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
合集下载
临床常用生化检测(诊断学)

汗和烧伤等 医源性:浆膜腔穿刺丧失 细胞外液稀释 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肾上腺皮质功能减
退 饮水过多
第五节 心肌酶和心肌蛋白检测
心肌酶和心肌蛋白对急性心肌堵塞的诊断特殊重要。 ① 心肌酶:心肌内含有多种酶,留神肌损伤时,它可释放 入血,使血内相应酶活性增高 ② 心肌蛋白:重要的有肌钙蛋白T、肌钙蛋白I和肌红蛋白等
【临床意义】
• HDL↑
– 防止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发病呈负相关 – 慢性肝炎、肝硬化等
• HDL↓
– 动脉粥样硬化 – 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等
【评价】影响血浆HDL-C水平的因素主要有: ①年龄和性别 ②种族 ③饮食 ④肥胖 ⑤饮酒与吸烟 ⑥运动 ⑦药物 ⑧疾病
低密度脂蛋白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
脂蛋白(a) [lipoprotein(a), LP(a)]
• 有促CHO沉积作用 • 与纤溶酶原有同源性 • 受性别、饮食、环境影响小 • 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的独立危急因子
【参考值】 0-300mg/L
【临床意义】
• LP(a)↑ • 早期识别动脉粥样硬化的危急性 • 与冠心病、中风、PTCA术后再狭窄亲密相关 • 1型糖尿病、肾脏疾病、炎症、手术等 • LP(a)↓ • 病理性减低 肝脏疾病〔慢性肝炎除外〕
临床较少见 病因 水丧失过多:出汗过多、烧伤、长期腹泻、呕吐、
糖尿病 水分摄入缺乏:昏迷,进食困难等。 内分泌疾病: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醛固酮增多
症、肾小管排钾保钠 钠摄入过多:高钠血症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细
2、低钠血症〔Hyponatremia〕 : 血清Na+< 135mmol/L
丧失过多 肾性缘由:渗透性利尿、慢性肾功衰多尿期等 非肾性缘由:如呕吐、腹泻、胃肠引流、大量出
退 饮水过多
第五节 心肌酶和心肌蛋白检测
心肌酶和心肌蛋白对急性心肌堵塞的诊断特殊重要。 ① 心肌酶:心肌内含有多种酶,留神肌损伤时,它可释放 入血,使血内相应酶活性增高 ② 心肌蛋白:重要的有肌钙蛋白T、肌钙蛋白I和肌红蛋白等
【临床意义】
• HDL↑
– 防止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发病呈负相关 – 慢性肝炎、肝硬化等
• HDL↓
– 动脉粥样硬化 – 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等
【评价】影响血浆HDL-C水平的因素主要有: ①年龄和性别 ②种族 ③饮食 ④肥胖 ⑤饮酒与吸烟 ⑥运动 ⑦药物 ⑧疾病
低密度脂蛋白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
脂蛋白(a) [lipoprotein(a), LP(a)]
• 有促CHO沉积作用 • 与纤溶酶原有同源性 • 受性别、饮食、环境影响小 • 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的独立危急因子
【参考值】 0-300mg/L
【临床意义】
• LP(a)↑ • 早期识别动脉粥样硬化的危急性 • 与冠心病、中风、PTCA术后再狭窄亲密相关 • 1型糖尿病、肾脏疾病、炎症、手术等 • LP(a)↓ • 病理性减低 肝脏疾病〔慢性肝炎除外〕
临床较少见 病因 水丧失过多:出汗过多、烧伤、长期腹泻、呕吐、
糖尿病 水分摄入缺乏:昏迷,进食困难等。 内分泌疾病: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醛固酮增多
症、肾小管排钾保钠 钠摄入过多:高钠血症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细
2、低钠血症〔Hyponatremia〕 : 血清Na+< 135mmol/L
丧失过多 肾性缘由:渗透性利尿、慢性肾功衰多尿期等 非肾性缘由:如呕吐、腹泻、胃肠引流、大量出
临床常用的生化检查

第二节 血清脂质和蛋白检测
血清脂类物质(脂质)包括 血清脂类物质(脂质)包括: • 胆固醇[70%是胆固醇脂(CE)、 胆固醇[ 是胆固醇脂( )、 )、30%是 是胆固醇脂 是 游离胆固醇( )、合称总胆固醇( )] )、合称总胆固醇 游离胆固醇(FC)、合称总胆固醇(TC)] • 甘油三酯(TG) 甘油三酯( ) • 磷脂(PL) 磷脂( ) • 游离脂肪酸(FFA) 游离脂肪酸( ) 与白蛋白结合外, 除FFA与白蛋白结合外,其他都包含在脂蛋 与白蛋白结合外 白(Lp)中 )
(一)总胆固醇测定
• (一)总胆固醇测定 • 胆固醇(cholesterol,CHO) 胆固醇( ) 血液中的CHO仅有 仅有10%~20%是直接从食 血液中的 仅有 ~ 是直接从食 物中摄取, 物中摄取,其余主要由肝和肾上腺等组织 自身合成。 自身合成。
