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大化改新前的社会性质

合集下载

2.3大化改新 (24张PPT)

2.3大化改新 (24张PPT)

建筑
中国:岳阳楼
日,对起源于日 本本土的和服产生了影响。
铸币
中国唐朝铸币
日本的铸币
日本仿唐朝第一次铸造的铜币 “和同开珎(宝 )”,即“开元通宝”的简称。
书法
中国书法(唐·欧阳询《张翰帖》)
日本书法(空海《风信帖》)
文字
日本的平假名、片假名就是利用 汉字的草书与楷书的偏旁创制的。
大化改新的过程:
645年,皇室和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铲除苏我氏 645年,孝德天皇继位,建年号“大化”
646年,孝德天皇进行国制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大化改新
背景
社会矛盾尖锐 皇权旁落 部民受压迫重 社会不稳定
——把日本历史推入了一个新时代
内容
改革行政制度, 实行中央集权
影响
日本成为依靠 “律令”实行统治的 天皇制中央集权国家
阿拉伯
大唐
日本
日出之国
民族:大和民族 —— 日本 国花: 樱花 国旗:日之章旗 国服: 和服 古代最高统治者: 大王—天皇
说说你了解的日本……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40-42,图册P28: 1.请依据年代尺上的时间找出古代日本发展历程
中的大事 2.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影响?
出 现 早 期 国 家
日本的茶道源于……
日本传统文化洋溢着浓郁的中华文化气息 汉文化在日本风行一时……
以史鉴今:
材料一:大化改新大量吸取了唐代的文化制度,但 是日本没有建立宦官制度,也没有吸收中国传统 的“易姓革命”的思想。
材料二:日本在7-8世纪利用汉字创造了本国的字母 假名
思考:当时文化落后的日本对吸收先进的中 国文化抱什么态度和方法?
日本学者木宫泰彦总结7—10世纪唐朝文化对日本文化发 展的影响之后,有一段值得引人深思的论述: 唐朝三百年间,由于学生、学问僧学来和带回的 中国文化产物,不断给予日本新的启迪,中国前进,日本 也前进。因此,日本的文化一刻也没有停滞,不断吸收中 国的优点,经过整理提炼,咀嚼融化,终于在平安朝中期

[大化改新 百度影音]大化改新对日本有着什么影响?日本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大化改新 百度影音]大化改新对日本有着什么影响?日本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大化改新百度影音]大化改新对日本有着什么影响?日本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大化改新后的社会性质,中日史学界主张不一。

日本学者大都认为改新后的律令社会是奴隶社会的继续。

具有代表性的论据是,大化改新后阶级关系没有发生变化,公民的沉重徭役负担,其性质与部民的负担并无不同。

中国学者吴廷理早在50年代,分析班田收授法与租庸调的性质之后指出,改新后建立起来的土地制度“只能是封建的土地国家所有制”。

据此主张改新后的社会性质应是封建社会。

日本的班田收授法与租庸调制是参照隋唐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而制定的。

班田收授法与租庸调制同中国的均田制与租庸调性质基本一致。

都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下的土地分配制度和租税制度。

对于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下的地租形式和阶级关系。

图中大兄皇子(天智天皇)马克思作过精辟的论述:“如果不是私有土地的所有者,而象在亚洲那样,国家既作为土地所有者,同时又作为主权者而同直接生产者相对立,那么,地租和赋税就会合为一体,或者不如说,不会再有什么同这个地租形式不同的赋税。

在这种情况下,依附关系在政治方面和经济方面,除了所有臣民对这个国家都有的臣属关系以外,不需要更严酷的形式。

在这里,国家就是最高的地主。

在这里,主权就是在全国范围内集中的土地所有权。

”改新后国家对农民的关系是土地所有者对农民的剥削关系”。

国家占有生产资料——土地,班给公民以口分田,以租庸调的形式向公民征收国税和课以徭役,而公民紧缚在口分田上,以臣属关系依附于国家。

这种生产者对土地所有者的依附关系是封建生产关系的重要特征,是有别于奴隶制的关键所在。

马克思说,封建经济“和奴隶经济或种植园经济的区别在于,奴隶要用别人的生产条件来劳动,并且不是独立的。

所以这里必须有人身的依附关系,必须有不管什么程度的人身不自由和人身作为土地的附属物对土地的依附,必须有真正的依附农制度”。

国家土地所有制和在这种土地制度下“所有臣民”对君主专制国家的“臣属关系”,是在亚洲封建国家常见的。

大化改新 课程论文

大化改新 课程论文

从大化改新看日本的封建制摘要:大化改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件重要大事,它为日本历史开创了不发动大规模流血事件而进行社会改革的先例,部分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防止了日本社会的分裂,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

