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友谊观对比

合集下载

中西方友谊观的异同

中西方友谊观的异同

中西方友谊观的异同友谊这一概念,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中西方在友谊观方面的异同也因此显现。

下面将就此展开以探究此话题。

首先,在中西方文化中,友谊的定义和内容是有所差异的。

在中国,友谊被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情谊,人们强调情感和义务的方面,好朋友会帮助彼此运动,共享天赋良好,跟随人生际遇而发扬光大。

在西方,友谊被视为一种自由选择的社会关系,强调对彼此的尊重、支持和信任。

人与人之间的友谊,通常不太关注亲属或“血缘关系”,而是基于共同的兴趣、经验和相性。

此外,西方社会中更像是一种平等和相对独立的人际关系,比如在交往中一方的选择权或主导权会更大一些。

其次,在中西方人交朋友的方式有所差异。

在中国,人们通常通过人际关系和“朋友圈”来建立和维持自己的社交网络。

在西方,人们更倾向于去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加入社团或者是网络社交媒体。

虽然在中西方,朋友之间的吃饭唱歌的等娱乐场所和形式各不相同,但是均认可这是一种合适的交际方式。

最后,在中西方文化中,人们对待友谊的态度不同。

在中国文化中,友谊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人际资本”,也被一些人看作是成功和幸福的关键之一;同时,在中文里,“朋友”这个词还经常用来形容商业关系。

在西方文化中,友谊不仅被视为一种享受的快乐、寻找共鸣的关系,同时被视为是一种治愈性的社会资本。

西方社会更多地提倡从友谊中享受,以及在一些困难、痛苦的时刻中寻求支持和帮助,交友的初衷不应该只是为了以后使用。

虽然中西方友谊观存在许多差异,但在友谊的核心内涵上,都包含了尊重、关爱、理解和支持等因素的元素。

作为同时代的文明,中西方不仅可以借鉴对方发展自身的社交文化,同时也可以有所交流、融合,共同推进文化交流与交融。

中国人对友情的理解与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国人对友情的理解与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国人对友情的理解与西方文化的差异友情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情感之一,它贯穿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情感和行为。

中国人对友情的理解与西方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源于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在中国,友情被视为一种深厚的情感纽带,是一种无私奉献和信任的表达。

而在西方文化中,友情更多地被看作是一种互利关系,注重个人利益和自由选择。

中国人对友情的理解强调情感的深度和长久性。

在中国文化中,友情通常被视为一种亲情的延伸,被赋予了更高的情感价值。

中国人认为,真正的友谊应该是无私的,朋友应该在困难时刻给予支持和帮助。

这种友情是一种相互扶持的关系,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人利益,更是一种情感上的依赖和彼此间的信任。

在中国,朋友之间的关系往往是长久的,甚至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与之相比,西方文化中的友情更多地侧重于个人利益和自由选择。

在西方社会,人们更注重个人的独立和自由,他们更倾向于与那些能够带来个人利益和快乐的人建立友谊。

在西方,友谊往往是一种互利的关系,朋友之间的交往更多地基于个人需求和利益的平衡。

因此,西方人更容易与朋友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们更注重个人的私人空间和独立性。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国和西方文化中不同的价值观和人际关系模式。

中国文化强调集体利益和人际关系的稳定,而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个体价值。

这种差异也体现在人们对友情的态度和行为上。

在中国,友情是一种无私奉献和信任的表达。

中国人认为,朋友之间应该相互帮助和支持,无论是在生活中的困难时刻还是在工作中的挑战中。

中国人往往会为朋友付出很多,包括时间、金钱和精力等方面的支持。

他们相信,只有在朋友之间建立起深厚的情感纽带,才能够建立起长久的友谊。

而在西方文化中,友情更多地被看作是一种互利关系。

朋友之间的交往更多地基于个人需求和利益的平衡。

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的独立和自由,他们更倾向于与那些能够带来个人利益和快乐的人建立友谊。

因此,西方人更容易与朋友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们更注重个人的私人空间和独立性。

中西友谊观对比共39页文档

中西友谊观对比共39页文档
6、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7、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中西友谊观对比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中美友谊观差异比较

中美友谊观差异比较

中西友谊观对比人处在社会中,不能独自生活,必须和社会接触,必须结交朋友,须得到他人的赞同,须得到别人的关怀。

因此,朋友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甚至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

