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中的最值问题解法

合集下载

2020年中考数学(线段路径)最值问题解法分类(10种)及试题精练(PDF版带答案)

2020年中考数学(线段路径)最值问题解法分类(10种)及试题精练(PDF版带答案)

中考数学专题:线段/路径最值问题线段最值问题解法分类一、定点到定点⇒连线段点P在直线l上,AP+BP何时最小?二、定点到定线⇒作垂线点P在直线l上,AP何时最小?三、定点到定圆⇒连心线点P在圆O上,AP何时最小?线段最值问题一般转化为上述三个问题.例题赏析:1.如图,∠AOB=30°,点M、N分别是射线OA、OB上的动点,OP平分∠AOB,且OP=6,当△PMN 的周长最小值为.思路:把点P分别沿OA、OB翻折得P1、P2,周长即为P1M+MN+P2N,转化为求P1、P2两点之间最小值,得△PMN最小值为P1P2=OP=6.2.如图,在锐角△ABC中,AB=4,∠BAC=45°,∠BAC的平分线交BC于点D,M、N分别是AD和AB上的动点,则BM+MN的最小值是.思路:点N沿AD翻折至AC上,BM+MN=BM+MN',转化为求点B到直线AC的连线最小值,即BN'⊥AC时,最小值为2√2.3.如图,矩形ABCD中,AB=2,BC=3,以A为圆心、1为半径画圆,E是⊙A上一动点,F是BC 上的一动点,则FE+FD的最小值是.思路:点D沿BC翻折至D',DF+EF=D'F+EF,转化为求点D'到圆A上各点的最小距离,易求D'E=4.4.抛物线y=3/5x2-18/5x+3与直线y=3/5x+3相交于A、B两点,点M是线段AB上的动点,直线PM∥y轴,交抛物线于点N.在点M运动过程中,求出MN的最大值.思路:设M(m,3/5m2-18/5m+3),N(m,3/5m+3),用函数关系式表示MN=(3/5m+3)-(3/5m2-18/5m+3)=21/5m-3/5m2,求得最大值即可.5.在菱形ABCD中,对角线AC=8,BD=6,点E、F分别是边 AB、BC的中点,点P在AC上运动,在运动过程中,存在PE+PF 的最小值,则这个最小值是思路:点E沿AC翻折,转化为点到点的距离.(将军饮马问题实质就是通过翻折转化为定点到定点的问题)6.如图,∠MON=90°,矩形ABCD的顶点A、B分别在边OM,ON上,当B在边ON上运动时,A随之在边OM上运动,矩形ABCD的形状保持不变,其中AB=2,BC=1,运动过程中,点D到点O 的最大距离为 .思路:取AB中点E,连接DE、OE,由两点间线段最短,得OD≤OE+DE,最大为1+√2.7.如图,在△ABC中,∠ACB=90°,AB=5,BC=3,P是AB边上的动点(不与点B重合),将△BCP 沿CP所在的直线翻折,得到△B′CP,连接B′A,则B′A长度的最小值是简解:B'点运动路径为以C为圆心,BC为半径的圆弧,转化为点到圆的最短距离AC-B'C=1.8.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中心为点O,有一边长大小不定的正六边形EFGHIJ绕点O可任意旋转,在旋转过程中,这个正六边形始终在正方形ABCD内(包括正方形的边),当这个六边形的边长最大时,AE的最小值为 .思路:正六边形最大半径为1/2,与正方形中心重合,E点运动路径为圆,转化为求点到圆的最短距离,如下图.9.在⊙O中,圆的半径为6,∠B=30°,AC是⊙O的切线,则CD的最小值是 .思路:D是定点,C是直线AC上的动点,转化为求点到线的最短距离.10.在△ABC中,AB=AC=5,cos∠ABC=3/5,将△ABC绕点C顺时针旋转,得到△A'B'C,点E是BC上的中点,点F为线段AB上的动点,在△A'B'C绕点C顺时针旋转过程中,点F的对应点是F',求线段EF'长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思路:先确定线段A'B'的运动轨迹是圆环,外圆半径为BC,内圆半径为AB边上的高,F'是A'B'上任意一点,因此F'的运动轨迹是圆环内的任意一点,由此转化为点E到圆环的最短和最长距离.E到圆环的最短距离为EF2=CF2-CE=4.8-3=1.8,E到圆环的最长距离为EF1=EC+CF1=3+6=9,其差为7.2.问:何时需要作辅助线翻折其中的定点(定线或定圆)?答:当动点所在直线不在定点(定线或定圆)之间时,需把定点(定线或定圆)沿动点所在直线翻折以使定点(定线或定圆)处于动点所在直线的两侧,从而便于连接相关线段或作垂线与动点所在直线找到交点.如上述例3,动点F所在直线不在定圆A和定点D之间,因而需把D点沿BC翻折至D',即可转化为定点D'到定圆A的最短距离,另外亦可把圆A沿BC翻折至另一侧,同样可以转化为定点D到定圆A'的最短距离,如下图.关键方法:动中求定,动点化定线;以定制动,定点翻两边.(1)动中求定,动点化定线:如例7、例8、例10,动点所在路径未画出时需先画出动点所在轨迹,一般动点所在轨迹为线或圆.(2)以定制动,定点翻两边:如例1、例2、例3、例5,定点(线或圆)在动点所在直线同侧时需翻折至两侧,转化为上述三种关系.练1、如图,已知直线112y x =+与y 轴交于点A ,与x 轴交于点D ,抛物线212y x bx c =++与直线交于A 、E 两点,与x 轴交于B 、C 两点,且B 点坐标为 (1,0)。

