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文化中友谊观的对比

中美文化中友谊观的对比
中美文化中友谊观的对比

中西方文化中都很重视友谊。相应地,在一些名言或谚语中,对友谊都有所表达。尽管汉语中的“朋友”、“友谊”对应英语中的“friend”、“friendship”,但是在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中,朋友、友谊的内涵和对朋友、友谊的理解大不相同。在中国文化中,朋友指志同道合的人,后来泛指交谊深厚的人,友谊是朋友间深厚的感情、亲密的关系。而美国的friend,是指有共同感受或喜好、能在一起愉快地交流的人,可以用来指非常广泛的人际关系,friendship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伙伴关系。

由于社会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对朋友和友谊的认识和表达方式有很多差别。如果在跨文化交际中不重视或无视这种差异,将二者等同理解,就有可能带来交际的困难,造成交际双方的

误解。因此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比分析中西方朋友和友谊的内涵差异。一、范围不同

金庸曾谈到中国人把好朋友视作兄弟,通过义结金兰这种方式和异姓朋友结拜为兄弟,并立誓:“虽非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

日死。”

金庸说:“西方社会中,只有热烈相爱的恋人,才会立誓同死。但在中国这个重义气的社会,友情比爱情更受重视。”这也说明在中国文化里,“朋友”是指可以互相信任,互相倾诉,感情很深的关系。

与中方来比,西方中朋友概念的范围更广泛。对西方人来说,“朋友”可以用来指童年的玩伴、在新地方刚认识几天的人、关系密切的商务伙伴、一个深受信赖的知己等。友谊可以是肤浅的、暂时的也可以是

深厚的、

长久的。这也由于美国人一贯开放自由的态度,能够轻松、随时随地交上朋友。雷尼尔(AlisonLanier)在其撰写的《生活在美国》(Liv-ingintheUSA,1981)一书中指出:美国是一个流动性很强的国家。美国人很容易结交到朋友,但是,一旦环境改变,友情也会变化。另外,在中国,朋友贯通各个方面,朋友之间无所不谈,生活上、工作上都互相帮助。而在美国,朋友只局限于一个领域,不会延伸至其他领域。对于美国人来讲,在不同的生活领域里有不同的朋友,有打高尔夫球结识的朋友,有车子加油时认识的朋友,有旅游时认识的朋友,有的是家长会上结交的朋友,,有的是修理汽车时认识的朋友等,但这些朋友都不会干涉到彼此其他的领域。姚明在2009年12月10日接受美

国著名的男人杂志《君子》

的专访中,以自己的经历诠释着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谈及比赛时,他说:“中国有句老话是,友谊第一,比

赛第二。”

可是在美国这句话必须改成,“比赛是比赛,友谊是友谊。”对于人情味很重的中国文化,在比赛中要兼顾友谊,而以理性著称的美国人认为比赛和友谊是两个互不干涉的方面,比赛是一回事,友谊是另一回事。

二、时间不同

首先是确定朋友关系的时间不同。中国人建立朋友关系的时间相对较长,在最初的时间,中国人一般很少打开心扉,但是随着交往次数的增多,对彼此的逐渐了解,双方才变得亲密。西方人可能在一分钟内就能交到朋友,但是想要达到至交的水平却很困难。这也容易造成误解,因为中国人以为已经同西方人成为朋友了,可是却发现西方人已经忘记上次热情的谈话了。

另一方面,中西方维持友谊的时间不同。中国人更期望长久不变的朋友关系。朋友可能一辈子都是朋友。在中国文化里,人们怀有传统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态度,故友谊不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消失。然而,西方人友谊往往同特定的条件与情况有联系。一

旦情况发生改变,朋友也就发生改变。林内尔·戴维斯在《中西文化之鉴》中谈到即使是好朋友,美国人也可能在一年中换了好几次。美国人崇尚个体主义,喜欢变化和接受新颖的人和事物,又由于工作、婚姻、子女教育等因素的变化,经常从一个城市或地区迁移到新的地方。随着每次搬动,不断认识新的朋友,而老朋友逐渐失去联系,友谊也随之消失。这也可以从中美大学宿舍安排的不同来看。中国的大学室友们共处一室直到毕业,相对稳定,而且很多人在毕业后还一直联系。而美国的大学室友流动性很大,在一个时间内会有很多好朋友,但是不是长久不变的。美国社会语言学家科登和约瑟夫(&FathiYousef)曾在其“AIntroductionto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一文中把美国人的这种友谊称为“Klenexfriendship”(手绢纸友谊),就是像手绢纸一样用完即丢。

三、朋友的责任不同

中国人赋予友谊很大的责任,对朋友的期望值很高。

有句歌词就是“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交朋友就是为了互相帮助,互相照顾等实际的需要。朋友之间就要“荣辱与共”、“肝胆相照”,甚至是“两肋插刀”,所以在中国文化里,朋友之间要讲义气,意即“因友谊而冒危

险或作自我牺牲的勇气、

态度”。电影《刮痧》中,主人公大同对他的美国朋友昆仑不挺身帮助却反而在法庭上指证大同打过孩子感到生气并指

责道:

“我一直把你当朋友,但你却在法庭上出卖我!”,而他的美国朋友感到委屈和困惑,“我只是实话实说而已。”

中国还有句俗语“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朋友能够患难时倾囊相助的人,是值得信赖的人,所以中国人对朋友有很大的依赖性。西方

人认为朋友就是互相交流爱好和感受的,是轻松愉快的关系。所以,

期望有独立性的朋友关系,不喜欢一方过多的依赖另一方。EdwardStew-ard&MiltonBennet 是这样论述美国人的朋友关系的,“虽然美国人保持许多友好的非正式关系,但是他们极少有那种很深而又维系多年的关系。理想的境界是美国式的友谊,建立在自然发生、相互吸引以及温馨的个人感情的基础上。人们选择自己的朋友,同时,他们又把朋友关系与社会或工作义务分开。”

四、原因分析

中西方友谊观的不同源于二者不同的文化基础。首先,中国几千年来都是农业社会,农业对于劳动力的广泛要求促使农业生产者之间要有集中的协作和对于人际关系的重视。朋友作为人际关系的一种形式,

在重视维护等级制度的封建社会,显得很重要。

“五伦”(古人所说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是古代处理人与人之间关

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在

“五伦”里,即把朋友关系作为人伦关系的一个大类,并且强调朋友之间要有信义。而美国文化基于西方的商业社会文化,重视个体主义,崇尚个人自由。朋友是他们众多社会关系的一种。

另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推崇“士”和“君子”的交友观。“中国文化传统中,特别是在儒家学说中,自身利益与国家、集体、家庭、朋友的利益比起来是小利益,这种文化氛围中,友情重于个人利益是公

认的道德观”

(百度百科)。中国人可以为自己的好朋友丢官弃碌,甚至可以为朋友去送死,中国古代名

《水浒传》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这种友谊观。而美国人会对这种方式大不理解,如果朋友和个人利益冲突

时,他们会说Loveyourfriend,butlookafteryourself.

