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合集下载

第八章-虚拟变量回归

第八章-虚拟变量回归

1 高中 D2 0 其它
1 博士 D5 0 其它
1 大 学 D3 0 其 它
1 小 学 D6 0 其 它
则总体回归模型:
w 0 1 X 2 D1 3 D2 4 D3 5 D4 6 D5 7 D6+u
17
二、用虚拟变量测量斜率变动
基本思想
引入虚拟变量测量斜率变动,是在所设立的模型中,将虚 拟解释变量与其它解释变量的乘积,作为新的解释变量出 现在模型中,以达到其调整设定模型斜率系数的目的。
可能的情形:
(1)截距不变;
(2)截距和斜率均发生变化;
分析手段:仍然是条件期望。
18
(1)截距不变
模型形式:
意义:若α1显著,表明城市居民的平均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农村 高α1元。但这种差异可能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并不一定是由 户籍差异引起。
12
(2) 一个两属性定性解释变量和一个定量 解释变量
模型形式 Yi = f(Di,X i )+ μi 例如:Yi = 0 1 Di + X i + μi 1 城市 其中: Y-人均可支配收入;X-工作时间; Di 0 农村
会受到一些定性因素的影响,如性别、国籍、民族、自 然灾害和政治体制等。
问题:我们如何把这些定性想:将这些定性因素进行量化
由于定性变量通常表示某种属性是否存在,如是否男性、 是否经济特区、是否有色人和等。因此若该属性存在, 我们就将变量赋值为1,否则赋值为0,从而将定性因素 定量化。 计量经济学中,将取值为0和1的人工变量称为虚拟变量 (DUMMY)或哑元变量。通常用字母D或DUM表示。
7
一个例子(虚拟变量陷阱)
研究工资收入与学历之间的关系:

第八章标准成本法

第八章标准成本法

6、计算繁琐,效益性差。实际成本制度片面强调 、计算繁琐,效益性差。 实际” “实际”,而把大量的劳动耗费于一些作用不大的事 后分配计算上。经过多次分配、迂回计算出来的成本, 后分配计算上。经过多次分配、迂回计算出来的成本, 是否就是真正的实际成本是令人怀疑的, 是否就是真正的实际成本是令人怀疑的,其究竟有多 大用处也值得研究。 大用处也值得研究。
四、实施标准成本制度的步骤和条件
(一)实施标准成本制度的步骤 1、正确制定成本标准 、 2、揭示实际消耗与标准成本的差异 、 3、积累实际成本资料并计算实际成本 、 4、计算实际产量的标准成本 、 5、通过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的比较,算出标准成本差 、通过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的比较, 异,并分析成本差异原因 6、进行标准成本及其成本差异的账务处理 、 标准成本制度可与任何一种成本计算模式和计算方法 相结合。 相结合。它可用于全额成本会计模式也可用于变动成 本会计模式;它既可以与分批法相结合, 本会计模式;它既可以与分批法相结合,也可与分步 法相结合。 法相结合。
第八章 标准成本法
第一节 标准成本的种类与制定
前一章所讲述的成本核算的五个基本方法,是根据生产技 前一章所讲述的成本核算的五个基本方法, 术和生产组织特点,追踪生产过程的生产费用特点, 术和生产组织特点,追踪生产过程的生产费用特点,采用 尽可能如实反映生产费用汇总分配的适当的成本计算方法, 尽可能如实反映生产费用汇总分配的适当的成本计算方法, 计算出尽可能接近真实的实际生产成本, 计算出尽可能接近真实的实际生产成本,属于实际成本制 度的范畴。它们虽然也能较正确地反映产品的实际成本, 度的范畴。它们虽然也能较正确地反映产品的实际成本, 为编制会计报表提供资料,对成本管理起一定的作用, 为编制会计报表提供资料,对成本管理起一定的作用,但 这种实际成本制度却很难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经营管理的需 其缺陷主要有: 要,其缺陷主要有: 1、反应迟钝,控制性差。实际成本制度的着重点是放在 、反应迟钝,控制性差。 事后核算;生产费用发生时,没有及时进行差异的核算; 事后核算;生产费用发生时,没有及时进行差异的核算; 将合理成本与可避免的损失混在一起计入最终产品。 将合理成本与可避免的损失混在一起计入最终产品。这样 计算出来的实际成本不能直接回答是高还是低以及高低的 原因,失去了成本核算的控制作用。 原因,失去了成本核算的控制作用。

