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友谊观差异比较
中美大学生友谊观对比研究

中美大学生友谊观对比研究作者:庞慧慧来源:《今日财富》2018年第31期本研究以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的模式变量理论中的“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为基础来设计问卷,通过定量研究分析对比他们在朋友交际中的差异以及他们友谊观的变化。
一、研究背景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留学热的现象也在逐渐增温。
中国和美国作为全球两个大国,相互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多。
在搜狐的网页上,我们可以找到“2016留学数据:中国人爱去美国,美国人爱来中国”这样的标题。
但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美大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是无法避免冲突的。
本文主要调查分析中美大学生友谊观方面以及各价值观的重要程度的差异,进而减少中美大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促进中美大学生的有效交流。
二、研究现状当今中外对于友谊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友谊定义的界定、友谊中男女的差异、友谊中的道德、义务和期望以及关于大学生友谊的研究等等。
然而,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以上研究都存在一些局限性:①以上研究大多基于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人类学等,本文主要从跨文化的角度来探讨友谊;②研究对象大多为青少年,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在西安中国大学生和美国大学生;③本文主要以塔尔科特·帕森斯的模式变量理论中的“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为基础来分析西安中美大学生友谊观的差异以及各价值观的重要程度,同时也展现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大学生友谊观的转变。
三、研究问题本研究主要针对以下问题开展调查与研究:(一)从“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文化维度的角度来看,中美大学生友谊观的差异。
(二)中美大学生友谊观差异的深层原因。
(三)中美大学生友谊观的变化趋向。
四、研究对象及方法本研究以塔尔科特·帕森斯的模式变量理论中的“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为基础来设计问卷,以忠诚和诚实,权利和义务为维度,研究对象为西安全日制本科院校的60名中国大学生以及30名美国留学大学生,再通过定量研究分析对比他们在朋友交际中这四个维度的差异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冲突。
中美友谊观之对比分析_黄滢

收稿日期:2008-01-09作者简介:黄滢(1981—),女,江苏南通人,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系助教。
摘要:文章基于人际关系的基本理论出发,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中美友谊观的差异性,揭示了中美价值观中的横沟并探寻了各自价值观的根源。
关键词:友谊;差异;价值观;跨文化交流;人际关系中图分类号:C9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891(2008)03-0031-03中美友谊观之对比分析黄滢(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系,江苏南通226010)第7卷第3期2008年9月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OFNANTONGVOCATIONAL&TECHNICALSHIPPINGCOLLEGEVol.7No.3Sep.20080引言现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访问学者、移民者去美国进一步地学习深造、讲学或工作。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不可避免地要与美国人交朋友,了解其文化。
因此了解中美友谊观的差异性及与美国人的交友原则可以使得自身很快融入当地文化、提高学习工作效率。
1人际关系的三种不同类型人际关系是跨文化交际中一个基本部分而友谊在人际关系中扮演一个重要角色,因此谈到中美友谊观的差异性首先要提及人际关系理论。
人际关系指社会人群中因交往而构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属于社会学的范畴,包括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等。
总的来说,人际关系可以分为三类:①工具型②情感型③复合型。
