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欣赏论文
我国陶瓷雕塑的艺术论文

我国陶瓷雕塑的艺术论文1陶瓷雕塑空间的占有形态陶瓷雕塑的空间占有形态是一种具体的表现形式,有浮雕和圆雕两种。
不管是浮雕还是圆雕都是借助于陶瓷雕塑的语言形态来体现出雕塑家的感情思想及意识形态的。
圆雕是陶瓷雕塑的主要空间占有形式,是一种完全立体的陶瓷雕塑艺术品。
它主要是借助雕塑内部的实体连接和自身的重心,使其敦放在地面上或者是空间台座上,这样可以使居民从四面八方观赏到雕塑艺术品。
圆雕较大的一个优势是它既能以一个独立的立体形式出现,也能够与其他艺术品相互结合,作为一种建筑的附属物件而出现。
这种空间状态上的独立性使得圆雕艺术家可以根据实地需要,多角度、多层次的对其进行雕塑、刻画。
居民也可以根据自己喜欢观赏的角度来接近圆雕并仔细观赏或者是近距离的触摸。
圆雕制作过程较为旋动,设计较为游动。
因此,有利于游客环绕式的欣赏,也有利于圆雕开放式的进行放置。
在对圆雕进行造型设计时,既有单独式的,也有组合型的,正是这种丰富多变的摆放形式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效果。
浮雕相对于圆雕而言,具有不同。
浮雕一般是依附在某些建筑物上而得以存在,作为被依附物的一种装饰品。
在观赏浮雕时,也要在特定的角度上进行欣赏,具有较为独特的艺术价值。
浮雕的立体感和空间感主要是通过起伏不一的凹凸面来形成或明或暗的错觉感来体现的,其感光面和转向面都不同。
浮雕表现的是“在真实性的可视空间上的一种假象”。
当浮雕借助于特定的灯光照射时,其营造出来的气氛效果更好。
当然,在具体的空间艺术美方面,不管是浮雕还是圆雕都能够以一种极其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圆雕和浮雕往往是搭配使用的,其空间占有形式上往往是以浮雕作为装饰背景,以圆雕来进行有力的塑造。
只有圆雕与浮雕在空间占有形式上的有效结合才能使雕塑艺术表现出更加完美的空间美。
2陶瓷雕塑的主要空间艺术特征陶瓷雕塑是民族和时代特征的反映,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式。
随着我国雕塑文化的不断发展进步,陶瓷雕塑作品不断出现许多生动的动物形象,赋予其鲜活的表情动作。
艺术鉴赏结课论文:浅谈对陶瓷艺术的认识

艺术鉴赏结课论文:浅谈对陶瓷艺术的认
识
引言
陶瓷艺术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
艺术风格。
本论文旨在探讨陶瓷艺术的认识,介绍其特点和发展历程,并通过实例来阐述其重要性和影响。
陶瓷艺术的特点
陶瓷艺术以其独特的材料和制作工艺而备受瞩目。
陶瓷制品通
常由黏土经过成型、烧制和装饰等工序而成,具有丰富的质感和多
样的形态。
同时,陶瓷艺术还表现出不同文化和地域的风格特点,
展示了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和社会文化背景。
陶瓷艺术的发展历程
陶瓷艺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不同文化和时期的
陶瓷制品展示了人类社会的变迁和文化交流。
从简单的土坯器皿到
精美的瓷器,陶瓷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不同朝代和地域的
陶瓷艺术风格各具特色,例如中国的青花瓷、日本的陶瓷茶道具等,都展示了独特的美学理念和技艺传承。
陶瓷艺术的重要性和影响
陶瓷艺术在人类文化和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它不仅是艺术品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是一种传承文化和审美价值的载体。
陶瓷艺术通过独特的形态、装饰和材料运用,给人带来审美享受和情感共鸣。
同时,陶瓷艺术也对其他艺术领域产生了影响,例如陶瓷设计对建筑和生活用品的创新有着重要推动作用。
结论
通过对陶瓷艺术的认识,我们可以领略到其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陶瓷艺术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也连接着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保护陶瓷艺术的发展,推动其在当代艺术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校园陶艺展精美作品呈现作文精选10篇

篇1:校园陶艺展精美作品呈现作文那天,我走进校园陶艺展馆的时候,心情跟这陶艺作品一样复杂。
看着眼前这些形状各异、色彩斑斓的陶器,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个小生命在跳跃。
