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时间观念对比

合集下载

中国美国派对的时间观念总结

中国美国派对的时间观念总结

中国美国派对的时间观念总结中美两国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代表,截然不同的文化影响着两个人民的思想和行为。

时间观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生产实践的方式不同,就会影响对时间的安排和分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同的时间观。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中常因时间观念的差异而产生误解。

因此,对于时间观差异的研究有助于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

研究者们大都认为时间与空间相互依存,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我国著名跨文化交际研究专家XXX先生曾在他的著作《XX》中说:“我们可以把不同文化对时间的看法区分为直线式时间观念和环形的时间观念。

”本文中,笔者将之称为线形时间意识和循环时间意识。

一、线形时间意识西方文化受基督教影响,认为时间就像一条直线,不断往前延伸。

这种时间意识,在美国处于支配地位。

在美国人看来,时间就像一条河流,“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人无法回到过去。

在基督教传说中,人死亡之后,生命走到了终点,灵魂会因个人品质的好坏而进入天堂或地狱。

在这样“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下,美国人的生活态度、思维方式、性格等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他们认为人生苦短就该及时行乐,不能被繁文缛节约束,要恣意地生活。

比如,美国人生活态度积极健康,既然生命有限,他们就要生活得有品质,就该享受活着的每一天。

在生活中,他们谈吐举止比较随意,比起中国人要求“站如钟,坐如松”“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他们只要舒适就好。

与严谨优雅的英式英语相比,美式英语显得更加随意休闲而且时髦。

美国人无论老幼男女,时常与周围陌生人攀谈,氛围也很轻松随意。

他们认为工作不只是赚钱的工具,还应该在工作中得到快乐和成就感。

因此美国人辞职和跳槽是常态,很少有人能将一份工作长久地做下去。

并且还有不少人辞去工作,带着家人去旅行,缺钱的时候就停下来打工,筹够旅费又继续上路。

他们选择的这种随意的生活方式,在中国人看来是无法接受的,是缺乏上进心和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中美时间概念差异的对比分析及教学建议

中美时间概念差异的对比分析及教学建议

中美时间概念差异的对比分析及教学建议作者:严墨晰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15期摘; ;要:作为一种基于结构主义,传统又实用的第二语言教学法,对比分析被广大对外汉语教师应用于教学实践。

该方法具有深刻的理论与实际意义,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局限。

其中注重两种语言结构的对比而忽略彼此语义、语用、文化等方面的比较,是对比分析具有争议的一点。

本文通过分析文献资料并结合实际教学中的相关事例,对了解语言承载的中美民族时间概念差异在对比分析中的必要性进行阐释。

同时给出教学建议,为对外汉语教师提供参考,以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对比分析; ; 时间概念; ; 之前; ; 之后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文化的载体。

人们的情感交流、信息傳递和思维表达都要以它作为最主要的媒介。

除此之外语言本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具有的民族性、系统性、发展性等特征语言同样具备,是不可割裂、彼此依附且互相促进的。

学习一门语言必然要了解背后承载的文化和对应民族的思维方式,否则对外汉语教学的二语学习者很容易将目的语学习流于表面,无法掌握地道的汉语。

再者,不能站在目的语母语者的角度观察体悟汉语的特点,容易在学习过程中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因此,教师在使用对比分析法的时候,除了将两种语言的结构进行对比外还需要将文化因素纳入比较的范畴。

目前,关于对比分析本身的研究,笔者在CNKI的中英文文献中检索出近万篇相关论文:从早期,Paul Markham回顾了对比分析的心理基础,以及与该方法相关的语言发展。

同时对对比分析的主要批评进行了回顾,并得出了结论[1](25-29),包括在今天的第二语言课堂中使用该方法的基本原理。

至近期,赵琴通过实验证实了使用该方法预判、诊断和纠正“中式英语”的表达现象,从而提高学生水平[2]。

可以说对比分析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现阶段关于此方面的研究成果是非常充分的。

目前关于中美时间观念差异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笔者于CNKI检索出525篇相关文章,其中大部分论文聚焦于此种不同的成因及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现象。

时间观念的解析及中西方传统时间观的比较

时间观念的解析及中西方传统时间观的比较

时间观念的解析及中西方传统时间观的比较一、引言时间观念在人类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有着深远的影响。