(爱朋友,但要照顾自己)。

还有,中国人向来讲究实用主义,这也是历史上物质条件不发达造成的,所以结交朋友就是为了结交关系,预备在有事情的时候让朋友帮忙,同舟共济,朋友会提供物质或金钱的帮助。这会让重视独立性的美国人大惑不解,LindaSchueler&何震在其所著书中提到在中国的一些老外的抱怨,其中的两条就是外国人抱怨被中国人拉着练口语,自己感到被“利用”了,再就是不能和中国人结下友谊。可见中国人对于朋友的期望值和责任感要求较大,而美国人感到有压力感和被动性。两种不同的文化基础造成了两者之间交际的障碍。

五、结语综上所述,中美友谊观存在着很多差异。这些差异都有其深远的文化背景与传统影响。我们只能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了解中西方之间在

观念、

思维、习俗、人际交往上的差异,能够消除误解,解决中美交流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障碍,有助于彼此建立起更良好的关系。参考文献

[1]EdwardStewardC.&何震.如何与老外有效交流(3、4):文化差异与挑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inac-tion.中西文化之鉴———跨文化交际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程立,程建华.ComparativedictionaryofEnglishandChinesecul-tures.英汉文化比较辞典.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5]H中美文化中友谊观的对比

辽宁师范大学

高芳芹

[摘要]中美文化中“朋友”的意义有很大差异。本文试图从范围不同、时间不同和朋友的责任不同这三个方面对比分析中美友谊观的不同,并简要分析了这种差异的原因。[关键词]朋友友谊观对比分析原因

人文社科

147—

中美文化差异十要点

中美文化社会差异十要点 中国跟美国在有些文化及社会差异上是根深蒂固的,下文提出我观察到的一些例子。笔者在这里要强调这些观是一般性的,当然仍有个别之变易。 一、个人主义: 美国人相当崇尚个人主义,东方社会(当然包括中国人)则强调家族及阶级层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及有影响力的分别,下之中有数点跟它也有关联。美国人崇尚个人特质的例子很多,父母较少伸手干预子女的发展。 二、隐私权: 美国人通常很尊重别人的隐私。就是知己之间也很少问到别人太“切身”的问题,例如年龄、薪水,及婚姻状况等。也应当少谈论第三者的事情。不请自来的访客(包括父亲)是绝对不受欢迎的。 三、不拘礼: 美国人在衣着娱乐方面,都比较随便。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比较不拘礼,即使双方在年纪上或地位上有很大分别也不例外。这方面的例子多不胜数,例如很多学生对教授,及晚辈对老人家都直接称呼first name可见一斑。这种“越代”,“越身份”的不拘礼表现,在很多东方人眼中则认为是失礼的行为。 四、开放与直接: 美国人是相当开放和直接的,尤其在专业的讨论,往往秉持着不同意见而争论(注意:是争论,不是拍桌子,摔麦克风的吵架)。相反地,东方人往往不会直接冲突,而是婉转地透地位比较高的第三者来疏通。 五、独立性: 美国人通常较不喜欢依靠别人,甚至父母的帮忙也不一定乐于接受,而父母亦鼓励子女早早离家,独立的生活与发展。我国青少年在这方面就发展得较慢。对留学生来说,要注意到指导教授非常重视研究生能够独立做研究的能力。而对英文不灵光的留学生来说,当你向美国人借笔记时如被拒绝,不一定表示他们讨厌你,极有可能是他们将心比心,认为你应该独立而已。 六、竞争性: 美国社会的发展依靠竞争来作为推动力。“Work hard, play hard”是大部份人的作风。他们在言语争辩时都喜欢压倒对手,这种“getting the last word in”的作风当然是竞争性的一种表现。他们的竞争挑战精神也显露在体育比赛方面,即使是他们所谓的“playing for fun”时也是蛮认真的。一般美国人对于捧一个球队都十分狂热,往往藉此发泄情绪。例如校队比赛时校警常常要检查进场的观众,不让他们带酒进场。球赛比赛时,观众都喧哗冲天,往往乱抛东西。有些助兴表演也有点莫名其妙,例如有一招是将一个女啦啦队员,从观众席的底层抛起,一级级的人将她接着又再抛上去,直到最高层又再抛下来;偶然也有失手受伤的事情发生。笔者也算是球迷,但都是在家看电视,免得在现场活受罪。而且要算准时间,当球赛完时避免走在路上,因为球迷在赢时欢天喜地(如果你

中美友谊

中美友谊 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创作者 一为中国培养第一批国际人才洋务运动时期,开明人士为推动教育进步,奏请朝廷挑选聪慧幼童赴欧美留学。在大臣容闳的极力推动下,清廷决定派遣幼童赴美,学习外语、科学以及技艺。1872年夏,第一批留学生到达美国,30名幼童平均年龄不足15岁。清朝前后共派遣四批共120人,计划完成学业时间为15年。抵美后的幼童,先由美国老师负责教养监护,英文合格的直接进入美国学校。中国留美幼童纪念学会会长高宗鲁在文章中写道:“中国幼童与美国家庭共同生活,水乳交融,对促进民族感情贡献良多,影响源远流长。”借由这120人,美国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国际人才。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民国初期国务总理唐绍仪皆在此列。后因顽固派官员的阻挠和破坏,清廷于1881年9月下令召回全部留学生。仅有2人完成学业,其中有一名耶鲁毕业生,他的名字叫詹天佑(前左三)。二庚款留学生和清华大学1900年义和团拳乱,北方多省掀起杀人狂潮,引发11国联军占领北京。签订《辛丑条约》时,美国遏制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并主张减免中国的赔款。按条约规定,清朝赔偿各国损失共计4.5亿两,其中美国3200万余两,折合美金2400多万元。1904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向清朝驻美公使梁诚表

