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曹州牡丹园景观现状调查

合集下载

浅谈曹州牡丹园园林景观文化的表现方式

浅谈曹州牡丹园园林景观文化的表现方式

浅谈曹州牡丹园园林景观文化的表现方式曹州牡丹园是中国著名的牡丹文化景区,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园内以牡丹为主题,以园林景观为载体,通过多种表现方式展示和传播牡丹文化。

本文将从园林布局、建筑风格、文化活动等方面浅谈曹州牡丹园园林景观文化的表现方式。

曹州牡丹园通过园林布局来展示牡丹文化。

园内的布局主要分为中轴线和两侧景区,其中中轴线上分布了重点景点,如主入口、正门、汉武台等,形成了一个整体的游览线路。

而两侧景区则是围绕着中轴线设置的,分别呈现了各种不同品种的牡丹,如水立方、牡丹苑、牡丹综合花坛等。

这种布局方式使游客能够有序地游览并欣赏到各个品种的牡丹花朵,展示了牡丹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园内的建筑风格也是表现曹州牡丹园园林景观文化的重要方式。

园内的建筑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如重檐歇山顶的园门、古朴典雅的廊亭、雕梁画栋的亭台楼阁等,这些建筑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休息场所,也与园内的牡丹花朵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园内还设有专门的展览馆和博物馆,陈列了大量有关牡丹文化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为游客提供了了解和学习牡丹文化的机会。

曹州牡丹园还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来传播牡丹文化。

每年的牡丹文化旅游节就是园内举办的一大活动。

活动期间,园内会有丰富多彩的牡丹文化展览、艺术演出以及民俗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使牡丹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

园内还常年举办各类摄影大赛、书画展览等文化活动,为广大文化艺术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也使得牡丹文化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曹州牡丹园通过园林布局、建筑风格和文化活动等多种方式展示和传播牡丹文化。

这些表现方式使得游客在欣赏牡丹花朵的也能够了解到牡丹文化的历史渊源和传统价值,进一步提高人们对牡丹的认知和喜爱度。

通过这些努力,曹州牡丹园不仅成为了一个融合了园林艺术和文化传承的旅游景区,也为曹州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菏泽市曹州牡丹园植物景观调查分析

菏泽市曹州牡丹园植物景观调查分析

菏泽市曹州牡丹园植物景观调查分析刘辉;陈海奎【摘要】城市公园是园林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生活所必需的生态基础设施,公园植物景观在调节城市生态平衡、改善城市生活环境、突出城市景观特色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菏泽市曹州牡丹园概况,实地调查公园植物景观现状,结合园林植物配置和植物造景基本理论,对公园中的植物种类选择、植物配置形式、植物空间类型、植物与其他造园要素的配合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出曹州牡丹园的植物景观特点,指出了植物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建议,对改善菏泽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园林绿地质量,保持城市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The city park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garden green, also be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that people must have in life. Garden plant landscape plays a vital role in regulating the ecological balance of the city, improving the environment of the city, and prominenting the features of the urban landscape. By searching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of Caozhou Peony Garden in Heze, investigating the status quo of the park~ botanical landscape and combing the basic theory of plant arrangement with the designing of plant landscape, comprehensive analyzing the plant species in the park, the form of plant configuration, the type of plant space, and co - ordination of other gardening elements,we sum- marized the features of the plant landscapein Caozhou Peony Garden and pointed out the problems of plant applications, and made some spe- cific recommendations, believing it will play a vital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improv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of the Heze, improving the ~ualitv of urban ~reen soaces, and keeoin~ sustainable use of the city.【期刊名称】《农技服务》【年(卷),期】2012(029)009【总页数】4页(P1028-1030,1054)【关键词】曹州牡丹园;植物景观;调查分析【作者】刘辉;陈海奎【作者单位】菏泽学院,山东菏泽274000;菏泽学院,山东菏泽27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6菏泽是全世界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牡丹生产基地、科研基地、出口基地和观赏基地,曹州牡丹园位于菏泽市牡丹区。