介绍时间观念的重要性和本文的研究意义。

二、时间观念的解析1. 时间的概念:时间是什么?时间的本质是什么?2. 时间的测量:如何精确地测量时间?3. 时间的分类:时间的分类和时间段的划分方式。

三、中西方传统时间观的比较1. 中西方时间观的异同:比较中西方两种传统时间观念的异同点。

2. 中西方对时间的态度差异:探讨中西方对时间的态度差异以及其内在的文化原因。

3. 中西方时间观的影响:比较中西方时间观对社会和人类行为的影响。

四、中西方时间观的转变1. 中西方时间观的历史演变:对中西方时间观的发展进行历史纵观。

2. 中西方时间观的转变:分析中西方时间观的转变,从而探讨人类对时间的认知和思考方式的变化。

五、现代时间观的思考1. 现代科技对时间的影响:现代科技对时间观的影响,如何让时间变得更加主动和有意义。

2. 个人时间观管理:探讨如何建立合理的个人时间观管理体系,做到高效利用时间。

六、结论对前面章节进行总结,进一步探讨时间观念的重要性及其对于人类社会的转型和进步所带来的启示。

第一章引言时间是世界上唯一不可逆的事物,它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有着深远的影响。

时间观念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思考中逐渐形成的关于时间的观念和认识。

本文旨在对时间观念进行解析,并比较中西方传统时间观的异同。

通过探讨时间观念的发展和演变,以及现代时间观的思考,进一步认识时间在人类社会和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第二章时间观念的解析1. 时间的概念:时间是指宇宙过程中不间断的连续性,是一种通过测量来刻画的物理量。

它不可捉摸,无法具体感知,却贯穿着我们的生活。

2. 时间的测量:时间的测量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和设备,对时间的变化进行观测和记录,从而得出时间的定量结果。

人们从古至今,不断寻找更加准确的方法和工具来测量时间。

在中国和美国,如何看待工作时间和工作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和美国,如何看待工作时间和工作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和美国,如何看待工作时间和工作文化的差异?在如今的全球化时代,中国和美国这两个全球超级大国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存在着不同之处。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文化方面也不例外。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中国和美国的工作时间和工作文化方面的差异。

一、工作时间在中国,大多数人在公司的工作时间为上午9点至下午6点。

而在美国,工作时间则相对灵活和弹性。

大多数人的工作时间为上午九点至下午五点。

但是,很多美国公司允许员工自由选择工作时间以适应个人需求,同时也有公司采用休息日轮转制度或弹性工作制度,工作时间更为灵活。

此外,中国文化中还存在“996”工作制度,即早上9点到晚上9点,一周工作6天的工作模式。

而在美国,这种工作制度是相对罕见的。

虽然也存在长时间工作,但是美国有完善的劳工法律保障,遇到突发情况时,员工有相应的假期和调休权利。

二、工作文化中国和美国的工作文化也存在诸多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推崇勤劳”,认为工作是健康和尊严的象征。

也因此,工作压力和工作量相对较大。

而在美国,工作被认为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强调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平衡,以保持身心健康。

这种文化的强调也代表了美国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同样也体现了美国对员工生活的关注和保护。

在美国,公司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常常出现员工跳槽或者被挖角的情况。

这种竞争也促进了美国公司全球领先的创新,同时给员工带来了更好的福利待遇和职业发展机会。

三、沟通方式在中国和美国的工作沟通方式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过分尊重长辈和上级是一种社会习惯。

在公司中,约束力强,表现出来比较保守,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而在美国,员工更加开放、个性化和自主。

沟通更加平等,商谈涉及的问题,员工可以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接受他人的意见。

四、办公环境在中国的一些中小型公司中,办公室长期拥挤和嘈杂,甚至会影响到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心情。

具有产生压力的副作用。

而在美国,许多公司在办公环境上做得非常好,营造了一种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办公氛围,为员工提供了很多惬意的工场。

中美时差多少个小时

中美时差多少个小时

中美时差多少个小时
中美时差是多少个小时?
中美时差是指中国和美国之间在时区上的差异。

由于中国和美国位于不同的经度上,所以两国在时间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具体来说,中国位于东八区,而美国东部大部分地区属于美国东部标准时间(EST),西部大部分地区则属于太平洋标准时间(PST)。