[1]“工具型”即人们利用某种人际关系达到自己的目标或获取某种利益。
“情感型”即人们互相依赖尽量满足对方的需要。
“复合型”则包含情感型和工具型,这种关系指人们往往互相了解,和谐相处达到一定的程度,但这种关系也不是最为真挚的,还是有一定目的的。
一般认为,中国人的相处类型应属于情感型和复合型,而美国人的相处类型应偏向于工具型。
因此在相处中,中国人会觉得美国人太实际太自我,没有人情味。
而美国人会觉得中国人太过依赖别人,要求太多,什么都要讲关系。
中国人对友情的理解与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国人对友情的理解与西方文化的差异友情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情感之一,它贯穿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情感和行为。
中国人对友情的理解与西方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源于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在中国,友情被视为一种深厚的情感纽带,是一种无私奉献和信任的表达。
而在西方文化中,友情更多地被看作是一种互利关系,注重个人利益和自由选择。
中国人对友情的理解强调情感的深度和长久性。
在中国文化中,友情通常被视为一种亲情的延伸,被赋予了更高的情感价值。
中国人认为,真正的友谊应该是无私的,朋友应该在困难时刻给予支持和帮助。
这种友情是一种相互扶持的关系,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人利益,更是一种情感上的依赖和彼此间的信任。
在中国,朋友之间的关系往往是长久的,甚至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与之相比,西方文化中的友情更多地侧重于个人利益和自由选择。
在西方社会,人们更注重个人的独立和自由,他们更倾向于与那些能够带来个人利益和快乐的人建立友谊。
在西方,友谊往往是一种互利的关系,朋友之间的交往更多地基于个人需求和利益的平衡。
因此,西方人更容易与朋友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们更注重个人的私人空间和独立性。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国和西方文化中不同的价值观和人际关系模式。
中国文化强调集体利益和人际关系的稳定,而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个体价值。
这种差异也体现在人们对友情的态度和行为上。
在中国,友情是一种无私奉献和信任的表达。
中国人认为,朋友之间应该相互帮助和支持,无论是在生活中的困难时刻还是在工作中的挑战中。
中国人往往会为朋友付出很多,包括时间、金钱和精力等方面的支持。
他们相信,只有在朋友之间建立起深厚的情感纽带,才能够建立起长久的友谊。
而在西方文化中,友情更多地被看作是一种互利关系。
朋友之间的交往更多地基于个人需求和利益的平衡。
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的独立和自由,他们更倾向于与那些能够带来个人利益和快乐的人建立友谊。
因此,西方人更容易与朋友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们更注重个人的私人空间和独立性。
中美文化中友谊观的对比

科技信息中西方文化中都很重视友谊。
相应地,在一些名言或谚语中,对友谊都有所表达。
尽管汉语中的“朋友”、“友谊”对应英语中的“friend”、“friendship”,但是在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中,朋友、友谊的内涵和对朋友、友谊的理解大不相同。
在中国文化中,朋友指志同道合的人,后来泛指交谊深厚的人,友谊是朋友间深厚的感情、亲密的关系。
而美国的friend,是指有共同感受或喜好、能在一起愉快地交流的人,可以用来指非常广泛的人际关系,friendship 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伙伴关系。
由于社会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对朋友和友谊的认识和表达方式有很多差别。
如果在跨文化交际中不重视或无视这种差异,将二者等同理解,就有可能带来交际的困难,造成交际双方的误解。
因此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比分析中西方朋友和友谊的内涵差异。
一、范围不同金庸曾谈到中国人把好朋友视作兄弟,通过义结金兰这种方式和异姓朋友结拜为兄弟,并立誓:“虽非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金庸说:“西方社会中,只有热烈相爱的恋人,才会立誓同死。
但在中国这个重义气的社会,友情比爱情更受重视。
”这也说明在中国文化里,“朋友”是指可以互相信任,互相倾诉,感情很深的关系。
与中方来比,西方中朋友概念的范围更广泛。
对西方人来说,“朋友”可以用来指童年的玩伴、在新地方刚认识几天的人、关系密切的商务伙伴、一个深受信赖的知己等。
友谊可以是肤浅的、暂时的也可以是深厚的、长久的。
这也由于美国人一贯开放自由的态度,能够轻松、随时随地交上朋友。
雷尼尔(AlisonLanier)在其撰写的《生活在美国》(Liv-ingintheUSA,1981)一书中指出:美国是一个流动性很强的国家。
