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分析

一、外国新闻作品分析:1.分析《日本签字投降》一、作者简介:霍墨·比加特:美国《纽约先驱论坛报》著名记者,在美国密苏里号战舰上写的报道,曾报道过太平洋战争中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先后两次获得过普利策奖,他的报道以生动详实著称,同时又是一名有名的“写作快手”。
二、报道特色:——“寓观点于事实之中”▪这是记录在世界重大历史事件的新闻名篇。
▪通篇都是客观叙述,用事实说话,捕捉细节▪冷静客观的描写,体现日本帝国的没落,世界强国地位的失去。
▪作者不直接评论,透过细节描写传达思想,将观点和倾向体现在对事实的取舍中三、人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手法▪细致描写了五个人物▪着重对日本外相重光葵的细节描写思考:结合此文,试述外国记者“寓观点于事实之中”的报道特色。
2.分析《火葬——甘地永存》一、写作特色:▪语言凝练、传神*介绍事件背景——描写人们吟唱经文——描写送葬队伍的不同阶层二、结构特色▪以火葬为线索*火葬的背景——火葬开始——火葬仪式——火葬结束▪围绕火葬这一中心事件,把人们对于甘地的爱戴之情传神地表现出来,通过火葬经过的描写,将各阶层人们的不同表现用事实叙述,全文融为一体,前后有序三、对观察性报道手法的运用▪既像一则消息,又像一则目击记▪观察准确,写的传神简练▪对各阶层送葬人们的描写3.分析《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一、引用所具有的新闻价值及作用:▪多次引用两位宇航员的话:用他们的切身感受真实向读者再现登月的情景,增强报道的客观性、可信性和权威性,使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这一事件所具有的新闻价值更形象、生动。
——“用事实说话”胜过直接评论二、“一句话导语”的重要性▪一句简单的导语把新闻事件中最重要、最精彩、最引人注目的事实呈现给读者。
▪开门见山、简洁明快▪及时、充分地向人民群众报道他们欲知、和应知的新闻三、记者具有高度新闻敏感思考:结合此文,说明记者具有高度新闻敏感的重要性。
4. 分析《周恩来总理逝世北京沉浸在悲痛之中》一、作者简介:比昂尼克:法新社前驻北京首席记者二、抓住的两个人物镜头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自考“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读书笔记(1)

自考“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读书笔记(1)-自考串讲笔记I 新闻作品研究概论部分第一章新闻作品研究的原则1、研究新闻作品应遵循哪些原则?一、要有正确的知道思想;二、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三、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掌握新闻作品特点;四、了解和把握新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五、将新闻作品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加以考察。
2、研究新闻作品为什么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作为社会现实最新反映的新闻作品,其报道内容繁杂多样。
一篇新闻作品,从采集制作到面向社会公开传播,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因此,研究新闻作品,必须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这是新闻作品研究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原则。
新闻作品研究者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对研究新闻作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才能是我们在研究和评析新闻作品时保持清醒的头脑,给读者阅读新闻作品以正确的引导。
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那么我们分析、研究新闻作品,就会迷失方向,难以对新闻作品作出正确恰当的认识和评价。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贵在深刻理解和善于应用。
我们在研究新闻作品时,必须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新闻作品和新闻工作者的采写实践进行认真的分析思考。
要紧密结合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造性地开展研究工作。
3、如何做到“坚持实事求是”?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严格地以客观事物为依据,从新闻作品的实际出发。
无论是对新闻作品内容的分析,还是对新闻报道表现形式的评判;无论是对记者采写实践的考察,还是对作品社会效果的认识,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一切从新问作品的实际出发,研究者还必须努力克服一些心理因素的影响。
