国传统婚礼习俗丰富多彩,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这些习俗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演变和发展,成为独特的婚庆文化。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婚礼习俗的历史沿革和如今的演变。

一、追溯婚礼习俗的历史起源古代中国的婚礼习俗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古代婚礼注重团结和家族的连续性,因此重视亲属和族群的参与。

传统的中国婚礼以“大婚”为主,包括聘礼、婚期、娶亲和婚宴等环节。

二、传统婚礼习俗的内容与意义1.聘礼:聘礼是婚姻缔结前男方向女方家庭所赠送的礼物。

它物质上代表了男方家庭对女方家庭的尊重和承诺。

聘礼中的彩礼和嫁妆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含义。

2.婚期:选择婚期是婚礼筹备中的重要环节。

在古代,婚期多由祖宗的牌位或农历进行抉择,有时还要借助先祖的指示。

如今,婚期的选择更加灵活,多以双方家庭的意愿为主。

3.娶亲:娶亲是婚礼的主要环节之一,主要指男方迎娶女方入门。

古代的娶亲过程通常包括迎门、过门、拜堂等环节,充满了传统的仪式感。

4.婚宴:婚宴是婚礼的压轴,也是传统婚礼中最庄重的环节之一。

古代的婚宴注重宾主尽欢,亲朋好友齐聚一堂,共同祝福新人的美好未来。

三、婚礼习俗的演变与现代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传统婚礼习俗也逐渐演变和现代化。

一方面,现代人对婚姻习俗有了更多的理性思考,他们更加注重婚姻平等、自由选择和个人价值的体现。

另一方面,婚礼筹备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如现代人更倾向于选择婚礼策划公司和专业的婚礼摄影师,精心打造独特个性的婚礼。

四、传统婚礼习俗的现代体现传统婚礼习俗在现代社会中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并得到了一些具有创新意识的新人的青睐。

许多年轻夫妻希望在婚礼仪式中融入传统元素,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这种趋势也促进了传统婚礼习俗的传承与发展。

结语:中国传统婚礼习俗无疑是中华文化的一颗瑰宝,它们承载着历史和人民的智慧,呈现出独特的庄重与美丽。

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婚礼习俗也在发生着各种变化。

中式婚礼

中式婚礼

盛唐婚礼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相对开放和繁荣昌盛的一个时期, 民族相对融合,与各国来往频繁。特别是贞观之治、 武周临制、开元盛世三代,更是国富民强,四海升平, 一派繁华景象。此时也是诗歌最盛的时期,无论从经 济上,民族融合上还是文化上皆是空前的盛世。因此, 唐代婚礼也显得盛大辉煌
盛唐婚礼


盛唐婚礼主要包括:迎亲、谒外舅姑(即新郎拜见岳父 母)、下婿、催妆、迎新娘、入府公婆践履迹、拜堂、 谒舅姑(即新娘拜见公婆)、却扇、同牢合卺、撒帐等 礼仪组成。由于唐代诗歌之风盛行,因此,其中的催妆、 却扇等内容均以诗的形式表现出来。 婚服:新郎穿绛色的公服亲迎,有人认为这是红色婚服 的起源;新娘穿青色的衣裳。
六 礼

纳采——提亲
纳采 纳采即议婚。俗称说媒,即男方家请
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 采用雁作为贽见礼物。

问名——询问生辰八字,换庚谱 俗称合八字,托媒人请问女 方的出身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纳吉——订婚 问名的目的,是为纳吉作准备。男方家卜得吉
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议定。


三 书

三书:聘书、礼书、迎亲书 后世谈婚论嫁,“六礼”常常和“三书”一起搭配出现,“三 书”非周制昏礼的内容:


聘书:即订亲之书,男女双方缔造。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即过礼之书,是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
纳征信(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即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中国古代婚礼的起源

司马迁的《史记》:上古黄帝大统中原,令其男女无 别,结合礼仪方成夫妻。所以人类历史上的第一种婚 礼制度由此而生。那么黄帝开创的这种婚礼,原名: 轩辕婚礼,这就是汉式婚礼的起源。

中国古代的历史习俗与民俗传统

中国古代的历史习俗与民俗传统

中国古代的历史习俗与民俗传统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几千年的文明史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习俗与民俗传统。

