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下的中美时间观比较与分析

合集下载

从中美商务人员之间的交往看时间观差异

从中美商务人员之间的交往看时间观差异

从中美商务人员之间的交往看时间观差异作者:高媛来源:《魅力中国》2017年第19期摘要:时间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而不同的国家的商务人员之间在交际中可能会出现时间观念的差异,所产生的冲突就会影响不同文化下人们的正常交流。

因此,分析跨文化交际中的时间差异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美两国处在不同的文化和信仰之下,交际中难免出现由于时间观念的差异而导致的误会以及交际的困难,所以分析中美两国对于时间的态度,并分析其形成原因,才能达到减少冲突的目的。

关键字:跨文化交际;时间观念;时间取向;时间使用交流包括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时间作为非言语交流可以更加直观地传递出相应的信息。

正如美国文化学家霍尔(Edward T .Hall)所指出的:“时间会说话,它比有声语言更坦率,它传达的信息响亮而清晰,因为它既不如有声语言那样被意识所控制,也不那样容易使人产生误解,它往往能揭穿言词所表达的谎言。

”[1]因此,在商务交际中对于时间的使用直接影响着交际的成败,时间观念是人们在社会发展和实践中自然形成的,但在不同文化下的在长时间的发展下,人们拥有不同的思维模式与价值观念,将自己目前所持有的时间观念视为理所当然,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难免出现冲突。

本文拟在时间观念,时间取向以及时间的使用三个方面来比较中美商务人员在交际中的时间观差异,并提出应对对策,以达到消除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与冲突,促进跨文化交际成功的目的。

一、时间观差异(一)循环时间观和线性时间观。

一些学者认为,时间和空间之间存在着某种独特的契合,所以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时间观念,即循环时间观念和线性时间观念。

循环时间观认为,时间像一个封闭的桶,始终按照自然规律做周期性循环式运动。

线性时间观认为时间是一条有始有终的实线,将时间划分为现在、过去和将来,认为时间是不可逆的。

中国商人的时间观念倾向于循环时间观念,这种循环观念来源于中国汉民族传统的道家思想,老子早在春秋时期就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解析中美跨文化商务交往中的时间观差异与影响

解析中美跨文化商务交往中的时间观差异与影响

解析中美跨文化商务交往中的时间观差异与影响作者:时静来源:《对外经贸实务》 2014年第7期时静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时间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人们太熟悉它在自己国家的规则,所以经常忽略了它的存在。

但其实时间也会说话,尤其是在跨文化商务活动中,如果人们不了解对方国家的时间观,就听不懂对方的时间语,导致沟通理解的障碍,甚至商务活动的失败。

在一份针对国际商务人员的“跨文化商务交往与礼仪的调查研究”中,北美和欧洲商人在中国所经历的最大困惑行为排名前两位的是:“语言差异”和“守时与时间观念”;对日本商人来说,最困惑的行为排名第一位的就是“守时与时间观念”;而参与国际商务活动的中国商人的前20种最困惑的行为中没有“守时与时间观念”这条。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各国的时间观念是存在明显差异的。

一、中美两国时间观的差异(一)中国人的时间观中国人的时间观是环形的。

通过观察自然,如日夜交替,月季更迭等,中国人认为时间像个圆,循环往复。

相应的,中国人也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模式、民族性和交际行为。

同西方人不同,中国人不认为时间是上帝赋予的,而是自然的一部分,或许这使中国人不认为时间是神圣的,因此也就不严肃地对待约定的时间。

中国人对守时要求不是很严格。

比如,在多人参加的会议上,由于中国人的时间观,大家通常会在开会时间左右陆续到场,认为迟到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没关系。

而太多迟到的人往往导致会议不能准时开始,所以有些时候,组织者告之大家的开会时间会比预期中提前,比如通知1点钟开会,其实1点半才打算正式开始。

一般来说,迟到的人并不会受到惩罚,而来早的人就需要等待,这就使人们在下次开会时来得更晚,也不怕迟到。

在其它场合,尤其是非正式场合,人们更不会因为迟到而受罚。

中国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不见不散”就说明了这个情况。

如果一个朋友告诉你他会明天上午来见你,这可能意味着你应该一上午都呆在家等他来,因为他可能早上来,也可能中午才来。

比起未来,中国人更喜欢过去。

中美时间观念的对比分析

中美时间观念的对比分析

中美时间观念的对比分析摘要:作为非言语交际的要素之一,时间的使用及其交际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反映了许多文化差异。

