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PPT课件

合集下载

生物化学检验常用技术(共66张PPT)

生物化学检验常用技术(共66张PPT)
4、Lambert-Beer定律的偏离现象
单色光 均匀介质 吸收物质无相 互作用
5、空白溶液的选择
在分光光度法中,为消除显色剂及样品中各种共存有色物质产生的干扰、抵消比色皿和 试剂对入射光的影响而用来调节仪器百分透光率为100%的溶液。

蒸 馏 水


含 待





显 色

1、溶剂空白:不加样品和任何试剂,用纯溶剂(如蒸馏水或其他有机溶剂)作参比溶液。 选择原则:当显色剂及其它试剂均无色,被测试样中又无其他有色离子时,选用溶剂参比。
常用的固定化技术有:吸附、试剂交联、共价键合、
包埋法(酶与载体聚丙酰胺混合后直接包在电极 敏感部分形成酶凝胶层)。
几种酶电极的品种与性能
测定物质

检测物 测定范围(mol/L)
葡萄糖 葡萄糖氧化酶
尿素(脲)
脲酶
胆固醇 胆固醇氧化酶
L-谷氨酸 谷氨酸脱氢酶 L-赖氨酸 赖氨酸脱羧酶
O2 NH3 H2O2 NH4+ CO2
单色器
滤光片
棱镜
光栅
吸收池
检测器
玻璃比色皿
石英比色皿
显示器
4
(一)、分光光度技术的基本原理
1、吸光度与透光度
当光线通过均匀、透明的溶液时可出现三种情况:一部分光被散射,一部分光 被吸收,另有一部分光透过溶液。设入射光强度为I0,透射光强度为I,I和I0之比称为透 光度,即:
入射光 I0
透射光 I
T = I/I0
10-4~2*10-2 10-5~10-2 10-5~10-2 10-4~10-1 10-4~10-1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分析方法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绪论 ppt课件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绪论  ppt课件

临床生物化学是利用物理学、化学、 生物学、遗传学、病理学、免疫学、生 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理论与技术:
探讨疾病的发病机制 研究其病理过程中出现的: 特异性化学标志物 体内特定成分的改变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
• 国际临床化学学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Clincal Chemistry,IFCC) • “临床化学包含对人体健康和患病时化学状态 的研究以及对用于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化 学实验方法的应用”。 • 临床化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健康和疾病时生理生 化过程的医学基础理论学科。 • 又是一门应用各种技术和方法分析机体健康和 疾病时体液或组织样品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医学 应用技术学科-生化检验技术学。
返回节
DNA双股螺旋模型
现代分子生物学的起源 应从1953年J. D. Watson与 F. H. C. Crick提出DNA双 螺旋结构模型开始。它是在 生物化学、遗传学和细胞生 物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 门新兴交叉学科,至今已有 40余年的历史。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 • 分光技术、离心技术、层析技术、电泳技术、 同位素和免疫学技术,特别是酶法分析的进步, 提供了更可靠更灵敏的检验技术。 70年代以来 • 重组DNA技术的建立,不仅促进了分子生物学 的发展,也促进了临床疾病的基因诊断和基 因治疗。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发展史
• 1920年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用于肝脏功能和 测定血清淀粉酶用于胰腺炎诊断的报道 • 50年代火焰光度计的使用才使电解质的分析 方法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比色计测定血清 尿素和糖, • 70年代放射免疫分析替代了非敏感、非特异 的激素测定方法使其了迅速发展。
第一节
临床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
检验医学是一门临床学科,它运用不断 发展的自然科学和医学科学技术对患者 血液、尿液和各种体液标本进行检验, 并以发展检验技术、提高检验质量为重 点,达到对患者疾病的诊断、病情观察 和预后判断等目的。

