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中微量元素硒的研究进展
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及主要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研究进展

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及主要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研究进展引言硒是一种重要的微量元素,对于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在农业生产中,硒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元素,能够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和产量。
随着人们对硒的重视,关于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以及主要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的研究也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就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以及主要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1.1 硒在土壤中的形态硒在土壤中存在多种形态,主要包括硒酸盐(SeO4^2-)、硒酸盐(SeO3^2-)、有机硒等形式。
这些形式中,硒酸盐是植物易吸收的形态,而硒酸盐则相对较难被植物吸收利用。
1.2 植物对硒的吸收途径植物对硒的吸收主要通过根系进行。
在土壤中,硒以离子形式存在,可以通过根系的离子吸收通道被植物吸收。
植物还可通过根际微生物介导的硒还原转化过程吸收硒。
1.3 植物内部硒的运输和转化植物对硒的吸收后,硒会通过根系进入植物体内,并在植物体内进行运输和转化。
植物内部的硒主要以有机硒形式存在,包括硒蛋白、硒氨基酸等。
这些有机硒形式是人体吸收的主要形式,因此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对于人类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主要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研究进展2.1 农作物对硒的吸收利用随着对硒的重视,人们对于农作物对硒的吸收利用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研究表明,不同农作物对硒的吸收能力存在差异,其中小麦、大米等作物对硒的吸收能力较强,而玉米、大豆等作物对硒的吸收能力相对较弱。
在进行硒生物强化时需要考虑不同农作物对硒的吸收差异。
2.2 农作物硒生物强化技术为了提高农作物中硒的含量,人们提出了硒生物强化技术。
该技术主要通过喷施或灌溉含硒的肥料、土壤添加硒等方式,使农作物吸收更多的硒。
通过该技术,可以提高农作物硒的含量,从而改善人们的膳食结构,满足人们对硒的需求。
2.3 农作物硒生物强化效果近年来,关于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研究表明,适当的硒生物强化可以显著提高农作物中硒的含量,从而提高食物的营养价值。
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硒

土壤中的硒在微生物和化学作用下 会发生形态转化,影响其生物有效 性。
土壤中硒的含量与分布
土 壤中硒的含量存在显著差 异。
分布规律
土壤中硒的分布受到气候、 地形、母质等多种因素的 影响。
富硒土壤
部分地区存在天然富硒土 壤,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生 态价值。
03 植物对硒的吸收与利用
硒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分布不均
硒在地壳中的含量非常低,且分布不均,导致不同地区土壤中的硒含量差异很 大。
富硒土壤
一些地区由于地质条件特殊,土壤中的硒含量较高,这些地区被称为富硒土壤。
硒的生理作用与健康影响
生理作用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在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方面发 挥着重要作用。
健康影响
适量摄入硒对预防某些疾病,如克山病、大骨节病等具有积 极作用。
适量的硒可以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提高土壤的肥力。
降低土壤污染风险
适量的硒可以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降低土壤污染的 风险。
05 土壤-植物系统中硒的研 究方法与展望
土壤-植物系统中硒的研究方法
土壤硒含量的测定
通过化学分析法、原子吸收光 谱法、原子荧光法等手段测定 土壤中硒的含量,了解土壤硒 的分布和丰度。
运输途径
吸收的硒通过植物的木质部输送到地上部分,参与植 物的生理活动。
分布规律
不同植物对硒的积累和分布能力不同,通常在叶片、 茎和根部有不同程度的积累。
富集植物