中美两国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代表,其文化差异可以看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本文基于Hofstede的文化维度理论从时间观念的角度分析中美两国时间观的差异。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时间观念;文化维度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使得跨文化交际成为必然。

在跨文化交际中,时间观念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时间的观念可能会导致误解,甚至导致沟通失败,因此这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更深入的研究。

Hofstede的文化维度理论二、荷兰社会心理学家吉尔特·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1980)为跨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的一些理论被视为现代跨文化研究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霍夫斯泰德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文化维度。

即: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权力差距,男子气概-女性气质,短期时间观和长期时间观。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 VS collectivism)个人主义认为个人是现实的主要单位和价值的终极标准。

他们把社会看成是个人的集合,而不是凌驾于他们之上的东西。

集体主义认为,民族、社会、种族等群体是现实的基本单位和根本价值标准。

这种观点并不否认个人的现实。

但最终,集体主义认为,一个人的身份是由与他人交往的群体决定的,他的身份基本上是由与他人的关系构成的。

不确定性规避(uncertainty avoidance)表示人们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态度。

对不确定性规避程度较强的文化往往有明确的社会规范和原则来指导几乎所有情况下发生的行为,而规避不确定性程度较弱的文化的社会规范和原则就不那么明确和严格。

权力差距(power distance)表示组织或机构内权力较少的成员对权力分配不平等这一事实的接受程度。

权力距离大的文化成员视权力为社会的基本因素,强调强制力和指示性权力,而权力差距小的文化成员则认为权力的运用应当合法,重视专家或合法性的权力。

跨文化交际中中美时间取向的差异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中美时间取向的差异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中美时间取向的差异分析作者:许谦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11期摘要: 时间取向作为非语言交际要素之一,从二十世纪末开始,国内外学者就对其做出了种种解释与分析。

本文从时间取向的本质入手,通过对中美两国人民不同时间取向现象的比较,阐明不同时间取向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期取得文化,经济交流上的双赢。

关键词: 时间取向;过去取向;未来取向一、时间的概念与影响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过程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它不仅仅是一个客观的概念,同时也是主观的。

在某种程度上说,时间是关乎哲学的,它与人类生存的本质息息相关。

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人类从属于时间,时间是真正的万物之主,它操控着整个人类的运行。

二、时间取向的概念在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时间取向是一个重大的范畴,我们很难给予其一个精确的概念。

源于社会学,人类学等多种学科的时间取向,广义上指人们选择或强调其态度,行为,观点等依附的时间区域的走向。

个体独特的时间取向会在不同的情境中影响人们的感知力,决断力和行为举止。

三、时间取向的分类因人们对不同时间重视程度的差异,时间取向可以划分为过去取向,现在取向和未来取向。

过去取向的人认为时间即是一面镜子,映透着世界的本质,见证了人类的起源及发展,包括兴与衰。

在事情面前,他们习惯去找寻前人的处理模式,安于生存的惯有套路和过程的重复,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即是如今的规律与守则。

现在取向的人注重当下,他们更专注于手头的状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很少依据传统或经验来断定行为,或者预测分析对未来的影响。