因此,中美之间的时差是基于这两个时区之间的差异来计算的。

根据世界标准时间系统,每个时区的时间起点都是以格林威治标准时间(GMT)为基准的。

中国位于东八区,时间相对于GMT+8小时。

而美国东部标准时间(EST)属于GMT-5小时,而太平洋标准时间(PST)属于GMT-8小时。

因此,中国与美国东部之间的时差为13个小时,而中国与美国西部之间的时差为16个小时。

具体来说,当中国处于标准时间(北京时间)的上午9点时,美国东部的标准时间是前一天的晚上8点,太平洋标准时间则是前一天的晚上5点。

相反地,当中国处于标准时间(北京时间)的下午6点时,美国东部的标准时间是当天的早上7点,太平洋标准时间则是当天的早上4点。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夏令时(DST)的存在,在夏季时,美国部分地区会将时间提前1小时,以增加夏日的日照时间,即所谓的“夏时制”。

此时,中美时差会因为美国东部和西部的调时行为发生变化。

而中国并不实行夏令时,所以中国与美国之间的时差在夏季时会减少1个小时。

总而言之,中美时差是基于中国与美国各自所在的时区差异计算得出的。

根据标准时间(非夏时制),中美东部间的时差为13个小时,中美西部间的时差为16个小时。

中美时差会因为夏季实行的夏令时而有所变化,夏令时的时间调整会使得中美时差减少1个小时。

中美时间观差异之研究

中美时间观差异之研究

中美时间观差异之研究摘要语言是跨文化交际的一个主要方面,时间作为非言语交际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信息传递也深受其影响。

时间在交际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何对待时间及如何使用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跨文化交际的效果。

本文试图从非正式时间、过去和将来、长期和短期以及单向制计时和多项制计时四个角度对中美时间观进行比较研究并提出建议,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美时间观差异;文化差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传播的进步,跨文化交际一直是普遍和长期的文化现象,在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非语言交际的一个重要方面,时间对人际交往产生直接影响。

霍尔认为,时??间是基本制度和时空法规的一部分,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时间规范。

中国和美国的文化分别属于东西方文化,他们在很多方面有所不同,比如宗教信仰和历史发展。

本篇论文给出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一些建议。

1 中美时间观差异时间观是非言语交流的一种方式,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对时间的观念。