这些传统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祖先的敬仰和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中国古代的历史习俗与民俗传统,了解它们的起源和意义。

一、婚礼习俗婚礼习俗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传统之一。

在古代,婚姻被视为家族的大事,因此婚礼的庄重和繁琐程度远超现代。

传统婚礼通常包括三个环节:纳采、过门和婚宴。

纳采是指男方家长到女方家中提亲,商定婚事。

过门是指新娘离开父母家,进入新郎家庭的仪式。

婚宴则是为亲友们准备的盛大宴会,以庆祝新婚夫妇的喜事。

二、祭祀仪式祭祀仪式是中国古代的重要习俗之一,它是人们对祖先的敬仰和感恩之情的表达。

祭祀通常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如春节、清明节和中秋节等。

人们会准备食品、酒水和祭品,将它们摆放在祭坛上,然后进行祈福和祭拜。

祭祀仪式不仅是对祖先的纪念,也是人们传承家族血脉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方式。

三、传统节日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丰富多样,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和庆祝方式。

例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以驱邪祈福。

中秋节则是家人团聚的时刻,人们会赏月、吃月饼,表达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这些传统节日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四、尊师重教中国古代的尊师重教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习俗。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在古代,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而老师则被视为学生的导师和榜样。

学生们要对老师表达敬意和感激之情,通常会在节日或特殊场合送上礼物或写信表示心意。

这种尊师重教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中国教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传统服饰中国古代的服饰也是一种重要的历史习俗。

古代人们注重礼仪和身份的象征,因此服饰的选择非常讲究。

例如,汉族男子常穿长袍,女子则穿旗袍或褙子。

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也有各自的传统服饰,如藏族的长袍、蒙古族的长袍和哈萨克族的袍子等。

这些传统服饰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展示了不同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中国传统婚俗的各种仪式礼仪

中国传统婚俗的各种仪式礼仪

中国传统婚俗的各种仪式礼仪婚礼,是人生仪礼中的大礼,但对其的认识古今大不一。

古人以为,结婚是家族和血统的延续,是做晚辈不容推卸的义务,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此,把交合男女阴阳、产生子嗣的婚姻之礼放在一个很重要的地位。

婚礼和婚姻制度有密切联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的文明教化程度。

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祖先和世界各民族一样,在原始时期经历过乱婚、群婚的阶段,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则基本采取一夫一妻的婚姻形式。

最初的婚礼形式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从相传始于伏羲时代的定婚“以俪皮(成对的鹿皮)为礼”逐渐演进,到夏商时的“亲迎于堂”,再到周代所具备的完整的“六礼”,已初步奠定了我国传统婚礼的基础。

又经历代的发展,使各种各样的婚礼仪节更趋繁缛、热烈。

概略而言,我国传统婚礼大约分为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三个阶段。

婚前礼是在婚姻筹划、准备阶段所举行的一些仪节。

先秦时,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五种(加上正婚礼时的亲迎,即所谓的“六礼”),后代又逐渐演变出催妆、送妆、铺房等仪节。

在古代封建社会,婚姻取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婚前礼的一切仪节,包括从择偶至筹备正式婚礼的一系列环节,几乎都由父母双方的家长包办,真正婚姻的当事人反而被排除在外。

又因为男子的社会地位比女子尊贵,因此,求婚也多以男方为主动。

男方家长想为儿子娶亲使,先请媒使向女家提亲(称“下达”),如果女家接受了这门亲事,就开始进行纳采、问名等一系列仪节。

纳采:是男方向女方正式求婚的第一步。

在双方约定进行“纳采”礼的这一天,男家派出的媒使手捧一只活雁作为贽见礼物(最初用活雁作为贽礼,即取雁为候鸟,秋南飞而春北归,来去有时,从无失信来作为男女双方信守不渝的象征;又取雁飞成行,止成列,以明嫁娶必须长幼有序,不能逾越的意思。

后来也用羔羊、白鹅、合欢、胶漆等作为贽礼的),来到女家大门外,对女家摈者(辅助行礼的人)说:“您家主人非常盛情,赏给某某(婿名)一个妻子,某某(婿父或兄)根据祖先遗下的规定,让我来向您家主人请求举行选择贵府小姐的仪节。