示:“美国得到的赔款过多”,愿意退还,但这笔钱不该交由中国官员使用,而该用于赞助中国教育。1908年1月,美国国会批准总统罗斯福的请求,将赔偿减至1300万,余款退还中国。清朝外务部回函予以致谢,表示将用赔款派遣留学生。在美国的带动下,各国陆续减免中国赔款。胡适自1909年开始,中国以此款项资助留美学生,史称“庚款留学生”,胡适、赵元任、竺可桢、梅贻琦均在此列。为培养留美预备生,建立清华学堂。自此,美国成为中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三为中国兴办学校1949前中国有许多大学是由基督教或天主教会创办的,其中有几所当时的世界级大学。美国基督教团体堪称最大功臣。1.燕京大学:1919年由英美两国基督教教会创办于北京,司徒雷登任校长。曾与哈佛大学合作成立哈佛—燕京学社,享誉世界。近代中国规模最大、质量最好、环境最优美的大学之一。冰心、周汝昌出自燕大。国民政府迁台后,燕大香港分部并入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在大陆的资产由中央政府接管,校舍由北京大学接收。1952年院系调整,燕大停办。文、理科多并入北京大学,工科并入清华大学,法学、社会学系并入北京政法学院(今中国政法大学)。1936,司徒雷登与学生会成员2.齐鲁大学:诞生于1864年(清同治三年),由英、美、加拿大基督教教会筹款开办。老舍、钱穆、顾颉刚、马彦祥等学术名家先后在此执教。医科实力最强,和燕大并称“南齐北燕”。1952年因院系调整

中美文化价值观差异原因

第八章中美价值观的差异及原因 价值观作为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 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 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即在特定的时间!地 点!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总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价值观不仅可以影响个人的 行为,还会影响到群体行为"由于价值观的不同,即使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人 们在对于同一个客观事物也会产生不同的评价" 价值观是人们后天习得而来的,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使人们形成了截 然不同的价值观,因此价值观反映的也正是时代精神"价值观也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各有其不同的价值观"当跨文化交际发生时,价值观的差 异必然会带来文化冲突,中美两国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代表,由于历史发展的道路和地理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各自的价值观在本质上存在着极大差异"而我们知道, 价值观构成了文化的核心与社会结构的基干,人们可以通过了解价值观的不同, 加深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 第一节中国文化中的价值观及原因 中国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和小农经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 于古代生产力低下,以集体农耕为主,人们很少迁徙,产生了氏族制度,并慢慢 产生了封建家族制度"血缘关系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家庭成员居住得比较集中,三代甚至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是最常见的家庭结构"因此中国文化是建立在家庭制度之上,以/家0为基础"在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中,家庭是 封建社会的最基本结构"/古代农业生产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离不开日积月累 的生产经验,,有没有丰富的农时农事经验,对于农业收成的丰欠多寡,起着十 分关键的作用,,所以,在农业社会,老人既是德的楷模,更是智的化身"后 辈敬重和爱戴具有丰富经验的前辈长者,年轻者服从!侍奉老年人,乃是顺理成 章的事,对有生产经验的长者的尊从,对父亲!曾祖父的服从,内化为心理情感 第二节美国文化中的价值观及原因 美国开放性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和航海业!工商业的发展对美国文化产生了很 大的影响"新的个体生产取代了原始的集体协作生产,商业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的法治公平意识,人们迅速摆脱了血缘关系的束缚,家庭成员居住得比较分散,家 庭结构多为核心家庭,人们更强调个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从历史来看,美国人民原本来自世界各地,是许多不同的文化!种族和宗教 在长期的共存中逐渐融合而成的"17世纪以前,美国的原著民多为印第安人, 但在经历了百余年的移民之后,这里己成为来自欧洲各国人民的新家园,最主要的是英国人建立的13州殖民地"后来为脱离英王的殖民统治而进行的独立战争(1754一1784)结束后,美国人民组成了新政府,以立法形式表达了他们的政治 观念,采用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相互调和!制衡而防止中央权力过大"19 世纪初期,为寻求更好的生活,开拓者们向西扩张(1820一-1949)"之后,经历 了南北冲突(1850一1%9)的美国全国各地不再实行奴隶制度,,美国工业化与改革(1870一1916)开始,美国由一个农村化的国家变成了城市化的国家,机器代 替了手工,工商业经营扩大"#美国因为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所以也就没有什么君主!等级!效忠概念,文化中的个人意识相对强烈,占据了文化的主流"

中美友谊观差异比较

中西友谊观对比人处在社会中,不能独自生活,必须和社会接触,必须结交朋友,须得到他人的赞同,须得到别人的关怀。 因此,朋友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甚至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 对友谊的需求是全人类普遍存在的现象,无论对于中国人还是美国人,朋友都是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正如我们中国人的一句友谊格言所说: “没有真挚朋友的人,是真正孤独的人!”美国人对待友谊的看法也有类似的格言: “Without a friend, the world is a wilderness.(没有朋友,世界成了荒野)。 ”由此可见,朋友对于任何人而言有多么地重要。 但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对待交朋结友这件事上,中国人的友谊观与美国人的友谊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今天,我最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谈谈中美友谊观中存在的差异: 一、从定义看新华字典中对于朋友的解释为“同学,志同道合的人或特指恋人”,由此可知,中国人内心里对“朋友”的界定非常明确,内心有一把非常清楚的尺。 而美国人的“朋友”概念却相对宽松。 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中对“朋友”一词的定义为“喜欢的人、支持者,不是敌人,讨厌的人”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友谊美国人相比较中国人而言更加开放更加随性。 有个留学生曾经概括说: “当一个美国人称某人为‘朋友’,大多数情形下他只是在表示礼貌友好,而不是真的要跟他建立一种友谊。 ”