(一)总胆固醇测定
• 【参考值】 参考值】 • 成人 成人≤5.17mmol/L为合适水平 为合适水平 • 5.20~5.66mmol/L为边缘水平 ~ 为边缘水平 • ≥5.69mmol/L为升高。 为升高。 为升高
• 糖耐量曲线低平:指空腹血糖水平降低,服糖后血 糖耐量曲线低平:指空腹血糖水平降低, 糖上升不明显, 小时后仍处于低水平。 糖上升不明显,2小时后仍处于低水平。常见于胰 岛B细胞瘤、甲亢、腺垂体功能减退症及肾上腺皮 细胞瘤、甲亢、 质功能减退症等
• 延迟型糖耐量曲线:空腹血糖正常,提早出现峰值, 延迟型糖耐量曲线:空腹血糖正常,提早出现峰值, 且大于11.1mmol/L,2小时血糖低于空腹血糖。 且大于11.1mmol/L,2小时血糖低于空腹血糖。 11.1mmol/L,2小时血糖低于空腹血糖
• •
OGTT的临床意义 OGTT的临床意义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

代谢功 能等进行评价,为疾病诊断、病情监测、 药物疗效、预后判断及疾病、磷、镁、碳酸盐等 作用:维持酸碱、渗透压和水平衡;维持神经、
肌肉组织的应激性;维持酶的催化作用。
(-)血清钾测定( K +): 【参考值】 离子电极 ( ISE )法或酶法: 3.5~5.5 mmol/L
一般视为运铁蛋白的量。男 50~77 μmol/L 女 54~77 μmol/L 2.2 血清铁饱和度(TS): 铁饱和度=血清铁/TIBC×100% 铁饱和度 33%~35%
未饱和铁结合力:25.2~50.4μmol/L
(未饱和铁结合力UIBC=TIBC-血清铁)
【临床意义】 生理变化:新生儿减低,2岁以后与成人相同; 青年女性和妊娠妇女可增高. 病理变化: 1.血清TIBC增加: 慢性缺铁性疾病:血清铁降低而TIBC增高, 提示缺铁 急性肝炎、肝细胞坏死:铁蛋白释放增加 2.血清TIBC将低: 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清铁降低或转铁蛋白缺 乏的慢性疾病:
质激素 1.3.钾分布异常:肾性水肿或输入无钾液体,稀释细胞 外液引起 1.4.大量输入胰岛素使葡萄糖利用或形成糖原,消耗细
胞外钾进入细胞内 1.5.原因不明的低K+性麻痹(家族性)
2.高血钾症:血清K+高于5.5 mmol/L >7.5mmol/L:引起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
必须给予适当治疗。 血K+增高见于: 2.1.输入过多:静脉输液;输大量库存血。 2.2.排泄障碍:急、慢性肾衰;肾皮功能减退; 低醛固酮症。 2.3.细胞内K+外移:血管内溶血;大面积烧伤; 创伤等。
【临床意义】维持渗透压平衡,保证神经肌肉 (心肌)的应激性。
1.低血钾症:血清K+低于3.5 mmol/L <3.0 mmol/L:可出现心脏骤停。 血K+降低见于: 1.1.摄入不足:术后或其它原因,不能进食又未补钾 1.2.丢失过多: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服用排
肌肉组织的应激性;维持酶的催化作用。
(-)血清钾测定( K +): 【参考值】 离子电极 ( ISE )法或酶法: 3.5~5.5 mmol/L
一般视为运铁蛋白的量。男 50~77 μmol/L 女 54~77 μmol/L 2.2 血清铁饱和度(TS): 铁饱和度=血清铁/TIBC×100% 铁饱和度 33%~35%
未饱和铁结合力:25.2~50.4μmol/L
(未饱和铁结合力UIBC=TIBC-血清铁)
【临床意义】 生理变化:新生儿减低,2岁以后与成人相同; 青年女性和妊娠妇女可增高. 病理变化: 1.血清TIBC增加: 慢性缺铁性疾病:血清铁降低而TIBC增高, 提示缺铁 急性肝炎、肝细胞坏死:铁蛋白释放增加 2.血清TIBC将低: 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清铁降低或转铁蛋白缺 乏的慢性疾病:
质激素 1.3.钾分布异常:肾性水肿或输入无钾液体,稀释细胞 外液引起 1.4.大量输入胰岛素使葡萄糖利用或形成糖原,消耗细
胞外钾进入细胞内 1.5.原因不明的低K+性麻痹(家族性)
2.高血钾症:血清K+高于5.5 mmol/L >7.5mmol/L:引起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
必须给予适当治疗。 血K+增高见于: 2.1.输入过多:静脉输液;输大量库存血。 2.2.排泄障碍:急、慢性肾衰;肾皮功能减退; 低醛固酮症。 2.3.细胞内K+外移:血管内溶血;大面积烧伤; 创伤等。
【临床意义】维持渗透压平衡,保证神经肌肉 (心肌)的应激性。
1.低血钾症:血清K+低于3.5 mmol/L <3.0 mmol/L:可出现心脏骤停。 血K+降低见于: 1.1.摄入不足:术后或其它原因,不能进食又未补钾 1.2.丢失过多: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服用排
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专科

➢ 参考范围 血浆、血清:成人3.5-5.5mmol/L
1. 血钾测定
血钾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参考值
