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大秦帝国之裂变》有感

合集下载

大秦帝国之裂变心得报告

大秦帝国之裂变心得报告

大秦帝国之裂变心得报告1. 引言《大秦帝国之裂变》是一部具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的电视剧,通过对大秦帝国的历史故事进行创作和再现,展现了大秦帝国在裂变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的重大变革。

观看这部电视剧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让我对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在本篇报告中,我将分享我的观后感和心得体会。

2. 历史背景《大秦帝国之裂变》以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大秦帝国为背景,主要讲述了秦始皇死后,大秦帝国经历内外部的种种挑战与风雨,最终走向了衰落和分裂。

3. 重要事件和人物剧中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例如,描述了秦始皇死后,权臣赵高勾结宦官等腐败现象加剧,导致大秦帝国内部动荡不安;而丞相蒙恬则勇猛善战,对匈奴的多次战役成为了民族英雄;武安君和芈月则展现了女性在政治上的智慧和勇气。

这些事件和人物使得剧情更加丰富有趣,也更加真实地还原了那个时期的历史。

4. 创作手法和艺术表现《大秦帝国之裂变》在艺术表现上也值得称道。

一方面,剧中采用了大量的特效和战争场景,让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期的战争氛围和战争的残酷性。

另一方面,剧中的服饰、建筑和场景布置也非常用心,凸显了当时的文化特点和审美风格,让观众能够更好地了解秦朝的历史文化。

5. 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观看《大秦帝国之裂变》不仅让我了解了大秦帝国的历史,也让我对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

首先,历史是如何被书写和再现的,不同的角度和背景对历史的解读会有所不同,这也对我们当代的历史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其次,文化是如何影响历史的发展和演变的,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流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再次,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对我们当代的发展和进步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智慧,以更好地应对当下和未来的挑战。

6. 总结《大秦帝国之裂变》是一部卓越的电视剧,通过对大秦帝国历史的再现,向观众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历史发展的复杂性。

大秦帝国之崛起裂变天下电视剧观后感

大秦帝国之崛起裂变天下电视剧观后感

大秦帝国之崛起裂变天下电视剧观后感最近,我疯狂迷上了一部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裂变天下》。

这部剧真的是让我欲罢不能,仿佛把我带回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剧里的每一个角色都仿佛从历史的尘埃中活了过来,他们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名字和事迹,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抱负的活生生的人。

就说秦孝公嬴渠梁吧,他身上那股子决心变法图强的劲儿,真的太感染人了。

他面对内忧外患的秦国,没有丝毫退缩和畏惧,眼神中永远透着坚定和果敢。

他为了求得卫鞅这样的大才,那份真诚和谦逊,让人忍不住为他点赞。

还有商鞅,这个被称为“卫鞅”的变法奇才。

他初到秦国时,那一脸的壮志豪情,仿佛整个天下都在他的胸中。

他推行变法的过程中,遭遇了无数的阻力和困难,但他就像一头犟牛,死死地拉着变法的犁,一步都不肯退让。

他和秦孝公之间的那种君臣相知相惜的情谊,真的让人感动得稀里哗啦。

每次看到他们在一起商议国事,为了秦国的未来殚精竭虑,我都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志同道合。

剧中的战争场面也是让我大呼过瘾。

那一排排整齐的秦军,喊着震天的口号,挥舞着手中的兵器,向着敌人冲去。

战场上的硝烟弥漫,马蹄声、喊杀声交织在一起,让人仿佛能闻到那股血腥味儿。

每一个士兵的表情都那么逼真,有恐惧,有坚定,有对生的渴望,也有为国捐躯的决然。

特别是那一场河西之战,秦军的勇猛无畏,让人看得热血沸腾。

再说秦国的朝堂,那可真是一个充满了权谋和争斗的地方。

大臣们为了各自的利益,明争暗斗,勾心斗角。

但在这混乱之中,又能看到秦孝公和商鞅力排众议,坚定地推行变法的决心。

他们就像黑暗中的明灯,照亮了秦国前行的道路。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有一个情节是秦孝公为了稳定国内局势,不得不对一些旧贵族做出妥协。