中考数学最值问题总结(含强化训练)

中考数学最值问题总结(含强化训练)

中考数学最值问题总结(含强化训练)在中学数学题中,最值题是常见题型,围绕最大(小)值所出的数学题是各种各样,就其解法,主要分为几何最值和代数最值两大部分。

一、解决几何最值问题的要领(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2)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所有点的连线段中,垂线段最短;(3)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或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重合时取到最值)。

二、解决代数最值问题的方法要领1.二次函数的最值公式二次函数y ax bx c =++2(a 、b 、c 为常数且a ≠0)其性质中有 ①若a >0当x b a=-2时,y 有最小值。

y ac b a min =-442; ②若a <0当x b a=-2时,y 有最大值。

y ac b a max =-442。

2.一次函数的增减性.一次函数y kx b k =+≠()0的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图象是一条直线,因而没有最大(小)值;但当m x n ≤≤时,则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线段,根据一次函数的增减性,就有最大(小)值。

3. 判别式法.根据题意构造一个关于未知数x 的一元二次方程;再根据x 是实数,推得∆≥0,进而求出y 的取值范围,并由此得出y 的最值。

4.构造函数法.“最值”问题中一般都存在某些变量变化的过程,因此它们的解往往离不开函数。

5. 利用非负数的性质.在实数范围内,显然有a b k k 22++≥,当且仅当a b ==0时,等号成立,即a b k 22++的最小值为k 。

6. 零点区间讨论法.用“零点区间讨论法”消去函数y 中绝对值符号,然后求出y 在各个区间上的最大值,再加以比较,从中确定出整个定义域上的最大值。

7. 利用不等式与判别式求解.在不等式x a ≤中,x a =是最大值,在不等式x b ≥中,x b =是最小值。

8. “夹逼法”求最值.在解某些数学问题时,通过转化、变形和估计,将有关的量限制在某一数值范围内,再通过解不等式获取问题的答案,这一方法称为“夹逼法”。

中考数学最值问题解题技巧

中考数学最值问题解题技巧

中考数学最值问题解题技巧
在中考数学中,最值问题是一个常见的难点,通常涉及到几何、代数等多个知识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解题技巧:
1.特殊位置与极端位置法:考虑特殊位置或极端位置,确定相应
位置时的数值,再进行一般情形下的推证。

2.几何定理法:应用几何中的不等量性质、定理,比如“三边关
系”或“将军饮马”问题。

3.数形结合法:揭示问题中变动元素的代数关系,建立方程或函
数来进行处理。

4.轨迹法:探寻动点轨迹而求最值,往往又会涉及到几何定理法
和数形结合法的运用。

5.找临界的特殊情况:确定最大值和最小值。

6.利用轴对称转化为两点之间的直线段。

7.利用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8.利用一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将点到直线的折线段
转化为点到直线的垂线段。

9.利用特殊角度(30°,45°,60°)将成倍数的线段转化为首
尾相连的折线段,在转化为两点之间的直线段最短。

初中数学中求极值的几种常见的方法

初中数学中求极值的几种常见的方法

初中数学中求最值的几种常见方法仪陇县实验学校 李洪泉在生活实践中,人们经常面对求最值的问题:如在一定方案中,往往会讨论什么情况下花费最低、消耗最少、产值最高、获利最大等;在解数学题时也常常求某个变量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同时,探求最值也是中考或一些高中学校自主招生考试中的一个热点内容,是初高中知识衔接的重要内容。

这类问题涉及变量多,综合性强,技巧性强,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数学转化思想和创新意识。

下面从不同的角度讨论如何求一些问题的最值。

一 、根据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求最值 实数的绝对值具有非负性,0a ≥,即a 的最小值为0,但根据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求一些复杂问题的最值就要采用分类讨论法,比较麻烦。