对友谊的需求是全人类普遍存在的现象,无论对于中国人还是美国人,朋友都是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正如我们中国人的一句友谊格言所说:“没有真挚朋友的人,是真正孤独的人!”美国人对待友谊的看法也有类似的格言:“Without a friend, the world is a wilderness.(没有朋友,世界成了荒野)。

”由此可见,朋友对于任何人而言有多么地重要。

但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对待交朋结友这件事上,中国人的友谊观与美国人的友谊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今天,我最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谈谈中美友谊观中存在的差异:一、从定义看新华字典中对于朋友的解释为“同学,志同道合的人或特指恋人”,由此可知,中国人内心里对“朋友”的界定非常明确,内心有一把非常清楚的尺。

而美国人的“朋友”概念却相对宽松。

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中对“朋友”一词的定义为“喜欢的人、支持者,不是敌人,讨厌的人”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友谊美国人相比较中国人而言更加开放更加随性。

有个留学生曾经概括说:“当一个美国人称某人为‘朋友’,大多数情形下他只是在表示礼貌友好,而不是真的要跟他建立一种友谊。

”二、“友谊”持续时间在中国,友谊往往是坚固、稳定甚至是终身的。

就算是分别两地,朋友之间往往都会相互联系,或许是通过打电话或是聚会等,两者的友谊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

外国人对友谊并不一定追求“永恒”,美式友谊就有些“速溶咖啡”的味道了,朋友交得快,忘得也快。

美国是全世界流动性最大的一个国家,这种流动性使得美国人的人际关系相对淡薄。

美国人对朋友的热情很快能从一个人转移到另一个人。

因此,在美国,朋友之间如果一段时间内不联系、不见面,他们的友谊就会迅速地枯萎甚至死亡。

中美文化中友谊观的对比

中美文化中友谊观的对比

科技信息中西方文化中都很重视友谊。

相应地,在一些名言或谚语中,对友谊都有所表达。

尽管汉语中的“朋友”、“友谊”对应英语中的“friend”、“friendship”,但是在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中,朋友、友谊的内涵和对朋友、友谊的理解大不相同。

在中国文化中,朋友指志同道合的人,后来泛指交谊深厚的人,友谊是朋友间深厚的感情、亲密的关系。

而美国的friend,是指有共同感受或喜好、能在一起愉快地交流的人,可以用来指非常广泛的人际关系,friendship 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伙伴关系。

由于社会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对朋友和友谊的认识和表达方式有很多差别。

如果在跨文化交际中不重视或无视这种差异,将二者等同理解,就有可能带来交际的困难,造成交际双方的误解。

因此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比分析中西方朋友和友谊的内涵差异。

一、范围不同金庸曾谈到中国人把好朋友视作兄弟,通过义结金兰这种方式和异姓朋友结拜为兄弟,并立誓:“虽非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金庸说:“西方社会中,只有热烈相爱的恋人,才会立誓同死。

但在中国这个重义气的社会,友情比爱情更受重视。

”这也说明在中国文化里,“朋友”是指可以互相信任,互相倾诉,感情很深的关系。

与中方来比,西方中朋友概念的范围更广泛。

对西方人来说,“朋友”可以用来指童年的玩伴、在新地方刚认识几天的人、关系密切的商务伙伴、一个深受信赖的知己等。

友谊可以是肤浅的、暂时的也可以是深厚的、长久的。

这也由于美国人一贯开放自由的态度,能够轻松、随时随地交上朋友。

雷尼尔(AlisonLanier)在其撰写的《生活在美国》(Liv-ingintheUSA,1981)一书中指出:美国是一个流动性很强的国家。

美国人很容易结交到朋友,但是,一旦环境改变,友情也会变化。

另外,在中国,朋友贯通各个方面,朋友之间无所不谈,生活上、工作上都互相帮助。

而在美国,朋友只局限于一个领域,不会延伸至其他领域。

中美友谊观差异比较

中美友谊观差异比较

xxxx观对比人处在社会中,不能独自生活,必须和社会接触,必须结交朋友,须得到他人的赞同,须得到别人的关怀。

因此,朋友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甚至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

对友谊的需求是全人类普遍存在的现象,无论对于中国人还是美国人,朋友都是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正如我们中国人的一句友谊格言所说:“没有真挚朋友的人,是真正孤独的人!”美国人对待友谊的看法也有类似的格言:“Without a friend, the world is a wilderness.(没有朋友,世界成了荒野)。

