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肖像权?那些行为不构成侵犯肖像权?
肖像权定义是什么 肖像权

肖像权定义是什么肖像权肖像权怎么认定一、肖像权怎么认定侵害肖像权有以下表现形式:(一)不当利用他人肖像。
不当利用他人肖像又可以分为几种情况:一是营利型非法使用。
即未经本人同意而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他人的肖像。
这种利用一般是对肖像经济价值的利用,常常表现为在商业活动中使用他人的肖像。
例如,某化妆品公司未经本人同意,在其商业广告上使用了某女性的肖像以说明其化妆品能使皮肤白嫩的功能,就属于营利型非法使用。
二进制一般使用型不当利用。
这是指非以营利为目的、但未经本人同意的善意使用,或者虽经本人同意,但使用人的使用方式、使用范围失当的利用。
例如,未经肖像权人(即本人)的同意,为鉴赏或纪念目的而拥有、展示其肖像;肖像权人只同意将其肖像用于电视广告上,但却被不当的使用在产品的包装上。
(二)恶意侮辱他人肖像。
这是指不法行为人恶意的丑化、玷污、毁损他人的肖像。
恶意侮辱的表现形式包括:涂改,歪曲他人的肖像;在他人肖像上打上“×”印记或者添画胡须、痣、疖等;焚烧、撕扯或倒挂他人的肖像;在他人肖像上涂抹污秽物等。
这此行驶直接丑化了他人的形象,不仅构成对肖像权的侵害,往往还构成对名誉权的侵害。
(三)擅自创制他人的肖像。
这是指未经肖像权人的同意,擅自创制他人肖像的行为。
例如,未经本人同意,对其进行速描、绘画写生;偷拍他人的照片等。
肖像是公民人格外在的表现,只有本人有权决定是否再现自己的形象,所以,上述行为也属于侵害肖像权行为。
二、肖像权法律特征(一)肖像是艺术地再现自然人的外貌形象。
通常,我们判断人物的外部形象表现是否构成肖像,应结合其表现的形式和表现的部位来看待。
首先,须人物形象须具有肖像特征。
一是其表现形式即通过摄影反映出特定公民的图像;二是肖像还须反映出特定公民的姿态、容貌、表情等主要特征;三是肖像须真实可辩、熟知的人一看就知道是谁的肖像。
其次,须是特定的公民肖像的事实。
公民肖像在图片中,应占整个图像中被凸显的主体地位,被作为特定对象来表现,而不是作为陪衬体;同时目的也不是通过肖像使用(手段),来达到目的。
肖像权法律规定

肖像权法律规定一、肖像权的定义和含义肖像权是指个人对其自己的肖像(照片、画像等)享有的一种特殊权利。
肖像权是人身权利的一种,是个人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侵犯性和不可转让性。
肖像权的保护旨在维护个人的尊严、自由和隐私。
二、肖像权的法律基础在世界范围内,肖像权多数都是通过法律来保护的。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肖像权法律规定略有不同,但其核心原则大致相同。
在国际上,维护肖像权的重要法律框架有《联合国人权宣言》、《国际民权和政治权利公约》等。
在各个国家和地区,都会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护个人的肖像权。
三、肖像权的保护范围肖像权保护的对象是个人的真实形象,包括面部、体貌特征、动作、表情等。
同时,还包括个人的形象修饰,如衣着、发型、化妆等。
肖像权保护的范围几乎涉及到个人的一切形象特征。
四、侵犯肖像权的行为侵犯肖像权的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未经授权使用他人肖像进行商业活动,如广告、宣传、销售等。
2.未经授权使用他人肖像进行非商业活动,如展览、发布等。
3.擅自使用他人肖像进行侮辱、诽谤、嘲笑等行为。
4.未经授权发布他人肖像于公众领域,如互联网平台、媒体报道等。
5.未经授权使用他人肖像进行创作,如绘画、摄影等。
五、肖像权的保护方式在保护肖像权方面,法律对侵权行为有明确的制裁措施,包括以下几种方式:1.公民个人可以通过民事诉讼的方式维护自己的肖像权,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对侵权行为进行赔偿,以恢复自己的权益。
2.通过刑事诉讼的方式追究违法侵权者的刑事责任,对重大侵权行为进行打击和制裁。
3.国家机关可以采取行政手段对侵权行为进行处罚,包括罚款、责令停止侵权行为等。
六、特殊情况下的肖像权保护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肖像权的保护会受到一些限制。
比如,新闻报道、学术研究、艺术创作等领域会涉及到他人的肖像使用。
在这些情况下,肖像权的保护需要平衡公众利益和个人权益,因此在法律上会有相应的规定和限制。
七、肖像权法律规定的适用范围肖像权法律规定适用于个人和法人,包括公民、法人组织和政府机关等。
肖像权法律规定

肖像权法律规定
肖像权是指个人对其肖像享有的法律保护权利,是一种人格权利。
肖像权法律规定了对他人肖像的使用和保护的具体措施。
以下是肖像权法律规定的主要内容:
一、原则规定:
1. 保护范围:肖像权适用于任何个人的肖像,包括普通公民、公众人物以及已故人士的肖像。
