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免疫系统的受体 ppt课件
合集下载
天然免疫

五、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的作用时相
初次感染时,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可分为以下三个时相 • 即刻非特异性免疫应答阶段 发生于感染0-4小时之 内。 • 早期非特异性免疫应答阶段 发生在感染后4-96小 时之内。 • 特异性免疫应答诱导阶段
(一)屏障结构:包括皮肤粘膜屏障、
血-脑屏障及血-胎屏障等
• 其中皮肤粘膜屏障具有物理屏障作用、化学屏障作用 及生物学屏障作用。
• 1.物理屏障:皮肤黏膜、肠蠕动、呼吸道上皮纤毛 运动、尿液冲洗。 • 2.化学屏障:汗腺分泌的乳酸、皮脂腺分泌的不饱 和脂肪酸、胃酸、呼吸道和消化黏液中的溶菌酶、抗 菌肽、补体等。 • 3.生物学屏障:皮肤黏膜寄生的正常菌群,如大肠 杆菌可分泌细菌素抑制厌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定居和 繁殖。
活化。
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 NK):
NK细胞属于淋巴细胞,主要分布于外周血和脾脏,具 有不须事先致敏,不须其它辅助细胞或分子的参与而直接 杀伤靶细胞的功能。
NK细胞通过释放穿孔素(perforin)和颗粒酶造成靶细胞
死亡,也可通过释放肿瘤坏死因子(TNF)杀伤靶细胞。 某些肿瘤细胞和微生物感染细胞可以成为NK细胞 的靶细胞,因此在抗肿瘤抗感染特别是病毒感染中起重 要作用。
共生菌群的作用 人的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大量正常菌 群,通过在表面部位竞争必要的营养物,或者产生如 象大肠杆菌素、酸类、脂类等抑制物,而抑制多数具 有疾病潜能的细菌或真菌生长。 临床上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菌素,肠道内对药物敏 感的细菌被抑制,破坏了菌群间的拮抗作用,则往 往引起菌群失调症,如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肠 炎。
• 3.gdT细胞 •
• 分布:黏膜、上皮、外周血。 • 抗原识别受体多样性较少,应答较局限。 • 以非MHC的限制性方式识别完整的多肽抗原,还可识 别CD1递呈的非多肽抗原。 • 参与体表皮肤黏膜的免疫防御功能,为抗胞内菌和病 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线。
天然免疫ppt课件

挥胞毒效应: • 分泌细胞因子:IFN-g增强其胞毒作用,诱导MΦ
活化。
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 NK):
NK细胞属于淋巴细胞,主要分布于外周血和脾脏,具 有不须事先致敏,不须其它辅助细胞或分子的参与而直接 杀伤靶细胞的功能。
NK细胞通过释放穿孔素(perforin)和颗粒酶造成靶细胞 死亡,也可通过释放肿瘤坏死因子(TNF)杀伤靶细胞。
哺乳动物体内存在两种防御素,即a-防御素和b-防御素。
• 2.溶菌酶: 来源于巨噬细胞,存在于各种体液、外分 泌液 和巨噬细
•
胞溶酶体中;能水解细菌胞壁的肽聚糖,使细菌
溶解;可激活补体和促吞噬。
• 3.补体系统 感染早期,抗体尚未产生时,通过 MBL 或旁路激活补
• 体,引起溶菌,发挥第一道防御功能。补体的活性 片段具有趋化
• 1.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 通过黏附、渗出、趋化作用募集和迁移到炎症灶 • 通过甘露糖受体、补体受体、Toll样受体和IgGFcR等
受体识别和吞噬病原体。 • 通过无氧杀伤(乳酸、溶菌酶、乳铁蛋白)和有氧杀
伤(H2O2、氧自由基、NO)机制杀伤病原体。 • 分泌多种炎性细胞因子促进炎症反应
1)血脑屏障:
阻挡病原体及其有毒产物从血液透入脑组织或脑脊 液,保护中枢神经系统的稳定。
婴幼儿因其血脑屏障还未发育完善,故易患脑膜炎或 流行性乙型脑炎等传染病。
2)血胎屏障:
能阻挡病原微生物由母体通过胎盘感染胎儿, 但并不妨碍母子间的物质交换。
(二)参与天然免疫的效应细胞及功能
• 参与天然免疫的细胞包括吞噬细胞(中性粒细 胞、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NK细胞、 gdT细胞、B-1细胞)和肥大细胞等