”由此可见,朋友对于任何人而言有多么地重要。

但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对待交朋结友这件事上,中国人的友谊观与美国人的友谊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今天,我最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谈谈中美友谊观中存在的差异:一、从定义看新华字典中对于朋友的解释为“同学,志同道合的人或特指恋人”,由此可知,中国人内心里对“朋友”的界定非常明确,内心有一把非常清楚的尺。

而美国人的“朋友”概念却相对宽松。

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中对“朋友”一词的定义为“喜欢的人、支持者,不是敌人,讨厌的人”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友谊美国人相比较中国人而言更加开放更加随性。

有个留学生曾经概括说:“当一个美国人称某人为‘朋友',大多数情形下他只是在表示礼貌友好,而不是真的要跟他建立一种友谊。

”二、“xx”持续时间在中国,友谊往往是坚固、稳定甚至是终身的。

就算是分别两地,朋友之间往往都会相互联系,或许是通过打电话或是聚会等,两者的友谊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

1 / 5外国人对友谊并不一定追求“永恒”,美式友谊就有些“速溶咖啡”的味道了,朋友交得快,忘得也快。

美国是全世界流动性最大的一个国家,这种流动性使得美国人的人际关系相对淡薄。

美国人对朋友的热情很快能从一个人转移到另一个人。

因此,在美国,朋友之间如果一段时间内不联系、不见面,他们的友谊就会迅速地枯萎甚至死亡。

中西方友谊文化差异PPT课件

中西方友谊文化差异PPT课件
Whether it is Chinese or Americans, friends are very importan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s we Chinese Friendship motto said: "there is no sincere friend of the people, is the real lonely people!" Americans view friendship towards a similar motto: "Withoutafriend, theworldisawilderness. (without a friend, the world is wilderness)." thus, friends for anyone, how important. Different nations and different cultures have different views on friendship. Because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view of friendship between the Chinese people and the American people. There are links between the concept of making friends and the people, the country. , the cultural psychology and so on. 6
Typical Chinese Friendship

