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旅游产品开发下的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合集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保护与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保护与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保护与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考虑旅游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防止陷于濒危的困境、提升自我生存才能的重要途径之一。

当前, XX 江上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存在重自然轻人文、重申报轻保护开展、开发内涵深度不够、规划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应关注文化传承与旅游创新的结合,优化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统一规划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类旅游产品整体品牌形象,从而促成 XX 江上游旅游业沿着文旅交融的道路开展,再放异彩。

旅游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市场化利用的重要方式,通过满足游客对“非遗”的市场需求,进而反向促进“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恰当的旅游开发能带来一定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一定程度上减轻政府在“非遗”保护方面的压力,从而使“非遗”摆脱陷于濒危的困境、提升自我生存才能。

XX 江上游地区包括松潘、黑水、茂县、理县和汶川等 5 县,地处青藏高原与川西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形复杂多样,地貌以高原与高山峡谷为主。

这一区域的“非遗”在旅游业的带动下也逐渐褪去了神秘的面纱,成为了 XX 江上游地区极具吸引力和研究價值的人文旅游资,但至今尚无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

如何将 XX 江上游的“非遗”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交融开展,是业界乃至学界值得讨论和探究的课题。

一、 XX 江上游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XX 江上游代表性的文化资包括大禹文化、蜀文化、江文化、羌族文化等,古老厚重、民风淳朴的神奇土地上孕育了众多特色鲜明的民间“非遗”,包括民间文学、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戏曲、民间曲艺、民间美术、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传统手工技艺、民族医药、民俗、岁时季节、民间信仰等,共涉及到 13 个领域。

假设干工程已先后被列入国家、省、州级“非遗”名录,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包括羌年、羌戈大战、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羌族刺绣、羌族碉楼营造技艺、羌族羊皮鼓舞、羌族瓦尔俄足节、羌族多声部民歌、大禹的传说、卡斯达温舞、阿尔麦多声部民歌、博巴森根、川族山歌等。

体验视角下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创新开发研究——以安阳殷墟景区为例

体验视角下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创新开发研究——以安阳殷墟景区为例

体验视角下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创新开发研究——以安阳殷墟景区为例作者:陈朋艳郭文浩朱凯凯胡文婷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6年第10期陈朋艳郭文浩朱凯凯胡文婷旅游产品创新的目的是解决旅游地发展中驱动力不足的问题,本文以安阳殷墟文化遗产旅游地为例,采用实地调查研究的方法,从游客旅游体验角度出发,对殷墟旅游产品创新的条件与基础以及体验型旅游产品的特征进行产品设计与开发。

从殷墟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中得出了殷墟旅游产品创新是必然之路,并对当地旅游资源进行潜在产品的挖掘,以便提高游客的体验性和参与度。

最后,提出了创新的基本思路与方向,对殷墟旅游产品创新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很多地区对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

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结晶,2006年安阳殷墟世界文化审遗成功,为河南安阳的旅游发展提供了契机。

在抓住契机的同时如何使安阳殷墟这个世界文化遗产的景区获得更好的发展,是近几年殷墟遗址景区一直努力的方向。

安阳殷墟要想成为国际著名旅游目的地,还需要尽快加强对旅游产品的细节设计与创新。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旅游体验研究成为旅游界研究的重点。

Cohan将旅游体验划分为5种类型,希腊学者stamboulis提出体验式旅游是预设的,Graefe 和 Vaske(1987)认为旅游体验的形成有很多个性因素,Pine认为体验式旅游的模式塑造上要重视对游客的感观刺激。

为解决重复性开发问题G·Richard 提出了“创造性旅游”在文化旅游中融入新元素使游客产生新的体验。

国内研究者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探讨。

武一闻探讨了体验式旅游用于文化遗产景区的相关理论,提出了古城景区开发的对策;李经龙强调旅游者对历史文化以及生活的体验,强调参与性与融入性我国研究着重于从资源自身特性来进行旅游开发研究,尽管一些学者提出了“游客体验”在旅游开发中的作用,但是仅仅作为开发过程中的一个方面,并没有进行更为全面、深层次的、较为针对性的深入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与保护摘要: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加速和文化标准化、环境恶化等因素的影响,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处于濒危状态。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发展现状,于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市场,进行适度的保护性旅游开发便成为目前公认的一种有效的保护方式。

