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欣赏与制作结业论文

合集下载

陶艺欣赏与制作课总结范文(2篇)

陶艺欣赏与制作课总结范文(2篇)

陶艺欣赏与制作课总结范文浅谈陶艺欣赏与制作-学陶艺体会关于陶艺一直都很向往,许多次在电视上看到陶艺师傅制作陶艺就有一种想要试一试的冲动。

看到大师们在那些可爱的瓷器上作画,随意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山水云云的美景,婀娜的美人,生意盎然的画面越于瓶、杯、盘、碟等之上。

于是怀着小小的兴奋选择了陶艺制作与欣赏。

在课堂上听老师讲了许多关于陶艺的知识,让我对陶艺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知道了在中国的陶瓷发展史上,先有陶后有瓷,瓷器由陶器脱胎而来。

我国古代的制陶业有辉煌、独特的成就。

自殷商时代早期,即已出现了以瓷土为胎料的白陶器和烧成温度达1200℃的印纹硬陶,开始了由陶向瓷的过渡。

东汉时期,____的越窑出产了成熟的青瓷,而迈入成熟的青瓷阶段。

北朝晚期,白瓷首先在北方出现,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

宋朝陶瓷业蓬勃发展,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地方风格浓郁,可以概括为“六大窑系”和“五大名窑”。

瓷都景德镇在元朝时崛起,并以青花瓷、釉里红瓷和卵白釉枢府瓷驰名天下。

清时期的制瓷业,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顶峰,对今日中国瓷业有着重大影响。

中国陶瓷艺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各类陶瓷中国地质大学机电学院7408208学生:刘延慧艺术品璀璨生辉。

曾经有幸去了一次景德镇,再结合老师所讲,知道了景德镇陶瓷制造始于汉代,以有近两千年的历史。

经过瓷都人世代相承地探索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国陶瓷文化。

景德镇陶瓷素以“青如天,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著称而中外响誉中外。

他们独特的造型艺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赢得世界瓷都的美称。

自五代以来,景德镇瓷器就以其制作精美、品种齐全而名扬天下。

南宋末年到元代的过渡时期,景德镇由于地处皖赣边区,战争侵扰甚少,社会经济相对安定,促进了其瓷业的繁荣发展。

尤其是元代中后期青花、釉里红等高温釉下彩器和枢府釉、铜红釉、钴蓝釉等高温颜色釉瓷的烧制成功,开创了中国瓷业发展的新局面。

景德镇的瓷工们在自己世世代代的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历代各地名窑之所长,加以发展和提高,于是景德镇由原来与各地名窑并驾齐驱的地位,逐渐发展成为全国的瓷业中心,驰名世界的瓷都。

陶艺欣赏与制作结业论文

陶艺欣赏与制作结业论文

陶艺欣赏与制作结业论文一、理论欣赏篇总结性的来说我们的理论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中华陶瓷的演变与发展过程1、在80000-9000年以前,新石器时代彩陶浮出水面。

那时的陶瓷都是在800多度的高温下烧制而成用过渡金属的氧化物作画料,这些画料耐高温,且在高温下易显色,如铁红(氧化铁)。

2、在夏、商、周出现了釉陶,这是“釉”的第一次出现,是陶瓷艺术史的一次飞跃,而在这时的陶瓷上的釉都只有几十微米厚,但却因为有釉的加入而变得很好看;3、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江南越窑便出现了青瓷,这种青瓷是在釉陶的基础之上转变而来的,青瓷的釉变厚;4、隋唐五代,南青北瓷和天马行空的造型设计成为了陶瓷艺术是上的一个鼎盛时期,其广阔的想象力为以后的器型设计奠定了基础,产生了无法超越的巅峰;5、宋代五大名窑的出现导致了瓷器的出现,这是第二次飞跃,使得瓷器到达顶峰状态;6、元明,一枝独店景德镇,清墨再染青花;在明代清幽古镇宜兴(中国陶都)出现了紫砂、有“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竞求鸣远碟”之说;7、在清代的景德镇,半透明釉发展为半透明胎,这是陶瓷艺术的第三次飞跃。

