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君权时期法国广场和园林建设特征和典型案例
浅析法国园林

浅析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作者:闫晨(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专业三年级)【摘要】:在世界园林史中,西方古典园林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西方古典园林以欧洲古典园林为主,包括了法国古典园林、英国古典园林、意大利古典园林等知名园林流派。
其中,法国古典园林以其恢弘的气势闻名。
本文简要分析了法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程、造园手法、主要特征和代表作品等。
【关键词】:法国园林勒〃诺特造园手法代表作品文艺复兴以后,意大利的露台式园林风靡欧洲。
法国的造园既接受了意大利造园的影响,又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到17世纪下半叶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勒〃诺特的脱颖而出,标志法国园林单纯模仿意大利造园的结束,法国园林从此得到蓬勃发展。
由于这时的法国园林艺术是古典主义文化的一部分,因而其在欧洲又被称为古典主义园林艺术,而以法国的宫廷花园为代表的园林被称为勒〃诺特式园林。
一、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发展历程法国古典主义园林最早萌芽在罗马——高卢时期[1]。
而在中世纪出现了附属于封建主或是修道院寨堡的园子,以种植蔬菜、果木和草药为主。
这种园子由水渠划分成方形的地块,水井位于园子的中央,井上用格栅建亭并覆以攀缘植物。
或用格栅建造的拱架在小径上,以攀缘植物形成绿色走廊。
园子的一侧建有鱼池,树木修剪成几何形状或动物形状。
16 世纪初,法国园林受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园林风格的影响,出现了台地式园林布局、岸洞、果盘式喷泉等要素。
这些园林已经开始注意到因地制宜。
由于法国地势平坦,易于建设较意大利园林的规模更加宏大的园林。
在园林理水技巧上,多用较平静的水池和水渠,而很少用意大利园林常用的瀑布和落水;在树木和植物的边缘上加以花卉镶边,后逐步大量运用花卉,最终发展为绣花式花坛。
17 世纪上半叶,古典主义在法国文化界的各个领域开始盛行,造园艺术也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1683年,布瓦索在他的《论依据自然和艺术的原则造园》一书中,肯定了人工美高于自然美,而人工美的基本原则是变化的统一。
7.2 绝对君权与法国古典主义建筑

镜厅,又称镜廊,凡尔赛宫最著名的大厅,一面是面向花园的17扇巨 大落地玻璃窗,另一面是由483块镜子组成的巨大镜面。镜廊拱形天花板 上是勒勃兰的巨幅油画。天花板上为24具巨大的波希米亚水晶吊灯,以
及歌颂太阳王功德的油画。
凡 尔 赛 宫
牛眼窗前 厅
只是在1701年,国王的寝宫才位于 宫殿的中心,路易十四此时六十三 岁。在此,国王进行起卧仪式,渡 过一天中重要的环节,如:“小鸿 宴”(午餐)和举行召见。
7.2 绝对君权与法国古典主义建筑