浅谈曹州牡丹园园林景观文化的表现方式

浅谈曹州牡丹园园林景观文化的表现方式

浅谈曹州牡丹园园林景观文化的表现方式【摘要】曹州牡丹园是中国著名的园林景观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园林布局、丰富的植物景观、精美的建筑景观、深厚的文化景观和艺术表现而闻名。

在园林布局方面,曹州牡丹园注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植物景观中,以牡丹为主导,配以各种花卉,营造出绚丽多彩的景致。

建筑景观则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韵味,古朴典雅。

文化景观中,体现了曹州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

而在艺术表现方面,曹州牡丹园的石雕、木雕等艺术品展现了华夏文明的瑰宝。

曹州牡丹园园林景观文化具有独特魅力,拥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值得我们继续挖掘和传承。

【关键词】曹州牡丹园、园林景观文化、曹州、园林布局、植物景观、建筑景观、文化景观、艺术表现、独特魅力、文化价值、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曹州牡丹园概述曹州牡丹园位于中国河南省曹县,是中国著名的园林景观之一。

该园建于明代,占地面积广阔,园内栽植了大量牡丹花,以牡丹园而得名。

曹州牡丹园以其独特的园林布局和丰富多样的植物景观而闻名于世,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园内的建筑设计精美,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特色,如亭台楼阁、曲径通幽等。

曹州牡丹园还展示了丰富的文化景观,如传统文化展示、历史文物陈列等。

艺术表现方面,园内的景观结合了自然美和人文美,体现了中国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

曹州牡丹园园林景观文化独具魅力,不仅在中国享有盛名,也受到世界各地游客的青睐。

未来,曹州牡丹园将继续发扬传统文化,推动园林景观文化的发展,成为中国园林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2. 正文2.1 曹州牡丹园的园林布局曹州牡丹园是中国著名的园林景观之一,其园林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理念和审美风格。

曹州牡丹园的园林布局极富特色,整体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部为水池和广场,后部为庭院和花坛。

水池清澈见底,四周种植着各种花草,给人以清新雅致之感;广场宽敞开阔,中央矗立着一座精美的亭子,让人可以在此休憩观赏;庭院别具一格,种植了各种名贵牡丹花,花坛则布置得精美细致,让人可以近距离欣赏花卉的美丽。

曹州牡丹园社会实践活动(3篇)

曹州牡丹园社会实践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曹州牡丹园位于山东省菏泽市,是中国牡丹栽培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

牡丹被誉为“花中之王”,其花大、色艳、香浓,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

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我校组织了一次曹州牡丹园社会实践活动。

二、活动目的1. 让学生了解牡丹的生长习性、品种特点以及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审美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4. 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

三、活动时间2021年4月15日四、活动地点曹州牡丹园五、活动内容1. 参观牡丹园,了解牡丹文化活动当天,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有序进入曹州牡丹园。

首先,导游为学生们介绍了牡丹园的概况,包括园内布局、牡丹品种、种植技术等。

随后,学生们分组进行参观,欣赏了各种牡丹品种,如姚黄、魏紫、赵粉等。

在导游的讲解下,学生们了解了牡丹的传说、典故以及与牡丹相关的诗词歌赋。

2. 亲身体验,感受牡丹魅力在参观过程中,学生们有机会亲身体验牡丹的种植、修剪、浇水等环节。

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学生们动手实践,体验了劳动的乐趣。

此外,学生们还参观了牡丹园内的牡丹文化博物馆,了解了牡丹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3. 交流互动,分享心得体会参观结束后,学生们分组进行了交流互动,分享了在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大家纷纷表示,这次活动不仅让他们增长了知识,还让他们更加热爱传统文化,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4. 拍摄留念,记录美好时光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纷纷拿出手机、相机,记录下美丽的牡丹和难忘的瞬间。