展馆不大,但每一件作品都散发着它独特的韵味。
我第一眼就被一个憨态可掬的小猪吸引了。
那小猪圆滚滚的肚子,大大的耳朵,简直萌化了我的心。
我忍不住问旁边的一位老师:“这小猪是谁的作品?”“这可是咱们学校一位新生的作品。
”老师笑着回答,“听说这位同学以前从未接触过陶艺,但这次的展品让他一举成名啊!”我听了这话,心中不禁泛起一丝好奇。
一个从未接触过陶艺的人,怎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创作出这样精美的作品呢?我继续往前走,看到一位同学正在专注地摆弄着一件正在烧制中的陶器。
他满头大汗,但眼神却异常坚定。
我走过去搭话:“你这么专注,是不是很有信心这个作品能成功?”“当然。
”他抬头看了我一眼,“这是我第一次尝试这种工艺,虽然有些困难,但我相信只要用心,就没有做不成的事。
”说完,他又低头投入到了创作中。
看着他认真的样子,我不禁为他点赞。
我继续参观,看到了更多令人惊叹的作品。
有形态各异的茶具,有寓意丰富的花瓶,还有充满童趣的动物雕塑……每一件作品都让人仿佛看到了创作者心中的世界。
突然,一位同学走到我身边,指着一件作品说:“刘老师,你看这个,像不像我家的猫?”我仔细一看,果真如此。
我笑着问:“你为什么想到用陶艺来表现你的猫呢?”“因为我家猫特别调皮,每次看到它,我就会想起小时候的欢乐时光。
”他笑着回答,“所以我想用陶艺记录下这些美好时光。
”我听着他的话,心里暖暖的。
原来,这些作品背后,都蕴藏着一个个温馨的故事。
参观完整个展馆,我感慨万分。
这些陶艺作品不仅仅是一件件艺术品,更是同学们用心去创造的回忆。
在这个充满创意的校园里,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
回家的路上,我想起了那句“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这些陶艺作品,正是同学们将生活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例证。
我为能在这样一所学校学习、生活而感到骄傲。
陶艺 毕业论文

陶艺毕业论文陶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导言:陶艺作为一门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自古以来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
本文将探讨陶艺的历史渊源、技术特点以及当代陶艺在艺术界的地位和发展前景。
一、陶艺的历史渊源陶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最早的陶器出现在距今数千年的新石器时代。
人类通过发现和利用陶土,开始了对陶艺的探索与创作。
在中国,陶器的制作技术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成为了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青铜时代的彩陶到唐宋时期的青瓷,陶艺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陶艺的技术特点陶艺的制作过程需要经历多个环节,包括挑选陶土、制作陶胚、装饰、烧制等。
不同的陶艺家会运用不同的技术和工艺,创作出独具个性的作品。
其中,最为知名的技法包括胎釉陶、素瓷、刻花、彩绘等。
这些技术特点使得陶艺作品更加丰富多样,充满了艺术魅力。
三、当代陶艺的地位和发展前景随着时代的变迁,陶艺也在不断发展与创新。
当代陶艺家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艺术的元素,创作出更加个性化的作品。
陶艺在当代艺术界的地位也日益重要,越来越多的陶艺展览和艺术活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同时,陶艺也逐渐进入了日常生活,成为了一种流行的装饰艺术,例如陶艺家居用品、陶艺饰品等。
这为陶艺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四、陶艺的文化传承陶艺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
通过陶艺作品,人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和社会风貌。
陶艺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艺,也在不断传承和发展。
一些陶艺家致力于将传统技术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符合了当代审美需求。