宫廷文化成了占 主导地位的文化
麦松府邸
丹枫白露宫
油画《有卢浮宫的巴黎景色》
拿破仑广场
卢浮宫西立面
卢浮宫的豪洛克亭
卢 浮 宫
卢浮宫东立面
28m 13.38m
1/3h 28m
6.69m
48m 96m
它的总体是单纯简洁的, 法国传统的高坡屋顶被意大利式的平屋顶代替了, 加强了几何性,从此成了惯例。
起床仪式大概持续一个小时, 朝臣按照等级分六组进入。国王在 数百人面前起床,梳理和穿衣。这 个大厅保持着原有的装饰,特别是 一些油画作品:瓦朗坦·德·布隆 涅的《四位福音传道者》和《向恺 撒献礼》,卡拉霄罗的《圣·让· 巴蒂斯特》,多米尼坎的《玛丽· 玛大助纳》,范·迪克的《自画像 》和《德·蒙卡德男爵》。
凡 尔 赛 宫 西 花 园
又因为用双柱,所以开间虽大而仍然强壮有力, 并且造成了节奏的变化,使构图丰富。
卢浮宫西立面的法国式高屋顶
卢浮宫东立面
凡尔赛宫
Chateau de Versailles
欧洲最大的王宫,其包括宫殿、花园和放射形大 道。建筑风格属古典主义。
凡尔塞宫入口
凡尔赛宫
凡 尔 赛 宫 的 大 理 石 院
法国园林案例分析

第一段:刺绣花坛、王冠喷泉、长条形水池,形成垂直于中 轴的横轴。东端地势 高,修筑了三个台层。
第二段:花园 中轴路两侧,草坪 花坛围绕的椭圆形 水池
一、二台层向北望,横轴大运河、 洞府雕像
第三段:中轴线焦点,海格力士 雕像
该花园位于巴黎南约 50千米,是法国财政大臣 尼古拉福凯的庄园。 焦点上的宫殿,延伸 数千米的中轴线,都表现 出惟我独尊、王权浩荡的 思想。 园林编织在条理清晰、 秩序严谨、主次分明的几 何网格之中,强调几何构 图感,中央集权的政体得 到合乎理性的体现。
太阳被作为国王的象征,在园林的主题中被反复强调。长达两公 里的林荫大道分段布置着无数的喷泉、雕塑和绣毯一般的花坛,都按 照几何图形严格对称。道路两侧的树林里点缀着山洞、迷宫、剧场以 及别墅,形成一系列的景观。凡尔赛宫是国王君权的象征,整座花园 雄浑的气度和雍容华贵的景观令法国骄傲,成为欧洲皇家园林的第一
简介
勒· 诺特尔(André Le Notre 16311700),17世纪法国著名造园家。在路 易十四强化中央集权、专制王权进入极盛 时期,其在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美学、绘 画、雕塑和建筑园林艺术获得了辉煌成就。 勒· 诺特尔是当时的宫廷园艺师,他作 为路易十四的宫廷造园家长达40年,成 名作为沃勒维贡特府邸花园,是法国古典 主义园林的杰出代表。
主要作品
凡尔赛宫苑、沃勒维贡特府邸花园、 枫丹白露城堡花园、圣克洛花园、尚蒂伊 府邸花园、丢勒里花园、索园、克拉尼花 园、默东花园等
沃-勒-维贡特府邸花园
花园的布置由北向南延伸,由中轴向两侧过渡。地势由北向南缓缓降 南北轴上采用三段式处理: 第一段紧邻府邸,以绣花花坛为主,强调人工装饰性; 第二段以水景为主,重点在喷泉和水镜面;
11第十一章 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讲课讲稿

冬 宫
夏 宫
德意志的卡尔斯鲁城市
规划思想:城市统治者企图使市民在生活中处处感到王权 的支配力量。
丹麦哥本哈根的阿玛连堡广场(Amalienborg Place) ,建 于1749年。该广场为八角形平面,周围建筑严格对称。广场中 央有骑马像,街道底景一端面向大理石教堂,另一端面向船埠。
(1)绝对君权时期的政治、经济特征是什么?为什么 说法兰西是当时欧洲城市与建筑的中心?