这些照片将成为他们珍贵的回忆。

六、活动总结1. 活动效果显著,达到了预期目标。

学生们在活动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还锻炼了实践能力,增强了团队协作精神。

2. 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得到了提升,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3. 活动组织有序,师生配合默契,展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

4. 活动过程中,部分学生表现出较强的环保意识,主动捡拾垃圾,体现了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浅谈曹州牡丹园园林景观文化的表现方式

浅谈曹州牡丹园园林景观文化的表现方式

浅谈曹州牡丹园园林景观文化的表现方式曹州牡丹园是中国重要的园林景观之一,以其丰富的牡丹资源和独特的园林设计而闻名,是中华民族园林文化的重要代表。

牡丹园园林景观文化的表现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曹州牡丹园以其丰富多样的植物景观和独特的园林布局展示了牡丹园的景观特色。

曹州牡丹园以牡丹为主题,种植了众多品种的牡丹,展示了牡丹的多种颜色和形态。

园中遍布着美丽的牡丹花海,花团锦簇,色彩斑斓,充分展示了牡丹的美丽魅力。

园内还有错落有致的假山和流水,绿树成荫的小径和清澈的湖泊,烘托出牡丹的娇艳和宁静,营造出一片花园世界。

在曹州牡丹园中,以园林建筑和艺术品的展示,体现了牡丹园的文化内涵。

曹州牡丹园中建有多座典型的园林建筑,如亭、楼、台、阁等。

这些建筑形式各异,体现了不同的历史风格和地域特色,同时也展示了中华园林建筑的技艺和艺术价值。

在这些园林建筑中,有许多雕塑、石刻和壁画等艺术品,描绘了牡丹的形象,展示了牡丹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再有,曹州牡丹园通过景观艺术的手法,展示了园林景观的造景技术和园林美学的风格。

曹州牡丹园中采用了多种造景技法,如点景、穿景、转景等,使园林景观具备了丰富的层次感和空间感,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园林的设计理念和审美趣味。

园林景观中的山水、植物和建筑相互呼应,相得益彰,形成了独特的景观特色和美学价值,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愉悦。

曹州牡丹园中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展示了中国园林文化的丰富内涵。

牡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象征着富贵、繁荣和美好的寓意。

曹州牡丹园中的园林景观通过牡丹的展示,传递出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的思考。

通过观赏、品味和体验,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园林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浅谈曹州牡丹园园林景观文化的表现方式

