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的比较
日本历史上的两次改革

日本历史上的两次改革: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大化改新明治维新时间646 1868内容无见教材相同⑴改革派都在天皇的支持下,在斗争中获胜,取得政权,进行改革.②改革的结果都使日本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明治维新使日本从封建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③在改革中都积极学习世界先进文化,大化改新仿效中国隋唐制度吸收中国文化,明治维新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提倡“文明开化”不同封建制性质改革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启示要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实行改革开放,国家才能强盛。
只有不断地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富国思想,不断地推行改革,才能使自己的民族和国家在世界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也是日本民族崛起给我们的启示。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异同点明治维新戊戌变法不同点背景日本幕府统治腐朽;外族入侵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参加者中下级武士、农民、市民、商人、手工业者等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少数官员领导力量倒幕派掌握了实权,得到人民拥护,推翻了幕府统治维新派力量弱小,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没有发的人民群众。
结果成功。
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逐渐强大起来失败。
中国仍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相同点背景改革前,两国都处在封建的统治之下,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性质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内容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重大措施领导者日本由中下级武士领导,中国由资产阶级戊戌领导,都具有资产阶级倾向影响都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都对社会起了推动作用俄、日资产阶级改革的比较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不同点原因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封建的幕府统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内容见教材见教材时间都发生在19世纪中期相同点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都受到了阻碍性质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影响改革后国家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改革都不彻底,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都走上了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
日本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的比较

1. 改革的目的不同。
前者是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后者则是为了削弱封建统治,确立资本主义。
2. 背景不同。
前者是日本在侵略朝鲜失败后,在还没有面临民族危机的时候自主进行的一场封建改革。
后者则是日本在遭受西方侵略后,面临极大的民族危机时所进行的异一场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3. 仿效对象不同。
大化改新是仿效唐朝的封建制度。
明治维新所仿效的则是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
4. 大化改新主要是制度方面是改革,不着重技术的引进。
而明治维新则不仅进行制度的改革,更注重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特别是事技术。
5. 社会性质的变化:
6. 有关土地问题的规定:
7. 中央集权的进程:。
中外史上的重大改革

罗斯福新政:
目的: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调整,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罗斯福新政“新”在哪? 罗斯福新政的最大特点),以消除经济危机。 措施: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 颁布了 《国家工业复兴法》。 作用: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 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 明显增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 意义。
主要内容
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前期):安庆内军械所、 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②创办民用工业(后期): ___轮船招商局__(上海 李鸿章)、 ___汉阳铁厂_与湖北织布局(张之洞) ③筹建海防:南洋、__北洋_和__福建__三支海军 (7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 ④兴办新式学堂:___京师同文馆___(1862年)
(2)起止时间:_1898 年6月—9月,历时103天, 又称“百日维新” (3)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 ①康有为、梁启超创办《_万国公报_》宣传维新变法 ②组织__强学会,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 作为_强学会__的机关报
(4)主要内容: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 维新人士;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 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训练新式军队 (5)结果: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失败告终,__ 谭嗣同__等六人被杀害, 光绪帝被囚禁于中南海瀛台,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 外
破产:_北洋海军__在甲午中日战争 中全军覆没
评价①性质: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 自救运动 ②主观目的:维护清朝封建统治,而不是 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 ③作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客观上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为中国的近代化_开辟了道路。
2025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基础主干落实一、德川幕府与锁国时代1.时代背景:19世纪中期,日本处于德川幕府统治之下。
天皇是名义上的君主,幕府将军掌握实权。
2.统治危机:二、倒幕运动1.背景:面对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德川幕府束手无策。
2.发动:一部分中下级武士联合西南强藩和朝廷公卿,发动了倒幕运动。
3.概况:1868年1月,倒幕派在京都发动“王政复古”政变,支持天皇亲政,强令幕府将军“辞官纳地”。
同年,倒幕派结束了幕府统治,改年号为“明治”。
1869年,天皇及政府机构迁到东京。
三、明治维新1.开始:1868年,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史称“明治维新”。
2.内容: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影响:(1)积极: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2)消极: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重点任务驱动【历史解释——探明治维新之原因】材料一(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治维新的背景。
(4分)答:19世纪中期,日本面临内忧外患。
内忧:德川幕府的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外患:美国海军舰队强行进入日本港口,要求日本打开国门,其他西方国家接踵而至。
【历史解释——析日本改革之进步】材料二——据高中历史选修教材《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整理材料三日本明治政府领导人……对西方文明本身并不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加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部分感兴趣。
……他们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
(2)根据材料二写出属于“殖产兴业”措施的两项内容。
(写出表中序号即可)(4分)答:④和⑥。
(3)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日本明治政府领导人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2分)“非凡的改革方案”中,日本政府最具有前瞻性和战略目光的措施是什么?(2分)答:特点:学习西方但不完全模仿。
微考点:明治维新和大化改新的比较

