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合集下载

阅读理解中的态度观点题解析

阅读理解中的态度观点题解析

阅读理解中的态度观点题解析阅读理解是英语考试中常见的题型之一,而其中的态度观点题则是较为常见且较为具有挑战性的一类。

这类题目要求考生通过阅读材料,理解作者的态度和观点,并根据文中的线索进行推断和判断。

下面将对阅读理解中的态度观点题解析进行探讨。

一、理解态度观点题在阅读理解中,要正确理解作者的态度和观点,首先要对文中的内容进行准确的理解。

通常,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线索来推断作者的态度和观点:1.情感色彩:作者对某一主题或议题表达的情感色彩通常会透露出他们的态度。

例如,如果作者在文中使用了赞扬、赞美的词语,那么作者的态度很可能是肯定的;而如果作者使用了批评、谴责的词语,那么作者的态度可能是否定的。

2.修辞手法:作者在表达观点时常常会使用一些修辞手法,例如比喻、夸张等。

通过分析这些修辞手法,我们可以推断出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3.语气和语调:作者在写作中的语气和语调也可以透露出他们的态度。

例如,如果作者的语气相对客观而中立,那么作者可能持中立的态度;如果作者的语气较为激烈和强烈,那么作者可能持强烈的态度。

二、解题方法与技巧在解答阅读理解中的态度观点题时,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和技巧:1.仔细阅读文章:在阅读文章时,要仔细阅读每一段落,并注意作者表达观点的细节和线索。

特别要注意文章中出现的情感色彩、修辞手法、语气和语调等。

2.分析选项:在看完文章后,再细读题目和选项,并针对每个选项进行分析。

排除与作者态度和观点相反的选项,留下与作者态度和观点相符合的选项。

3.细读原文:留下的选项中,选择最能概括作者观点和态度的选项,然后再回到原文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句子或段落,进行仔细核对。

4.注意选项中的程度词:有时候,选项中的程度词可以帮助我们推断作者的态度。

例如,如果选项中出现了"never"、"always"等词语,那么作者的态度很可能是绝对的;如果选项中出现了"usually"、"often"等词语,那么作者的态度很可能是相对的。

理解作者的观点与态度

理解作者的观点与态度

理解作者的观点与态度在理解作者的观点与态度时,我们需要仔细阅读并分析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言辞、观点和情感等元素。

通过深入剖析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并从中领悟到文章的主旨。

首先,要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我们需要对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准确的解读。

通过分析文章的主题和论点,我们可以确定作者希望传达的信息。

比如,若文章主题是环境保护,作者可能表达对环境污染的担忧,并倡导人们采取积极的行动来保护地球。

其次,我们应该细致地观察和推测作者在文章中所展示的态度。

观察作者对待问题的立场,可以从作者使用的词语、修辞手法以及语气等方面入手。

例如,如果作者使用了很多感情色彩浓厚的形容词和动词,那么我们可以判断作者对待问题充满了强烈的情感和热情。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作者的观点表达和支持论据上来判断作者态度的取向。

作者可能通过使用统计数据、专家意见、历史事件等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并试图说服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

通过分析这些论据,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在文章中所持的态度和观点。

不仅如此,我们还应该留意文章中的反驳和对立观点。

作者可能通过批驳其他观点来支撑自己的立场,并且通过揭示其他观点的不足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无误的。

通过把握这些反驳和对立观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总结和归纳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来进一步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一个优秀的文章通常具有开头、中间和结尾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功能和特点。

通过分析这些不同部分的内容,我们可以抓住作者的关键观点和态度,并理解其文章的整体思路。

综上所述,要理解作者的观点与态度,我们需要通过分析文章的主旨、推测作者的立场、观察作者在文章中所展示的态度、研究作者的论据和对立观点以及总结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等方法。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方面,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并把握作者的观点与态度。

阅读理解解题技巧找出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阅读理解解题技巧找出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阅读理解解题技巧找出作者的观点和立场阅读理解是考试中常见的题型之一,对于学生来说,找出作者的观点和立场是解答题目的关键。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解题技巧,帮助读者快速准确地找出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第一,仔细审题。

在开始阅读文章之前,我们要先读题目。

题目中经常会包含一些提示词,如“作者认为”、“作者觉得”、“依据作者的观点”等。

这些提示词可以直接指向作者的观点和立场,提醒读者在阅读文章时注意观察。

第二,留意作者的态度词。

在文章中,作者通过一些词语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例如,积极的态度词如“肯定”、“赞同”、“支持”等,表示作者对某个观点持有积极态度;消极的态度词如“否定”、“反对”、“批评”等,表示作者对某个观点持有消极态度。

