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第四单元第4课时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第四单元第四课《电能和磁能》同步习题及答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4课《电能和磁能》同步习题及答案(满分:100分时间:40分钟)学校姓名班级考号一、填空。
1.由()和()组成的装置叫电磁铁。
2.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 );切断电流,( )消失的基本性质。
3.电磁铁和磁铁样,都具有()相互排斥,( )相互吸引的性质。
4.改变()或改变()都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二、判断。
1.电磁铁能产生磁性,但不能指示方向。
( )2.因为用的导线比较短,电磁铁耗电大,电池容易发热,因此不能长时间接在电池上。
( )3.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电池的数量有关。
( )4.电磁铁与磁铁有相同也有不同。
( )5.电能和磁能可以相互转换,也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 )6.改变电磁铁线圈的缠绕方向和改变电池正负极的接法实质都是改变电流的方向,也就是说改变电流的方向可以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 )7.将带线圈的铁钉连接到电池上,铁钉就能吸引大头针,这时相当于制作了一个铁钉电磁铁,所以说电池也是电磁铁的组成部分。
( )8.用电磁铁搬运大头针时,电能转化成了机械能。
( )三、选择。
1.只改变电磁铁电流的方向,电磁铁( )。
A.南北极改变B.南北极不变C.磁力强弱发生变化2.下面不能改变电磁铁的磁极的是( )。
A.改变电流的方向B.增加线圈的匝数C.改变线圈缠绕的方向3.小科先改变电磁铁线圈的缠绕方向再改变电磁铁电池正负极的接法,此时电磁铁( )。
A.南北极改变B.磁力强弱发生变化C.南北极不变4.改变右图中电磁铁南北极最简单的方法是( )。
A.改变线圈的缠绕方向B.改变电池正负极的接法C.改变电池的数量5.比较电磁铁和普通磁铁,小科同学发现( )。
A.电磁铁和普通磁铁都需要通电B.电磁铁和普通磁铁样有南北极C.电磁铁和普通磁铁一样都有永久磁性6.下面电磁铁的上端磁极与其他两个不同的是( )。
A. B. C.7.由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叫作( )。
A.电流检测器B.电磁铁C.电路检测器8.只改变电磁铁线圈的缠绕方向,这时电磁铁(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第4单元 比第4课时 整理和复习

4比
第4课时 整理和复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知识回顾
比的意义
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比的基本性质 比 比的基本性质
化简比
比的应用
按一定的比分配
知识点1:比的意义 例1:下面每个小方格的边长表示1厘米。
A、B两个正方形边长的 比是2∶3,周长的比是 2∶3,面积的比是4∶9。
A、B两个正方形边长的比是多少?周长的比是多少? 面积的比呢?
分析:按比分配就是把一个量按照一定的 比进行分配。混合物质的总份数是几种物 质份数的总和,利用每种物质占总份数的 几分之几求每种物质的具体含量。
例3:人身体的主要成分是水。科学研究表明,儿童体内 水分与其他物质的比是4∶1,明明的体重是30千克, 明明体内含的水分及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
4+1=5
长与宽的和:36÷2=18(厘米)
长:
18×
5 5+4
=10(厘米)
宽:
18×
4 5+4
=8(厘米)
答:这个长方形的长是10厘米,宽是8厘米。
3.足球的表面是由黑色五边形皮和白色六边形皮围成 的,黑色皮和白色皮块数的比是3∶5,黑色皮有12 块,白色皮有多少块?一共有多少块呢?
白色:12÷3×5=20(块) 一共:12+20=32(块) 答:白色皮有20块,一共有32块。
水
分:30×
4 5
=24(千克)
其他物质:30×
1 5
=6(千克)
答:明明体内含的水分有24千克,其他物质有6千克。
巩固运用
1.填空。 (1)一项工程,甲单独做需20分钟,乙单独做需1小时,
六年级上数学一课一练-第四单元第4课时 营养含量 北师大版(含答案)