第八章 物种和物种的形成

第八章 物种和物种的形成

生物在进化后转移到新的生态位和适应峰。如果一个 物种的种内发生分异,占据多个生态位,从生态学角度而 言,这意味着有新种形成。
4、生物地理学标准 不同物种的地理分布范围不同。 • 广布种(世界种):分布区很广 • 特有种:分布区很狭 • 残遗种:过去分布广,后来变狭了
(三) 现代物种的定义
1983年迈尔提出:物种是由种群所组成的生殖单元(与其 他单元在生殖上是隔离的),在自然界占有一定的生境地 位, 在宗谱线上代表一定的分支,是一个进化的单元。 ( 1987年,陈世骧补充) 种群组成、生殖隔离、生态地位、宗谱分支
根据物种有无亚种而区分为单型种和多型种。
单型种 种群 个 体 种群 个 体 种群 个 个 体 体
多型种 亚种 种群 亚种 种群 种群
个 个 体 体
个 个 个 个 个 个 体 体 体 体 体 体
变种(variety):具有形态生理、遗传特征上的差异,但在地 理分布上可能重叠的群体。 一般多用于植物的分类,在动物分类上比较少用。但变种有 时也指未弄清地理分布的亚种,有时也指栽培品种,有时还指 介于两个亚种之间的类型。如美国鹿鼠具有白色亚种和黑色亚 种。有一种灰色的鹿鼠则属于变种,因为它介于上述两个亚种 之间,并已呈现出由灰色变成黑色的显著倾向。 半种(semispecies):又称起始物种,是可以互相交配的群体, 在行为和其他方面又有差别,又限制了其间的交配。 姐妹种(sibling species)、隐种:外部形态上极为相似, 但其间又有完善的生殖隔离。
1、远缘杂交
鲍文奎利用小麦 和黑麦杂交,育出 的小黑麦 .
萝卜甘蓝(Raphanobrassica)形成的过程
2、体细胞杂交
番茄马铃薯、白菜甘蓝、 胡萝卜-羊角芹、 烟草-海岛烟草等

第八章_卫星通信

第八章_卫星通信

通信微波天线的波束应对准地球上的通信 区域。但是,对于采用自旋稳定方式以保持姿 态稳定的静止卫星,由于卫星是旋转的,故要 采用消旋天线,才能使波束始终对准地球。常 用的有机械消旋天线和电子消旋天线,其消旋 原理是用机械的方法或电子的方法,让天线的 旋转方向与卫星自旋方向相反,而两者的旋转 速度相等,以保证天线波束始终朝着地球上需 要通信的区域。
第八章 卫星通信
8.1 卫星通信的基本概念
卫星通信是指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转发 无线电信号,在两个或多个地面站之间进行的通信过 程或方式。卫星通信属于宇宙无线电通信的一种形式, 工作在微波频段。
宇宙通信是以宇宙飞行体或通信转发体作为对象的 无线电通信。它可分为三种形式:
(1)地球站与宇宙站间的通信; (2)宇宙站之间的通信; (3)通过宇宙站的转发或反射进行的地球站之间 的通信。
(1) he =500km时,由公式求得S=4892km; (2) he =35800km时,S=18100km。
由于卫星处于外层空间,即在电离层之外, 地面上发射的电磁波必须能穿透电离层才能到 达卫星;同样,从卫星到地面上的电磁波也必 须穿透电离层,而在无线电频段中只有微波频 段恰好具备这一条件,因此卫星通信使用微波 频段。
继通信技术,且天线尺寸也较小,因此,卫星通信最 常用的是C波段。
8.2 通信卫星的种类
目前,通信卫星的种类繁多,按不同的标准有 不同的分类。下面我们给出几种常用的卫星种类。
(1)按卫星的结构可分为:无源卫星和有源卫星 两类。
无源卫星是运行在特定轨道上的球形或其它形 状的反射体,没有任何电子设备,它是靠其金属表 面对无线电波进行反射来完成信号中继任务的。在 20世纪50~60年代进行卫星通信试验时,曾利用过这 种卫星。