中国婚礼习俗的文化与社会意义

中国婚礼习俗的文化与社会意义

中国婚礼习俗的文化与社会意义1. 介绍中国婚礼习俗的起源和历史背景中国婚礼习俗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礼俗,体现了中国人对婚姻和家庭的重视和尊重。

据史书记载,早在三千多年前商朝时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婚礼习俗,而且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这些习俗也会因为不同地域和风俗而有所不同。

但总的来说,中国婚礼习俗体现了中华民族重视婚姻的传统观念和价值观。

2. 介绍中国婚礼习俗的基本流程和相关仪式中国婚礼的基本流程包括婚前准备、婚礼仪式和婚后新婚生活。

婚前准备包括婚前居所的准备、婚纱、礼服、首饰、婚礼用品等的准备。

婚礼仪式主要包括迎亲、过门、敬茶、交杯酒等相关仪式。

婚后新婚生活则是新人生活的开始,也是需要关注和维系的一个重要阶段。

3. 分析中国婚礼习俗的文化意义中国婚礼习俗的文化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婚礼习俗是一种传统礼仪,代表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和沉淀。

通过我们举办婚礼,可以传承和弘扬这样的文化传统,让更多的人理解和珍爱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婚姻家庭伦理观念的传承婚礼习俗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婚姻和家庭的看重和重视。

从中国人举办婚礼的仪式和流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讲究和规矩,这些规矩背后承载着深厚的伦理观念和价值观。

通过这些规矩的传承,我们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此类价值观。

(3)社会稳定和谐的推进婚礼习俗是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因素。

一场婚礼不仅仅是新人之间的事情,也关注着家庭和父母的利益。

尊重习俗、注重礼仪、重视形式,这些都是推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因此,我们举办婚礼时,一定要遵循礼仪和规则,不断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以此团结和谐的社会。

4. 分析中国婚礼习俗的社会意义中国婚礼习俗的社会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维护婚姻稳定婚礼习俗的问题涉及到我们的婚姻生活,因此我们必须慎重对待。

为了维护婚姻的稳定,我们不能对婚姻问题掉以轻心。

通过传统礼仪和规则,可以让婚姻变得更加稳定,让家庭更加和谐。

传统婚礼习俗的起源与演变

传统婚礼习俗的起源与演变

传统婚礼习俗的起源与演变婚礼是每个人生命中的重要时刻,它不仅代表了两个人的喜结连理,更融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色彩。

传统婚礼习俗作为婚礼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世代相传的历史文化,也是人们热爱的传统文化之一。

本文将介绍传统婚礼习俗的起源与演变,并探讨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

一、传统婚礼习俗的起源传统婚礼习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婚姻制度就已经形成,由于古代社会大多以农业为主,婚姻不仅是个体之间的私事,更是两个人家庭之间的联姻关系。

传统婚礼习俗的起源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宗教信仰是传统婚礼习俗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古代社会,宗教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婚姻往往需要在宗教仪式下进行。

无论是东方的儒教、佛教、道教,还是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信仰为婚礼带来了神圣的仪式与规矩。

比如,在中国古代婚礼中就有“三书六礼”的传统仪式,其中六礼即指“问名”、“纳吉”、“纳征”、“纳采”、“问期”、“纳彩”,这些礼仪都是受到儒家思想和古代宗教信仰的影响而产生的。

其次,社会传统和风俗习惯也是传统婚礼习俗的来源之一。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各个地域、民族和国家形成了不同的社会习俗和风俗传统。

婚礼习俗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融入了各地的文化特色。

比如,中国的嫁妆、红色喜庆、拜堂、敬茶等习俗,西方的白纱、吉祥物、证婚人等习俗,都是沿袭了地域传统以及族群文化的产物。

最后,经济因素也对婚礼习俗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古代婚礼往往涉及到家族的利益和财务的安排,比如男方需要支付女方嫁妆,举办盛大的婚宴等。

经济上的考量使得婚礼习俗变得繁琐而庄重,也使得其中的某些仪式和礼节成为人们传承的一部分。

二、传统婚礼习俗的演变随着社会的变化和进步,传统婚礼习俗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面对现代都市生活的快节奏和新型婚姻观念的影响,许多传统婚礼习俗逐渐褪去了浓重的色彩,但它们的存在仍然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传统婚礼习俗在现代婚礼中得到了部分保留。

