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中几种按键设计的要点

合集下载

硅胶按键设计标准

硅胶按键设计标准

硅胶按键设计标准
硅胶按键是一种常用的按键类型,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中。

为了确保硅胶按键的质量和可靠性,需要遵循一定的设计标准。

以下是硅胶按键设计标准的内容:
1.按键尺寸:按键的大小应根据产品的使用场景和人体工程学原理设计,一般来说,单个按键的长度不应小于6mm,宽度不应小于4mm,高度不应小于1.5mm。

2.按键形状:按键的形状应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以便于使用者操作和触摸。

常见的形状包括圆形、方形、长方形等。

3.按键布局:按键的布局应合理,能够方便使用者操作。

一般采用矩阵式布局,每个按键之间的间距应不小于2mm。

4.按键手感:按键的手感应该轻巧而有力,具有良好的弹性和回弹性。

5.按键耐久性:按键的使用寿命应符合产品的使用寿命要求。

常见的测试标准包括按键寿命测试、耐高温测试、耐低温测试等。

6.按键防水性:硅胶按键常用于户外产品和易受潮的场合,因此需要具备较好的防水性能,一般采用IP67等级的防水设计。

7.按键颜色:按键的颜色应符合产品的外观审美要求,常见颜色包括黑色、白色、灰色、红色、绿色、蓝色等。

总体来说,硅胶按键设计应根据产品的使用场景和要求,遵循以上标准进行,以确保按键的质量和可靠性。

- 1 -。

产品设计中几种按键设计的要点

产品设计中几种按键设计的要点

产品设计中几种按键设计的要点在产品设计中,按键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它直接影响到用户的操作体验和产品的易用性。

以下是几种按键设计的要点,旨在提供一些指导原则和思考方向。

1.按键的形状和尺寸:按键的形状和尺寸应该合适,以便用户轻松触摸和按下。

一般来说,按键的表面应该平坦,不易滑动,并且有足够的阻力,避免用户意外按到。

2.按键的布局和分组:按键的布局和分组应该合理,方便用户按下正确的按键。

将相关功能的按键放在一起,可以帮助用户快速找到所需的按键,减少操作错误的可能性。

3.按键的标识和反馈:按键的标识应该清晰可见,以便用户明确其功能。

使用易于理解的图标、文字或符号来标识按键,避免使用模糊或难以辨认的标识。

此外,给用户提供按键的反馈,例如通过声音、震动或视觉效果来确认按键已被按下。

4.按键的触发力和行程:按键的触发力和行程应该适中,以达到用户舒适的按压感觉,并提供足够的反馈。

触发力过大可能导致用户疲劳,触发力过小则容易误触。

行程长度也要合适,过长会降低用户的响应速度,过短则容易误按。

5.按键的可持续性和耐用性:产品的按键应该具有良好的可持续性和耐用性,以保证其使用寿命和稳定性。

按键的材料应该耐磨、耐久,不易破损或变形。

此外,按键的设计应该考虑到长时间使用的情况下,减少用户的疲劳感。

6.按键的反应速度:按键的反应速度应该尽可能快,以减少用户的等待时间和提升操作的流畅性。

对于一些需要长时间等待的操作,可以通过进度条或其他方式给用户一定的反馈,以提高用户体验。

7.按键的安全性:对于一些具有安全性要求的产品,按键的设计需要考虑到用户的安全,例如避免设计容易误按的按键,或者采用多重确认的方式来避免误操作。

8.按键的易维修性:在一些需要维修或更换的产品中,按键的设计应该考虑到易维修性,以便用户能够方便地进行维护。

例如,采用模块化设计,使得按键能够独立更换,而不需要整个产品的更换。

9.按键的人体工程学:按键的设计应该符合人体工程学原则,以确保用户能够舒适地操作产品。

键盘设计的技巧

键盘设计的技巧

键盘设计的技巧
键盘设计的技巧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键位布局:合理的键位布局可以提高击键效率和用户舒适度。