二、中国陶瓷的艺术特点:1、风格大多写意,含蓄隽永;2、审美情趣往往反映上层建筑的喜欢;3、有欣赏者、收藏者却没有作者的艺术;4、与时代政治经济面貌和社会风尚联系紧密,历新朝而层出不穷;5、因技而得道,因艺而得传,技艺融合,相得益彰。

三、各个时代的陶瓷简介1.陶的起源人类在制造工具和定居之后,开始需要储存食物和饮用水,容器的概念和容器的发明就同时产生了。

人类在新石器时代或仰韶文化时期有一个相当长的使用葫芦容器的时期,然后将葫芦容器作为陶器的天然模型,从而制成陶容器。

陶器的烧制和使用,被认为是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基本特征之一。

2.新石器时代彩陶。

(1)仰韶文化大地湾类型彩陶彩陶的发现和制作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大地湾遗址。

大地湾遗址大致可分为五期文化: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和常山下层文化。

2024年陶艺欣赏与制作课总结范本

2024年陶艺欣赏与制作课总结范本

2024年陶艺欣赏与制作课总结范本本学期的陶艺欣赏与制作课程已经结束了,回顾这段时间的学习与创作过程,我收获颇丰。

通过学习陶艺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我对陶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通过亲身体验,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创作能力。

以下是我对本学期课程的总结与思考。

首先,通过课程中的陶艺欣赏,我对陶瓷艺术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从古代的陶罐到现代的陶瓷艺术作品,每一件作品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内涵。

尤其是通过参观陶艺展览和博物馆,我亲眼目睹了一些著名陶瓷作品的魅力,深刻体会到了陶艺作品所承载的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性。

这让我对陶瓷艺术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并且对我以后的陶艺创作有了更多的启发。

其次,课程中的陶艺制作环节让我亲身体验了陶艺创作的乐趣和挑战。

通过学习陶瓷的基本工艺和技巧,我逐渐掌握了捏塑、拉坯、修整等基本操作,并且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几件作品。

通过不断尝试和实践,我发现陶艺创作需要耐心和细心,每一个步骤都需要认真对待,才能得到满意的作品。

同时,陶艺的创作也充满了惊喜与创意,每一次将作品投入火中,等待着烧制后的惊喜是一种令人期待的心情。

此外,课程中的团队合作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陶艺制作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需要合作完成一些较大的作品或特殊的工艺。

在合作中我学会了倾听与沟通,学会了互相帮助和协作,这不仅增加了工作的效率,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通过团队合作,我认识到每个人的创作能力和经验都是宝贵的,只有借助互相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完成更加完美的陶艺作品。

最后,我认识到陶艺创作是一个长久的过程,需要不断学习和磨炼。

陶艺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门艺术,需要不断的创新和探索。

所以,我决心在以后的时间里继续学习和实践陶艺,提升自己的技能和创作能力。

我希望能够参加更多的陶艺活动和展览,与更多的陶艺家交流和学习,以此来提高自己的陶艺水平,创作出更加出色的作品。

总之,通过本学期的陶艺欣赏与制作课程,我对陶瓷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自己的创作能力,并且培养了团队合作的精神。

2024年陶艺欣赏与制作课总结(3篇)

2024年陶艺欣赏与制作课总结(3篇)

