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人际吸引与亲密关系PPT课件
合集下载
8人际吸引与亲密关系PPT课件

3
一 、人际吸引:偏偏喜欢你
1 人际关系发展的过程是什么? 2 影响人际吸引的要素有哪些? 3 如何让人们更喜欢你?
2020年9月28日
4
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
2020年9月28日
5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什么造就了 友谊与吸引?
接近
相似性
外表
2020年9月28日
回报
6
因素之一:时空的接近效应
接近效应(propinquity effect)
在评判漂亮或英俊的脸孔上,具有跨文化的 一致性。
什么样的外表最具吸引力? 美貌的魅力究竟来自何处?
2020年9月28日
13
具有吸引力的外表
2020年9月28日
14
美的标准
大眼睛娃娃脸的特征 面孔的对称 身材的比率 社会比较的因素 “情人眼里出西施”效应 匹配现象
漂亮的人都重视他人的外表 并寻求互相般配的伴侣。
第四讲 人际吸引与亲密关系
2020年9月28日
1
友谊使生活的品质得以提升,而爱与 被爱是人生在世的最大快乐。
——Sydney Smith,1858
2020年9月28日
2
主要内容
1. 人际吸引:偏偏喜欢你 2. 亲密关系:喜欢与激情 3. 爱情关系:维系与沟通 4. 关系终结:分手的体验
2020年9月28日
社会交换理论
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 交换活动的支配,因此,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 归结为一种交换,人们在社会交换中所结成的社会
关系也是一种交换关系。
2020年9月28日
19
学以致用:让人们更喜欢你
掌握接近因素,制造偶然见面机会; 建立积极情感,营造愉悦心境; 充分利用异常情境,促进与其交流; 关注相似性,忽略差异性; 表达积极情感; 注重外部表现。
第四章-人际吸引PPT课件

• 按吸引的程度,人际吸引可分为亲合、喜欢和 爱情。亲合是较低层次的人际吸引,喜欢是中 等程度的吸引,爱情是最强烈的人际吸引形式。
人际吸引的原则
强化原则
社会交换原则
联接原则
人际吸引的基础:奖赏
强化原则
强化是学习 论的一项基 本原则,运 用到人际吸 引中,就是 我们喜欢能 给予我们奖 励的人。
联接原则
我们喜欢那些 与美好经验联 结在一起的人 ,而厌恶那些 与不愉快经验 联结在一起的 人。
社会交换原则
对于一个人的 喜欢与否,是 基于成本与利 益所做的评价 。当认识到从 人际交往中得 到的报酬超过 成本时,便会 喜欢和我们交 往的人。
• 人际吸引是人际关系状况的一个重要标志,人际
吸引的程度反映了交往双方心理距离的远近,而人 际吸引的程度则取决于各自从对方获得需要的满足 程度。一般来说,相互满足程度愈高,心理距离就 愈近,因而人际吸引力就愈大;相互满足程度愈低, 心理距离就愈远,因而人际吸引力就愈小。
• 第二阶段:认同认同是通过知觉、想象、思维、记忆等认识 活动,接纳和内化交往对象的行为及表现。当我们专注于某 一交往对象并对之产生好感时,就会主动地接近他,加倍地 关心有关他的信息,于是通过信息的传递增加了对他的认同。
• 第三阶段:相容。相容是通过喜欢、亲切、同情、热心等 形式表现出来的,因此,相容主要是指情感的相容。凡是 能驱使人们之间的接近、合作、联系的情感,都称之为结 合性情感。
第四章 人际吸引
内容摘要
1 人际吸引概述 12 影响人际吸引的外在因素 3 影响人际吸引的心理因素 14 人际的深层次吸引——人格魅力
一、人际吸引概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人际吸引的含义