活化。
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 NK):
NK细胞属于淋巴细胞,主要分布于外周血和脾脏,具 有不须事先致敏,不须其它辅助细胞或分子的参与而直接 杀伤靶细胞的功能。
NK细胞通过释放穿孔素(perforin)和颗粒酶造成靶细胞 死亡,也可通过释放肿瘤坏死因子(TNF)杀伤靶细胞。
哺乳动物体内存在两种防御素,即a-防御素和b-防御素。
• 2.溶菌酶: 来源于巨噬细胞,存在于各种体液、外分 泌液 和巨噬细
•
胞溶酶体中;能水解细菌胞壁的肽聚糖,使细菌
溶解;可激活补体和促吞噬。
• 3.补体系统 感染早期,抗体尚未产生时,通过 MBL 或旁路激活补
• 体,引起溶菌,发挥第一道防御功能。补体的活性 片段具有趋化
• 1.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 通过黏附、渗出、趋化作用募集和迁移到炎症灶 • 通过甘露糖受体、补体受体、Toll样受体和IgGFcR等
受体识别和吞噬病原体。 • 通过无氧杀伤(乳酸、溶菌酶、乳铁蛋白)和有氧杀
伤(H2O2、氧自由基、NO)机制杀伤病原体。 • 分泌多种炎性细胞因子促进炎症反应
1)血脑屏障:
阻挡病原体及其有毒产物从血液透入脑组织或脑脊 液,保护中枢神经系统的稳定。
婴幼儿因其血脑屏障还未发育完善,故易患脑膜炎或 流行性乙型脑炎等传染病。
2)血胎屏障:
能阻挡病原微生物由母体通过胎盘感染胎儿, 但并不妨碍母子间的物质交换。
(二)参与天然免疫的效应细胞及功能
• 参与天然免疫的细胞包括吞噬细胞(中性粒细 胞、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NK细胞、 gdT细胞、B-1细胞)和肥大细胞等
天然免疫系统.ppt

天然免疫分子
识别对象
效应
———————————————————————————————
补体
与细胞及微生物表面的 杀伤靶细胞;
糖及蛋白质共价结合 趋化炎症细胞等
LPS结合蛋白(LBP)
LPS
促进LPS与CD14结合
可溶性CD14
LPS
甘露糖结合蛋白(MBP) 富含甘露糖的糖
促进细胞与LPS结合 致敏微生物;
2)、有氧代谢杀伤机制
(1)呼吸爆发 (2)H2O2-MPO-Cl系统 (3)NO系统
活性氧途径
① 产生超氧离子 O2 + NADPH NADPH 氧化酶 O2- + NADP + H+
② 产生过氧化氢
过氧化物歧化酶
2O2 + 2H2
H2O2 + O2
③ 产生次氯酸
H2O2 + Cl + H+ ④ 产生有机氯胺
作
1、快。早期~96H
1、迟。96H~
用 特
不经克隆扩增分化 2、非特异性
①识别
T、B 经克隆扩增分化 2、特异性 ①识别TCR、BCR、MHC
点
②反应-- 炎症
②效应 Th1、CTL、 Ab
3、无免疫记忆
3、免疫记忆
一、 天然免疫系统的可溶性分子
Soluble Molecule of the Innate Immune System 指体表分泌液以及血浆和其它体液中能够识别或攻 击病原体的可溶性分子。
(2)、清杂受体:如氧化脂蛋白、阴离子多糖等
2)、间接识别受体:能与调理素结合的受体
调理素(opsonin):C3b、C4b、iC3b、IgG等。
《天然免疫》课件

适应性免疫应答
适应性免疫应答是人体对病原体特异 性、记忆性的防御机制,它由T淋巴 细胞和B淋巴细胞介导,具有高度特 异性。
适应性免疫应答具有记忆功能,一旦 相同病原体再次入侵,人体能够更快 、更有效地启动防御反应。
适应性免疫应答通过抗原识别、淋巴 细胞活化、细胞因子分泌等过程,产 生针对特定病原体的特异性抗体或淋 巴细胞,从而清除病原体。
防御能力
天然免疫是人体抵御病原体的第一 道防线,具有广谱的防御能力。
天然免疫的特点
01
02
03
先天性
天然免疫是先天具备的, 不受外界因素影响。
快速反应
天然免疫反应速度快,能 够在病原体侵入后迅速启 动防御机制。
广谱性
天然免疫能够抵御多种病 原体的侵入,不局限于某 一特定病原体。
天然免疫的重要性
防止感染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概述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引发一系列炎症反应和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类型
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症等。
天然免疫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
