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制作与欣赏结课论文
陶艺欣赏与制作课总结范文(2篇)

陶艺欣赏与制作课总结范文浅谈陶艺欣赏与制作-学陶艺体会关于陶艺一直都很向往,许多次在电视上看到陶艺师傅制作陶艺就有一种想要试一试的冲动。
看到大师们在那些可爱的瓷器上作画,随意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山水云云的美景,婀娜的美人,生意盎然的画面越于瓶、杯、盘、碟等之上。
于是怀着小小的兴奋选择了陶艺制作与欣赏。
在课堂上听老师讲了许多关于陶艺的知识,让我对陶艺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知道了在中国的陶瓷发展史上,先有陶后有瓷,瓷器由陶器脱胎而来。
我国古代的制陶业有辉煌、独特的成就。
自殷商时代早期,即已出现了以瓷土为胎料的白陶器和烧成温度达1200℃的印纹硬陶,开始了由陶向瓷的过渡。
东汉时期,____的越窑出产了成熟的青瓷,而迈入成熟的青瓷阶段。
北朝晚期,白瓷首先在北方出现,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
宋朝陶瓷业蓬勃发展,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地方风格浓郁,可以概括为“六大窑系”和“五大名窑”。
瓷都景德镇在元朝时崛起,并以青花瓷、釉里红瓷和卵白釉枢府瓷驰名天下。
清时期的制瓷业,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顶峰,对今日中国瓷业有着重大影响。
中国陶瓷艺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各类陶瓷中国地质大学机电学院7408208学生:刘延慧艺术品璀璨生辉。
曾经有幸去了一次景德镇,再结合老师所讲,知道了景德镇陶瓷制造始于汉代,以有近两千年的历史。
经过瓷都人世代相承地探索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国陶瓷文化。
景德镇陶瓷素以“青如天,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著称而中外响誉中外。
他们独特的造型艺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赢得世界瓷都的美称。
自五代以来,景德镇瓷器就以其制作精美、品种齐全而名扬天下。
南宋末年到元代的过渡时期,景德镇由于地处皖赣边区,战争侵扰甚少,社会经济相对安定,促进了其瓷业的繁荣发展。
尤其是元代中后期青花、釉里红等高温釉下彩器和枢府釉、铜红釉、钴蓝釉等高温颜色釉瓷的烧制成功,开创了中国瓷业发展的新局面。
景德镇的瓷工们在自己世世代代的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历代各地名窑之所长,加以发展和提高,于是景德镇由原来与各地名窑并驾齐驱的地位,逐渐发展成为全国的瓷业中心,驰名世界的瓷都。
陶艺教学论文六篇

陶艺教学论文六篇陶艺教学论文范文1(1)陶艺教育在素养教育中的应用。
陶艺教育是一种基于艺与工的教育方式,能够对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提升学习者的综合素养。
在陶艺教育实践中,尤其是学习者能够以一种纯粹的、浑然天成的心态去创作陶艺座屏,而冲破传统教条教育的束缚,从而有效地爱护学习者的个人爱好与挖掘学习者的创作潜力。
在进行教育实践中,学习者通过主观的想象力,发挥对实体与虚拟物体的充分联想和想象,一种非语言性的东西将想象的画面、个人情感等外化在陶瓷艺术上,以丰富的表情、立体感等呈现出艺术的特性,从而在实践中挖掘学习者的想象力和创作天赋。
(2)陶艺教育的教育功能。
陶艺教育的教育功能正是对艺术与工艺的完善呈现和详细实践。
在实践过程中,同学是陶艺教育的主体,而艺术与工艺则是陶艺教育的内涵,同学在接受陶艺教育过程中,将能够对其自身的制造力的挖掘、智力的培育以及共性的树立等进行完善。
首先,陶艺教育重视艺术素养的培育,有助于挖掘同学的制造力。
在陶艺教育实践中,同学是主体,需要不断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接触的图像、实物等实体以及虚拟的东西进行想象,凭借其对社会生活、文化科学等的感知和熟悉,以观看者的角度提炼升华,并借助艺术的观赏力量和表现力量,在实践过程中呈现出来。
其次,陶艺教育重视工艺技能的把握,有助于开发同学的智力。
人类的大脑是一个简单的系统,掌握着个人动作、形象思维、语言以及抽象思维等力量。
对于青少年学习者而言,其智力开发程度远远不足,可开发空间巨大,孕育无限的发掘潜力。
陶艺教育重视学习者工艺技能的把握,强调形象思维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最终,陶艺教育基于艺术与工艺,有助于培育同学的共性和陶冶情操。