若根据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求最值就能够把一些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例1:已知13M x x =-++,则M 的最小值是 。

【思路点拨】用分类讨论法求出13x x -++的最小值是4,此时31x -≤≤。

如果我们从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来看此题,就是在数轴上求一点,使它到点1和点3-的距离之和为最短。

显然,若3x <-,距离之和为[1(3)]2(3)4x --+-->;若31x -≤≤,距离之和为1(3)4--=;若1x >,距离之和为[1(3)]2(1)4x --+->。

所以, 当31x -≤≤时,距离之和最短,最小值为4。

故M 的最小值为4。

二、利用配方法求最值完全平方式具有非负性,即2()0a b +≥。

一个代数式若能配方成2()m a b k ++的形式,则这个代数式的最小值就为k 。

例2:设,a b 为实数,求222a ab b a b ++--的最小值。

【思路点拨】一是将原式直接配方成与,a b 的完全平方式有关的式子可以求出最小值。

二是引入参数设222a ab b a b t ++--=,将等式整理成关于a 的二次方程,运用配方法利用判别式求最值。

解:(方法一) 配方得:当10,10,2b a b -+=-=即0,1a b ==时,上式中不等号的等式成立,故所求的最小值222222222(1)21331()242413()(1)1124a ab b a b a b a b b b a b b b a b ++--=+-+--=++---=++--≥-为1-。