• 人际吸引(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是个 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 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
人际吸引的原则
强化原则
社会交换原则
联接原则
人际吸引的基础:奖赏
强化原则
强化是学习 论的一项基 本原则,运 用到人际吸 引中,就是 我们喜欢能 给予我们奖 励的人。
联接原则
我们喜欢那些 与美好经验联 结在一起的人 ,而厌恶那些 与不愉快经验 联结在一起的 人。
社会交换原则
对于一个人的 喜欢与否,是 基于成本与利 益所做的评价 。当认识到从 人际交往中得 到的报酬超过 成本时,便会 喜欢和我们交 往的人。
• 人际吸引是人际关系状况的一个重要标志,人际
吸引的程度反映了交往双方心理距离的远近,而人 际吸引的程度则取决于各自从对方获得需要的满足 程度。一般来说,相互满足程度愈高,心理距离就 愈近,因而人际吸引力就愈大;相互满足程度愈低, 心理距离就愈远,因而人际吸引力就愈小。
• 第二阶段:认同认同是通过知觉、想象、思维、记忆等认识 活动,接纳和内化交往对象的行为及表现。当我们专注于某 一交往对象并对之产生好感时,就会主动地接近他,加倍地 关心有关他的信息,于是通过信息的传递增加了对他的认同。
• 第三阶段:相容。相容是通过喜欢、亲切、同情、热心等 形式表现出来的,因此,相容主要是指情感的相容。凡是 能驱使人们之间的接近、合作、联系的情感,都称之为结 合性情感。
第四章 人际吸引
内容摘要
1 人际吸引概述 12 影响人际吸引的外在因素 3 影响人际吸引的心理因素 14 人际的深层次吸引——人格魅力
一、人际吸引概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人际吸引的含义
• 人际吸引(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是个 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 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
人际关系五亲密关系PPT课件

方式对待孩子的习惯。接着再次提醒家长,无论你
再烦燥、脾气再坏,千万记住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
•
1.不要骂孩子“笨”
•
孩子的自我形象,是在幼年时通过与别人
互动后建立的,常常被人告知“笨”、“丑”、
“不乖”的孩子,自然就会展现出“笨”、
“丑”、“不乖”的特质,更糟糕的是孩子潜
意识里也许就这样认定自己了。
• 2.不要在别人面前批评孩子的缺点、弱点
• 从小建立良好的 依恋感,是我们 长大后人格健康, 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
• 为什么每个人依恋的方式不一 样,有些人又显得不那么合群 呢?
依恋风格
• 安全型的依恋风格(secure attachment) • 如果自幼与母亲形成一种稳定的依恋关系。
母亲在十分关爱孩子的同时,鼓励他面对 这个世界,学会如何适应、探索和改造外 部环境。
亲密关系的发展
无论快慢,总要经历一个过程, 尤其是心理上接近的过程!
• 真爱的特征有:
• 1. 两人世界 爱情的独特性就是一定是两 人世界,这里讲的也一定是异性之间的两 人关系,第三者不能替代。
• 2. 爱的回应 爱是应该有回应的,如果仅 仅是一方的承诺那不是爱情,很可能是单 相思。
• 3. 互相渴求的期盼 在爱的关系中,互相 之间有一种默契,有共同的期盼,比如希 望共度人生。
孩子未来与异性或父母的相处模式,谁都不希望自己
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出现负面的障碍吧!
•
5.不要认为孩子能力不够、很多事都不会做,而
不让孩子动手学习
•
当父母是“万能”时,孩子就是“无能”的!并非
孩子“不能”或“不愿”去学,从以下两个角度来观
察,的确是父母不给孩子学习机会!
