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日本大化改新
初中历史部编版:九上历史《全册背诵手册(1—21课)》

部编版:九上历史《全册背诵手册(1—21课)》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思维导图】第1课古代埃及【课程标准】知道金字塔,初步了解古埃及文明。
1.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1)兴亡:位于非洲东北角,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古埃及文明被称为“尼罗河的赠礼”。
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出现若干小国,公元前3100年左右初步实现统一;公元前525年,被波斯帝国吞并。
(2)版图:经历了古、中、新三个王国时代,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北至叙利亚和小亚细亚交界处,以及幼发拉底河上游,向南扩展到尼罗河“第四瀑布”。
(3)文明:太阳历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
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2.金字塔: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3.法老的统治(1)统治:法老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国王经常用王杖责打大臣。
(2)危机: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王权受到挑战,胡夫金字塔之后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的衰落。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课程标准】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范围:“两河”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
(2)建国: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3)统一:约公元前2400年,实现了初步统一。
2.古巴比伦王国(1)统一:公元前18世纪,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完成了整个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2)统治: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
(3)影响:汉谟拉比在位时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3.《汉谟拉比法典》(1)地位: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2)内容:从法典中可知,古巴比伦分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奴隶制度在古巴比伦相当发达,战俘是奴隶的主要来源,也有买卖奴隶的现象。
2016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1-10课)

2016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1-10课) 2016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1-10课)第1课:人类的形成1、人类形成的过程:攀树的古猿正在形成中的人完全形成的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2、世界上的人类分为三大主要人种,即黄种、白种和黑种人。
人种的差异,是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
3、人类在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形成。
自从有了人类,也就有了人类社会的历史。
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社会是原始社会。
4、原始社会经历了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
(母系——“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妇女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父系——“既知其母,又知其父”,男子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闻名的摇篮1、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有非洲的古埃及和亚洲的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中国。
这四个古国被称为世界文明的摇篮,因为这四个国家最先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2、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在非洲的尼罗河两岸陆续出现了几十个奴隶制小国。
公元前3000年左右,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国家建立起来。
古代埃及权利的象征是金字塔。
它们是古代埃及的文明标志之一,是人类文明的杰出成就。
3、在亚洲西部,有一条狭长地带,它形似一弯新月,土地肥沃,因此有“新月沃地”之称。
4、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今伊拉克一带),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制定了一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现存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5、约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
古印度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历史上称“种姓制度”。
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1、西方文明之源——希腊、罗马2、公元前8世纪,希腊半岛和小亚细亚西海岸出现希腊人建立的城邦,雅典是其中最重要的城邦之一。
公元前6世纪,雅典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共和国。
在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达到全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阿拉伯帝国ppt课件

品,互相祝福。
12
二、阿拉伯帝国
13
8—9世纪鼎盛,10世纪衰落,1258年被蒙古西征军所灭。
西临 大西洋
北接黑海和里海
东到 印度河流域
南包 整个半岛
穆罕默德的继承人哈里发为了争夺商路和土地发动了大 规模的扩张战争,先后征服西亚、北非、西班牙和中亚等地。 到8世纪中叶,阿拉伯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14
穆罕默德创
阿
立伊斯兰教 经典:《古兰经》
拉
促进
伯
圣城:麦加 推动传播
时间:8世纪中期
帝 阿拉伯半岛统一
阿拉伯帝国 特点:政教合一
国
促进
地域:横跨亚欧非
成就:数学、医学、文学《天方夜谭》
阿拉伯文化
评价:沟通东西方;卓越贡献 25
穆罕默德
6
世界学者对穆罕默德的评价:
穆罕默德的教训,如明灯一般,照耀了一千二百 多年,创始了以两亿人能以生死赴之的宗教!
———(英国)肖伯纳
“穆罕默德圣人,他引导全阿拉伯人走正道, 既 为阿拉伯人民避免了流血与牺牲,又为他们开辟了 一条文明进步的大道。穆罕默德是应受人们的尊重 与敬仰的。”
———(俄国)托尔斯泰
19
3、数学
代数学之父--花剌子密
20
4、医学
阿 拉 伯 帝 国 的 医 学 解 剖 图
阿拉伯帝国的医院
医学家:阿维森那----《医典》----“医中之王”
21
5、对东西文化交流的贡献
阿拉伯帝国在东西交流中的独特位置
22
5、对东西文化交流的贡献
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 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 千零一夜》,中国译为 《天方夜谭》,该书深受 各国人民喜爱,并对欧洲 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渔夫和魔鬼》《阿拉丁 神灯》《阿里巴巴和四十 大盗》《辛伯达航海旅行 记》是其中的名篇。
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19课知识提纲