二、“友谊”持续时间在中国,友谊往往是坚固、稳定甚至是终身的。 就算是分别两地,朋友之间往往都会相互联系,或许是通过打电话或是聚会等,两者的友谊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 外国人对友谊并不一定追求“永恒”,美式友谊就有些“速溶咖啡”的味道了,朋友交得快,忘得也快。 美国是全世界流动性最大的一个国家,这种流动性使得美国人的人际关系相对淡薄。 美国人对朋友的热情很快能从一个人转移到另一个人。 因此,在美国,朋友之间如果一段时间内不联系、不见面,他们的友谊就会迅速地枯萎甚至死亡。 三、“友谊”延伸的范围及领域在中国人看来,朋友间的亲密程度是较高的,朋友之间往往会形成一种互相依靠的合作关系。 美国人之间的友谊,大多数局限在某个领域,而不会自然而然地延伸到彼此生活、工作的其他领域之中。 大多数美国人认为友谊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因此,和老外做朋友,有一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感觉。 四、交友目的的差异在中国,交朋结友本身就是一种乐趣,很少有人从一开始就想从对方那里获取利益。 中国人交朋友往往建立在有共同语言、志趣相投的基础之上,交朋友的目的相对单纯并且感性。 在美国,实用主义是美国人的独特信念,这种实用主义自然而然地反映在美国人的友谊观上,美国人找工作时的一句名言“重要的不是你会什么,而是你认识谁”这反映了美国人“交朋结友”,其意在扩大自己的交际圈,为自己未来的发展预留机遇和空间,以及增加自己的收入方面所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2020年中西方文化差异与价值观多元化分析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价值观多元化分析 【提要】“生活的最高成就,是想象力的成就。”(王开岭 《精神明亮的人》)伊格诺贝尔奖的目的正是西方鼓励各种有些并不 符合实际生活需要的奇思妙想。反观中国的科技奖励,多是经世致用,为现世社会做出直接贡献的发明。由此可以看出中西方对待想象力和 创造精神有不同的标准。这归根到底是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导致的,本文将对中西方文化差异(心态文化与行为文化)进行对比,分析产 生差异的原因,并引导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中西文化价值观。 一、综艺节目折射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一)中国奇葩说与美国艾伦脱口秀的异同 《奇葩说》由马东主持,开播以来邀请到蔡康永、金星、罗振宇、张泉灵、高晓松担任导师。寻找华人华语世界中,观点独特、口 才出众的“最会说话的人”,辩论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以及备受争议的 话题,通过辩论给观众带来一定的思考。《艾伦秀》是美国由CBS电

视台推出的一档热门脱口秀,主持人艾伦以其轻松诙谐的主持风格备 受青睐,2003年9月3日首播,自开播以来,该节目结合了趣闻、名人、音乐嘉宾和人情故事,已获得33个日间艾美奖,成就显著。两档 节目都以轻松幽默作为节目的特点。下面从两档节目内容形式、主持 风格等几个方面进行异同点的对比,从此探索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首先是两档节目的相同点:1.内容形式。从内容上艾伦脱口秀和奇葩 说多选用趣闻、名人、音乐嘉宾和人情故事作为节目内容。艾伦脱口 秀邀请奥普拉?温弗瑞、贾斯汀和帕丽斯?希尔顿等名人。《奇葩说》 同样邀请在媒体领域比较有名的人物作为节目导师。《艾伦脱口秀》 和《奇葩说》每期的话题多是贴近生活,是当下热点,也是广大群众 所关心的问题,如“没钱要不要生孩子”“小朋友被欺负了是应该鼓 励打回去还是告老师”“伴侣的钱是不是我的钱”等,这些话题很容 易拉近节目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将观众的真实生活以节目的方式呈现 并进行探讨,给观众一种很近的感觉,能抓住观众的心。摆脱了以往 节目以道理说教模式。而不是趾高气扬地在大谈阔谈在很高端的东西,开启说教模式。2.主持风格。主持人以其轻松诙谐的主持风格备受青睐,《艾伦秀》里的笑话和明星采访,几乎都是节目组的原创,加入 艾伦的个人生活。 《奇葩说》也一向因幽默而深受观众喜爱。这两个节目都把生 活中的问题拿到台面上辩论,是在幽默愉悦且大胆的辩论中将观点说出,从而起到道德引导等作用。3.商业宣传。《艾伦秀》,艾伦会在 节目中大篇幅做广告,但做得不叫人反感。艾伦不仅明目张胆地跟全 世界人做广告,而且她做得大家都想看。这无疑体现了西方的开放。 这与中国许多植入广告就有明显不同。在广告植入这一块奇葩 说也比其他节目做得好,为中国节目的广告植入开辟了一个先河,应

中美两国国民消费习惯差异调查分析报告

中美两国国民消费习惯差异调查分析报告任何一种消费者行为的产生都是与其外部环境及内部环境息息相关的。而中美之间的内、外部环境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中美两国的居民消费者行为特征自然会有很大的不同。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GDP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国家,从表面上来看应该说是一件喜事,但是其实际意义不大,而且我们中国政府对此反应也相当低调。中美两国作为对全球局势走向起着举足轻重的两个大国强国,但两个国家国民的消费习惯却有着巨大的差异。为此,我展开了调查。一、调查目的 了解中美两国国民消费习惯之间的差异,指导人们更加合理地消费。 二、调查方式 由于可用资源有限,主要采取了问卷调查法和资料调查法。三、调查结果 中国人不习惯于超前消费,而是喜欢存钱,而美国人习惯于超前消费,甚至把明后两天的钱都花没了。 四、结果分析 首先,文化习俗方面。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并且其文明从发源以来至今从未中断过,其他三个国家是没有过的。灿烂的文明使我们为之自豪。五千年来悠久文明使得中国人就形成了一种以“勤劳节约光荣,铺张浪费耻辱”的意识。有很多诗歌谚语之类的文化作品都能反映出来,例如古代诗歌《悯农》的“谁知盘中餐,粒粒

皆辛苦”就清晰地描绘出了古人那种节约意识。并且以儒家文化为代表,教育的是人们怎么修身养性。中国消费者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个人的物质欲望往往受到压抑。如中国传统观念主张“谦、良、恭、俭、让”,在其影响下,勤俭消费成为大多数中国人所奉行的消费观念,这一观念虽然在现在受到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冲击,但它依然是中国消费者所普遍持有和坚持的观念。在勤俭节约的观念的影响和支配下,消费者的需求,特别是高档奢侈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及其增长会相对受到限制,消费者在购买中也会更多地重视产品和服务的实际效用和价值,反对盲目攀比和铺张浪费。而美国人不是这样,至少美国人敢花钱,他们崇尚消费,他们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得美国人向众多西方人那样有着勇敢和冒险的鲜明特点(这并不是说我们中国人就不勇敢)。他们受之前的中世纪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巨大影响。美国消费者具有很强的自我观念,信奉的是为自己而活,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生活得更好。因此,美国人挣钱的动力是为了享受生活,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质量,美国国民的观念中并不存在勤俭这一意识。因此美国国民的收入大部分都是用于消费,储存的比例小,消费倾向高,甚至有时通过借贷提前消费,花将来的钱来满足现在的消费需要和欲望。 其次,历史发展方面。我以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骄傲的同时也为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史而遗憾。为什么这样说呢?封建君主统治者为了更好地统治老百姓,采取各种手段禁锢人们的思想。例如,秦朝的焚书坑儒和康雍乾三代时期的文字狱。人们长期以来被地主阶