某些植物对硒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被称为“硒指示 植物”。
植物对硒的利用与需求
生理需求
01
适量的硒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具有促进作用,如提高抗逆性和
探索土壤-植物系统中硒的高效利用途径
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及主要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研究进展

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及主要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全球对健康和营养的重视,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到微量元素硒在农作物中的吸收利用及其生物强化的方面。
硒是一种重要的微量元素,对于人体健康和机体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世界上许多地区的土壤硒含量很低,导致硒在农作物中的含量不足。
如何提高农作物对硒的吸收利用率,并且通过生物强化的方式增加农作物硒含量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植物对硒元素的吸收利用主要通过硒的形态和土壤环境来影响。
硒元素在土壤中存在多种形态,主要包括硒酸盐、硒酸盐和硒化物等。
这些不同形态的硒对于植物的吸收利用率有着不同的影响。
一般来说,植物对硒酸盐的吸收利用率较高,而对硒酸盐和硒化物的吸收能力较低。
在土壤环境方面,pH值、有机质含量、土壤铁铝氧化物含量等因素都会影响硒元素的存在形态和可利用性。
研究表明,土壤pH偏酸性(pH 5.5-6.5)时,硒的有效性最高。
而在酸性土壤中,硒的活化率会降低。
调整土壤pH和改善土壤有机质含量对于提高农作物对硒的吸收利用至关重要。
在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硒元素的吸收利用也受到许多内在因素的影响,比如氮素、磷素、铁素等与硒之间的互相作用。
研究发现,在一定范围内,适当增加氮、磷、铁等元素的投入可以促进农作物对硒的吸收利用,同时也增加了硒在农产品中的含量。
二、主要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研究进展1.小麦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硒含量对于人体健康和营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目前,针对小麦的硒生物强化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土壤中添加硒元素,提高土壤硒含量来实现小麦硒生物强化;二是通过硒富集植物来提高小麦的硒含量。
研究发现,通过添加硒化肥等方式改善土壤中硒的含量,可以有效提高小麦的硒含量。
通过研究发现,一些高硒积累植物,比如大蒜、亚麻等,可以作为硒源植物,种植在小麦田间,通过植物之间的共生作用,提高小麦的硒含量。
2.水稻过去,通过改良水稻品种,培育了一系列高产高效的硒生物强化水稻品种。
微量元素硒的研究进展

微量元素硒的研究进展摘要:动物摄入硒的主要来源是食物。
据 WHO 公布的资料,全球有 40 多个国家属于低硒和缺硒地区,故单靠食物的硒远远不能满足动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硒(selenium)是人和动物机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微量元素。
它是1817 年由瑞典化学家Berzelius 发现并命名。
在上世纪 40 年代前,硒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有毒物质,致癌物质。
直到1957 年,Schwarz 和Foltz 发现硒是有效预防肝坏死的第三因素,从而证实了硒是动物日粮中必须的营养元素,同年Patterson 等人报道硒可以预防渗出性素质,硒在营养学方面的意义才得到重视。
1973 年,美国 Robruck 等确定硒是谷胱甘肽氧化酶(GPX)的辅助因子,它和维生素质E 一道能防止不饱和脂肪氧化生成有害的氧化物。
这种抗氧化功能具有清除生物机体的自由基作用。
如果缺硒,机体内的某些代谢过程受阻,会致使大量自由基积累而引发的各种疾病。
近年来,随着对硒的深入研究,硒的存在形式、机体内的代谢过程、硒的生物功能及缺乏及其中毒以及硒的生物利用率逐渐得以认识。
1 硒的存在形式硒的存在形式多样,可以以Se2+的硒化物形式存在,也可以以Se4+(亚硒酸盐)或(硒酸盐)的形式存在。
据 Combs 报道,动物营养中重要的硒化物主要有 4 种,它们是硒化物(如硒蛋氨酸)、元素硒(红硒)、亚硒酸盐(如亚硒酸钠)和硒酸盐(硒酸钠)。
目前凡特施特生产的健乐保亚硒酸钠属于亚硒酸盐形式。
2 硒的吸收代谢动物对硒的吸收是在十二指肠中进行。
目前用于补充硒源的物质主要分为两类:无机硒和有机硒。
研究表明无机硒(亚硒酸钠)到达小肠后,若未发生生物化学变化,很容易被小肠吸收。
红细胞摄入吸收后的亚硒酸离子,然后被还原成有用的硒化物形式,与血浆蛋白结合后运载至肝脏,成为有机硒中的一部分供硒蛋白的合成。
当无机硒进入小肠前已通过某一方式还原为不溶性或不易被吸收硒化物时,这种形式的硒并不被小肠吸收而直接从粪便中排出。
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及主要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研究进展