他在朝堂上那无奈的表情,眼中闪过的一丝痛苦,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作为一国之君的难处。

他心里明明知道变法才是秦国的出路,但为了平衡各方势力,暂时做出让步,那种隐忍和谋略,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还有商鞅在推行新法时,遇到了百姓的不理解和抵触。

大秦帝国之裂变总结出的道理

大秦帝国之裂变总结出的道理

大秦帝国之裂变总结出的道理大秦帝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是一段充满冲突和矛盾的时期。

整个时期被分为两个阶段,即前期和后期。

前期是秦朝统一天下的时期,后期则是秦朝灭亡以后,各个国家争霸的时期,这段时期叫做“战国时期”。

对于大秦帝国的历史,我们可以总结出许多道理,这些道理不仅适用于古代的政治和军事,也适用于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

在这里,我想总结出以下三个道理。

第一,统一必须坚持文化融合。

秦始皇通过使用相同的货币、尺度、文字、权制等手段,将各个国家统一起来,但这种统一却是通过强制而来。

相反,我们可以看到,唐朝的统一是通过文化融合来达成的。

在唐朝,虽然各地方文化不尽相同,但文化交流和融合促进了各地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互相借鉴,从而达成了长期的和平统一,使唐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

第二,大国必须保持军事和文化的平衡。

秦朝统一各国以后,虽然形成了较强的军事力量,但没有建立较强的文化体系。

由于统一手段的残酷性,秦朝的民众普遍疲惫不堪,社会秩序混乱,最终导致秦朝的灭亡。

相比之下,汉朝在军事和文化上都保持了比较平衡的发展,使得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富足,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久的朝代之一。

第三,较弱者要善于利用外交手段。

在大秦帝国时期,小国在面对大国时,并不是没有出路。

智慧的小国可以通过联合其他小国,与大国对抗;也可以通过结盟、婚姻等手段和大国建立外交关系,并取得一定利益。

例如,魏国就利用联合其他小国的方式,与秦朝抗衡,在很长时间内得到了较为稳定的发展。

以上三个道理,在古代历史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同样适用于现代社会。

在当今世界,国际关系的发展、民族文化的融合、国家军事实力的发展等等,都需要我们从古代历史中寻找借鉴和启示。

《大秦帝国》观后感作文(通用7篇)

《大秦帝国》观后感作文(通用7篇)

《大秦帝国》观后感作文(通用7篇)《大秦帝国》观后感作文篇1前一段看完了《大秦帝国》第一部:黑色裂变,之前是看过电视剧的,都很精彩。

当代作者写出的可称鸿篇巨著的基本没有,这大概可以算上一部。

此书共有六部,书写秦帝国的兴衰史。

第一部讲秦从弱转强的艰辛历程。

书的扉页写着秦是中华文明的正源,我不是学历史的,不能妄言,但从自己不算精深的历史知识来看,秦文化确实是中华文明最绚丽的部分之一。

历史小说能写得引人入胜不容易,此书中的每个人物都光彩夺目,秦孝公的识人、信人、大度,商鞅的才华、严谨、执著,白雪的痴情、大义,荧玉公主的纯情、明理、善良,即使是反面人物,甘龙的狡黠、阴险,赢虔的固执、忍辱、庞涓的功利等,也个个鲜活动人。

这里有历史中真实的人物,也有为了故事虚构的人物,毕竟那段历史离我们如此遥远,每个时代人物的面目不过是古书中寥寥几笔的描述,作者用他的想象和知识,为当代人写下一部色彩纷呈、又精彩引人的历史小说。

不仅是国家治理、宫廷权变,也许作者也是性情中人,将爱情也描写得唯美、感人。

最后一幕,商鞅遭车裂,白雪殉情,红与白相间,让天气泣、鬼神哀。

人的感情若能如此纯粹,夫复何求。

故事中最出彩的人物,是秦孝公和商鞅。

秦孝公几乎是戎马一生,与父辈一起,挣扎在秦国与各国的战争纷争之中,虽是勇将,面对父亲数十年征战留下的满目苍夷的弱秦,砥砺心志,求贤天下,终于用诚意谋得卫鞅,其对法家改革,鼎力支持,全情投入,不仅与卫鞅成为励精图治、合二为一的君臣,而且出面扫清改革障碍,为秦国法治奠定了坚实基础。