第三,关注作者的论述方式。

作者在文章中的论述方式也可以反映出他的观点和立场。

如果作者采用客观、中立的语气,列举事实、数据等来支持论点,那么他的观点可能是客观、中立的;如果作者采用情绪化的词语,带有明显的偏见和个人情感,那么他的观点可能是主观、偏倚的。

第四,查找文章中的关键句子。

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找出文章中的关键句子,即表达作者观点和立场的句子。

这些句子通常会通过强调、总结、归纳等方式表达作者的观点。

读者可以通过分析这些句子,推导出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第五,辨别作者的隐含意思。

在一些文章中,作者可能不会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而是通过隐含的方式来暗示读者。

读者需要注意文章中的暗示、暗指等线索,推断出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通过以上几种解题技巧,读者可以在阅读理解题中准确找出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掌握这些技巧,并在实际解题中进行灵活运用,相信读者在解答阅读理解题时会事半功倍,取得更好的成绩。

文章结束。

完成英语阅读理解中的态度观点和目的意图题

完成英语阅读理解中的态度观点和目的意图题

完成英语阅读理解中的态度观点和目的意图题英语阅读理解中的态度观点和目的意图题是考察学生对文章中作者态度、观点以及写作目的的理解能力。

在解答这类题目时,我们需要仔细阅读文章,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并分析作者的写作目的。

下面我将从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理解作者的态度是解答态度观点题的关键。

作者的态度可以通过他的言辞和表达方式来体现。

例如,如果作者使用了一些负面的词语或者表达方式,那么可以判断他对某个事物或者观点持有否定态度。

相反,如果作者使用了一些正面的词语或者表达方式,那么可以判断他对某个事物或者观点持有肯定态度。

此外,作者的态度还可以通过对事实的解释和评论来判断。

在解答态度观点题时,我们要综合考虑文章的语言风格、词语选择以及作者对事物的评价,从而准确把握作者的态度。

其次,理解作者的观点是解答观点题的关键。

观点题要求我们判断作者对某个问题或者观点的看法。

在解答这类题目时,我们需要通过对文章的细节进行分析,找出作者对该问题或者观点的观点表达。

通常,作者的观点会在文章的开头或者结尾进行明确陈述,也可能通过对事实的解释和评论来间接表达。

我们需要仔细阅读文章,理解作者对该问题或者观点的立场,并通过对文章的细节进行分析,找出支持作者观点的证据。

最后,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解答目的意图题的关键。

写作目的是指作者写作的目的和意图。

在解答这类题目时,我们需要通过对文章的整体结构和内容进行分析,找出作者写作的目的和意图。

通常,作者的写作目的可以通过对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进行分析得出。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对文章的语言风格、词语选择以及作者对事物的评价进行分析,找出作者写作的目的和意图。

综上所述,完成英语阅读理解中的态度观点和目的意图题需要我们仔细阅读文章,理解作者的态度、观点和写作目的。

通过对文章的语言风格、词语选择以及作者对事物的评价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准确把握作者的态度、观点和写作目的。

在解答这类题目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文章的细节和整体结构,从而准确回答问题。

如何评价文章的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如何评价文章的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如何评价文章的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范文一:作为读者,我们需要对一篇文章进行评价,包括对文章的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文章的主题以及作者要表达的观点。

通过阅读文章,可以收集作者给出的支持论点和反对论点,并对其进行评估。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关注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思想。

首先,我们要分析文章的思想。

一个好的文章需要有一定的价值,不能只是空洞的文字。

在评估文章的思想时,我们需要考虑文章中提出的观点是否有力,是否合理。

我们还需要检查作者使用的论据和证据,看看它们是否引人注意、清晰、易于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作者的背景和经验,以便更好地评估他的观点。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文章的作者和观点态度是关键因素,提供了文章的个人感受和观察。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细心地关注作者的语言、气质和口吻。

通过阅读他的文章,我们可以了解作者的态度、风格和喜好,也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的观点是积极还是消极、支持还是反对。

例如,有的作者可能更偏好探讨社会问题,而有的可能更偏重文化和艺术领域,这些都会影响到作者的态度,进而对文章的结构和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在评价一篇文章时,我们应该要明确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意图,分析文章中的思想和论据、观点态度,以便理解文章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重点分析:文章的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文章评价的关键要素,需要仔细分析。