古典主义---君权专制与唯理主义思潮的产物 强调:理性的、永恒的、高贵的、有秩序(古典柱式、对
称与协调感、几何与数学关系)、明确结构上的主从关系--王权至上!国王万岁!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美学、数学等系 统理论和基本原则。
第二节 绝对君权时期的法国城市
朕即国家 --法皇路易十四
一、巴黎城市改建---炫耀君权与国家强大
很大发展,并且开始把绿化布置、喷泉雕像、建筑小品和 周围建筑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以及处理好广场大小和周 围建筑高度的比例,广场周围的环境以及广场与广场之间 的联系。
代表性的广场:路易十四广场(旺道姆广场)、协和 广场和洛林首府南锡(Nancy)的中心广场群。
旺道姆广场:
协和广场:
平面长方形,四角抹去开,敞短设边计的、正历中经连多接年着修建、衔接丢 一条短街。广场上的建勒筑里是花三园层与的香。榭底里层舍是大券街廊、,丰富细致的 廊里设店铺。这种做法景开观始设于计17世纪初,后一直 被沿用,成为法国商业广场和街道的传统。
南锡的市中心广场
四、法国园林建设 闻名世界的是著名造园家诺特
(Andre Le Notre)设计的杰作维康 宫和凡尔赛宫。
维康宫:布置简单、对称而严 谨,在轴线两侧布置了一些惊异的、 富于变化的景物,园内面积宽广, 可供划船、狩猎。
凡尔赛宫园林分析

凡尔赛宫园林分析举世闻名的凡尔塞宫(Chateau de Versailles)位于巴黎西18公里,驰名世界,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绚丽灿烂的明珠,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凡尔赛宫园林分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凡尔赛宫园林分析它是由著名建筑师勒·沃·哈尔都安和勒·诺特尔精心设计的,于1689年全部竣工,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凡尔赛宫的园林(后花园)在宫殿西侧,面积有100万平方米,呈几何图形。
南北是花坛,中部是水池,人工大运河、瑞士湖贯穿其间。
另有大小特里亚农宫及雕像、喷泉、柱廊等建筑和人工景色点缀。
放眼望去,跑马道、喷泉、水池、河流,与假山、花坛、草坪、亭台楼阁一起,构成凡尔赛宫园林的美丽景观。
一、凡尔赛宫园林总体规划:凡尔赛宫花园总体规划对称严谨,规模宏大,体现君权统一。
广义的凡尔赛宫分为宫殿和园林两部分,宫殿指主要建筑凡尔赛宫,园林分为花园、小林园和大林园3部分。
二、凡尔赛宫园林轴线分析:庞大恢宏的宫苑以东西为轴,南北对称,中轴线两则分布着大小建筑、树林、草坪、花坛和雕塑。
宫殿顶部摒弃了法国传统的尖顶建筑风格而采用了平顶形式,显得端庄而雄浑。
宫苑的中轴线长约3000米,如包括伸向外围及城市的部分,则长达14千米。
中轴线上建有雕像、喷泉、草坪、花坛等。
宫前广场有两个巨型喷水池,沿池伫立着100尊女神铜像。
三、凡尔赛宫园林特点:1、规划面积大,规模宏大,体现君权统一意大利的园林一般只有几公顷,而凡尔塞园林竞有1600公顷,轴线有3000米长。
如此巨大的面积,将是一次多么繁重的工程。
虽然给整体设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是就视觉效果来说,还是有其特色。
2、主轴、均衡、有序、严谨花园有明显的轴线,主轴线控制全园,为建筑轴线的延伸。
均衡、有序,严谨,人工美高于自然美的平面图案式园林。
建筑基本形(平面)凡尔赛宫底座平面采用基本的矩形图案。
它的园林设计则更是钟情于几何图形的魅力,及其讲究几何图形化以及对称化。
外国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题

外国城建史1. 古埃及城市建设成就用地选择上,注意因地制宜。
村、镇、庙宇建于尼罗河畔的天然或人工高地上,有利于解决水源和交通运输。
金字塔建于尼罗河两岸远离河道的高地沙漠上,使法老尸体不受河流影响最早运用功能分区的原则,最早应用棋盘式路网,对其后古希腊希波丹姆规划形式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早期规划的“死者之城”,以及新王国时期规划的阿玛纳城均出色的进行了建筑群与城市景观设计。