卫鞅,一名世子,更是本书着意描述的战国世子的典型,他以卑微之身在魏做一名书生和谋臣,虽有治国之才,却没有立身之处,终于奔往秦国,与孝公相得益彰,在一个贫弱之国,展开法家治国大略,一心谋国,心无两虑,将法家之思想实践于治国大道,是最成功的法家理论实践者。

明君与强臣,铸就了强国的基础。

然君与臣的默契,仅有一代而已,孝公死,商鞅亡,令人感慨。

看《大秦帝国》有感

看《大秦帝国》有感

看《大秦帝国之裂变》有感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已经三个月了,虽然很多时候提醒自己应该多学习,但是在时间的分配上却还是不尽如人意。

不过在车间实习的这段时间还是很好地参与到了工作之中,对公司的产品和加工有了一定的了解,在以后的工作中还应该再接再厉,一直希望可以多看几本书,但是却只看了一本《狼图腾》,好几本专业书进度也很慢,不过晚上休息的时间看完了一部电视剧《大秦帝国之裂变》,感触很多。

我一直都不是一个很浪漫的人,所以也不是很喜欢泡沫以及各种所谓时髦的电视剧及电视节目,但是我是一个历史剧的爱好者,在大学期间就看完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多部历史剧。

不过针对现在很多历史剧对历史的扭曲,本人不是很赞同。

历史剧就应该是历史的重现,俗话说:“读史使人明智,历史就是生活的镜子”,但是如果历史都掺入太多个人的情绪,那么历史就将变成一个人的历史,将失去历史最本质的东西。

电视剧《大秦帝国之裂变》很好地将历史重现,黄健中导演紧靠原版的历史图书将历史很好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看到了战国时代的秦国是如何从弱小变成强大,如何进行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其中的人物刻画得非常形象和精彩,看完之后感触很深,下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说我的个人见解。

1.如何做一个好领导;在这部电视剧里面,领导也就是君主,我们可以很好地看到秦献公的明智,这种明智是对于接班人的确定,它是值得任何一个领导应该学习和效法的。

反面就是魏国魏惠王的无知和生活,对于人才的一无所知,对于忠臣的不懈打击,对于亲人的无限相信,对于前途的一片茫然。

魏惠王是一个生活非常安逸,对国事不关心,一心想着称霸,可是却夜郎自大;不了解外面的世界,不知道今天的秦国,不知道秦国与山东五国的各种利害关系,一直到失败了才发现一切都来得那么突然,割地求和;任用亲人,其弟弟公子卬是丞相,一个无用之人担任重职,对公叔座和庞涓的懈怠,以及对后来的痛苦买单的卫鞅的放弃,是最终霸主地位退让的各种原因,这是一个失败领导者的各种表现,我们应该引以为鉴。

《大秦帝国之裂变》读后感2000字

《大秦帝国之裂变》读后感2000字

《大秦帝国之裂变》读后感2000字导读:读书笔记《大秦帝国之裂变》读后感2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大秦帝国之裂变》读后感2000字:第一次看《大秦帝国之裂变》,读的是小说,后来发现电视剧拍的也很好,现在看来这篇小文有点肤浅,世遇知音,情感至纯,总还是欠着很多,总想再加点什么,纠结一番,还是决定不改,重发;新的思考和感悟,短短一篇容不下,为不留意犹未尽的遗憾,还是偷空再写吧。

另外,歌曲推荐点开听听,真的好听。

在我的想象中,如果从两千多年前穿越过来一个人,他的形象应该是这样的吧,宽袍长袖,束发高冠,一手握着宝剑,一手拿着书籍,一手代表着勇敢,一手代表着智慧。

那个时代的画卷,徐徐展开的话,很大,很繁,也很有料。

单一个大秦帝国,就看的人热血沸腾,思绪万千。

从大秦帝国第二部之纵横开始看起,兴之所至,又搜了第一部大秦帝国之黑色裂变。

春秋战国时代,用他们自己的话讲,是一个“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时代,用在电视剧里常用的话讲,是“凡有血气,必有争心”的时代。