要点包括明确主题、分析思想和论据、了解作者的态度、和结论。

用词分析:文章运用了一些常见的词汇如“主题”、“观点态度”等来表达文章评价的关键要素,合理使用谓语和形容词来丰富文章的表述。

文章流畅、清晰,避免了过于复杂和晦涩难懂的语句。

范文二:评价一篇文章,需要同时分析文章的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在分析思想时,我们需要考虑文章的完整性、逻辑性和连贯性。

我们还需要看看文章使用的语言方法,并评估文学运用技巧是否恰当。

当我们分析观点态度时,我们需要看看作者的语言风格、主题、生活经历,以此推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如何解答作者态度推断题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如何解答作者态度推断题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如何解答作者态度推断题高考语文阅读理解中的作者态度推断题是一种考查学生对文章作者观点、情感态度的理解和推断能力的题型。

解答该题型需要考生准确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观点,抓住作者在文章中使用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来推断作者的态度。

下面将介绍如何解答高考语文阅读理解中的作者态度推断题,帮助考生更好地应对该题型。

一、全面理解文章在回答作者态度推断题前,首先要全面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

仔细阅读文章,了解文章的背景、主题和论点。

同时,留意作者在文中使用的描述词语、修辞手法和语调,这些都能给我们提供线索来推断作者的态度。

二、挖掘关键词语在文章中,作者表达态度、情感常常会使用一些关键词语。

这些词语可能是积极的、消极的,或是中性的。

通过捕捉这些关键词语,能够帮助我们判断出作者的态度。

比如,如果作者使用了诸如“支持”、“赞成”、“令人鼓舞”等积极词汇,可以判断出作者态度积极;如果出现诸如“反对”、“批评”、“悲伤”等消极词汇,可以判断作者态度消极。

三、分析修辞手法在文章中,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能够帮助我们推断出作者的态度。

例如,比喻、夸张、反问等修辞手法常常用于强调作者的观点,显示出作者对某一主题的情感态度。

通过分析文章中使用的修辞手法,考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四、结合上下文推断除了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考生还需要结合上下文来推断作者的态度。

要注意作者在整个文章中的表达方式和情感变化。

有时,作者会通过转折和转折间的转换,展示出对某一观点或主题的态度变化。

在解答该题型时,要综合考虑文章的整体语境和情感变化来推断作者的态度。

五、细致分析语义在解答作者态度推断题时,要细致分析文章中的语义。

有时作者会使用言辞明晰但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考生需要捕捉到这些细微的情感色彩,加深对作者态度的理解。

六、多练习,多总结为了更好地解答作者态度推断题,考生需要进行大量的练习,并及时总结经验。

通过多次练习,考生可以熟悉作者态度推断题的常见出题方式和解题思路,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速度。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阅读散文是一种欣赏美文、感悟生活、开阔思维的方式。

以下是一些阅读散文的答题技巧及套路:
1. 关注文章的主题:散文通常以某个主题为中心,例如自然、人物、社会等。

在阅读时要注意捕捉到文章的主题,并在答题时围绕主题展开讨论。

2. 分析文章的结构:散文结构多样,可以采用叙述、描写、议论等手法。

在阅读时要仔细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回答相关问题。

3. 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散文往往表达作者对事物的观点和态度。

在阅读时要仔细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理解作者的立场和主张。

在答题时可以引用作者的言论和观点来支持自己的论述。

4. 注意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散文常常运用丰富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来营造艺术效果。

在阅读时要留意作者使用的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并理解它们的作用。

在回答问题时可以分析这些手法对文章的影响。

5. 多角度思考和发散思维:散文可以引发人们对生活、社会、人性等问题的思考。

在阅读时要积极思考文章所探讨的问题,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

这样可以丰富答案的内容和深度。

6. 查找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散文常常融入丰富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如历史事件、文学典故等。

在阅读时,如遇到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加深理解。

在答题时可以适当引用这些背景知识和内涵,增加答案的深度和广度。

总的来说,阅读散文需要细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题、结构、观点和修辞手法等方面,同时还可以运用背景知识和多角度思考等技巧来解答问题。

阅读理解技巧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阅读理解技巧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阅读理解技巧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阅读理解技巧: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阅读是我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阅读过程中,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想要传达的意义。

下面我将分享几个阅读理解技巧,帮助您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一、识别关键词在阅读文章时,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关键词,因为它们通常会揭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例如,一些表示作者喜欢的词汇包括:“我认为”、“我相信”、“我喜欢”等等。

而一些表示作者不喜欢或者持反对意见的词汇可能包括:“我反对”、“我不认同”、“我担忧”等等。

通过识别这些关键词,我们可以更好地抓住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二、分析语气和修辞手法语气和修辞手法也是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重要线索。