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陶艺承载着历史的积淀与对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记录和表现。
人们对于陶瓷艺术的观赏和审美观也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转变,陶艺教育基于艺术与工艺,以娴熟的工艺呈现完善的艺术,需要学习者共性的表述与情操的流露。
陶艺欣赏与制作结业论文

陶艺欣赏与制作结业论文一、理论欣赏篇总结性的来说我们的理论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中华陶瓷的演变与发展过程1、在80000-9000年以前,新石器时代彩陶浮出水面。
那时的陶瓷都是在800多度的高温下烧制而成用过渡金属的氧化物作画料,这些画料耐高温,且在高温下易显色,如铁红(氧化铁)。
2、在夏、商、周出现了釉陶,这是“釉”的第一次出现,是陶瓷艺术史的一次飞跃,而在这时的陶瓷上的釉都只有几十微米厚,但却因为有釉的加入而变得很好看;3、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江南越窑便出现了青瓷,这种青瓷是在釉陶的基础之上转变而来的,青瓷的釉变厚;4、隋唐五代,南青北瓷和天马行空的造型设计成为了陶瓷艺术是上的一个鼎盛时期,其广阔的想象力为以后的器型设计奠定了基础,产生了无法超越的巅峰;5、宋代五大名窑的出现导致了瓷器的出现,这是第二次飞跃,使得瓷器到达顶峰状态;6、元明,一枝独店景德镇,清墨再染青花;在明代清幽古镇宜兴(中国陶都)出现了紫砂、有“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竞求鸣远碟”之说;7、在清代的景德镇,半透明釉发展为半透明胎,这是陶瓷艺术的第三次飞跃。
二、中国陶瓷的艺术特点:1、风格大多写意,含蓄隽永;2、审美情趣往往反映上层建筑的喜欢;3、有欣赏者、收藏者却没有作者的艺术;4、与时代政治经济面貌和社会风尚联系紧密,历新朝而层出不穷;5、因技而得道,因艺而得传,技艺融合,相得益彰。
三、各个时代的陶瓷简介1.陶的起源人类在制造工具和定居之后,开始需要储存食物和饮用水,容器的概念和容器的发明就同时产生了。
人类在新石器时代或仰韶文化时期有一个相当长的使用葫芦容器的时期,然后将葫芦容器作为陶器的天然模型,从而制成陶容器。
陶器的烧制和使用,被认为是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基本特征之一。
2.新石器时代彩陶。
(1)仰韶文化大地湾类型彩陶彩陶的发现和制作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大地湾遗址。
大地湾遗址大致可分为五期文化: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和常山下层文化。
陶艺欣赏与制作课总结(二篇)

陶艺欣赏与制作课总结陶艺校本课程总结塔山中学王溢中国陶瓷艺术博大精深,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代表作。
这其中的陶器精品、名品不计其数。
三彩文官俑、三彩武士俑、三彩天王俑、三彩陶骆驼载乐俑、三彩骑马女俑、唐三彩马……这无一不是各中精品。
众所周知,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
而唐三彩在这一时期兴起有它的历史原因。
首先陶瓷业的飞速发展,以及雕塑、建筑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促使它们之间不断结合、不断发展,因此从人物到动物以及生活用具都能在唐三彩的器物上表现出来。
唐代贞观之治以后,国力强盛、百业俱兴,同时也导致了一些____生活的腐化,于是厚葬之风日盛。
唐三彩当时也是作为一种冥器,曾经被列入官府的规定之列,一品、二品、三品、四品,就是说可以允许他随葬多少件,但是实际上明文有明文的规定,作为这些达官显贵们,并不满足于明文的规定,反而他们往往比官府规定要增加很多的倍数,去做这种厚葬。
官风如此,民风当然也如此,于是从上到下就形成了这么一种厚葬之风,这也就是唐三彩当时能够迅速在中原地区发展和兴起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
它主要是陶坯上涂上的彩釉,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色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
唐三彩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____力。
唐三彩用于随葬,做为明器,因为它的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
唐三彩分布在长安和洛阳两地,在长安的称西窑,在洛阳的则称东窑。