如何增强人际吸引PPT课件

② 自我中心主义强的人,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和兴 趣,忽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
③ 对人不真诚,只关心自己,不顾别人的利益和 需求,采取一切手段处处想获得自己的利益和 好处,并以此为前提和他人交往;
④ 过分服从或取悦于别人的人,过分惧怕权威而 又不关心他的部下的人;
⑤ 过分依赖他人而又丧失自尊心的人;
⑥ 妒忌心强的人;
交往频率是指人与人在单位时间内相
互接触次数的多少。一般说来,交往频率 越高,人际吸引就越强。
仪表风度
影响人际吸 引的因素
容貌、体态、服饰、言谈举止、风度等
个人外在因素在人际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 的作用。一个人美丽的外貌给人的第一印 象容易产生一种光环效应,尤其是接触初 期的第一印象往往会成为人们决定是否继 续交往的基础。
人际关系系列讲座(二)
如何增强
本讲内容提要
什么是人际吸引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培养个人特质,增强人际吸引
一、什么是人际吸引
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在情感方面相 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 它是形成和发展人 际关系的心理条件。
人们为什么会相互吸引
1、亲和动机(亲和需求、亲密需求) 2、为了克服寂寞 寂寞是指当人们的社会
学以致用:让人们更容易喜欢你
掌握接近的因素 建立积极情感 在引起情绪的情景中接触他人 展示你外表的积极面,但是不要只看其他
人的外表 关注相似性,忽视差异性 记得表达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感
情
什么样的个性特征会阻碍人际吸引
① 不尊重别人的人格,对他人缺乏热情,不关心 他人的悲欢情绪,甚至把别人作为自己使唤的 工具;
受人喜爱的性格因素
对待现实的态度与处理社会关系方面:热情、友 善、同情、助人、交往,自信而不自大、谦虚而 不自卑,有进取精神,勤奋认真。 在理智特征上:观察力强、善于记住所接触的人 和事,有丰富的想象力,有较强的逻辑性,有创 新意识与创造性。 在情绪特征上: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乐 观开朗,豁达大度,情绪稳定平衡,有幽默感。 在意志特征上:有自制力,沉着稳重,坚韧不拔, 积极主动,耐心细致
③ 对人不真诚,只关心自己,不顾别人的利益和 需求,采取一切手段处处想获得自己的利益和 好处,并以此为前提和他人交往;
④ 过分服从或取悦于别人的人,过分惧怕权威而 又不关心他的部下的人;
⑤ 过分依赖他人而又丧失自尊心的人;
⑥ 妒忌心强的人;
交往频率是指人与人在单位时间内相
互接触次数的多少。一般说来,交往频率 越高,人际吸引就越强。
仪表风度
影响人际吸 引的因素
容貌、体态、服饰、言谈举止、风度等
个人外在因素在人际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 的作用。一个人美丽的外貌给人的第一印 象容易产生一种光环效应,尤其是接触初 期的第一印象往往会成为人们决定是否继 续交往的基础。
人际关系系列讲座(二)
如何增强
本讲内容提要
什么是人际吸引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培养个人特质,增强人际吸引
一、什么是人际吸引
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在情感方面相 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 它是形成和发展人 际关系的心理条件。
人们为什么会相互吸引
1、亲和动机(亲和需求、亲密需求) 2、为了克服寂寞 寂寞是指当人们的社会
学以致用:让人们更容易喜欢你
掌握接近的因素 建立积极情感 在引起情绪的情景中接触他人 展示你外表的积极面,但是不要只看其他
人的外表 关注相似性,忽视差异性 记得表达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感
情
什么样的个性特征会阻碍人际吸引
① 不尊重别人的人格,对他人缺乏热情,不关心 他人的悲欢情绪,甚至把别人作为自己使唤的 工具;
受人喜爱的性格因素
对待现实的态度与处理社会关系方面:热情、友 善、同情、助人、交往,自信而不自大、谦虚而 不自卑,有进取精神,勤奋认真。 在理智特征上:观察力强、善于记住所接触的人 和事,有丰富的想象力,有较强的逻辑性,有创 新意识与创造性。 在情绪特征上: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乐 观开朗,豁达大度,情绪稳定平衡,有幽默感。 在意志特征上:有自制力,沉着稳重,坚韧不拔, 积极主动,耐心细致
人际吸引.ppt

– 承诺水平高时,相似性更重要; – 承诺水平低时,差异性更重要。
互惠式的好感
• “如果你希望被别人爱,那你就去爱别人 吧。” ——希卡托(Hecato)
• 许多研究表明,对某人产生好感的关键在 于我们认为的他/她喜欢我们的程度。
• 互惠式好感也通过自证预言而起作用。
外表吸引力与好感
• 舞会上的吸引力。 • 舞伴的智力、独立性、敏感性或真诚度、
美的文化标准
美貌的进化意义
• 对称的面孔更具吸引 • 对称预示着身体健康
力。
和生殖适应。
外貌的“平均”
• 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外 貌进行平均。
熟悉度的力量
• Putting beauty back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American Gothic