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及主要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研究进展硒是一种必需的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植物是人类获取硒的重要来源,其对硒的吸收利用能力直接影响到硒在食物链中的传递和人体对硒的摄入量。
研究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机制和农作物的硒生物强化对于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主要通过根系进行。
硒通过根部吸收进入植物体内,然后转运到各个组织器官。
目前已经发现了多种硒的吸收转运蛋白。
硒转运蛋白家族包括硒硫蛋白家族、硒硫蛋白P家族和硒硫蛋白R家族等。
这些蛋白负责硒的吸收、转运和代谢,并参与硒在植物中的分布和积累。
硒的代谢途径主要有硒胱氨酸途径和硒甲硫氨酸途径,其中硒胱氨酸途径是硒在植物中的主要代谢途径。
农作物的硒生物强化是指通过调控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能力,使其积累更多的硒。
硒生物强化是提高食物硒含量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对硒含量较低的农作物。
研究表明,钙、硒、硼、锌、铁等营养元素对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有重要影响。
合理施用这些营养元素可以提高植物对硒的吸收能力。
适宜外界环境条件对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也有重要影响。
光照、温度、水分等环境因素都会影响植物对硒的吸收和积累。
研究发现,施用硒肥、调整土壤pH值和改良土壤结构等方法也可以有效提高农作物对硒的吸收利用能力。
主要农作物的硒生物强化研究主要集中在水稻、小麦、玉米、花生和蔬菜等作物上。
研究发现,不同品种的农作物对硒的吸收能力存在差异,有些品种对硒的吸收利用能力较强,可以通过引入这些品种来提高农作物的硒含量。
已经有研究通过基因工程方法改造植物,使其对硒的吸收能力大幅提高,从而增加了农作物的硒含量。
这些研究为农作物的硒生物强化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可能性。
植物吸收和转化硒的研究进展

山地 农 业 生物 学报
3 2 ( 3 ) : 2 7 0~ 2 7 5 , 2 0 1 3
J o u r n a l o f Mo u n t a i n A g r i c u l t u r e a n d B i o l o g y
・
文 献 综 述
・
植 物 吸收 和 转 化 硒 的研 究 进 展
Th e Ad v a n c e i n t h e Up t a k e a n d Tr a n s f o r ma i t o n o f S e l e n i u m o f P l a n t s
Z H A N G H u a — h u a , K A N G Y u 扣n ’ ( C o l l o g e o fA g r o n o m y a n d B i o t e c h ol n o g y ,C h i n a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微量元 素 。世 界 各 地 普 遍 缺 硒 , 而我 国 7 2 % 的
地 区缺硒 。缺硒 被 认 为是 导 致许 多 严 重疾 病 的
重要 原 因 , 如克 山病 和 大 骨病 等 , 同时 硒还 具 有 预 防癌症 、 心血管疾病 、 病毒感染 , 提 高免 疫 力 等 作
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及主要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研究进展

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及主要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研究进展1. 引言1.1 硒的重要性硒是一种必需的微量元素,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至关重要。
硒在人体中具有多种重要功能,包括抗氧化、调节免疫功能、参与甲状腺功能等。
缺乏硒会导致多种疾病,如克山病、心肌病等。
摄入适量的硒对保持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硒的重要性不仅对人类健康至关重要,同时也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机制,以及硒在主要农作物中的含量状况和生物强化技术的研究进展,对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营养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1.2 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硒是一种重要的微量元素,对人类健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体无法合成硒,只能通过膳食摄入。