2024年陶艺欣赏与制作课总结在已有的考古发现中,唐三彩中挂蓝釉的腾空骑马俑极其稀少。

据现有数据表明,国内收藏的三彩器中,仅此一件挂蓝釉的腾空骑马俑,国外至今未见类似三彩马俑的记录。

提腿马俑也是其中一种。

唐三彩的提腿马俑通常三蹄落地,右前蹄抬起。

这匹挂蓝釉的三彩马设计精巧,三蹄立于三角形底板上,前腿挺直,后腿微曲,右前腿微抬,腿部肌肉凸显出矫健的体态。

唐代工匠巧妙地捕捉到了马的特性,塑造出一匹栩栩如生、异常健美的战马形象。

是马上人俑。

在唐三彩马中,马上人俑是一个重要类别。

三彩的马上人俑坐骑通常为站立姿态,而马上人则姿态各异,既有狩猎射箭者,又有打马球者;既有胡人,也有汉人;既有男性,也有女性。

马上胡人通常具有深目高鼻、落腮胡子的特征,面容粗犷,肌肉发达,展现出强悍豪放的气质。

而马上女俑则身姿曼妙,服饰华丽,发髻高耸,体态丰腴,展现出飒爽英姿。

马拉车俑在三彩马俑中较为罕见。

马拉车俑的马体虽不大,但造型极为逼真,马头高昂,双目圆睁,仿佛在仰天长啸,同时马尾上翘,赋予作品生动的动态感。

五是立马俑,即四腿直立于长方形底板上的三彩马,是唐三彩中最常见的品种,其中也不乏精品。

例如一匹高40厘米的白色三彩马,它伸颈低头,装饰工艺极为精细,马鬃梳理整齐,杏叶形的饰片和鞍鞯上的绿边饰等细节处理得无懈可击。

唐代三彩马的装饰手法丰富多变,使人常看常新,主要包括彩带装饰法、点彩装饰法、贴花装饰法、绞胎装饰法、拉毛装饰法等。

三彩陶骆驼载乐俑也展现出独特的风格。

如一尊高58厘米、长43厘米的三彩乘驼乐俑,出土于____年____的西安墓葬,现藏于____省博物馆。

这尊三彩骆驼乐俑为唐代陪葬品,骆驼通体白色,背上覆盖着绘有菱形纹的长方形毡子,色彩斑斓,背上搭建的平台上有七名男性乐俑,分别持各种乐器,作演奏状,中间立一舞袖女俑,形态生动逼真,仿佛能听到悠扬的乐曲。

唐三彩作为传统工艺品和美术品,不仅在中国陶瓷史和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还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陶艺欣赏与制作

陶艺欣赏与制作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陶艺欣赏与制作》结业报告任课老师沈毅学生姓名文一如学号 20101004146班级161102-24陶艺号 8102011 年 10月 30日陶艺欣赏摘要:报告主要论述唐三彩的形成与其特点以及宋朝时期的五大名窑。

唐三彩釉陶始于南北朝盛于唐,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因为常用三种基本色,又在唐代形成特点,所以被后人称为“唐三彩”。

纵观中国陶艺发展,最具特色中国五大名窑为:汝窑、官窑、钧窑、定窑、哥窑。

关键词:唐三彩、五大名窑一、唐三彩(一)什么是唐三彩唐三彩釉陶始于南北朝盛于唐,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因为常用三种基本色,又在唐代形成特点,所以被后人称为“唐三彩”。

制作上首先要将开采来的矿土经过挑选、舂捣、淘洗、沉淀、晾干后,用模具作成胎入窑烧制。

唐三彩的烧制采用的是二次烧成法。

从原料上来看,它的胎体是用白色的粘土制成,在窑内经过1000-1100℃的素烧,将焙烧过的素胎经过冷却,再施以配制好的各种釉料入窑釉烧,其烧成温度为850-950℃。

在釉色上,利用各种氧化金属为呈色剂,经煅烧后呈现出各种色彩。

(二)唐三彩的兴盛唐三彩兴盛于唐朝,其原因可归为以下三点:1.政治上相对稳定,商品经济空前发达,文化艺术昌盛2.生活日渐奢华,自下而上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典章制度和厚葬之风3.唐人随性,崇文尚武,不喜拘束(三)唐三彩的艺术特点唐三彩之所以能够闻名于世,究其原因,是因为它有着其他艺术品难以超越的艺术特点:1.釉色绚丽奇幻饱满而生动唐朝时期,经济繁荣,国家昌盛,服装和器皿的色彩也因此变得炫彩华丽,这使得唐三彩的颜色也十分的饱满而生动。