中考数学复习 探求最大值的七种方法

中考数学复习  探求最大值的七种方法

探求最大值的七种方法求最值是近年中考的热点考题之一,有的是几何图形面积的最值,有的是线段长度的最值,有的是函数的最值,下面就结合考题介绍求解这些问题最大值的求解方法,供学习时借鉴. 方法1:定圆中,利用直径是最大的弦,确定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例1)如图 1,已知直线334y x=-与x轴、y轴分别交于A、B两点,P是以C(0,1)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上一动点,连结PA,PB.则△PAB面积的最大值是()A. 8B. 12 C . 212D.172分析:要想使得三角形的面积最大,在底边不变的前提下,确保底上的高最大,根据圆中最大的弦是直径,只要确保高是经过圆心的一条直径,问题就得解.解:如图1,要使得三角形PAB的面积最大,需要三角形的高最大,根据圆的性质,直径最大,所以三角形的高一定要经过定圆的圆心,所以过点C作CD⊥AB,垂足为D,因为已知直线y=34x-3与x轴、y轴分别交于A、B两点,所以点A的坐标为(4,0),点B的坐标为(0,-3),所以OA=4,OB=3,因为点C(0,1),所以BC=4.在直角三角形AOB中,根据勾股定理,得AB=5.因为∠CBD=∠ABO,∠CDB=∠AOB=90°,所以△CBD∽△ABO,所以BC CD AB AO ,所以454CD,所以CD=165,所以PD=PC+CD=1+165=215,所以三角形PAB的面积为:12×5×215=212.所以选C.方法2:直角三角形中,利用斜边最长,确定线段长度的最大值例2如图2,四边形ABCD中,∠A=90°,AB=3,AD=3,点M,N分别为线段BC,AB上的动点(含端点,但点M不与点B重合),点E,F分别为DM,MN的中点,则EF长度的最大值为.分析:连接AN就构造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使用条件,由于点D是个定点,所以点N运动到点B位置时,DN达到最大长度,因为直角三角形中斜边最长,只要利用条件求出DB的长度,就可以求得EF的最大长度了.解:如图2,连接DN,DB,因为∠A=90°,AB=3,AD=3,所以DB=6,因为点E,F分别为DM,MN的中点,所以EF=12DN,且DN≤DB,所以当DN=DB时,EF取的最大值,此时EF=3.方法3:一次函数中,利用函数的增减性,确定利润最大的方案例3 我县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巨大成功,今年水果又喜获丰收,某乡组织30辆汽车装运A、B、C三种水果共64吨到外地销售,规定每辆汽车只装运一种水果,且必须装满;又装运每种水果的汽车不少于4辆;同时,装运的B种水果的重量不超过装运的A、C两种水果重量之和.(1)设用x辆汽车装运A种水果,用y辆汽车装运B种水果,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水果品种 A B C每辆汽车运装量(吨) 2.2 2.1 2每吨水果获利(百元) 6 8 5(2)设此次外销活动的利润为Q(万元),求Q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请你提出一个获得最大利润时的车辆分配方案.分析:装运C种水果的汽车辆数为:30-x-y,这是解决第一问的关键要素,其次,要明确总利润=A种水果吨获利×A种水果吨数+B种水果吨获利×B种水果吨数+C种水果吨获利×C种水果吨数.要注意单位的换算,这个细节,不要在这个环节上失分.解:(1)因为用x辆汽车装运A种水果,用y辆汽车装运B种水果,所以装运C种水果的汽车辆数为:30-x-y,由题得到:2.2×x+2.1×y+2×(30-x-y)=64 ,整理得: y = -2x+40,因为装运每种水果的汽车不少于4辆;所以x≥4,y≥4,30-x-y≥4,整理,得到:14≤x≤18;(2)因为A 种水果每吨获利6百元, B 种水果每吨获利8百元,C 种水果每吨获利5百元, 所以共获利为:Q=6x+8y+5(30-x -y )=-5x+170,因为k=-50,所以Q 随着x 的增大而减小,又因为14≤x ≤18,所以当x=14时,Q 取得最大值,即Q= -5x+170=100(百元)=1万元. 因此当x=14时,y = -2x+40=12, 30-x -y=4,所以应这样安排:A 种水果用14辆车,B 种水果用12辆车,C 种水果用4辆车利润最大.方法4:坐标系中,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确定三点共线时线段的最大值例4 如图3,A,B 分别在y 轴和x 轴上,AB=4,AC=2,∠BAC=90°,点B 动,点A 就随着动,求线段OC 最大值.分析:由于AB 是定长,取斜边AB 的中点D ,所以不论如何运动,斜边上的中线OD 是定长,这样点O,C,D 构成一个三角形,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知道OC <OD+DC ,只有点O,D,C 三点共线时OC 最长,这样问题就获得求解.解:取AB 中点D,连接OD,CD ,在三角形OAB 中,∠AOB=90°,AD=DB,有OD=12AB=2. 在三角形ACD 中, ∠BAC=90°,AC=2,AD=12AB=2,所以2在三角形CDO 中, 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可知,OD+CD >OC(当O 、C 、D 在一条直线上时等号成立) 所以,OC ≤2即OC 的最大值是2方法5:几何图形中,构造二次函数法,确定图形侧面积的最大值例5如图4,有一块边长为6cm 的正三角形纸板,在它的三个角处分别截去一个彼此全等的筝形,再沿图中的虚线折起,做成一个无盖的直三棱柱纸盒,则该纸盒侧面积的最大值是( )32cm 3322cm 9322cm 27322cm 分析:如图4,由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以得出∠A=∠B=∠C=60°,由三个筝形全等就可以得出AD=BE=BF=CG=CH=AK ,根据折叠后是一个三棱柱就可以得出DO=PE=PF=QG=QH=OK ,四边形ODEP 、四边形PFGQ 、四边形QHKO 为矩形,且全等.连结AO 证明△AOD ≌△AOK 就可以得出∠OAD=∠OAK=30°,设OD=x ,则AO=2x ,由勾股定理就可以求出AD=3x ,由矩形的面积公式就可以表示纸盒的侧面积,由二次函数的性质就可以求出结论.解:因为△ABC 为等边三角形,所以∠A=∠B=∠C=60°,AB=BC=AC .因为筝形ADOK ≌筝形BEPF ≌筝形AGQH ,所以AD=BE=BF=CG=CH=AK .因为折叠后是一个三棱柱,所以DO=PE=PF=QG=QH=OK ,四边形ODEP 、四边形PFGQ 、四边形QHKO 都为矩形.所以∠ADO=∠AKO=90°.连结AO ,在Rt △AOD 和Rt △AOK 中,AO AO DO KO ,所以Rt △AOD ≌Rt △AOK (HL ).所以∠OAD=∠OAK=30°.设OD=x ,则AO=2x ,由勾股定理就可以求出3x ,所以DE=6﹣23x ,所以纸盒侧面积=3x (6﹣23x )=﹣632x +18x=﹣63232()x +932,所以当x=32时,纸盒侧面积最大为. 所以选C .方法6:抛物线上根据直线与定直线平行,且与抛物线只有1交点时距离最大,求三角形最大面积时点的坐标例6 如图5,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二次函数y=a 2x +bx+2的图象与x 轴交于A (-3,0),B (1,0)两点,与y 轴交于点C .(1)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点P 是直线AC 上方的抛物线上一动点,是否存在点P ,使△ACP 的面积最大?若存在,求出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中考数学动点最值问题归纳及解法

中考数学动点最值问题归纳及解法

中考数学动点最值问题归纳及解法最值问题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类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它贯穿初中数学的始终,是中考的热点问题,它主要考察学生对平时所学的内容综合运用,无论是代数问题还是几何问题都有最值问题,在中考压轴题中出现比较高的主要有利用重要的几何结论(如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垂线段最短等)。