植物是硒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至关重要。
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植物的生长环境对其吸收硒的能力有重要影响。
土壤中硒的形态、含量以及pH值等因素都会影响植物对硒的吸收效率。
植物自身的生长状态和生理特性也会影响其对硒的吸收利用能力。
研究表明,一些作物对硒的吸收利用能力较强,如小麦、大蒜等。
而有些作物则对硒的吸收利用能力相对较弱,需要通过生物强化等技术手段来增加其硒含量。
通过研究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机制,可以为提高农作物硒含量提供重要依据。
2. 正文2.1 硒在主要农作物中的含量状况硒是一种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的微量元素,对于植物生长发育也有重要作用。
研究硒在主要农作物中的含量状况对于农业生产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的研究表明,在不同的主要农作物中,硒的含量差异很大。
以水稻为例,硒在不同地区和土壤类型下的含量会有较大差异。
一些研究发现,在硒缺乏的环境中种植的作物会出现硒含量偏低的情况,而通过硒生物强化技术可以有效提高作物的硒含量。
在小麦、玉米等作物中,硒含量也存在一定差异。
一些研究表明,在富硒土壤中种植的作物往往硒含量较高,而在贫硒土壤中种植的作物硒含量较低。
如何有效提高贫硒土壤中作物的硒含量成为了研究的重点之一。
微量元素硒的研究进展

微量元素硒的研究进展曾静,罗海吉(第一军医大学热卫系军队卫生学教研室,广东广州510515)摘要:硒是一种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矿物质,在生物体内,尤其是人体内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和免疫功能,通过对硒营养状态的评价,对大多数人而言,适量补充硒的摄入量对维持身体健康,防治某些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微量元素;硒;免疫;营养中图分类号:O613.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5-5320(2003)02-0052-05微量元素是相对宏观元素而言的,它虽然只占人体重量的0.05%,但与人体的生理功能关系密切,微量元素的缺乏会导致多种疾病。
硒有多种免疫与生物学功能,尤其是它的预防心血管病、抗肿瘤、对抗病毒性疾病以及抗衰老等的作用问题,近年来特别引起人们的关注。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硒对人体的营养作用以及补硒对某些疾病的防治作用显得愈发重要。
1. 硒的存在形式硒在生物体内主要以有机硒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含硒氨基酸,另一类是含硒蛋白质。
硒代氨基酸最主要的是硒代胱氨酸(Se-Cys)和硒代蛋氨酸(Se-Met),含硒蛋白质中最主要的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Se以两种形式存在于蛋白质中,一种是可以离解的因子存在,在哺乳动物中硒是以共价键形式存在[1]。
Se-Met在蛋白质中可代替蛋氨酸的存在,而Se-Cys只在蛋白质的特定位点发挥特殊的功能,主要是催化氧化—还原反应。
2.硒的生物学功能硒代半胱氨酸是多种酶辅基的必需成分,特别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在对抗体内有氧代谢过程中所产生过氧化氢对细胞的破坏作用时硒必不可少。
硒是GSH-Px的重要组分,每个酶分子含有4个硒原子。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是抗过氧化物的重要酶,其主要功能是阻止过氧化物和自由基的形成。
可见,硒最主要的生物学功能是构成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重要成分催化还原型谷胱甘肽变成氧化型谷胱甘肽,使有毒的过氧化物变成无毒的羟基化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中微量元素硒的研究进展朱金霞1,周文生2,郭生虎1*(1.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宁夏银川750002;2.宁夏地质调查院,宁夏银川750021)摘要 微量元素硒不仅是人和动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也是植物生长发育不可缺乏的元素。
植物体内的硒主要以硒蛋白、硒多糖、硒核酸等多种有机硒形态存在。