生物化学检验ppt课件

生物化学检验ppt课件
酶类CK-MB,α-AMY等。
底物/代谢产物类:包括TG,TC,HDL-C,LDL-C,UA, UREA,Cr,Glu,TP,Alb,T-Bil,D-Bil,NH4+,CO2 等。
无机离子类:包括Ca,P,Mg,Cl 等。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吸收曲线
波长从200nm-400nm 的电磁波,称为紫外光,波长从400nm-760nm 的电磁波,称为可见光。以波长(λ)为横坐标,以吸光度为纵坐标而绘 制出的一条曲线称为吸收曲线,在一段波长范围内,有最大吸收波长 λmax 和最小吸收波长λmin,在最大吸收波长处测定可获得最大的测 定灵敏度。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二、连续监测法
连续监测法属于动态法检测的一种,适用于酶活性测 定和代谢物检测,多有酶的参与。该法是通过适当的 仪器,连续测定酶促反应过程中某一反应产物或底物 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原理是:在酶反应的最适 条件下,用物理、化学或酶促反应的分析方法,在反 应速度恒定期(零级反应期)来连续观察和记录一定 时间内底物或产物量的变化,以单位时间酶反应初速 度计算出酶活力大小代谢物的浓度。计算方法有:1) 绝对法:酶活力(U/L)=△A×(反应液体积/样品体 积)×(1000/消光系数);2)相对法:酶活力 (U/L)=〔 △A (测定)/ △A (标准) 〕标准物的 活力或浓度。
两点终点法
两点终点法也称因定时间法,它可以用一种试剂或两 种试剂。这种方法是近年来,可加双试剂的生化分析 仪问世后,才被广泛应用。优点是可以消除样品、试 剂的颜色、浊度,以及一些干扰物对测定的干扰。原 理是:加入样品→试剂1 →读取A1 →试剂2 →读取 A2,其中要读取两次吸光度值,第一次相当于读出样 品空白的值,加入试剂2至第二次读数才是实际呈色 反应,因此A=A1-A2。比浊法也是一种终点法,不过 是一种浊度测定,而不是比色测定。比浊法可分为化 学比浊法与免疫比浊法,免疫比浊法又分为透射比浊 法和散射比浊法。免疫比浊法目前主要用于血清特种 蛋白的测定,如载脂蛋白(apoAI,apoB 等)、补体类(C3、

常用实验室检查生化ppt课件

常用实验室检查生化ppt课件

2. 临床意义 (1)急性心肌梗死:主要 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发病后2小 时内Mb开始升高,3~ 15小时达峰值, 18 ~ 30小时恢复到正常水平,但特异性 较差。(2)其他疾病:挤压综合征、肾衰 竭、心力衰竭和某些肌病。
四、血清脂类测定(一Fra bibliotek血清总胆固醇测定
总胆固醇( TC )包括其中30%的游离胆 固醇( FC )和70%的胆固醇酯( CE ),主要 结合场所是肝脏。胆固醇是合成胆汁酸、 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及维生素等生理 活性物质的重要原料,也是构成细胞膜的 主要成分。
3. 参考值 血糖浓度:空腹<6.1 mmol/L;服糖后:0.5 ~ 1小时为7.8 ~ 9.0 mmol/L(应<11.1 mmol/L),2小时为 ≤7.8 mmol/L,3小时时应恢复至空腹血糖 水平。各时间尿糖测定结果均为阴性。
4. 临床意义
(1)诊断糖尿病 服糖后2小时血糖值 ≥11.1 mmol/L。
2. 参考值 ELISA法:cTnT为0.02 ~ 0.13μg/L,诊断临界值为﹥0.2μg/L;cTnI 为﹤0.02μg/L,诊断临界值为﹥1.5μg/L。
3. 临床意义 cTnT、cTnI增高和变化,对 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围手术期 心肌损伤等疾病的诊断、病情监测、疗效观 察及预后判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用于 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其灵敏度、特异度均 高。见表6-3-1。
参考值 3.5 ~ 5.5 mmol/L
3. 临床意义
(1)低血钾见于 ①摄入不足:营养不 良、胃肠功能紊乱、长期无钾饮食;②丢 失过多:频繁呕吐、长期腹泻、瘘管引流, 肾小管功能障碍导致大量钾随尿丢失,长 期使用强利尿剂使钾大量排出,肾上腺皮 质功能亢进促进钾的排泄;③葡萄糖与胰 岛素同时使用、碱中毒等,使钾过多转入 细胞内。

临床生物化学讲讲义义完整版PPT课件

临床生物化学讲讲义义完整版PPT课件
高血压与钠代谢
高血压与钾代谢
高血压与血脂代谢
钾离子对维持血压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低钾血症可导致血压升高。
血脂异常与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控制血脂水平有助于降低高血压风险。
03
02
01
心血管疾病与胆固醇
高胆固醇血症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降低胆固醇水平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
肿瘤标志物检测有助于肿瘤的早期发现和诊断。
肿瘤标志物
如肌钙蛋白、B型钠尿肽等,用于心梗、心衰等疾病的诊断和预后评估。
心脑血管疾病标志物
如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用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
感染性疾病标志物
如胰岛素、血糖等,用于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内分泌疾病的诊断和监测。
内分泌疾病标志物
临床生物化学与疾病
04
高盐饮食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钠离子在高血压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02
03
04
能够自动完成多项生化指标的检测,具有快速、准确、高效等特点。
能够自动完成血常规检测,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等。
能够自动完成免疫学指标的检测,如乙肝两对半、肿瘤标志物等。
能够自动完成尿液常规检测,包括尿蛋白、尿糖等。
如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等,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病情监测和预后评估。
临床生物化学检测可以为医生提供关于患者健康状况的客观数据,帮助医生准确诊断疾病。
诊断疾病
通过定期进行临床生物化学检测,可以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监测病情
根据临床生物化学检测结果,医生可以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并评估治疗效果。
指导治疗
通过了解疾病的生物化学机制,可以开发出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第七章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