第八章 偏心受力构件

第八章 偏心受力构件
构造给筋2φ12 构造给筋4φ16
h<600 (a)
600≤h≤1000 (b)
1000<h≤1500 (c)
600≤h≤1000 (d)
600≤h≤1000 (e)
1000<h≤1500 (f)
分离式箍筋 (g)
内折角 (h)
图7-2
当 h ≥ 600mm时,在侧面设φ10~16的构造筋 ′ As As ρ′ = ρ= ′ bh0 bh0 0.2% = ρmin ≤ ρ 0.2% = ρ′min ≤ ρ′
8.2.2 截面形式 截面形式应考虑到受力合理和模板制作方便。 矩形 b ≥250mm
( ) 工字型(截面尺寸较大时) h′f ≥ 100mm d ≥ 80mm 且 为避免长细比过大降低构件承载力 l0/h≤25, l0/d≤25。

l0/b ≤ 30
八 章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8.2.3 配筋形式 • 纵筋布置于弯矩作用方向两侧面 d≥12mm 纵筋间距>50mm 中距≤ 350mm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第八章 偏心受力构件承载力计算
§8.1 概 述 8.1.1 定义 偏心受力构件是指轴向力偏离截面形心或构件 同时受到弯矩和轴向力的共同作用。
N NM N
(a)
N N M
(b)
N
(c)
(d)
(e)
(f)
虽然承受的荷载形式多种多样,但其受力本质是 相同的,它们之间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如下图所示
第 八 章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复合箍筋要点: 1、适用情况;b>400mm且截面各边纵筋多于3根 b≤400mm但截面各边纵筋多于4根 2、截面形状复杂的柱,不可采用具有内折角的箍 筋,避免产生向外的拉力,致使折角处的混凝 土破损,而应采用分离式箍筋

第八章 吸光光度法

第八章 吸光光度法
2、偏离朗伯-比耳定律的原因 根据朗伯-比耳定律,当吸收池厚度保持不变,以吸光度
对浓度作图时,应得到一条通过坐标原点的直线,该直线称 为标准曲线或工作曲线。在相同条件下测得试液的吸光度, 从工作曲线上就可以查得试液的浓度。但在实际工作中,常 常遇到偏离线性关系的现象,特别是在溶液浓度较高时,常 会出现标准曲线向上或向下弯曲产生负偏离或正偏离(p244, 图9-4)。
例如:CuSO4溶液由于吸收了580-600 nm的黄色光,呈 现的是与黄色呈互补色的蓝色。不同波长的光具有不同的颜 色,见P294,表9-1。
物质吸收了光子的能量由基态跃迁到较高能态(激发 态),这个过程叫做物质对光的吸收。
M(基态)+hυ → M*(激发态)
当照射光光子的能量hυ与物质的基态与激发态能量之差相等 时,即ΔE= hυ,才能发生吸收。
(2) 平衡效应、酸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溶剂效应 溶液中有色化合物的平衡移动会使最大吸收波长发生变化,
使工作曲线产生弯曲。溶液的酸度、溶剂会对有色化合物的 形成、分解等产生影响,而使吸收光谱的形状和最大吸收波 长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偏离。
§ 8-2 目视比色法及光度计的基本部件
一、目视比色法
用眼睛比较溶液颜色的深浅以测定物质含量的方法称为 目视比色法。常用的目视比色法是标准系列法。这种方法就 是使用一套由同种材料制成的、大小形状相同的平底玻璃管 (称为比色管),于管中分别加入一系列不同量的标准溶液 和待测液,在实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再加入等量的显色 剂,稀释至一定刻度,然后从管口垂直向下观察,比较待测 液与标准溶液颜色深浅。若待测液与某一标准溶液颜色深度 一致,则说明两者浓度相等,若待测液介于两标准溶液之 间,则取两标准液平均值为待测液浓度。

第八章-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

第八章-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

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1.引言长期以来人们把智力界定为适应生存环境的重要因素,而涉及到产生新颖、有用的产品或者观念的创造力,人们则把它界定为形成或改善生存环境的重要因素(斯滕伯格Steinberg,1985)。

这两个定义概括出了智力和创造力的本质特征,但是没有阐释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

广义的智力包括有适应环境的能力(Sterenberg,1985),而广义的创造力的定义认为创造的产品不仅是新颖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适应环境的(Sterenberg&Lubaa,1995)。

那么两者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呢?众多心理学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1)智力是创造力的高级结构(2)智力是创造力的子结构(3)智力与创造力互相重叠(4)智力和创造力基本相同(5)智力与创造力彼此之间不相关。

2.智力和创造力关系研究综述2.1智力是创造力的再级结构认为智力是创造力的高级结构的心理学有吉尔福特(J.P.Guilford),卡特尔(Cattel1),加德纳(Gardner)等。