对植物中硒的分布规律、赋存形式及主要生物态有机硒的分离纯化方法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综述,为植物中有机硒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有机硒;硒蛋白;硒多糖;硒核酸;分离纯化中图分类号 S 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9)13-05844-02Adv ances o f Studies on Microelem ent Selenium in Plants ZHU Jin xia et a l (Agricul tu ral Biotechn ology C enter,Ningxia Acad emy of Agricultu re an d Forestry Sciences,Yinch uan,Ningxia 750002)Abstract Seleni um is not on ly a kind of essential nutrient elemen t for h uman being and animals,b ut it is also in dispensable in plant growth.In pl an ts,the forms of seleniu m are m an y kinds of organic seleniu m,i nclu ding selenium protein,seleniu m amylose and seleniu m nucleic acid and s o on.The dis tri b ution la ws,occurrence forms an d the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main organic seleni um in plan tswere revie wed,which provided reference basis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on organic seleniu m in plan ts.Key w ords Organic seleniu m;Selenium protei n;Seleni um amyl ose;Selenium nucleic acid ;Separation and pu rification基金项目 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Z0859,NZ0763)。
作者简介 朱金霞(1977-),女,宁夏中宁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从事植物中活性成分分离纯化及检测方面的研究。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 2009 02 16微量元素硒具有防癌、抗癌、抗氧化、拮抗重金属、抗逆境等多种生物学活性,缺硒会引起克山病、大骨病等40多种疾病,补充硒则可以防治缺硒病。
大量科学实践已经证明,有机硒,特别是生物态有机硒,毒性小,有利于人体吸收[1-7]。
我国有72%的地区处于低硒区[8],在这些地区人们利用土壤施硒或叶面喷施硒酸盐也生产出了富硒茶、富硒大蒜、富硒枸杞等产品,为缺硒地区人民补硒作出了重要贡献。
植物体内硒与有机硒的生物活性的研究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并且得到广泛的研究,现在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笔者对植物体内硒的分布规律、硒的赋存形态及分离纯化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植物中含硒活性物质的深入研究和深加工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1 植物硒的分布规律硒为植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
由于土壤和水中的硒在地域上分布不均衡,使得植物中硒的含量存在着地区性差异。
湖北恩施州是我国最大也是世界罕见的高硒区,区内含硒量比一般地区高出数十倍乃至数百倍,该地区一些常见的植物大蒜、魔芋、板党、南瓜等的硒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的同种植物。
处于同一自然环境条件下的各种植物硒的含量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十字花科、禾本科植物富集硒的能力比蔬菜水果要强[9-10]。
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及不同生长发育期,其含硒量也有所不同,但趋向于分布在植株生长旺盛的器官[11-12]。
落花生成熟收获后,硒含量分布为果仁>果壳>茎>叶[11];香蒲中硒元素分布规律为须根>根茎>叶[12]。
2 植物体内硒的赋存形式高等植物体内硒以无机硒和有机硒两种形态存在[13-14]。
一般来说,植物体内无机硒含量较少,占总硒的8%左右(茶叶),主要以Se( )形态出现;生物态有机硒以硒蛋白质、硒多糖、硒核酸、硒代氨基酸、含硒多肽、含硒R NA 、各种甲基硒化物、硒果胶、硒多酚、硒黄酮及含硒类胡萝卜素等形式存在,占总硒的80%以上,其中又以硒蛋白为主。
2.1 硒蛋白 普遍认为硒蛋白复合物是硒在有机体内的主要存在形式。
硒蛋白是硒以硒半胱氨酸(Sec)形式参入形成的蛋白质。
Se c 作为参入蛋白质的第21种氨基酸,由硒蛋白mRN A 上的UG A 编码。
在原核生物中,Sec 参入硒蛋白的相关因子及其参入机制已基本阐明,Sec 在SEL A 、SELB 、SELC 、SELD 及Se c 插入序列(SECIS)等的共同作用下参入到蛋白质中。
在真核生物中,Sec 参入硒蛋白的可能途径是:Ser tRN A[Ser]Sec 通过磷酸丝氨酰 t R NA[Se r]Sec 最终转变为Sec t R NA[Ser]Sec,并在延伸因子及相关蛋白质因子的作用下参入到硒蛋白中。
硒蛋白的合成在翻译前水平、mRN A 水平、供硒水平等都受到相应的调控[15]。