对外貌的刻板印象
坚强
强势
具有控制力
在韩国刻板印象中的额外特质
敏感
同情心
慷慨
诚实
值得信任
外貌对自我的影响
• 外貌较好的人社交能力较强。 • 社交中“美即是好”的自证预言。 • 男女不存在差异。
人际吸引理论
• 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
– 收益 – 成本 – 结果:结果=收益-成本 – 比较水平(comparison level,CL) – 满意度:满意度=结果-比较水平 – 替代比较水平(comparison level for
兴趣和经验
• 人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团体、社会情境, 在这种社会情境下,人们更可能遇到有相 似兴趣的人。
• 随着时间的推移,同一组学生分享了更多 相同的经验,其相似性又进一步加强。
关于相似性的最终评价
互惠式的好感
• “如果你希望被别人爱,那你就去爱别人 吧。” ——希卡托(Hecato)
• 许多研究表明,对某人产生好感的关键在 于我们认为的他/她喜欢我们的程度。
• 互惠式好感也通过自证预言而起作用。
外表吸引力与好感
• 舞会上的吸引力。 • 舞伴的智力、独立性、敏感性或真诚度、
美的文化标准
美貌的进化意义
• 对称的面孔更具吸引 • 对称预示着身体健康
力。
和生殖适应。
外貌的“平均”
• 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外 貌进行平均。
熟悉度的力量
• Putting beauty back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American Gothic
对外貌的刻板印象
坚强
强势
具有控制力
在韩国刻板印象中的额外特质
敏感
同情心
慷慨
诚实
值得信任
外貌对自我的影响
• 外貌较好的人社交能力较强。 • 社交中“美即是好”的自证预言。 • 男女不存在差异。
人际吸引理论
• 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
– 收益 – 成本 – 结果:结果=收益-成本 – 比较水平(comparison level,CL) – 满意度:满意度=结果-比较水平 – 替代比较水平(comparison level for
兴趣和经验
• 人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团体、社会情境, 在这种社会情境下,人们更可能遇到有相 似兴趣的人。
• 随着时间的推移,同一组学生分享了更多 相同的经验,其相似性又进一步加强。
关于相似性的最终评价
人际关系人际吸引课件

缺乏耐心、不注意对方 表达,导致理解不准确
。
表达障碍
难以清晰、准确地表达 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非言语沟通障碍
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 等表达不当。
情绪障碍
01
02
03
04
情绪波动
情绪不稳定,影响人际关系的 和谐。
情绪压抑
隐藏真实情绪,导致沟通不深 入。
情绪爆发
无法控制情绪,导致冲突升级 。
情绪传染
负面情绪影响他人,形成消极 互动氛围。
认知障碍
刻板印象
对他人形成固定看法,阻碍客 观评价。
偏见
对特定群体产生不公平的判断 或态度。
先入为主
基于初步印象,影响后续交往 的判断。
过度概括
将个别事件泛化为普遍现象, 导致误解。
05
人际关系的应用
在职场中的应用
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
01
在职场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团
队合作,减少冲突和误解。
解决家庭矛盾
在家庭中遇到矛盾和冲突时,通过良好的人际关系技巧,有效沟通 和解决问题。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积极的人际交往有助于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家庭成为温馨的 避风港。
在社交场合中的应用
拓展社交圈子
通过参加各种社交活动,结交新朋友,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子。
提高社交能力
学习有效的沟通技巧和人际交往策略,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
培养社交技巧
在人际交往中,个体可以学会有效 的沟通技巧和解决冲突的方法。
对社会关系的影响
促进社会融入
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个体更好地融 入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网络。
人际关系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有 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
表达障碍
难以清晰、准确地表达 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非言语沟通障碍
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 等表达不当。
情绪障碍
01
02
03
04
情绪波动
情绪不稳定,影响人际关系的 和谐。
情绪压抑
隐藏真实情绪,导致沟通不深 入。
情绪爆发
无法控制情绪,导致冲突升级 。
情绪传染
负面情绪影响他人,形成消极 互动氛围。