第4课时营养含量1.填一填。
(1)某公司共有员工240人,其中男职工占70%,男职工有( )人。
(2)李叔叔所在的部门有25人,其中男职工占60%,男职工有( )人。
(3)刘爷爷家有6口人,其中男性占50%,男性有( )人。
2.用百分数、分数、小数表示下列各图形的涂色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多少。
(1) (2)百分数( ) 百分数( )分数( ) 分数( )小数( ) 小数( )3.我会填。
百分数分数小数0.08525105%4.选择。
(1)把2.57%扩大到原来的10倍后是( )。
A.2.57B.0.257C.25.7D.257(2)把120%化成小数是( )。
A.0.12B.12.0C.1.2D.120(3)与0.28相等的百分数是( )。
A.28%B.2.8%C.280%D.0.28%5.(探究题)我国是一个贫水国家,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淡水资源量的25%,世界人均淡水资源量约是9200 m3,我国人均淡水资源量约是多少立方米?6.(能力素养达标题)李老师到商场买了下面商品各一件。
这些商品都按八折出售,李老师一共付了多少钱?7.在2015年7月31日第128次奥委会上,85位奥委会委员投票决定2022年冬季奥运会的举办城市。
北京获得的票数约占51.8%,阿拉图获得的票数约占47.1%,其中有1票弃权。
北京和阿拉图各获得了多少票?(得数保留整数)8.一根绳子长20 m,第一次截去它的30%,第二次截去第一次的20%,这根绳子还剩多少米? 第4课时营养含量1.(1)168 (2)15 (3)32.(1)30% 3100.3(2)51% 511000.513.8.5% 1720040% 0.4 21201.054.(1)B (2)C (3)A5.9200×25%=2300(m3)6.(450+1250+1840+2600)×80%=4912(元)7.85×51.8%≈44(票)85×47.1%≈40(票)8.20×30%=6(m)6×20%=1.2(m)20-6-1.2=12.8(m)。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4课《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4课《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的一课。
本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的现象,如颜色变化、放热、发光等,并能够用科学语言进行描述。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一些简单的科学现象能够进行描述和解释。
但是,学生在描述和解释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的现象时,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耐心引导学生,帮助学生用科学语言进行描述,提高学生的科学表达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的现象。
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提高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的现象。
2.如何用科学语言进行描述。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引导法:在学生实验和观察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用科学语言进行描述,帮助学生理解和表达。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试管、酒精灯、试剂等。
2.实验药品:酚酞、硫酸铜、氢氧化钠等。
3.课件:实验过程的动画或图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或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关于物质变化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实验药品和实验器材,向学生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物质变化现象。
3.操练(1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物质变化时伴随的现象,并记录下来。
教师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用科学语言进行描述。
4.巩固(10分钟)教师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观察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物质变化时伴随的现象。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4课《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教案2(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4课《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教案2(2022新版)一. 教材分析《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4课》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的现象,如颜色变化、放热、吸热等。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物质的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物质变化中的现象,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的现象。
2.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物质变化中的现象。
2.难点: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发现物质变化中的现象。
2.讨论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发现和看法。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现象。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试管、酒精灯、烧杯、镊子、滴管等。
2.实验试剂:酚酞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盐酸等。
3.PPT课件:内容包括实验步骤、现象观察、生活实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PPT课件,介绍本节课的实验内容和目标。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物质变化中的现象。
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学生操作正确。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发现和看法。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第4课《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教案

教科版六下第四单元第4课《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教学设计课题变化中伴随的现象单元四学科科学年级六学习目标1.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往往会有许多现象发生。
2.物质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可以根据是否产生新物质来判别它们。
3.能够描述物质变化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
4.能够根据物质变化的现象判断物质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5.尊重证据。
当多人观察、实验出现不一样的结论时,乐于分析原因,再次观察、实验,以事实为依据做出判断。
6.能坚持长时认真细致观察铁钉生锈的现象,发展探究铁钉生锈的兴趣。
7.人类可以利用科学与技术干预物质变化。
重点通过观察铁钉生锈的实验现象得出铁钉生锈的过程是化学变化。
难点通过寻找证据来证明变化现象后是否产生新的物质,以此来判别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在我们周围,会发生很多变化,变化的过程也会伴随着很多现象。
比如燃烧的木炭伴随的现象有:发光、发热,有气体及黑烟产生,木炭燃烧后生成炭黑。
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想一想,从我们知道的变化中,可以观察到哪些现象? 学生交流并回答问题。
聚焦变化中伴随的现象。
讲授新课探索:变化中伴随的现象。
物质的变化经常会产生很多现象。
有的会发光发热,有的会改变颜色,有的会产生气体,还有的会生成沉淀。
有时这些现象也可能会同时发生。
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现象来判断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产生的现象化学变化发光发热蜡烛燃烧(燃放烟花)改变颜色加热白砂糖生成沉淀蜡烛燃烧、小苏打和白醋混合讨论。
学生观察。
交流。
学生分享初步判断所举例子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引发思维冲突;进而引导学生探究铁钉生锈的例子,寻找证据。
生成沉淀某两种物质混合后产生新的沉淀物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往往伴随颜色改变、发光、发热、产生气体和生成沉定等现象,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
实验目的:探究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
【精选】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4课时《变化中伴随的现象》重要知识点总结