中西方友谊文化差异

中西方友谊文化差异

The end …
Typical Chinese Friendship 山涛在司马氏的晋朝做了大官,便想举荐好朋友嵇 康一起做官,然而山涛并不了解嵇康厌恶司马氏, 嵇康大怒,写了一篇 与山巨源绝交书 ,声称断绝关 系,然而到了最后,嵇康在自己弥留之际还是把自 己唯一的儿子交给了山涛。
Shan Tao in the Jin Dynasty Sima became a high-ranking official, would like to recommend a good friend Ji Kang together official. However, Shan Tao do not understand Ji Kang aversion Sima, Ji Kang great anger, wrote in an article and Hill Giant source John book, claimed to break off the relationship. However, at the end, Ji Kang on his deathbed or the his one and only son over to the Shan Tao.
You are good at playing piano, listening to good music. Ya drum, in the mountains, Zhong Ziqi said: "good, if the Xi Taishan Mindanao mindanao!" Aimed at water, Zhong said: "good Zai Hu Xi Yangyang, if rivers!" It shall be the Zhong ya. My tour in Taishan Yin, died every rainstorm, stop in the rock, sad heart. Is to help the piano and drum. At the beginning of those exercises, and make the mountains sound, every song played, its poor interest zhe zhong. He is Sheqin and sighed and said: "good, good, listen to the husband! And my heart is still in my heart. I used to escape what soun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美国人眼中的“友谊”
• 一、从定义看
• “彼此有交情的人或恋爱的对象。” ——--《汉语词典》
• 新版《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对“朋友”的定义:"A person who shares the same feelings of natural lik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 same interests,etc., but is not a member of the same family." • 此外,朋友还可以是协助者、支持者、赞助者、顾问、同 情者,甚至还可以用作称呼语等。
• 美国人很少给朋友实际的帮助一样,美国人认为 朋友是“在情感上相互支持”、“共度时光”的人。 • 美国人很少在金钱上给与朋友支持和帮助,即使是一家人, 父母和子女之间一旦在金钱上需要帮助时都是需要白纸黑 字写借据讲条件的。 • 可是,在中国父母给予子女经济上的帮助是天经地义的事 情。即便是相互给予情感上的支持美国人的做法和中国人 也是不同的。 • 比如,如果一个朋友有了麻烦,一位美国朋友会这样问: “下一步你想怎么做?”美国人之所以这样问是为了帮助 对方想清楚采用什么办法来解决问题,并且帮助对方权衡 不同方法会产生的结果。也就是说,美国人是很少直接给 出建议的。然而,中国人在同样的情况下却更愿意直接给 出自己的建议。
• 老外有知恩图报的习语,如:"You scratch my back, I scratch yours",但同时很多老外也认为,“未经别人请求 而主动 帮 助别人,却又 希望别人回报,是 一种伪善 (hypocritical )行为。”打个比方,就好像未经别人同 意而向别人提供服务,而事后却又突然向别人强行索要服 务费用一样。
Different Lands, Different Friendship ——from cultural perspective
• 中国人眼里的“友谊”是什么?
• 西方人眼里的“友谊”是什么?
中西友谊观对比
——以中美、中英友谊观对比为例
• 人不能独自生活,须和社会接触,须结交朋友,须得到他 人的赞同,须得到别人的关怀。因此,朋友在每个人的日 常生活中甚至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 色。 • 对友谊的需求是全人类普遍存在的相象,但不同的文化对 友谊有不同的定义。西方有一句成语:“患难见真 交。”(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这句成语所表 达的内容是世界各民族公认的美德。不过,不同的民族, 不同的文化所持的交友观是有很多差异的。此外,人与人 之间的交友观也有所不同。
• 这两则小故事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美两国人民对“朋 友”的概念在理解认知和期望值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
• 对于朋友,中国人希望朋友是能够雪中送炭,是能够两肋 插刀的人。所以中国人对于朋友和友谊期望回报值要相对 较高。而美国人,却对于朋友的实质性的帮助不是很多因 此对于友谊的期望回报值就相对较低。因此,中国朋友会 动用自己的私人关系去帮助朋友获得不易得到的东西。比 如,找一份工作;联系好的医生;简化办理官方手续的步骤; 或者引荐给另一位能提供实际帮助的朋友。中国人会相互 接济,可能会在经济上相互帮助,哪怕是需要长时间这么 做来帮助对方走出困境。
• 古时候的刘、关、张的桃园三结义,伯牙和钟子期的高山 流水等都是中国人对于友谊看法的体现。 • 由于中国人的互依自我构元在社会环境中起了主导作用, 因此一旦确定友谊,朋友相互之间就相互关心彼此依存。 因为要彼此依存相互联系,从而也形成了非常有特色的中 国式的友谊交流方式。 • 中国人友谊的保持,需要不断的互动,而这个互动就是不 断的串门,拉家常,甚至一口气聊天几个小时。并且对于 中国人来说朋友之间的串门聊天是不需要预约的,因为这 是“情不自禁”,而只要是朋友,随时随地都是受欢迎的。 但这些往往是美国人觉得很费解的习惯和方式。