高钾 血症
>5.5mmol/L
低钾 血症
<3.5mmol/L
意义 摄入过多:高钾饮食、静脉输注 排泄减少:肾功能障碍、药物 细胞内向外转运:酸中毒、烧伤、创伤 假性高钾:采血压迫、血小板增多症 摄入过少:低钾饮食、饥饿、禁食 排泄过多:呕吐、腹泻、药物 细胞外向内转运:碱中毒、胰岛素 假性低钾:血标本未及时处理
① 血清铁检查 ② 血清总铁结合力检查 ③ 铁蛋白检查
① 血清铁检查
➢ 血清铁是测定血清中与转铁蛋白结合的铁 量,取决于血清铁含量和转铁蛋白浓度的 影响。
➢ 血清铁属于铁运转持中的一部分,不能完 全代表体内的总铁水平。
➢ 增高:溶血性贫血、再障、巨幼细胞性贫 血,急性肝炎
➢ 降低:铁收入不足,丢失过多,需求增多
2.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 参考值
1. FPG:3.9-6.1mmol/L 2. 口服葡萄糖后30-60min达高峰:7.8-9.0mmol/L,
峰值<11.1mmol/ L 3. 2小时<7.8mmol/L 4. 3小时血糖恢复至空腹水平 5. 各检测时间点尿糖均为阴性
Glucose (mmol/L)
6. 下列试验中受溶血影响最小的是( )
A.K+ B.LD
C.CK
D.Na+
E.AST
7. 患者,女性,52岁,10年前患乳腺癌做过乳房切除术和放射治疗,现因背部疼 痛就诊,实验室检查血钙浓度显著升高,有重度高钙血症。引起该病人高钙血症 的病因最有可能为( ) A.维生素A摄入过量
B.维生素D摄入过量 C.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D.恶性肿瘤 E.甲状腺功能亢进
1. 血钾测定
血钾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参考值
高钾 血症
>5.5mmol/L
低钾 血症
<3.5mmol/L
意义 摄入过多:高钾饮食、静脉输注 排泄减少:肾功能障碍、药物 细胞内向外转运:酸中毒、烧伤、创伤 假性高钾:采血压迫、血小板增多症 摄入过少:低钾饮食、饥饿、禁食 排泄过多:呕吐、腹泻、药物 细胞外向内转运:碱中毒、胰岛素 假性低钾:血标本未及时处理
① 血清铁检查 ② 血清总铁结合力检查 ③ 铁蛋白检查
① 血清铁检查
➢ 血清铁是测定血清中与转铁蛋白结合的铁 量,取决于血清铁含量和转铁蛋白浓度的 影响。
➢ 血清铁属于铁运转持中的一部分,不能完 全代表体内的总铁水平。
➢ 增高:溶血性贫血、再障、巨幼细胞性贫 血,急性肝炎
➢ 降低:铁收入不足,丢失过多,需求增多
2.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 参考值
1. FPG:3.9-6.1mmol/L 2. 口服葡萄糖后30-60min达高峰:7.8-9.0mmol/L,
峰值<11.1mmol/ L 3. 2小时<7.8mmol/L 4. 3小时血糖恢复至空腹水平 5. 各检测时间点尿糖均为阴性
Glucose (mmol/L)
6. 下列试验中受溶血影响最小的是( )
A.K+ B.LD
C.CK
D.Na+
E.AST
7. 患者,女性,52岁,10年前患乳腺癌做过乳房切除术和放射治疗,现因背部疼 痛就诊,实验室检查血钙浓度显著升高,有重度高钙血症。引起该病人高钙血症 的病因最有可能为( ) A.维生素A摄入过量
B.维生素D摄入过量 C.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D.恶性肿瘤 E.甲状腺功能亢进
常用生化检查

二、血清蛋白电泳
血清蛋白电泳
血清蛋白电泳
三、肝功能检查
ALB
来源 功能 肝脏合成
GLB
单核-吞噬细胞 系统合成 与血浆粘度有关
保持胶体渗透压 与免疫功能有关 提供营养
肝功能检查
一、糖类检查 (一)血糖测定 降低血糖:胰岛素;升高血糖:胰高血糖素、糖 皮质激素、肾上腺激素、生长激素 【参考值】 空腹血糖 血浆:3.5~5.6mmol/L 血清:3.9~6.1mmol/L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 饮食、运动、情绪。
2. 肌钙蛋白I(cTnT)>1.5ug/L为临界值。 诊断AMI与cTnT无显著差异,灵敏度稍低,而特异 性更高。 不稳定型心绞痛。
急性心肌梗塞后心肌酶谱 的变化
急性心肌梗塞后心肌酶谱 的变化
十、CK、LDH及同工酶检查
CK、LDH及同工酶检查
• 1. CK:由B和M两个亚单位组成的二聚体,可排列出3种 • 同工酶(isoenzyme) • 体内分布 : • CK-BB:脑、前列腺、肠、肺、膀胱、子宫、胎盘、 • • • • • • • •
CK-BB活性增高,神经系统疾病、其他。
3.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工酶测定
五、心肌蛋白检测
(一)肌钙蛋白(cTn)测定 1. 肌钙蛋白T(cTnT)>0.2ug/L为临界值, >0.5ug/L可以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其灵敏度和特 异性明显优于CK-MB和LDH,并同时具有较CK-MB升 高时间早和较LDH诊断时间长的优点。 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常发生微小心肌损伤, 这种损伤只有检测cTnT才能确诊。