唐代盛行厚葬,不仅是大官贵族,百姓也如此,已形成一股风气。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
首先要将开采来的矿土经过挑选、舂捣、淘洗、沉淀、晾干后,用模具作成胎入窑烧制。
唐三彩的烧制采用的是二次烧成法。
2024年陶艺欣赏与制作课总结范本

2024年陶艺欣赏与制作课总结范本本学期的陶艺欣赏与制作课程已经结束了,回顾这段时间的学习与创作过程,我收获颇丰。
通过学习陶艺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我对陶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通过亲身体验,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创作能力。
以下是我对本学期课程的总结与思考。
首先,通过课程中的陶艺欣赏,我对陶瓷艺术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从古代的陶罐到现代的陶瓷艺术作品,每一件作品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内涵。
尤其是通过参观陶艺展览和博物馆,我亲眼目睹了一些著名陶瓷作品的魅力,深刻体会到了陶艺作品所承载的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性。
这让我对陶瓷艺术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并且对我以后的陶艺创作有了更多的启发。
其次,课程中的陶艺制作环节让我亲身体验了陶艺创作的乐趣和挑战。
通过学习陶瓷的基本工艺和技巧,我逐渐掌握了捏塑、拉坯、修整等基本操作,并且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几件作品。
通过不断尝试和实践,我发现陶艺创作需要耐心和细心,每一个步骤都需要认真对待,才能得到满意的作品。
同时,陶艺的创作也充满了惊喜与创意,每一次将作品投入火中,等待着烧制后的惊喜是一种令人期待的心情。
此外,课程中的团队合作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陶艺制作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需要合作完成一些较大的作品或特殊的工艺。
在合作中我学会了倾听与沟通,学会了互相帮助和协作,这不仅增加了工作的效率,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通过团队合作,我认识到每个人的创作能力和经验都是宝贵的,只有借助互相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完成更加完美的陶艺作品。
最后,我认识到陶艺创作是一个长久的过程,需要不断学习和磨炼。
陶艺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门艺术,需要不断的创新和探索。
所以,我决心在以后的时间里继续学习和实践陶艺,提升自己的技能和创作能力。
我希望能够参加更多的陶艺活动和展览,与更多的陶艺家交流和学习,以此来提高自己的陶艺水平,创作出更加出色的作品。
总之,通过本学期的陶艺欣赏与制作课程,我对陶瓷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自己的创作能力,并且培养了团队合作的精神。
2024年陶艺欣赏与制作课总结(3篇)

2024年陶艺欣赏与制作课总结在已有的考古发现中,唐三彩中挂蓝釉的腾空骑马俑极其稀少。
据现有数据表明,国内收藏的三彩器中,仅此一件挂蓝釉的腾空骑马俑,国外至今未见类似三彩马俑的记录。
提腿马俑也是其中一种。
唐三彩的提腿马俑通常三蹄落地,右前蹄抬起。
这匹挂蓝釉的三彩马设计精巧,三蹄立于三角形底板上,前腿挺直,后腿微曲,右前腿微抬,腿部肌肉凸显出矫健的体态。
唐代工匠巧妙地捕捉到了马的特性,塑造出一匹栩栩如生、异常健美的战马形象。
是马上人俑。
在唐三彩马中,马上人俑是一个重要类别。
三彩的马上人俑坐骑通常为站立姿态,而马上人则姿态各异,既有狩猎射箭者,又有打马球者;既有胡人,也有汉人;既有男性,也有女性。
马上胡人通常具有深目高鼻、落腮胡子的特征,面容粗犷,肌肉发达,展现出强悍豪放的气质。
而马上女俑则身姿曼妙,服饰华丽,发髻高耸,体态丰腴,展现出飒爽英姿。
马拉车俑在三彩马俑中较为罕见。
马拉车俑的马体虽不大,但造型极为逼真,马头高昂,双目圆睁,仿佛在仰天长啸,同时马尾上翘,赋予作品生动的动态感。
五是立马俑,即四腿直立于长方形底板上的三彩马,是唐三彩中最常见的品种,其中也不乏精品。
例如一匹高40厘米的白色三彩马,它伸颈低头,装饰工艺极为精细,马鬃梳理整齐,杏叶形的饰片和鞍鞯上的绿边饰等细节处理得无懈可击。
唐代三彩马的装饰手法丰富多变,使人常看常新,主要包括彩带装饰法、点彩装饰法、贴花装饰法、绞胎装饰法、拉毛装饰法等。