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比较

第一章: 第一节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选择第二节文化—文明,一对术语的探源第三节 “文化” 释义第四节文化的性质与特征第五节跨文化比较方法论第六节我们的比较观 一、什么是文化? 广而言之,文化可以包容人类有史以来所创造的全部文明成果,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文化一般有三种定义。首先是“理想的”文化定义。根据这个定义,就某些绝对或普遍价值而言,文化是人类完善的一种状态或过程……其次是“文献式”文化定义,根据这个定义,文化是知性和想像作品的整体,这些作品以不同的方式详细记录了人类的经验。最后是文化的“社会”定义,根据这个定义,文化是对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描述,这种描述不仅表现艺术和学问中某些价值和意义,而且也表示制度和日常行为中的某些意义和价值。 二、“文化”释义? 1.把文化看作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综合体,用它来概括人类创造和积累起来的全部物质与精神财富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2.把文化理解为人类精神现象或观念形态的总和。3.强调文化作为人的社会行为与习俗的意义。4.还有一种较为普遍的认识,即把文化主要视作人类的艺术活动及富有仪式性的民俗活动的概括。5.一部分学者尤其是历史哲学家十分重视文化的历史传承性质,他们倾向于把文化理解为一个社会的传统行为形式或全部社会遗产。6.从功能和价值层面来认识文化的意义是文化概念探讨的又一思路。7.强调文化对人的思想行为的潜在指导和规范作用是另一类文化阐释的核心。 三、文化的性质与特征? 首先,我们赞成把文化看作具有多层次结构的有机系统。其次,我们把民族性和地域性看作文化的重要特征。其三,文化还具有规则性。其四,文化是历史承继的,它能够通过代代相传的不断积累,形成特定的文化传统。第五,尽管我们已承认每一种特定的文化都具有维护其持续性与稳定性的内在力量,但我们还是要指出:一定民族的文化形态是可以变迁的。 第二章:寻根 第一节河的赐于与海的磨砺第二节农耕文明与商业文明第三节家国与城邦

中美文化价值观差异

中美文化价值观差异 文化是一种社会范畴, 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性格、思维方式等的总模式, 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 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它为一个语言社会的全体成员所共有, 也为这个语言社会所独有[ 1] 。中华民族和美利坚民族, 是世界上两个伟大的民族, 有各自文化体系。下面主要总结一下:中美文化差异的具体体现;中美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 中美文化差异的具体体现 (1)中美民族性格的差异。 中华民族和美利坚民族, 是世界上两个伟大的民族, 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勤劳、勇敢、热情而又积极进取。然而中美民族性格上是有差异的, 它是中美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看重的是群体意识, 注重整体价值。个人应为家庭和社会做贡献, 个人利益服从群体利益, 群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 因此, 便形成了传统的公私义利的观念。美国人强调的是个人意识, 注重个人价值。美国的个人主义表现在:追求个人自由、个人自立、自由思考和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情, 只要不超出法律范围, 就不会有人去干涉, 即使父母、兄长也无权干涉。这一点有其明显优越性, 它使美国家庭比中国家庭民主、平等得多, 父母很少为孩子决定什么事情, 而是与其协商或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2)中美思维方式的差异。 傅雷曾经说过:“中国人和西方人之思维有基本分歧, 我人重综合, 重归纳, 重暗示, 重含蓄;而西方人重分析, 细微曲折的挖掘惟恐不尽, 描写惟恐不周”。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形象的、直观的、综合的, 美国人的思维模式是个体的、抽象的、独特的。 中美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 (1)自然环境和劳动方式的影响。 中国人的“天人合一”和“内向性主体精神”与美国人的“征服欲望”和“外显性客体精神”是由不同的自然环境孕育而成的。中国文化基于农业社会, 这种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等级社会, 强调等级与和谐;而美国不完全依赖于农业, 他们对工商业的依赖较大, 这些产业对个人特征的要求更高, 所以与此相适应, 美国人的思维取向是个人式的, 与中国人人际式的取向不同。 (2)民族历史的影响。 中国历朝历代推行的是一种“重农抑商”的政策, 农业经济增长缓慢, 不像商品经济下的财富积累暴起暴落, 因而人与人之间的分化和差异不那么显著。人们之间的连结容易趋于稳定, 再加上小农生产的特点, 形成了个人对于群体的依存关系, 这些都与中国人的群体意识的形成不无关系。与此相反, 美国人看重的则是个体的人。另外, 美国是一个以商品经济为主的社会, 人口流动性比较大, 人与人之间在生存、生活方面的依赖性逐渐削弱。 (3)传统思想的影响。 中国文化是建立在儒家思想上的内陆文化, 主张简约、和谐、中庸、对称与平衡。孔子主张“允执其中”,“过犹不及”。美国文化是建立在古希腊传统之上的海洋文化, 在思维方式上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思维和分析思维为特征, 强调个人特性和自由, 是一种以个人主义

从文化层面分析中美消费观的差异毕业论文

从文化层面分析中美消费观的差异毕业论文 Contents Abstract ............................................................. I 摘要................................................................ II 1 Introduction (1) 1.1 Significance and Aim of the Paper (1) 1.2 Organization of the Paper (1) 2 Literature Review (2) 2.1 The Definition of Consumption Conception (2) 2.2 Related Researches Abroad and at Home (2) 3 The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Consumption Conception (3) 3.1 Conservatism and Adventurism (3) 3.2 Future Consumption and Excessive Consumption (4) 3.3 Frugality and Enjoyment (5) 3.4 Practicability and Form (5) 3.5 Collectivity and Individuality (6) 4 The Influences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s on Consumption Conception (6) 4.1 The Influences of Geography on Consumption Conception (7) 4.2 The Influences of Social Development on Consumption Conception (7) 4.3 The Influences of Values on Consumption Conception (8) 4.4 The Influences of Traditional Family Education on Consumption Conception (9) 4.5 The Influences of Entertainments on Consumption Conception (10) 5 Some Inspirations for Establishing a Correct Concept of Consumption 10 5.1 Living within Our Means and Moderate Consumption (10) 5.2 Avoiding Blind Obedience and Rational Consumption (10) 5.3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and Green Consumption (11) 6 Conclusion (12)