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的现状做了分析,认为在开发过程中处理好开发与保护,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保护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表演艺术类、传统技艺类、仪式习俗类、语言和口头文字类、知识实践类等五类。

它具备五个基本特征。

一是非物质性,即没有物质载体,它的存在形态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形态完全不同,是非物质的、无形的;二是“活态”性,主要依靠传承人的口传心授和言传身教,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三是民众性,产生于民间,也主要在民间流布;四是地域性,是一定自然与文化环境的产物,也只有在适宜的生态环境中才能传衍,带有深深的民族和地域烙印;五是脆弱性,在全球化、现代化及经济一体化的挤压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一个从来没有过的危险境地。

二.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一)旅游开发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近年来,旅游越来越受到国人的青睐。

旅游者的关注目光不仅倾注在风景、建筑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旅游业中也得到了保护与传承。

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散落在广袤大地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集中到各大旅游景点,充实了旅游市场,丰富了旅游文化生活。

这些民俗村的创办和工艺品的制作与出售,一般不是有意识的政府行为,而是市场驱动的直接结果。

另外,通过旅游开发,加强对旅游目的地的重视和保护,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和条件,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资金非常有限的情况下,旅游开发无疑是解决资金问题的最佳途径。

(二)对非物质文化的旅游开发不当破坏非物质文化保护随着各地旅游产业不断升温,人文景观愈受青睐,非物质文化资源不断被开发,被当地人民群众世代传续和长期保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观光活动和人为开发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但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流失和变异。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传承和创造的各种思想观念、社会实践、表现形式、各种传统的表达方式,以及活动方式,这些是人类智慧的成果,也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积累。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各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是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内容,通过旅游开发,向游客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提升当地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旨在通过旅游活动的开展,向游客展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各种形式的展示和传播,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当地的文化传统,从而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和尊重。

2.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通过旅游活动的开展,吸引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这不仅能够提升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水平,还能够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

3. 增加文化交流。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从而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通过旅游活动,游客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到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增进了解和沟通。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方式1.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活动。

通过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活动,向游客展示当地的传统技艺、民俗习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当地的文化。

比如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传统技艺表演等。

2. 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线路。

通过将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整合,打造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线路,向游客展示当地的传统文化底蕴,让游客更加深入地感受当地的文化传统。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的挑战和对策1.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浅谈河南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嵩县银杏文化系统的申报成功为例

浅谈河南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嵩县银杏文化系统的申报成功为例

1 河南农业文化遗产概况1.1 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及发展为应对全球粮食安全、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家发起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NS)保护项目。

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新型的遗产概念,引起了专家学者的热烈讨论。

①中国农业农村部2015年颁布施行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指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指我国人民在与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世代传承并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完善的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的农业生产系统,包括由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由农业农村部认定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②虽然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出现较晚,但我国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实质性保护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开始了。

起初是一批学者为保护传统农学,对一些农业文献进行搜集和整理。

近年来,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从侧重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逐步拓展到对农业生产制度、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生态系统、农业景观等方面的关注与研究,研究对象由“固态”向“活态”延伸。

1.2 河南传统农耕文化的发展地位河南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有广阔的平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全省气候温和,是我国农业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新石器时代早期,河南地区就已出现原始农业。

裴李岗文化作为河南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代表,在裴李岗遗址中发现有石磨盘、石磨棒、石斧、石铲和石镰等农业生产工具③,在舞阳贾湖遗址中发现有稻作遗存,还有牛、羊、猪、狗等家畜的骨骼④,上述表明这时的农业已相当发达。