所以在这样一个自由奔放、活力四射的时代发生的故事,绝对引人入胜,爱不释手。

即是写帝国,当是君王是主角,可是看到最后,印象最深的却是辅佐君王的权臣商鞅,不过这也实在是避不开的,谁让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呢。

好像整部书中,各层次的人都会从中学到些什么:做领导的,可以学君王之气度,之用人,之心胸,之志向,之谋略;孟子有言:君以国士待我,我当以国士报之!君以路人待我,我以路人报之!君以草芥待我,我当以仇寇报之!所以那个时代国君,都愿意招揽贤才,尊重士子,所以才有了名扬天下的稷下学宫,才有诸子百家,百家争鸣。

有山野里走出来的将军,有天下扬名潇洒不羁的士子,那个时代的人性,是被发挥到极致的,侠义之风、肝胆相照的知己之情,无畏的勇气,各种脑洞大开的创造力,让两千多年以后人来看,依然是忍不住的神往和敬佩。

虽然秦王朝统一天下后短短十五年的时间就改朝换代了,这短短的十五年之前,是几百年的历史的沉淀,数十辈人的积累和努力。

大秦帝国之裂变观后感

大秦帝国之裂变观后感

大秦帝国之裂变观后感最近追完了《大秦帝国之裂变》这部剧,心里那叫一个澎湃!这剧啊,把秦国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展现得淋漓尽致。

商鞅变法的桥段,看得我是热血沸腾。

以前对于秦国的崛起,只知道个大概,这下可算是通过这部剧把细节都给补上了。

商鞅,这个名字在剧中那可是响当当的。

他刚出场时,我还没太在意,就觉得是个有点抱负的文人。

可随着剧情推进,我发现自己大错特错。

他的智慧、勇气和决心,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那遇到的阻力可不是一星半点。

那些老世族,一个个都想着自己的利益,对变法是百般阻挠。

商鞅呢,一点儿也不退缩。

他那坚定的眼神,仿佛在说:“哼,你们这些阻碍,我都能一一铲除!”有个情节让我印象特别深。

商鞅为了让百姓相信法令的权威性,在城门口立了一根木头,说谁能把这木头搬到另一个城门,就给重赏。

一开始,大家都在那观望,谁也不相信有这等好事。

一个个交头接耳,“这能是真的?”“别是忽悠咱们呢!”就在大家都犹豫的时候,一个愣头青站了出来,说:“我试试,反正也没啥损失。

”嘿,你还别说,商鞅真就兑现了承诺,给了那人大笔赏金。

这下,百姓们算是明白了,这新法令啊,是来真的!还有商鞅和秦孝公之间的君臣情谊,也让我感动得不行。

秦孝公那是无条件地信任商鞅,给他权力,让他放手去干。

商鞅呢,也是一心一意为了秦国的强大,肝脑涂地。

两人相互扶持,那种默契和信任,在如今这个时代都难得一见。

剧中的战争场面,也是相当震撼。

士兵们喊杀声震天,金戈铁马,尘土飞扬。

每一场战斗,都让人感受到了那种残酷和激烈。

我仿佛能看到战士们脸上的汗水和血水,能听到他们粗重的喘息声。

秦国的百姓们,在变法的过程中,生活也逐渐有了改善。

以前吃不饱穿不暖的,现在慢慢能过上安稳日子了。

看到他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我都跟着高兴。

不过,这剧里也不是没有让我觉得遗憾的地方。

商鞅最后的结局,真的是太惨了。

他为秦国付出了那么多,最后却落得个车裂的下场。

看到那一幕的时候,我心里堵得慌,眼泪都在眼眶里打转。

大秦帝国之裂变观后感影评.doc

大秦帝国之裂变观后感影评.doc

大秦帝国之裂变观后感影评《大秦帝国之裂变》是一部于20019年播放的电视剧,该剧主要由侯勇、王志飞和卢勇等主演,剧情跌宕起伏,纷繁复杂,网友们对此评价很高,一起去看看吧!012009年,由孙皓晖同名小说改编的系列电视剧《大秦帝国》播出,该剧讲述了战国时代的秦国经变法而由弱转强,东出与六国争霸进而一统天下,以及最后走向灭亡的过程。