利用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性质求最值。

动态几何特点----问题背景是特殊图形,考查问题也是特殊图形,所以要把握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分析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图形的特性(特殊角、特殊图形的性质、图形的特殊位置。

)动点问题一直是中考热点,近几年考查探究运动中的特殊性: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特殊角或其三角函数、线段或面积的最值。

“坐标几何题”(动点问题)分析动点个数两个一个两个问题背景特殊菱形两边上移动特殊直角梯形三边上移动抛物线中特殊直角梯形底边上移动考查难点探究相似三角形探究三角形面积函数关系式探究等腰三角形考点①菱形性质②特殊角三角函数③求直线、抛物线解析式④相似三角形⑤不等式①求直线解析式②四边形面积的表示③动三角形面积函数④矩形性质①求抛物线顶点坐标②探究平行四边形③探究动三角形面积是定值④探究等腰三角形存在性特点①菱形是含60°的特殊菱形;△AOB是底角为30°的等腰三角形。

②一个动点速度是参数字母。

③探究相似三角形时,按对应角不同分类讨论;先画图,再探究。

④通过相似三角形过度,转化相似比得出方程。

⑤利用a、t范围,运用不等式求出a、t的值。

①观察图形构造特征适当割补表示面积②动点按到拐点时间分段分类③画出矩形必备条件的图形探究其存在性①直角梯形是特殊的(一底角是45°)②点动带动线动③线动中的特殊性(两个交点D、E是定点;动线段PF长度是定值,PF=OA)④通过相似三角形过度,转化相似比得出方程。

⑤探究等腰三角形时,先画图,再探究(按边相等分类讨论)近几年共同点:①特殊四边形为背景;②点动带线动得出动三角形;③探究动三角形问题(相似、等腰三角形、面积函数关系式);④求直线、抛物线解析式;⑤探究存在性问题时,先画出图形,再根据图形性质探究答案。

中考数学最值问题

中考数学最值问题

中考数学最值问题
中考数学中的最值问题是指在给定的条件下,求某个函数或一组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以下是一些解决中考数学最值问题的常见方法:
1. 建立函数:首先要明确问题中涉及的数学模型或函数关系。

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将要求解的问题通过数学函数进行建模,可以是线性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等。

2. 求导/导数法:如果函数为可导函数,可以通过对函数求导,找到其导数为零的点(极值点)。

然后,根据导数的符号变化确定最值点。

如果没有导数,可以使用手工绘制函数曲线或制作函数表格的方法,来寻找最值点。

3. 求平均值法:当要求的是一组数的最值时,可以通过求这组数的平均值,并将其与其他给定条件进行比较,找到最大或最小值。

4. 极值点法:对于一个函数或一组数的最值问题,可以通过找到函数或数列的极值点来求解最大值或最小值。

极值点是函数或数列中局部最大或最小的点。

5. 比较法:在给定条件下,将题目中的变量与已知的观察值进行比较,找到最大或最小的观察值,从而确定最值。

- 1 -
6. 间隔法:通过将待求解的变量进行适当的分割或分组,进一步缩小求解范围,从而找到最大或最小值。

对于最值问题,一定要仔细阅读题目,理解给定的条件,根据题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

那么,通过适当的建模和运用上述方法,你就能够在中考数学中解决最值问题了。

- 2 -。

中考数学中的最值问题解法

中考数学中的最值问题解法

中考数学几何最值问题解法在平面几何的动态问题中,当某几何元素在给定条件变动时,求某几何量(如线段的长度、图形的周长或面积、角的度数以及它们的和与差)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称为最值问题。

解决平面几何最值问题的常用的方法有:(1)应用两点间线段最短的公理(含应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求最值;(2)应用垂线段最短的性质求最值;(3)应用轴对称的性质求最值;(4)应用二次函数求最值;(5)应用其它知识求最值。

下面通过近年全国各地中考的实例探讨其解法。

应用两点间线段最短的公理(含应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求最值典型例题:例1. 如图,∠MON=90°,矩形ABCD的顶点A、B分别在边OM,ON上,当B在边ON上运动时,A随之在边OM上运动,矩形ABCD的形状保持不变,其中AB=2,BC=1,运动过程中,点D到点O的最大距离为【】A.21+B.5C.14555 D.52例2.在锐角三角形ABC中,BC=24,∠ABC=45°,BD平分∠ABC,M、N分别是BD、BC上的动点,则CM+MN的最小值是▲。

例3.如图,圆柱底面半径为2cm,高为9cmπ,点A、B分别是圆柱两底面圆周上的点,且A、B在同一母线上,用一棉线从A顺着圆柱侧面绕3圈到B,求棉线最短为▲cm。