浅谈曹州牡丹园园林景观文化的表现方式
2019 年第 4 期
现代园艺
生态绿化
浅谈曹州牡丹园园林景观文化的表现方式
洪爱英,周文娟,胡桂虎 (菏泽市曹州牡丹园管理处,山东菏泽
274000)
:园林景观文化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科学合理地运用不同的景观表现形式,能更直接展现园内景点的特色,从不同角度、 不同方面让游人观赏到形态各异的景观效果。从神话传说、历史遗址的应用、书法作品的应用等多个表现方式,来反映曹州牡丹的 地方景观特色,展现园内的景观文化。
园林景观的设计自始至终离不开景观文化的运 觼 訌 訔 訛
生态绿化
现代园艺
2019 年第 4 期
彩叶植物在合肥市滨湖新区两条道路景观中的应用
王泽瑞 (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合肥设计院,安徽合肥
230002)
:彩叶植物在道路园林规划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主要阐述了彩叶植物的定义、种类和配置原则,并以合肥市滨湖新 区两条道路为例,具体介绍了彩叶植物在道路园林景观中的应用,同时提出彩叶植物在道路绿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相应对策。
:彩叶植物;道路景观;合肥市;滨湖新区;锦绣大道;庐州大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人们对城市园林植物色彩的要求愈来愈高,园林植物 在配置时也从单一绿色向丰富多样的色彩转变。近年 来彩叶植物成为园林景观设计中研究的重点[1]。以合肥 市滨湖新区的道路为例,具体介绍了彩叶植物在道路 景观中的应用,并对彩叶植物的配置形式和工程效果 进行了详细分析,总结出彩叶植物在园林景观中的应 用技巧。 1 彩叶植物概述 1.1 彩叶植物的定义
战国中期公元前 353 年,魏国讨伐赵国,赵国求救于齐 国,齐国就派人救赵国,在桂陵(今曹州牡丹园一带)设 埋伏大败魏国,齐国从此出名,特立碑做记念。古井是 桂陵之战时,驻守的将士为解决用水时建造的一眼井, 井水清而甜。用桂陵碑和古井做为景点,并还原其真实 性,使景点不空洞、不抽象,让人联想到在那战争纷乱、 兵戈交刃的年代,人们流离失所,生活痛苦不堪,再看 我们现在科技飞速发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前 后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何不让人更加珍惜我们现在 的和平、幸福、美好的生活。 2.3 书法作品的应用 碑林:碑林景区位于园内的 南边,将名人名家赞美牡丹的书法作品刻在精心挑选 的景石上,种以树木和牡丹作陪衬,相得益彰。共有 60 块碑刻,有舒同、启功等著名书法家作品。在这里不仅 可欣赏到艺术家的书法风采,还可领略菏泽深厚的牡 丹文化底蕴。例如刘开渠所题的《曹州赞》:“曹州似锦 满城花,朵朵明艳难分差。巧手千秋画不尽,留下丹青 赠万家。”再如李瑞环遒劲有力的“万紫千红总是春”书 法作品,更是对春天姹紫嫣红的牡丹做了诠释。通过文 字解析,加大宣传力度,让游人更多地了解牡丹文化博 大精深的内涵。从不同角度增加景点形式,很好地结合 书法文化与园林景观,将书法之美融入景观之中,从精 神层面展现景点,营造文化氛围,提高人们的欣赏水 平,它是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 2.4 非文化遗产的应用 游客一进西大门与黄杨古 道相邻处就能看到这些松编景点。松编是曹州牡丹园 的传统工艺,匠人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大胆设想, 巧妙构思,牡丹乡的松编艺人编织的大象、孙悟空、城 门楼、宝塔等动物和建筑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巧夺 天工。以松编的形式展现的景点,无论春夏秋冬,都能 观赏,特别是在冬季,万物凋零,没有了花红柳绿,但有 了松编景观的欣赏,不至于园内景观设计的单调。引起 人们对这种非文化遗产的重视,警示人们要永远继承 下去,发扬光大,增加更多新的景点。 3 结语

菏泽牡丹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菏泽牡丹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64菏泽牡丹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闫满满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旅游业在这样的环境中蓬勃升起,与此同时传统的旅游业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心理需要了,于是像花卉休闲旅游这样的新兴旅游项目应运而生。

休闲旅游是自然资源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产物,两者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它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吸引旅游者参入与体验的一项旅游活动。

花卉旅游终将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空间并且会成为一个热门的旅游项目。

一、菏泽牡丹旅游现状(一)菏泽牡丹旅游发展的环境1、地理环境菏泽市位于山东省的西南部,黄河下游,属于内陆地区。

菏泽市大部分地区属于平原,地势比较平坦,土层深厚,沃野千顷,是培植优质农副产品的理想区域。

气候宜人,属于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

菏泽市(县级)因广种牡丹2000年被更名为“牡丹区”,因此有“花乡水邑”之美称。

2、政策环境为充分发挥菏泽牡丹的资源和品牌优势,进一步加快牡丹产业化进程,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11年,菏泽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快牡丹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制订牡丹产业奖补办法,对达到一定规模的牡丹产业园建设进行重点支持;对达到规范化、标准化种植的牡丹种植户均给予适当的补贴。

之后,国家林业局批准的“国家牡丹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落户菏泽,为菏泽牡丹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动力。

(二)菏泽牡丹旅游发展的现状菏泽现在是全国牡丹种植面积最大的生产基地,栽培面积高达12万亩,1000多个品种,销售范围至全国各大城市,甚至还出口到法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这说明我们的牡丹走向了全世界,为菏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收益。