2.形体比例协调,骨肉均匀,雄浑大气众所周知,唐朝时期的审美观以丰满为美,现实其国力强盛。

因此这样的特点也显示在了唐三彩的制作上,器皿的形体大多都非常的大气。

3.性格特征或动态特点互通、准确4.敢于吸收外域文化,为自己所用,产生浓郁的异国情调随着唐朝政治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外交流日显频繁,大量的异国文化涌入中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艺术品的形态,这也使得唐三彩糅合众多文化特点,为世人所惊叹。

地大陶艺结课论文

地大陶艺结课论文

陶艺欣赏和制作报告班级姓名学号一、陶艺欣赏陶瓷是一种工艺美术,也是一种民俗艺术,民俗文化,因此,它与民俗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表现出相当浓厚的民俗文化特色,广泛地反映了我国人民的社会生活、世态人情和我国人民的审美观念、审美价值、审美情趣与审美追求。

陶艺课上,我们享受欣赏陶艺带来的美感,同时我们了解每个历史时期陶艺的发展。

更多的我们随着老师的步调学会了用审美的眼光自己去寻找陶艺之美。

通过陶艺课上的学习,我主要对彩陶发展开端、四大官窑、景德镇陶瓷和青花比较感兴趣。

中国陶瓷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从传说中的黄帝尧舜及至夏朝,主要是以彩陶来标志其发展的。

彩陶发源于距今约10000前的新石器时代。

人类在新石器时代伴随着相对定居的农耕文化一起发明了烧陶技术。

其中有较为典型的仰韶文化、以及在甘肃发现的稍晚的马家窑与齐家文化。

仰韶文化的制陶业比较发达,制陶技术最能代表当时的手工业经济发展的水平。

仰韶文化的陶器,主要是泥质红陶,夹砂红陶,泥质灰陶几种,也有一些泥质黑陶和夹砂灰陶器。

马家窑文化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

陶器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陶质呈橙黄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细腻。

马家窑文化的制陶工艺已开始使用慢轮修坯。

彩陶的发达是马家窑文化显著的特点,在我国所发现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马家窑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而且它的内彩也特别发达,图案的时代特点十分鲜明。

马家窑文化彩陶马家窑文化的制陶工艺已开始使用慢轮修坯,而我们的制作课拉坯修坯只是陶艺制作的基础,可见中国陶艺的历史之悠久。

同时我们也感受到原始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中国四大瓷器官窑为定窑,官窑,钧窑,汝窑。

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制瓷技术有许多创造和进步。

北宋中后期,定窑由于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被宋朝政府选为宫廷用瓷,使其身价大增,产品风靡一时。

2024年陶艺欣赏与制作课总结范文(2篇)

2024年陶艺欣赏与制作课总结范文(2篇)

2024年陶艺欣赏与制作课总结范文____年陶艺欣赏与制作课是我校艺术类学科的一门选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陶艺的欣赏能力和制作技巧。

本次课程共持续了一个学期,通过理论学习、实际操作以及参观考察等形式,使学生对陶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验。

在这个学期的课程中,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陶艺知识,还在实践中提升了自己的技能与创作能力。

以下是我对本次课程的总结与反思。

一、理论学习在本门课程的理论学习中,我们学习了陶瓷的历史、材料与工艺以及陶瓷艺术的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这些理论的学习,我对陶瓷的起源和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对陶瓷的制作和装饰技法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学习过程中,老师的讲解生动有趣,使我们对陶瓷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同时,老师还组织了一些相关的美术展览和讲座,让我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陶艺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二、实践操作陶艺的实践操作是本门课程最重要的一环。