常见的键位布局有QWERTY、Dvorak、Colemak等。

设计时应考虑常用字母的距离近,频繁点击的键位易于按压。

2. 键帽形状:键帽的形状可以影响用户的打字准确性和舒适度,常见的形状有圆形和方形。

合理的键帽形状可以减少误触和手指疲劳,提高打字精准性和舒适度。

3. 键盘倾斜角度:键盘的倾斜角度可以影响用户的打字速度和手腕舒适度。

通常,将键盘前端稍微抬高,后端稍微下沉,可以让用户手腕更加自然放置,并减少疲劳感。

4. 反馈机制:良好的键盘设计应该具备良好的反馈机制,例如按键音和按键的力度反馈。

合适的按键音可以提供打字的音频反馈,而适当的按键力度反馈可以让用户清楚地感受到按键的触发。

5. 按键触发力:键盘的触发力可以影响用户的按键轻重感和打字速度。

合理的触发力设计可以让用户轻松触发按键,提高打字速度,并减少手指疲劳。

6. 背光设计:如果是背光键盘,设计师可以考虑提供可调节的背光亮度和颜色,使用户能够根据环境和个人喜好进行调整,提高使用的舒适度。

7. 附加功能键:合理设计附加的功能键,如多媒体控制键、快捷键等,可以增加用户的操作便利性和效率。

总结起来,键盘设计的技巧包括合理的键位布局、键帽形状、键盘倾斜角度、反馈机制、触发力设计、背光设计和附加功能键等,通过考虑这些因素,可以提高键盘的使用体验和用户满意度。

开关按键的结构设计的注意事项

开关按键的结构设计的注意事项

开关按键的结构设计的注意事项开关按键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子元件,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

一个优秀的开关按键结构设计能够保证开关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寿命,提高用户体验。

因此,在进行开关按键的结构设计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开关按键的结构设计需要考虑按键的材料选择。

按键的材料应具备良好的导电性、绝缘性和耐磨性。

常见的按键材料有不锈钢、铜合金、塑料等。

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非常重要。

开关按键的结构设计需要考虑按键的形状和尺寸。

按键的形状应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能够舒适地被手指按下。

常见的按键形状有圆形、方形、椭圆形等。

按键的尺寸应根据设备的使用环境和要求来确定,既要方便用户的操作,又要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第三,开关按键的结构设计需要考虑按键的触感和动作力。

按键的触感应该清晰明确,用户按下按键时能够感受到明显的反馈。

动作力是指用户按下按键所需要的力量大小,应根据用户的习惯和设备的使用环境来确定。

过大的动作力可能导致用户使用不便,而过小的动作力可能会影响按键的可靠性。

第四,开关按键的结构设计需要考虑按键的密封性和防尘防水性能。

在某些特殊环境下,设备可能会接触到水、灰尘等有害物质,因此按键的结构设计应具备良好的密封性和防尘防水性能,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

第五,开关按键的结构设计需要考虑按键的连接方式。

按键通常需要与电路板进行连接,连接方式有直插式、焊接式等。

选择合适的连接方式能够提高开关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开关按键的结构设计需要考虑按键的寿命和可维修性。

按键的寿命是指按键能够正常工作的次数,应根据设备的使用频率和要求来确定。

可维修性是指按键损坏时是否可以方便地进行维修或更换,这对于用户来说非常重要。

开关按键的结构设计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工作,需要综合考虑材料选择、形状尺寸、触感动作力、密封性防尘防水性能、连接方式、寿命和可维修性等方面的因素。

只有在全面考虑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才能设计出稳定、可靠、易于操作和维修的开关按键,提升产品的品质和用户的体验。