中美文化中友谊观的对比

中西方文化中都很重视友谊。相应地,在一些名言或谚语中,对友谊都有所表达。尽管汉语中的“朋友”、“友谊”对应英语中的“friend”、“friendship”,但是在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中,朋友、友谊的内涵和对朋友、友谊的理解大不相同。在中国文化中,朋友指志同道合的人,后来泛指交谊深厚的人,友谊是朋友间深厚的感情、亲密的关系。而美国的friend,是指有共同感受或喜好、能在一起愉快地交流的人,可以用来指非常广泛的人际关系,friendship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伙伴关系。 由于社会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对朋友和友谊的认识和表达方式有很多差别。如果在跨文化交际中不重视或无视这种差异,将二者等同理解,就有可能带来交际的困难,造成交际双方的 误解。因此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比分析中西方朋友和友谊的内涵差异。一、范围不同 金庸曾谈到中国人把好朋友视作兄弟,通过义结金兰这种方式和异姓朋友结拜为兄弟,并立誓:“虽非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 日死。” 金庸说:“西方社会中,只有热烈相爱的恋人,才会立誓同死。但在中国这个重义气的社会,友情比爱情更受重视。”这也说明在中国文化里,“朋友”是指可以互相信任,互相倾诉,感情很深的关系。 与中方来比,西方中朋友概念的范围更广泛。对西方人来说,“朋友”可以用来指童年的玩伴、在新地方刚认识几天的人、关系密切的商务伙伴、一个深受信赖的知己等。友谊可以是肤浅的、暂时的也可以是 深厚的、 长久的。这也由于美国人一贯开放自由的态度,能够轻松、随时随地交上朋友。雷尼尔(AlisonLanier)在其撰写的《生活在美国》(Liv-ingintheUSA,1981)一书中指出:美国是一个流动性很强的国家。美国人很容易结交到朋友,但是,一旦环境改变,友情也会变化。另外,在中国,朋友贯通各个方面,朋友之间无所不谈,生活上、工作上都互相帮助。而在美国,朋友只局限于一个领域,不会延伸至其他领域。对于美国人来讲,在不同的生活领域里有不同的朋友,有打高尔夫球结识的朋友,有车子加油时认识的朋友,有旅游时认识的朋友,有的是家长会上结交的朋友,,有的是修理汽车时认识的朋友等,但这些朋友都不会干涉到彼此其他的领域。姚明在2009年12月10日接受美 国著名的男人杂志《君子》 的专访中,以自己的经历诠释着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谈及比赛时,他说:“中国有句老话是,友谊第一,比 赛第二。” 可是在美国这句话必须改成,“比赛是比赛,友谊是友谊。”对于人情味很重的中国文化,在比赛中要兼顾友谊,而以理性著称的美国人认为比赛和友谊是两个互不干涉的方面,比赛是一回事,友谊是另一回事。 二、时间不同 首先是确定朋友关系的时间不同。中国人建立朋友关系的时间相对较长,在最初的时间,中国人一般很少打开心扉,但是随着交往次数的增多,对彼此的逐渐了解,双方才变得亲密。西方人可能在一分钟内就能交到朋友,但是想要达到至交的水平却很困难。这也容易造成误解,因为中国人以为已经同西方人成为朋友了,可是却发现西方人已经忘记上次热情的谈话了。 另一方面,中西方维持友谊的时间不同。中国人更期望长久不变的朋友关系。朋友可能一辈子都是朋友。在中国文化里,人们怀有传统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态度,故友谊不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消失。然而,西方人友谊往往同特定的条件与情况有联系。一

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对比教学提纲

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对 比

中美价值观念对比分析 1.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Oneness vs. Dividedness between Man and Nature)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或对自然的态度是天人合一,而西方则主张天人相分。天人合一是指人对自然规律的顺从和对自然的崇拜,人们将自然中日夜交替、季节变换与人们的生活和活动周期相一致起来,一切都处在不断循环往复之中,并与自然和谐统一。实际上,自古代几千年以来,人们在各个生活侧面都力求与自然统一,达到顺其自然的境界 无论是政治、思想、情感、理智和实践等方面都是如此。人们做事情讲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追求天时、地利、人和。 在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和影响下,在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言语观方面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笼统、求综合和知觉上重直觉,迥异于美国人或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言语观。 西方人,从古至今倾向于把宇宙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天人相分,二者对立。西方的哲学家从古代起就开始认为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对立的,一分为二: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社会与自然等,一切

二分对立。因此人与自然相分对立,而人处在支配和改造自然的位置。在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地位,他们相信这并不是天命,顺从命运的人会遭到唾弃。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人把自己比作一部机器或一个独立存在的原子的缘故。 天人相分决定了美国人一分为二,对待事物习惯分析的思想方式和重逻辑的思维方式,以及求“准确”的言语观。 总之“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这两种不同的宇宙观构造东西方人色思维方式、民族性格方面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西方东方 宇宙观:天人相分天人合一 思维方式:抽象思维具象思维 重分析、逻辑、客观重直觉、综合、主观 演绎式归纳式 线性圆周式 言语观:法制语言人制语言 重形合重意合

中美电影市场对比分析

中美电影市场对比与青少年电影消费习惯的矫正 一、湖北电影市场做的好的方面 从我1个多月在湖北省的调研来看,做的好的地方主要原因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会员制度和团体营销做的好;第二,广告收入、卖品收入、票房收入等实行绩效考核制度,卖品收入快速营销做的好;第三,上的影片质量和排序做的好,进口片相对受欢迎;第四,吃穿住等一条龙,整个商场甚至商圈的整体优势打造的很好,影院场地尤其是大厅的场地利用的很好,鄂州就是其中比较好的。 二、湖北电影市场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省市县影院的关系问题,省市县的影院各搞各的,相互之间没有明确的关系,院线基金跟下面也只是供片的关系,怎么把省市县影院的资源整合,打造一个整体优势;第二,省市县乡镇影院的分成问题,目前省市县乡镇影院的分成比例(院线基金45%、电影基金5%),省市县乡镇的营收情况和成本情况不同,应按不同比例征收。国家先征收后通过补贴的方式不容易形成企业的优势,反而会形成企业对政府的依赖和寻租腐败行为,国家应改变扶持方式,“变输血”为“造血”,形成一个独立的经济体;第三,乡镇文化站等文化资源相对独立,文化资源利用率低,需要将乡镇文化站等资源进行整合;第四,建立地方特色问题,湖北省有黄梅戏,河南省有豫剧,还有一些科技片和生活片,但县市只是单纯的放电影,并没有结合地方特色建成一个完整的电影放映节目;第五,政府政策模糊问题,补贴政策模糊、标准不统一和资金不到位问题;第六,影院价格协调和竞争协调,主管部门协调问题。工商局基本不管竞争事务,进口片涉及低成本、低价格进入市场,工商局的回复居然是给老百姓做好事,这对整个电影产业都是有害的,税务局只管收税,不管其他的,电影市场急需主管部门整合职能,完善市场监管;第七,影院费用控制问题,影院的支出相对随意,没有形成严厉的支出制度;第八,消费习惯培育问题,培养消费者看电影的习惯,尤其是对学生和年轻人的消费习惯培育,减少玩麻将等赌博性行为;第九,税收优惠问题,电影设备和其他设施的折旧和进项税问题(电影设备更新快,成本高,进项税抵扣更多和折旧折更多更好);第十,政府诚信问题,政府的规划很好,但新上来一个

