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第13课《制取氧气》
初中化学制取氧气教案教案

初中化学制取氧气教案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
2. 掌握氯酸钾和过氧化铁粉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方法。
3. 能够分析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过程。
【教学重点】1. 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
2. 氯酸钾和过氧化铁粉的氧气制取实验。
【教学难点】1. 分析氯酸钾和过氧化铁粉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过程。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玻璃棒、气球等。
2. 实验药品:氯酸钾、过氧化铁粉。
3. 实验步骤、操作示意图等教学辅助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向学生介绍氧气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引出制取氧气的实验。
二、实验操作1. 将氯酸钾和过氧化铁粉分别放入两个试管中。
2. 加入适量的水(HCl)溶液,然后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3. 分别用气球盖住两个试管口,并挤压试管底部使得实验物质反应产生氧气。
4. 观察气球的膨胀情况,并用火柴点燃气球内的氧气。
三、实验分析1. 分析氯酸钾和过氧化铁粉分别与盐酸反应产生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 解释氧气可以燃烧的原因。
四、小结对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进行总结,强调氧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课堂练习】1. 氯酸钾和过氧化铁粉反应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什么?2. 解释氧气可以燃烧的原因是什么?【作业布置】1. 预习制取其他气体的实验方法。
2. 完成课堂练习中的题目。
【教学反思】制取氧气的实验内容生动直观,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氧气的制取原理和方法。
在教学中要注意安全操作,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2.3《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现象的欲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认识到氧气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3.通过实验操作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耐心和毅力,提高学生面对困难时的心理素质。
五、作业布置
1.请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
-选择题:针对制取氧气的原理、实验操作等方面设计选择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填空题:涉及实验步骤、安全规范等,强化学生对实验操作的记忆。
-问答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制取氧气的过程与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
2.结合实验演示和分组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强调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创设互动式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4.强化实验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在实验前,详细介绍实验装置、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确保实验安全。
4.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制取氧气的原理及实验操作:掌握不同方法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熟练操作实验装置,正确收集、验满和储存氧气。
2.催化剂的作用及其影响:理解催化剂在制取氧气反应中的作用,了解不同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实验报告撰写能力。
4.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家中或实验室尝试制取氧气,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九年级化学上册-2.3《制取氧气》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2.3《制取氧气》教案-人教新课标版课题3 制取氧气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2)练习连接仪器的操作,学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动手制取氧气;(3)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教学资源分析】本课题安排在第二单元的最后一部分,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物质——空气开始,介绍空气的成分及用途。
然后引出氧气,学习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再来学习氧气的制取。
内容由浅人深,过渡自然,学生很容易接受。
本课题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同时介绍了催化剂。
这部分内容更侧重于过程,让学生学习用比较的方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探究、推断,从而作出判断。
第二部分是活动与探究,由学生来制取氧气并试验氧气的性质,让学生掌握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必须具备的化学基本实验技能。
学习氧气的制取(原料选择、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气体收集、操作步骤及其有关注意事项),可以为今后学习气体的制取提供范例。
【教学策略分析】学生对于气体的制取尚属首次接触,为此,如何来选择药品、如何来确定装置根本无从着手。
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氧气知识的一定积累,创设好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在进行本课题的教学时,要善于采用对比、分析、讨论、归纳等方法来确定药品的选择以及仪器装置的配备,加深学生对分解反应概念的理解,并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加以巩固。
难点的突破应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判断,使学生的认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难点:催化剂的概念的理解和催化作用。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是学生在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和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基本方法之后的一个实践活动。
本节课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制取氧气,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氧气的性质和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基本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制取氧气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解释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氧气的性质,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实验操作。
2.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解释。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验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活动,探究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实验操作。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室用具:试管、酒精灯、铁架台、导管等。
2.实验试剂:过氧化氢、二氧化锰、高锰酸钾等。
3.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氧气的性质和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基本方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制取氧气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制取氧气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解释原因,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实验操作,提高氧气的产量和纯度。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案