几种按键的结构设计要点

几种按键的结构设计要点

幾種按鍵的結構設計要點看到有人轉貼按鍵的各種圖片,在這裡我把我所設計過的按鍵結構拿出來,供大家參考,希望會對大家有幫助。

絕大多數的消費性電子上,都會用到按鍵這種結構;按鍵一般來說分兩種,橡膠類和塑膠類。

橡膠類用的最多的是硅膠,塑膠類指的是我們常用的塑膠料,比如ABS,PC等。

我們在設計按鍵時,首先要考慮是,當按鍵設計未理想時,可能發生什麼問題(我總結了以下幾點):(一)按鍵按下時,卡在上蓋部份,彈不回來,造成TACTSW失效.(二)按鍵用力按下時,整個按鍵下陷脫落於機台內部.(三)按鍵組立完成後,TACTSW就直接頂住按鍵,致使按鍵毫無壓縮行程,造成TACTSW失效.(四)按鍵按下時,接觸不到TACTSW,致使無法操作.(五)無法在按鍵面每一處按下,均獲得TACTSW動作(尤其是大型按鍵較易發生).(六)外觀設計未考慮周詳,致使機構設計出之按鍵,使用時極易造成誤動作.(七)按鍵上下或者是左右方向裝反,亦或是位置裝錯(未考慮防呆).(八)按鍵不易於裝入上蓋.(九)按鍵脫落出於機台外部.(十)按鍵未置於按鍵孔中心,即按鍵周圍間隙不平均,此項對於浮動式按鍵是無可避免的,對於半或全固定式按鍵還需相當精度才可達到隻有盡可能的考慮周全,設計出來的產品才可能好,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設計要做DFMEA。

現在先說橡膠類的按鍵設計(主要是硅膠按鍵的設計):按鍵整個都是用矽膠(siliconRubber)押出,內底部附著一顆導電粒一起成型,其優點為:A.按鍵頂為軟性,操作觸摸時,手感較舒服.B.可將數個按鍵一起同時成型,且每個按鍵可有不同之顏色,供應商製作時較快,且產量也較多,機台組立時也較快,節省工時.C.表面不會縮水.其缺點為:A.按鍵操作按下時,無有用TACTSW之清脆響聲,較無法用聲音判別是否有動作.B.按鍵用力按下時,較易卡在上蓋部份,彈不回來.C.按鍵周圍間隙較不易控制,此種是屬於全固定式按鍵中之軟性按鍵,間隙不易控制到一樣.其作用原理為利用按鍵內底部附著之導電粒壓下,使PCB上兩條原本不相導通之鍍金銅箔,藉由導電粒連結線路導電使其相通(如圖所示)图片附件: 3.gif (2007-4-10 16:55, 20.18 K)補充幾點﹔1.Tack swi t ch 焊錫浮高,將按鍵頂死2.小按鍵力臂過短或塑膠料無韌性,導致按鍵荷重過高。

按钮设计规范

按钮设计规范

按钮设计规范1. 引言按钮作为用户界面设计中常见的交互元素之一,在提升用户体验和界面美观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档旨在为团队成员提供按钮设计的规范指南,确保按钮的一致性和可用性。

2. 按钮样式2.1 主要按钮主要按钮一般用于页面中的主要行动,比如提交表单、确认操作等。

以下是关于主要按钮的设计规范:- 颜色:主要按钮的背景颜色应与整体界面风格相符,以提升按钮的视觉重要性。

- 大小:主要按钮的大小应相对较大,以便用户快速识别并点击。

- 字体:使用清晰易读的字体,字号适中,并采用强调效果,如加粗或使用大写字母。

- 边框:主要按钮的边框可以根据设计需要设置,但应保证与整体界面风格一致。

2.2 次要按钮次要按钮用于页面中次要的行动,如取消、返回等。

以下是关于次要按钮的设计规范:- 颜色:次要按钮的背景颜色通常与主要按钮不同,以便用户区分。

- 大小:次要按钮的大小应相对较小,以与主要按钮区别开来。

- 字体:次要按钮的字体大小与主要按钮相似,但可以采用常规字体样式。

- 边框:次要按钮的边框宜设置为细线条,以减轻按钮的视觉重量感。

2.3 禁用状态按钮禁用状态按钮表示当前不可用的操作,以下是关于禁用状态按钮的设计规范:- 颜色:禁用状态按钮的背景颜色应与主要按钮相似,但可以透明度降低或灰色为主。