未来取向的人着眼于将来,他们习惯于设定目标和制定计划,推崇创新精神。

四、中美时间取向的差异及表现(一)中美时间取向的差异时间取向的形成是基于多种因素的。

中国对传统的敬畏与尊崇,使得国人形成了过去取向;而作为仅有几百年历史,张扬创新与改革的美国,未来取向在人们心中打下了烙印。

(二)中美时间取向的差异表现与词和句相比,时间取向更富有信息感和张力,以下将从两个方面展现中美不同时间取向在人们生活中的渗透。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对比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对比
维普资讯
第 2 9卷 第 4期 20 0 6年 7月
辽 宁 师 范 大 学 学报 ( 会 科 学版 ) 社
J u n l fL a n n r l iest ( o il ce c iin o ra io ig No ma o Unv ri S ca in eEdt ) y S o
Vo . 9 NO 4 12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J 1 2 0 u. 06
跨 文 化 交 际 中 的 中西 方 时 间观 念 差 异对 比
韩 银 燕 , 钱 鑫
(. 1 大连 轻 工 业 学 院 国 际 交 流学 院 . 宁 大 连 1 6 3 ; .吉 林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林 长 春 1 0 2 ) 辽 104 2 吉 30 1
H AN n y n. QI Yi ・a AN n Xi
( . c o l f I tr a i a o 1 S h o nen t n l mmu i t n a i nI si t o i h n u ty, l n 1 6 3 ,C i a o o C n c i ,D l n t u e f L g tI d s a o a t r Dai 1 0 4 hn ; a 2 S h o o o eg a g a e ,J l nv r i C a g h n 1 0 2 , h n ) . co l f F r i n L n u g s i U ie s y. h n c u 3 0 1 C ia in t
关键词 : 间 观 念 ; 文 化 交 际 ; 化 差 异 时 跨 文
中圈分类号 :924 C 1.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0 1 5 ( 0 6 0 —0 5 0 i 0 — 7 1 2 0 ) 40 1 .3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时间观对比研究开题报告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时间观对比研究开题报告

一、概述1. 背景介绍我国和美国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国家,在文化和社会制度上存在着诸多差异。

其中,时间观念作为文化的核心之一,对人们的生活和行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美两国在时间观念方面的差异,以期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二、中美时间观念的差异1.时间观念的概念在概念上解释时间观念的差异。

我国传统文化中,时间被理解为一个循环和节奏的概念,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而美国人则更强调时间的线性和进步性,强调时间的价值和效率。

2.时间的使用方式中美两国在时间的使用方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我国人更注重节省时间,强调“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强调时间的珍贵性。

而美国人则更加重视时间的有效利用,倡导“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

3.时间观念对生活的影响中美时间观念差异对生活方式、工作习惯等方面均有深远的影响。

我国人更倾向于注重情感交流和人际关系,时间观念相对较为灵活。

而美国人更注重效率和成就,时间观念相对较为严谨。

三、中美时间观念差异的原因分析1.文化传统的影响中美时间观念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各自文化传统的影响。

我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时间被视为一种资源而非商品。

而美国文化则更加强调个人成就和利益,时间被视为一种可以被量化和利用的资源。

2.社会制度的影响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对时间观念也产生了影响。

我国的集体主义社会制度使得人们更加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因此时间观念相对较为灵活。

而美国的个人主义社会制度导致人们更注重效率和成就,时间观念相对较为严谨。

四、跨文化交际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1. 理解对方时间观念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充分理解对方的时间观念差异,避免因此产生误解和冲突。

2. 保持尊重和包容尊重对方的时间观念差异,积极倡导包容和理解,避免因此产生文化隔阂。

3. 寻求共同点,协调双方时间安排在交流中,可以寻求共同点,协调双方的时间安排,使得双方在时间上更加协调和融洽。

五、结论中美两国在时间观念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对跨文化交际产生了一定的挑战。

中美时间观差异之研究

中美时间观差异之研究

中美时间观差异之研究摘要语言是跨文化交际的一个主要方面,时间作为非言语交际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信息传递也深受其影响。

时间在交际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何对待时间及如何使用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跨文化交际的效果。

本文试图从非正式时间、过去和将来、长期和短期以及单向制计时和多项制计时四个角度对中美时间观进行比较研究并提出建议,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美时间观差异;文化差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传播的进步,跨文化交际一直是普遍和长期的文化现象,在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非语言交际的一个重要方面,时间对人际交往产生直接影响。

霍尔认为,时??间是基本制度和时空法规的一部分,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时间规范。

中国和美国的文化分别属于东西方文化,他们在很多方面有所不同,比如宗教信仰和历史发展。

本篇论文给出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一些建议。

1 中美时间观差异时间观是非言语交流的一种方式,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对时间的观念。