不能迎合别人的意图,随声附和,陷入盲从,不能搞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以主观框框代替对新闻作品的客观分析。
丁邦杰中外优秀新闻作品赏析

丁邦杰中外优秀新闻作品赏析【原创实用版】目录一、丁邦杰及其新闻成就简介二、丁邦杰的新闻作品特点1.客观公正2.深入调查3.独特的视角三、丁邦杰优秀新闻作品赏析1.《非洲的泪》2.《粮食》3.《难民营的春天》四、丁邦杰新闻作品的启示1.以人为本2.关注弱势群体3.强调社会责任正文一、丁邦杰及其新闻成就简介丁邦杰,我国著名新闻记者,曾多次获得国内外新闻奖项,被誉为“中国新闻界的一颗璀璨明珠”。
他从事新闻工作数十载,一直秉持着客观公正、深入调查、独特视角的新闻理念,为我们带来了大量优秀的新闻作品。
二、丁邦杰的新闻作品特点1.客观公正作为一名新闻记者,丁邦杰始终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真实反映事件的本来面貌,不偏离事实,不夸大其词,更不捏造虚假信息。
他的报道深入人心,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2.深入调查丁邦杰的新闻作品都经过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他力求通过自己的报道,揭示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他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人民群众,挖掘出许多具有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的新闻素材。
3.独特的视角丁邦杰的新闻作品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他总能从一个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事件的另一面。
他的报道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见解,让人耳目一新,深受启发。
三、丁邦杰优秀新闻作品赏析1.《非洲的泪》《非洲的泪》是丁邦杰的一篇著名的新闻报道,它揭示了非洲大陆的贫困和落后,以及非洲人民生活的艰难和困苦。
这篇报道以其深入的调查和独特的视角,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赢得了极高的评价。
2.《粮食》《粮食》是丁邦杰的另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它关注的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问题。
这篇报道通过深入的调查和详实的数据,揭示了我国粮食安全的严峻形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3.《难民营的春天》《难民营的春天》是丁邦杰关于难民问题的一篇报道。
他深入难民营,亲身感受难民的痛苦和困境,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难民问题的严重性,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四、丁邦杰新闻作品的启示1.以人为本丁邦杰的新闻作品始终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他的报道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尊严和价值。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外国作品

中外新闻新闻作品研究作品阅读分析部分外国新闻作品(16篇)1.日本签字投降(美国记者霍墨.比加特、特点:客观地叙述介绍,寓观点于事实之中,对主要人物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2.火葬——甘地永存(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
写作特点:语言凝练、传神。
3.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人类首次登上月球,是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成就。
美联社记者以最快速度报道这一时间,在一时无法实地采访的情况下,根据电视实况播写出了这篇报道。
此文有很高的时效性,也体现了作者高度的新闻敏感。
导语的特点:开门见山,简洁明快,短短一句话便把新闻事件中最重要、最精彩、最引人注目的事实报告给了读者。
写作特点:段落多、句子短、具体形象、富有动感、与画面节奏协调一致。
4.周恩来总理逝世北京沉浸在悲痛之中(法新社驻北京首席记者比昂尼克采写的短新闻、写作特点:将自己的观点巧妙地蕴含在事实之中。
)5.断电使纽约陷于一片黑暗(关于纽约断电的突发性事件的报道。
特点:段落多,但多而不烦琐、活而不零乱,层次分明。
6.大平夫人看望“欢欢”,“长得多么可爱啊!”(记者抓取当时的日本首相夫人看望中国大熊猫的现场情景,把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表现得真切、细腻,富有人情味。