在卡纳克与卢克索神庙群体设计中,运用2公里长中轴线布局,两边布置约1000人面狮身像。
规划中应用了对称、序列、对比、主题、尺度等建筑构图手法2. 希波丹姆规划模式及其演变,典型城市公元前5世纪的规划建筑师Hippodamus于希波战争后从事大规模建造活动,采用了一种几何形式的,以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的规划结构形式。
希波丹姆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以取得秩序和美。
城市典型平面为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的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有一个或一个以上街坊,街坊面积一般较小。
根据古希腊社会体制、宗教与城市公共生活要求,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
私宅地段分为三种住宅区:工匠住区;农民住区;城邦卫城与公职人员住区希波丹姆规划形式在其本人的实践中有所体现,公元前475年希波丹姆主持米利都Miletus重建工作,自公元前5世纪以后,古希腊城市大都按希波丹姆模式建造,最有代表性的是建于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普南城3. 罗马共和和罗马帝国时期广场的异同古罗马城在公元前4世纪修筑城墙,城市保留空地,作为被围时的粮食供应地。
城市中心广场在帕拉丁以北,在这里逐步形成广场群,即著称于世的共和广场和建于帝国时期的帝国广场。
共和时期的罗马广场由广场群组成,是城市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动的中心,周围的房屋散乱,公共活动性质比较强烈,很像希腊普化时期的城市广场。
广场建筑彼此在形式上与整体不甚协调,建筑群体现了政治军事权力的增长,每一建筑群都比之前的大帝国广场是从共和广场的轴线中端向西北延伸约300m,由奥古斯都广场和图拉真广场等多个广场组成帝国广场建筑实体从属于广场空间,每个空间都有柱廊连接,端部的主要建筑物起着主要装点作用。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之凡尔赛宫鉴赏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之凡尔赛宫鉴赏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认识和创造美的过程。
而高质量、高水平的园林工程建设,既是改善城镇生态环境和建设投资环境的需要,又是人民高质量生存、生活、工作环境的基础。
16-17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园林传入法国。
法国多平原,有大片天然植被和大量的河流和湖泊。
17世纪后半叶,从路易十三开始,国王战胜了封建诸侯而同一法兰西。
路易十四时(1661-1715年),是法兰西的极盛时代。
路易十四为了满足他的虚荣,代表他的至尊玉权威,建造了雄伟的凡尔赛宫苑,在西方的建园建园史上解开了光辉灿烂的崭新一页。
这个宫苑是法国最杰出的建造大师勒诺特设计和主持建造的。
这座园林不仅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名园之一,也是法国绝对君权的象征。
艺术特征:凡尔赛宫宫殿为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立面为标准的古典主义三段式处理,即将立面划分为纵、横三段,建筑左右对称,造型轮廓整齐、庄重雄伟,被称为是理性美的代表。
其内部装潢则以巴洛克风格为主,少数厅堂为洛可可风格。
正宫前面是一座风格独特的“ 法兰西式” 的大花园,园内树木花草别具匠心,使人看后顿觉美不胜收。
而建筑群周边园林亦是世界著名。
它与中国古典和皇家园林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