更确切地说,它是人们对时间的理解以及对时间的进一步反映,它是人类社会的自然产物。

时间会说话。

它比语言表达得更直率。

它所传递的信息清楚明晰。

由于时间不是那么可以任人摆布,因此相对而言,时间就不像话语那么容易被歪曲。

时间能响亮地说出真相,而语言会撒谎(霍尔,1959)。

大家都知道,由于文化差异,中美文化在时间观念上有很大的不同,包括哲学、宗教、社会实践和历史。

下面我们主要探索中国和美国时间观的差异。

2 非正规时间爱德华·霍尔提出了每种文化的时间系统:技术时间,正规时间和非正规时间。

非正规时间是一个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它对于不同人具有不同的含义。

2.1 准时性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对时间的态度上存在着巨大差异。

美国人年轻,他们已经学会了严肃对待时间,守时对他们来说是强制性的[1]。

例如,中国人习惯提前或准时参加家庭聚会,因为他们想帮助主人提前做好准备。

相反,如果美国人被邀请参加一个聚会,为了以防打扰主人准备就不会提前出现。

中美时间观念对比分析

中美时间观念对比分析
《长江丛刊 》2018.06汉语国际教育学部
摘 要:Hall在《无声的语言》中 写 道: “时间会 说 话,而 且 比 言 辞 更 加 明 白 ”。 时间作为非语言交际形式的一种,在人 们的交流会话中,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过 程中起 着 十 分 重 要 的 作 用。 非 语 言 交 际包含了时间观念、空间距离、身 体 行 为、沉默等多个方面。了解中美时间观 念上的差异,能够认识不同时间观背后 所蕴含的国家民族文化的深刻含义,有 效地减少跨文化过程中的冲突与误解。 下面将从时间认知差异、时间取向差异 以及时间 使 用 差 异 三 个 方 面 简 要 说 明 中美时间观念的差异。 关键词:中美时间 观 念 对 比 分 析 跨 文化交际
二、时间取向上的差异 人们对 时 间 的 取 向 有 三 种:过 去, 现在和未来。在时间观念上,农业社会 的人习惯向过去看,总是根据过往的经 验从事春 耕、夏 耘、秋 收、冬 藏。 工 业 社 会的时 间 倾 向 是 注 意 现 在:此 刻 的 产 量、质量、销 售、最 低 限 度 的 目 标 等 等。 在信息社会里,人们的时间倾向是注重 未来(转引自李光伟,1987:117-118)。 美国人的 时 间 取 向 是 未 来 观,他 们 很少回顾过去,一切向前看,着眼 于 未 来,具有前瞻性。这与他们的历史和宗
一、时间认知上的差异 人们对时 间 的 认 知 有 两 种:一 是 线 性时间观,认为时间是一条直线,不 可 逆转;二是循环时间观,认为时间 是 循 环往复,周而复始的。 美国人持 有 线 性 的 时 间 观 念,时 间 一直通向未来,并且一去不复返。时间 像一条河流,奔流不息,人无法回 到 过 去。所以他们格外珍惜时间,对时间进 行严格地管理和掌控,时间意识 强,生 活节奏快;美国人认为人生苦短,应 该 要及时行乐,所以他们不受复杂礼节的 束缚,恣意地生活,追求生活的品质,言 谈举止比较随意开放;美国人凡事都要 做好规划,讲究办事效率,减少对 时 间 的浪费;日程表必不可少,并严格 地 按 照时间表执行。 美国人 的 时 间 观 在 他 们 的 日 常 生 活中有很多体现,例如没有在规定的时 间按时到达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而迟 到时间 的 长 短 也 有 不 同 的 含 义。 霍 尔 指出,当代美国人的正规时间的最小集 (set)已经降为 5分钟,约见身份不相上 下的人,迟到 5分钟或者以下者必须做 出简短 的 说 明 或 道 歉。如 果 未 能 按 时 赴约,则 被 看 做 是 一 个 不 负 责 任 的 人 (李光伟 1987:119)。再如,约会需要提 前预约,至少提前一周,临时向某 人 发 出邀约 是 一 种 不 礼 貌 的 行 为。因 为 被 邀请的人 需 要 对 自 己 未 来 的 时 间 进 行 周密安排,突如其来的邀请很明显打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时间是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文化群体所塑造的不同时间观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效果。