特点:重现场描写、少过程叙述。
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风格,不拘一格进行报道,写出新意,写出情趣。
7.圣海伦斯火山突然爆发(特点:运用现场,精练的文字,运用确切的数据描写,产生了信任感和真切感。
8.记鲁迅(人物特写美国记者史沫特莱、特点:从具体到一般,再到具体。
)9.彭德怀印象(美国记者埃德加。
斯诺《西行漫记》)10.巴黎陷落后的一个月(本篇表现了法国首都巴黎在1940年被德国法西斯占领后的种种情景。
前苏联著名记者爱仑堡、写作特点:选材典型,以一当十。
寓鲜明的爱憎于冷俊的叙述描写之中。
11.水面下的桥梁(通讯前苏联著名记者西蒙诺夫、开头给人留下悬念,然后叙述事件过程,结尾言尽意不尽。
12.墨索里尼悬尸米兰街头(以记者的现场见闻感受为题材,具体生动地报道了法西斯党魁墨索里尼悬尸米兰街头的可耻下场。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新闻作品六十六篇分析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新闻作品六十六篇分析《中外新闻作品研究》新闻作品六十六篇分析(一)、消息25篇一、《延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P85新闻素描,题材重大,场面热烈,报道及时。
文,运用粗线条的概括叙述和典型事例相结合,由面到点,点面结合,既展示全貌,又刻画动人细节的表现手法。
文后半部分有几处间接议论和直接议论。
1945年8月16日延安《解放日报》。
二、《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P87人物新闻,人物对话的运用是该文的写作特色。
新华社一九四七年二月七日电。
三、《中原我军占领南阳》:P88消息。
文,高屋建瓴,纵览全局,善于从本质上、总体上、发展趋势上把握事物的鲜明特色。
背景材料是此文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烘托深化了该文的主题。
结构严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首尾贯通是该文的写作特色。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五日电。
四、《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长江》:P91消息。
它记载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一件重大史实。
精炼扼要、气势雄伟是它的特点。
既有事实的清晰叙述,又有清净的概括描写是它的写作特色,层层紧扣的布局安排。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电。
五、《上海严寒》:P93短消息,通过十年前和十年后的典型事例表现新旧两个社会的对比。
导语中有景物描写。
文,行文简洁洗练、用事实说话、作者尽量不发或少发议论的写作技巧和表现特色。
一九五七年二月十二日。
六、《分清主流与之流莫把“开头”当“过头”》:P94新闻述评。
有述有评、评述结合的特点。
文以1979年我国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政治形势和社会背景,认识这一主题的重要性和深刻性。
一九七九年五月十六日《人民日报》。
七、《阿西、亚妮当众挥毫妙笔横生》:P97人物新闻。
文写的妙趣横生,生动活泼,详略得当,以作画为线索。
文,背景材料作用是表现人物成长、深化主题。
一九七九年是十月十日《文汇报》。
八、《从邮局看变化》:P99消息。
角度独特、构思巧妙、小中见大为其特色。
对比事实、特出主题为其写作特色。
运用了对比式导语。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名解:倒金字塔“结构”——即以重要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顺序,先主后次地安排新闻中的和项事实。
解释性报道——即在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基础上,重点回答新闻事实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将来如何发展的一种报道形式。
调查性报道——又称揭露性报道,是一种在积累了充分事实的基础上,以系统、深入地揭露问题为主旨的报道形式。
新闻素描——用朴素自然的描写手法、准确平实记录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的新闻体裁。
新闻述评——又叫述评性消息,是一种以述为主,边述边评,夹述夹评的新闻体裁。
选择及填空:1、新闻具有时间新近、内容新鲜的特点。
2、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3、作者的立场、观点、意见、倾向,应寓于对事实的选择、安排和客观叙述之中,让读者自己从事实中去领会作者的意图,辨别是非曲直。
4、用事实说话这一特点,决定了新闻语言的客观性。
5、新闻语言还必须简练、通俗、生动。
6、新闻作品中最主要、最常见的体裁——消息,一般由导语、主体、背景、结尾等部分构成。
7、联系时代背景研究新闻作品,首先应从新闻作品的社会内容、社会影响方面,考察它与时代的关系。
8、时代对新闻作品的影响,不仅反映在内容上,也反映在它的表现形式上。