天然免疫系统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通过识别和清除受损或异常细胞 ,防止自身免疫反应的过度激活。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T细胞介导细胞免疫,B细胞介导体液免疫,两者相互协调,共同 发挥免疫作用。
免疫细胞
T淋巴细胞
包括辅助性T细胞、细胞毒T细胞 和调节性T细胞等,在适应性免
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
B淋巴细胞
负责产生特异性抗体,介导体液 免疫应答。
树突状细胞
能够摄取、加工并呈递抗原,激 活T细胞和B细胞。
04
天然免疫与疾病
免疫学-第十五章 天然免疫31页PPT文档

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的作用时相
• 即刻非特异性免疫应答阶段(0-4小时) 体表屏障:阻止病原微生物的粘附。 吞噬细胞:吞噬清除。 激活补体旁路途径。
• 早期非特异性免疫应答阶段:(4-96小时) 吞噬细胞活化 吞噬功能增强。 分泌细胞因子—引起炎症反应: ① 免疫效应分子进入感染部位 ;② 吸引招募吞噬细胞 ; ③ 激活NK细胞、TCRγδT细胞。
(4)炎性介质 促炎细胞因子(如TNF-α、IL-1,6,8,IFN-γ)可致炎、致 热、促进肝脏合成急性期反应蛋白、趋化和激活吞噬细胞及 其他免疫细胞、抑制病毒复制及胞毒作用。
活性氧和NO参与对病原体的杀伤。 脂质介质(如前列腺素、PAF等)参与炎症反应,利于 局限病原体及炎性细胞向炎症灶的渗出。
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应答关系
固有免疫应答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巨噬细胞既是 固有免疫细胞,又是APC,在发挥固有免疫时,同时也 启动了抗原加工提呈过程。
固有免疫应答影响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类型
通过表面PRR对不同种类病原体识别,可启动不同 类型特异免疫应答。如巨噬细胞受胞内寄生菌刺激可产 生IL-12和IFN-γ为主的CK,诱导初始T→Th1释放IL-2、 IFN-γ等 →诱导活化Th和CTL产生细胞免疫应答。而 NKT和肥大细胞受某些寄生虫刺激可产生IL-4 ,诱导初 始T→Th2,最终以体液免疫效应为主。
趋化因子
吞 噬 细 胞 的 趋 化 作 用
抗原呈递作用
吞噬并杀伤 病L-1 IL-6 IL-8 IL-12 TNF-α GM-CSF
溶菌酶 弹性纤维蛋白酶 酯酶 胶原蛋白酶 酸性水解酶 赖氨酸酶
杀伤 肿瘤细胞
其它因子
前列腺素 补体成分 白三烯 纤维蛋白 结合蛋白 凝血因子
最新免疫课件固有免疫系统及免疫应答

成熟DC
表面有许多树突样突起,高表达MHCII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 粘附分子,抗原提呈能力显著增强;低表达模式识别受体, 识别、摄取和加工外源性抗原的能力较弱。外周免疫器官T 细胞区的并指状DC。
26
存在于淋巴滤泡 不属于DC
并指状树突细胞 (interdigitating DC)
滤泡树突细胞
(folicular DC, FDC)
– Monocyte (blood) – Kupffer cells (liver) – Microglia (brain) – Alveolar macrophages (lung)
11
单核巨噬细胞
单核细胞体积较大,蹄状 高尔基体发达、线粒体丰富 腹腔巨噬细胞粘附于玻璃
核(普通光镜)
、胞浆颗粒明显(透射电镜) 表面(扫描电镜)
30
DC的抗原提呈作用
DC与T细胞的相互作用
31
抗原提呈细胞 (antigen-presenting cell, APC)
清道夫受体(scavenger receptor, SR):识别衰老、损伤 细胞表面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凋亡细胞表面的磷脂酰 丝氨酸、G-菌脂多糖和G+菌磷壁酸等阴离子聚合体。
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 TLR): 识别多种病原体 独有的、保守的分子结构,目前已发现11种。
LPS/LBP
CD14
IL-1, 8, MCP-1, TNF
CD16a(FcgR III A) CD32 (FcgR II) CD64 (FcgR I)
补体
调理吞噬