- 大小:禁用状态按钮的大小与主要按钮保持一致。

- 字体:禁用状态按钮的字体应使用灰色,并加以透明度降低,以与可用按钮区分。

- 边框:禁用状态按钮的边框宜设置为细线条,并使用灰色。

3. 统一交互规范为了保证按钮的一致性和可用性,需要制定以下交互规范:- 按钮反馈:按钮按下时应提供明确的反馈效果,如变暗、变色或产生水波纹效果等,以给用户点击的视觉反馈。

- 按钮位置:按钮应该根据页面布局和功能需求进行合理的放置,避免过于拥挤或过于分散的布局,以便用户快速找到和点击按钮。

- 按钮命名:按钮的文本应该简洁明了,能够准确传达按钮的功能和作用。

UG产品设计之按键及旋钮设计注意事项

UG产品设计之按键及旋钮设计注意事项

UG产品设计之按键及旋钮设计注意事项常见的带有按键的模具结构产品有手机、MP3、相机等;旋钮之类的模具结构产品有电风扇等,在设计这些按键和旋钮之类的产品,可以使用以下资料做参考。

1、按键的设计1.1 按键(Button)大小及相对距离要求从实际操作情况分析,结合人体工程学知识,在操作按键中心时,不能引起相邻按键的联动,那么相邻按键中心的距离需作如下考虑:1. 竖排分离按键中,两相邻按键中心的距离a≥9.0mm2. 横排成行按键中,两相邻按键中心的距离b≥13.0mm3. 为方便操作,常用的功能按键的最小尺寸为:3.0×3.0mm9.2 按键(Button)与基体的设计间隙图9-1按键与面板基体的配合设计间隙如图9-1所示:模具设计1. 按钮裙边尺寸C≥0.75mm,按钮与轻触开关间隙为B=0.20mm;2. 水晶按钮与基体的配合间隙单边为A=0.10-0.15mm;3. 喷油按钮与基体的配合间隙单边为A=0.20-0.25mm4. 千秋钮(跷跷板按钮)的摆动方向间隙为0.25-0.30mm,需根据按钮的大小进行实际模拟;非摆动方向的设计配合间隙为A=0.2-0.25mm;5. 橡胶油比普通油厚0.15 mm,需在喷普通油的设计间隙上单边加0.15 mm,如喷橡胶油按键与基体的间隙为0.3-0.4mm;6. 表面电镀按钮与基体的配合间隙单边为A=0.15-0.20mm;7. 按钮凸出面板的高度如图9-2所示:UG教程普通按钮凸出面板的高度D=1.20-1.40mm,一般取1.40mm;表面弧度比较大的按钮,按钮最低点与面板的高度D一般为0.80-1.20mm图9-22、旋钮的设计2.1 旋钮(Knob)大小尺寸要求旋钮(Knob)大小尺寸要求见如下所示2.2 两旋钮(Knob)之间的距离两旋钮(Knob)之间的距离大小:C≥8.0mm。

2.3 旋钮(Knob)与对应装配件的设计间隙1.旋钮与对应装配件的设计配合单边间隙为A≥0.50mm,如图10-1所示;2.电镀旋钮与对应装配件的设计配合单边间隙为A≥0.50mm;3. 橡胶油比普通油厚0.15 mm,需在喷普通油的设计间隙上单边增加0.15 mm。