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王国、古印度、中国(自西向东)——大河流域文明第 1 课古代埃及1.兴亡:发源于尼罗河,古埃及文明被认为是“尼罗河的赠礼”。
公元前3500年出现文明。
2.文明成果:狮身人面像、金字塔、太阳历、象形文字(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3.金字塔(法老的陵墓):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4.法老: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神之子。
第 2 课古代两河流域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范围:发源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
2.建立:约从公元前3500 年起出现文明,约公元前 2400 年实现了初步统一。
3.文明成果:《汉谟拉比法典》、阴历、60 进制、楔形文字二.古巴比伦王国1.统一:BC18 世纪,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建立了奴隶制国家。
三.《汉谟拉比法典》——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楔形文字书写)1.目的(实质):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2.地位: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3.评价: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第 3 课古代印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兴起:发源于印度河流域。
公元前 23 世纪出现文明。
2.文明成果:种姓制度、佛教、阿拉伯数字、梵文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1.创立:公元前 6 世纪,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被称为“释迦牟尼”。
2.教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
提出众生平等,宣扬“忍耐顺从”。
第二单元古代欧洲文明第 4 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一.希腊城邦(海洋文明)1.兴起:公元前 8 世纪希腊出现城邦,特点是“小国寡民”;2.居民:分为公民和非公民,成年男性公民有参与统治的权利。
二.雅典的民主政治1.背景:伯里克利主政时期(伯里克利改革),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2.表现:扩大公民的权利;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建立了津贴制度。
3.局限性:只有成年男性公民具有公民权,占雅典人口绝大多数的外邦人、奴隶、妇女没有任何政治权利。
九上历史1-12课知识提纲

九上历史《第1—12课知识提纲》第1——3课1、四大文明古国比较简表2、种姓制度建立者:雅利安人3、释迦牟尼创立佛教(1)创立: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
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2)教义:早期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同时宣扬“忍耐顺从”。
(3)发展:信仰佛教的民众日益增多,佛教一度成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4)传播: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
公元1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再传入中国内。
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
佛教往南经锡,传到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4、《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第4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1.希腊最早的文明产生于爱琴海地区,爱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2.希腊城邦的突出特点:小国寡民。
2.古希腊繁荣的成邦:雅典、斯巴达3.城邦居民:分为公民和非公民,成年男性公民有参与统治的权利,参军打仗是公民的义务。
4.伯利克里时期雅典繁荣的原因:进行一系列改革。
内容为:扩大公民权力—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公民大会;鼓励学术研究,发展文艺,重视教育。
5.伯利克里时期雅典繁荣的表现:①政治上: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②经济上:奴隶制经济高度繁荣;③文化上:文化昌盛。
6.斯巴达成邦:崇尚武力,训练男人为军人,训练妇女为合格母亲。
7.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继承马其顿王位,史称亚历山大帝国,出兵东征,建立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定都巴比伦。
8.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也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波斯文明、埃及文明、犹太文明、印度文明)。
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1、罗马历史发展线索:公元前8世纪建立罗马城——公元前509年建立罗马共和国——公元前2世纪称霸地中海——公元前27年屋大维罗马帝国——2世纪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了罗马帝国的内湖——四世纪末帝国分裂——476年西罗马灭亡(欧洲奴隶社会结束)2.主要战争及人物:布匿战争(罗马——迦太基)汉尼拔3.主要法律:《十二铜表法》。
(完整版)世界古代史知识梳理