更确切地说,它是人们对时间的理解以及对时间的进一步反映,它是人类社会的自然产物。

时间会说话。

它比语言表达得更直率。

它所传递的信息清楚明晰。

由于时间不是那么可以任人摆布,因此相对而言,时间就不像话语那么容易被歪曲。

时间能响亮地说出真相,而语言会撒谎(霍尔,1959)。

大家都知道,由于文化差异,中美文化在时间观念上有很大的不同,包括哲学、宗教、社会实践和历史。

下面我们主要探索中国和美国时间观的差异。

2 非正规时间爱德华·霍尔提出了每种文化的时间系统:技术时间,正规时间和非正规时间。

非正规时间是一个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它对于不同人具有不同的含义。

2.1 准时性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对时间的态度上存在着巨大差异。

美国人年轻,他们已经学会了严肃对待时间,守时对他们来说是强制性的[1]。

例如,中国人习惯提前或准时参加家庭聚会,因为他们想帮助主人提前做好准备。

相反,如果美国人被邀请参加一个聚会,为了以防打扰主人准备就不会提前出现。

中美时间观念对比分析

中美时间观念对比分析
《长江丛刊 》2018.06汉语国际教育学部
摘 要:Hall在《无声的语言》中 写 道: “时间会 说 话,而 且 比 言 辞 更 加 明 白 ”。 时间作为非语言交际形式的一种,在人 们的交流会话中,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过 程中起 着 十 分 重 要 的 作 用。 非 语 言 交 际包含了时间观念、空间距离、身 体 行 为、沉默等多个方面。了解中美时间观 念上的差异,能够认识不同时间观背后 所蕴含的国家民族文化的深刻含义,有 效地减少跨文化过程中的冲突与误解。 下面将从时间认知差异、时间取向差异 以及时间 使 用 差 异 三 个 方 面 简 要 说 明 中美时间观念的差异。 关键词:中美时间 观 念 对 比 分 析 跨 文化交际
二、时间取向上的差异 人们对 时 间 的 取 向 有 三 种:过 去, 现在和未来。在时间观念上,农业社会 的人习惯向过去看,总是根据过往的经 验从事春 耕、夏 耘、秋 收、冬 藏。 工 业 社 会的时 间 倾 向 是 注 意 现 在:此 刻 的 产 量、质量、销 售、最 低 限 度 的 目 标 等 等。 在信息社会里,人们的时间倾向是注重 未来(转引自李光伟,1987:117-118)。 美国人的 时 间 取 向 是 未 来 观,他 们 很少回顾过去,一切向前看,着眼 于 未 来,具有前瞻性。这与他们的历史和宗
一、时间认知上的差异 人们对时 间 的 认 知 有 两 种:一 是 线 性时间观,认为时间是一条直线,不 可 逆转;二是循环时间观,认为时间 是 循 环往复,周而复始的。 美国人持 有 线 性 的 时 间 观 念,时 间 一直通向未来,并且一去不复返。时间 像一条河流,奔流不息,人无法回 到 过 去。所以他们格外珍惜时间,对时间进 行严格地管理和掌控,时间意识 强,生 活节奏快;美国人认为人生苦短,应 该 要及时行乐,所以他们不受复杂礼节的 束缚,恣意地生活,追求生活的品质,言 谈举止比较随意开放;美国人凡事都要 做好规划,讲究办事效率,减少对 时 间 的浪费;日程表必不可少,并严格 地 按 照时间表执行。 美国人 的 时 间 观 在 他 们 的 日 常 生 活中有很多体现,例如没有在规定的时 间按时到达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而迟 到时间 的 长 短 也 有 不 同 的 含 义。 霍 尔 指出,当代美国人的正规时间的最小集 (set)已经降为 5分钟,约见身份不相上 下的人,迟到 5分钟或者以下者必须做 出简短 的 说 明 或 道 歉。如 果 未 能 按 时 赴约,则 被 看 做 是 一 个 不 负 责 任 的 人 (李光伟 1987:119)。再如,约会需要提 前预约,至少提前一周,临时向某 人 发 出邀约 是 一 种 不 礼 貌 的 行 为。因 为 被 邀请的人 需 要 对 自 己 未 来 的 时 间 进 行 周密安排,突如其来的邀请很明显打乱

中美时间观的对比分析剖析

中美时间观的对比分析剖析

Thank you !
美国-未来的时间取向
相对较短的历史,采取现在或,极少回顾过去,一切着眼于未来。
时间体系 计划和预约的不同 办公时间和私人时间的不同 中国-多向时间值
倡导在一个时间段内做很多事情,他们做事不受时间和日程安排的限制,有 较强的灵活性。
美国-单向时间值
时间不可重复,倡导特定时间段内只做一件事情,比较看重时间和日程 安排严肃地对待时间,珍惜时间,重视时效,预约、守约和准时。
时间模式 英汉时间习语的不同 交际风格的不同 中国-循环时间观
时间像一个圆圈,始终按照自然规律做着永恒周期性螺旋式运动。像自然界中的 昼夜交替,季节往复,佛教文化中的生死轮回,都是时间循环性的表现.
美国-线性时间观
时间是一种线性的单项持续运动,它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时刻处于变化 之中。一旦消逝便无法挽回。所以西方人使用时间十分精确,经常会精确到分秒。
文化根源
历史因素 宗教信仰 农业文化与工业文化 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
高低语境文化
应对策略
了解和学习不同文化
避免种族中心主义
培养文化移情能力 避免时间取向的文化定势
结论

通过对中美时间观的对比研究 , 可以看出在时间取 向上, 中国重视历史, 有过去的时间取向, 美国重视未来, 有将来的时间取向;中国传统的时间观以循环时间观为主, 而美国则是线性时间观 ; 在计时、用时和守时的习惯上 , 中国属于多向时间习惯 , 美国属于单向时间习惯。但本 研究只局限于定性分析,将来研究需结合定量分析,以 增强是说服力。 然而在当前的动态的全球化语境下, 旧的时间观念受到了冲击与挑战 , 时间价值观与计划性 增强, 由过去取向向未来取向转化。 一种建立在理性、 务实、效率的现代观基础上的线性的、以当下为核心并 向未来开放的时间意识逐渐为不同文化的人们所接受。 要以动态的眼光审视不同国家的时间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美时间观念对比作者:齐天蕊来源:《海外文摘·学术》2017年第12期摘要:时间观念的核心可以反映价值观念。