结语:陶艺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一门手工艺,更是一种艺术创作和审美体验。
当代陶艺家们在传承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与探索,为陶艺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陶艺将继续展现其独特魅力,为人们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和文化体验。
陶艺欣赏与制作结业论文

陶艺欣赏与制作结业论文一、理论欣赏篇总结性的来说我们的理论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中华陶瓷的演变与发展过程1、在80000-9000年以前,新石器时代彩陶浮出水面。
那时的陶瓷都是在800多度的高温下烧制而成用过渡金属的氧化物作画料,这些画料耐高温,且在高温下易显色,如铁红(氧化铁)。
2、在夏、商、周出现了釉陶,这是“釉”的第一次出现,是陶瓷艺术史的一次飞跃,而在这时的陶瓷上的釉都只有几十微米厚,但却因为有釉的加入而变得很好看;3、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江南越窑便出现了青瓷,这种青瓷是在釉陶的基础之上转变而来的,青瓷的釉变厚;4、隋唐五代,南青北瓷和天马行空的造型设计成为了陶瓷艺术是上的一个鼎盛时期,其广阔的想象力为以后的器型设计奠定了基础,产生了无法超越的巅峰;5、宋代五大名窑的出现导致了瓷器的出现,这是第二次飞跃,使得瓷器到达顶峰状态;6、元明,一枝独店景德镇,清墨再染青花;在明代清幽古镇宜兴(中国陶都)出现了紫砂、有“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竞求鸣远碟”之说;7、在清代的景德镇,半透明釉发展为半透明胎,这是陶瓷艺术的第三次飞跃。
二、中国陶瓷的艺术特点:1、风格大多写意,含蓄隽永;2、审美情趣往往反映上层建筑的喜欢;3、有欣赏者、收藏者却没有作者的艺术;4、与时代政治经济面貌和社会风尚联系紧密,历新朝而层出不穷;5、因技而得道,因艺而得传,技艺融合,相得益彰。
三、各个时代的陶瓷简介1.陶的起源人类在制造工具和定居之后,开始需要储存食物和饮用水,容器的概念和容器的发明就同时产生了。
人类在新石器时代或仰韶文化时期有一个相当长的使用葫芦容器的时期,然后将葫芦容器作为陶器的天然模型,从而制成陶容器。
陶器的烧制和使用,被认为是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基本特征之一。
2.新石器时代彩陶。
(1)仰韶文化大地湾类型彩陶彩陶的发现和制作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大地湾遗址。
大地湾遗址大致可分为五期文化: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和常山下层文化。
基础教学陶艺论文[合集五篇]
![基础教学陶艺论文[合集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ed9ca236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8a.png)
基础教学陶艺论文[合集五篇]第一篇:基础教学陶艺论文基础教学陶艺论文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
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基础教学陶艺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一、陶艺是一门综合性艺术陶艺作为综合艺术,无论是造型设计、外观表现还是艺术内涵等,都体现着浓厚的文化信息。
如宜兴的紫砂壶,集造型、书画、篆刻等诸多传统文化元素为一体,有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如,有一把紫砂壶造型别具一格,壶盖为一只小鸟,形象生动,而壶把形似树根,枝桠上有着梅花点点,这种构思清新典雅。
紫砂壶是集陶文化、茶文化及书法、绘画等多种传统文化于一体的艺术载体。
紫砂壶的装饰艺术是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一部分,具有中国传统艺术“诗、书、画、印”为一体的显著特点,体现了传统民俗文化、美学、艺术的相融。
所以,一把紫砂壶可看的除泥色、造型、制作工艺以外,还有文学、书法、绘画、金石等诸多方面。
这正是陶艺融合多门类艺术文化内涵的体现。