认知障碍
刻板印象
对他人形成固定看法,阻碍客 观评价。
偏见
对特定群体产生不公平的判断 或态度。
先入为主
基于初步印象,影响后续交往 的判断。
过度概括
将个别事件泛化为普遍现象, 导致误解。
05
人际关系的应用
在职场中的应用
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
01
在职场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团
队合作,减少冲突和误解。
解决家庭矛盾
在家庭中遇到矛盾和冲突时,通过良好的人际关系技巧,有效沟通 和解决问题。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积极的人际交往有助于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家庭成为温馨的 避风港。
在社交场合中的应用
拓展社交圈子
通过参加各种社交活动,结交新朋友,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子。
提高社交能力
学习有效的沟通技巧和人际交往策略,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
培养社交技巧
在人际交往中,个体可以学会有效 的沟通技巧和解决冲突的方法。
对社会关系的影响
促进社会融入
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个体更好地融 入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网络。
人际关系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有 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社会心理学人际吸引PPT课件

第10页/共40页
案例研究:什么样脸孔最飘亮
第11页/共40页
合成面孔
第12页/共40页例研究:熟悉的脸孔才最飘亮
第14页/共40页
外表吸引力
• “美的就是好的” • 人们经常会下意识的把一些正面的品质加到外表漂亮的人头上,如聪明、善良、诚实、机智等等。
过程:短期那个爱你的伴侣;长期是为保持爱而长相厮守
第23页/共40页
第24页/共40页
文化与爱情
第25页/共40页
文化与爱情
• 不同文化中爱的表现不一 • 中国人的“感情”、“缘分”的概念。 • 东方文化更认同一种伴侣式的基于友情式的爱。 • 为爱而结婚,东西方文化有差异。
第26页/共40页
三、爱情关系:沉醉爱河中
他人那里得到一段更好关系的可能性的知觉。
第17页/共40页
人际吸引理论
• 收益-成本=? • 比较水平 • 替代性比较水平
第18页/共40页
人际吸引理论
• 公平理论 • 人际间交往双方体验到的贡献成本和得到的收益基本相同时,人际关系才是愉快的。
第19页/共40页
让人们隔喜欢你
• 掌握接近因素设计偶然见面机会。 • 建立积极情感,营造愉悦心境。 • 关注相似性,忽视差异性。 • 表达积极情感。 • 注重外在表现。
关系进行的离开关系就失去的投资水平。
第33页/共40页
第34页/共40页
长期关系中的公平性
• 交换关系 • 受到公平需要支配的关系。 • 共有关系 • 人们最关注的是对他人需求做出回应。
第35页/共40页
三、关系终结:分手的体验
• 分手的历程:
第36页/共40页
分手的历程
• 致命吸引力:当初最吸引我们的特征,往往成为结束关系的罪魁祸首。
案例研究:什么样脸孔最飘亮
第11页/共40页
合成面孔
第12页/共40页例研究:熟悉的脸孔才最飘亮
第14页/共40页
外表吸引力
• “美的就是好的” • 人们经常会下意识的把一些正面的品质加到外表漂亮的人头上,如聪明、善良、诚实、机智等等。
过程:短期那个爱你的伴侣;长期是为保持爱而长相厮守
第23页/共40页
第24页/共40页
文化与爱情
第25页/共40页
文化与爱情
• 不同文化中爱的表现不一 • 中国人的“感情”、“缘分”的概念。 • 东方文化更认同一种伴侣式的基于友情式的爱。 • 为爱而结婚,东西方文化有差异。
第26页/共40页
三、爱情关系:沉醉爱河中
他人那里得到一段更好关系的可能性的知觉。
第17页/共40页
人际吸引理论
• 收益-成本=? • 比较水平 • 替代性比较水平
第18页/共40页
人际吸引理论
• 公平理论 • 人际间交往双方体验到的贡献成本和得到的收益基本相同时,人际关系才是愉快的。
第19页/共40页
让人们隔喜欢你
• 掌握接近因素设计偶然见面机会。 • 建立积极情感,营造愉悦心境。 • 关注相似性,忽视差异性。 • 表达积极情感。 • 注重外在表现。
关系进行的离开关系就失去的投资水平。
第33页/共40页
第34页/共40页
长期关系中的公平性
• 交换关系 • 受到公平需要支配的关系。 • 共有关系 • 人们最关注的是对他人需求做出回应。
第35页/共40页
三、关系终结:分手的体验
• 分手的历程:
第36页/共40页
分手的历程
• 致命吸引力:当初最吸引我们的特征,往往成为结束关系的罪魁祸首。
人际交往与吸引87页PPT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人际交往与吸引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恋方式:基于个体在婴儿时期
与主要的教养者之间的关系发展而 来的个体对人际关系的预期方式。
.
31
测测你的依恋类型:
我发觉和人亲近非常容易,我很容易安全地依赖别人,也
很容易让别人安全地依赖我。我们不常担心被别人抛弃或是 和他人走得太近。
和别人太亲近有时会感到不舒服,我觉得很难完全信任他
人,也很难让自己依赖他人。当和他人走得太近时,我会觉 得很紧张,而且我的情侣通常会要求我以感觉到不太舒服的 方式和他更亲密。
漂亮的人都重视他人的外表 并寻求互相般配的伴侣。
.