在这个学期的课程中,我们从基本的陶器制作开始,逐渐过渡到陶瓷雕塑和装饰等复杂的作品制作。

通过实际动手操作,我对陶艺制作中的技巧和注意事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不仅如此,我还学会了使用陶艺工具和设备,熟悉了陶艺材料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完成了多个作品,其中一些作品还参加了校内美术展,得到了很多同学和老师的赞赏。

三、参观考察在本门课程中,老师还组织了一些参观考察活动,让我们亲身体验到真正的陶艺创作环境。

我们参观了一些陶艺工作室和陶瓷材料厂,观摩了一些知名陶艺家的作品与创作过程。

通过这些参观考察活动,我对陶艺的实际应用和发展趋势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同时,我也了解到了一些陶艺的行业前景和就业机会,对以后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明确的规划。

四、个人收获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我取得了一些个人的收获。

首先,我对陶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对不同类型的陶器和装饰技法有了初步的掌握。

其次,我提升了自己的创作能力和审美水平,在实践操作中体会到了自我造物的乐趣和成就感。

陶艺制作与欣赏结课论文

陶艺制作与欣赏结课论文

陶艺制作与欣赏结课论文前言:中国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

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

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

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

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

除了在食器、装饰的使用上,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重要角色。

陶瓷原料是地球原有的大量资源黏土经过淬取而成。

而粘土的性质具韧性,常温遇水可塑,微干可雕,全干可磨;烧至700度可成陶器能装水;烧至1230度则瓷化,可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温耐腐蚀。

其用法之弹性,在今日文化科技中尚有各种创意的应用。

而我们在课上所学的陶艺则是软陶艺术,所谓“软陶”其实并不是陶,而是一种人工的低温聚合粘土。

又叫“彩陶”,也称“烧烤粘土”。

从外形上看,这种粘土的小包装极其类似橡皮泥,而在烘烤之前的玩法上也与橡皮泥有很多接近的地方。

软陶器形和硬陶较接近。

中国江南地区古代文化遗址中,出土这类陶器较多。

软陶是古代陶器,按制作方法分泥质和细砂质两种,按烘烤方式火候较低,胎体不如硬陶坚硬。

胎作红褐色、灰白色或灰色。

器表都拍印有各种几何形纹,因此也称“印纹软陶”。

软陶常识:软陶表面纹饰结构较粗疏,有绳纹、波纹、格纹、圈纹和编织纹等。

因此当软陶最初面市的时候,人们看到之后都认为这就是橡皮泥。

软陶的兴起缘于二战以后,从那个时候起,欧洲人就开始玩这种低温聚合粘土。

尽管软陶的历史不算短了,但这种低温聚合粘土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只有大约10年。

最初流行是在台湾地区。

现在“软陶”这个称谓就是沿袭了台湾的叫法。

20世纪30年代,当德国雕塑家创造这种材料时,由于它是具有高度延展性和可塑性,图样像千万种花一样缤纷灿烂,可充分满足人类的创造欲望,很快便风靡了整个欧洲地区。

后来传进美、日。

直到今天,软陶仍是手艺界DIY族的最爱。

软陶的英文名字最常见到的字是[POLYMER CLAY]。

它是一种"土",是一种"必须放进烤箱烘烤成形的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艺欣赏与制作结业论文一、理论欣赏篇总结性的来说我们的理论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中华陶瓷的演变与发展过程1、在80000-9000年以前,新石器时代彩陶浮出水面。

那时的陶瓷都是在800多度的高温下烧制而成用过渡金属的氧化物作画料,这些画料耐高温,且在高温下易显色,如铁红(氧化铁)。

2、在夏、商、周出现了釉陶,这是“釉”的第一次出现,是陶瓷艺术史的一次飞跃,而在这时的陶瓷上的釉都只有几十微米厚,但却因为有釉的加入而变得很好看;3、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江南越窑便出现了青瓷,这种青瓷是在釉陶的基础之上转变而来的,青瓷的釉变厚;4、隋唐五代,南青北瓷和天马行空的造型设计成为了陶瓷艺术是上的一个鼎盛时期,其广阔的想象力为以后的器型设计奠定了基础,产生了无法超越的巅峰;5、宋代五大名窑的出现导致了瓷器的出现,这是第二次飞跃,使得瓷器到达顶峰状态;6、元明,一枝独店景德镇,清墨再染青花;在明代清幽古镇宜兴(中国陶都)出现了紫砂、有“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竞求鸣远碟”之说;7、在清代的景德镇,半透明釉发展为半透明胎,这是陶瓷艺术的第三次飞跃。