二、对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再认识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交叉学科,其基础教学主要是以简单的结构设计、素描、色彩运用、造型等艺术内容为先导,使学生对造型、色彩、技法的认识上升到艺术审美的高度,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我国设立艺术设计专业的高等院校越来越多,每年有大量的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从事不同领域的艺术设计工作。
因此,做好艺术设计基础教学,对培养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至关重要,这是艺术设计领域必不可少的重要教育教学过程。
我们知道,艺术设计是物质与精神、个体与社会、科技与技术、经济与文化的高度统一。
过去以工业化为基础的设计教育理念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从以人为本的艺术设计教育出发,不仅要注重设计的实用性,更要注重艺术设计的`精神体现。
如,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有机融入陶艺作品,使城市既表现出现代化发展,又彰显了传统文化的内涵,这是一种美的设计,是现代设计的主要方向。
中国陶瓷论文-工艺美术论文-艺术论文

中国陶瓷论文-工艺美术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中国是世界上几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
在陶瓷技术与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尤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通过几篇中国陶瓷论文,来探讨了解一下中国的陶瓷。
中国陶瓷论文范文第一篇:历史维度中的中国陶瓷雕塑材料分析作者:姚翊姁作者单位:长沙师范学院摘要:陶瓷雕塑作为我国古老的艺术表现载体与最早的人造材料,在世界以及中国的传统雕塑材料艺术当中都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历史发展地位。
在陶瓷雕塑当中,所使用的材料与石头、木头等大自然当中所可以获取的一些天然材料,其使用也就意味着一种人造材料在历史的发展和推动之下产生,也意味着我国现当代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演变。
由此可见,陶瓷雕塑材料其自身不仅仅需要将泥与水资源进行有效的融合,然后塑造不同的造型特点,更重要的则是通过融入火的锤炼,才能够促使坯体在捶打过程当中产生质的变化,从原有的一种物质转换成为另外一种在世界当中没有的全新物质。
由此,文章以历史维度中的中国陶瓷雕塑材料分析作为研究视角,希望通过本文研究,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陶瓷雕塑材料和艺术表现,也为促使其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历史维度;中国陶瓷雕塑;材料表现;作者简介:姚翊姁(1989.10-),女,汉族,籍贯:湖南长沙,单位:长沙师范学院,职称:助教,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传统工艺设计创新。
;中国的陶瓷雕塑艺术发展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而且文化底蕴极为丰富,具有很大的文化价值内涵。
在陶瓷雕塑作品的创作过程当中,所表现出来的创新理念等方面依旧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要想进一步实现我国的陶瓷雕塑艺术在发展过程当中实现可持续,就必须要针对其创新手法、材料的运用等方面进行延伸和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为陶瓷雕塑艺术的创新提供保障。
一、陶瓷雕塑的基本概况(一)现当代陶瓷雕塑艺术发展的重要性对于陶瓷雕塑工艺而言,其可以说是现当代陶艺术当中最为独特的艺术表现类型,并且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当中,陶瓷雕塑艺术也经历了各不相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拥有者每一个阶段当中不同的发展和艺术特点。
陶文化论文六篇

陶文化论文六篇陶文化论文范文1由于创与消费者均主要集中于青年群体当中,“卡通化”陶艺的价格普遍偏低,仍有很多具有类同于玩偶的性质,因而大多数的“卡通化”陶艺作品是小型陶瓷雕塑,包括人物和动物题材,很多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各类卡通动漫影视片。