中美两国文化特色鲜明,对两国文化观念进行对比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本文拟,通过对比中美两国时间观念在准时性、计划性两方面的差异表现,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从而做到尊重差异,增进理解,为中美两国在时间观念上的跨文化交际做出贡献。

关键词:中美;时间观念;准时性;计划性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7)12-0000-00随着当今世界社会经济全球化、贸易全球化的的发展,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在国际交往中的作用日益显著。

其中,中美两个大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中美两国文化特色鲜明,对两国文化观念进行对比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时间是一种相对抽象的观念,而时间作为非语言交际中一种较为最容易为人所忽视的一种因素,往往直接影响到交际的成果。

以中国为例,东方国家大多认为时间是一种自然现象;而西方国家普遍认为时间以一种资源的形式存在。

本文拟对比中美两国时间观念的差异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从而做到尊重差异,增进理解,为中美两国在时间观念上的跨文化交际做出贡献。

1 中美时间观念差异的表现1.1准时性中国社会对于时间是否准时这一问题的接受有着较大的弹性。

与之相反,美国人普遍注重时间的准时性,对此有相对严苛的标准。

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任何一次预约、会面都存在这是否准时这一问题。

在中国,对于迟到三五分钟,大多数人是可以容忍的。

真可以做到每次不早不晚,踩着点到的人并不多。

有的人迟到后连说马上,五分钟就会到;有的人连说马上后,二十分钟也不会出现。

还认为可以顺延迟到的时间。

在美国,绝大多数人都会准时赴约,即使遇到意外状况,迟到之前也会打电话来表示歉意。

美国人的家宴就是体现准时性最好的示例,客人一般会提前五到七分钟到达主人家中,过早过晚都是不礼貌的体现。

如果过早到达也会在主人家门口等到时间合适再在进入,因为过早到达主人也许还未准备好,会导致接待不便。

中美两国对时间段的描述也是截然不同。

中国人习惯用说“一会儿”“一顿饭的功夫”,“两分钟”较为抽象的方式去表达时间观念。

例如,有的老师会在打完下课铃之后告诉同学们两分钟之后下课,然而很多老师根本无法做到仅仅占用学生两分钟的时间。

然而在美国,两分钟是一个具体的时间数字,他们会在准确的时段之内完成他们准备完成的任务,绝对不会延长时间,以保证准确性。

如果不能在准确的时间段之内完成他们准备完成的任务,则会被认为是缺乏演讲技巧和时间管理能力的表现。

1.2计划性众所周知,美国人清楚地知道计划的重要性,为此也十分热衷于制定计划,该计划也并非一纸空文,他们会客观、严格地执行计划。

美国人大多都偏向于制定中长期计划,至少也会制定出未来几周的计划,对未来一年做好规划的人也不在少数。

预约在美国是一种普遍现象,一般会提前几周预约,临时预约不但不礼貌,而且成功的概率微乎其微。

预约不会轻易改变,也不会临时取消。

反之,中国人偏向于制定短期计划,并且具有一定主观性,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协调,计划也可以适当调整。

2中美时间观念差异原因分析2.1时间观念在西方文化中,时间更多地被看作金钱。

而在中国文化里,时间更多地被看成是一种自然现象。

这一观念从中美两国关于时间的一些习语中有很直观的体现。

(1)美国表示时间观念下的习语Each moment in history is a fleeting time, precious and unique.(Richard Nixon, American president)Time is money.(Benjamin Franklin, American president)To save time is to lengthen life.As every thread of gold is valuable, so every moment of time.时间作为一种宝贵资源存在于美国人的观念中。

视时间如金钱,如生命这一观念根深蒂固。

浪费时间就是浪费金钱和生命。

美国总统Benjamin Franklin还说过,生命是由时间组成的。

由此可见时间对于美国人的重要性。

(2)中国表示时间观念的习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古代中国对时间的把握并不像美国那样精准,他们是根据日月变换、四季更替的自然现象来判断时间的,这与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古人更加注重经验的积累与总结,也因此有了二十四节气的诞生。