二、中国陶瓷的艺术特点:1、风格大多写意,含蓄隽永;2、审美情趣往往反映上层建筑的喜欢;3、有欣赏者、收藏者却没有作者的艺术;4、与时代政治经济面貌和社会风尚联系紧密,历新朝而层出不穷;5、因技而得道,因艺而得传,技艺融合,相得益彰。

三、各个时代的陶瓷简介1.陶的起源人类在制造工具和定居之后,开始需要储存食物和饮用水,容器的概念和容器的发明就同时产生了。

人类在新石器时代或仰韶文化时期有一个相当长的使用葫芦容器的时期,然后将葫芦容器作为陶器的天然模型,从而制成陶容器。

陶器的烧制和使用,被认为是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基本特征之一。

2.新石器时代彩陶。

(1)仰韶文化大地湾类型彩陶彩陶的发现和制作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大地湾遗址。

大地湾遗址大致可分为五期文化: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和常山下层文化。

其历史年代从距今8000年一直延续到距今5000年。

绘饰内容:主要是形形色色的几何形纹,如∽形,十字形,网形,水波形,涡纹形和勾叶形等;也有造型生动的动物(如鱼、蛙、龟、鹿)和植物(如花果,谷叶,树枝等),以及人物纹样。

这些花纹多装饰在细泥红陶钵、碗、盆和罐的口部、腹部。

仰韶文化代表:彩陶人面鱼纹盆、鱼纹彩陶钵、彩陶黑彩三角纹钵、彩陶黑彩纹钵、黑陶兽面纹壶、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石斧彩陶缸。

(2)马家窑文化彩陶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约距今5000年—4000年。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

马家窑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特点:图案常有平行、弧曲、交叉、同心圆、漩涡的线条变化;风格流畅、繁而有序;物体刻画简单但形象。

马家窑文化代表:水波纹彩陶纹盆,旋彩纹陶尖底瓶、彩陶十字圆点网纹壶、鲵鱼纹彩陶双耳瓶、舞蹈纹彩陶盆、菱格纹彩陶双耳壶,(3)大汶口文化,特点:(1)描绘精细,构图严谨。

(2)色彩对比强烈。

代表:八角星纹彩陶杯。

3.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1)秦始皇兵马俑秦代最有特色的是写实性大型陶俑的制作,代表:秦始皇兵马俑。