课题3制取氧气(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术:⑴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⑵明白得分解反映的概念;⑶了解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和原理。
2.进程与能力:⑴学会边实验、边讨论的方式,在活动中激发学习爱好,在爱好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⑵学习运用观看、实验等方式获取信息,从而提高对实验进行分析、试探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实验装置的美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⑵维持对化学实验的浓厚爱好,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踊跃性。
⑶慢慢认知用实验去验证化学理论,从而明白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学化学离不开做实验。
教学重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难点:1.催化剂的概念;2.催化作用。
教学用具:5%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高锰酸钾、氯酸钾、大试管(2支)、小试管(3支)、药匙、试管架、大烧杯、小木条、棉花团、酒精灯、铁架台、火柴、废液缸等。
教学进程:一、设疑自探:1.激趣导入:教师:请同窗们屏住呼吸,你能坚持多久?好多坚持不了了,是啊,咱们要不断地呼吸,没有氧气怎么能行呢?课件展现:氧气用于动植物的呼吸,医疗急救,金属切割等教师:实验顶用到的氧气是如何制取呢?这节课咱们就来学习氧气的制法。
板书:课题3制取氧气氧气的制法分工业制法和实验室制法。
2.学生设疑:请同窗们看一下本节的学习目标。
过渡:要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同窗们必然有很多疑问和急于探讨的问题,你情愿说出来吗?3.教师整理并出示自探题目。
学生阅读后提出问题,教师加以归纳、整理、补充板书自探题目:⑴什么叫催化剂?⑵实验室是如何制取氧气的?有哪些方式?⑶什么叫分解反映?为了便于同窗们的探讨学习,教师把同窗们提出的问题细化为自探提纲。
教师板书:制取原理?催化剂?分解反映?工业制法?4.学生自探:方式指导:学生对照问题,有目的的阅读课文,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
若是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内讨论解决。
时刻5分钟。
二、解疑合探:(一)小组合探。
1.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2.教师出示展现与评判分工。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第13课《制取氧气》

7、熄:再熄灭洒精灯。
注意:实验完毕后,为什么要先把导管移出水而,再熄灭酒稱灯?相反探究点三分解反应
提出问题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交流讨论比较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2.特点:“一变多”,可表示为:AB-A+Bo
探究点四氧气的工业制法
提出问题工业上是如何大呈制取氧气的,也是用化学药品反应制取的吗?
交流讨论阅读教材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分离液态空气法
<2)原理:利用液态空气中液氮(-196°C)和液氧(-183°C)沸点的不同,采用蒸发的方法将二者分离开来。
(3)过程:
空气罟^态空气霑轧「養"
如& 一】—液态氧(储存在漆成蓝色的钢瓶中)
知识拓展实验室制取氧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工业上制取氧气,将空气成分分离,不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操作会造成什么后果?
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随堂检测
1.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
B.硫+氧气> 二氧化硫
C.石蜡+氧气卅二氧化硫
D.水>氢气+氧气。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2.3制取氧气教案

课题3 制取氧气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操作,学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动手制取氧气。
3.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过程与方法】1.能够根据反应物的性质和反应条件来选择制备气体的实验装置与操作方法,会根据生成物的性质选择收集方法。
2.学会边实验、边讨论、边探究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养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2.保持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的探讨。
【教学难点】对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作用的理解。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了解到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能与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支持物质的燃烧,在反应中放出热量;物质在纯净的氧气中燃烧要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得多。
氧气在工农业生产中和科学研究方面还有许多用途。
氧气可用来供给病人呼吸,供给登山、潜水运动员呼吸,还用于气焊、气割、火箭的发射等。
氧气有这么重要的用途,所以我们要知道氧气是怎样制得的。
一、氧气的工业制法 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思考]这个变化属于什么变化?为什么?[回答]从空气中分离氧气并没有生成新物质,而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设问]实验室用什么方法获得氧气?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二、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高锰酸钾制取氧气(1)实验原理:高锰酸钾−−→−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2)实验装置: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 [实验操作](1)把少量高锰酸钾装入试管中,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用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试管。
(2)加热试管,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氧气。
[实验现象]加热开始后,水槽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过一段时间后,气泡连续均匀冒出。
初中化学制取氧气教案