它完全是人工雕琢的,极其讲究对称和几何图形化。
如果凡尔赛宫的外观给人以宏伟壮观的感觉,那么它的内部陈设及装潢就更富于艺术魅力,室内装饰极其豪华富丽是凡尔赛宫的一大特色。
500 余间大殿小厅处处金碧辉煌,豪华非凡:内壁装饰以雕刻、巨幅油画及挂毯为主,配有17、18世纪造型超绝、工艺精湛的家具。
大理石院和镜厅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两处,除了上面讲到的室内装饰外,太阳也是常用的题目,因为太阳是路易十四的象征。
有时候还和兵器、盔甲一起出现在墙面上。
除了用人像装饰室内外,还用狮子、鹰、麒麟等动物形象来装饰室内。
有的还用金属铸造成楼梯栏杆,有些金属配件还镀了金,配上各种色彩有大理石,显得十分灿烂。
西方园林第一节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

花园中视线深远,越过运河可 一直望到远处的岩石山
花园台地的挡土墙处理成数 层跌水,接以水池
丢勒里花园
丢勒里宫在1871年毁于一场大 火,1882年后被完全拆除,于 是丢勒里宫花园便于卢浮宫连
在一起
花园由网格形园路划分出方块形花坛和林园。 林园分两种,一种是修剪成方块的树木丛, 形成密林效果;另一种采用梅花形种植形成 树木走廊,里面种有花灌木和草坪。宫殿前 布置了八块方形花坛,整体上表现出意大利
现已改成草坪种植带
其后是草坪花坛围 绕的椭圆形水池
从安格耶河引来的河水,在这里 形成长近1000米,宽40米的运河。 园中以运河作为全园的中主要横 轴,是勒诺特尔的首创,以后成 为勒诺特尔式园林中有代表性的 理水方式。大运河将全园一分为 二,北边的花园到此形成一院落, 在北边花园的挡土墙上,有几层 水盘式的喷泉、跌水,其间饰以
雕像,形成壮观的飞瀑。
运河的南岸依山就势建有七开间 的洞府,两侧成分枝状,内有横 卧的河神像,洞府前有一排水柱 从中喷出,南北两边的台阶都隐 蔽在挡土墙后的两侧,加强了水
面空间的完整性。
运河中心
运河中心后洞穴雕塑与山坡上的大力神
运河
第三段花园坐落在运河南岸 的山坡上,坡脚处理成大台 阶,中轴线上方有一座紧贴 地面的圆形水池,无任何雕 凿,但是从中喷出的水柱花 纹十分美丽,在碧绿草地的
之外的地平线
主体建筑前望园景纵轴线
宫殿坐东朝西,建造在人工堆 起的台地上,宫殿的中轴向东、 西两边延伸,形成贯穿并统领 全局的轴线。东面是三侧建筑 围绕的前庭,正中有路易十四
面向东方的骑马雕像。
鸟瞰
花园中首先建造的是宫殿凸 出部分前的刺绣花坛,后又 改成 “水花坛”,由五座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协和广场由当时任职于路易十五宫廷的皇家建筑师雅克·昂日·卡布里耶设计建造,工程历经二十年,卡布里耶首先为协和广场设计了一个长360米,宽210米,总面积84000平方米的八角形广场的雏形。为了得到一个远景透视效果,他选择了与当初建巴黎的那些皇家广场不同的方案。他将协和广场设计成一个开放式的广场:人们在此可远眺杜乐丽花园的千叶起舞,可俯视塞纳河的波光荡漾。在路易 · 菲利普时代,建筑设计师希托夫受命完成广场的规划建设,为了尊重广场的设计师雅克·昂日·卡布里耶的原创意,希托夫为广场四周加上了栏杆以及在广场的四面八方分别矗立着八个代表19世纪法国最大的八个城市的雕像,西北是鲁昂、布雷斯特,东北是里尔、斯特拉斯堡,西南是波尔多、南特,东南是马赛、里昂。 矗立于香榭丽舍田园大道入口处,由雕塑家库斯图最初为太阳王路易十四位于马利乐华的离宫花园所雕造。太阳王路易十四决定在位于巴黎西边十五公里的马利乐华小城为自己兴建一座比凡尔塞宫更为隐秘的离宫,设计师在广阔的离宫花园里建造了众多华美的喷泉水池与雕塑。 在1835至1840年之间,协和广场上又增设了两个场景宏大的喷泉,和一些装饰华丽的纪念碑。纪念碑以船首图案装饰,是巴黎城的象征。两个喷泉则是着意体现当时法国高超的航海及江河航运技术。实际上这两个喷泉只是罗马的圣彼得广场喷泉的仿制品,广场的北边是河神喷泉,广场的南边是海神喷泉。整个广场出色地起到了从都勒里花园过渡到爱丽舍田大道的作用,成了卢佛尔宫至星形广场的巴黎主轴线上的重要景观。
17世纪末,18世纪初,法国的专制政体出现了危机。宫廷的鼎盛时代一去不返,“忠君”思想已经成为不堪回忆的笑话。闲而懒散的贵族对统治阶级的文化艺术发生了主导作用。这种新的文学艺术潮流称为“洛可可”。洛可可艺术的原则是逸乐。