练习题:1. 如图,长方体的底面边长分别为2cm和4cm,高为5cm.若一只蚂蚁从P点开始经过4个侧面爬行一圈到达Q点,则蚂蚁爬行的最短路径长为【】A.13cmB.12cmC.10cmD.8cm2.如图,圆柱的底面周长为6cm,AC是底面圆的直径,高BC=6cm,点P是母线BC上一点,且PC=23 BC.一只蚂蚁从A点出发沿着圆柱体的表面爬行到点P的最短距离是【】A、6(4)π+㎝B、5cm C、35㎝D、7cm3.如图所示,在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ABC中,E、F、G分别为AB、AC、BC的中点,点P为线段EF上一个动点,连接BP、GP,则△BPG的周长的最小值是_ ▲.二、应用垂线段最短的性质求最值:典型例题:例1. (2012XX莱芜4分)在△ABC中,AB=AC=5,BC=6.若点P在边AC上移动,则BP的最小值是▲.例2.如图,菱形ABCD中,AB=2,∠A=120°,点P,Q,K分别为线段BC,CD,BD上的任意一点,则PK+QK 的最小值为【】A.1 B.3C.2 D.3+1例3.已知梯形ABCD,AD∥BC,AB⊥BC,AD=1,AB=2,BC=3,问题1:如图1,P为AB边上的一点,以PD,PC为边作平行四边形PCQD,请问对角线PQ,DC的长能否相等,为什么?问题2:如图2,若P为AB边上一点,以PD,PC为边作平行四边形PCQD,请问对角线PQ的长是否存在最小值?如果存在,请求出最小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问题3:若P为AB边上任意一点,延长PD到E,使DE=PD,再以PE,PC为边作平行四边形PCQE,请探究对角线PQ的长是否也存在最小值?如果存在,请求出最小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问题4:如图3,若P为DC边上任意一点,延长PA到E,使AE=nPA(n为常数),以PE、PB为边作平行四边形PBQE,请探究对角线PQ的长是否也存在最小值?如果存在,请求出最小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上运动,当线段AB最短例4.如图,点A的坐标为(-1,0),点B在直线y x时,点B的坐标为【】A.(0,0)B.(21-,21-)C.(22,22-)D.(22-,22-) 例5.如图,在△ABC 中,∠C=90°,AC=BC=4,D 是AB 的中点,点E 、F 分别在AC 、BC 边上运动(点E 不与点A 、C 重合),且保持AE=CF ,连接DE 、DF 、EF .在此运动变化的过程中,有下列结论:①△DF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②四边形CEDF 不可能为正方形;③四边形CEDF 的面积随点E 位置的改变而发生变化;④点C 到线段EF 的最大距离为.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例6.如图,长方形纸片ABCD 中,AB=8cm ,AD=6cm ,按下列步骤进行裁剪和拼图:第一步:如图①,在线段AD 上任意取一点E ,沿EB ,EC 剪下一个三角形纸片EBC(余下部分不再使用); 第二步:如图②,沿三角形EBC 的中位线GH 将纸片剪成两部分,并在线段GH 上任意取一点M ,线段BC 上任意取一点N ,沿MN 将梯形纸片GBCH 剪成两部分;第三步:如图③,将MN 左侧纸片绕G 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180°,使线段GB 与GE 重合,将MN 右侧纸片绕H 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180°,使线段HC 与HE 重合,拼成一个与三角形纸片EBC 面积相等的四边形纸片.(注:裁剪和拼图过程均无缝且不重叠)则拼成的这个四边形纸片的周长的最小值为▲cm,最大值为▲cm.例8. 如图,△ABC中,∠BAC=60°,∠ABC=45°,AB=22,D是线段BC上的一个动点,以AD为直径画⊙O分别交AB,AC于E,F,连接EF,则线段EF长度的最小值为▲.例9. 如图所示,在菱形ABCD中,AB=4,∠BAD=120°,△AEF为正三角形,点E、F分别在菱形的边BC.CD 上滑动,且E、F不与B.C.D重合.(1)证明不论E、F在BC.CD上如何滑动,总有BE=CF;(2)当点E、F在BC.CD上滑动时,分别探讨四边形AECF和△CEF的面积是否发生变化?如果不变,求出这个定值;如果变化,求出最大(或最小)值.例10.在锐角△ABC中,AB=4,BC=5,∠ACB=45°,将△ABC绕点B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得到△A1BC1.(1)如图1,当点C1在线段CA的延长线上时,求∠CC1A1的度数;(2)如图2,连接AA1,CC1.若△ABA1的面积为4,求△CBC1的面积;(3)如图3,点E为线段AB中点,点P是线段AC上的动点,在△ABC绕点B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过程中,点P的对应点是点P1,求线段EP1长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例11. 如图,在△ABC中,点D、E分别在边BC、AC上,连接AD、DE,且∠1=∠B=∠C.(1)由题设条件,请写出三个正确结论:(要求不再添加其他字母和辅助线,找结论过程中添加的字母和辅助线不能出现在结论中,不必证明)答:结论一:;结论二:;结论三:.(2)若∠B=45°,BC=2,当点D在BC上运动时(点D不与B、C重合),①求CE的最大值;②若△ADE是等腰三角形,求此时BD的长.(注意:在第(2)的求解过程中,若有运用(1)中得出的结论,须加以证明)练习题:1. 如图,OP平分∠MON,PA⊥ON于点A,点Q是射线OM上的一个动点,若PA=2,则PQ的最小值为【】A、1B、2C、3D、42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D=AB=CD=2,∠C=60°,M是BC的中点.(1)求证:△MDC是等边三角形;(2)将△MDC绕点M旋转,当MD(即MD′)与AB交于一点E,MC(即MC′)同时与AD交于一点F 时,点E,F和点A构成△AEF.试探究△AEF的周长是否存在最小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如果存在,请计算出△AEF周长的最小值.3.如图,⊙O的半径为2,点O到直线l的距离为3,点P是直线l上的一个动点,PQ切⊙O于点Q,则PQ的最小值为【】A.13B.5C.3 D.24.