几种按键的结构设计要点

几种按键的结构设计要点

2. 第三种为全浮双卡钩式按键� 图�3 为按键部份组装爆炸上往下观看立体透视彩图� 图��为按键部份组装爆炸下往上观看立体彩图�
现在针对按键问题说明请参考附图 15 之各指示处� 1.按键与按键孔间亦需保持适当间隙�又按键卡钩与���间之 A 处需保持净空�以免按键按 下时�卡钩勾到其他电子零件而弹不回� 2.上盖设有如 B 处之挡片�按键不致下陷脱落� 3.上盖设有如 C1 处之限高肋�防止���位置上偏又如按键与���� ��间之 d 处保持 一小段安全间隙�上盖与卡钩间之�处亦保持一小段安全间隙即可防止���� ��顶住按 键� 4.按键与上盖挡片 B 之间距离如 D 处�需大于 d����� ��之压缩行程(�在可允许的 范围内�尽可能适当的大�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5.d 处之一小段安全间隙�可使�处之高度缩小�可减少稍为碰触到就误动作之机会� 6.全浮双卡钩式按键容不容易装入上盖�全凭借着两种设计重点� A�卡钩是否有足够的弹性�韧性�当按键压入上盖按键孔时�两片卡钩能够容易的往内缩� 到达定位后�卡钩又能轻易的自动弹回原状�达到组立之目的� B�按键之卡钩与十字肋间的距离 a�设计时之距离需能在卡钩装入上盖时所用掉之距离�后� 又有剩余之距离 ��此目的在于防止当按键压入上盖按键孔时�卡钩碰到十字肋后而无有效 空间及距离使卡钩能够进入按键孔内如上右附图 1�所示� 7.有按键双卡钩�如附图 15 之�处�钩住上盖不致脱出于机台外部�
第二种亦为半固定杠杆式按键� 图��为按键部份组装爆炸下往上观看立体彩图� 图��为按键部份组装爆炸上往下观看立体透视彩图
1. 如�处�无保持适当间隙�致使按键按到���� � �时�此处按键与上盖就早已发生干涉(如 E 处)而卡住弹不回� 2.按键�处曾发生过断裂�使用时按键用力按下发生�及按键与上盖接合之�处是先用溶剂涂 抹接合处再用卯合�此处亦也会脱落�解决之道为增厚按键�处�及加大加粗卯合处之上盖圆 柱� 3.按键与���� ��间之�处保持一小段安全间隙�即可防止���� ��顶住按键� 4.当�处距离不够�按键按到底(如 F 处)时�还是接触不到���� ��(如 G 处)�解决之 道一样是设计出正确之�距离� 5.按键高度没有延伸到上盖之顶面缘�如此就不会因稍为碰触到就误开机� 6.虽然是采取半固定式�按键周围间隙照理讲都能保持固定而不飘移�如右上图��但因为之 前������处卡键�所以此处距离就加大,因模具全部都已开好�且考虑之下只有将按键 偏一边,即 D<A�按键卯合用孔距离缩短最好改模� 设计时�需最少距离=[�距离�������� ��之压缩行程�]÷�距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种按键的结构设计要点看到有人转贴按键的各种图片,在这里我把我所设计过的按键结构拿出来,供大家参考,希望会对大家有帮助。

绝大多数的消费性电子上,都会用到按键这种结构;按键一般来说分两种,橡胶类和塑料类。

橡胶类用的最多的是硅胶,塑料类指的是我们常用的塑料料,比如ABS,PC等。

我们在设计按键时,首先要考虑是,当按键设计未理想时,可能发生什么问题(我总结了以下几点):(一)按键按下时,卡在上盖部份,弹不回来,造成TACTSW失效.(二)按键用力按下时,整个按键下陷脱落于机台内部.(三)按键组立完成后,TACTSW就直接顶住按键,致使按键毫无压缩行程,造成TACTSW失效.(四)按键按下时,接触不到TACTSW,致使无法操作.(五)无法在按键面每一处按下,均获得TACTSW动作(尤其是大型按键较易发生).(六)外观设计未考虑周详,致使机构设计出之按键,使用时极易造成误动作.(七)按键上下或者是左右方向装反,亦或是位置装错(未考虑防呆).(八)按键不易于装入上盖.(九)按键脱落出于机台外部.(十)按键未置于按键孔中心,即按键周围间隙不平均,此项对于浮动式按键是无可避免的,对于半或全固定式按键还需相当精度才可达到只有尽可能的考虑周全,设计出来的产品才可能好,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设计要做DFMEA。