2.病理性变化 (1)血糖升高
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嗜铬细胞瘤、 巨人症、应激性高血糖、肝源性高血糖、其他等。
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

输入大量库存血液等。 (2)排出减少:①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体
内钾不能经肾小球排出体外。②肾上腺皮 质功能减退症,导致肾小球排钾减少。③ 长期使用潴钾利尿剂④远端肾小管上皮细 胞泌钾障碍,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移植 术后、假性低醛固酮血症等。
血清电解质检测
第三节 血清电解质检测
(3)细胞内钾外移增多: ①组织损伤和血细胞破坏,见于严重溶血、 大面积烧伤、挤压综合征等。②缺氧和酸 中毒③药物作用,如β-受体阻滞剂、洋 地黄类药物,使细胞内钾外移。④家族性 高血钾性麻痹。⑤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 可使细胞内脱水,导致细胞内钾外移增多, 如应用甘露醇、高渗葡萄糖盐水等静脉输 液等。
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
2023年11月3日星期五
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
第一节血糖及其代谢产物的检测
• 空腹血糖检测 •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 血清胰岛素检测和胰岛素释放试验 • 血清C-肽检测 •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
第一节血糖及其代谢产物的检测
一、空腹血糖检测(FBG) • 是诊断糖代谢紊乱的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指标。 • FBG易受肝脏功能、内分泌激素、神经因素
时称为高血糖症。 ⑴生理性增高 ⑵病理性增高:
①糖尿病②内分泌疾病③应激性因素 ④药物影响⑤肝脏及胰腺疾病⑥其他:高 热、呕吐、腹泻、脱水、麻醉和缺氧等
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
第一节血糖及其代谢产物的检测
一、空腹血糖检测(FBG) 【临床意义】 ⒉FBG减低 FBG<3.9mmol/L为血糖减低, FBG<2.8mmol/L为低血糖症 ⑴生理性减低 ⑵病理性减低: ①胰岛素过多②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分 泌不足③肝糖原贮存缺乏④急性酒精中毒 ⑤先天性糖原代谢酶缺乏⑥消耗性疾病⑦ 非降糖药物影响⑧特发性低血糖
内钾不能经肾小球排出体外。②肾上腺皮 质功能减退症,导致肾小球排钾减少。③ 长期使用潴钾利尿剂④远端肾小管上皮细 胞泌钾障碍,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移植 术后、假性低醛固酮血症等。
血清电解质检测
第三节 血清电解质检测
(3)细胞内钾外移增多: ①组织损伤和血细胞破坏,见于严重溶血、 大面积烧伤、挤压综合征等。②缺氧和酸 中毒③药物作用,如β-受体阻滞剂、洋 地黄类药物,使细胞内钾外移。④家族性 高血钾性麻痹。⑤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 可使细胞内脱水,导致细胞内钾外移增多, 如应用甘露醇、高渗葡萄糖盐水等静脉输 液等。
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
2023年11月3日星期五
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
第一节血糖及其代谢产物的检测
• 空腹血糖检测 •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 血清胰岛素检测和胰岛素释放试验 • 血清C-肽检测 •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
第一节血糖及其代谢产物的检测
一、空腹血糖检测(FBG) • 是诊断糖代谢紊乱的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指标。 • FBG易受肝脏功能、内分泌激素、神经因素
时称为高血糖症。 ⑴生理性增高 ⑵病理性增高:
①糖尿病②内分泌疾病③应激性因素 ④药物影响⑤肝脏及胰腺疾病⑥其他:高 热、呕吐、腹泻、脱水、麻醉和缺氧等
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
第一节血糖及其代谢产物的检测
一、空腹血糖检测(FBG) 【临床意义】 ⒉FBG减低 FBG<3.9mmol/L为血糖减低, FBG<2.8mmol/L为低血糖症 ⑴生理性减低 ⑵病理性减低: ①胰岛素过多②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分 泌不足③肝糖原贮存缺乏④急性酒精中毒 ⑤先天性糖原代谢酶缺乏⑥消耗性疾病⑦ 非降糖药物影响⑧特发性低血糖