考点:明治维新和大化改新的比较明治维新和大化改新的比较:项目明治维新大化改新相同点不同点社会背景①幕府统治危机,民族危机严重;②倒幕力量推翻幕府统治;③改革派掌权,力量强大。
①六七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改革势在必行②改革派通过斗争,夺取了政权,拥立孝德天皇。
③仿照中国隋唐封建制度进行改革。
背景相同:①改革前,都扫除了改革的障碍。
②改革派掌握实权。
背景不同:前者是日本在没有面临民族危机的时候自主进行的一场封建改革。
后者则是日本在遭受西方侵略后,面临极大的民族危机时所进行的异一场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目的为摆脱危机,建立欧美式的资产阶级国家。
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目的相同:加强中央集权,增强国力。
改革的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后者则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
时间1868年开始7世纪中期(646)年领导力量中下级武士联合新兴地主、资产阶级等改革派和明治天皇中臣镰足等改革派和孝德天皇领导相同:改革派和天皇内容特点特点:向西方特点:向中国隋内容相同:仿效对象不同:欧美国家学习。
内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军事等方面。
唐学习。
内容:政治、经济等方面。
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学习外国先进文明成果。
大化改新是仿效唐朝的封建制度。
明治维新所仿效的则是西方欧美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
大化改新主要是制度方面是改革,不着重技术的引进。
而明治维新则不仅进行制度的改革,更注重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
影响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影响相同:社会性质发生变化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质改革方式相同:都通过改革启示日本两次改革的成功说明:根据本国需要,学习外国长处,进行改革是强国之路。
易错微析明治维新和大化改新的作用易错:明治维新使日本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例题1 日本历史上“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的相同点是()A.目的相同加强中央集权,增强国力B.旨在加强中央集权C.致力于学习西方文化D.促进了对外扩张答案:B解析: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明治维新使日本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二者的共同点是:都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B。
浅析日本两次社会变革的共同点及其原因

了社会变革 的发生。 因此在生产落后 的社会基础上接受先进外来文化 , 提前变革社会制度的事实是 两次变革性质不明的主要原 因之一 。
大化 改 新 和 明 治 维 新 在 改 革 前 的 社 会 基 础 面 上 有着 相 同 的情 况 : 社会生产显著增长 , 阶级矛盾激 化, 的先进生产 关系对社会的影响渐 新 渐显现 , 引起变革的要素逐渐 出现。 但是 光这些要素并不能导致变革的 产生 , 也就是说变革 的准备还不充分。 以明治维新前 的地租为例 :西方资产 阶级革命前 已经有 了很长一 段历史的货币地租 了, 在货币地租形式下 , 民的生产物有一 部分已经 农
而明治维新是19世纪后半叶资产阶级化的下级武士领导结成联盟展开倒幕运动推翻江户幕藩体制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统一国家推行政治经济改革使口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进入近代化国家的一系列过程
科技信息
人 文社 科
浅析日本两次耐会变量硇 共同点及其原 因
浙 江越 秀外 国语 学 院 王君 临
【 摘 要] 日本历史上有两次重大的社会 变革——“ 大化改新” 明治维新 ” 与“ 。这 两次社会 变革都 给 日本 带来 了巨大的影响 , 改变 了 日本 当时的社会形态 , 日本历 史的转折点。比较这两次社会 改革可 以看到两者有很 多的共 同点 , 中之一就是对改革后 的社会性 是 其 质的判 断——说法众 多, 无法定性 。分析原 因可以看到, 外来文化这个 因素的存在 对 日 本社会进程所产生的影响。 [ 关键词 】 大化改新 明治维新
两派 意见 互 相 斗 争 , 持 己见 。 各 二 、 因 分 析 原 两者的相同点之下是相同的要因。 从一般 的状况来说 , 导致社会 变 革 的原因是生产力 的发展 , 而从 日本这个个例来说却有别 的特别原 因。 那就是外来 文化 。 这里所说的文化是包含 了政治制度 、 法律等广义上 的 文化。 这种先进的外来文化对 日本 固有的文化产生 了巨大的影响 , 提早
专题24 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第01期)(解析版)