吉尔福特在“智力三维结构”模型中提出,人类智力应由三个维度(包含多种因素)组成:第一维是指智力的内容(包括图形、符号、语义和行为四种);第二维是指智力的操作(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评价五种);第三维是指智力的产物(包括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化和蕴涵六种)。

这样,由四种内容、五种操作和六种产物共可组合出4x5x6=120种独立的智力因素。

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就是上述三维结构中处于第二维度的“发散思维”。

由于发散思维是智力的第二维的五种操作之一,因此可以把智力看作是创造力的高级结构。

卡特尔批判地继承了吉尔福特的理论。

他沿袭了吉尔福特的理论模型并对它进行了简化,卡特尔认为智力可以看成等级不同的两部分:一般智力位于上级,两种具体智力位于下级,即品态智力和液态智力。

晶态智力指通过言语理解和一般知识测量而获得的,是一个人收集信息储存信息的能力。

第八章 微分方程1

第八章 微分方程1

考虑引例1 考虑引例1,对于微分方程 dy = 2x dx 函数y=x2+C是其通解,y=x2+1是其满足初始 是其通解, 函数 是其通解 是其满足初始 条件x 的特解。 条件 0=1,y(x0)=2的特解。 , 的特解
3
微分方程的(部分 积 微分方程的 部分)积 部分 分曲线(0≤C≤2)见右 分曲线 见右 图,其中红色曲线 为满足初始条件的 特解曲线。 特解曲线。
例8.2 求微分方程 x2 y″+xy′+(x2 -1/4)y=0 的通解 s=dsolve('x^2*D2y+x*Dy+(x^2-1/4)*y=0','x') s = (C1*cos(x)+C2*sin(x))/x^(1/2) 注意 (1)若不加自变量 ,则将把 作为常数求解。 若不加自变量x,则将把x作为常数求解 作为常数求解。 若不加自变量 (2)所得结果可以用命令 所得结果可以用命令pretty进行简化。 进行简化。 所得结果可以用命令 进行简化 例 pretty(s) C1 cos(x) + C2 sin(x) --------------------1/2 x
应满足条件x=1时y=2,因此可解得 又y(x)应满足条件 应满足条件 时 ,因此可解得C=1 故所求曲线方程为y=x2+1。 故所求曲线方程为 。
列车在平直路线上以20米 秒的速度行驶 秒的速度行驶, 例2 列车在平直路线上以 米/秒的速度行驶, 当制动时,列车获得加速度-0.4米/秒2,问开始 当制动时,列车获得加速度 米秒 制动后多长时间能停住, 制动后多长时间能停住,以及列车在这段时间 行驶了多少路程? 行驶了多少路程? 设列车开始制动后t秒内行驶了 解:设列车开始制动后 秒内行驶了 米,则 设列车开始制动后 秒内行驶了s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微生物的遗传遗传:亲代与子代相似。

变异:亲代与子代、子代间不同个体不完全相同。

遗传(inheritance)和变异(variation)是生命的最本质特性之一。

遗传型:生物的全部遗传因子及基因。

表型(表现型):具有一定遗传型的个体,在特定环境条件下通过生长发育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等生物学特征的总和。

表型饰变:表型的差异只与环境有关。

特点:暂时性、不可遗传性、表现为全部个体的行为。

遗传型变异(基因变异、基因突变):遗传物质改变,导致表型改变。

特点:遗传性、群体中极少数个体的行为自发突变频率通常为10-6---10-9微生物是遗传学研究中的明星:微生物细胞结构简单,营养体一般为单倍体,方便建立纯系。

很多常见微生物都易于人工培养,快速、大量生长繁殖。

对环境因素的作用敏感,易于获得各类突变株,操作性强。

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一、DNA作为遗传物质Griffith的转化实验(DNA);T2噬菌体感染实验(DNA);植物病毒重建实验(DNA\RNA)。

二、RNA作为遗传物质生化提取分别获得含RNA的烟草花叶病毒蛋白质外壳(病毒1)和核酸(病毒2)抗血清处理,证明杂种病毒的蛋白质外壳来自病毒1,而非病毒2杂种病毒的后代的蛋白质外壳表现为病毒2,而非病毒1遗传物质是核酸(RNA)而非蛋白质三、朊病毒的发现与思考(一)发现:朊病毒是亚病毒的一种,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蛋白质致病因子,迄今为止尚未发现该蛋白内含有核酸。

致病机理:其致病作用是由于动物体内正常的蛋白质PrP c改变折叠状态为PrP sc所致,而这二种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并没有改变。