现在先说橡胶类的按键设计(主要是硅胶按键的设计):按键整个都是用硅胶(siliconRubber)押出,内底部附着一颗导电粒一起成型,其优点为:A.按键顶为软性,操作触摸时,手感较舒服.B.可将数个按键一起同时成型,且每个按键可有不同之颜色,供货商制作时较快,且产量也较多,机台组立时也较快,节省工时.C.表面不会缩水.其缺点为:A.按键操作按下时,无有用TACTSW之清脆响声,较无法用声音判别是否有动作.B.按键用力按下时,较易卡在上盖部份,弹不回来.C.按键周围间隙较不易控制,此种是属于全固定式按键中之软性按键,间隙不易控制到一样.其作用原理为利用按键内底部附着之导电粒压下,使PCB上两条原本不相导通之镀金铜箔,藉由导电粒连结线路导电使其相通(如图所示)图片附件: 3.gif (2007-4-10 16:55, 20.18 K)补充几点﹔1.Tack switch 焊锡浮高,将按键顶死2.小按键力臂过短或塑料料无韧性,导致按键荷重过高。

3.小按键电镀后行程变小,死键4.小按键触感面过小,会出现滑位,触感面过大,会压到Tack switch其它部位死键还有好多,想不起来了图片附件图片附件: 5.gif (2007-4-10 19:05, 7.65 K)图片附件: 6.gif (2007-4-10 19:05, 8.72 K)以下为导电粒之类型图片附件: 8.gif (2007-4-10 19:29, 14.88 K)按键表面之印刷要求及耐磨要求:图片附件: 9.gif (2007-4-10 19:35, 8.08 K)以下是一款腕式血压计的rubber key的具体结构设计;图片附件: 1.gif (2007-4-10 19:51, 11.3 K)图片附件: 2.gif (2007-4-10 19:51, 12.15 K)图片附件: 7.gif (2007-4-10 19:51, 4.65 K)如图所示,硅橡胶按键在设计失当时,最容易发生按键单边用力压下时,卡在上盖孔边内;图片附件: 10.gif (2007-4-10 20:02, 11.19 K)因应之道为如图所示;1.上盖按键孔周围之厚度至少要有1.5倍压缩行程以上的尺寸,按键周围孔之单边间隙至少要0.3mm以上至0.7mm最大.以上之做法均是在减少卡键之机会;2.按键底部PCB确实固定之;3.压缩行程之距离不可过小,至少0.5mm以上;4.压缩行程之距离不可过大到与弹性斜边高度,使两者无法搭配,以致产生导电粒接触不到PCB上之镀金铜箔的错误;5.需视按键面积大小,适度增加设置导电粒,原则上是一个指头能够涵盖住的按键设置一颗导电粒,1.5倍指头宽设置2颗导电粒;6.硅橡胶按键较TACTSW不灵敏,所以比较不会造成误动作;7.按键底部之固定片的外形或定位孔位置不要设置成对称形;图片附件: 11.gif (2007-4-10 20:07, 2.97 K)各部尺寸说明(a)按键外周半径1.9mm以上.(b)最小半径为0.3mm.(c)最小内周半径为0.2mm.(d)橡胶圆顶边缘及定位孔之距离最少1mm以上.(e)定位孔直径最少1mm以上.(f)弹性斜边,高,宽度典型1mm.(g)橡胶圆顶侧面边缘最小半径为0.25mm.(h)橡胶圆顶面边缘最小半径为0.2mm.排气沟:排气沟之目的在于当按键按下时,要使得导电粒周围之空气可以排出,按键按下才不会发生阻力过大或段落感不明显之现象,排气沟之设置为按键四周均有最好,宽度为适度的大,高度0.3mm.以上入rubber key的设计心得,非常片面,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图片附件: 12.gif (2007-4-10 20:13, 11.1 K)下面介绍几种硬胶类按键的结构设计;第一种为半固定,杠杆式按键;[本帖最后由kevin.sun 于2007-4-10 20:32 编辑]图片附件: 13.gif (2007-4-10 20:21, 17.59 K)图片附件: 14.gif (2007-4-10 20:32, 9.51 K)1.