专题24 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一、选择题1.(2021·湖南长沙市·中考真题)一般来说,政治变革包括以获取政权为目的的政治革命与以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社会需要为目的的政治改革两部分。
下列符合材料所描述的政治改革的是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B.美国独立战争C.法国大革命D.俄国农奴制改革【答案】D【详解】由于俄国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压力山大二世进行俄国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D符合题意;ABC项都属于政治革命,排除。
故选择D。
2.(2021·江苏南京市·中考真题)19世纪中期,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地域上扩展的是A.但丁抨击教会黑暗B.哥伦布发现新大陆C.英国“光荣革命”D.日本“文明开化”【答案】D【详解】依据题干中时间信息“19世纪中期”和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或19世纪60年代,日本开展明治维新,实行“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措施,大力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推动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也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地域上的扩展,D正确;但丁是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A排除;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在15世纪末期,B排除;英国“光荣革命”发生在1688年,属于17世纪后期,C排除。
故选D。
3.(2021·山东菏泽市·中考真题)彼得-世和亚历山大二世都是俄国历史上著名的沙皇,他们在位期间,都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
两次改革的共同作用是A.促进了俄国社会进步B.促使俄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C.强化了俄国的农奴制D.推动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答案】A【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彼得一世改革使俄国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总之两次改革都促进了俄国社会进步,故A正确;彼得一世改革没有改变社会性质,故B错误;彼得一世改革强化了俄国的农奴制,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故C错误;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推动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故D错误。
微考点:明治维新和大化改新的比较

考点:明治维新和大化改新的比较明治维新和大化改新的比较:项目明治维新大化改新相同点不同点社会背景①幕府统治危机,民族危机严重;②倒幕力量推翻幕府统治;③改革派掌权,力量强大。
①六七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改革势在必行②改革派通过斗争,夺取了政权,拥立孝德天皇。
③仿照中国隋唐封建制度进行改革。
背景相同:①改革前,都扫除了改革的障碍。
②改革派掌握实权。
背景不同:前者是日本在没有面临民族危机的时候自主进行的一场封建改革。
后者则是日本在遭受西方侵略后,面临极大的民族危机时所进行的异一场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目的为摆脱危机,建立欧美式的资产阶级国家。
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目的相同:加强中央集权,增强国力。
改革的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后者则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
时间1868年开始7世纪中期(646)年领导力量中下级武士联合新兴地主、资产阶级等改革派和明治天皇中臣镰足等改革派和孝德天皇领导相同:改革派和天皇内容特点特点:向西方特点:向中国隋内容相同:仿效对象不同:欧美国家学习。
内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军事等方面。
唐学习。
内容:政治、经济等方面。
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学习外国先进文明成果。
大化改新是仿效唐朝的封建制度。
明治维新所仿效的则是西方欧美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
大化改新主要是制度方面是改革,不着重技术的引进。
而明治维新则不仅进行制度的改革,更注重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
影响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影响相同:社会性质发生变化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质改革方式相同:都通过改革启示日本两次改革的成功说明:根据本国需要,学习外国长处,进行改革是强国之路。
易错微析明治维新和大化改新的作用易错:明治维新使日本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例题1 日本历史上“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的相同点是()A.目的相同加强中央集权,增强国力B.旨在加强中央集权C.致力于学习西方文化D.促进了对外扩张答案:B解析: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明治维新使日本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二者的共同点是:都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改革的目的不同。
前者是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后者则是为了削弱封建统治,确立资本主义。
2.背景不同。
前者是日本在侵略朝鲜失败后,在还没有面临民族危机的时候自主进行的一场封建改革。
后者则是日本在遭
受西方侵略后,面临极大的民族危机时所进行的异一场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3.仿效对象不同。
大化改新是仿效唐朝的封建制度。
明治维新所仿效的则是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
4.大化改新主要是制度方面是改革,不着重技术的引进。
而明治维新则不仅进行制度的改革,更注重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
5.社会性质的变化:
6.有关土地问题的规定:
7.中央集权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