9、黄远生对通讯文体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10、新闻作品研究的思维特点,体现于整个过程,大体可以从感性与理性、共性与个性、主观性与客观性等几个方面来说明。
11、《惊心动魄的脑科手术》是一篇特稿。
12、早在20世纪初,美国《麦克卢尔》杂志上登载的林肯·斯蒂芬斯的《城市的耻辱》开“黑幕揭发”之先河。
13、调查性报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某人某事进行的“单项揭丑式”报道,如“水门事件”报道。
一类是针对某一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的“综合分析式”报道,揭露剖析政府的公共机构及整个社会体制的弊端。
14、《延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运用了概括叙述和典型事例相结合的手法。
15、《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是一篇人物新闻,运用了人物对话的写作特色。
(自考小抄-知识点)00661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笔记依据教材《中外新闻作品研究》汤世英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笔记依据目录I 新闻作品研究概论部分第一章 新闻作品研究的原则一、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二、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三、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掌握新闻作品特点四、了解和把握新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五、将新闻作品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加以考察第二章 新闻作品研究的思维特点一、感性与理性二、个性与共性三、主观性与客观性四、运用多种思维形式第三章 新闻作品评析的方法一、对新闻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具体分析二、对新闻作品的综合性分析第四章 关于研究外国新闻作品一、外国新闻作品的报道形式二、外国新闻作品的主要写作特点三、外国新闻作品研究的方法和要求第五章 新闻作品研究者的素养一、政治素养二、理论素养三、专业素养四、知识素养五、道德素养II 新闻作品阅读分析部分(一)1 延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2 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3 中原我军占领南阳4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5 上海百炼成钢赛6 分清主流与支流 莫把开头当过头7 阿西、亚妮当众挥毫妙趣横生8 从邮局看变化9 经济学家赶集10 运载火箭飞越万里长空11 枫桥兴会扶桑客 子夜鸣钟百又入12 学习南京市绿化经验要注意三点不足之处13 一本充满自我批评精神的新书14 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15 京郊出现科学热16 滦水河向天津奔来17 抢菜记18 鄱阳湖出现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19 我国选手获得奥运会第一块金牌20 陕北有煤海21 好啊!诚实永存22 武汉百里长提巍然锁长江23 中国投巨资加快长江沿岸地区开发24 美日汽车贸易高级谈判开始25 别了,不列颠尼亚(二)1华美窗帷的后面2祁连山北的旅行(节录)3桌上的表4访“葡萄常”5春夜6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7英雄登上地球之巅8“一厘钱”精神9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10水城威尼斯11写在绢帕上的诗12并非鱼草之争13夜宿车马店14长沙市火柴脱销的原因何在?15小城风光更迷人16“飞天”凌空17“妈妈教我放鸭子18访厕所19核弹元勋的“三子”20相思正是吐黄时21华阳礁上补给忙22醒来,铜陵!23菜价追踪24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25师魂(三)1日本签字投降2火葬——甘地永存3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4周恩来总理逝世北京沉浸在悲痛之中5断电使纽约陷于一片黑暗6大平夫人看望“欢欢”,“长得多么可爱啊! 7圣海伦斯火山突然爆发8记鲁迅9彭德怀印象10巴黎陷落后的一个月11水面下的桥梁12墨索里尼悬尸米兰街头13奥斯威辛没有新闻可写14英迪拉·甘地(节录)15“老报童”罗伊去世了16世界最佳急诊室“中外新闻作品研究”I 新闻作品研究概论部分第一章 新闻作品研究的原则1、研究新闻作品应遵循哪些原则?一、要有正确的知道思想;二、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三、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掌握新闻作品特点;四、了解和把握新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五、将新闻作品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加以考察。