CD35
(CR1)
CD11b/CD18 (CR3)
CD11c/CD18 (CR4)
表面有许多树突样突起,高表达MHCII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 粘附分子,抗原提呈能力显著增强;低表达模式识别受体, 识别、摄取和加工外源性抗原的能力较弱。外周免疫器官T 细胞区的并指状DC。
26
存在于淋巴滤泡 不属于DC
并指状树突细胞 (interdigitating DC)
滤泡树突细胞
(folicular DC, FDC)
– Monocyte (blood) – Kupffer cells (liver) – Microglia (brain) – Alveolar macrophages (lung)
11
单核巨噬细胞
单核细胞体积较大,蹄状 高尔基体发达、线粒体丰富 腹腔巨噬细胞粘附于玻璃
核(普通光镜)
、胞浆颗粒明显(透射电镜) 表面(扫描电镜)
30
DC的抗原提呈作用
DC与T细胞的相互作用
31
抗原提呈细胞 (antigen-presenting cell, APC)
清道夫受体(scavenger receptor, SR):识别衰老、损伤 细胞表面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凋亡细胞表面的磷脂酰 丝氨酸、G-菌脂多糖和G+菌磷壁酸等阴离子聚合体。
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 TLR): 识别多种病原体 独有的、保守的分子结构,目前已发现11种。
LPS/LBP
CD14
IL-1, 8, MCP-1, TNF
CD16a(FcgR III A) CD32 (FcgR II) CD64 (FcgR I)
补体
调理吞噬
CD35
(CR1)
CD11b/CD18 (CR3)
CD11c/CD18 (CR4)
第五章免疫系统ppt课件

能对付相应抗原的记忆细胞,增强抵抗力。 3.效应阶段 是免疫活性细胞发挥其免疫功能的阶段(细胞作用 和释放产物)。此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细胞毒作用并产生淋巴因子, 消灭抗原,执行细胞免疫作用;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杀灭或
破坏抗原物质,完成体液免疫作用。
(二)细胞免疫 效应T细胞与相应抗原接触后直接杀死带抗原的细胞(如各种 靶细胞)并分泌淋巴因子以扩大免疫反应的过程,称细胞免 疫(或细胞介导免疫)。其效应机理包括两个方面: 1.细胞毒作用(直接杀伤靶细胞) 效应细胞与靶细胞特异性 地结合,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通透性改变, 渗透压发生变化,最后导致靶细胞肿胀和崩解。效应T细胞杀 伤一个靶细胞后还可攻击另一靶细胞。 2. 产生淋巴因子扩大免疫反应 淋巴因子是T细胞被抗原(刺 激)或促分裂素刺激后而产生释放的可溶性免疫活性物质 (肽类)的总称。已知20余种,现已发现有多种类型的效应T 细胞能产生淋巴因子,B细胞也能产生少量淋巴因子。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是由淋巴器官(胸腺、骨髓、淋 巴结、牌和扁桃体)、淋巴组织以及免疫细胞(淋巴细胞、 浆细胞和巨噬细胞)借助血液和淋巴循环相互联系而组成的 功能系统。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
免疫系统的功能主要是防御功能,包括两个方面:
1.清除人侵的抗原,如微生物及其产物,异体细胞等。
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3抗微生物物质 指正常体液,特别是血清中含有的各种抗微 生物物质,如补体、溶菌酶,干拢素等。
(二)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是在抗原刺激下产生的,指专门对某一种病菌有 识别和杀灭作用的免疫。其特点是:①有特异性;②是后天 获得的,故又称获得性免疫,医学上预防注射疫苗就是此原 理。人体感染过某种病菌或者预防注射过某种菌亩以后,可 获得对某种病菌持有的防御功能,如患过伤寒病的人对伤寒 杆菌有终生免疫力。特异性免疫按其作用机理不同,可分为 体液免疫和细用免疫两种(见本章第二节)。
破坏抗原物质,完成体液免疫作用。