美国人很容易结交到朋友,但是,一旦环境改变,友情也会变化。
另外,在中国,朋友贯通各个方面,朋友之间无所不谈,生活上、工作上都互相帮助。
而在美国,朋友只局限于一个领域,不会延伸至其他领域。
中美友谊观差异探究

中美友谊观差异探究作者:李凤兰张蕾来源:《公关世界》2020年第14期摘要:因为文化差异,中美友谊观存在显著不同,表现在对“朋友”的界定、对朋友的期望、与朋友的亲密程度以及友情的发展和维系方式等方面。
霍夫斯泰德的价值维度理论可以从四个维度,即权力距离、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和长期导向/短期导向对两国朋友观的不同做出恰当的解释。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才能最大化地减少误会,增强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
关键词:中美友谊观差异原因霍夫斯泰德的价值维度理论古往今来,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人们都珍视“友谊”。
但是交往时,中国人往往会报怨和美国人的友谊维持不久,美国人则觉得中国朋友习惯介入他们的私生活。
其实,“朋友”和“friend”的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都有着很大差异,而这些差异源于中美文化的不同。
本文拟以霍夫斯泰德的价值维度模式为理论基础,对中美友谊观差异从文化价值观这一层面做多维度分析。
宗教思想,历史沿革,地理位置,以及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因素相互影响,促成了文化价值观,价值观反过来又影响着人们生活。
当今,在对外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需要我们对受众有更深入地了解,从价值维度理论这一角度来分析,会使我们更加客观地看待中美友谊观差异,在中美人际交往中消除不必要的误解与隔阂,实现有效沟通。
一、中美友谊观差异我们首先解读中美友情差异的表现,包括四个方面内容。
(一)“朋友”定义不同什么是朋友?中美两国定义不同。
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朋友有两个解释,一为彼此有交情的人,二为恋爱的对象。
第一个解释很好地阐释了普通朋友的定义,其关键词为“彼此”和“交情”,可见中国人眼中的朋友必定是相互的,并且彼此之间必须有交往才能产生感情即交情,这二者缺一不可。
中国人建立友谊的前提是兴趣相投、志同道合,一定程度上也会考虑对方的职业、家庭背景和受教育程度等,交友圈子比较小。
而依照《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西方朋友可以是除家人外你了解并喜欢的人,可以是支持者,可以是有相同观点或兴趣爱好的人,甚至还可以用来指说话者根本不认识的人。
中美友谊观差异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0期中美友谊概念的对比研究陆欣王小芳(长春大学,吉林长春130000;吉林大学,吉林长春130000)摘要:中国和美国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对友谊概念的理解也有所同。
本文从范围和层次不同、深浅和牢固程度不同、交谈话题不同和责任理解不同四个方面进行对比。
对中美友谊概念差异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发展和巩固跨文化友谊。
关键词:友谊;范围;层次;深浅;牢固程度;价值观;责任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508(2006)04-0076-04在任何文化中,友谊与人际交流关系密切。
友好的交流会促进友谊,友谊会促进信息的交流。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见真情。
)这句英语习语所表达的内容反映了世界各民族的共同美德。
但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却持有不同的交友观。
美国人的交友观与中国人的交友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范围和层次的不同中国人的所结成的友谊关系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熟人”,即由工作关系、邻居关系认识的人。
第二种是朋友,这和英语中的friend含义有差别,中国人所称的朋友一般是志同道合、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并可在感情上依托的人,这是一种亲密的、有深交的人际关系,可以自由自在的谈论彼此心中深层次的思想。
“朋友”在汉语中有两个意思:一是彼此有交情的人;一个是指“恋爱的对象”(《现代汉语词典》)。
中国人一般熟人多,但朋友不多。
前一种意义上的朋友一般是同性,异性朋友很少,因为这常有谈恋爱或婚外恋的嫌疑。
美国人的友谊关系是建立在共同的理想和价值观、真诚和信任、社会和心理的支持的基础上的。
美国人一般把友谊关系分为泛泛之交、好友、密友和深交。
美国人往往有许许多多的泛泛之交、好友、密友,且男性和女性兼有。
深交友谊关系也包括男女两性,但是数量较少,以志趣相投为基础。
在许多国家,朋友必须是同性的,然而,大部分美国人认为可能存在异性朋友,他们通常也不认为男女单独相处就会发生性行为。
与人际关系有关的价值观和社交习惯在中美两国有何不同?