这些小型“卡通化”陶瓷雕塑作品大多形态生动可爱、造型夸张变形,极富有童真童趣和生活情趣,多幽默诙谐,令人忍俊不禁,其中有部分作品立意较为深刻,能够引起观者对人生、对世界深化思索。
除了各类小型“卡通化”陶瓷雕塑与玩偶以外,很多“卡通化”陶艺与生活陶瓷相结合,形成各种多姿多彩的“卡通化”生活陶艺。
与一般日用瓷相比,大多数“卡通化”生活陶艺系手工制作,创作有很大的自由空间,不受一般日用瓷各种设计法则的约束,自然、清爽、新奇、朴实而具有创意性。
在“卡通化”生活陶艺作品中,卡通形象以各种方式与茶具、餐具、饰品、花盆等结合在一起,并且装饰手法也呈多样化进展趋势,如实行像生、捏雕、刻画、彩绘等,结合形式多样,布满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想象力和共性化创意。
这些“卡通化”生活陶艺表达的不仅仅是儿童化的动漫形象,表达的更是一种生活情调与态度,特殊是对于调整和缓解都市白领阶层的工作、生活压力具有突出功能,营造出一种令人温馨愉悦的氛围。
虽然“卡通化”陶艺进展势头日渐迅猛,但由于其进展历史还很短,可以说尚处在尝摸索索的试验性阶段,因而还远未摆脱非主流的地位,这明显与其进展状况和将来前景不相匹配。
在各类陶艺展览和学术研讨中,“卡通化”陶艺均未能占据一席之地,当然,这与其本身进展还不够成熟与完善有亲密关联。
“卡通化”陶艺所表达的仍主要为西方审美形式与内容,因而,“卡通化”陶艺创需要在将来的进展中努力寻求公众认知和机遇,其首要需解决的是本土文化的表达问题,即如何使“卡通化”陶艺脱离或减弱西方文化的影响而更多地具有民族文化气息。
另外,“卡通化”陶艺目前还主要处在表层进展中,注意于外在形体的直观视觉表现上,普遍还没有触及和揭露隐蔽于外在卡通形体之后的深刻社会、文化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艺论文一.陶艺欣赏部分中国的陶瓷艺术是东方绚烂的文明财富,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至今都在世界范围内广受人们关注。
也是出于对陶艺的喜爱和好奇,这学期我选修了陶艺欣赏和制作这门课程。
在为期五周的理论课上,老师带领着我们追随陶瓷艺术的足迹,从距今8000-9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开始,我们逐步揭开了陶艺神秘的面纱。
陶艺的发展史大致可分为八个阶段,分别是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夏商周的辉煌——釉陶、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越窑青瓷、隋唐五代,南青北白和天马行空、宋代的五大名窑、元明一枝独秀的景德镇、明清幽谷古镇宜兰、以及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景德镇时代。
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特点主要是:风格以写意为主,含蓄隽永、审美情趣往往反映上次建筑的喜欢、与时代政治经济面貌和社会风尚联系紧密。
同时,陶艺是一种欣赏者、收藏者却没有作者的艺术。
理论课所介绍的陶瓷艺术主要分为新时代的彩陶、秦汉陶俑、唐三彩、四大名窑、景德镇陶瓷、元代青花、紫砂几个章节。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秦汉陶俑、唐三彩和元代青花,以下重点介绍这三章的内容。
秦汉陶俑所谓俑,是以木或陶等材料制作的人或物的雕塑作品,目的在于代替活人随葬。
俑大约是春秋战国时代才开始出现,它的前身是殉葬的活人,人殉极其残酷,在商和西周非常盛行,大量的活奴隶和活士兵被用作殉葬,随着春秋战国时代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兴起,用奴隶作为人殉的习俗也被迫改变。
同时,由于战乱,人口密度迅速降低,这才有了俑的出现,来代替残忍的活人殉葬制度。
1.秦俑1974年3月,在陵东的西杨村村民抗旱打井时,在陵墓以东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间,发现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经考古工作者的发掘,才揭开了埋葬于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宝藏。
秦始皇兵马俑是世界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1978年,前法国总理希拉克参观后说:“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