在全国各地举行的世界园艺博览会上赢得了很多奖项。

牡丹的用途不光是观赏,现在也可以食用、药用等很多用途。

菏泽牡丹园现有曹州牡丹园、中国牡丹园、古今园、百花园、盛华牡丹园、尧舜牡丹园、冠宇牡丹园、天香公园、凝香园等牡丹观赏林园。

二、菏泽牡丹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菏泽市内的基础设施不完善食、住、行、游、购、娱旅游的六大要素,是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城市旅游发展水平的重要评判标准。

菏泽牡丹旅游发展探析

菏泽牡丹旅游发展探析

2014年3月下半月刊城市旅游规划一、菏泽牡丹旅游发展条件(一)自然条件山东省菏泽市是我国著名的牡丹之乡,地处北温带,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

且该地是黄河冲击而成的平原,多为沙地,土质疏松,土壤肥沃,含有含钙、镁、铁等多种微量元素。

这些元素作为牡丹生长所必需的有益微量元素,能有效促进其细胞的生长,也更加有利于叶绿素以及酶类的合成,从而使菏泽牡丹得以茁壮成长。

适宜的气候、肥沃的土壤给予了菏泽牡丹得天独厚的自然生长条件。

(二)牡丹资源条件菏泽是目前我国种植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牡丹生产基地、科研基地、和观赏基地。

菏泽的牡丹品种尤为丰富,现有栽培面积12万亩,九大色系,十大花型,1237个品种,位居世界之首。

菏泽是我国最早举办牡丹花会的三所城市之一,于1992年通过国务院批准举办了第一届国际牡丹花会,至2010年已成功举办了19届,2012年3月16日,中国花卉协会将菏泽定为“中国牡丹之都”,这使得菏泽牡丹旅游有了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韩红、苏有朋、周杰伦、赵薇等众多明星为2013年菏泽牡丹节开幕式亲情献艺,这又为菏泽牡丹的旅游发展进行了一次良好的宣传。

(三)地理交通条件菏泽地处中原地区东部,位于中原城市群和东部沿海地区的过渡地带,处于华北和华东地区的结合部。

菏泽交通发达,是铁路公路运输枢纽城市之一。

京九铁路与新亚欧大陆桥在菏泽市呈“十”字交汇。

境内有日东、济广、日南、德商、东新、菏鱼六条高速,使菏泽形成“米”字型的高速公路网,四通八达的交通条件为菏泽牡丹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人文条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赋予了菏泽令人着迷的内涵。

菏泽自古就是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着“天下之中”的美誉,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孙膑、思想家庄周等大批圣贤,都出生在这里,刘邦称帝、曹操结束三国鼎立、水浒英雄起义等生动故事等都发生在菏泽。

菏泽市内仍保留着蚩尤冢、、孙膑故里、宋江故里等100多处名胜古迹,菏泽是我国著名的牡丹之乡、书画之乡、戏曲之乡和武术之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菏泽市曹州牡丹园景观现状调查
摘要:通过对曹州牡丹园改造前后景观的实地调查,对曹州牡丹园的主要改造内容做了阐述与分析,并通过现场照片对改造效果进行了前后对比展示,以期向人们展示曹州牡丹园的规划成果,展示菏泽“牡丹之乡”的历史特色。

关键词:牡丹园;规划;景观改造;调查
abstract: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caozhou peony garden landscape before and after reconstruction, the main transformation contents of the peony garden were expounded and analysised. and through the scene photos on transformation effect comparing and showing, the planning achievements and the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 of heze peony will be showed to people.
key words: peony garden; planning; landscape transformation; investigation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菏泽“牡丹之乡”特色历史悠久,但一直缺少展示的窗口和良好的宣传。

曹州牡丹园位于菏泽市牡丹区,公园原面积为51公顷,是市内最大的牡丹观赏区。

但由于公园长期存在观赏空间局促、景点稀少、设施老旧、功能薄弱等问题,当地居民及外来游客评价均欠佳,以至于每年一度的牡丹花会一直兴盛不起来,牡丹的展示链一直没有形成。