常用实验室检查生化ppt课件

2. 临床意义 (1)急性心肌梗死:主要 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发病后2小 时内Mb开始升高,3~ 15小时达峰值, 18 ~ 30小时恢复到正常水平,但特异性 较差。(2)其他疾病:挤压综合征、肾衰 竭、心力衰竭和某些肌病。
四、血清脂类测定(一Fra bibliotek血清总胆固醇测定
总胆固醇( TC )包括其中30%的游离胆 固醇( FC )和70%的胆固醇酯( CE ),主要 结合场所是肝脏。胆固醇是合成胆汁酸、 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及维生素等生理 活性物质的重要原料,也是构成细胞膜的 主要成分。
3. 参考值 血糖浓度:空腹<6.1 mmol/L;服糖后:0.5 ~ 1小时为7.8 ~ 9.0 mmol/L(应<11.1 mmol/L),2小时为 ≤7.8 mmol/L,3小时时应恢复至空腹血糖 水平。各时间尿糖测定结果均为阴性。
4. 临床意义
(1)诊断糖尿病 服糖后2小时血糖值 ≥11.1 mmol/L。
2. 参考值 ELISA法:cTnT为0.02 ~ 0.13μg/L,诊断临界值为﹥0.2μg/L;cTnI 为﹤0.02μg/L,诊断临界值为﹥1.5μg/L。
3. 临床意义 cTnT、cTnI增高和变化,对 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围手术期 心肌损伤等疾病的诊断、病情监测、疗效观 察及预后判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用于 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其灵敏度、特异度均 高。见表6-3-1。
参考值 3.5 ~ 5.5 mmol/L
3. 临床意义
(1)低血钾见于 ①摄入不足:营养不 良、胃肠功能紊乱、长期无钾饮食;②丢 失过多:频繁呕吐、长期腹泻、瘘管引流, 肾小管功能障碍导致大量钾随尿丢失,长 期使用强利尿剂使钾大量排出,肾上腺皮 质功能亢进促进钾的排泄;③葡萄糖与胰 岛素同时使用、碱中毒等,使钾过多转入 细胞内。
4.4临床常用生化检查

量饮酒等可引起甘油三酯一过性增高
代谢紊乱时口服后久高不降 或升高不明显但在短时间内不能降至原来水平成
为糖耐量减低或耐糖异常 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指标
(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标本采集方法】 1.适用于空腹血糖正常或稍高诊断不明确者 2.前3天正常饮食(每日碳水化合物>150g),受试前
晚餐后禁食或禁食10~16h
(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一)血清钾测定
【参考值】 3.5~5.5mmol/L 【临床意义】
低于3.5mmol/L为低血钾症 高于5.5mmol/L为高血钾症
(一)血清钾测定
【临床意义】 低血钾症见于:(1)摄取不足;(2)丢失过多;(3) 葡萄糖与胰岛素同时使用,钾过多转入细胞内(4) 周围性低钾血症麻痹 高血钾症见于:(1)摄入过多;(2)排泄困难;(3) 细胞内钾大量释出;(4)细胞外液因失水或休克而 浓缩,使血钾增高
(二)血清钠测定
【临床意义】 低钠血症见于:
(1)摄取不足;(2)胃肠道失钠失水;(3)肾失钠失水; (4)局部失钠失水;(5)细胞代谢障碍。 高钠血症见于: (1)摄入水过少;(2)高热,大汗或甲亢时,皮肤大量 失水;(3)肾小管对钠重吸收增加;(4)摄入食盐过多 或应用高渗盐水过多。
(三)血清钙测定
【标本采集方法】 与血清总胆固醇标本采集方法相同
【参考值】 0.45-1.81mmol/L 男 0.40-1.53mmol/L 女
(二)血清甘油三酯(TG)测定
【临床意义】 TG增高
1.心血管疾病 2.肝、胆、肾疾病 3.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4.其他 见于肥胖、贫血、长期饥饿、高脂饮食大
一、血清电解质测定
影响因素 血清电解质浓度常受血液水、蛋白质等影响 会因水分增加或大分子物质增加偏低或偏高 一定要密切结合病史及临床判断其临床意义
代谢紊乱时口服后久高不降 或升高不明显但在短时间内不能降至原来水平成
为糖耐量减低或耐糖异常 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指标
(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标本采集方法】 1.适用于空腹血糖正常或稍高诊断不明确者 2.前3天正常饮食(每日碳水化合物>150g),受试前
晚餐后禁食或禁食10~16h
(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一)血清钾测定
【参考值】 3.5~5.5mmol/L 【临床意义】
低于3.5mmol/L为低血钾症 高于5.5mmol/L为高血钾症
(一)血清钾测定