进入封建社会后,政权更迭,稳定与战乱交替,中原地区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战火燎原时生灵涂炭,经济凋敝,百姓流离失所,所幸中原地区农业文明的发展未曾中断。

在不断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劳动人民创造出与当地生态环境相适应的农耕技术,农业生产工具、耕作制度、农业民俗、农业景观等⑤,如小麦的栽培种植技术、作物耕作栽培技术,战国时期就已出现的间套轮作技术,魏晋时期形成以耕—耙—耱3个生产环节组成的防旱保墒系统、林农复合系统、沟垄耕作系统,战国至秦汉时期形成的“二十四节气”,还有各个时期修建的农田水利工程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形式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形式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形式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类创造出来的、以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与实践等形式存在和传承的非物质文化现象。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和丰富性使其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形式包括传统村落旅游、非遗展示展览、非遗体验活动等。

传统村落旅游是利用原生态、保存完整的传统村落,通过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向游客展示当地的风貌和传统文化。

非遗展示展览是通过展览方式向游客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地理和特色,让游客了解和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

非遗体验活动是通过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活动,如传统技艺体验、传统节庆参与等,让游客亲身体验和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形式的选择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资源特点来确定。

需要认真调研和分析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传承情况和含量的特点等。

需要结合当地的自然和人文资源,选取适合的旅游开发形式。

如果当地有保存完好的传统村落,可以开展传统村落旅游;如果有非遗展示展览场馆和设施,可以开展非遗展示展览;如果有传统节庆和技艺传承人群,可以开展非遗体验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形式需要注意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始性和真实性。

在非遗展示展览和非遗体验活动中,应尽量保持传统文化的原汁原味,避免商业化和过度开发。

应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培养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能力和影响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形式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时也能够增加文化的交流和理解。

在旅游开发中,需要做好规划和管理工作,合理利用资源,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持续发展和传承。

只有保护好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使其成为独特的旅游资源,提升旅游的品质和价值,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河南非遗文旅产品的产业化开发分析

河南非遗文旅产品的产业化开发分析
四、结语
本文依托河南非遗文化,深入开发河南旅游市场,力 图为文旅融合的创意设计品牌提供思路。通过设计开发具 有河南特色的文旅融合产品,有助于提升地域文化形象, 也有助于省外和国外游客对于中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对 扩大景区的影响力有着显著的作用,从而创造出更多的旅 游产业价值。将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文化服务、非遗产品、 知识产权三种属性与旅游产业创意产品设计进行融合,通 过新兴文化信息产业的传播,例如信息媒体的多元化宣传, 能够对河南文旅产品的开发和推广产生强大的促进作用。 调整产业结构,打造河南文化品牌,是传承非遗产业的发 展之路。在保持非遗文化传统的多样性、客观性的同时, 还要尊重设计的创造性,不断充实多样性的文化内涵,让 河南一部分文化遗产可以再发展,一部分以活态文化的形 式被保护起来。
二、河南非遗文化产品的开发现状
通过对河南地域非遗文化产品设计创新的调研发现, 河南旅游文化底蕴深厚,但是旅游产品设计却与文化设计 相去甚远。虽然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但是却没有一个鲜明 的区域形象,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河南境内旅游产品设计 生搬硬套,缺乏文化内涵和时尚性,产品表现为结构单一、 杂而不精,配套设施也不够合理,产品升级速度跟不上整 体行业发展,缺乏购买吸引力。
河南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铸就了本土化的民 统文化为依据,用色总数多达 100 多种,色彩艳丽,审美
44
创意 2021/06
价值较高。又如作为河南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汴绣,针 法严谨细腻、立体感较强,还有洛阳画塑、安阳彩画、陕 县剪纸、清丰麦秸画、淮阳泥狗狗、桐柏皮影等,因其具 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均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二)建立民间艺术创意研究组织 充分做好调查研究,合理建立民协组织。由政府组织 专家、学者对河南非遗产品进行普及,并深入民间,进行 抢救性质的普查与搜集和编纂工作,整理出相应的图片文 字,建立资源数据库。联合高校艺术类专业教师和学生共 同完成河南文创产品的研究与设计工作,通过高校与社会 公益性质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在保持河南非遗原有民间艺 术文化的基础上,为非遗传承提供新的文化环境,赋予新 的文化内涵。最终可将研究出的产品在区域内博物馆进行 销售,推动文化传承工程的建设。 (三)调整产业结构,打造文化品牌 河南非遗产业在提高文化内涵的同时,还需要打造魅 力非遗品牌。提高非遗产品的经营档次。例如河南开封朱 仙镇木版年画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 可以使朱仙镇木版年画走出传统家庭作坊式作业,进入规 范化发展。同时,还要注意塑造文旅创意产品形象,打造 文化精品,杜绝生产过剩、管理滞后的情况。又如河南洛 阳著名的唐三彩,本为河南工艺品的骄傲,但作为文化旅 游产品的流通在内容与形式上还需要进行创意改进。比如 将唐三彩的制作工艺或外部形象进行提炼,并与日常功能 性产品进行融合,秉持便于携带且具备审美特性的同时完 成再设计,使其更利于非遗文化的传达。 (四)河南文旅产品的标识性发展 旅游产品的特征化发展是形式上的创新,问题的关键 是如何形成具有市场扩张力与市场可容性的标识性新产品, 如何通过在原有非遗产品的基础上探究传统工艺技术,取 其精华融合现代产品设计进行重新设计、规划、组合。河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 SWOT 分析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 SWOT 分析