秦兵马俑的特点:1,高度写实。

2巨大广博、细致精细。

3规模宏大、阵容严密、形体伟岸、数量巨大。

4,造型有一定类型化。

兵马俑的写实性由以下几点确立:(1)身份职务明确。

(2)秦俑头部都是单件雕塑,面目不同,神态各异。

(2)汉代陶俑汉代陶俑数量和种类都超过了以往。

汉俑的艺术风格奠定了中国艺术以形写神的审美基调。

这些帝王陵墓随葬陶俑,包括帝后陵墓和王公大臣陪葬墓两类,规模巨大,数量众多。

汉俑特点:1,体量小,数量大,分布广。

2,取大势,去繁缛,强调整体,注重概况。

3、题材多,内容丰富。

这一时期的陶俑代表:阳陵陶俑、杨家湾陶俑、安陵与霸陵陪葬墓陶俑、徐州北洞山与狮子山陶俑等。

4.唐代以后的陶器(1)唐三彩三彩是指釉色而言,施釉多以红、绿、黄为主,故称“唐三彩”。

三彩是釉色混合使用效果的通称,并不限于三种颜色。

除红、绿、黄外,还有白、黑、蓝、紫等颜色。

唐三彩虽然是陶器,但胎体不用陶土而用高岭土制成。

三彩釉是由单色釉变化使用发展而来的,从两汉至隋唐,单色铅釉陶都作为随葬明器而烧制。

唐三彩多为二次烧成,首先要做成素胎,然后第一次入窑烧制(也称素烧)。

素胎经过1100℃高温焙烧冷却后上釉,第二次入窑再经900℃低温烧成。

唐三彩盛行的原因:1、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艺术昌盛;2、是生活奢华,自上而下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典章制度和厚葬之风;3、还有就是唐人率真直性,崇文尚武,不喜拘束。

唐三彩特点:釉色绚丽奇幻,饱满且生动。

5. 宋代四大名窑四大名窑:汝,关,哥,均官窑特点:大量生产仿古铜、玉的器物,古朴雅致大多平淡含蓄,一色纯净。

作品:宋徽宗(天蓝色,温润感的作品)6.元代景德镇陶瓷景德镇的艺术成就:1、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2、开创以造型历代大成,技法繁多。

釉下彩绘为装饰技法(青花五彩,青花玲珑);3、造型历代大成,技法繁多。

元朝逐渐形成景德镇一枝独秀的原因有:1、历朝历代积累的丰富制瓷基础;2、特殊的地势使其免遭战乱荼毒“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3、高岭土的发现。

4,元人的喜好。

7.明清紫砂陶紫砂陶是用紫砂泥製作的一种质地坚硬的陶製品。

该陶製品外部不施釉,但外观朴雅,表面越用越光润,极富民族特色。

紫砂陶茶具有泡茶不走味、盛夏不易餿、耐冷热、急变性能好等特点,因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始创者为宜兴“金沙寺”寺僧,专抟当地的特产--细陶土加以煅炼,手捏为坯,经几道工序烧制而成,世代相传至今。

紫砂的特点:1、特有的双气孔结构使其能保持茶色茶味茶香,历久弥香;2、大气孔使其不仅寒冬腊月注沸水而不裂,且可以放在文火上烧;3、色泽古朴,肌理细腻,历经常时间抚摸,会发出黯然之光;4、无釉无彩,质朴自然,意境幽深。

二、陶瓷制作篇我想陶艺课的理论欣赏固然是整个课程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但是这一门课可以受到同学们如此多的青睐更重要的是它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亲自动手的过程——陶艺实践。

通过手工捏制作品,我们发挥了我们的创造力,让课堂不再只有单调的教学也有了妙趣横生的实践,不仅可以了解关于陶艺方面的相关知识,而且还可以亲手做出属于自己的瓷器,而这就是关键所在。

第一次课——自由发挥。

上课伊始,老师严肃的讲解了陶艺课的纪律,必须认真听取每一节课的内容,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制作,为了保证作品的烧制过程中的安全,如果有同学迟到那就只好遗憾的错过这一节课离开了。

接着老师讲解了在自由制作过程中几点小小的技巧和方法,还有要注意的方面,每位同学还领到了围裙,也许这是我们上完陶艺课之后唯一的一件的纪念品。

讲解完毕,制作之旅正式开始,我早已经迫不及待了。

在久经思考之后,我毅然决定做一个杯子,因为一实用性强,不怕看的上用不上二操作简单。

说干咱就干,把泥块缓缓的均匀压平,再用刀截取出一块长方形,这是杯壁的基本材料了,把它慢慢的卷起来,这可是一个细活儿,稍有不慎不仅做不出杯壁,反而会把泥版损坏,用老师的话说就是泥受伤了,烧制起来会有问题(血的教训啊!!!),当然。