2. 保护对象:任何个人,无论其国籍、民族、职业等,都享有肖像权的保护。
3. 保护期限:肖像权的保护期限通常为个人存活期间及死后
50年。
二、使用规定:
1. 过错原则:未经当事人同意,他人不得以任何形式使用肖像,否则构成侵犯肖像权行为。
2. 公共利益原则:在追求公共利益的情况下,有时可以不经当事人同意使用其肖像,但需支付合理的报酬。
3. 合法权益原则:在某些情况下,他人可能因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使用其肖像,但需尊重当事人的意愿,不得损害其声誉和利益。
4. 特殊规定:对于未成年人的肖像使用,法律有更严格的保护措施,需经法定监护人同意。
三、权利保护:
1. 追究责任:当事人可以向侵权人、使用人追究侵犯肖像权的责任,并要求停止侵权行为并恢复名誉。
2. 赔偿要求:当事人可以要求侵权人、使用人支付经济赔偿,包括直接经济损失、利益补偿以及精神损害赔偿等。
3. 涉嫌刑事责任:某些情况下,侵犯肖像权可能构成刑事犯罪,侵权人可能面临刑事责任。
总之,肖像权法律规定了对肖像的使用和保护的具体措施,保障了个人对其肖像的合法权益。
任何侵犯肖像权的行为都可能受到法律的追究和惩处,以保护个人的名誉和尊严。
同时,肖像权也需要平衡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之间的关系,实现合法使用肖像的目的。
《民法典》肖像权规定最新规定内容及解读大全

《民法典》肖像权规定最新规定内容及解读大全【划重点一】肖像权的范围与侵权认定法条索引【第1019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
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未经肖像权人同意,肖像作品权利人不得以发表、复制、发行、出租、展览等方式使用或者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
法条解读1.肖像权保护的核心利益是一种精神利益,包括权利人对自己肖像享有完整的权利,禁止他人丑化、污损或以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侵害肖像的行为。
2.同时维护肖像的财产利益,肖像的制作、使用、公开等行为都需经过权利人同意。
但并非所有前述行为都需权利人同意,例如后面会提到的合理使用。
3.肖像作品的使用受到限制。
当以人物肖像为素材或原型进行创作时,最终产生的成果便是肖像权与著作权的共同表现形式。
从法益位阶和法的价值位阶上看,肖像权作为民法保护的人格权应当优先。
这在国家版权局《关于对影楼拍摄的照片有无著作权的答复》中有所体现,其《答复》第3项的规定,肖像权人只是同意作者拍摄、绘制其肖像,并不意味着就此同意作者可以任意使用、公开其肖像。
在一则案例中,原告授权被告仅可为特定主体进行商业样片的陈列及专业学刊的发表、展出、出版而使用原告摄影照,被告则将照片用于图书出版,超出了原告的授权范围,那就构成了侵权。
4.侵害肖像权的构成要件:①侵犯或妨害肖像权的行为;②肖像权侵害的后果;③二者间具有因果关系;④未经肖像权人授权或同意。
在过去《民法通则》的逻辑推导下,对于非以营利为目的,而以侮辱、诽谤、诬告陷害等目的使用他人肖像权的情形将不构成侵犯肖像权。
事实上,无论是否以营利为目的,只要使用肖像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都是侵害基本人权的行为。
【划重点二】肖像权的合理使用法条索引【第1020条】合理实施下列行为的,可以不经肖像权人同意:(一)为个人学习、艺术欣赏、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在必要范围内使用肖像权人已经公开的肖像;(二)为实施新闻报道,不可避免地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三)为依法履行职责,国家机关在必要范围内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四)为展示特定公共环境,不可避免地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五)为维护公共利益或者肖像权人合法权益,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的其他行为。
侵犯肖像权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侵犯肖像权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侵犯肖像权的法律规定有哪些?下⾯,店铺⼩编详细为您介绍具体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侵犯肖像权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根据《民法典》
第⼀千零⼀⼗⼋条【肖像权】⾃然⼈享有肖像权,有权依法制作、使⽤、公开或者许可他⼈使⽤⾃⼰的肖像。