(二)细胞免疫 效应T细胞与相应抗原接触后直接杀死带抗原的细胞(如各种 靶细胞)并分泌淋巴因子以扩大免疫反应的过程,称细胞免 疫(或细胞介导免疫)。其效应机理包括两个方面: 1.细胞毒作用(直接杀伤靶细胞) 效应细胞与靶细胞特异性 地结合,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通透性改变, 渗透压发生变化,最后导致靶细胞肿胀和崩解。效应T细胞杀 伤一个靶细胞后还可攻击另一靶细胞。 2. 产生淋巴因子扩大免疫反应 淋巴因子是T细胞被抗原(刺 激)或促分裂素刺激后而产生释放的可溶性免疫活性物质 (肽类)的总称。已知20余种,现已发现有多种类型的效应T 细胞能产生淋巴因子,B细胞也能产生少量淋巴因子。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是由淋巴器官(胸腺、骨髓、淋 巴结、牌和扁桃体)、淋巴组织以及免疫细胞(淋巴细胞、 浆细胞和巨噬细胞)借助血液和淋巴循环相互联系而组成的 功能系统。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
免疫系统的功能主要是防御功能,包括两个方面:
1.清除人侵的抗原,如微生物及其产物,异体细胞等。
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3抗微生物物质 指正常体液,特别是血清中含有的各种抗微 生物物质,如补体、溶菌酶,干拢素等。
(二)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是在抗原刺激下产生的,指专门对某一种病菌有 识别和杀灭作用的免疫。其特点是:①有特异性;②是后天 获得的,故又称获得性免疫,医学上预防注射疫苗就是此原 理。人体感染过某种病菌或者预防注射过某种菌亩以后,可 获得对某种病菌持有的防御功能,如患过伤寒病的人对伤寒 杆菌有终生免疫力。特异性免疫按其作用机理不同,可分为 体液免疫和细用免疫两种(见本章第二节)。
医学免疫学第三天然免疫分子补体系统

图1 补体激活全过程示意图
补体激活的调节
➢ 一、补体的自身调控 ➢ 1.C3转化酶(C4b2b和C3bBb)、某些激活
的补体成分均极易衰变。 ➢ C4b、C3b及C5b才能触发经典途径的补体
活化。 ➢ 二、补体调节因子的作用 ➢ 1. 经典途径的调节:C1抑制因子,C4结合
蛋白,I因子,H因子。 ➢ 细胞膜上的MCP、DAF和C8结合蛋白、
➢ 其中包括参与补体激活的各种成分,也包括调 控补体系统的各种灭活因子和抑制因子。约占 血清球蛋白总量的10%。它除了有溶菌和溶细 胞作用外,参与机体的抗感染及免疫调节,介 导病理性反应。是体内重要的免疫效应系统和 效应放大系统。
➢ 补体的生物学意义不仅是抗体分子的辅助或 增强因子,也具有独立的生物学作用,对机 体的防御功能、免疫系统功能的调节以及免 疫病理过程都发挥重要作用。
➢ 2. 第二组分:B因子,D因子。旁路途径。
➢ 3. 第三组分:C1抑制物(C1INH,C1酯酶抑制 因子),I因子(C3灭活因子,C3bINA),H因 子(β1H,C3bINA促进因子), P因子(备解素, properdin), C4结合蛋白(C4bp),S蛋白, 过敏毒素灭活因子等补体调节蛋白。
生物活性 细胞毒作用,溶菌,杀菌作用
调理作用,免疫粘附作用 中和病毒作用
补体激肽,增强血管通透性 过敏毒素,趋化因子
第二节 急性期蛋白
➢ 急性期蛋白(acute phase proteins):是一组
异质的,在对抗微生物的先天防御和在减少因感染、 创伤、恶性肿瘤和某些疾病引起的组织损伤上起重要 作用的血浆蛋白。 ➢ 一、急性期蛋白的产生和种类 ➢ 主要在肝脏中产生,种类有C-反应蛋白(CRP),甘 露糖结合蛋白(MBP或MBL),血清淀粉样蛋白 (SAA),C2等。 ➢ 二、急性期蛋白功能 ➢ 主要功能就是将补体系统的活化和对入侵微生物的调 理作用增加到最大限度,并减少由这些微生物引起的 组织损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TLR是先天免疫模式识别的主要受体,通过识 别病原相关模式分子,激活固有免疫系统,同 时作为预警信号,向抗原递呈细胞发出警报, 启动固有免疫。因此,对TLR研究是深入认识 固有免疫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基础。
三、Toll样受体的分类与分布
目前,在哺乳动物及人类中已经发现的人TIRs家族成员有11个。其中了 解比较清楚的有TIR2,TIR4,TIR5和TIR9。
哺乳动物主要具有两类PRR:一类是膜结合受体,如Toll样受体 (Toll like recep-tors,TLRs),另一类是细胞内的模式识别受体,包 括具有核苷酸结合寡聚域(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NOD)的NOD样受体(NLR)和具有螺旋酶结构域的抗病 毒蛋白RIG-1和MDA5。