中国传统婚庆习俗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喜庆与祝福

中国传统婚庆习俗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喜庆与祝福

婚礼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盛事,承载着家庭的希望与祝福。

在中国传统婚庆习俗中,融合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这些习俗不仅彰显了中国人民的喜庆情绪,更表达了对新人的美好祝福。

本文将探索中国传统婚庆习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让我们一同感受那份喜庆与祝福。

一、起源和历史中国传统婚庆习俗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受到了伦理道德观念、宗教信仰和社会风俗的影响。

古代的婚礼注重家族利益和社会地位的维护,婚姻被视为家族延续的重要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婚礼习俗逐渐演变并融入了更多的文化元素,形成了今天丰富多样的传统婚庆习俗。

二、结婚仪式与礼节中国传统婚庆习俗中,结婚仪式是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新娘出嫁前,要进行“安床”仪式,表示迎接新娘的到来。

在婚礼当天,新郎要准时接新娘回家,这被称为“迎亲”。

随后,新人要进行敬茶、交杯酒等环节,以示对双方父母的尊敬和感激。

在结婚仪式中,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礼节,如燃灯、放鞭炮、撒喜糖等,都寓意着快乐和祝福。

三、喜庆的婚俗风情中国传统婚庆习俗充满了喜庆的气氛。

在婚礼上,红色是主要的色彩,象征着吉祥和幸福。

新娘穿着华丽的红色婚纱,新郎佩戴红绶带,以表达对彼此未来幸福生活的期望。

此外,舞龙舞狮、唢呐队等传统表演也是婚礼上常见的喜庆元素,能够增添气氛和喜悦。

四、象征与祝福中国传统婚庆习俗中的许多细节都寓意着美好的祝福。

比如,在结婚仪式中,新郎要踩过门槛,寓意着迈入新的人生阶段;新娘要穿过拜堂时展开的红色绸带,象征着新娘顺利过渡到新家庭。

此外,新郎新娘还要进行饮合汤、交换戒指等环节,以表达对彼此美满婚姻的祝福。

五、婚俗的演变与现代化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婚庆习俗也在不断演变。

现代人更加注重个性和创意,婚礼形式也更加多样化。

尽管如此,传统婚庆习俗仍然在一些地方得到保留和弘扬,成为传统文化的瑰宝。

结语:中国传统婚庆习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这些习俗展示了中国人民对婚姻和家庭的重视,传达了对新人幸福和祝福的美好期望。

中国传统婚礼PPT课件

中国传统婚礼PPT课件

姑娘。姑娘见康王逃来,急中生智,叫他藏到谷堆里,自己若无
其事地坐在谷堆上面。当金兵追到问姑娘是否有人路过这里时,
她不慌不忙地用手一指说,他向南边逃去了。金兵信以为真,便
向南边猛追而去。结果康王躲过了这场杀身之祸,他非常感谢,
也十分喜爱这位女子,便将身上带着的一方红帕送给了她,告诉
了她自己的身份,并说:“明年的今日一定来娶你。到时你只须

• 2. 忌准新郎独睡婚床
• 新被、新枕、新床品……装扮得无懈可击的婚床, 要安放至新婚夜前夕。在此过程中,切忌准新郎一 个人独睡新床,因为这样有婚后孤独的寓意,非常 不吉利。如果新郎实在没有其他地方可以休息,可 找一位大生肖及未成年的男童陪睡,如生肖龙者即 可。
• 3. 忌说“再见”
• 当婚礼结束亲友离去时,新人与亲友都不可 以说:“再见”,因为“再见”二字有分手 与离别的含义,对新婚夫妇来说,此寓意非 常不好。所以在新人在送宾客时,应该以点 头示意,或挥手送别即可。
• 后来,当“昏”字加上了“女 ”字偏旁写作“婚礼”的 时候,婚礼就不仅仅不限于黄昏时候了。
• 中国人喜爱红色,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代表着吉祥、祝 福、孝敬的红色成为婚礼上的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 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二、主要礼仪习俗
• 1、 三书:按照中国传统 的礼法,指的是礼聘过程 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 “聘书”——订亲之书, 在订婚时交换;“礼 书”—礼物清单,当中祥 列礼物种类及数量,过大 礼时交换;“迎书”—— 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 接新娘过门时用。
• 2、六礼:是指由求亲到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续。
• “纳采”——俗称说媒,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 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婚礼的起源及礼俗
婚礼的起源及礼俗
婚姻的语源:《礼记.昏义》中的「昏」,原文作昬,由於古人娶妻,婚礼的亲迎是在黄昏时进行,这时太阳将要下山,月亮就要出来,含有「阳往阴来」的意思,因而得名,后来才加上「女」字偏旁写作「婚礼」。