与人际关系有关的价值观和社交习惯在中美两国有何不同?在中美两国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这两个国家的人们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社交礼仪和价值观。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彼此的文化背景不同也可能会导致困惑和误解。
本文将着重探讨人际关系和社交习惯这两个方面在中美两国的不同之处。
一、社交礼仪:中美两国的社交礼仪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通常在见到新朋友或长辈时,要说“你好”或“您好”,并且在交谈时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并尊重对方。
另外,在互相致谢时,中国人会说“不用谢”,这并不是真正的不需要感谢而是表达一种谦虚和客气的态度。
而在美国,人们更加注重自由和开放的气氛。
在见到新朋友或长辈时,通常应该握手并称呼对方的名字。
在美国文化中,人们更加注重个体的力量,因此在交谈时也更加直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当然,表达评论和评价的方式也要比中国人来得直接。
二、朋友圈子:在中美两国之间,人们对于朋友圈子的观念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更加重视亲友关系,喜欢和周围的人建立亲密的联系。
所以,中国人在考虑交友时,往往会优先考虑亲戚或者朋友的朋友。
而在美国,更多的是通过社会活动或者网络交友网站等碰见志趣相投的人。
三、人际关系:在中美两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巨大的不同。
在中国,建立良好的关系需要耐心和时间,需要经过反复和不断地了解和沟通才能建立起亲密的关系。
在中国文化中,尊重长者并且维护家庭和睦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人们在处理家庭关系时更加注重婚姻和子女教育等方面。
而在美国,人们更加注重的是自己的生活和职业目标。
大多数美国人认为,达成个人目标可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人际关系。
所以,在美国文化中,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直接和积极的交流方式。
他们喜欢和有共同爱好和观点的朋友和同事交往,并倾向于替换那些关系不密切或者没有帮助的人。
总结:中美两国的人际关系和社交礼仪中存在很多的不同之处,这些差异源于国家和文化背景的不同。
虽然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需要考虑对方的习惯和背景,但最重要的还是理解彼此的不同和文化背景。
中美友谊观差异比较

xxxx观对比人处在社会中,不能独自生活,必须和社会接触,必须结交朋友,须得到他人的赞同,须得到别人的关怀。
因此,朋友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甚至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
对友谊的需求是全人类普遍存在的现象,无论对于中国人还是美国人,朋友都是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正如我们中国人的一句友谊格言所说:“没有真挚朋友的人,是真正孤独的人!”美国人对待友谊的看法也有类似的格言:“Without a friend, the world is a wilderness.(没有朋友,世界成了荒野)。
”由此可见,朋友对于任何人而言有多么地重要。
但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对待交朋结友这件事上,中国人的友谊观与美国人的友谊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今天,我最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谈谈中美友谊观中存在的差异:一、从定义看新华字典中对于朋友的解释为“同学,志同道合的人或特指恋人”,由此可知,中国人内心里对“朋友”的界定非常明确,内心有一把非常清楚的尺。
而美国人的“朋友”概念却相对宽松。
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中对“朋友”一词的定义为“喜欢的人、支持者,不是敌人,讨厌的人”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友谊美国人相比较中国人而言更加开放更加随性。
有个留学生曾经概括说:“当一个美国人称某人为‘朋友',大多数情形下他只是在表示礼貌友好,而不是真的要跟他建立一种友谊。
”二、“xx”持续时间在中国,友谊往往是坚固、稳定甚至是终身的。
就算是分别两地,朋友之间往往都会相互联系,或许是通过打电话或是聚会等,两者的友谊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