2008年11月,菏泽市委市政府下决心委托北京北
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对牡丹园进行重新规划。

2011年,牡丹园改造后景观基本形成,本文通过对改造前后景观的实地调查,向人们展示曹州牡丹园的改造成果,展示菏泽“牡丹之乡”特色。

1 牡丹园概况
曹州牡丹园是菏泽的城市名片,是集游、赏、学、研为一体的牡丹主题公园,改造提升后占地约72.5公顷,规划总面积约1147.5亩,其中水面面积约55.95亩,大田牡丹面积约165亩,比原来增加了87亩。

其不仅仅是牡丹品种荟萃的展示景区,还是都市居民休闲活动的场所,不仅仅是牡丹知识科普教育的园地,还是全国牡丹优质种群繁育和品种研究的中心。

2 调查方法与内容
本文采取向有关部门查阅资料、实地调查与拍照的方法,对曹州牡丹园改造前和改造后的景观状况进行了详细调查,并从改造效果最明显的方面进行了阐述,主要包括:景区分布、公园主入口轴线,园路、牡丹栽植及展示形式、山水布局、景观建筑等方面。

3 景区分布:
⑴牡丹花田展示区:围绕观花楼及国风园,展示规模种植的花田牡丹。

⑵湖山景观游览区:对礼仪广场和中心湖体进行改造提升设计,并增加岩石园景点。

⑶牡丹传奇景区:从菏泽牡丹传说中挖掘素材,创造牡丹文化古韵气氛。

⑷四季牡丹观赏区:在拓展区范围内,设置观赏温室及露地秋发牡丹景观带,延长牡丹观赏期。

⑸野趣水景区:结合现状的低洼地区设置浅滩区,配置水生植物给游人带来野趣体验。

⑹疏林草地景区:根据现状树林及空地的结构进行改造,保留大树的同时在空旷区域开辟草地,提供开敞的活动场所。

⑺十二花神主题景区:充分结合梅林石韵、丹桂飘香、桃谷芬芳等现状景点,加以改造提升,联系十二花神传说典故,打造主题景区。

⑻世界国花展示景区:采用多种种植方式,集中展现世界多国国花。

(图1,牡丹花田展示区)(图2,湖山景观游览区)
(图3,牡丹传奇景区)(图4,四季景观赏区)
(图5,十二花神展区)(图6,世界国花展示区)
4 重点改造内容
4.1 牡丹栽植
⑴牡丹栽植不应仅限于单一片植,可利用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以牡丹为主题,结合地形和其他花草树木、山石、建筑等自然和谐地搭配,较好地创造出意境[1]。

改造前牡丹基本为大田栽植,栽植形式单一,效果较单调;改造后牡丹也与其他元素组景形成景观,如与置石组景,形成花境,与建筑结合,形成花廊,还在室内应开展插花栽植、温室盆景栽植,
以丰富游赏面。

⑵牡丹栽植不仅限于平地栽植,还结合坡地栽植。

牡丹宜凉畏热,适宜栽植于排水良好的草坡、台地之上,形成牡丹丘和牡丹台[2]。

花台一般高出地面60cm-100cm,台内花台要讲究株形、花色、株高的搭配,追求立面的观赏效果。

花台也有规则式和自然式两种。

自然式花台:随着地势高低起伏而高低错落,周边为不规则形状,一般采用山石砌成,参差起伏,高低错落。

规则式花台:用砖、石、水泥等建筑材料,铸成圆形、长方形或椭圆形等规则的几何形状,台内等距离种植牡丹,边缘配置少数矮小灌木或花草起衬托作用。

4.2 牡丹文化
牡丹是富贵吉祥的象征,牡丹文化氛围的营造能体现“人花合一”的意境[2]。

改造后结合园内的建筑、小品、铺装场地等设施进行牡丹文化的展示,能够更好的烘托牡丹主题文化氛围。

4.3 山水布局
中国传统园林素以自然山水园著称,园中景物均为自然式布置。

在山水布局中,改造前是生硬呆板的规则式布局,驳岸皆为硬质混凝土,改造后一条蜿蜒的水系贯穿园区,山环水绕的结构丰富了景观空间的形态,驳岸为自然景石和草地结合的缓坡驳岸,让人们更容易亲近水,令传统山水格局所体现的人文意境与国花牡丹所诠释的人文精神默契而统一。