因此,本文分别从三个角度对中美时间差异进行对比,线性时间观和循环性时间观、“过去”“现在”“未来”、一元时间和多元时间模式,其目的在于分析造成差异的深层文化原因,削减对时间观的误解,达成最佳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时间;差异;线性时间观和循环性时间观;“过去”“现在”“未来”;一元时间和多元时间模式
作者简介:柳亚萍(1991-),女,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翻译学)。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3--01
一、引言
时间既是非常古老的问题,也是极其现实的问题,是一个古老而时新的迷。

人类对死亡的先天认识,对青春和衰老的体验,过去的已无法挽回,未来的却不可断定,以及我们日常对实践的分配和工作地计划――这一切都跟时间有关(李光伟 1987:481)。

时间是客观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逐渐要去认识的。

霍尔于1959年出版了《无声的语言》一书,指出每个文化都拥有自己的“时间语言”,因此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交流中无法达到成功有效的沟通。

本文从:对线性( linear)时间观和循环性( circular)时间观、对“过去”( past)“现在”( present)“未来”( future)的时间态度、和对一元时间( monochronic- time m- time)和多元时间( polychronic- time p- time)的模式――这三个前提来比较中美时间文化差异,意图最大化地消解文化活动中的误解和冲突,分析和修正自己的行为以适应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克服民族中心主义带来的偏见。

二、线性时间观和循环性时间观
有学者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总结为开门见山,陈述主题,然后描述细节,这是线性(linear)思维;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总结为隐晦曲折,含沙射影,再进入主题,这是螺旋式(circular)思维。

中国传统哲学认为时间具有线性和循环性的双重特点。

如: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

日月既往,不可复追。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同时,时间也是循环性的。

如:老子创建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时间观。

在《三国演义》第一回有“说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体现了循环时间观,时间阴阳交错,周而复始。

美国人则认为时间是线性的。

时间不可逆转,只有向前看,珍惜眼下,才是正确的方向。

富兰克林在写于1748年的《给一个年轻商人的忠告》中说:切记,时间就是金钱。

莎士比亚也曾说过:“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

因此,美国人注重逻辑思维,高效率。

三、“过去”“现在”“未来”
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kluckhoh将时间取向分为三种:过去取向、现在取向和未来取向(转引自李慧 2013)。

“过去”取向的文化看重历史,中国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英格兰对传统和贵族阶层社会的重视。

如汉语中所说:“吃一垫,长一智”,“前车之鉴,后事之师”,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美德。

以“现在”时间为导向的文化认为注重眼下才是实际,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以“未来”时间为导向的文化,如美国,认为“变化”着的机遇十分重要。

美国因为历史本不长,
所以较中国,其所继承的资源有限,只能往前看。

对此,在各自的影视作品中就有所表现,中国的古装片收视率一直是居高不下,而美国的未来太空时代等科幻题材的电影受到热捧。

四、单向制记时和多向制记时
1970年,hall以人类时间观的视角提出了单向制记时和多向制记时。

他以此为理论依据对不同文化人们的行为做了研究,发现在单向制记时中,人们在规定时间内做一项活动,注重效率。

多向制记时的人们在同一时间处理多项任务,变化度大。

霍尔认为,高度工业化的美国人持一元时间观念,工作的时候就一门心思干活,消遣娱乐时就娱乐,这是大多数美国人崇尚的生活方式。

而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的中国,从传统意义上讲,多元时间模式占据着主导地位,由于思想观念的影响,一样的效率,一样的态度。

由于多元时间文化重视与实际参与问题解决的人打交道而一元时间文化强调日程安排和严格执行的重要性,两种模式的人在交往时就会因为对时间的不同模式而产生冲突。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由多元时间制向一元时间制转化,人们越来越注重效率的重要性。

五、结语
本文从时间的三个不同角度出发,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美国对待时间采取一元记时,在时间问题上非常严谨,并严格遵守“准时”原则。

同时,美国属于未来取向,他们坚信独立奋斗会取得成功。

中华民族是比较典型的过去时间取向的民族,人们把阅历看做一种财富,尊重过去。

和一些西方学者的分类不同,在时间取向方面,现代中国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多向制记时社会。

形成中美时间差异的原因主要有历史背景、政治形态、社会现状、宗教信仰和哲学观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