第七章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
④药物影响⑤肝脏及胰腺疾病⑥其他:高热、呕吐、 腹泻、脱水、麻醉和缺氧等
第一节血糖及其代谢产物的检测
一、空腹血糖检测(FBG)
【临床意义】
⒉FBG 减 低 FBG<3.9mmol/L 为 血 糖 减 低 , FBG<2.8mmol/L为低糖血症
⑴生理性减低
⑵病理性减低:①胰岛素过多②对抗胰岛素的激 素分泌不足③肝糖原贮存缺乏④急性酒精中毒 ⑤先天性糖原代谢酶缺乏⑥消耗性疾病⑦非降 糖药物影响⑧特发性低血糖
诊断要求的几点说明 (一)确诊为糖尿病: 1、具有典型症状,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血糖≥11.1 mmol/l。 2、没有 典 型症 状 ,仅空腹血糖 ≥7.0 mmol/l 或餐 后血 糖 ≥11.1 mmol/l应再重复一次,仍达以上值者,可以确诊为糖尿 病。 3、没有 典 型 症 状 ,仅空腹血糖 ≥7.0 mmol/l 或餐 后血 糖 ≥11.1 mmol/l,糖耐量实验2小时血糖≥11.1mmol/l者可以确 诊为糖尿病。 (二)可排除糖尿病: 1、如糖耐量2小时血糖7.8-11.1 mmol/l之间,为糖耐量受损; 如空腹血糖6.1-7.0 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均不诊断为糖尿 病。 2、若餐后血糖<7.8 mmol/l及空腹血糖<5.6mmol/l可以排 除糖尿病。
OGTT的适应症: ⑴无糖尿病症状,随机血糖或空腹血糖异常,以及有一
过性或持续性糖尿者 ⑵无糖尿病症状,但有明显的糖尿病家族史 ⑶有糖尿病症状,但空腹血糖未达到诊断标准 ⑷妊娠期、甲亢、肝脏疾病时出现糖尿者 ⑸分娩巨大胎儿或有巨大胎儿史的妇女 ⑹原因不明的肾脏疾病或视网膜病变
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第一节血糖及其代谢产物的检测

《诊断学》第二版PPT第二十三章--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

《诊断学》第二版PPT第二十三章--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

临床意义
筛检糖尿病 HbAl<8%,可排除糖尿病; HbA1>9%,预测糖尿病的准确性为78%,灵
敏度为68%,特异性为94%; HbA1>10%,预测糖尿病的准确性为89%,灵
敏度为48%,特异性为99%。
临床意义
预测血管并发症 由于GHb与氧的亲和力强,可导致组织缺氧,
故长期GHb增高,可引起组织缺氧而发生血管 并发症。HbAl>10%,提示并发症严重,预后 较差。
参考值:3.5~5.5mmol/L
临床意义
高血钾症:血钾超过5.5mmol/L。 低血钾症:血清钾低于3.5mmol/L。
– 轻度低血钾症:3.0~3.5mmol/L; – 中度低血钾症:2.5~3.0mmol/L; – 严重低血钾症:<2.5mmol/L。
血钾↑
摄入过多:高钾饮食、静脉输注大量钾盐、输入大 量库存血液等。
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是检测葡萄糖代谢功能的试验,主要用于诊断症 状不明显或血糖升高不明显的可疑糖尿病。
方法:口服75g葡萄糖,分别检测FPG和服后 30min、1h、2h、3h的血糖和尿糖。
参考值
①FPG 3.9~6.1mmol/L。 ②口服葡萄糖后30min~1h,血糖达高峰(一般为
抗剂等。
(二)三酰甘油测定(TG)
TG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 参考值:
– 0.56~1.70mmol/L。 – 合适水平:≤1.70mmol/L。 – 升高:>1.70mmol/L。
临床意义
必须在空腹12~16h后静脉采集TG测定标本,以 排除和减少饮食的影响。
TG↑:
– 冠心病 – 原发性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症、肥胖症、糖尿病、