中外作品研究名词

特稿:是以形象生动的手法,将新闻事件,人物,场景,气氛等具体,生动地再现出来的报道形式。
解释性新闻:是西方传统的客观报道发展到20世纪初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报道形式。它是一种背景性新闻,采写这类报道要求记者运用大量的事实,完整、清晰地交待必要的背景材料,揭示新闻事实的原因、实质、影响及发展动向。
调查性新闻:又称揭露性报道,是一种在积累了充分事实的基础上,以系统、深入地揭露问题为主旨的报道形式。
宏观思维:是指思维突破、超越所观察事物本身,从更大的时空范围去展开纵向和横向的思索。
求异思维:是一种朝着不同方向、沿着不同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它常常冲破思考的习惯范围,激发非习惯的联想, 引出更多更深刻的信息。
新闻主题:是新闻作品的中心思想,是新闻作品内容的核心,是记者认识和提炼新闻事实的思想结晶,是新闻作品所具有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体现。
举例说明细节描写在新闻作品中的作用:运用细节,历来受到有经验记者的重视,优秀的新闻作品中不可没有动人的细节。细节看起来似乎是细微末节的东西,但是经过精心选择,恰当描写,却能细节不细,蕴含丰富,增强报道的思想性和可读性。所以,在分析新闻作品的表现手法时,对细节描写也是不容忽视的。精彩的细节描写,往往使新闻报道增彩添色,耐人寻味。如通讯《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一文中,“送毛衣毛裤”的细节,朴实无华,真挚自然,读来十分感人。它让人深切感受到这位领导干部一心为人民的高尚情操和对藏族人民的深厚感情。一个具体生动的细节,闪烁出人物的精神火花;一个无言的细节,却蕴含不尽之意。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真可谓是“于细微之处见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部分笔记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colleen
笔记
《上海严寒》
主题:社会主义制度下,政府的工作得力,人民生活有所依,赞扬社会主义制度
结构:今昔对比
今——〉数据(没有冻死的人)
昔——〉用一句诗带过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对比————〉是因为民政局,教育局的工作得力
语言:行文简洁洗练,用事实说话
选材:选取老人和小孩,这样的社会弱势群体,更在突出政府的工作到位
导语的作用:对比式,描写式导语
1、有新意
2、有深意(把原本的灾难为对人们产生损害反而是一道瑰丽的奇景)
3、与前面形成对比,突出主题
4、生动,有诗意,给文章奠定乐观基调
臧克家诗的作用:1、用事实说话,可信度强 2、诗有利于消息的凝练 3、符合整篇文章的整体风格
《阿西、亚妮当众挥毫妙趣横生》
主题:通过文章为了展现现今社会的大好景象,文化艺术事业生机勃勃,民族大团结,儿童文化教育受到重视
结构: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以作画为线索展开全文
语言:简洁,平实,通俗易懂
表现手法:老幼结合,场面生动,富有立体感
《访“葡萄常”》
主题: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对手工艺人的影响不是毁灭性的而是建设性的。
新社会为他们
带来了新天地。
语言:行云流水,不事雕饰,朴实平易,娓娓而谈
结构:
主线:作者的认识 (听说——〉见到——〉交谈——〉祝福)
辅线:社会变迁、姐妹命运变迁、技术变迁
文中穿插的画堂春词
特色:前瞻和预示,预示未来,突出主题(以常家为代表的手工艺人生活的改观)
作用:画龙点睛,增加文章的艺术色彩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结构分析——个人作业仅供参考
本文从纵横两方面同时入手,双管齐下。
纵向以时间为序,着力描写2月2日到2月3日连天间北京、山西两地为抢救山西61名食物中毒的民工而展开的救援活动。
纵向结构用小时连接,体现了时间的紧迫,突出了参与救援行动的人们急他人之所急,争分夺秒,不遗余力奉献的高尚品德,表现了中华民族人民上下一条心的感人情怀。
文章中多次出现“就在同一时间”
体现了救援工作的紧张激烈,在同一时间内两地人民为了61个阶级弟兄忙碌奔波的感人情景
进一步突现了救援工作分秒必夺的紧迫氛围,以纵向时间为链,使文章逻辑条理清晰,方便读者阅读而且环环相扣,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
文章的横向结构,运用了电影蒙太奇的镜头切换方式,将北京的备药,送药与山西的找药、抢救、等药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随着画面的不断变换,把救援活动的紧张激烈体现得淋漓尽致。
纵横相结合的结构特点,使文章的一大重要特色,他把时间形式和空间变换形式结合
既能为单调的纵向时间形式带来生机,又能为空间变换形式提供一条主线,使其不会显得杂乱而无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