洛可可风格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它反映着贵族们苍白无聊的生活和娇弱敏感的心情。他们受不了古典主义的严肃的理性和巴洛克的喧嚣的放肆。他们要的是更柔媚、更温软、更细腻而且也更琐碎纤巧的风格。至此,在绝对君权下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告一段落……
早期法国古典建筑的主要代表有巴黎罗浮宫的东立面、凡尔赛宫和巴黎伤兵院新教堂。由于古典式设计风格的盛行,罗浮宫的东立面被视为恢复古代理性美的典范。凡尔赛宫不仅创立了新的宫殿设计形制,而且在规划设计和园林艺术上均被当时的欧洲各国效法。被誉为法国绝对君权最重要的纪念碑。
凡尔赛宫原为法王的猎庄,1661年路易十四进行扩建,到路易十五时期才完成,王宫包括宫殿、花园与放射形大道三部分。宫殿南北总长约400米,中央部分供国王与王后起居与工作,南翼为王子、亲王与王妃命妇之用,北翼为王权办公处并有教堂、剧院等等。建筑风格属古典主义。立面为纵,横三段处理,上面点缀有许多装饰与雕像,内部装修极尽奢侈豪华的能事。居中的国王接待厅,即著名的镜廊,长73米,宽10米,上面的角形拱顶高13米,是富有创造性的大厅。厅内侧墙上镶有17面大镜子,与对面的法国式落地窗和从窗户引入的花园景色相映成辉。宫前大花园自1667前起由勒诺特设计建造,面积6.7平方公里,纵轴长3公里。园内道路、树木、水池、亭台、花圃、喷泉等均呈几何形,有它的主轴、次轴、对景等等,并点缀有各色雕像,成为法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三条放射形大道事实上只有一条是通巴黎的,但在观感上使凡尔赛宫有如是整个巴黎,甚至是整个法国的集中点。 凡尔赛宫反映了当时法王意欲以比来象征法国的中央集权与绝对君权的意图。而它们规划思想,它的三条笔直的放射大道,它的对称而严谨的大花园为而后已些城市规划借鉴运用。
绝对君权时期法国广场和园林建设特征和典型案例
关键词:建筑广场 君权 古典主义 凡尔赛宫 协和广场
17世纪,法国文化艺术的主导潮流是古典主义。古典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是唯理论,认为艺术需要有严格的象数学一样明确清晰的规则和规范。同当时在文学、绘画、戏剧等艺术门类中的情况一样,在建筑中也形成了古典主义建筑理论。法国古典主义理论家J.F.布隆代尔说“美产生于度量和比例”。他认为意大利文艺复新时代的建筑师通过测绘研究古希腊罗马建筑遗迹得出的建筑法式是永恒的金科玉律。他还说,“古典柱式给予其他一切以度量规则”。自此之后,法国建筑的设计风格有哥特式想文艺复兴式过渡,往往将文艺复兴建筑的细部装饰手法融合在哥特式的宫殿、府邸和市民住宅设计中。古典主义者在建筑设计中以古典柱式为构图基础,突出轴线,强调对称,注重比例,讲究主从关系。在平面上是中央广场,在立面上是中央穹顶统率着其余部分。
参考书目:
《中外建筑史》 章曲 李强编 北京理工出版社
《外国城市建设史》 沈玉麟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世界景园》 薛健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典藏欧洲》 傅荃编 团结出版社
广义的古典主义建筑指在古希腊建筑和古罗马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与意大利古典建筑建筑共同特点是采用古典柱式。狭义的古典主义建筑指运用“纯正”的古希腊罗马建筑和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样式和古典柱式的建筑,主要是法国古典主义建筑,以及其他地区的。
法国在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专制王权极盛时期开始竭力推崇古典主义的建筑设计风格,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造型设计极为严谨,普遍采用古典柱式,内部装饰丰富多彩,以规模庞大、造型雄伟的宫殿建筑和纪念性广场建筑群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