引起人与动物的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羊搔痒症(scrapie),牛海绵状脑病(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人的库鲁病(kuru)、克雅氏病(Creutzfeldt Jakob disease, CJD)等。

Stanley B. Prusiner (1982)提出羊搔痒病因子是一种蛋白质侵染颗粒(proteinaceous infectious particle),并将之称做Prion或Virino,即朊病毒。

1997年,Stanley B. Prusiner荣获诺贝尔奖。

(二)思考1)蛋白质是否可以作为遗传物质?prion是生命的一个特例?还是仅仅为表达调控的一种形式?2)蛋白质折叠与功能的关系,是否存在折叠密码?3)DNA→RNA→肽链→蛋白质第二节质粒和转座因子质粒(plasmid):一种独立于染色体外,能进行自主复制的细胞质遗传因子,主要存在于各种微生物细胞中。

转座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位于染色体或质粒上的一段能改变自身位置的DNA序列,广泛分布于原核和真核细胞中。

质粒和转座因子是细胞中除染色体以外的另外二类遗传因子一、质粒的分子结构1、结构通常以共价闭合环状(covalently closed circle,简称CCC)的超螺旋双链DNA分子存在于细胞中;也发现有线型双链DNA质粒和RNA质粒;质粒分子的大小:从1kb左右到1000kb,(细菌质粒多在10kb以内)。

2、质粒的检测1)提取所有胞内DNA后电镜观察;2)超速离心或琼脂糖凝胶电泳后观察;3)对于实验室常用菌,可用质粒所带的某些特点,如抗药性初步判断。

对于由于三种构型同时存在时造成的多带现象(提取质粒时造成或自然存在),可以进行特异性单酶切,使其成为一条带。

特定的质粒提取方法和后处理使染色体和RNA均被除掉。

二、质粒的主要类型作用:在某些特殊条件下,质粒有时能赋予宿主细胞以特殊的机能;质粒所含的基因对宿主细胞一般是非必需的,从而使宿主得到生长优势。

根据质粒所编码的功能和赋予宿主的表型效应,质粒包括下列主要类型:致育因子(Fertility factor,F因子)抗性因子(Resistance factor,R因子)产细菌素的质粒(Bacteriocin production plasmid)毒性质粒(virulence plasmid)代谢质粒(Metabolic plasmid)隐秘质粒(cryptic plasmid1、致育因子(Fertility factor,F因子)又称F 质粒,其大小约100kb ,这是最早发现的一种与大肠杆菌的有性生殖现象(接合作用)有关的质粒。

F 因子能以游离状态(F+)和以与染色体相结合的状态(Hfr)存在于细胞中,所以又称之为附加体(episome)。

携带F 质粒的菌株称为F+菌株(相当于雄性),无F 质粒的菌株称为F-菌株(相当于雌性)。

2、 抗性因子(Resistance factor ,R 因子)包括抗药性和抗重金属二大类,简称R 质粒。

抗性质粒在细菌间的传递是细菌产生抗药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R100质粒(89kb)可使宿主对下列药物及重金属具有抗性:汞(mercuric ion ,mer )、四环素(tetracycline ,tet )、链霉素(Streptomycin, Str)、磺胺(Sulfonamide, Su)、氯霉素(Chlorampenicol, Cm)、夫西地酸(fusidic acid ,fus ),并且负责这些抗性的基因是成簇地存在于抗性质粒上。

3、 产细菌素的质粒(Bacteriocin production plasmid )细菌素结构基因、涉及细菌素运输及发挥作用(processing )的蛋白质的基因以及赋予宿主对该细菌素具有“免疫力”的相关产物的基因一般都位于质粒或转座子上,因此,细菌素可以杀死同种但不携带该质粒的菌株。

细菌素一般根据产生菌的种类进行命名:大肠杆菌(E. coli )产生的细菌素为colicins (大肠杆菌素),而质粒被称为Col 质粒。

由G+细菌产生的细菌素或与细菌素类似的因子与colicins 有所不同,但通常也是由质粒基因编码,有些甚至有商业价值,例如一种乳酸细菌产生的细菌素NisinA 能强烈抑制某些G+细菌的生长,而被用于食品工业的保藏。

4、 毒性质粒(virulence plasmid )许多致病菌的致病性是由其所携带的质粒引起的,这些质粒具有编码毒素的基因,其产物对宿主(动物、植物)造成伤害。

产毒素大肠杆菌是引起人类和动物腹泻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其中许多菌株含有为一种或多种肠毒素编码的质粒。