我也是后来才在这么深刻的体会到的,当然这是后话了。

二十年来幸运之神终于向我招了招她的小手(现在想起来,我怀疑她认错人了,所以后来改正了错误),第一步做的不错一个圆筒呈现在了我的手上,那一刻我仿佛看见了自己拿着它细品香茗,干的不错,咱把底儿也盖上去试试,于是堪比911的悲剧发生了,当我把它放在桌上的那一刻,从上到下向布做的一般瞬间垮了下去,(我心底悲呼“哥们儿,你就是纸做的也没那么快吧!”),我只能说,完美的失败。

不行,有位哲人说过(虽然我现在也记不起来他是谁,但肯定不是我):“即使我只剩下两个手指,我也会用它扼住命运的咽喉。

”(呃,其实哥也说的出来这么有深度的话,只是被这小子抢注了版权而已)。

一边失败再来一遍,分析一下过程,从施工用材上来看鉴于业主单位和施工单位是一家(即本人),不存在偷工减料的嫌疑,从施工技巧上来看,所有的手法都按照了老师的介绍来的(通过了ISO9001认定的啊),没有违规操作,显然,失败是由预定目标过高,杯子的高度太高,超过了泥材的强度可支撑范围,所以导致的放下后就垮塌(据说911的大楼也是钢筋在火灾中融化了强度不够才垮的)。

Ok,吸取教训了,失败的命运,看哥不把你扼的翻白眼儿!再来一遍,高度降低了,长方形的泥板扁了不少,再把它卷起来,熟练优雅的动作让我自己都有点崇拜自己了,放在桌上,嗯,不错占了这么长的时间都没垮,应该没有事情了吧,接下来做底,按照圆筒的一端在另一块泥板上比照下大致的形状,用刀把它截下来,盖在圆筒的底部,杯子的形状大致差不多了。

端在手上细细的欣赏,一秒钟,非常得不错;五秒,其实还可以;十秒,用起来绝对没有问题;半分钟,all right,我只能再一次悲剧的承认,额,这个“碗”做的有那么一点点不好形容,好吧,命运,再让你稍微笑那么几秒钟,记住,只有几秒钟!我决定给杯子添加上把柄,盖子,因为大凡杰出的瓷器都拥有造型独特的修饰物来增加它的美感,(真的很不想承认我只是想让它更像一个杯子)。

把柄,杯盖……十分钟后,我终于可以欣慰的说:“这杯子”……等等,把柄掉了我把它先粘上……“真不错啊!!!”第二三次课——拉坯严格的来说真正开始学习陶艺制作是从第二次课——拉坯开始的。

这是很重要的一环,因为不管是从以后的器形修坯还是烧制,它与作品的成败息息相关。

看的出来老师也很重视这一环,讲了相当长一段时间。

首先是揉泥,操作者必须两手放在泥的两边,包住泥,在像和面时揉面一样,使劲的来回揉,最关键的就是不要让泥两端变长,不要出现裂横,否则的话,做出来的作品质量就会有问题。

揉捏时间大概在控制在5分钟左右。

总的来说,还行,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话说,刚有点怀念上一节课的刺激感,他就来了,你说如果不怀念的话我这节课会不会更顺一点?)。

接下来准备工作做好了,开始拉坯,先是扶泥,老师让我把泥块狠狠地砸在机器的托盘上(怕把机器砸坏,我没敢用劲儿,事实证明没多大的影响,为了保护咱们学校的公共财产,我觉得老师可以把这步改一下,当然如果能在每一届同学面前稍微提一下发现者的名字,我在这里代表他表示感谢了),根据老师所讲解的:由外及里,从上到下,循序渐进12字方针,我开始了幸福的拉坯生活(唉,年轻的时候就是这么容易乐观)。

由于第一节课的那个杯子有点像碗,我决定这次一定要做出来一个完美的杯子(事实上终于还是做出了三个血统更纯正的碗),把它作为一件浪漫的礼物送给……咳,扯得有点远了,回到主题,老师说要把泥在手和机器的作用力下扶到正中间,再在上面拉自己想要的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