• 美式友谊就有些 “速溶咖啡”的味道了,朋友交得快, 忘得也快。或许你在初次和美国人打交道时会觉得他们很 友善、很热情,但如果你想当然地认为他们已经把你当朋 友看待了,你无疑要失落了。友善并不代表友谊,真正的 朋友之间的友谊需要时间的历练及奉献精神,而这正是很 多美国人所缺乏的。
学者谈“友谊”
• 美国人刚开始和陌生人建立友好关系时,内心的防线是非 常低的。但是当最初的这种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时,也就 是要建立“真正的友谊”时,内心的墙体会不断升高,因 为在美国文化中人们强调“隐私”和“独立”。而对于中 国人来说建立友谊的过程恰好相反。也就是第一道心理防 线是非常高的,所以当他们和陌生人见面时往往比较谨慎。 但是和对方多次接触并产生信任后,中国人会向对方吐露 心声,此时内心的防线逐渐降低。 • 而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说话的是中国人那么情况就会好 很多。因为中国人对于朋友是不会轻易做出决定,一旦认 定是朋友了就不会轻易做出违背朋友间的事情。
中美友谊观冲突的实例之三
• Malita 和 Paul 是刚到美国的中国移民,他们非常想交一 些朋友。他们的担保人 Jan 答应举办一个聚会,到时候邀 请一些她的朋友,这样大家就能见见面。在聚会进行的时 候,很多人都和他们交谈,并且对他们以及他们的文化都 表现出兴趣。在聚会结束的时候许多人都说,“见到你们 我很高兴,希望能再次见到你们。”,这些话让这对夫妇 感觉非常好。甚至还有三个人问他们要了电话号码。 Malita 和 Paul 当时感觉到和美国人交朋友是非常容易的 事。但是,几个星期都过去了,除了 Jan 以外没有任何人 和他们联系。他们很想问 Jan 为什么那些美国朋友如此友 好却没有打电话给他们。但受伤的心和满心的尊严让他们 难以启齿。
• 三、“友谊”延伸的范围及领域 • 在中国人看来,朋友间的亲密程度是较高的,朋友之间往 往会形成一种互相依靠的合作关系。 • 美国人之间的友谊,大多数局限在某个领域,而不会自然 而然地延伸到彼此生活、工作的其他领域之中。大多数美 国人认为友谊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因此,和老外做朋友, 有一种“君子之交淡如水(A hedge between keeps friendship green.)”的感觉。
中美友谊观冲突的实例之一
• 有人请一个老外吃了一顿饭(尽管老外要付自己的那份儿 钱,可该人坚决不让),于是该人就认为老外应该教自己 英语,或者应该为自己修改论文,结果很可能是这个人和 老外都很不愉快。老外并没有觉得自己因此产生了帮助他 的义务,该人却认为老外太自私了,竟然不肯哪怕只是花 费几个小时,为自己修改一下英语论文! • ——摘自《文化差异与挑战:如何与老外有效交流》 作者:加拿大Linda Schueler
• 中国的人际关系属于典型的“先赋性”,其逻辑起点 是家庭、家族或者亲缘关系。要保持这种关系,朋友间就 要不断地接触、交流情感,如中国格言所说“礼尚往来, 友谊常在(Friendship cannot always stand on one side.)”。 • 而美国的人际关系是 “获致性”,其逻辑起点是自我, 在这样的关系中,个体可以有选择地与他人建立人际交往, 有选择地投入感情。与中国人的友谊观念相比较,他们之 间的友谊就显得较为疏离。
• 无论对于中国人还是美国人,朋友都是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正如我 们中国人的一句友谊格言所说:“没有真挚朋友的人,是真正孤独的 人!”美国人对待友谊的看法也有类似的格言:“Without a friend, the world is a wilderness.(没有朋友,世界成了荒野).”由此可见, 朋友对于任何人而言,有多么地重要。 • 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却持有不同的友谊观。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在对待交朋结友这件事上,中国人的友谊观与美国人的友谊观存在着 明显的差异。 • 交友观同民族、国度、文化心理等方面都有着联系。
• 近年来,出国热,汉语热,中国同其他国家的人的交流也 越来越多,中国学生留美,美国学生来中国学习汉语已经 成了一道风景。中国学生同美国学生的交流也逐渐频繁。 可是在频繁交流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朋友”这一 问题在交流中凸显出来。中国人眼里的朋友和西方人眼里 的“朋友”出现了分歧并导致了中西学生的交流出现了困 难。
中美友谊观冲突的实例之二
• 钱先生和赵先生是好朋友,钱先生在美国、赵先生在中国。 赵先生曾经借钱给钱先生以帮助其度过经济危机。随后, 钱先生偿还了包括利息在内的所有欠款,还帮忙把赵先生 的女儿安排进美国一所大学读书。一年后,赵先生又请钱 先生帮他侄子在美国找了份工作。钱先生的美国朋友杰克 逊得知此事后很困惑,他对钱先生三番五次地帮助赵先生 表示无法理解,还说赵先生的要求太过分了。 • ——摘自《文化撞击案例评析》,作者:汪福祥
• "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
• 四、交友目的的差异 • 在中国,交朋结友本身就是一种乐趣,很少有人从一开始 就想从对方那里获取利益。 • “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 “贪夫殉财兮,烈士殉名;夸者死权兮,众庶凭生。”— —《鹏鸟赋》,贾谊 • 中国人交朋友往往建立在有共同语言、志趣相投的基础之 上,交朋友的目的相对单纯并且感性。
• 五、建立及维系友谊方式的差异 • 中国人对建立友谊非常谨慎,他们往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 相互接触,等彼此深入了解后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朋友, 正所谓 “与恶友交不如独处(It's better to be alone than in bad company.)”、“滥交者无友(A friend to all is a friend to none.)”;对于中国人,彼此之间要接触相当 长的一段时间,交流到了一定的深度,摸清彼此的习性和 脾气,发现彼此是志趣相投或是共同经历“磨难”之后才 会在心里承认彼此是朋友,才会看重这段友谊。如“路遥 知马力,日久见人心(Poverty tries friends.)”。在中国 的传统文化中,友谊意味着朋友间一生的信约,是要慢慢 培养的,因为友谊一旦形成就终身相随。中国人所交的朋 友必须是志同道合,兴趣相投,性格相近,否则就不能为 真正的朋友,只能算是点头之交,泛泛之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