苏云金杆菌含有编码δ内毒素(伴孢晶体中)的质粒根癌土壤杆菌所含Ti 质粒是引起双子叶植物冠瘿瘤的致病因子。

5、 代谢质粒(Metabolic plasmid )质粒上携带有有利于微生物生存的基因,如能降解某些基质的酶,进行共生固氮,或产生抗生素(某些放线菌)等。

降解质粒:将复杂的有机化合物降解成能被其作为碳源和能源利用的简单形式,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假单胞菌:具有降解一些有毒化合物,如芳香簇化合物(苯)、农药(2,4dichlorophenoxyacetic细菌素抗生素抑制或杀死近缘,甚至同种不同株的细菌 较广的抗菌谱 通过核糖体直接合成的多肽类物质 一般是次级代谢产物编码细菌素的结构基因及相关的基因一般位于质粒或转座子上 一般无直接的结构基因,相关酶的基因多在染色体上acid)、辛烷和樟脑等的能力。

6、 隐秘质粒(cryptic plasmid )隐秘质粒不显示任何表型效应,它们的存在只有通过物理的方法,例如用凝胶电泳检测细胞抽提液等方法才能发现。

它们存在的生物学意义,目前几乎不了解。

在应用上,很多隐秘质粒被加以改造作为基因工程的载体(一般加上抗性基因)。

几个概念:高拷贝数(high copy number)质粒:每个宿主细胞中可以有10-100个拷贝。

也称松弛型质粒(relaxed plasmid)。

低拷贝数(low copy number)质粒:每个宿主细胞中可以有1-4个拷贝。

也称严谨型质粒(stringent plasmid)。

窄宿主范围质粒(narrow host range plasmid):只能在一种特定的宿主细胞中复制。

广宿主范围质粒(broad host range plasmid):可以在许多种细菌中复制。

第三节 基因突变及修复基因突变:一个基因内部遗传结构或DNA 序列的任何改变。

突变:自发突变:环境因素的影响,DNA 复制过程的偶然错误等而导致的突变。

一般频率较低,通常为10-6-10-9 。

诱变:某些物理、化学因素对生物体的DNA 进行直接作用,突变以较高的频率产生。

诱变剂:能使突变率提高到自发突变水平以上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子。

基因突变的特点:1)非对应性;2)稀有性;3)规律性;4)独立性;5)遗传和回复性;6)可诱变性。

三个经典实验:变量实验;涂布实验;影印实验。

基因突变是重要的生物学现象,它是一切生物变化的根源,连同基因转移、重组一起提供了推动生物进化的遗传多变性。

一、常见的微生物突变类型1、营养缺陷型(auxotroph )定义:一种缺乏合成其生存所必须的营养物(包括氨基酸、维生0素、碱基等)的微生物突变型,只有从周围环境或培养基中获得这些营养或其前体物(precursor )才能生长。

另一定义:某些菌株发生突变(自然突变或人工诱变)后,失去合成某种(或某些)对该菌株生微生物的突变类型突变株 的表型选择性 突变株非选择 性突变株营养缺陷型 抗药性突变型) 条件致死突变型形态突变型 抗原突变型 产量突变型长必不可少的物质(通常是生长因子如氨基酸、维生素)的能力,必须从外界环境获得该物质才能生长繁殖,这种突变型菌株称为营养缺陷型(auxotroph)。

营养缺陷型的表型判断的标准:在基本培养基上能否生长。

营养缺陷型是微生物遗传学研究中重要的选择标记和育种的重要手段特点:营养缺陷型在选择培养基(一般为基本培养基)上不生长,突变株不能通过选择平板直接获得属于负选择标记。

营养缺陷型的表示方法:基因型:所需营养物的前三个英文小写斜体字母表示:his C(组氨酸缺陷型,其中的大写字母C同一表型中不同基因的突变)表型:同上,但第一个字母大写,且不用斜体:HisC在具体使用时多用hisC-和hisC+,分别表示缺陷型和野生型。

2、抗药性突变型(resistant mutant)基因突变使菌株对某种或某几种药物,特别是抗生素,产生抗性。

特点:突变株可直接从抗性平板上获得-----在加有相应抗生素的平板上,只有抗性突变能生长,属于正选择标记表示方法:用所抗药物的前三个小写斜体英文字母加上“r”表示。

str r和str s分别表示对链霉素的抗性和敏感性。

3、条件致死突变型(conditional lethal mutant)在某一条件下具有致死效应,而在另一条件下没有致死效应的突变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