以文学性的手法重塑了“赳赳老秦”的历史,塑造了一系列具有“老秦人”血性的人物,以影像的方式唤起人们对于秦国历史以及战国历史的关注与思考。

其中,在第一部《大秦帝国之裂变》中,商鞅作为一个重要的人物形象贯穿始终,着墨颇多且塑造得极为成功。

书中的商鞅,是一位品格高洁的法家贤士。

然而,历史上的商鞅与剧中的商鞅有何区别,剧中是否对商鞅其人进行了过分美化,以及商鞅其人究竟如何。

我们将会在下文中围绕《大秦帝国》与《战国策》《史记》两书中对于商鞅描写的异同进行比较。

《大秦帝国》小说及改编剧中的商鞅所谓“白衣卫鞅”者,才华横溢而不慕名利,天性挥洒而决绝变法,忠信赤诚而雄心大志。

剧中的商鞅可谓是千古一完人,为了实现“变法”的理想,为了报答秦君的知遇,为了造福秦国的百姓,鞠躬尽瘁,尽公无私。

一开始,卫鞅跑到当时最富强的魏国,在魏相公叔座那里谋得了一个中庶子的职位,但他一直淡泊名利,不愿升迁。

公叔座临死之前向魏惠王推荐卫鞅为相,但未被接受。

后来,秦公为雪国耻向天下贤士广发求贤令,为求贤令志诚所感,他就应聘到了秦国,走遍秦国山川,终于打动了负有雄才大略的秦孝公,被任命为左庶长坚决推行变法。

在变法过程中,卫鞅赏罚严明,执法如山,不但敢拿“老世族”杀鸡儆猴,一下子就杀了七百多持械内斗的世族子弟,还不避王族,因太子触犯新法,果断将太子的两个老师割鼻、鲸面,其中一个还是秦孝公的哥哥公子虔。

后来他又辅佐秦孝公征讨河西之地、迁都咸阳、寻回太子,为秦国朝野安定做出了不可取代的贡献。

后,秦孝公盛年而卒,新王即位,老世族蠢蠢欲动,变法之势危急,商鞅毅然赴死,以死护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大秦帝国之裂变》有感
观《大秦帝国之裂变》有感
一部不错的电视剧会有许多的标准,诸多的标准在我这里就会组成一个标准,那就是这部剧要能让我看的下去,我说好才行。

这两天看的《大秦帝国之裂变》就是一部我很满意的电视剧。

这部剧的主要内容是以商鞅变法为主。

其他的细枝末节我并不关心。

我与平时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对比了下,里面那有关商鞅的政绩和与魏国的战争的确也遵守了历史史实。

商鞅变法是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变法行为。

整个中国有记录的历史三千多年,大多数的所谓变法说是变法,倒不如说是新政,是在以往的政治漏洞上些补救的方法。

可商鞅变法不同,它是将之前秦国的国策全部推翻,重新建立起一套新的政治体系。

当时的战国时代可以说寻求变法的国家不计其数,可真正的成功的没有几个,也就吴起的变法有成功的可能,可最后还是被那些既得利益集团给推翻了。

然后就是后世之中能将之前陈旧的政策推翻建立一套新的政治体系的也就北魏的孝文帝改革了。

商鞅的变法能成功也脱离不开当时秦国国君秦孝公的支持。

天下无论哪个国家想要通过变法富强起来,要有一个好的改革家,其次就是要有一个绝对拥有权力的一把手的支
持,若是只是国君想要富强,可经不起周围人的打击,那改革不会继续下去,更何况成功了。

秦国的变法的主体就是让当时穷困的秦国富强起来,要通过人事改革来改变贵族掌握的话语权,要让这个国家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争取到自我身份的上升空间。

要么通过军功,或者就是耕种来获取爵位来让自己和家族拥有阶层跨越。

不得不说这点在当时那贵族掌握一切话语权的社会中,做出如此决定无论是眼光还是决心都让人感到佩服。

当时不管是耕种还是战争,都是由贵族掌握的,普通老百姓只有服从的份,没有从中间的努力工作获得什么的权力。

商鞅的变法直接就打破了这种一个阶层掌握的情况,让那些普通人家的老百姓能看到,只要自己在战争中获得军功,就能给自己的家族带来实在的利益,这个激励的项目也让秦国在后来对山东六国的战争具有一定的优势。