遗 产名录1 7 0 0 余项④; 同时, 各县( 区) 亦于近年陆续公布
从国际来看, 不少国家已形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 了县( 区)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因数据取得原因本文未 游开发的良好互动机制, 科学适度的旅游开发已成为非物 予统计) 。从类型来看, 河南省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
第1 4卷 第 3期 2 0 1 4年 3月
鸡 西 大 学 学 报
J OURNAL O F J I XI UN I VER S I TY
V o 1 .1 4 No . 3 Ma r . 2 01 4
文章 编号 : 1 6 7 2— 6 7 5 8 ( 2 0 1 4 ) 0 3~0 0 4 5— 4
质文化遗产保护 、 传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河南省非 产种类繁多, 涵盖了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 在保护、 传承、 发展非物质文化遗 名录中的所有 l 0 个类别( 见表 1 )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产过程中进行了有益探索 , 但仍存在些许问题。本文运用 反映了河南独特的民俗传统、 生产生活方式等中原文化的 S WO T 分析法 , 探寻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优 历史变迁, 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 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极高的 势、 劣势、 机会和威胁, 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 旅游价值, 已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旅游吸引物。河南省“ 十
保护制度, 现已建立省级 、 市级 、 县( 区)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活动、 “ 薪火相传——河南省非遗保护成果展” 等文化遗产
2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氛围浓厚。
名录及项目 传承人保护体系。目 前, 河南已 有2 家企业入 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 已公布 5 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实验区, 2 0 个河南省非物质文 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2 7 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 习所, 2 1 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 , 2 5个河南省非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验式旅游产品开发下的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摘要:河南省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本文将河南的区域文化与旅游状况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相结合,比较分析了在体验式旅游产品开发下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三种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主题公园和实景舞台剧,并提出了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式开发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体验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
0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多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河南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冲击,生存状况令人堪忧。

因此,加强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体验旅游产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以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①口头传统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②表演艺术;③社会民俗、礼仪、节庆;④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⑤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而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是:“各族人民
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旅游体验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提供的以体验作为核心吸引力的用于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的旅游产品,是旅游者在身心状态都达到特定水准时,意识中产生的一种感觉,是旅游者身心状态与旅游产品的互动过程。

“体验旅游”特别强调游客的参与和体验,重视游客角色的转换,使游客在旅游活动中真正感受到乐趣。

2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品类繁多。

目前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8项(主要项目见表1)。

2006年10月9日,河南省文化厅确定了12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9年省文化厅又确定了第一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14项,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25项。