三彩陶骆驼载乐俑也展现出独特的风格。
如一尊高58厘米、长43厘米的三彩乘驼乐俑,出土于____年____的西安墓葬,现藏于____省博物馆。
这尊三彩骆驼乐俑为唐代陪葬品,骆驼通体白色,背上覆盖着绘有菱形纹的长方形毡子,色彩斑斓,背上搭建的平台上有七名男性乐俑,分别持各种乐器,作演奏状,中间立一舞袖女俑,形态生动逼真,仿佛能听到悠扬的乐曲。
唐三彩作为传统工艺品和美术品,不仅在中国陶瓷史和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还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地大陶艺结课论文

陶艺欣赏和制作报告班级姓名学号一、陶艺欣赏陶瓷是一种工艺美术,也是一种民俗艺术,民俗文化,因此,它与民俗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表现出相当浓厚的民俗文化特色,广泛地反映了我国人民的社会生活、世态人情和我国人民的审美观念、审美价值、审美情趣与审美追求。
陶艺课上,我们享受欣赏陶艺带来的美感,同时我们了解每个历史时期陶艺的发展。
更多的我们随着老师的步调学会了用审美的眼光自己去寻找陶艺之美。
通过陶艺课上的学习,我主要对彩陶发展开端、四大官窑、景德镇陶瓷和青花比较感兴趣。
中国陶瓷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从传说中的黄帝尧舜及至夏朝,主要是以彩陶来标志其发展的。
彩陶发源于距今约10000前的新石器时代。
人类在新石器时代伴随着相对定居的农耕文化一起发明了烧陶技术。
其中有较为典型的仰韶文化、以及在甘肃发现的稍晚的马家窑与齐家文化。
仰韶文化的制陶业比较发达,制陶技术最能代表当时的手工业经济发展的水平。
仰韶文化的陶器,主要是泥质红陶,夹砂红陶,泥质灰陶几种,也有一些泥质黑陶和夹砂灰陶器。
马家窑文化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
陶器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陶质呈橙黄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细腻。
马家窑文化的制陶工艺已开始使用慢轮修坯。
彩陶的发达是马家窑文化显著的特点,在我国所发现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马家窑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而且它的内彩也特别发达,图案的时代特点十分鲜明。
马家窑文化彩陶马家窑文化的制陶工艺已开始使用慢轮修坯,而我们的制作课拉坯修坯只是陶艺制作的基础,可见中国陶艺的历史之悠久。
同时我们也感受到原始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中国四大瓷器官窑为定窑,官窑,钧窑,汝窑。
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制瓷技术有许多创造和进步。
北宋中后期,定窑由于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被宋朝政府选为宫廷用瓷,使其身价大增,产品风靡一时。
2024年陶艺欣赏与制作课总结范文(2篇)

2024年陶艺欣赏与制作课总结范文____年陶艺欣赏与制作课是我校艺术类学科的一门选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陶艺的欣赏能力和制作技巧。
本次课程共持续了一个学期,通过理论学习、实际操作以及参观考察等形式,使学生对陶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验。
在这个学期的课程中,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陶艺知识,还在实践中提升了自己的技能与创作能力。
以下是我对本次课程的总结与反思。
一、理论学习在本门课程的理论学习中,我们学习了陶瓷的历史、材料与工艺以及陶瓷艺术的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这些理论的学习,我对陶瓷的起源和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对陶瓷的制作和装饰技法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学习过程中,老师的讲解生动有趣,使我们对陶瓷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同时,老师还组织了一些相关的美术展览和讲座,让我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陶艺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二、实践操作陶艺的实践操作是本门课程最重要的一环。