NOD受体和人类疾病
NOD1、NOD2 与 Toll 样受体的相关性
前言
天然免疫系统存在于所有多细胞动物中,是机体最古老的抗感 染机制之一。先天免疫在病原体入侵后能迅速被激活,形成了 防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先天免疫系统是通过特殊的模 式识别受体(pattern-recognition receptors, PRRs)感知病原体关 联的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 来识别入侵的病原体,从而区分病原微生物与机体自身。宿主 的PRRs感知病原体的PAMPs后,迅速激活一系列信号转导通路, 启动宿主的防御反应,引起炎症和对感染的抵抗。
四、几种重要的Toll样受体及其功能
TLR是重要的PPR
识别
PAMP
病原体(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在漫长进化过程中一直保留着部 分结构成分,这种结构被称作病原相关的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TLRs识别的病原体编码的PAMPs配体有3类: 脂类和脂肽(TLR2/TLR1, TLR2/TLR6, TLR4)、核酸(TLR3, TLR7, TLR8, TLR9)、蛋白(TLR5和小鼠的TLR11)。 机体通过天然免疫识别分子即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识别PAMPs来发现病原体的存在。 TLR家族具有PRR的功能,TLR通过识别PAMPs构成了机体抗感染的第 一道防线,并对获得性免疫的发生和类型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同时又与免疫 耐受以及一些疾病具有相关性。
细胞分布 TLRs分布的细胞多达20余种,Muzio M 等对TLR1-TLR5表达于人类白 细胞的研究中发现:TLR1能在所有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多形核细胞、 T、B淋巴细胞、NK细胞中表达;TLR2、TLR4、TLR5主要表达在 髓源性细胞,即表达于除T、B、NK细胞外的免疫细胞;TLR3只特异 性表达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
TLR的配体可分为外源性配体和内源性配体。内源性配体包括透明质 酸酶、热激蛋白HSP60、HSP70和GP96、纤维蛋白原、细胞外基质和纤维 连接蛋白等。外源性配体(PAMPs)成分复杂,不同的TLR识别不同的外源性 配体。
TLR2 TLR2识别谱较广,可识别大部分现已发现的PAMP结构。
TLR2可激活细胞内信号传导机制,从而在抗分 支杆菌、螺旋体、支原体和酵母菌感染中发挥重 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TLR2只有与TLR6或TLR1形成 异物二聚体,才能对上述物质发生免疫应答,产 生细胞因子。 最近发现,TLR2参与了对物理、 化学及缺血等非感染因素所致细胞坏死的识别与 炎症反应,说明TLR2在非感染性组织损伤以及 组织修复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发现为阐明 天然免疫参与识别自身正常组织与非正常组织, 及非感染性组织损伤修复的分子基础提供了重要 依据。
天然免疫系统的受体概述
——TLRs、 NLRs
汇 报 人:马 静 指导教师:宋铭忻 教授
目录
前言 Toll样受体
引言
NOD样受体
引言
TLRs的发现与结构
NLRs的结构
Toll样受体的分类与分布
NOD1和NOD2 的识别作用
几种重要的Toll样受体及其功能NOD受体的研究进展TLR的研究意义及展望
TLR4
TLR4是第一个发现的哺乳动物Toll样受体,也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一个分子。 TLR4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可广泛识别配体,既可针对入侵的病原体,也可识别 改变的自身成分,充分显示了TLR4在识别危险信号并诱发免疫反应中的重要 性。