通过观察作者在文章中使用的词汇、句式和句调,我们可以推测出作者的情感态度。

例如,如果作者使用大量形容词和副词,描述某个事物的积极或者消极特征,那么他可能具有强烈的情感态度。

另外,作者的叙述方式和节奏也可以反映出他的观点和态度。

如果作者使用夸张、讽刺或者比喻等修辞手法,那么他可能想要强调某种观点或者表达自己的异议。

三、推理并整合上下文信息阅读理解还需要我们能够推理并整合上下文信息。

有时,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并未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其他方式暗示或者间接体现。

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仔细分析文章中的相关信息,并进行推断。

我们可以从作者提供的事实、观点、推理和情感反应等方面入手,整合上下文信息推测出作者真正的观点和态度。

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避免对上下文信息的某一方面过分放大,而应该全面地考虑总体语境,以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四、深入挖掘文章主旨主旨即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或者主要观点。

通过理解文章的主旨,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在阅读文章时,我们应该注重整体理解,结合各个方面的信息来分析作者要传达的主要思想。

透过表象,深入挖掘作者的意图,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陈继平
[考点指津]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最高层级。

它是前面“筛选信息”“归纳概括”等内容的综合体现。

只有准确把握了语句含义,对文章的有关信息进行辨别和筛选后,才能对文章的基本倾向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归纳概括和作出客观正确的评价。

它与“归纳概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归纳概括”侧重于对事实的如实的陈述,“分析概括观点态度”侧重于对道理的阐发、情感的把握,着眼考查阅读理解、分析推理、概括总结的能力。

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和态度,有时比较直接、明显、集中;有时则比较分散,需要对有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有时则隐含于字里行间,还需仔细分析和抽象概括。

具体操作,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文中筛选统观全文,筛选出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语句。

主要方法是抓“文眼”,抓关键句和中心句。

记叙类文章中,有些抒情性语句往往比较明显地表现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议论文中的中心句、关键句或论据前后的总括性语句也往往反映了作者的基本思想倾向。

高考文言文阅读多是选取史传类文章,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用评论性的语段表达,如《史记》的“太史公曰”;或者在叙述时用极简括的语言表达出来,如“厉操清白”“清慎简朴”等。

做题时,要把握这些着眼点。

2、概括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通过人物、事件、事理的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现出来的,因而在阅读时,要从人物的言行、事件的叙述、事理的说明中,在领悟、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概括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文章不是无情物,行文中往往不经意间流露出作者的态度和观点,比如词语的褒贬色彩,记叙时侧面烘托或反面陪衬的内容,甚至人物的描写或景物的描写中,也不难体会到作者的褒贬感情。

3、感悟深意在一些文章中,特别是史传文中,作者运用“春秋笔法”,据事直书,不立褒贬,而是非自见。

从字面上并不能直接看出作者的观点态度,这就要我们结合语境,用心感悟,体会字里行间所蕴藏的深意,通过揭示含蓄的内容来体会观点态度。

[经典示例]
读下面两段文言文 (方括号中是古人的注解),读后答题。

(88年高考题)(甲)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

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

[注:使酒,因酒纵性谓之使酒。

近,谓亲近天子而为大臣。

]至,留邸一月,见罢。

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

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

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注:谓窥见陛下深浅也。

]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

”布辞,之官。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乙)以一人之誉而召季布,以一人之毁而遣季布,天下将窥其浅深。

虽然,何病人主威福之大权,岂以天下莫能窥为不测哉!布之悻悻于罢去,而仰诘人主以取快,其不足以为御史大夫,明矣。

使酒难近之实,自露而不可掩矣。

文帝之失,轻于
召布矣也,非轻于罢布也。

慎用大臣而不吝于改过,闻人之言,迟之一月,而察其非诬,默然良久而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

”所以养臣子之耻也,非惭也。

如其惭邪,抑以轻于召布而愧其知人之不夙也。

(王夫之《读鉴通论》卷二)
从司马迁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对季布和文帝的看法,王夫之的看法与他不同.两者的差别有四种说法,选出正确的一种。