不看秦俑,不能算来过中国”。
从此秦俑被世界誉为“八大奇迹之一”,目前已挖掘出3个俑坑。
一号坑是战车和步兵混合编组的主体部队,二号坑是以骑兵和战车组成的混合部队,三号坑是统领一、二号坑的指挥部。
秦兵马俑主要有将军俑、武士陶俑、跪射俑、牵马俑等等,这些兵俑特点是高度写实,对人物面部特征的刻画尤为重视;规模宏伟,阵容严整,形体伟岸,数量巨大,造型具有一定类型化。
秦俑彩绘主要有红、绿、蓝、黄、紫、褐、白、黑八种颜色。
如果再加上深浅浓淡不同的颜色,如朱红、粉红、枣红色、中黄、粉紫、粉绿等,其颜色就不下十几种了。
红色由辰砂、铅丹、赭石制成。
绿色为孔雀石,蓝色蔚蓝铜矿,紫色为铅丹与蓝铜矿合成,褐色为褐铁矿,白色为铅白和高岭土,黑色为无定形炭。
这些矿物质都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颜料。
秦俑运用了如此丰富的矿物颜料,表明20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已能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这些颜料。
这不仅在彩绘艺术史上,而且在世界科技史上都有着重要意义。
秦俑彩绘技术也有许多独到之处。
一般在彩绘之前对陶俑表面先进行处理。
由于陶俑是没有釉的素陶,具有较多的毛细孔,表面不能滑润。
而彩绘则要求毛细孔不易太多,也不能太少,表面不易太滑,也不能太涩。
为了达到这一要求,陶俑在烧造之前表面似用极细的泥均匀涂抹,并加以压光,减少了毛孔,又提高了光洁度,同时在陶俑烧造之后,似进行了化学物理处理。
从陶俑陶片断面观察,也证明了陶俑烧造之前表面曾用细泥涂抹,有的部位不只涂抹一次,陶俑表面还涂有一层薄薄的类似以胶质的物质,表面涂胶减少了陶俑两者紧密地粘接起来,使之彩绘不易脱落。
总之,彩绘工序复杂,手法多样,着色讲究,充分显示了彩绘的层次和质感,使雕塑与彩绘达到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其中有些彩绘技法为汉代所继承。
秦兵马俑具有非常高的造诣和艺术价值,表现了其趋势磅礴的艺术造型和布局,体现了秦一统天下的强大声威。
兵马俑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不可低估,而兵马俑更是全世界的一个奇迹,他让外国人赞叹,让中国人骄傲!2.汉俑汉的陶俑,以军队形象出现,显然是受了秦俑的影响。
汉随秦制,在许多方面都继承了秦朝的传统,在陵墓制度上,自然也要效法之。
但仔细比较,二者又不尽相同。
秦始皇兵压六国,削减诸侯,各国反抗势力犹存,他时时刻刻要防止东方六国的叛乱,不仅在生前,就是在死后,也需用秦国虎狼之师惮压之。
汉文化同秦文化相比,更多的是自信、自强,它不需要像秦始皇那样的担心与忧虑,其兵马俑的出现,沿袭了传统,但内涵又不相同。
它更多的具有仪仗性质,是皇帝皇后、王公贵族地位、权势的象征,更多的具备享乐的成分。
如安陵、霸陵随葬墓中大量女侍俑、乐舞俑、动物俑的出现,都能说明这一问题,从俑的表情来看,这里没有临战前紧张的状态,而是轻松愉快,好似陪同墓主人出行游玩。
汉俑的特点是一般只注重外形表现和对具有表现心理内容的塑造,以及对内心世界集中体现的人物面部表情的刻画,不注重细节轮廓的雕刻;且身材娇小,动态丰富。
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赭、绿三色为主。
它主要是陶坯上涂上的彩釉,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色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
唐三彩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
唐代是我国封建朝代的鼎盛时期,所以说唐三彩从另外一个侧面也反映了这种唐王朝的政治、文化、生活,它跟唐代诗歌、绘画、建筑其他文化一样,共同形成了唐王朝文化的旋律,但是它又不同于其他的文化艺术,从现代的陶瓷史上认为,唐三彩在唐代陶瓷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因为在唐以前,只有单色釉,最多就是两色釉的并用,在我国的汉代,已经有了两色,即黄色和绿色两种釉彩在同一器物上的使用。
到了唐代以后,这种多彩的釉色在陶瓷器物上同时得到了运用。
从陶瓷史上有人考证,这和唐代当时的审美观点起了很大的变化有关。
在唐以前人们崇尚的是素色主义,到唐代以后,它包容了各种文化,包容了外来的好多文化,这个时候从绘画、陶瓷、金银器的制作,形成了一个灿烂文化的特点。
唐三彩在唐代的兴起有它的历史原因。
首先陶瓷业的飞速发展,以及雕塑、建筑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促使它们之间不断结合、不断发展,因此从人物到动物以及生活用具都能在唐三彩的器物上表现出来。