15
美貌的魅力根源
一种光环效应:“美的即是好的”
人们经常下意识地把一些正面的品质加到外表漂亮 的人头上,如聪明、善良、诚实、机智等。
积极的自证预言
影响你社交技能的关键,并不在于你看起来怎样, 而在于别人怎样看待你,以及你是否接纳自己,喜 欢自己,自我感觉良好。
我发现别人不情愿以我喜欢的哪种亲密程度和我亲近。我
亲密 (喜爱)
浪漫之爱 (亲密+激情)
友伴之爱 (亲密+承诺)
激情 (迷恋)
完满爱情=亲密+激情+承诺
虚幻之爱 (激情+承诺)
承诺 (空爱)
.
23
文化有差异
中国文化的爱情元素1:重长久的承诺
.
24
中国文化的爱情元素2:重友伴之爱,轻激情
.
25
两性有差异:谁更浪漫?谁更爱嫉妒?
.
26
三、爱情的维系与沟通
.
4
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
.
5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什么造就了 友谊与吸引?
接近
相似性
外表
.
回报
6
因素之一:时空的接近效应
接近效应(propinquity effect)
我们看见并与之交往最多的人往往最可能成为我们 的朋友和恋人的心理效应。
注意:地理距离并不是关键,功能性距离——人们的生活轨迹 相交的频率——才是关键。
.
17
因素之四:回报
喜欢哪些喜欢我们的人们
告知某些人他们被别人喜欢或仰慕时,他们会产生 一种回报的情感(Berschied&Walster,1978)
批评比表扬更有影响力 归因 自尊与吸引 他人的尊重
当个体获得了目标人物的尊重,尤其当这种尊重的 获得是逐渐发生的,并且还推翻了目标人物先前的 批评之词时,个体就会更加喜欢这个目标人物。
社会交换理论
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 交换活动的支配,因此,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 归结为一种交换,人们在社会交换中所结成的社会
关系也是一种交换关系。
.
19
学以致用:让人们更喜欢你
掌握接近因素,制造偶然见面机会; 建立积极情感,营造愉悦心境; 充分利用异常情境,促进与其交流; 关注相似性,忽略差异性; 表达积极情感; 注重外部表现。
原因:易得性;对相互交往的预期
曝光效应(mere exposure effect)
研究发现,我们暴露在某一刺激下越多,就越可能 对其产生好感。
.
7
.
8
在西门西,41%的人和隔壁邻居成了亲密朋 友,22%的人和隔壁两三家的人成为朋友; 只有10%的人和隔壁另一端的人成为朋谁最有吸引力?”(Moreland等,1992)
进化论的视角
一切为了繁衍后代。
.
16
因素之三:相似性
物以类聚——相似产生喜欢
人们趋向认为,那些和我们相似的人将会更喜欢我 们;
相似的人带给我们一种自己是正确的感觉;
对于重要问题上意见不一致的人,我们会做出一些 负性的推论。
对立引发吸引么?
接近和吸引力影响我们最初为谁吸引,而相似性会 影响长期的吸引。
.
20
二、亲密关系:喜欢与激情
1爱情的元素 2爱的结构类型 3爱情的文化差异 4爱情的两性差异
.
21
爱情的三元素(罗伯特.斯腾博格,1988)
A
亲密
伴侣亲近 和相联系
的感觉
感情性
B
激情
双方关系中 指向伴侣的 生理唤醒
动.机性
C
承诺
投身于一份 感情的决定 及维持感情
的努力
认知性
22
爱情的关系类型
1爱情发展的阶段 2促进亲密关系的因素 3亲密关系的维系
.
27
爱的阶段:爱情的四个时期
共存(codependent)
热恋期。无论何时何地都希望在 一起
独立(independent)
二阶段延续,要求更多独自支配 的时间和空间
反依赖(counterdependent)
稳定期。一个想要做自己的事, 另一方感觉被冷落。
元分析表明,男女都认为外表的吸引力是很 重要的,同时男性对外表的重视程度更高一 些
在评判漂亮或英俊的脸孔上,具有跨文化的 一致性。
什么样的外表最具吸引力? 美貌的魅力究竟来自何处?