在这个学期的课程中,我们从基本的陶器制作开始,逐渐过渡到陶瓷雕塑和装饰等复杂的作品制作。
通过实际动手操作,我对陶艺制作中的技巧和注意事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不仅如此,我还学会了使用陶艺工具和设备,熟悉了陶艺材料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完成了多个作品,其中一些作品还参加了校内美术展,得到了很多同学和老师的赞赏。
三、参观考察在本门课程中,老师还组织了一些参观考察活动,让我们亲身体验到真正的陶艺创作环境。
我们参观了一些陶艺工作室和陶瓷材料厂,观摩了一些知名陶艺家的作品与创作过程。
通过这些参观考察活动,我对陶艺的实际应用和发展趋势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同时,我也了解到了一些陶艺的行业前景和就业机会,对以后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明确的规划。
四、个人收获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我取得了一些个人的收获。
首先,我对陶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对不同类型的陶器和装饰技法有了初步的掌握。
其次,我提升了自己的创作能力和审美水平,在实践操作中体会到了自我造物的乐趣和成就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艺制作与欣赏结课论文
前言:
中国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
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
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
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
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
除了在食器、装饰的使用上,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重要角色。
陶瓷原料是地球原有的大量资源黏土经过淬取而成。
而粘土的性质具韧性,常温遇水可塑,微干可雕,全干可磨;烧至700度可成陶器能装水;烧至1230度则瓷化,可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温耐腐蚀。
其用法之弹性,在今日文化科技中尚有各种创意的应用。
而我们在课上所学的陶艺则是软陶艺术,所谓“软陶”其实并不是陶,而是一种人工的低温聚合粘土。
又叫“彩陶”,也称“烧烤粘土”。
从外形上看,这种粘土的小包装极其类似橡皮泥,而在烘烤之前的玩法上也与橡皮泥有很多接近的地方。
软陶器形和硬陶较接近。
中国江南地区古代文化遗址中,出土这类陶器较多。
软陶是古代陶器,按制作方法分泥质和细砂质两种,按烘烤方式火候较低,胎体不如硬陶坚硬。
胎作红褐色、灰白色或灰色。
器表都拍印有各种几何形纹,因此也称“印纹软陶”。
软陶常识:
软陶表面纹饰结构较粗疏,有绳纹、波纹、格纹、圈纹和编织纹等。
因此当软陶最初面市的时候,人们看到之后都认为这就是橡皮泥。
软陶的兴起缘于二战以后,从那个时候起,欧洲人就开始玩这种低温聚合粘土。
尽管软陶的历史不算短了,但这种低温聚合粘土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只有大约10年。
最初流行是在台湾地区。
现在“软陶”这个称谓就是沿袭了台湾的叫法。
20世纪30年代,当德国雕塑家创造这种材料时,由于它是具有高度延展性和可塑性,图样像千万种花一样缤纷灿烂,可充分满足人类的创造欲望,很快便风靡了整个欧洲地区。
后来传进美、日。
直到今天,软陶仍是手艺界DIY族的最爱。
软陶的英文名字最常见到的字是[POLYMER CLAY]。
它是一种"土",是一种"必须放进烤箱烘烤成形的土"。
不同颜色的土,可以聚合、塑造成各种千变万化的图样和形状,难怪有人预测,[软陶]将是21世纪最迷人的工艺材料。
软陶进入中国已有十多个年头,从起源来讲软陶源自欧洲,是一个纯粹的舶来品。
软陶的发明者应该是德国一名叫Fifi Rehbinder的妇女,初期也只是一些个人在使用,真正出现商业的品牌是在1964年,她将配方出售给就是现在知名的Eberhard Faber 公司,从此FIMO这个世界最早的软陶品牌就诞生了。
课上所学多为未烘烤的半成品,初接触软陶是并不了解用剩的软陶材料及未烘烤的半成品该如何保存。
后来翻看资料以后才了解:
软陶本身不含水份,所以不会粘上。
可以用铝箔、蜡纸或保鲜膜包好,放在阴凉的地方。
存放时,要注意避免阳光直射或高热的场所,以免软陶受紫外线及高热产生变质。