肖像是通过影像、雕塑、绘画等⽅式在⼀定载体上所反映的特定⾃然⼈可以被识别的外部形象。
第⼀千零⼀⼗九条【肖像权消极权能】任何组织或者个⼈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信息技术⼿段伪造等⽅式侵害他⼈的肖像权。
未经肖像权⼈同意,不得制作、使⽤、公开肖像权⼈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未经肖像权⼈同意,肖像作品权利⼈不得以发表、复制、发⾏、出租、展览等⽅式使⽤或者公开肖像权⼈的肖像。
《民法典》第⼀千零⼆⼗条【肖像权的合理使⽤】合理实施下列⾏为的,可以不经肖像权⼈同意:
(⼀)为个⼈学习、艺术欣赏、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在必要范围内使⽤肖像权⼈已经公开的肖像;
(⼆)为实施新闻报道,不可避免地制作、使⽤、公开肖像权⼈的肖像;
(三)为依法履⾏职责,国家机关在必要范围内制作、使⽤、公开肖像权⼈的肖像;
(四)为展⽰特定公共环境,不可避免地制作、使⽤、公开肖像权⼈的肖像;
(五)为维护公共利益或者肖像权⼈合法权益,制作、使⽤、公开肖像权⼈的肖像的其他⾏为。
⼩编的总结到此为⽌,如果你对这⽅⾯还有更多问题,欢迎来店铺进⾏咨询,店铺提供专业法律咨询服务,由专业的律师团队为您解答你的疑惑。
什么是肖像权,哪些行为不构成侵犯肖像权

什么是肖像权,哪些⾏为不构成侵犯肖像权在现实社会中,普通公民都享有肖像权,⽽个⼈的肖像权是受到国家法律严格保护。
对于侵犯他⼈肖像权的⾏为,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会受到严惩。
但有⼀些⾏为是不构成侵犯肖像权,这些⾏为具体指的是哪些?肖像权指的是什么?对此,店铺⼩编在本⽂为你具体介绍。
什么是肖像权,那些⾏为不构成侵犯肖像权(⼀)什么是肖像权肖像权是⾃然⼈所享有的对⾃⼰的肖像上所体现的⼈格利益为内容的⼀种⼈格权。
肖像权包括公民有权拥有⾃⼰的肖像,拥有对肖像的制作专有权和使⽤专有权,公民有权禁⽌他⼈⾮法使⽤⾃⼰的肖像权或对肖像权进⾏损害、玷污。
肖像权简单来说就是肖像权⼈既可以对⾃⼰的肖像权利进⾏⾃由处分,⼜有权禁⽌他⼈在未经其同意的情况下,擅⾃使⽤其专有的肖像。
《中华⼈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千零⼀⼗⼋条规定,⾃然⼈享有肖像权,有权依法制作、使⽤、公开或者许可他⼈使⽤⾃⼰的肖像。
肖像是通过影像、雕塑、绘画等⽅式在⼀定载体上所反映的特定⾃然⼈可以被识别的外部形象。
第九百九⼗五条该规定,⼈格权受到侵害的,受害⼈有权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请求⾏为⼈承担民事责任。
受害⼈的停⽌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请求权,不适⽤诉讼时效的规定。
(⼆)不构成侵犯肖像权的⾏为: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未经本⼈同意⽽使⽤其肖像的⾏为都会构成侵权。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因社会公共利益,可未经肖像权⼈的同意⽽使⽤其肖像:1、使⽤社会公众⼈物肖像;2、为宣传报道⽽使⽤参加游⾏集会、游园活动的⼈的肖像;3、旨在⾏使正当的舆论监督⽽使⽤公民的肖像;4、因通缉犯罪嫌疑⼈或报道已判决案件⽽使⽤罪犯的照⽚;5、为肖像权本⼈的利益⽽使⽤其照⽚;6、国家机关为执⾏、适⽤法律⽽使⽤公民的肖像;7、作为证据⽽使⽤公民的肖像;8、为了科学研究和⽂化教育⽬的⽽在⼀定范围内使⽤他⼈肖像。
综合上述,⼩编整理有关肖像权的相关内容。
由此可见,公民提⾼法律意识,懂得维护⾃⼰的肖像权说明这个社会的法制意识有所提⾼,但要正确区分侵权⾏为和合法⾏为之间的界定,以此才能更好的维护个⼈的合法权益。
肖像权侵权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一、肖像权侵权的法律规定有哪些《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二、什么叫“肖像权”“肖像”,从不同角度上有不同的理解。
美术意义(或摄影)上的肖像,是指通过绘画、摄影等艺术手段,使肖像权人的人物形象在物质载体下再现的一种观赏造型作品。
法律意义上的肖像,则蕴含了肖像权人基于其肖像而享有的人格利益。
一般具有以下法律特征:1、肖像是艺术地再现自然人的外貌形象。
通常,我们判断人物的外部形象表现是否构成肖像,应结合其表现的形式和表现的部位来看待。
首先,必须人物形象必须具有肖像特征。
一是其表现形式即通过摄影反映出特定公民的图像;二是肖像还必须反映出特定公民的姿态、容貌、表情等主要特征;三是肖像必须真实可辩、熟知的人一看就知道是谁的肖像。
其次,必须是特定的公民肖像的事实。
公民肖像在图片中,应占整个图像中被凸显的主体地位,被作为特定对象来表现,而不是作为陪衬体;同时目的也不是通过肖像使用(手段),来达到目的。