初中化学制取氧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使学生能够正确处理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2.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常用方法及操作步骤3. 氧气的收集方法及注意事项4. 实验安全常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方法、操作步骤,氧气的收集方法及注意事项。
2. 教学难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实验操作步骤,实验安全常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让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知识。
2. 采用演示法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实验过程。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学过的制取气体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制取氧气的实验方法。
2. 讲解:讲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让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知识。
3. 演示:进行实验操作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实验过程。
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实验安全。
5.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分享实验心得。
6. 总结:总结实验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强调实验安全。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
2. 学生能正确进行实验操作,安全文明地完成实验。
3. 学生能分析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能够解决问题。
4. 学生能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对实验过程有深入的理解。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实验操作,确保实验安全。
对于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高锰酸钾锰酸钾+ 二氧化锰+ 氧气
(2)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实验步骤】
(一)研究讨论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实验步骤可用七个字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注意:(1)为什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装:在集气瓶中装满水并向试管中装入药品高锰酸钾,在试管口塞上棉花团。
(1)在装满水的集气瓶内,如果有气泡会有怎样的影响?
(2)为什么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3、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大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1)为什么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2)伸入试管中的导管不能过长,应微露胶塞。
为什么?
4、点: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注意:物质加热的原则:先均匀,后集
中。
为什么酒精灯火焰在试管下方来回的移动?然后对高锰酸钾部位进行加热。
5、收: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注意:为什么要在气泡连续出现时才开始收集?
或说刚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为什么不立即收集?
6、离:先把导气管从水槽中拿出。
7、熄:再熄灭酒精灯。
注意:实验完毕后,为什么要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相反探
究点三 分解反应
提出问题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交流讨论 比较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2.特点:“一变多”,可表示为:AB →A+B 。
探究点四 氧气的工业制法
提出问题 工业上是如何大量制取氧气的,也是用化学药品反应制取的
吗?
交流讨论 阅读教材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分离液态空气法
(2)原理:利用液态空气中液氮(-196℃)和液氧(-183℃)沸点的不同,采用
蒸发的方法将二者分离开来。
(3)过程:
知识拓展 实验室制取氧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工业上制取氧
气,将空气成分分离,不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操作会造成什么后果?
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随堂检测
1.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铁+氧气−−
→−点燃四氧化三铁 B.硫+氧气−−→−点燃
二氧化硫 C.石蜡+氧气−−→−点燃二氧化硫 D. 水−−→−通电氢气+氧气
2.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A.固定装有高锰酸钾的试管时,试管口略向上倾斜
B.开始加热时,导管口出现气泡立即收集
C.加热试管时,先使酒精灯火焰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
D.停止加热时,先熄灭酒精灯再将导管移出水面
3. 在实验室里,常采用分解溶液或加热的方法制取氧气,两个反应均属于反应。
在两个反应中,都接触到一种物质,它的名称叫做。
在前一个反应中,它是该反应的,在后一个反应中,它是该反应的。
4.将一种无味的液体A装入试管,用带火星的木条试验,无现象,而向其中加入少量黑色粉末B后,迅速产生气泡,生成了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C,使金属E红热并伸入盛有气体C、瓶底有少量液体D的集气瓶中,金属E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F。
①写出它们的名称
A:B: C: D: E: F:
②黑色粉末B在A的分解反应中起作用,是这个反应
的剂。
五、布置作业
化学宝典作业本
六、板书设计:
制取氧气第2课时
过氧化氢水+ 氧气
高锰酸钾锰酸钾+ 二氧化锰+ 氧气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一、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
1.反应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