【临床意义】 低血钾症见于:(1)摄取不足;(2)丢失过多;(3) 葡萄糖与胰岛素同时使用,钾过多转入细胞内(4) 周围性低钾血症麻痹 高血钾症见于:(1)摄入过多;(2)排泄困难;(3) 细胞内钾大量释出;(4)细胞外液因失水或休克而 浓缩,使血钾增高
(二)血清钠测定
【临床意义】 低钠血症见于:
(1)摄取不足;(2)胃肠道失钠失水;(3)肾失钠失水; (4)局部失钠失水;(5)细胞代谢障碍。 高钠血症见于: (1)摄入水过少;(2)高热,大汗或甲亢时,皮肤大量 失水;(3)肾小管对钠重吸收增加;(4)摄入食盐过多 或应用高渗盐水过多。
(三)血清钙测定
【标本采集方法】 与血清总胆固醇标本采集方法相同
【参考值】 0.45-1.81mmol/L 男 0.40-1.53mmol/L 女
(二)血清甘油三酯(TG)测定
【临床意义】 TG增高
1.心血管疾病 2.肝、胆、肾疾病 3.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4.其他 见于肥胖、贫血、长期饥饿、高脂饮食大
一、血清电解质测定
影响因素 血清电解质浓度常受血液水、蛋白质等影响 会因水分增加或大分子物质增加偏低或偏高 一定要密切结合病史及临床判断其临床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具有临床症状,随机血糖>=11.1mmol/l
2.鉴别低血糖
(1)功能性低血糖:FPG正常,口服葡萄糖后的 高峰时间及峰值均正常,但2~3h后出现低血 糖,见于特发性低血糖 (2)肝源性低血糖:FPG低于正常,口服葡萄糖 后血糖高峰提前出现,但2~3hPG仍处于高水 平,且尿糖阳性。见于广泛性肝损伤、病毒 性肝炎等。
GTT :检测葡萄糖代谢功能的试验,主要用于 诊断症状不明显或血糖升高不明显的可疑糖 尿病,以OGTT为主。
OGTT:多采用WHO推荐75gG标准OGTT, 分别检测FPG和口服Glu 后30m、1h、2h、 3h的血糖与尿糖。
OGTT原理:糖耐现象:正常人口服一定量的 Glu 后,暂时升高的血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增 加,使血糖在短时间内降至空腹水平。
临床意义 :血糖检测是目前诊断糖尿病的 主要依据,也是判断糖尿病病情和控制程度 的主要指标。
1.FBG 高血糖症 :FBG增高超过7.0mmol/l 轻度增高:FBG 7.0~8.4mmol/l 中度增高:FBG 8.4~10.1mmol/l 重度增高:FBG >10.1mmol/l FBG>9mmol/l (肾糖阈)时尿糖即可呈阳 性
(1)生理性增高 :餐后1~2h、高糖饮食、剧烈运动 、情绪激动、胃倾倒综合征等 (2)病理性增高 : 1.各型糖尿病 2.内分泌疾病:甲亢、巨人症、肢端肥大症 皮质醇增多症、嗜铬细胞瘤、胰高血糖素瘤等 3.应激性因素:颅内压增高、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心肌梗死、大面积烧伤、急性脑血管病等 4.药物影响:噻嗪类利尿剂、口服避孕药、泼尼松 等 5.肝脏和胰腺疾病:严重的肝病、坏死性胰腺炎 6.其他 高热、呕吐、腹泻等
六 糖化清蛋白检测
第二节 血清脂质和脂蛋白检测
一 血清脂质检测 1.TC检测 2.TG检测 二 血清脂蛋白检测 1.CM 2.HDL 3.LDL 4.LP(a) 三 血清载脂蛋白检测 Ⅰ 1.apoA
2.FBG减低 低于2.8mmol/l :低血糖症
(1)生理性减低 :饥饿、长期剧烈运动、妊娠 期
(2)病理性减低: 1.胰岛素过多:胰岛素用量过大、口服降糖药 2.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不足:肾上腺皮质激 素、生长激素缺乏
3.肝糖原贮存缺乏:急性重症肝炎、肝癌等 4.急性乙醇中毒
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五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糖化血红蛋白(GHb)是在红细胞生存期间,血 红蛋白A(HbA)与己糖(主要是G)缓慢、连续的 非酶促反应的产物。HbA1c(HbA与G结合), 且HbA1含量最高(占60%~80%),是目前临床 最常检测部分。
参考值பைடு நூலகம்
HbA1c 4%~6%,HbA15%~8% 临床意义
HbA1c水平取决于血糖水平、高血糖持续时 间,其生成量与血糖浓度成正比。
当糖代谢紊乱时,口服一定量Glu后血糖升 高或不明显,短时间内不能降至空腹水平, 称为糖耐量异常或糖耐量降低。
参考值
1.FPG 3.9 ~ 6.1 mmol/l 2.口服Glu 后30m~1h,血糖达高峰(一般为 7.8~9.0mmol/l),峰值<11.1mmol/l 3.2h血糖<7.8mmol/l 4.3小时血糖恢复至空腹水平 5.各检测时间点的尿糖均为阴性
三血清胰岛素检测和胰岛素释放试 验
胰岛素释放试验:在进行OGTT同时,分别 于空腹和OG后30m、1h、2h、3h检测血清 胰岛素浓度变化,称为胰岛素释放试验。
参考值
1. 空腹胰岛素 10~20mU/L
2. 释放试验
胰岛素高峰出现时间:OG后30m~1h、峰值为 空腹胰岛素的5~10倍,2h胰岛素<30mU/L
3h后达到空腹水平。
临床意义