也是日本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标志。

大化改新不仅对当时的日本社会产生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后世也有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不过,这次改新也有不尽完善的地方,所以,我们必须采取辩证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下面是我对日本的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以及背景和主要影响做一简单介绍和分析,希望能够有利于史学界的研究。

关键词大化改新封建制1.大化改新的背景和过程593年,圣德太子摄政后实行的推古天皇改革,初步确立中央集权制和皇权中心思想,削弱了氏姓贵族奴隶主的保守势力。

但改革没有触动部民制,更未摧毁氏姓贵族势力。

圣德太子死后,外戚苏我氏专权,苏我虾夷、苏我入鹿父子排斥改革势力,杀死圣德太子之子山背大兄王,另立天皇。

640年,圣德太子派到中国留学30多年的高向玄理、留学僧南渊请安归国(此前僧旻已于632年归国),他们带回隋唐的封建统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并传授给皇室贵族,为日本的封建化提供了思想基础。

645年6月,中大兄皇子、中臣镰足等人在皇极天皇接见高句丽、百济、新罗使节时,于朝中杀死苏我入鹿,其父虾夷翌日自杀。

这一事件史称乙巳之变。

政变后,皇极天皇退位,革新派拥立孝德天皇,以中大兄为皇太子,中臣镰足为内臣,僧旻和高向玄理为国博士,建元大化,迁都难波。

新政府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规定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

646年元月以诏书形式公布改新的主要内容:废止私有土地、部民,行公地公民制,皇室贵族、地方豪族的部民和屯仓、田庄,均收归国有,但保留朝廷的手工业部民,国家赐大夫以上的高官以食封。

确定中央、地方的行政区划和组织,中央分京师和畿内,地方分国、郡、里。

整备军事、交通制度。

官吏由国家任免,废除世袭制。

第4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单元测试题-2

第4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单元测试题-2

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一、选择题1.日本仿效中国隋唐进行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是()A. 汉谟拉比B. 伯利克里C. 孝德天皇D. 明治天皇2.大化改新使日本的社会性质发生的变化是()A. 天皇掌握了实权B. 引进了中国的先进制度C. 缓和了矛盾,稳定了政局D. 日本开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化3.下列是穆罕默德宗教和政治活动的大事,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出走麦地那②成为政治、宗教领袖③开始在麦加传教④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 )A. ①②③④B. ②①④③C. ③①②④D. ①③②④4.西欧有一句名谚:“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西人的手。

”与阿拉伯人的口相关的史实是()A. 编著了《医学集成》和《医典》B. 将中国的重大发明传入欧洲C. 创制了0到9十个阿拉伯数字D. 穆罕默德利用宗教实现统一5.他创立了伊斯兰教,并把一盘散沙、四分五裂的阿拉伯民族联结成一个伟大的民族,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

他是()A. 穆罕默德B. 耶稣C. 乔达摩·悉达多D. 亚历山大6.同学们都知道的《辛巴达航海》《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和神灯》等脍炙入口的故事,它们均出自一部民间故事集。

这部故事集是()A. 《天方夜谭》B. 《伊里亚特》C.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D. 《奥德赛》7.世界三大宗教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且风格迥异的建筑文化.下列图片中的建筑与三大宗教无关的是()A. 希腊帕特农神庙B. 巴黎圣母院C. 洛阳白马寺D. 麦加大清真寺8.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