.
13
具有吸引力的外表
.
14
美的标准
大眼睛娃娃脸的特征 面孔的对称 身材的比率 社会比较的因素 “情人眼里出西施”效应 匹配现象
Phase 1
Phase 2
Phase 3
教室里安插 一名女性, 坐第一排, 不与任何人 交流。
女性出现的 次数从0~15 次之间。
学期结束时 要求学生对 这名女性的 吸引力进行 评价。
实验结果:曝光越多,获得好感越多。
.
10
“谁最有吸引力?”(Moreland等,1992)
.
11
.
12
因素之二:外表的吸引力
共生(interdependent)
相处之道已经形成;彼此相互扶持, 一起开创人生。
.
28
.
29
哪些因素促进亲密关系?
1
依恋类型:
A 安全型 B 回避型 C 焦虑型
2
公平
长期的公平 知觉到的不公 平会影响关系
3
自我表露
相互的 逐渐的
.
30
信任与依恋方式
埃里克森认为:人生发展在最初
阶段解决的就是对他人的信任问题。
第四讲 人际吸引与亲密关系
.
1
友谊使生活的品质得以提升,而爱与 被爱是人生在世的最大快乐。
——Sydney Smith,1858
.
2
主要内容
1. 人际吸引:偏偏喜欢你 2. 亲密关系:喜欢与激情 3. 爱情关系:维系与沟通 4. 关系终结:分手的体验
.
3
一 、人际吸引:偏偏喜欢你
1 人际关系发展的过程是什么? 2 影响人际吸引的要素有哪些? 3 如何让人们更喜欢你?
(Aronson&Mettee,1974;Clore&others,1975)
.
18
关系中的回报
吸引的回报理论(reward theory of attration)
我们喜欢那些回报我们或与我们得到的回报有关的 人;如果跟某人交往所得到的回报大于付出的成本 ,那么我们就喜欢并愿意继续维持这种关系。
与主要的教养者之间的关系发展而 来的个体对人际关系的预期方式。
.
31
测测你的依恋类型:
我发觉和人亲近非常容易,我很容易安全地依赖别人,也
很容易让别人安全地依赖我。我们不常担心被别人抛弃或是 和他人走得太近。
和别人太亲近有时会感到不舒服,我觉得很难完全信任他
人,也很难让自己依赖他人。当和他人走得太近时,我会觉 得很紧张,而且我的情侣通常会要求我以感觉到不太舒服的 方式和他更亲密。
漂亮的人都重视他人的外表 并寻求互相般配的伴侣。
.
15
美貌的魅力根源
一种光环效应:“美的即是好的”
人们经常下意识地把一些正面的品质加到外表漂亮 的人头上,如聪明、善良、诚实、机智等。
积极的自证预言
影响你社交技能的关键,并不在于你看起来怎样, 而在于别人怎样看待你,以及你是否接纳自己,喜 欢自己,自我感觉良好。
我发现别人不情愿以我喜欢的哪种亲密程度和我亲近。我
亲密 (喜爱)
浪漫之爱 (亲密+激情)
友伴之爱 (亲密+承诺)
激情 (迷恋)
完满爱情=亲密+激情+承诺
虚幻之爱 (激情+承诺)
承诺 (空爱)
.
23
文化有差异
中国文化的爱情元素1:重长久的承诺
.
24
中国文化的爱情元素2:重友伴之爱,轻激情
.
25
两性有差异:谁更浪漫?谁更爱嫉妒?
.
26
三、爱情的维系与沟通
.
4
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
.
5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什么造就了 友谊与吸引?
接近
相似性
外表
.
回报
6
因素之一:时空的接近效应
接近效应(propinquity effect)
我们看见并与之交往最多的人往往最可能成为我们 的朋友和恋人的心理效应。
注意:地理距离并不是关键,功能性距离——人们的生活轨迹 相交的频率——才是关键。
.
17
因素之四:回报
喜欢哪些喜欢我们的人们
告知某些人他们被别人喜欢或仰慕时,他们会产生 一种回报的情感(Berschied&Walster,1978)
批评比表扬更有影响力 归因 自尊与吸引 他人的尊重
当个体获得了目标人物的尊重,尤其当这种尊重的 获得是逐渐发生的,并且还推翻了目标人物先前的 批评之词时,个体就会更加喜欢这个目标人物。
社会交换理论
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 交换活动的支配,因此,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 归结为一种交换,人们在社会交换中所结成的社会
关系也是一种交换关系。
.