(完整版)世界古代史知识梳理精⼼整理世界古代史精粹你⼀定想考⾼分吧?请你认真理解并背熟它吧!埃及、两河流域、中国、印度和希腊的克⾥特岛是世界上最早进⼊⽂明时期(奴⾪制)的国家和地区。
第⼀学习主题亚⾮⽂明古国第1课古代埃及⼀、古埃及国家1.地理环境:地处⾮洲北部,尼罗河流经全境。
2、公元前3100年形成统⼀的奴⾪制国家。
3、新王国时期是古埃及的兴盛时期。
⼆、.⾦字塔(1)⽤途:古埃及⼈建造了⾦字塔作为法⽼的陵墓。
(2)概况:80余座⼤⼩⾦字塔⾄今仍然屹⽴在尼罗河下游的吉萨和萨卡拉_⼀带。
最⼤的是胡夫⾦字塔哈夫拉⾦字塔是埃及第⼆⼤⾦字塔,塔前有狮⾝⼈⾯像“斯芬克斯”(3)评价:⾦字塔是古埃及⽂明的标志。
三、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100年,古埃及⼈创造象形⽂字,对后来的拼⾳字母⽂字产⽣重要影响。
四、天⽂:观测知道43个星座的位置,并绘制星座分布图。
五、太阳历:根据尼罗河的涨落划分⼀年365天。
第2课古巴⽐伦王国1.地理环境:古代西亚的两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斯河)流域是上古⽂明的摇篮之⼀。
2.古巴⽐伦王国:公元前18世纪,第六代国王汉谟拉⽐统⼀两河流域,建⽴了强⼤的中央集权的专制国家。
采取的措施:(1)建⽴庞⼤的官僚机构(2)组建常备军(3)编订法典(4)统⼀管理税收和⽔利系统(5)重视农业,兴修⽔利,开凿运河。
3.《汉谟拉⽐法典》(1)⽬的:为维护统⼀王国的统治和奴⾪制社会秩序。
(2)内容:法典由序⾔、正⽂和结语三部分构成。
序⾔和结语宣扬王权神授,诅咒不服从法律的⼈。
正⽂共282条,内容涉及诉讼、财产、债务、奴⾪、婚姻、赔偿等⽅⾯的法律规定,⽐较全⾯地反映古巴⽐伦王国的社会⾯貌。
(3)⽂字:楔形⽂字刻在⿊⾊的⽯柱上。
(4)地位:是世界上现存的第⼀部⽐较完备的成⽂法典。
(5)实质:保护私有制和奴⾪主阶级的利益。
第3课古代印度1.地理环境:恒河和印度河流域2、⽂明历程:公元前2300年产⽣国家;公元前14世纪,雅利安⼈⼊主古印度;公元前4世纪中叶,摩揭陀建⽴孔雀帝国;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在位时期,国⼒⿍盛。
九年级历史复习提纲(1—12课)含思维导图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思维导图】第1课古代埃及【课程标准】知道金字塔,初步了解古埃及文明。
1.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1)兴亡:位于非洲东北角,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古埃及文明被称为“尼罗河的赠礼”。
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出现若干小国,公元前3100年左右初步实现统一;公元前525年,被波斯帝国吞并。
(2)版图:经历了古、中、新三个王国时代,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北至叙利亚和小亚细亚交界处,以及幼发拉底河上游,向南扩展到尼罗河“第四瀑布”。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思维导图】第1课古代埃及【课程标准】知道金字塔,初步了解古埃及文明。
1.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1)兴亡:位于非洲东北角,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古埃及文明被称为“尼罗河的赠礼”。
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出现若干小国,公元前3100年左右初步实现统一;公元前525年,被波斯帝国吞并。
(2)版图:经历了古、中、新三个王国时代,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北至叙利亚和小亚细亚交界处,以及幼发拉底河上游,向南扩展到尼罗河“第四瀑布”。
(3)文明:太阳历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
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2.金字塔: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3.法老的统治(1)统治:法老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国王经常用王杖责打大臣。
(2)危机: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王权受到挑战,胡夫金字塔之后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的衰落。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课程标准】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范围:“两河”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
(2)建国: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3)统一:约公元前2400年,实现了初步统一。
2.古巴比伦王国(1)统一:公元前18世纪,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完成了整个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大化改新 课程论文

从大化改新看日本的封建制摘要:大化改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件重要大事,它为日本历史开创了不发动大规模流血事件而进行社会改革的先例,部分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防止了日本社会的分裂,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
也是日本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标志。
大化改新不仅对当时的日本社会产生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后世也有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不过,这次改新也有不尽完善的地方,所以,我们必须采取辩证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下面是我对日本的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以及背景和主要影响做一简单介绍和分析,希望能够有利于史学界的研究。
关键词大化改新封建制1.大化改新的背景和过程593年,圣德太子摄政后实行的推古天皇改革,初步确立中央集权制和皇权中心思想,削弱了氏姓贵族奴隶主的保守势力。
但改革没有触动部民制,更未摧毁氏姓贵族势力。
圣德太子死后,外戚苏我氏专权,苏我虾夷、苏我入鹿父子排斥改革势力,杀死圣德太子之子山背大兄王,另立天皇。
640年,圣德太子派到中国留学30多年的高向玄理、留学僧南渊请安归国(此前僧旻已于632年归国),他们带回隋唐的封建统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并传授给皇室贵族,为日本的封建化提供了思想基础。
645年6月,中大兄皇子、中臣镰足等人在皇极天皇接见高句丽、百济、新罗使节时,于朝中杀死苏我入鹿,其父虾夷翌日自杀。
这一事件史称乙巳之变。
政变后,皇极天皇退位,革新派拥立孝德天皇,以中大兄为皇太子,中臣镰足为内臣,僧旻和高向玄理为国博士,建元大化,迁都难波。
新政府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规定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
646年元月以诏书形式公布改新的主要内容:废止私有土地、部民,行公地公民制,皇室贵族、地方豪族的部民和屯仓、田庄,均收归国有,但保留朝廷的手工业部民,国家赐大夫以上的高官以食封。
确定中央、地方的行政区划和组织,中央分京师和畿内,地方分国、郡、里。
整备军事、交通制度。
官吏由国家任免,废除世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