中美友谊概念的对比研究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年第0期 中美友谊概念的对比研究 陆欣王小芳 (长春大学,吉林长春 130000;吉林大学,吉林长春 130000) 摘要:中国和美国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对友谊概念的理解也有所同。本文从范围和层次不同、深浅和牢固程度不同、交谈话题不同和责任理解不同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对中美友谊概念差异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发展和巩固跨文化友谊。关键词:友谊;范围;层次;深 浅;牢固程度;价值观;责任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08( 2006)04-0076-04 在任何文化中,友谊与人际交流关系密切。友好的交流会促进友谊,友谊会促进信息的交流。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见真情。)这句英语习语所表达的内容反映了世界各民族的共同美德。但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却持有不同的交友观。美国人的交友观与 中国人的交友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中国人的所结成的友谊关系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熟人”,即由工作关系、邻居关系认识的人。第二种是朋友,这和英语中的friend含义有差别,中国人所称的朋友一般是志同道合、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并可在感情上依托的人,这是一种亲密的、有深交的人际关系,可以自由自在的谈论彼此心中深层次的思想。“朋友”在汉语中有两个意思:一是彼此有交情的人;一个是指“恋爱的对象”(《现代汉语词典》)。中国人一般熟人多,但朋友不多。前一 美国人的友谊关系是建立在共同的理想和价值观、真诚和信任、社会和心理的支持的基础上的。美国人一般把友谊关系分为泛泛之交、好友、密友和深交。美国人往往有许许多多的泛泛之交、好友、密友,且男性和女性兼有。深交友谊关系也包括男女两性,但是数量较少,以志趣相投为基础。在许多国家,朋友必须是同性的,然而,大部分美国人认为可能存在异性朋友,他们通常也不认为男女单独相处就会发生性行为。因此,男性和女性同事可以结 美国人的这种普遍友好但却表面化的关系在“最好的朋友”这个称谓上倒有点例外。所谓“最好的朋友”常常会是某人在高中或大学期间认识的朋友,这种友谊可能延续几年甚至一辈子,维系它的不是相互之间的礼尚往来和患难与共,而更多是一种怀旧和感伤的情愫。美 国人对“最好的朋友”的定义甚至也和美国人交友方式的轻松随意遥相呼应。 中国人与朋友的友谊关系一般比较长久。中国有句俗话:“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中国人向来好交朋友,珍惜友情。交上一个朋友需要较长时间,人们一旦成为朋友,这种友谊将持续很久,乃至一生。朋友之间,肝胆相照,为了朋友不惜两肋插刀,“士为知己者死”。 一般来说,美国人交朋友快,忘记朋友也快,彼此感情淡漠。这从friend一词的词义中也

反思中西文化差异 价值观

反思中西文化差异价值观 中西文化价值有着巨大差异,从根本上说,西方是“以个体为本位”的文化,而中国盛行“以集体为本位”的价值观。这两种文化形态在历史上各按自身的逻辑演进。进入近、现代之后,两者既有意义上的相互缠绕,也有本质上的截然不同。中国历史上长期实行“以德治人”,集体主义价值观根基深厚。进入20世纪之后,西方文化定位于“个体主义”的价值目标,而中国选择了“人类解放”。今天,当中国又一次面临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选择时,是改用“个体主义”的价值目标?“人类解放”的价值目标?还是取“个体主义”与“人类解放”的价值互动和结合呢?我们认为应该选择第三者。 一、个体主义 西方文化价值源发于西方原始宗教中。作为一种思想,“个人主义”很早就出现了。但比较完善个人主义思想则首先在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出现。但是,“个人主义”这个词本身首先在法国出现。时间是大革命以后,创造这个词的人是法国政治评论家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在他看来,个人主义是与集体主义相对立的,是自私自利的,是一切为我为中心的。在美国,个人主义精神是一种边疆文化遗产。在殖民时期,拓荒者们已不在享有文明社会的安逸和舒适,他们必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自给自足。这种精神从早期殖民时期一直到现在都是美国人信奉的精神之一。到本世纪中期,个人主义有了新发展。与以前不同的是大多数的西方人都不在把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看成是势不两立,相反地,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当然,个体主义作为西方近代启蒙的价值目标,其孕育过程并不完全取决于历史语境,它更是近代社会逻辑沿革的必然。这也就是说,“个体主义”作为西方近代的主流价值目标,除了呼应其古希腊的启蒙先声之外,更是中世纪与近代价值逻辑符合规律演进的产物。此外,“个体主义”也并非某种内容单一的简单范畴,其内涵涉及政治、社会、道德等多方面的价值领域,是经过许多哲学家的共同努力才得以完成的学理。实际上,如果“个体主义”不包括这些内容,它就不能成立,或至多只是一个空壳而已。 应该看到,在现实的历史中,“个体主义”的优越性和局限性是交相缠绕、难以截然分开的。一方面,个体欲望的解放不可避免地激发个性能动创造历史的动力,从而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社会的进步;但另一方面,个体欲望的过度膨胀,如果失去必要的约束,也会导致极端利己主义而成为社会的公害。所以,个体主义对西方文明的建构有着历史意义的地位,不能予以全然否定;但个体主义的时代性、阶级性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同样难以全盘肯定。 目前,我们尤其需要从整体观、动态观和历史必然性的角度如实地评释“个体主义”价值观的真正意涵与历史作用。因为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对“个体主义”作多向度的全面评 1

中美大学生消费行为差异调查研究

SRT 中美大学生消费行为差异调查研究 院(系) 统计学院 专业经济分析 辅导老师马立平 组长孟昊 成员唐潇鹤王睿钱伊乔

目录 摘要 (3) 关键字 (3) 引言 (3) 一、中美大学生消费行为差异调查整体分析 (3) 1、中美大学生消费行为差异调查目的 (3) 2、中美大学生消费行为差异调查意义 (4) 二、中美两国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对比 (4) 1、大学生在上大学前后对于商品的舒适度,个性,价格,品牌的 关注程度变化: (4) 2、大学生购物去向以及对网络的利用程度: (7) 3、大学生信用卡使用率: (10) 4、父母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 (11) 5、大学生的经济来源: (11) 6、大学生在各项消费上的投入比例: (12) 三、从消费行为学角度分析中美大学生消费行为 (13) 1、消费行为学概述 (13) 2、从消费心理对比中美大学生消费行为 (15) 3、对比中美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 (15) 参考文献 (17)