下列史实与结论能够成立的是()史实结论A 欧洲人称0—9十个数字为阿拉伯数字数字是由阿拉伯人发明的B 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征收粮食税苏俄实行的是农民土地私有制C 美国实施《国家工业复兴法》新政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D 根据《欧洲联盟条约》发行欧元欧洲具有统一的货币政策A. AB. BC. CD. D9.在今天的土耳其、巴基斯坦等国的国旗上,都有一轮弯弯的新月,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A. 这些国家都信仰基督教B. 这些国家都信仰佛教C. 这些国家都信仰伊斯兰教D. 这些国家都认为新月是吉祥如意的象征10.与如图资料卡上信息相符合的历史事件是()A. 日本大化改新B. 罗马共和国的建立C. 欧洲查理•马特改革D. 阿拉伯半岛的统一11.0,1,2,3……8,9这些我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数字的发明者是古代()A. 埃及人B. 希腊人C. 阿拉伯人D. 印度人12.模仿和创新相结合是日本民族的一大特色,日本民族的发展过程主要体现为“汉化”和“欧化”的过程,其中“汉化”是指()A. 《汉谟拉比法典》B. 大化改新C. 奴隶主民主政治D. 种姓制度13. 世界上各种宗教建筑各有特点,表现出各自独特的宗教文化。

微考点:明治维新和大化改新的比较

微考点:明治维新和大化改新的比较

考点:明治维新和大化改新的比较明治维新和大化改新的比较:项目明治维新大化改新相同点不同点社会背景①幕府统治危机,民族危机严重;②倒幕力量推翻幕府统治;③改革派掌权,力量强大。

①六七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改革势在必行②改革派通过斗争,夺取了政权,拥立孝德天皇。

③仿照中国隋唐封建制度进行改革。

背景相同:①改革前,都扫除了改革的障碍。

②改革派掌握实权。

背景不同:前者是日本在没有面临民族危机的时候自主进行的一场封建改革。

后者则是日本在遭受西方侵略后,面临极大的民族危机时所进行的异一场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目的为摆脱危机,建立欧美式的资产阶级国家。

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目的相同:加强中央集权,增强国力。

改革的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后者则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

时间1868年开始7世纪中期(646)年领导力量中下级武士联合新兴地主、资产阶级等改革派和明治天皇中臣镰足等改革派和孝德天皇领导相同:改革派和天皇内容特点特点:向西方特点:向中国隋内容相同:仿效对象不同:欧美国家学习。

内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军事等方面。

唐学习。

内容:政治、经济等方面。

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学习外国先进文明成果。

大化改新是仿效唐朝的封建制度。

明治维新所仿效的则是西方欧美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

大化改新主要是制度方面是改革,不着重技术的引进。

而明治维新则不仅进行制度的改革,更注重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

影响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影响相同:社会性质发生变化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质改革方式相同:都通过改革启示日本两次改革的成功说明:根据本国需要,学习外国长处,进行改革是强国之路。

易错微析明治维新和大化改新的作用易错:明治维新使日本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例题1 日本历史上“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的相同点是()A.目的相同加强中央集权,增强国力B.旨在加强中央集权C.致力于学习西方文化D.促进了对外扩张答案:B解析: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明治维新使日本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二者的共同点是:都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B。

大化改新性质博弈论

大化改新性质博弈论

大化改新性质博弈论摘要:一般认为大化改新是日本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两次社会政治经济大变革之一,然而,对于大化改新的性质,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主要有原始公社制延续说、奴隶制确立说、奴隶制巩固说、封建制确立说、封建制巩固说,对此学者们展开了激烈的博弈。

而笔者通过比较分析后认为,日本大化改新是一次社会变革,其确立的社会具有明显的封建制特点,大化改新使日本封建制社会得以确立。

关键词:大化改新;律令;性质;奴隶制;封建制“大化”为日本孝德天皇的年号。

一般认为,大化改新指日本始于公元645年大化年间的改革,完成于《大宝律令》、《养老律令》的制定,历时半个世纪。

公元6世纪后,日本国内各阶级矛盾特别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加剧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所必需的安定条件和部民制继续存在的空间,同时使日本皇室王权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和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从维护王权出发,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日本大化改新前,公元六、七世纪交替时期,东北亚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先是中国的隋唐兴起,加之朝鲜半岛的新罗崛起,都对日本产生了强烈影响。

这些外部因素的影响也使日本大和政权急需通过改革巩固政权,增强国力。

日本大化改新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日本推古天皇时期,圣德太子执政,他采取了“屯仓制”、派遣“遣隋使”、制定“冠位十二阶”、颁布《十七条宪法》一系列措施,致力于以和平方式改变大和政权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一般称之为大化改新的序幕。