生化检验课件.ppt

生化检验课件.ppt
敏感的指标,其血清水平与冠心病发病率呈负相 关。急性心肌梗塞时,Apo-A 1 水平降低。Ⅱ 型糖尿病Apo-A 1 值常偏低,其心血管并发症 的发生率增高。脑血管病变,肾病综合征、肝衰 竭以及Apo-A 1 缺乏症时Apo-A 1 水平也降低。
二)载脂蛋白 B测定
[参考值] ELISA法:男为1.01±0.21g/L;女 为1.07±0.23g/L
血钾症,高于5.5mmol/L为高血钾症。
2、低血钾症见于: (1)摄取不足: (2)丢失过多: (3)葡萄糖与胰岛素同时使用,周期性麻痹
和碱中毒等,钾过多转入细胞内。
3、高血钾症见于: (1)摄入过多; (2)排泄困难; (3)细胞内钾大量释出; (4)细胞外液因失水或休克而浓缩,使血钾
[临床意义] 血清Apo-B水平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 冠心病发病呈正相关,Apo-B的上升较LDL-C和 CHO的上升对冠心病风险度的预测更有意义,此 外,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对胰岛素有抵抗的Ⅱ 型糖尿病、胆汁淤积、肾病综合征和妊娠时, Apo-B也升高,Apo-B降低见于低β-脂蛋白血症、 Apo-B缺乏症、肝硬化。
[临床表现]
1、增高 见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原发性高脂血症、 肥胖症、阻塞性黄疸、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等。
2、降低 见于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功能减退及严重 肝衰竭。
二、血清脂蛋白检测
一 ) 脂蛋白电泳测定
[参考值]
电泳法:乳糜微粒( CM)为阴性,HDL为30%~40%, LDL为50%~60%,VLDL为13%~25%。
旁腺功能亢进症
(3)服用VitD过多 (4)骨病 (5)某些肿瘤:肾癌,肺癌,急性白血病等 (6)长期制动引起骨脱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服糖后2h仍处于低水平. 常见于: 胰岛素β细胞瘤 腺垂体功能减退症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
12
4.低血糖
(1) 肝源性低血糖:空腹血糖常低于正常,服糖后血糖水平 超过正常,2h后仍不能降至正常,尿糖出现阳性。见于广泛 性肝损伤 .
(2) 功能性低血糖:表现为空腹血糖正常,服糖后血糖高 峰时间及峰值在正常范围内,但服糖后2~3h可发生低血 糖。见于特发性餐后低血糖症等。
胰岛素及释放试验异常见于:
1.糖尿病 糖尿病时胰岛素分泌减低、释放迟缓。1 型糖尿病空腹胰岛素明显降低,服糖后仍很低,呈低 平曲线,胰岛素与血糖比值明显降低;2型糖尿病空腹 血糖水平可正常、稍高或稍低,服糖后胰岛素呈延迟 性释放反应。
2.高胰岛素血症或胰岛β细胞瘤 空腹血糖降低、糖耐量曲线低平,而胰岛素C肽释放
曲线相对较高,胰岛素/葡萄糖比值>0.4
.
16
3.肥胖、肝肾衰竭或排泄受阻时---血清胰岛素浓度增 高
4. 其它 腺垂体功能低下症、ACTH缺乏症、肾上腺 功能不全和饥饿状态时胰岛素减少;肢端肥大症、巨 人症时胰岛素增高
.
17
四、血清C-肽(C-peptide)测定
概念:C-肽---胰岛素原在蛋白水解酶作用下转变为胰岛素的 过程式中裂解出来的肽类,由31个氨基酸组成,与胰岛素等 克分子从胰岛β细胞释放,因此测定意义与胰岛素相同,主 要反映β细胞功能。
第六节 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
.
1
主要内容
血糖及其代谢产物的检测
血清脂质和脂蛋白检测
血清电解质检测
心脏损害血清标志物检测
其他酶测定
内分泌激素测定
.
2
一、血糖及其代谢产物的检测
血糖测定 葡萄糖耐量试验 血清胰岛素测定 血清C-肽测定 胰岛素释放试验 糖的代谢产物检查: 糖化血蛋白
试验释放曲线低平见于1型DM;释放延迟或呈低水平见于2 型DM 3. C-肽水平不升高,而胰岛素升高:见于胰岛素用量过多
中度增高 8.4~10.1 mmol/L
重度增高 >10.1 mmol/L