4.4 交通组织
改造后园路系统在功能上和艺术上都得到了全面提升。

明确了道
路分级和游览方向,在满足各景点良好可达性的同时带给人步移景异、变化丰富的景观感受。

在人流密集的观花区域,规划充分考虑了人流集散要求来改造原有的场地设施,各个新增景点也结合根据观景需求设置了不同类型的场地设施。

4.5 植被规划:
改造前公园植被品种单一、牡丹栽植单调、非牡丹开花季节游人量很少。

改造后增加了各种季节的开花乔木和灌木,牡丹也与其它花灌木相映成趣、共同构景。

各景点以林为背景来衬托花,林与山结合,形成围合各景区、景点的绿色骨架。

4.6 景观建筑
古建筑为牡丹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和背景而牡丹亦使古建筑群更为豪华壮丽[3]。

公园西区的主要观景建筑为清式仿古建筑,改造后对国花门和观花楼进行了保留翻新,新增国风园,园内的亭廊水榭、厕所等均统一风格。

新建的温室位于公园新开的东门区,是公园新的标志性建筑,采用了极简的现代风格。

规划的小品设施主要散置在牡丹展示区中,在细节设计中也吸纳了传统建筑符号语言。

5 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改造前和改造后各景观元素的调查结果分析,总结如下:⑴公园在尽可能保留原有公园格局的基础上,改造了疏林草地区、湖山游览景区、牡丹大田展示区,增加了世界国花展区,四季牡丹展区,牡丹文化展示区等,丰富了公园的四季景观及非牡丹花期的游赏效果。

⑵园路系统可达性、流畅性、铺装艺术性和与植物景观的结合都得到了全面升级,效果明显。

⑶增加了其他开花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同时依托菏泽牡丹品种多的优势,增加了牡丹的栽培面积和形式,令菏泽牡丹在保持原有大田牡丹特色的基础上,展示形式更加丰富,展示效果更具新意,展示时间也更灵活(温室栽培)。

⑷挖掘牡丹文化更具深度。

如新增的牡丹传奇景区、十二花神景区和牡丹碑林都结合了牡丹的神话历史传说,增加了景点文化内涵。

在休憩设施和地面铺装上也构思以牡丹的符号,更具特色。

⑸公园建筑改造效果明显。

如国花门和观花楼通过升级改造,外观更具古典韵味和厚实感,新增国风园更是通过一组古典建筑的组合让景区更具古典魅力,同时增加了展示牡丹饰品的场所。

⑹配套设施得到改善。

园内厕所、垃圾箱等也都统一风格,翻新改造,整个园子更加协调。

由于施工技巧和后期管理等因素,还存在很多问题。

如:公园在地面覆盖上,无论平面还是坡面,植被都有些凌乱,草坪不够平整,草花和灌木有些已经枯萎却没有及时更换,有些地方还黄土露天;牡丹文化展示区内关于牡丹传奇和牡丹形态的雕刻略显粗糙,影响了观赏性;野趣水景园和国风园内的水质都较浑浊等。

但总的来说,牡丹园改造落成后,景观效果较以前有了很大提升,也是省内面积最大、特色最突出、设计最精心的以牡丹为主题的综合性公园,取得了省内外各界领导和群众的一致好评,对菏泽市城
市旅游形象的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淑敏等. 牡丹[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7
[2] 李嘉珏等. 中国牡丹与芍药[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9
[3] 袁涛等. 牡丹[m].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 2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