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90°,AD=4,连接BD,BD⊥CD,∠ADB=∠C.若P是BC边上一动点,则DP长的最小值为▲.5.如图,在Rt△ABC中,∠C=90°,AB=10cm,AC:BC=4:3,点P从点A出发沿AB方向向点B运动,速度为1cm/s,同时点Q从点B出发沿B→C→A方向向点A运动,速度为2cm/s,当一个运动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运动点也随之停止运动.(1)求AC、BC的长;(2)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x(秒),△PBQ的面积为y(cm2),当△PBQ存在时,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X围;(3)当点Q在CA上运动,使PQ⊥AB时,以点B、P、Q为定点的三角形与△ABC是否相似,请说明理由;(4)当x=5秒时,在直线PQ上是否存在一点M,使△BCM得周长最小,若存在,求出最小周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三、应用轴对称的性质求最值:典型例题:例1. 如图,圆柱形玻璃杯高为12cm、底面周长为18cm,在杯内离杯底4cm的点C处有一滴蜂蜜,此时一只蚂蚁正好在杯外壁,离杯上沿4cm与蜂蜜相对的点A处,则蚂蚁到达蜂蜜的最短距离为▲cm.例2. 如图,四边形ABCD中,∠BAD=120°,∠B=∠D=90°,在BC、CD上分别找一点M、N,使△AMN 周长最小时,则∠AMN+∠ANM的度数为【】A.130°B.120°C.110°D.100°例3. 点A、B均在由面积为1的相同小矩形组成的网格的格点上,建立平面直角的值最大的点,Q是y轴上使得QA十QB的值最小的点,坐标系如图所示.若P是x轴上使得PA PB⋅=▲.则OP OQ例4. 如图,正方形ABCD中,AB=4,E是BC的中点,点P是对角线AC上一动点,则PE+PB的最小值为▲.例5.如图,MN为⊙O的直径,A、B是O上的两点,过A作AC⊥MN于点C,过B作BD⊥MN于点D,P 为DC上的任意一点,若MN=20,AC=8,BD=6,则PA+PB的最小值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又∵CM+MN有最小值,∴当CE是点C到直线AB的距离时,CE取最小值。
∵BC= ,∠ABC=45°,∴CE的最小值为 sin450=4。
∴CM+MN的最小值是4。
例3.(2011四川凉山5分)如图,圆柱底面半径为 ,高为 ,点A、B分别是圆柱两底面圆周上的点,且A、B在同一母线上,用一棉线从A顺着圆柱侧面绕3圈到B,求棉线最短为▲ 。
问题4:如图3,若P为DC边上任意一点,延长PA到E,使AE=nPA(n为常数),以PE、PB为边作平行四边形PBQE,请探究对角线PQ的长是否也存在最小值?如果存在,请求出最小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解:问题1:对角线PQ与DC不可能相等。理由如下:
∵四边形PCQD是平行四边形,若对角线PQ、DC相等,则四边形PCQD是矩形,
【答案】 。
【考点】圆柱的展开,勾股定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分析】如图,圆柱展开后可见,棉线最短是三条斜线,第一条斜线与底面圆周长、 高组成直角三角形。由周长公式,底面圆周长为 , 高为 ,根据勾股定理,得斜线长为 ,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棉线最短为 。
例4. (2012四川眉山3分)在△ABC中,AB=5,AC=3,AD是BC边上的中线,则AD的取值范围是
过点A作AQ1⊥DC于点Q1。 ∵∠A=120°,∴∠DA Q1=30°。
又∵AD=AB=2,∴P1Q=AQ1=AD·cos300= 。
综上所述,PK+QK的最小值为 。故选B。
例3.(2012江苏连云港12分)已知梯形ABCD,AD∥BC,AB⊥BC,AD=1,AB=2,BC=3,
问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如图1,P为AB边上的一点,以PD,PC为边作平行四边形PCQD,请问对角线PQ,DC的长能否相等,为什么?
问题2:如图2,若P为AB边上一点,以PD,PC为边作平行四边形PCQD,请问对角线PQ的长是否存在最小值?如果存在,请求出最小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问题3:若P为AB边上任意一点,延长PD到E,使DE=PD,再以PE,PC为边作平行四边形PCQE,请探究对角线PQ的长是否也存在最小值?如果存在,请求出最小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P1K1= P K1,P1K=PK。
由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得P1K+QK>P1Q= P1K1+Q K1= P K1+Q K1。
∴此时的K1就是使PK+QK最小的位置。
(2)点P,Q变动,根据菱形的性质,点P关于BD的对称点P1在AB上,即不论点P在BC上任一点,点P1总在AB上。
因此,根据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所有连线中垂直线段最短的性质,得,当P1Q⊥AB时P1Q最短。
【答案】B。
【考点】菱形的性质,线段中垂线的性质,三角形三边关系,垂直线段的性质,矩形的判定和性质,锐角三角函数定义,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分析】分两步分析:
(1)若点P,Q固定,此时点K的位置:如图,作点P关于BD的对称点P1,连接P1Q,交BD于点K1。
由线段中垂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性质,得
中考数学中的最值问题解法
角函数定义,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分析】如图,在BA上截取BE=BN,连接EM。
∵∠ABC的平分线交AC于点D,∴∠EBM=∠NBM。
在△AME与△AMN中,∵BE=BN ,∠EBM=∠NBM,BM=BM,
∴△BME≌△BMN(SAS)。∴ME=MN。∴CM+MN=CM+ME≥CE。
又∵BC=6,∴在Rt△ABP′和Rt△CBP′中应用勾股定理,得