1 / 5外国人对友谊并不一定追求“永恒”,美式友谊就有些“速溶咖啡”的味道了,朋友交得快,忘得也快。
美国是全世界流动性最大的一个国家,这种流动性使得美国人的人际关系相对淡薄。
美国人对朋友的热情很快能从一个人转移到另一个人。
因此,在美国,朋友之间如果一段时间内不联系、不见面,他们的友谊就会迅速地枯萎甚至死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xx观对比
人处在社会中,不能独自生活,必须和社会接触,必须结交朋友,须
得到他人的赞同,须得到别人的关怀。
因此,朋友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甚至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
对友谊的需求是全人类普遍存在的现象,无论对于中国人还是美国人,朋友都是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正如我们中国人的一句友谊格言所说:“没有真挚朋友的人,是真正孤独的人!”美国人对待友谊的看法也
有类似的格言:
“Without a friend, the world is a wilderness.(没有朋友,世界成了荒野)。
”由此可见,朋友对于任何人而言有多么地重要。
但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对待交朋结友这件事上,中国人的友谊观与美国人的友谊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今天,我最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谈谈中美友谊观中存在的差异:
一、从定义看
新华字典中对于朋友的解释为“同学,志同道合的人或特指恋人”,
由此可知,中国人内心里对“朋友”的界定非常明确,内心有一把非常清楚的尺。
而美国人的“朋友”概念却相对宽松。
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中对“朋友”一词的定义为“喜欢的人、支持者,不是敌人,讨厌的人”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友谊美国人相比较中国人而言更加开放更加随性。
有个留学生曾经概括说:
“当一个美国人称某人为‘朋友',大多数情形下他只是在表示礼貌
友好,而不是真的要跟他建立一种友谊。
”
二、“xx”持续时间
在中国,友谊往往是坚固、稳定甚至是终身的。
就算是分别两地,朋友之间往往都会相互联系,或许是通过打电话或是聚会等,两者的友谊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
1 / 5
外国人对友谊并不一定追求“永恒”,美式友谊就有些“速溶咖啡”的味道了,朋友交得快,忘得也快。
美国是全世界流动性最大的一个国家,这种流动性使得美国人的人际关系相对淡薄。
美国人对朋友的热情很快能从一个人转移到另一个人。
因此,在美国,朋友之间如果一段时间内不联系、不见面,他们的友谊就会迅速地枯萎甚至死亡。
三、“xx”延伸的范围及领域
在中国人看来,朋友间的亲密程度是较高的,朋友之间往往会形成一种互相依靠的合作关系。
美国人之间的友谊,大多数局限在某个领域,而不会自然而然地延伸到彼此生活、工作的其他领域之中。
大多数美国人认为友谊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因此,和老外做朋友,有一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感觉。
四、交友目的的差异
在中国,交朋结友本身就是一种乐趣,很少有人从一开始就想从对方那里获取利益。
中国人交朋友往往建立在有共同语言、志趣相投的基础之上,交朋友的目的相对单纯并且感性。
在美国,实用主义是美国人的独特信念,这种实用主义自然而然地反映在美国人的友谊观上,美国人找工作时的一句名言“重要的不是你会什么,而是你认识谁”这反映了美国人“交朋结友”,其意在扩大自己的交际圈,为自己未来的发展预留机遇和空间,以及增加自己的收入方面所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建立及维系xx方式的差异
(一)建立xx的差异
中国人对建立友谊非常谨慎,也就是第一道心理防线是非常高的,所以当他们和陌生人见面时往往比较谨慎,彼此之间要接触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交流到了一定的深度,摸清彼此的习性和脾气,发现彼此是志趣相投或是共同经历“磨难”之后才会在心里承认彼此是朋友,才会看重这段友谊。
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友谊意味着朋友间一生的信约,是要慢慢培养的,因为友谊一旦形成就终身相随。
中国人所交的朋友必须是志同道合,兴趣相投,性格相近,否则就不能为真正的朋友,只能2 / 5
算是点头之交,泛泛之辈。
而在建立友谊方面,美国恰恰跟中国相反。
美国人刚开始和陌生人建立友好关系时,内心的防线是非常低的。