以往由贵族掌握的国家,普通人的表现只能是白表现,就算征召入伍也是白忙活一场,有了军功不赏,要是死在战场上也是白死,只能说所有人都不是傻子,那种国家政策下出现的人的行为只能是出工不出力了。

同样的奖励机制吴起在魏国的改革也是通过奖励来刺激军卒的战争力。

几百年后南北朝的世家也是如此对待普罗大众的,那时南朝的社会风气和军事能力都是一塌糊涂。

里面有三段商鞅和秦孝公的对话,谈话的内容是商鞅以王道和霸道之法来探测秦孝公对于变法的预计,这两次也和
《史记》上在记载的一样,两次的谈话都以秦孝公大怒离开收场,最后一次在渭水之上商鞅以法家之观点呈上,在奠定了秦国变法的基调。

秦国在这次谈话后,制定了以法治国的国策,用六代人的时间统一六国。

用时间证明了在那个整片土地上所有的.国家都在试图强大自己吞并别人的大争时代里,法家思想是最适合那个时代的思想流派。

所谓的王道与霸道之法我都不明白,可法制知识多少明白点。

商鞅的变法就是要提高整个国家的积极性,让整个国家摆脱大型贵族集团的掌握。

还有就是提高了君主的权力。

以前的秦国虽为嬴氏的,可还有许多的贵族掌握了不少的权力,商鞅也就是要打击贵族的权力,将国家的权力都集中到君主的手中。

还有一个最为重点的就是度量衡,这点就算到了秦始皇的时代都是要全国统一的,哪怕到了现在,也要把度量衡全国统一了,甚至全世界也要有个统一的标准。

度量衡的重要性不只是说君主要多么的中央集权,而是全国要有个统一的标准,不能全国各地有自己对于尺寸和重量的标准。

统一度量衡不止是对于国家有意,对于老百姓的益处更大,不能说甲在乙买了一斤粮食,可甲乙的重量标准不同,这不就要引起打架了。

君不见当年二战结束美国从德国弄到了火箭的数据,可美国和德国对于尺寸的定义不同,这点就苦了那些研究火箭的人了,弄到数据的第一任务就要将所有的数据换算
成美国的尺寸,白白浪费了两年的时间。

彻查户口也很有必要,一个国家的国君不可能连自己国家有多少人都不知道,这个就连一个放羊的也要知道自己手下有多少的羊。

商鞅对于法制的要求太过于严苛,若是没有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他最后也不能成功。

刑法严苛可以使民众产生畏惧感,可这种畏惧感当达到一个临界值的时候就会爆发。

会将这种畏惧演变成仇恨,就连起初支持商鞅的公子虔也因太子事件仇恨于他,从而导致了商鞅最后的人生悲剧。

整部剧下来,里面商鞅说过:“法只诛行,而不诛心。

”这句话是我最欣赏的。

多少年来对于法是什么一直在争论,有人说这是治理的一套手段,有人说这是当权者用来压迫群众的手段,我认为法只是对于一些规则的制定,法是人和社会的一种契约罢了。

里面有段是应该仁政教化百姓好,还是严法治理民众好。

双方各有优劣,若是只用一种方式来治理民众,都会从不同的方向走向一个不同的极端。

仁政虽然看着挺美,会有要通过教化来让所有人都懂得什么是善恶,可没有规则的制约,只是依靠个人对于道德的理解来形式,这样最后的结果会出现整个国家是伪君子遍地的情况,没有道德约束的话会全是真小人的世界。