中美大学生消费行为差异调查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运用描述统计分析、多项应变量分析等方法,了解被调查对象的消费行为。针对当代中美大学生消费心理及行为特点的现状进行分析,着重探讨在教育全球化的潮流下中美两国消费行为差异,有助于帮助赴美留学生更好地融入当地的文化圈子。 关键字:中美大学生消费经济来源消费心理消费行为特点 引言:近些年来,随着教育的全球化发展,中国越来越多的研究生,本科生,甚至中学生倾向于出国留学深造。尤其是美国,作为科技、经济强国,多数学生愿意到美国发展,然而,由于出国留学的门槛降低,许多赴美留学生没有做好准备,也由于中美国家的政治文化差异,导致一些华人在美国这样的移民国家里不入流,缺乏对当地人当地文化的沟通和了解。正出于此,我小组在中美大学生消费行为差异上立项调查,希望借此反映出当下两国大学生的消费欲望,消费能力与来源,及消费取向上的异同。 一、中美大学生消费行为差异调查整体分析 1、中美大学生消费行为差异调查目的 近年来,在国内留学生中有一股“留学热”的风潮,越来越多的人在毕业时都希望到国外继续深造,美国是中国留学生输出的留学大国,它以优良的教育背景和实力成为留学生的首选之地,而在留学过程中我们无可避免的要面临消费,所以在这里,我们选择美国大学进

浅谈中西方价值观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摘要】跨文化交际是指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或非语言进行思想、感情、信息等交流的过程。本文分别从中西方行为方式的差异、人际交往关系及模式的差异和合作及处事方式的差异三个方面解析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跨文化交际影响 随着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日渐频繁,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合作往来也与日俱增,从而出现了国际间的交际,即“跨文化交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者常常会因为文化背景不同引起语言交融及文化整合等交际活动的短路,所以了解中西方基本的文化差异以及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尤为重要。 一、对行为方式的影响 中国人向来推崇做事“三思而后行”,考虑问题一定要周全,要做到彬彬有礼、温文尔雅,谦虚知礼,不可有野心。交际时要替对方着想,选择恰当而委婉的言语表述观点。而在强调个人至上的西方国家却表现出直接、果断和有野心。美国人从小就被教育要自信、独立、做事干净利落,缺乏自信心或进攻性的人是很难被社会接受的。比如若有人赞扬:“你工作做的很好!”西方人的反应必定是:“Thank you very much。”而中国人的反应就是:“哪里!哪里!”西方人希望自己的个性和能力得到社会的承认,而中国人即使对别人的称赞心里美滋滋的,但是口头上却不敢流露,生怕被冠以自满的帽子。此外,中西方时间观的差异也会导致行为方面的差异。西方人认为,中方计划性差,对待时间太随意。一般来说,西方人惜时如金,计划性强,重视时间表安排,一旦和自己原来的计划有冲突,就会推辞掉临时安排的工作;而中国人对待时间则迥然不同,通常会认为西方人安排工作太死板、不灵活,不合情理。对待时间的这种态度会微妙地、潜在地影响着我们和周围人的关系,造成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流往往会感到困惑。譬如一位要离开美国的中国教授邀请美国教授共进晚餐作为告别,没想到这位美国教授当面回绝,并解释说自己已有安排。这样的例子自然让我们觉得美国人太绝情,实际上正是由于时间观的不同产生了这样的看法。 二、对人际交往关系及模式的影响 人际关系是通过交际实现和完成的,但实现某种关系的交际方式会因各地文化不同而有所区别,用中国文化的交友方式来与美国人交朋友显然是行不通的。中西方在人际关系方面的主要差异在于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偏向于感情型,而西方社会的人际关系则偏向于理性型。中国人受孔子思想影响,在人际交往方面注重仁礼一体,和对方交往时要考虑“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在处理问题中往往公私不分,把个人情感关系和公共关系混淆,感情用事,常常把人情当作交易

中美核心价值观比较

中美核心价值观比较 童海玲222009313011026 摘要 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经济核心价值观、政治核心价值观、文化核心价值观、生态核心价值观、社会核心价值观和人本核心价值观。美国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同样包括经济价值观、政治核心价值观、文化核心价值观、生态核心价值观、社会核心价值观以及人本核心价值观。中美两国除了在生态核心价值观方面有着共同点之外,其他的核心价值观都存在着本质的差异。 关键词:中国美国核心价值观比较 中美文化的差异体现在方方面面,而其中价值观的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因此,了解中美价值观的差异势在必行。下面我将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人本这几个方面来分析比较中国和美国的核心价值观。 1、经济核心价值观比较 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和最高抽象是“发展”和“富强”,而美国资本主义经济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主线是“富裕”和“私有”。发展和富强是现今中国的主题,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所在,中国所追求的富强,包括富裕和强大,美国式的“富裕”也隐含着发展,这是两者的共同之处。但是两者有着原则上的差别。首先,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是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 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础之上而发展的,而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则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础之上的发展,这是两者之间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从生产资料公有制是高度社会化发展这一必然要求上来看,中国社会生产力必将比美国式生产力发展得更高更快。中国不仅要强调发展生产力,同时也强调消灭阶级,消灭剥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美国资本主义的“私有”性质则决定了美国式富裕是有差别的富裕,这是两者的根本界限所在。 2、政治核心价值观比较 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和灵魂是“民主”和“法治,美国资本主义政治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和要求是“民主”和“人权”。民主法治是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所系。社会主义法制的加强又保障了人民民主权利的实现,中国的民主法治与美国的“民主”“人权”虽然从字面上看意思差不多,但是两者的实质有着很大的差异。美国的民主,固然尤其进步的一面,但它却是以私有制为前提、以资本为前提的民主,人民的话语权往往被资本的话语权所淹没,是金元政治的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它从根本上否认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而社会主义民主则是以公有制为前提、以平等为前提的民主,是真正代表了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民主,它从制度和情理上真正实现了人民群众的当家作主。而美国式的“人权”,则是具有两面性、欺骗性和反动性的人权,代表的是整个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是资产阶级的人权,是典型的美国式虚伪民主和政治幌子。 3、文化核心价值观比较 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的主题和内在要求是“文明”和“先进”,美国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