但是当最初的这种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时,也就是要建立“真正的友谊”时,内心的墙体会不断升高,因为在美国文化中人们强调“隐私”和“独立”。
或许你在初次和美国人打交道时会觉得他们很友善、很热
情,但如果你想当然地认为他们已经把你当朋友看待了,你无疑要失落了。
友善并不代表友谊,真正的朋友之间的友谊需要时间的历练及奉献精神,而这正是很多美国人所缺乏的。
(二)维系xx方式的差异
由于中国人的“互依自我构元”在社会环境中起了主导作用,因此一旦确定友谊,朋友相互之间就相互关心彼此依存。
因为要彼此依存相互联系,从而也形成了非常有特色的中国式的友谊交流方式。
中国人友谊的保持,需要不断的互动,而这个互动就是不断的串门,拉家常,甚至一口气聊天几个小时。
并且对于中国人来说朋友之间的串门聊天是不需要预约的,因为这是“情不自禁”,而只要是朋友,随时随地都是受欢迎的。
但这些往往是美国人觉得很费解的习惯和方式。
美国人认为朋友就是说得来一起,说不来就分开,在他们看来,朋友并不意味着总是要在一起。
在很多时候,“朋友”对于美国人来说,也仅仅意味着逢年过节打个电话祝福或问候一下,所以他们维持友谊的方式就仅仅只是时不时的举行聚会而已,他们不会没有约定就擅自上门做客,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不礼貌,不尊重他人的行为。
六、对“朋友”期望值的差异
中国人觉得给朋友帮忙是理所当然的,即使因此要蒙受物质方面的损失也是值得的,正如中国格言说的那样“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为了朋友甚至可以“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为朋友两肋插刀”。
中国人通常在需要朋友帮助的时候判断其是否为“真正的朋友”,正所
谓“患难之交”、“患难见真情”。
中国人欣赏“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既是朋友也就不应该分彼此。
朋友之间应当“肝胆相照”,为了知己朋友,牺牲自身某些利益甚至生命也在所不辞,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
而在遇到正经事的时候,中国人往往也会把交情因素考虑进去,很少能做到“公私分明”。
中国人的友谊讲究情深意重、重义轻利,人情味更浓3 / 5
一些。
中国朋友更关心和在意对方、处处为对方着想、无微不至,甚至为朋友“两肋插刀”。
因此,对朋友,中国人的期望值是非常高的。
一些中国人认为的朋友间理所当然的事和自然而然应当承担的责任
及义务,很多外国人非常不认可这个观点。
在他们看来,做朋友意味着彼此之间交流兴趣、爱好及思想;对双方而言,友谊更是一种乐趣、一种权利,而绝非责任和义务。
他人不会为你我承担其认为不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即使是朋友。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时,美国人很少主动地向朋友寻求帮助,而更多地依赖自力更生。
遇到正经事的时候,他们往往会依赖理性而不是交情来办事,即“公事公办”。
对外国人而言,朋友之间的交往,彼此并没有多少的义务和责任可言,外国人推崇的是独立性和自主性。
美国人注重个体的独立性,信奉“自助者天助”,这样的价值观在他们的交友观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七、形成xxxxxx观差异的原因
中国是典型的集体主义社会,美国是典型的个体主义社会。
美国人往往比较独立,强调自由,变动非常多,而中国强调的是集体主义,注
重合作与团结,再加上安土重迁思想的影响,变动较少,因此中国人的“互依自我构元”起主导地位,相反美国人的“独立自我构元”起决定作用,由此也导致了中美两国人民对友谊和朋友的观念定义的不同以及由此引起的待友方式等的差别。
美国人的流动性比较大,经常换工作,换住房,美国人更加喜欢租房,因此对相比较喜欢买房的中国人来说,友谊的流动系数和变动频率要高的多。
美国人把变化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对于美国人,认识新的朋友,结交陌生人,获得新的友谊是非常值得做的事情。
可是中国人却更愿意和老朋友旧朋友交流,对于陌生人和一份新的友谊往往会慎重考虑思考再三才会做出行动。
这也是造成中美友谊观有所差异的原因之一。
八、总结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对待交朋结友这件事上,中国人的友谊观与美国人的友谊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但他们之间不仅仅存在差异,也有共同点,那就是:
4 / 5
大家都珍视朋友之间所建立的真挚友谊。
而了解中美友谊观的异同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不仅有利于我们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也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