郭静成等也已证实,植物体中含有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 P x)[16]。
硒蛋白是植物体内含量最高的一类大分子化合物,在富硒茶叶中,硒蛋白占有机硒的80.0%左右[8];在富硒枸杞中,硒蛋白占有机硒的79.4%[17];在番茄中,硒蛋白占有机硒的90.9%[18];在富硒大蒜中,硒蛋白占有机硒的18.2%[19];在玄参中,硒蛋白占总硒的58.7%[20];在富硒大豆中,硒蛋白占总硒的62.9%[21]。
2.2 硒多糖 根据单糖的成分不同,天然硒多糖可分为单一聚糖和杂聚糖。
尚德静等从灵芝加硒培养的菌丝得到了2种灵芝硒多糖,经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和激光拉曼光谱分析表明,硒取代了灵芝多糖中 OCH 3上的 OC H 3与O 以双键的形式结合,形成了O Se O 结构[22]。
天然硒多糖一般存在于植物或微生物中,但含量较低,即使在高硒地区的富硒植物或微生物中,硒多糖中的硒含量也相对较低。
硒多糖的普遍制备方法是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将无机硒添加到真菌、藻类等的培养基中,通过真菌、藻类等的生长代谢,对硒进行富集和生物转化来获得硒多糖。
其中,成功获得的人工富集的硒多糖和天然硒多糖有灵芝硒多糖[23]、大蒜硒多糖[19]和螺旋藻硒多糖[24]等。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和纸上层析分析硒多糖的水解产物得知,大蒜硒多糖是一种甘露聚糖,可能是以硒酸酯存在。
从富硒螺旋藻中分离到的胞内多糖和胞外多糖都结合有硒,推测可能硒与藻体表面多糖分子形成硒酸酯,胞外多糖含硒量大多是因为胞外的氧化环境可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 i Agri.Sci.2009,37(13):5844-5845 责任编辑 孙红忠 责任校对 张士敏能使多糖-金属离子-亚硒酸根离子易于形成配合物[25];而胞内的还原环境不利于多糖与硒结合,故胞内多糖结合硒的能力很弱。
2.3 硒核酸 在对植物无机硒的生物有机化研究中发现,核酸中有硒存在。
左银虎研究表明,宁夏富硒枸杞中含有很小比例的Se R NA[17]。
研究表明,硒和硫、氧同属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六主族元素,在一定条件下硒可取代硫形成硒代化合物。
植物中发现的Se RN A确切形式都是t R NA,结构为5 甲胺基 2 硒代尿嘧啶[26]。
但还未发现D NA或R NA直接键合的硒,含硒核酸中还有许多要探索的问题,例如硒的结合形式、硒的含量及生物学意义等。
3 植物中有机硒的分离纯化方法3.1 硒蛋白 通常采用有机或无机溶剂混合物为提取液,超声波或机械振摇提取生物样品中硒化物。
不同硒蛋白,分离手段不同。
依据离子特性不同,可用离子交换色谱、离子对色谱及电泳等方法进行分离;依据蛋白吸附性能不同可用薄层色谱、纸色谱及亲和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依据粒子大小,可用凝胶过滤色谱进行分离。
杜明等通过硫酸铵沉淀、离子交换层析和分子排阻层析等方法,从富硒灵芝中获得了一种新的含硒蛋白,命名为Se GL P,并研究了此蛋白的性质、抗氧化活性与其硒含量间的关系[27]。
结果表明,此蛋白的分子量为36600,分子中约含19.8%的糖链,N端的氨基酸残基序列为DI NG GG A TL PQK L YL TP DV L,属于D IN G蛋白家族;硒含量为4.87mg/g,具有较高的羟自由基和超氧自由基清除活性。
研究发现,Se G L P 的抗氧化活性的提高与其中硒含量的提高相关。
3.2 硒多糖 硒多糖的分离纯化方法主要是参照多糖的分离纯化方法进行的,利用多糖易溶于热水而不溶于有机溶剂的性质进行提取的,目前主要有热水提法、碱溶法、超声波法和酶法等。
水提法时间长且效率低,碱溶法易破坏多糖的立体结构及活性,现在大多采用2种或3种以上方法相结合提取。
硒多糖的纯度分析可采用凝胶柱层析、高压电泳、高压液相色谱、超速离心和旋光度等方法。
为保证测定结果的可靠性,需要综合2种以上方法的测定结果确定其纯度。
尚德静等还对纯化的灵芝硒多糖和灵芝多糖进行结构分析,薄层层析和气相色谱分析表明,灵芝硒多糖和灵芝多糖的单糖组成是相同的[22,28]。
这说明灵芝加硒培养未改变灵芝多糖的组成,只是改变了其中单糖的数量。
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灵芝硒多糖与灵芝多糖一样均是由糖苷键连接的吡喃多糖。
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和激光拉曼光谱分析证明,硒在多糖内是以O Se O的形式结合,是硒取代了灵芝多糖中甲氧基上的CH3,与O以双键的形式结合,从而形成硒氧双键O Se O结构,首次提出了硒进入灵芝多糖的分子机理。
3.3 硒核酸 含硒核酸的分离纯化方法与普通核酸相同,但是含硒核糖核酸在生物体内通常含量很低又不稳定,因此分离纯化难度很大。
通常提取硒核酸的方法是从生物体中提取粗核糖核酸,并用荧光法等检验此核糖核酸是否含硒,以确定硒核酸是否存在,继而用反相柱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凝胶色谱、亲和色谱和电泳法作进一步的分离纯化。
4 小结硒是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食物中的有机硒容易被人体吸收,并能降低癌的发病率,改善心脏病人状况,有益于整个身体机能的改进[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