.
5
(1)生理性增高:餐后1-2h、高糖饮食、剧烈运动、 情 绪激动等
(2)病理性增高:
①糖尿病
②内分泌疾病
③应激性高血糖④药物影响源自⑤肝源性血糖升高、胰腺病变
⑥ 其它病理性增高
.
6
2.减低
FBG<3.9 mmol/L---- 血糖减低
FBG<2.8 mmol/L----低糖血症
(1)生理性低血糖
(2)病理性:
①胰岛素过多
②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不足
③肝糖原贮存缺乏
④其它:如长期营养不良等
.
7
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概念:口服或注射一定量葡萄糖后,间隔一定时间测 定 血 糖 水 平 , 称 为 糖 耐 量 试 验 ( glucose tolerance test,GTT)。糖耐量试验是检测人体葡萄糖代谢功能 的试验,主要用于诊断症状不明显或血糖升高不明显 的可疑糖尿病
.
14
[参考值] ① 空腹胰岛素为10~20m U/L(RIA法); ② 胰岛素(m U/L)/葡萄糖(mg/dl)<0.3 ③ 服糖后30~60min为胰岛素高峰值(与血糖峰值一
致),为空腹时胰岛素值的5~10倍。 ④ 2h胰岛素<30m U/L ⑤ 3h后达空腹水平
.
15
[临床意义] 用于糖尿病分型诊断及低血糖的诊断及鉴 别诊断
.
9
[临床意义]
用于诊断症状不明显或血糖升高不明显的可疑糖尿病和判断 糖耐量异常
1. 诊断糖尿病
临床上有以下条件者,即可诊断糖尿病 ① 具有糖尿病症状,FBG>7. 0 mmol/L; ② OGTT 血 糖 峰 值 > 11.1 mmol/L , OGTT 2hPG 值 >11.1
mmol/L, ③ 具有临床症状,随机血糖>11.1 mmol/L,且伴有尿糖阳性 ④ 临床症状不典型者,需另一天重复检测确诊
.
10
2.糖耐量异常(IGT)
空腹血糖<7.0mmol/L,服糖后2h血糖为7.8~11.1 mmol/L; 血糖达高峰时间可延时至1h后,血糖恢复正常时间可推延至 2~3h以后,且尿糖阳性.
常见于: 2型糖尿病
痛风
肥胖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肢端肥大症
皮质醇增多症等
.
11
3.葡萄糖耐量曲线低平 空腹血糖水平降低,服糖后血糖水平上升不明显,
.
13
三、血清胰岛素测定和胰岛素释放试验
胰岛素的生物学作用 胰岛素释放试验:反映胰岛β细胞的储备能力的试验与
OGTT 试 验 相 同 , 即 在 空 腹 及 服 糖 后 30 、 60 、 120 、 180min分别采血,同时分别测胰岛素和C-肽,称为胰 岛素释放试验, 了解胰岛的β细胞的功能状态。
.
3
一、空腹血葡萄糖测定
[参考值]:
空腹血糖 : 酶法
3.9~6.1mmol/L
邻甲苯胺法 3.9~6.4mmol/L
空腹尿糖: 定性试验阴性
.
4
[临床意义]
1.增高
空腹血糖过高---FBG增高而又未达到诊断糖尿 病标准时。
高糖血症:FBG增高超过7.0mmol/L
轻度增高 7.0~8.4 mmol/L
T1/2 10~11min ,在肾脏降解和代谢----更好地反映β细胞的 胰岛素合成与释放功能。
[参考值]
① 空腹 0.3~1.3nmol/L;
② 服糖后30~60 min出现峰值(为空腹值的5~6倍)
.
18
[临床意义]
用于糖尿病的分型诊断,知道胰岛素用量的调整 血清C-肽测定常与胰岛素测定、OGTT试验同时进行 低血糖 血糖、胰岛素和C-肽三者的血清水平并非平行改变: 1. C-肽水平增高:①胰岛β细胞瘤;②肝硬化 2. C-肽水平降低:①空腹降低,见于糖尿病;② C-肽释放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IGTT) 均为测定患者胰岛素分泌的反应性和能力试验
.
8
[参考值]
OGTT(口服葡萄糖1.75g/kg体重,最多不超过75g) 法:
① 空腹血糖<6.1mmol/L ② 服后0.5~1h血糖升高达峰值,一般在7.8~9.0 mmol/L,
应<11.1 mmol/L ③ 服糖后2h血糖≤7.8 mmol/L ④ 服糖后3h血糖应恢复至空腹水平 同时测定上述各时间的尿糖均为阴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