血清胰岛素水平和胰岛素释放试验主要用 于糖尿病的分型与低血糖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糖尿病 (1)1型糖尿病空腹胰岛素明显降低,口服葡萄 糖后释放曲线低平
(2)2型糖尿病空腹胰岛素可正常、稍高或减低 口服葡萄糖后胰岛素呈延迟释放反应
四 血清C-肽检测
C-肽: 胰岛素原在蛋白水解酶的作用下分裂 而成的与胰岛素等分子的肽类物质。空腹C肽水平变化、C-肽释放试验可用于评价胰岛B 细胞分泌功能和储存功能
血糖检测的适应证
(一)高糖血症 1.门诊患者或者住院患者的糖尿病筛检 2.糖尿病治疗检测 3.评价碳水化合物代谢
(二)低糖血症 1.糖尿病治疗时出现低血糖有关的症状 2.排除临床表现健康的低血糖患者 3.患者低血糖症相关症状 4.新生儿低血糖症的检测 5.儿童期先天性代谢障碍的相关线索
参考值 1.葡萄糖氧化酶法 3.9~6.1 mmol/l
HbA1c的代谢周期与红细胞的寿命一致,故 HbA1c水平反映了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但不能提供每天血糖的动态变化或低血糖异 常发生的频率。
1.评价糖尿病控制程度
HbA1c增高,提示近2~3月的糖尿病控制不良 HbA1c愈高,血糖水平愈高,疾病愈重。
2.筛检糖尿病
HbA1<8%,可排除糖尿病;HbA1愈高,灵敏 度降低,特异性升高。
临床意义
1.OGTT是一种葡萄糖负荷试验,用于了 解机体对葡萄糖代谢的调节能力,是糖尿病 和低血糖症的重要诊断性试验。
2.临床上主要用于诊断糖尿病、判断糖耐 量异常、鉴别低血糖症和尿糖,OGTT还可 以用于胰岛素和C-肽释放试验。
1.诊断糖尿病
(1)具有糖尿病症状,FPG>=1.0mmol/l
(2)OGTT2hPG>=11.1mmol/l
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
第一节 血糖及其代谢产物的检测
一 空腹血糖检测 二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三 血清胰岛素检测和胰岛素释放试验 四 血清C-肽检测 五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六 糖化清蛋白检测
一 空腹血糖检测
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是诊断 糖代谢紊乱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指标,临床上常用 空腹血浆葡萄糖。
参考值
1.空腹C-肽 0.3~1.3nmol/L
2.C-肽释放试验 OG后30m~1h出现高峰, 峰值为空腹C-肽的5~6倍
临床意义:C-肽水平变化常用于糖尿病的分型诊断, 其意义与血清胰岛素一样,且C-肽可以真实反映实 际胰岛素水平,故可以指导临床治疗中胰岛素用量 的调整
1.C-肽水平增高 (1)胰岛B细胞瘤时空腹血清C-肽增高、C-肽释放试 验呈高水平曲线 (2)肝硬化时血清C-肽增高,且C-肽/胰岛素比值降低 2.C-肽水平减低 (1)空腹血清C-肽降低,见于糖尿病 (2)C-肽释放试验:OG后1h血清C-肽水平降低,提示 胰岛B细胞储备不足。释放曲线低平提示1型糖尿病 释放延迟或呈低水平见于2型糖尿病 (3)C-肽水平不升高,而胰岛素增高,提示外源性高 胰岛素血症,如胰岛素用量过大。
2.鉴别低血糖
(1)功能性低血糖:FPG正常,口服葡萄糖后的 高峰时间及峰值均正常,但2~3h后出现低血 糖,见于特发性低血糖 (2)肝源性低血糖:FPG低于正常,口服葡萄糖 后血糖高峰提前出现,但2~3hPG仍处于高水 平,且尿糖阳性。见于广泛性肝损伤、病毒 性肝炎等。
GTT :检测葡萄糖代谢功能的试验,主要用于 诊断症状不明显或血糖升高不明显的可疑糖 尿病,以OGTT为主。
OGTT:多采用WHO推荐75gG标准OGTT, 分别检测FPG和口服Glu 后30m、1h、2h、 3h的血糖与尿糖。
OGTT原理:糖耐现象:正常人口服一定量的 Glu 后,暂时升高的血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增 加,使血糖在短时间内降至空腹水平。
临床意义 :血糖检测是目前诊断糖尿病的 主要依据,也是判断糖尿病病情和控制程度 的主要指标。
1.FBG 高血糖症 :FBG增高超过7.0mmol/l 轻度增高:FBG 7.0~8.4mmol/l 中度增高:FBG 8.4~10.1mmol/l 重度增高:FBG >10.1mmol/l FBG>9mmol/l (肾糖阈)时尿糖即可呈阳 性
(1)生理性增高 :餐后1~2h、高糖饮食、剧烈运动 、情绪激动、胃倾倒综合征等 (2)病理性增高 : 1.各型糖尿病 2.内分泌疾病:甲亢、巨人症、肢端肥大症 皮质醇增多症、嗜铬细胞瘤、胰高血糖素瘤等 3.应激性因素:颅内压增高、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心肌梗死、大面积烧伤、急性脑血管病等 4.药物影响:噻嗪类利尿剂、口服避孕药、泼尼松 等 5.肝脏和胰腺疾病:严重的肝病、坏死性胰腺炎 6.其他 高热、呕吐、腹泻等
六 糖化清蛋白检测
第二节 血清脂质和脂蛋白检测
一 血清脂质检测 1.TC检测 2.TG检测 二 血清脂蛋白检测 1.CM 2.HDL 3.LDL 4.LP(a) 三 血清载脂蛋白检测 Ⅰ 1.apoA
2.FBG减低 低于2.8mmol/l :低血糖症