如按键与按键孔间之a处需保持适当间隙,又按键卡钩与PCB间之a处需保持净空,以免按键按下时,卡钩勾到其他电子零件而弹不回;2.上盖设有如b处之挡片,按键不致下陷脱落;3.上盖设有如c处之限高肋,防止PCB位置上偏又如按键与tactsw间之c处保持一小段安全间隙,即可防止tactsw顶住按键;4.如e1处是属固定侧,在此按下,需极大力量tactsw才会动作是属正常,其他防止之道为首先在下盖设有如d处之限高肋,防止PCB位置下陷,又如附图8之e2所示,距离不够时,当按键按到底时,还是接触不到tactsw,解决之道为如小图8所示之关系图;5.上盖如e1处与b之挡片间的间距需大于按键的厚度,使其易装入;6.按键设有如i处之倒钩,钩住上盖,即能防止按键往外脱落,7.因为是采取半固定式,所以按键周围间隙都能保持固定而不飘移设计时e2需最少距离=[l距离x(c+tactsw之压缩行程)]÷k距离[本帖最后由kevin.sun 于2007-4-10 20:56 编辑]图片附件: 15.gif (2007-4-10 20:30, 8.91 K)第二种亦为半固定杠杆式按键;图10为按键部份组装爆炸下往上观看立体彩图.图11为按键部份组装爆炸上往下观看立体透视彩图图片附件: 16.gif (2007-4-10 20:51, 21.31 K)1.如A处,无保持适当间隙,致使按键按到tactsw时,此处按键与上盖就早已发生干涉(如E处)而卡住弹不回;2.按键H处曾发生过断裂(使用时按键用力按下发生)及按键与上盖接合之I处是先用溶剂涂抹接合处再用卯合(此处亦也会脱落)解决之道为增厚按键H处,及加大加粗卯合处之上盖圆柱;3.按键与tactsw间之C处保持一小段安全间隙,即可防止tactsw顶住按键;4.当B处距离不够,按键按到底(如F处)时,还是接触不到tactsw(如G处),解决之道一样是设计出正确之B距离;5.按键高度没有延伸到上盖之顶面缘,如此就不会因稍为碰触到就误开机;6.虽然是采取半固定式,按键周围间隙照理讲都能保持固定而不飘移(如右上图),但因为之前(3-1)A处卡键,所以此处距离就加大,因模具全部都已开好,且考虑之下只有将按键偏一边,即D<A(按键卯合用孔距离缩短最好改模)设计时B需最少距离=[K距离x(C+tactsw之压缩行程)]÷J距离图片附件: 17.gif (2007-4-10 21:16, 8.28 K)图片附件: 18.gif (2007-4-10 21:16, 4.02 K)2.第三种为全浮双卡钩式按键;图13为按键部份组装爆炸上往下观看立体透视彩图;图14为按键部份组装爆炸下往上观看立体彩图;图片附件: 19.gif (2007-4-10 21:19, 30.18 K)现在针对按键问题说明请参考附图15之各指示处;1.按键与按键孔间亦需保持适当间隙,又按键卡钩与PCB间之A处需保持净空,以免按键按下时,卡钩勾到其他电子零件而弹不回;2.上盖设有如B处之挡片,按键不致下陷脱落;3.上盖设有如C1处之限高肋,防止PCB位置上偏又如按键与tactsw间之d处保持一小段安全间隙,上盖与卡钩间之C处亦保持一小段安全间隙即可防止tactsw顶住按键;4.按键与上盖挡片B之间距离如D处,需大于d+tactsw之压缩行程(D在可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适当的大,只有好处,没有坏处);5.d处之一小段安全间隙,可使F处之高度缩小,可减少稍为碰触到就误动作之机会;6.