完成的作品可用清水清洗擦拭,不会退色或破裂,清洗之后再上一次亮光蜡或少许的油可使表面光滑。
软陶在常温下是不会变质的,制作时利用掌温先将陶土置放在掌心搓揉。
使其柔软。
倘若陶太过于柔软,可以先把它放入冰箱中,稍后取出,即可得到一定的改善,更利于操作使用。
上软陶课的同学都有一个共同的烦心事—软陶工作时的不整洁。
经过一周周的软陶制作课,我的软陶制作的经验也得到累积,加上相关资料的查阅,我认识到其实软陶制作前的准备工作才是陶艺品制作过程中出现各种小麻烦的关键所在:首先最好选择一个表面平滑,坚硬耐割,面积广大的工作台面,如玻璃、大理石、陶瓷或美耐米桌面。
这些都是非常理想的工作台面,不但不粘、耐割,而且易清洗,如果是塑胶、木头桌面,则最好再铺一块上述材质的工作板。
其次,在搓土之前,将双手洗净、擦干,再抹上一点乳液或护手霜(不要抹太多),待乳液被皮肤吸收干一些时。
手上就形成了一层类似保护膜的油层,在搓土或制作时就不会过于粘手。
如果制作的是彩色软陶土,在搓土时最好先搓浅色,再搓深色,这样可防止浅色土弄脏。
最后的手部清洁,也是抹上一点乳液或护手霜,用力搓揉,再用肥皂洗净即可。
此外,我觉得软陶制作的难点就是揉土。
揉土是软陶制作的必要工序,其目的是把未经加工的软陶材料揉制均匀,使材料的内部密度加大,减少裂痕与气泡的存在。
揉制“成熟”的软陶材料在整个制作过程中都会得心应手。
软陶制作的重要过程是造型。
课上老师一直在重复强调——作品的成功与否有一大半是看制作者是否有超出想象创意。
简单的软陶制作不外乎以下几种造型,如球形、鼓形、方型、水滴形、柱形、弯柱形等等。
为了使软陶作品更加生动活泼,可以利用其他的物体为工具,将软陶制作出完全不同的质感。
如利用各种粗细不等的针、管、纱窗布、树叶、牙刷、梳子等等,当然,课上时若没有准备好工具,手头旁有的物件也可利用,尽大家所想象,用矿泉水瓶、卡套、发卡等等结合自己的想象制作出各种不同的质感更加有型的软陶作品。
另外要说的是,软陶艺术远远超出课上所学的范围,一般市售的软陶,就已经有数十种颜色,这些颜色来源于三原色混合法则,即只要把握几个基本的原则,就可以调出自己想要的颜色。
除了三原色之外,加入适量的黑或白色,可使原本鲜艳的色彩变得沉稳或粉嫩。
其实第一次调色时,不一定能马上调出自己想要的色彩,但是只要多多尝试累积经验,更甚而每次调色都把颜色和比例做简单的笔记记录下来,便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很短时间内,马上就能成为软陶调色的高手。
软陶作品在造型完成之后,都必须经过烘烤箱烘烤,此过程对于软陶作品有直接的影响。
这是课上我们完全没有接触过的课程:
一、水煮定型法:(适用于没有烤箱的初学者)
将软陶作品放入冷水(最好使用纯净水,因为自来水中含有碳酸钙,会使作品表面“结垢”影响美观)中,文火加热直至开锅,并保持此状态10-20分钟(视作品大小而定),关火后,带水捞出或等水温自然冷却后,再将作品捞出(注:定型全过程一定要使用文火,一定要让陶泥有一个缓慢升温或降温的过程,大火会导致物品因内外温差过大而裂开哟)。
若一次定型硬度不理想,可再重复一次或几次,直到达到满意效果为止,(但要注意要等完全冷却后再投入冷水中二次定型)。
二、烘烤定型法:(属最适合软陶的定型方法之一)
将要定型的软陶作品放入烤箱中,设置烘烤温度为110-150摄氏度,烘烤5-10分钟(视作品大小而定、温度不宜超过170度),烘烤后,不要立即打开炉门,等炉温自然降至室温时再将作品取出(中途可随时间推移慢慢开小缝散热)。
(注:如烘烤后立刻打开炉门,冷空气迅速进入炉内,会造成作品因内外温差过大而导致开裂,所以一定要遵循“缓慢升温或降温”的原则。
)
结束语:
对于软陶,我所知道的也就局限于此,深知所学太浅,但是这对于开学前的我已经是很大的进步。
我曾经对软陶的“误会”很大,像其他人一样,一直都以为软陶是橡皮泥。
但是通过这次的学习,我了解到了它不像橡皮泥有难闻的气味,手感上更是有着千差万别。
我喜欢上了软陶,软陶比我想象中要好很多。
除了完成课上老师要求的作品,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形象,都可以随性捏出来。
正是因为陶艺选修课程,我知道了不一样的陶艺世界,小小的软陶,亦给了我大大的提示:软陶的制作过程,就像是生活一样——要有耐心、细心、和信心,懂得了浮躁是做不好任何事的。
我喜欢在看到自己的作品之后的那种感觉,是种很难用语言来表达的满足感。
虽然没有见过老师亲自做过软陶作品,但老师的说教,老师的一言一行仍旧使我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自身的艺术修养,也认识到了不同系别的同学,彼此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同时我也很感谢陶艺课老师,谢谢您开设这门课程,让我在学习工作的紧张之余还能拥有一方乐土。
每次上软陶课都给我一种快乐的感觉,就像回到小时候一群小伙伴一起玩泥巴的日子,是轻松的、惬意的、毫无负担自由自在的。
10工程监理
陈依琳
2011.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