唐代贞观之治以后,国力强盛、百业俱兴,同时也导致了一些高官生活的腐化,于是厚葬之风日盛。
唐三彩当时也是作为一种冥器,曾经被列入官府的规定之列,一品、二品、三品、四品,就是说可以允许他随葬多少件,但是实际上明文有明文的规定,作为这些达官显贵们,并不满足于明文的规定,反而他们往往比官府规定要增加很多的倍数,去做这种厚葬。
官风如此,民风当然也如此,于是从上到下就形成了这么一种厚葬之风,这也就是唐三彩当时能够迅速在中原地区发展和兴起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
唐三彩的主要艺术特点是:釉色绚丽奇幻,饱满且生动;形体比例协调,雄浑大气;性格特征或者动态特点刻画准确,意气风发,个性张扬;敢于吸收外域文化,而显示出浓郁的异国情调。
唐三彩器物形体圆润、饱满,与唐代艺术的丰满、健美、阔硕的特征是一致的。
唐三彩的造型丰富多彩,一般可以分为动物、生活用具和人物三大类,而其中尤以动物居多。
三彩人物和动物的比例适度,形态自然,线条流畅,生动活泼。
在人物俑中,武士肌肉发达,怒目圆睁,剑拔弩张;女俑则高髻广袖,亭亭立玉,悠然娴雅,十分丰满。
动物以马和骆驼为多。
在人物塑造方面,较为有名的是唐三彩骑马狩猎俑、唐三彩才仕女俑等等,在动物塑造方面,马河骆驼最为人注目,这一方面反映了唐人的喜好,同时唐代对外交流广泛,在著名的丝绸之路上,马和骆驼作为这条古道上的必需的交通工具,担负着重要的运输任务。
其中,三彩陶马、三彩仰头马、三彩骆驼载乐俑等艺术品较为出名。
唐三彩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釉色。
作为一件器物上同时使用红绿白三种釉色,这在唐代本来就是首创,但是匠人们又巧妙地运用施釉的方法,红、绿、白三色,让它交错、间错地使用,然后在高温下经过高温烧制以后,釉色又浇融流溜形成独特的流窜工艺,出窑以后,三彩就变成了很多的色彩,它有原色、有复色、有兼色,人们能够看到的就是斑驳淋漓的多种彩色,这是唐三彩釉色的特点。
唐三彩器物形体圆润、饱满,与唐代艺术的丰满、健美、阔硕的特征是一致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复制和仿制工艺的不断提高,唐三彩的品种也越来越多。
洛阳人在传统唐三彩造型的基础上开发出了平面唐三彩,他们还将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更多更好的唐三彩作品。
唐三彩作为传统的文化产品和工艺美术品,不仅在中国的陶瓷史上和美术史上有一定的地位,而且它在中外的文化交流上也起到了相当得要的作用。
青花瓷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元代青花元代随着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需要,中国瓷业较宋代又有更大的进步,景德镇窑成功的烧制出青花瓷器。
青花瓷的普遍出现和趋于成熟,产销兴旺,元人蒋祁著《陶计略》(记元代景德镇瓷业情况的唯一书籍)中记述:“窑火既歇,商争取售,而上者择焉,谓之捡窑。
交易之际,牙侩主之……,运器入河,肩夫执券,次第件具,以凭商筹,谓之非子。
”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元代青花瓷器属于高温釉下彩瓷。
它是用钴料彩绘于制成的瓷胎上,再加罩一层透明釉料,以高温一次烧成的。
大量的考古出土品证明,元青花的蓝色稳定、沉静,图象纹饰清晰、华美,白色透明釉纯净、润泽。
元代青花瓷器是一种成熟的釉下彩瓷,是元代彩瓷的代表。
元青花瓷的成功烧制已经有七百年的历史。
由于元青花瓷在选料、配方、工艺技术和造型与装饰的审美等方面均有重要成就,使它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并对尔后青花瓷以至整个彩瓷的工艺技术与陶瓷美学产生了积极影响。
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
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
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
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
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
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
以下做一些著名的青花瓷的介绍。
青花双鱼莲花纹瓷盘该盘为元代景德镇窑产品,折沿,圈足,胎质致密洁白,胎骨厚重,形体巨大,釉面十分光亮,底部无釉呈火石红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