二十四节气被列为时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对先贤时间观念的记录。

2.2单项记时制与多项记时制美国人类学家霍尔(Edward Twitchell Hall Jr.)曾指出,时间有自己的时间语言,时间会说话,能够更直接、更清晰地传递信息,它不被主观意识所控制,不容易产生误解,还能揭穿言辞所表达的谎言。

此外霍尔(Edward Twitchell Hall Jr.)还将不同文化下的时间观念分为两种范畴,即单向记时制(Monochronic Time)和多向记时制(Monochronic Time)。

前者注重期限,讲求效率,倾向计划时间内只做一件事。

而后者更注重时间的灵活性,习惯在一定时间内做多件事。

古代中国以及同拉美、非洲、中东等地,更倾向于多向记时制(Monochronic Time)。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古代中国属于典型的农业大国,受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影响,因此更加看重看中自然现象的变化。

这一普遍的社会现象使时间变得更加灵活。

以美国为首的大多数欧美国家,都广泛认同多向记时制(Monochronic Time)。

美国是一个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大国,工业化成熟,因此时间在美国人眼中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人珍惜时间,追求高效。

就像霍尔(Edward Twitchell Hall Jr.)所说的那样,“在西方世界,任何人都难逃单向时间的铁腕控制。

”在此社会背景下,时间成为了编制人们生活的网络。

2.3时间取向时间取向(time orientation)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待时间的态度作为参考,将时间取向分为三种:过去时间取向(past-orientation)、现在时间取向(present-oriented)和未来时间取向(future-oriented)。

过去时间取向强调观望过去、尊敬历史;现在时间时取向强调专注现在、重视短期;未来时间时取向强调展望未来、注重变化。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极为丰富,更偏向于过去取向。

中国人十分看重过去,但这并不代表中国人盲目崇拜过去。

绝大多数人会借鉴先贤成功的方法,也会吸收古人失败的教训,注重经验的积累。

中国人经常自称炎黄子孙,炎帝和皇帝是中华始祖,更是中华文化的始祖。

尊师敬长是中国该社会背景下潜移默化而形成的优秀传统美德。

同时,受周朝宗法制的影响,中国人更加重视血缘关系,崇敬祖先,因认祖归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形成了中国人注重从师长身上汲取过去的历史经验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

美国自1776年正式成立至今,仅有二百多年历史。

因此美国人极少回顾过去,一般都看向未来。

美国梦(American Dream)则是对美国人生活与理想的诠释,是美国全体公民努力的动力和奋斗的目标,是美国成立后世世代代美国人的坚定的信念。

它还具体表现了美国人对未来的憧憬与渴望。

美国偏向未来取向的倾向还与美国的社会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美国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美国人注重的是改革创新,勇于挑战权威。

因此形成了美国人注重未来发展,注重科技革新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

3 现代中国时间观念的的变化和古代中国相比较,现代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结束了两千多年以农业文明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新中国建立后,迅速实现工业化。

在改革开放以来,更是进一步融入世界舞台,正在逐步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

随着经济生活的变化,中国人的时间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特别是在大城市以及工业化比较发达的地区,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计划性和准时性的重要性。

但是相比于经济结构而言,文化观念具有一定的惰性,其变化发展会滞后于经济的发展。

所以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古代中国农耕时代遗留的时间观念的痕迹。

4 时间观念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策略和建议在跨文化交际中,为了减少不同文化背景下时间观念的差异所产生的误解和摩擦误会,各国应该在认同本民族时间观念的同时,又要学会欣赏其他民族时间观念。

真正做到尊重各种时间观念的差异,理解其个性。

同时,有意识地站在对方的视角去考虑,真正做到“入国问禁”。

参考文献[1]尹利萍.时间观念的文化对比与跨文化交际[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6,(15):15-17.[2]李妮.跨文化语境下中西时间观念对比分析—非言语视角[J].现代妇女(下旬),2015,(01):286.[3]韩银燕,钱鑫.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对比[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6,(04):15-17.[4]梁素文.中美时间价值观的差异在习语中的折射[J].大众科技,2010,(10):219-220+194.[5]曾剑平,廖晓明.时间观与民族文化——中美时间观比较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3):30-35.作者简介:齐天蕊,女,天津人。

指导教师简介:吴晓静,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和英国谢菲尔德大学,专业为汉语国际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