法制的国家会出现许多想要钻法律漏洞的小人,律法虽然严密,可不能面面俱到,最后总有漏洞有人钻。

不管仁政还是法制,两个最后走向的极
端全部都是伪君子和真小人遍地的局面,只有通过仁政的教化和法制的限制规则,才能尽量的避免有人通过钻漏洞来躲过惩罚。

仁政是教化,法政是规则,仁政所教化的自我道德是自己和自己所立下的契约,是种自我约束,法政的制度就是人与社会所立下的契约,是种对于所有人所集体施加的约束。

法不诛心,也对,毕竟人的心里在想什么谁也不知道,若是瞎猜就像秦桧给岳飞制定的那个莫须有的罪名了。

法只诛行,也对,这样的话,法就比较的被动,当触犯法律的行为在进行的时候,法并不能及时的阻止,只能结束了以后做些补救措施,这也会出现一些能够避免的悲剧的发生。

心中有恶不算恶,只有做出的恶行才算真正的恶。

虽然法会比较的迟钝,可我们还需要法的存在,这个世界需要规则的限定。

法的延迟执行会出现许多的悲剧,可没有了法的约束悲剧会更多。

法制不可能面面俱到,会有漏洞,可不能因为有漏洞就不制定律法,制定了律法只能说有漏洞,可不制定律法就全是漏洞了。

如果说制定律法的规则是张开一张大网的话,规则的漏洞就像网上的网眼,只能让规则变的更加的密集,让这网眼变的越来越小,到那时想钻过这漏洞就会更加的困难,如果没有这张网,那多么大的一条鱼就会钻个来回,更何况人在社会中好好的生活了。

到了最后只能说下商鞅的人生悲剧了,商鞅制定的秦法太过严苛,侵犯了贵族集团的利益,虽然整个国家通过变法强大起来了,可贵族的势力还存在着,新继位的秦惠文王只能杀了商鞅来平息已经愤怒的秦国的贵族集团们。

也许最能让商鞅安心的就是,秦惠文王虽然车裂了商鞅,可并没有废除商鞅所制定的秦法,让商鞅的法家思想在秦国真正的弘扬开了。

在秦国统一六国以后,后世多少的王朝都因为政策太过于陈旧想要变法重新强大起来,可最后通过变法强大起来的一个都没有,只有少数因为改革暂时的强大了,一旦改革者死去就又重新陷入了以往的陈旧律法之中。

商鞅的变法不能说太成功,可对于后世的那些改革者来说,毕竟他是幸运的,有支持他的君主,有与他共同执行这套律法的官员,就算他死后整个国家还在执行着他的律法,直到最后也因为这个法家思想将秦国推向了灭亡。

这点商鞅要比王莽、魏孝文帝、王安石、张居正等人幸运多了。

在商鞅制定的律法被侵犯了利益的人里有个甘龙,这个被人评价一代奸枭之徒的老家伙不得不让人佩服。

商鞅变法甘龙虽不同意,可不表达出来,只是无声的称病在家表达着自己的不满情绪。

说他在家什么都没干也不对,甘龙在家宅着研究了商鞅的所有律法,寻找到了这律法中的漏洞,耐心的在家中等待着时机,一旦时机成熟就像一条毒蛇那样出击致商鞅于死地。

天下所有敌人就怕这样的敌人,表面上不表
达什么,研究了自己敌人的所有优点和弱点,耐心等待合适的时机出手,一击致命。

天下阴损之人,此等老枭也算典型代表了。

秦国的成功,除了自己的强大以外,还要感谢那些猪对手。

与秦国死磕了多少年的魏国,只有一个明白人就是庞涓,这人能够看出在战争中应该优先打击哪里,他提出要趁着秦国弱小的时候把秦国给灭了,这点是多么的正确,可猪队友魏王看不上秦国那穷地方。

魏王的目光都集中在了山东六国,结果就是魏王认为的敌人没有消灭了,不重视的穷鬼最后把魏国给干趴下了。

真的不能小瞧自己的任何一个对手,只要有利可图就不管是不是对手也要给干趴下。

通过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强大,山东六国也都想变法成功,可最后成功的一个都没有,只能说那些国君都找到像商鞅的人才了,可不会任用人才真是一种悲哀。

当自己弱小的时候,要让自己强大,哪怕付出精力和时间都不怕,最怕的就是不去试图强大。

天下没有一个敌人,整个天下全部都是敌人。

商鞅云:“做不做是一回事,想不想称雄于六国是另一回事。


法为规则,可规则用来限定别人,也会把自己给限定进去,要时刻做好为自己所制定的规则献身的勇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