婚姻二字本作「昏姻」或「昏因」,有三种意义:
一是指嫁娶之仪式:汉代郑玄说:『婚姻之道,谓嫁娶之礼』,唐代孔颖达疏谓『男以昏时迎女,女因男而来,……论其男女之身谓之嫁娶,指其好合之际,谓之婚姻,其事是一,故云婚姻之道,谓嫁娶之礼也。

』在过去婚礼以昏为期,男方必须於黄昏时前往女方家迎娶,女方嫁入男方家,透过嫁娶而形成家庭,历代重视形式婚,除去仪式则非婚姻,因此所谓的婚姻所指的就是嫁娶之仪式。

一是指夫妻双方之称谓:『婿曰昏,妻曰姻』《礼记.经解注》,孔颖达疏谓『…尔雅据男女父母,此据男女之身,婿则昏时而迎,妇则因而随之,故云婿曰昏,妻曰姻』,男女双方於昏时进行嫁娶,所以称婿为昏,妻为姻,所指为婚姻用语,是基於婚礼一义而产生的。

一是指姻亲之关系:由姻亲关系又可分亲家及两家亲属『婿之父为
姻,妇之父为婚,……妇之父母,婿之父母相谓为婚姻,……妇之党为婚兄弟,婿之党为姻兄弟。

』几千年来,男方於昏时迎娶女方,妇因男而来,并随而订定夫妻与戚属的关系,因此婚姻也可用来表明夫妻一方与他方亲属的关系。

结婚仪式的起源: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礼仪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才开始有婚姻关系。

流传於河南省周口地区淮阳县的一个洪水神话:传说在远古时期洪水泛滥,把世界上几乎所有人、动物都淹死了,只剩下伏羲、女娲兄妹。

太白金星叫他们结婚,生育后代,但他们认为两人是兄妹,便不肯答应。

但是如果不这样人类就会灭绝。

他们提出,如果能将割成许多段的竹子再接起来,就可以结婚。

后来果真把竹子接上了,而且下许多竹节。

两人还是不愿答应,又提出,从两座山上往下滚两盘石磨,如果石磨能滚合到一起,就可以结婚。

但是当石磨又合在一起后,他们仍然不肯答应。

女娲又出了一个主意,如果伏羲能够追上自己,就可以成婚。

结果,伏羲始终追不上女娲,一只乌龟教伏羲从山的另一面沿著相反的方向追赶。

女娲没有防备,果然一下子被伏羲抱在怀里;两人只好成婚。

由於伏羲、女娲的成婚,才传下了后世的人烟。

唐代杜佑说:「人皇氏始有夫妇之道,伏羲氏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五帝驭时,娶妻必告父母;夏时亲迎於庭;殷时亲迎於堂;周制,限男女三年,定婚时,六礼之仪始备。

」在伏羲氏时代,人们以渔猎为主,以兽皮为贵,所以在结婚时,男方向女方送两张鹿皮,
也就是所谓的「俪皮之礼」,我国古代嫁娶的俪皮为礼,是婚姻礼俗的开端,大戴礼感志篇:「凡淫乱生於男女无别,夫妇无义。

婚礼享聘者,所以别男女,明夫妇之义也。

」通鉴外纪:「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

」春秋公羊庄二十二年冬,公如齐纳币。

何休注,引纳徵礼而申之曰:「俪皮,鹿皮,所以重古也。

」以俪皮作婚姻的结合,是表明俪皮通婚,早以成俗,由圣人采取而制定礼法;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多了「必告父母」之礼;到了夏商,则又多了「亲迎於庭」、「亲迎於堂」的礼;至周代的时候,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称之为六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