TLR4主要识别革兰阴性细菌细胞壁成分脂多糖( lipopolysaccharide,LPS)。 LPS与TLR4结合后活化髓样分化因子88 (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88, MyD88)依赖性和非依赖性两条信号途径;前者活化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和核因子-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信号通路,后者活化NF-κB和干扰素调节因子-3(IFN-regulated factor3, IRF3)信号通路。通过这些信号途径TLR4诱导炎症细胞释放炎症因子介导 炎症反应;同时TLR4通过活化树突状细胞促进抗原递呈,介导先天性免疫向获 得性免疫的转化。此外,TLR4 能诱导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的信号转导, LPS介导的细胞存活和增殖与TLR4活化PI3K-AKT途径有 关。
TLR和NOD受体 ,是信号转导受体,它们具有完整的传递从 识别病原体信号到引起特定的下游效应信号的能力。
Toll样受体
一、引言
• 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 TLRs)是参与 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免疫)的一类重要蛋白质 分子,也是连接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 桥梁。TLR是单个的跨膜非催化性蛋白质,可 以识别来源于微生物的具有保守结构的分子。
物种分布 虽然TLR首次发现于果蝇,但其广泛分布于其他物种,从低等的植物如 烟草、低等动物小鼠、大鼠、仓鼠到高等动物人类都发现有TLR的存在, 由此人们推测TLR与物种生物进化密切相关。
组织分布 研究发现TLR1分布较其他TLR更为广泛,TLRs可分布于肠粘膜、脾、 淋巴结、骨髓和外周血白细胞心脏,脑、肌肉、胎盘和胰腺都有分布。
三、Toll样受体的分类与分布
目前,在哺乳动物及人类中已经发现的人TIRs家族成员有11个。其中了 解比较清楚的有TIR2,TIR4,TIR5和TIR9。
哺乳动物主要具有两类PRR:一类是膜结合受体,如Toll样受体 (Toll like recep-tors,TLRs),另一类是细胞内的模式识别受体,包 括具有核苷酸结合寡聚域(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NOD)的NOD样受体(NLR)和具有螺旋酶结构域的抗病 毒蛋白RIG-1和MDA5。
NOD受体和人类疾病
NOD1、NOD2 与 Toll 样受体的相关性
前言
天然免疫系统存在于所有多细胞动物中,是机体最古老的抗感 染机制之一。先天免疫在病原体入侵后能迅速被激活,形成了 防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先天免疫系统是通过特殊的模 式识别受体(pattern-recognition receptors, PRRs)感知病原体关 联的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 来识别入侵的病原体,从而区分病原微生物与机体自身。宿主 的PRRs感知病原体的PAMPs后,迅速激活一系列信号转导通路, 启动宿主的防御反应,引起炎症和对感染的抵抗。
四、几种重要的Toll样受体及其功能
TLR是重要的PPR
识别
PAMP
病原体(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在漫长进化过程中一直保留着部 分结构成分,这种结构被称作病原相关的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TLRs识别的病原体编码的PAMPs配体有3类: 脂类和脂肽(TLR2/TLR1, TLR2/TLR6, TLR4)、核酸(TLR3, TLR7, TLR8, TLR9)、蛋白(TLR5和小鼠的TLR11)。 机体通过天然免疫识别分子即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识别PAMPs来发现病原体的存在。 TLR家族具有PRR的功能,TLR通过识别PAMPs构成了机体抗感染的第 一道防线,并对获得性免疫的发生和类型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同时又与免疫 耐受以及一些疾病具有相关性。