2、肖像具有物的属性。
肖像被艺术地再现,应是具体地、独立地被固定在某一特定的物质载体上(如相纸、电视屏幕、报刊杂志等),它是来源于肖像权人又独立于肖像权人的客观视觉形象,能够为人所支配、控制和处分,并具有一定的财产利益。
3、肖像是肖像权的客体,表现了自然人特有的人格利益。
所谓的“财产利益”并非产生于自然人外貌特征本身、而是基于肖像产生的人格利益所派生的,并体现了不同的人格利益需求。
对自然人的肖像权给予法律上的保护,实际上就是对人格利益保护的需要。
所谓“肖像权”,是一种专属于自然人的人格权。
法律意义是:自然人对自己通过造型艺术或者其它形式,在客观物质载体上的再现自己的形象(肖像)所拥有的不可侵犯的专有权。
公民在自己的肖像上所体现的人格利益,是我国法律规定保护肖像权的对象。
它包含基于肖像所体现出的人格利益上之精神利益和财产利益。
哪些行为属于侵犯肖像权,行使肖像权有什么限制

哪些行为属于侵犯肖像权,行使肖像权有什么限制在没有阻却违法事由情况下,未经肖像权人的同意使用其肖像的行为。
擅自制作他人肖像。
恶意侮辱污损他人肖像。
肖像权行使的限制:政治家、影视和体育明星,在公开露面时,不得反对他人拍照;参加游行示威和公开演讲的人因其活动目的具有公共性,则不得反对他人对上述活动拍照;嫌疑犯不得反对司法人员为司法证据目的的拍照。
认定肖像权被侵害,有一定的原则,否则的话就不能以此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
那么具体来说,哪些行为属于侵犯肖像权的行为呢,对肖像权行使的限制又有哪些呢?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将在下文中为大家做详细介绍。
一、哪些行为属于侵犯肖像权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在摄影活动中,只要有下列情形之一,即可被视为侵害他人肖像权。
1、在没有阻却违法事由情况下,未经肖像权人的同意使用其肖像的行为。
未经肖像权人同意而使用其肖像的行为,也称为“不当使用他人肖像”。
中国民法有关肖像权的法律规定基本上是针对肖像的“不当使用”而规定的。
这种不当使用区分为:“以营利为目的”和“非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法使用。
我们不能认为只要不以营利为目的,或者虽经肖像权人同意,就可以非营利地任意使用公民的肖像,这种理解是片面的。
中国《民法通则》第100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39条,对这种侵权行为限制在:“以营利为目的,未经公民同意利用其肖像做广告、商标、装饰橱窗等”范围。
第120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受到伤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要求赔偿损失。
”在未经本人同意,非以营利为目的的使用他人肖像的行为中,只有具有阻却违法事由的行为才是合法行为。
如为新闻报道、公安机关为缉拿犯罪嫌疑人而发的“通缉令”等等。
肖像权与姓名权一样,具有专有权,对于自己的肖像的占有、使用和处分,只能归公民本人所有,未经本人同意,他人不得享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肖像权?那些行为不构成侵犯肖像权?
小编希望什么是肖像权?那些行为不构成侵犯肖像权?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有必要请您下载收藏以便备查,接下来我们继续阅读。
普通公民都是享有肖像权的,而且个人的肖像权是受到国家法律严格保护的。
对于侵犯他人肖像权的行为,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会受到严惩。
但是,有一些行为是不构成侵犯肖像权的,这些行为具体指的是哪些?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究竟什么是肖像权?
肖像权是公民可以同意或不同意他人利用自己肖像的权利。
法律规定,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肖像权是自然人所享有的对自己的肖像上所体现的人格利益为内容的一种人格权。
肖像权包括公民有权拥有自己的肖像,拥有对肖像的制作专有权和使用专有权,公民有权禁止他人非法使用自己的肖像权或对肖像权进行损害、玷污。
肖像权简单来说就是肖像权人既可以对自己的肖像权利进行自由处分,又有权禁止他人在未经其同意的情况下,擅自使用其专有的肖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不构成侵犯肖像权的行为: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未经本人同意而使用其肖像的行为都会构成侵权。
根据我国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