全浮双卡钩式按键容不容易装入上盖,全凭借着两种设计重点-A.卡钩是否有足够的弹性,韧性,当按键压入上盖按键孔时,两片卡钩能够容易的往内缩,到达定位后,卡钩又能轻易的自动弹回原状,达到组立之目的;B.按键之卡钩与十字肋间的距离a,设计时之距离需能在卡钩装入上盖时所用掉之距离b后,又有剩余之距离c,此目的在于防止当按键压入上盖按键孔时,卡钩碰到十字肋后而无有效空间及距离使卡钩能够进入按键孔内如上右附图16所示;7.有按键双卡钩(如附图15之C处)钩住上盖不致脱出于机台外部;图片附件: 20.gif (2007-4-10 21:25, 9.6 K)第四种为全浮翘翘板卡钩式按键;此种设计大都用于:大型按键(指按键宽度大于约2倍食指头宽度);特大型按键(指按键宽度大于约2倍食指头宽度以上者);图片附件: 21.gif (2007-4-10 21:27, 6.82 K)此种按键设计最大的挑战就是,需要在按键面每一处按下,均能获得TACTSW动作(3-5所述),且又不会按键卡住(3-1所述),间隙又能保持均衡(3-10所述),以设计面及使用者操作面来讲,这是最理想之设计.图19为按键部份各零件组立剖面视彩图.图20为按键孔需预留可压缩深度示意图(以下会有说明).图21为按键孔需预留间隙示意图(以下会有说明)图片附件: 22.gif (2007-4-10 21:28, 11.12 K)1.按键与按键孔间亦需保持适当间隙(间隙之算法,以下说明之),否则会如附图20之S处所示会有卡键之虞,又按键卡钩与PCB间之Q处需保持净空,以免按键按下时,卡钩勾到其他电子零件而弹不回.间隙之算法,如下说明(请参考附图21各部说明),又如附图20中之R处,卡钩与上盖卡钩孔配合处亦须留出间隙,否则会有卡键之虞,间隙之算法,方法原理同上,不再累述;2.上盖按键孔内底部设有挡壁,按键不致下陷脱落;3.上盖亦须设有限高肋,防止PCB位置上偏又如按键与tactsw间保持一小段安全间隙,即可防止tactsw顶住按键(在此上盖与卡钩间就无须保持一小段安全间隙,因为如有间隙的话,会增大如附图20中之P处距离,在使用时,按到按键的一边,按键的另一边会翘起,如此外形不甚美观,可见卡钩在按键上设置的位置亦是一门学问;4.按键孔可压缩深度预留足够,以及按键卡钩数量,位置设置妥当的话.在按键任意位置压下时,一定会接触到tact sw的.按键孔预留可压缩深度其计算公式如下(请参考附图20各部说明),在此须另外强调的是,因按键宽度是属于较长者,本身按键顶面可能会较有弹性,所以在按键任意最远位置慢慢压下时,当按键十字肋顶面接触到tact sw顶面后按键再继续压下,此时因tact sw有一使其动作之力(Actuating Force)的反作用力存在,tact sw并不会马上随着按键压下而有所动作,直至按键压下的力量大于tact sw 动作力(Actuating Force)才开始动作,所以按键孔预留可压缩深度需把此因素考虑进去,意即压缩深度需再加深;5.按键顶面高度没有高于上盖顶面高度,就不会因稍碰触到就误开机;6.有按键卡钩钩住上盖不致脱出于机台外部;7.按键周围间隙不平均,此项对于浮动式按键是无可避免的(须同时考虑3-1,3-5两项要求),对于此项要求(间隙要平均),个人认为要花费相当时间去研究;按键孔预留可压缩深度=(N距离乘上tactsw处之总压缩行程)÷M距离以上就是我个人对硬胶类按键的一点设计经验,不足之处,请各位包含!总算写完了!图片附件: 23.gif (2007-4-10 21:40, 5.9 K)图片附件: 24.gif (2007-4-10 21:40, 7.32 K)。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