【精选】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4课时《变化中伴随的现象》重要知识点总结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往往会有许多现象发生。
(2)物质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者的本质区别是是否产生新的物质。
2.探究目标
(1)能够描述物质变化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
(2)能够根据物质变化的现象判断物质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二、知识梳理
1.物质的变化经常会产生很多现象。
通常会有发光发热、改变颜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有时这些现象也可能会同时发生。
2.观察变化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是否为化学变化的判断,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
例如电灯发光(发光发热)、混合红墨水和清水(颜色变化)、泥水静置(产生沉淀)、烧水(产生气体)等都是物理变化。
3.铁钉生锈实验
(1)3组实验中,第2组(装半量筒水,既有水又有空气)的铁钉最先生锈。
(2)铁生锈需要具备水和空气两个条件。
只有水,不会使铁生锈。
只有氧气溶解在水中时,氧气在有水的环境中才与铁发生化学变化,生成铁锈。
1/ 3。
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课件第4课时 这月我当家

或:500÷40%=1250(元) 对应量÷对应分率=单位1
X=1250 答:乐乐家这个月总支出为1250元。
25 500 1250
10%
40% 100%
你能从表格中了解到什么?
请把上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
基础练习
1.足球赛举办单位决定把1400张门票免费送给学生,免费送
出的门票正好占足球场座位总数的5%,这个足球场共有多少
解:设需要这样的花生油X千克。
42%X=1050
X=1050÷42% X=2500
或: 1050÷42%=2500(千克)
答:需要这样的花生油2500千克。
3.某商场服装一律八折出售,你知道下面几件服装的原价是 多少吗?算一算。
280÷80%=350(元) 40÷80%=50(元) 120÷80%=150(元)
课堂总结
这月我当家
解决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 (1)列方程解决问题。 (2)对应量÷对应分率=单位“1”
4.学校图书馆现有书的情况如下表。
类别
本数
占总数的百 分比
科技类 2400 20%
故事类 3600 30%
学科类 6000
50%
2400÷20%=12000(本) 答:学校图书共有12000本。
⑴学校图书馆共有多少本书? ⑵请把上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
5.据统计,人们在饭店吃饭,一般会浪费10%的饭菜。照这样计算,如 果某省上半年饭店营业额为50亿元,那么该省上半年仅在餐桌上造成 的浪费约有多少亿元?
个座位?
⑴找到题中的等量关系,画一画,说一说。
⑵列出方程进行解答。
解:设这个足球场共有X个座位。 5% X=140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写人:张华审核人:岳彩杰审批人:杨泉上课:20 14 年10 月日
班级:6年级组别:姓名:导学案编号(016 )
课题:Unit 4 Let’s Go on a Picnic
第4课时
[学习范围。
目标] (5mins)
1,范围:Part B Read and act, Part C Look and write; Choose , complete and act.
2, 目标:1、复习本单元的所有词汇、短语与句型。
2、通过小故事的学习与表演,增强同学间互助与分享的意识。
【预习案】(5mins)
1)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How do they pick the grapes?
Where do they put the grapes?
Who they give the grapes to?
2) 选词填空。
How ____ we pick the grapes ? ( shall / will)
Where _____ I put them ? ( shall / will)
What _____ we do ? ( shall / will) 预习要求:1.组员认真学习给定的材料;
2.独立完成预习案的自测题;
3.书写工整;
4.标注不会的自测题。
【探究案】(10mins)
探究一:Why not stand on my nose?
为什么不站在我鼻子上呢
Why not? 意为“为什么不…呢?”表示建议,后接动词原形,与why don’t you do sth. ?意思相同,可以替换。
例如:
Why don’t you come with us ? = Why not come with us? 你为什么不跟我们一起去呢?
练一练:
1._____ ______ ( 为什么不) give then to our friends?
2.______ ______ _______(为什么不)give them to our friends ?
3.Why not ____ ____ _____ ______ (去野餐) with us ?
4.Why don’t you _____ ____ _____ ( 拍照) here?
探究要求
要求组长做到:1.限时、分工、讨论。
2.提醒组员标注问题。
3.组织预展。
4.红笔标注疑难问题。
【检测案】(15mins)
一、连句成篇。
( ) “Would you please pass me a paddle(船桨)?”Sam asks. ( ) Today is Sunday and there is no wind.
( ) Then , they start to boat together.
( ) Sam and his friends go boating in the river.
( ) “ Sure. Here you are.” Jin answers.
( ) “Thank you very much!” Sam says.
二、填空。
L: Shall we go on a picnic in the park tomorrow?
N & J : _____
L: What shall we take ?
N: Umm. _____What about you ?
J: I will take some beef.
L: ______
N: OK. I’ll go to tell him. _____
L: Let’s meet at the bus stop at half past ten.
N & J : Great! See you tomorrow.
A. When and where shall we meet?
B. I’d like to take a basket of fruits and some cakes.
C. Why not ask Bob to go with us?
D. Sounds interesting.
【训练案】(10mins)
1)完成《练习册》、《学习手册》与《活动手册》剩余部分的题。
2)预习下一课内容。
【教(学)后反思】请从下面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或收获。
1.今天你学到什么?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还想到什么?
检测要求:
1.独立完成。
2.组长批阅。
3.组长向教师汇报检测达标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