3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模式
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效益的重要途径是进行体验式旅游产品开发,在目前的旅游开发实践中,以博物馆展示、主题公园和舞台剧表演为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模式,并且有了很大的市场成绩。

对于河南省来说,根据上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的原则,要在以上基本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河南省作为文化大省的实际,针对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探寻出具有中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模式。

3.1 原生态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模式
原生态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好形式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可以有效地降低遗产被异化或者扭曲的可能性,因此,对于濒危的、难以推广的遗产,建立“博物馆”进行原生态展示,使得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保留其原始状态。

比如传统工艺品、民间文化和传统医药都可以通过建立博物馆的形式进行保护和展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原生态,在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保持原汁原味,因此建立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是开发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
主要路径。

在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载体的基础上,要融入体验旅游的观念,跳出传统博物馆的窠臼,开发游客体验区,增加旅游者的参与性,使静态的展示和动态的参与相结合。

河南省的传统技艺和民间美术可采用这种原生态的静态、动态相结合的博物馆形式进行合理开发,比如木板年画、泥塑、石雕、玉雕、汴锈、剪纸等。

3.2 实景舞台剧模式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
实景舞台剧中主要是通过“人”这一核心载体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是活态性的展。

从体验旅游的角度,实景舞台剧模式直观表现文化现象和体验性极强的开发模式,具有极高的观赏性价值,尤其是在民俗、戏剧、民间舞蹈等文化资源的展示方面,更具休闲娱乐价值,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深刻。

因此,依托河南的民间文学、民间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曲、杂技与竞技等遗产,立足中原文化现状,推出不同规模的实景舞台剧。

目前,河南已经形成了一些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的大型实景舞台剧,比如:以少林功夫为主的大型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盛典》、以河南传统戏曲为主的著名电视栏目《梨园春》、《武林风》、以民俗为主的太昊伏羲祭典、马街书会、洛阳牡丹花会、黄帝祭典等,在国内外均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由于实景舞台剧能增加游客的体验效果,因此河南应进一步加大对相关遗产的实景舞台剧的设计开发,尤其是加大民间文学和民间音乐的开发力度,以形成一批游客参与度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景舞台剧。

3.3 主题公园模式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
从展示文化遗产的类别和深度来看,主题公园要比以上两种模式展示的内容更为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是一类综合性的旅游产品,可以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民间歌舞、民间传说、民俗、曲艺、手工技艺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并且主题公园模式更具有极强参与性和知识性,深受游客的喜爱。

因此,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保护的理想模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

但是主题公园的开发由于资金投入和客源需求量大,导致其失败的风险也比较大。

中原经济区战略的提出尽管进一步促进了河南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但是从游客的偏好以及客源分流的市场分析,目前支撑一个规模庞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的运行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因此,现阶段河南还不适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公园,应做好文化遗产主题公园的规划、评估等各项前期工作。

3.4 市场产品化运作模式
以上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具体形式,从开发的内在要求来看,市场产品化运作是贯穿于这些具体形式之中的。

比如实景舞演出本身就是一种市场产品化的具体形式,舞台化是为了实现商品性,商品性要通过舞台化来实现。

传统戏曲、民间音乐、民间传说等,要想完全展示给游客就必须要进行舞台化的表演。

值得注意的是,市场产品化以后如何在保持原生性和真实性的前提下合理保护和开发。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
[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护工作的意见.文化部网站.
[3]曹新向.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业发展对策.西北农林科技.
[4]陈天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区域旅游资源[j].经济经纬, 2006(2).
[5]谢彦君.旅游体验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6]刘建平,陈蛟凤,林龙飞.论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贵州民族研究,2007(3).
[7]汪宇明,马木兰.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为旅游产品的路径研究[j].旅游科学.2007(4).
[8]松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之用[j].旅游时代.2007(4).
[9]罗茜.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问题研究[d].湘
潭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6(5).
[10]华春霞,贾鸿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
[11]肖曾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