19
学以致用:让人们更喜欢你
掌握接近因素,制造偶然见面机会; 建立积极情感,营造愉悦心境; 充分利用异常情境,促进与其交流; 关注相似性,忽略差异性; 表达积极情感; 注重外部表现。
原因:易得性;对相互交往的预期
曝光效应(mere exposure effect)
研究发现,我们暴露在某一刺激下越多,就越可能 对其产生好感。
.
7
.
8
在西门西,41%的人和隔壁邻居成了亲密朋 友,22%的人和隔壁两三家的人成为朋友; 只有10%的人和隔壁另一端的人成为朋谁最有吸引力?”(Moreland等,1992)
进化论的视角
一切为了繁衍后代。
.
16
因素之三:相似性
物以类聚——相似产生喜欢
人们趋向认为,那些和我们相似的人将会更喜欢我 们;
相似的人带给我们一种自己是正确的感觉;
对于重要问题上意见不一致的人,我们会做出一些 负性的推论。
对立引发吸引么?
接近和吸引力影响我们最初为谁吸引,而相似性会 影响长期的吸引。
.
20
二、亲密关系:喜欢与激情
1爱情的元素 2爱的结构类型 3爱情的文化差异 4爱情的两性差异
.
21
爱情的三元素(罗伯特.斯腾博格,1988)
A
亲密
伴侣亲近 和相联系
的感觉
感情性
B
激情
双方关系中 指向伴侣的 生理唤醒
动.机性
C
承诺
投身于一份 感情的决定 及维持感情
的努力
认知性
22
爱情的关系类型
1爱情发展的阶段 2促进亲密关系的因素 3亲密关系的维系
.
27
爱的阶段:爱情的四个时期
共存(codependent)
热恋期。无论何时何地都希望在 一起
独立(independent)
二阶段延续,要求更多独自支配 的时间和空间
反依赖(counterdependent)
稳定期。一个想要做自己的事, 另一方感觉被冷落。
元分析表明,男女都认为外表的吸引力是很 重要的,同时男性对外表的重视程度更高一 些
在评判漂亮或英俊的脸孔上,具有跨文化的 一致性。
什么样的外表最具吸引力? 美貌的魅力究竟来自何处?
.
13
具有吸引力的外表
.
14
美的标准
大眼睛娃娃脸的特征 面孔的对称 身材的比率 社会比较的因素 “情人眼里出西施”效应 匹配现象
Phase 1
Phase 2
Phase 3
教室里安插 一名女性, 坐第一排, 不与任何人 交流。
女性出现的 次数从0~15 次之间。
学期结束时 要求学生对 这名女性的 吸引力进行 评价。
实验结果:曝光越多,获得好感越多。
.
10
“谁最有吸引力?”(Moreland等,1992)
.
11
.
12
因素之二:外表的吸引力
共生(interdependent)
相处之道已经形成;彼此相互扶持, 一起开创人生。
.
28
.
29
哪些因素促进亲密关系?
1
依恋类型:
A 安全型 B 回避型 C 焦虑型
2
公平
长期的公平 知觉到的不公 平会影响关系
3
自我表露
相互的 逐渐的
.
30
信任与依恋方式
埃里克森认为:人生发展在最初
阶段解决的就是对他人的信任问题。
第四讲 人际吸引与亲密关系
.
1
友谊使生活的品质得以提升,而爱与 被爱是人生在世的最大快乐。
——Sydney Smith,1858
.
2
主要内容
1. 人际吸引:偏偏喜欢你 2. 亲密关系:喜欢与激情 3. 爱情关系:维系与沟通 4. 关系终结:分手的体验
.
3
一 、人际吸引:偏偏喜欢你
1 人际关系发展的过程是什么? 2 影响人际吸引的要素有哪些? 3 如何让人们更喜欢你?
(Aronson&Mettee,1974;Clore&others,1975)
.
18
关系中的回报
吸引的回报理论(reward theory of attration)
我们喜欢那些回报我们或与我们得到的回报有关的 人;如果跟某人交往所得到的回报大于付出的成本 ,那么我们就喜欢并愿意继续维持这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