细胞分布 TLRs分布的细胞多达20余种,Muzio M 等对TLR1-TLR5表达于人类白 细胞的研究中发现:TLR1能在所有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多形核细胞、 T、B淋巴细胞、NK细胞中表达;TLR2、TLR4、TLR5主要表达在 髓源性细胞,即表达于除T、B、NK细胞外的免疫细胞;TLR3只特异 性表达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
TLR的配体可分为外源性配体和内源性配体。内源性配体包括透明质 酸酶、热激蛋白HSP60、HSP70和GP96、纤维蛋白原、细胞外基质和纤维 连接蛋白等。外源性配体(PAMPs)成分复杂,不同的TLR识别不同的外源性 配体。
TLR2 TLR2识别谱较广,可识别大部分现已发现的PAMP结构。
TLR2可激活细胞内信号传导机制,从而在抗分 支杆菌、螺旋体、支原体和酵母菌感染中发挥重 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TLR2只有与TLR6或TLR1形成 异物二聚体,才能对上述物质发生免疫应答,产 生细胞因子。 最近发现,TLR2参与了对物理、 化学及缺血等非感染因素所致细胞坏死的识别与 炎症反应,说明TLR2在非感染性组织损伤以及 组织修复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发现为阐明 天然免疫参与识别自身正常组织与非正常组织, 及非感染性组织损伤修复的分子基础提供了重要 依据。
天然免疫系统的受体概述
——TLRs、 NLRs
汇 报 人:马 静 指导教师:宋铭忻 教授
目录
前言 Toll样受体
引言
NOD样受体
引言
TLRs的发现与结构
NLRs的结构
Toll样受体的分类与分布
NOD1和NOD2 的识别作用
几种重要的Toll样受体及其功能NOD受体的研究进展TLR的研究意义及展望
TLR4
TLR4是第一个发现的哺乳动物Toll样受体,也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一个分子。 TLR4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可广泛识别配体,既可针对入侵的病原体,也可识别 改变的自身成分,充分显示了TLR4在识别危险信号并诱发免疫反应中的重要 性。
TLR4主要识别革兰阴性细菌细胞壁成分脂多糖( lipopolysaccharide,LPS)。 LPS与TLR4结合后活化髓样分化因子88 (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88, MyD88)依赖性和非依赖性两条信号途径;前者活化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和核因子-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信号通路,后者活化NF-κB和干扰素调节因子-3(IFN-regulated factor3, IRF3)信号通路。通过这些信号途径TLR4诱导炎症细胞释放炎症因子介导 炎症反应;同时TLR4通过活化树突状细胞促进抗原递呈,介导先天性免疫向获 得性免疫的转化。此外,TLR4 能诱导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的信号转导, LPS介导的细胞存活和增殖与TLR4活化PI3K-AKT途径有 关。
TLR和NOD受体 ,是信号转导受体,它们具有完整的传递从 识别病原体信号到引起特定的下游效应信号的能力。
Toll样受体
一、引言
• 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 TLRs)是参与 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免疫)的一类重要蛋白质 分子,也是连接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 桥梁。TLR是单个的跨膜非催化性蛋白质,可 以识别来源于微生物的具有保守结构的分子。
物种分布 虽然TLR首次发现于果蝇,但其广泛分布于其他物种,从低等的植物如 烟草、低等动物小鼠、大鼠、仓鼠到高等动物人类都发现有TLR的存在, 由此人们推测TLR与物种生物进化密切相关。
组织分布 研究发现TLR1分布较其他TLR更为广泛,TLRs可分布于肠粘膜、脾、 淋巴结、骨髓和外周血白细胞心脏,脑、肌肉、胎盘和胰腺都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