公元645年6月,以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镰足为首的革新派发动了宫廷政变,杀死苏我人鹿,建立革新政权,在僧旻、高向玄理的参谋下开始了著名的大化革新运动,其主要内容有:公地公民制、班田制、租庸调制、新官僚体制。

大化改新过程中曾经遭到保守势力的激烈抵制。

公元664年,部民制度一度恢复,到了公元675年才被天武天皇完全废止。

681年,天武天皇制定了《飞鸟净御原令》,对大化改新的成果利用法律形式进行了初步确认。

文武天皇时期,公元701年和718年分别编成《大宝律令》和《养老律令》,使之成为日本封建社会初期的基本法。

大化改新前后日本社会状况的比较

大化改新前后日本社会状况的比较

大化改新前后日本社会状况的比较作者:李建钢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09年第12期【摘要】大化改新在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改新的主要措施是学习中国唐代的相关制度而制订出来的,但对比大化改新前后日本的社会状况可以发现,大化改新的改革举措并不适合当时的日本,改新前后的日本社会状况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

大化改新是一次不成功的社会变革。

【关键词】大化改新日本社会状况一次改革的成功与否,要看它是否完成了既定的改革目标,使社会状况发生了预期的变化。

在日本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大化改新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如果从大化改新的序曲604年圣德太子发起的推古朝改革算起,到646年大化政府发布《改新之诏》再到701年、718年编纂《大宝律令》、《养老律令》,持续了100余年的时间。

仔细分析这一时期的日本社会状况,可以发现氏姓制、部民制不但左右着7世纪以前日本社会的运行,而且在大化改新后经过改头换面仍然保留了强大的作用力。

大化改新要消灭氏姓制、部民制的初衷没有彻底实现,日本社会的状况也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可以说大化改新是不成功的改革。

官僚制度的核心仍然是从氏姓制转化而来的贵族体系日本氏姓制的统治方式是在国家未形成中央集权、众多氏族集团存在的情况下出现的。

其中心内容是国王利用向强大的氏族首领赠姓的方式来控制他们,再利用氏族首领控制氏族中普通民众,从而达到统治全体日本人的目的。

赠姓是授予权力的标志,国王赠予的姓越尊贵说明授予的权力越大。

这些氏族首领担任的职务是世袭罔替的,而且权力很大,常常能够左右国王的废立。

大化改新的重要目标就是改革这种氏姓制,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治制度。

但大化改新后虽然在中央建立了二官八省一台五卫府的各种机构,在地方设立国、郡、里三级机构,但氏族制的影响仍然很大。

首先,官吏的选择是从维护氏族首领转化而来的贵族的绝对统治地位着眼。

在官吏选拔中所实施的两种制度,也保证了贵族能够长期把持官僚体系中的主导地位而使其他人群无法染指。

【同步练习】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 古代日本(作业)

【同步练习】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 古代日本(作业)

第11课古代日本一、知识结构二、知识点突破知识点一、6世纪前的日本:5世纪,大和政权基本实现统一。

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 ”,依靠贵族统治全国。

例1.下图“统治结构示意图”反映的是A.6世纪前的日本B.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C.8世纪的法兰克王国D.9世纪的东罗马帝国知识点二、大化改新(646年,仿效唐朝进行一系列改革):1.背景:6世纪-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本。

2.性质: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

3.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有: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颁给公民,六年一颁,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4.结果(意义):日本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例2.2019年的日本新年号出自于日本传统古籍《万叶集》中的“初春令月,气淑风和”.不过从“大化”开始,日本共有247个年号出自中国古籍。

大化年间,通过学习中国的文化与典章制度,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A.天皇从此掌握了国家实权B.缓和了各种矛盾,稳定了政局C.全面引进了中国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D.大化改新促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知识点三、武士和武士集团:1.出现的原因:根本原因:①土地私有、土地兼并盛行,封建庄园形成,享有“ ”的特权;②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

直接原因:为保护,出现武士和武士集团2.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

3. 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 ”称号,设幕府于镰仓。

镰仓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日本由此进入了长达近700年的统治时期。

4. 幕府统治时期,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

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