(1)生理性减低 :饥饿、长期剧烈运动、妊娠 期
(2)病理性减低: 1.胰岛素过多:胰岛素用量过大、口服降糖药 2.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不足:肾上腺皮质激 素、生长激素缺乏
3.肝糖原贮存缺乏:急性重症肝炎、肝癌等 4.急性乙醇中毒
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五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糖化血红蛋白(GHb)是在红细胞生存期间,血 红蛋白A(HbA)与己糖(主要是G)缓慢、连续的 非酶促反应的产物。HbA1c(HbA与G结合), 且HbA1含量最高(占60%~80%),是目前临床 最常检测部分。
参考值பைடு நூலகம்
HbA1c 4%~6%,HbA15%~8% 临床意义
HbA1c水平取决于血糖水平、高血糖持续时 间,其生成量与血糖浓度成正比。
当糖代谢紊乱时,口服一定量Glu后血糖升 高或不明显,短时间内不能降至空腹水平, 称为糖耐量异常或糖耐量降低。
参考值
1.FPG 3.9 ~ 6.1 mmol/l 2.口服Glu 后30m~1h,血糖达高峰(一般为 7.8~9.0mmol/l),峰值<11.1mmol/l 3.2h血糖<7.8mmol/l 4.3小时血糖恢复至空腹水平 5.各检测时间点的尿糖均为阴性
三血清胰岛素检测和胰岛素释放试 验
胰岛素释放试验:在进行OGTT同时,分别 于空腹和OG后30m、1h、2h、3h检测血清 胰岛素浓度变化,称为胰岛素释放试验。
参考值
1. 空腹胰岛素 10~20mU/L
2. 释放试验
胰岛素高峰出现时间:OG后30m~1h、峰值为 空腹胰岛素的5~10倍,2h胰岛素<30mU/L
3h后达到空腹水平。
临床意义
血清胰岛素水平和胰岛素释放试验主要用 于糖尿病的分型与低血糖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糖尿病 (1)1型糖尿病空腹胰岛素明显降低,口服葡萄 糖后释放曲线低平
(2)2型糖尿病空腹胰岛素可正常、稍高或减低 口服葡萄糖后胰岛素呈延迟释放反应
四 血清C-肽检测
C-肽: 胰岛素原在蛋白水解酶的作用下分裂 而成的与胰岛素等分子的肽类物质。空腹C肽水平变化、C-肽释放试验可用于评价胰岛B 细胞分泌功能和储存功能
血糖检测的适应证
(一)高糖血症 1.门诊患者或者住院患者的糖尿病筛检 2.糖尿病治疗检测 3.评价碳水化合物代谢
(二)低糖血症 1.糖尿病治疗时出现低血糖有关的症状 2.排除临床表现健康的低血糖患者 3.患者低血糖症相关症状 4.新生儿低血糖症的检测 5.儿童期先天性代谢障碍的相关线索
参考值 1.葡萄糖氧化酶法 3.9~6.1 mmol/l
HbA1c的代谢周期与红细胞的寿命一致,故 HbA1c水平反映了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但不能提供每天血糖的动态变化或低血糖异 常发生的频率。
1.评价糖尿病控制程度
HbA1c增高,提示近2~3月的糖尿病控制不良 HbA1c愈高,血糖水平愈高,疾病愈重。
2.筛检糖尿病
HbA1<8%,可排除糖尿病;HbA1愈高,灵敏 度降低,特异性升高。
临床意义
1.OGTT是一种葡萄糖负荷试验,用于了 解机体对葡萄糖代谢的调节能力,是糖尿病 和低血糖症的重要诊断性试验。
2.临床上主要用于诊断糖尿病、判断糖耐 量异常、鉴别低血糖症和尿糖,OGTT还可 以用于胰岛素和C-肽释放试验。
1.诊断糖尿病
(1)具有糖尿病症状,FPG>=1.0mmol/l
(2)OGTT2hPG>=11.1mmol/l
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
第一节 血糖及其代谢产物的检测
一 空腹血糖检测 二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三 血清胰岛素检测和胰岛素释放试验 四 血清C-肽检测 五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六 糖化清蛋白检测
一 空腹血糖检测
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是诊断 糖代谢紊乱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指标,临床上常用 空腹血浆葡萄糖。
参考值
1.空腹C-肽 0.3~1.3nmol/L
2.C-肽释放试验 OG后30m~1h出现高峰, 峰值为空腹C-肽的5~6倍
临床意义:C-肽水平变化常用于糖尿病的分型诊断, 其意义与血清胰岛素一样,且C-肽可以真实反映实 际胰岛素水平,故可以指导临床治疗中胰岛素用量 的调整
1.C-肽水平增高 (1)胰岛B细胞瘤时空腹血清C-肽增高、C-肽释放试 验呈高水平曲线 (2)肝硬化时血清C-肽增高,且C-肽/胰岛素比值降低 2.C-肽水平减低 (1)空腹血清C-肽降低,见于糖尿病 (2)C-肽释放试验:OG后1h血清C-肽水平降低,提示 胰岛B细胞储备不足。释放曲线低平提示1型糖尿病 释放延迟或呈低水平见于2型糖尿病 (3)C-肽水平不升高,而胰岛素增高,提示外源性高 胰岛素血症,如胰岛素用量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