(3分)
(A)司马迁认为季布刚直敢言,文帝缺乏主见,但知过能改;王夫之认为季布偏狭
任性,文帝知过能改,只是改过太迟。

(B)司马迁认为,季布刚直敢言,文帝缺乏主见,又文过饰非;王夫之认为季布偏狭
任性,文帝知过能改,只是知人太迟。

(C)司马迁认为季布刚直敢言,文帝缺乏主见,又文过饰非;王夫之认为季布偏狭
任性,文帝知过能改,只是改过太迟。

(D)司马迁认为季布刚直敢言,文帝缺乏主见,但知过能改;王夫之认为季布偏狭
任性,文帝知过能改,只是知人太晚。

答案及解析:选B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中对季布的看法,文中有“言其贤者”,也有“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的评价,但是这些评价是别人的评价而非司马迁的评价。

司马迁的观点是什么呢?从下文季布“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的语言描写中,我们可体会到季布敢于面折文帝,刚直敢言。

对文帝的态度,从“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

’”的叙述中,可以感受到文帝支支吾吾,缺乏主见,又文过饰非。

王夫之《读鉴通论》中对季布的评价,文中有“布之悻悻于罢去,而仰诘人主以取快,其不足以为御史大夫,明矣。

使酒难近之实,自露而不可掩矣。

”语句,从“悻悻”“仰诘人主以取快”“自露而不可掩矣”中,明显看出王夫之的褒贬态度。

同时,王夫之为文帝辩护,有“如其惭邪,抑以轻于召布而愧其知人之不夙也”之句,明白指出文帝知过能改,只是知人太迟。

[及时演练]
读下面两段文言文,然后回答后面问题
(甲)孝文帝立,以为太尉勃亲以兵诛吕氏,功多; 陈平欲让勃尊位,乃谢病。

孝文帝初立,怪平病,问之。

平曰:“高祖时,勃功不如臣平。

及诛诸吕,臣功亦不如勃。

愿以右丞相让勃。

”于是孝文帝乃以绛侯为右丞相,位次第一;平徙为左丞相,位次第二。

赐平金千斤,益封三千户。

居顷之,孝文皇帝既益明习国家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曰:“不知。

”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

”汗出沾背,愧不能对。

于是上亦问左丞相平。

平曰:“有主者。

”上曰:“主者谓谁?”平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

”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谢曰:“主臣!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宰相。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孝文帝乃称善。

右丞相大惭,出而让陈平曰:“君独不素教我对!”陈平笑曰:“君居其位,不知其任邪?且陛下即问长安中盗贼数,君欲强对邪?”于是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远矣。

居顷之,绛侯谢病请免相,陈平专为一丞相。

(《史记·陈丞相世家》节选)
(乙)笠翁曰:陈平不对决狱、钱谷之问,论者皆谓能持大体,以大臣不当亲细
务也。

予谓开千万世堂高帘远之门,而使下情不能上达者,必此言也。

盖文帝此问,重民命也,惜民力也。

虑有司用刑之滥,以致失入者多,国家费用之繁,以致聚敛者众。

为宰相者,正当因其势而利导之,劝之省刑罚,薄税敛,而乃以夸诞之词掩其疏略之过。

幸文帝天资充实,不为外物所阻,始终得遂其仁心。

万一惑于陈平之言,则三代之治,何由复见于文景之世哉?(清·李渔《笠翁别集》节录)
对司马迁和李笠翁在文中表达出的观点态度,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迁赞赏陈平的回答能持大体,而李渔则以锐利的眼光看穿陈平回答的实质是用虚夸不实之词来掩饰其疏略之过。

B.司马迁赞同陈平所持的官员应该各主所司、各司其职,将国家治理得井然有序的主张;而李渔则从历史的高度指明陈平这种主张会导致下情不得上达。

C.司马迁赞扬文帝能虚心听取意见;而李渔则赞扬文帝天资仁厚,不受陈平之惑,始终得遂其仁心。

D.司马迁和李渔都认为文帝问决狱多少是重民命,问钱谷出入是惜民力,是仁爱之心的表现。

答案及解析:选D 本题将两段独立而意义密切相关的材料结合在一起,着重考查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能力。

A B两项司马迁的态度可从“孝文帝乃称善”作出判断,周勃的“汗出沾背,愧不能对”“右丞相大惭”是从反面陪衬;李渔对陈平语言实质的评判,从“而乃以夸诞之词掩其疏略之过”可看出;李渔对陈平言计危害的总结,从“予谓开千万世堂高帘远之门,而使下情不能上达者,必此言也。

”可看出;C项司马迁的态度可从记叙文帝处理周勃和陈平的位次变化及“孝文帝乃称善”的语句中看出;李渔的观点态度,文中有原文。

D项司马迁的叙述看不出他赞扬文帝的仁爱之心;李渔赞扬了文帝的仁爱之心,有原文“盖文帝此问,重民命也,惜民力也”“始终得遂其仁心”为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