∴ ,即 ,解得 。
∴ ,即BP的最小值是 。
例2.(2012浙江台州4分)如图,菱形ABCD中,AB=2,∠A=120°,点P,Q,K分别为线段BC,CD,BD上的任 意一点,则PK+QK的最小值为【 】
A.1B. C. 2D. +1
问题2:存在。理由如下:
如图2,在平行四边形PCQD中,设对角线PQ与DC相交于点G,
则G是DC的中点。
过点Q作QH⊥BC,交BC的延长线于H。
∵AD∥BC,∴∠ADC=∠DCH,即∠ADP+∠PDG=∠DCQ+∠QCH。
▲.
【答案】1<AD<4。
【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三边关系。
【分析】延长AD至E,使DE=AD,连接CE.根据SAS证明△ABD≌△ECD,得CE=AB,再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即可求解:
延长AD至E,使DE=AD,连接CE。
∵BD=CD,∠ADB=∠EDC,AD=DE,∴△ABD≌△ECD(SAS)。
∴∠DPC=90°。
∵AD=1,AB=2,BC=3,∴DC=2 。
设PB=x,则AP=2-x,
在Rt△DPC中,PD2+PC2=DC2,即x2+32+(2-x)2+12=8,化简得x2-2x+3=0,
∵△=(-2)2-4×1×3=-8<0,∴方程无解。
∴不存在PB=x,使∠DPC=90°。∴对角线PQ与DC不可能相等。
二、应用垂线段最短的性质求最值:典型例题:例1.(2012山东莱芜4分)在△ABC中,AB=AC=5,BC=6.若点P在边AC上移动,则BP的最小值是▲.
【答案】 。
【考点】动点问题,垂直线段的性质,勾股定理。
【分析】如图,根据垂直线段最短的性质,当BP′⊥AC时,BP取得最小值。
设AP′=x,则由AB=AC=5得CP′=5-x,
2.(2011四川广安3分)如图,圆柱的底面周长为6cm,AC是底面圆的直径,高BC=6cm,点P是母线BC上一点,且PC= BC.一只蚂蚁从A点出发沿着圆柱体的表面爬行到点P的最短距离是【 】
A、 ㎝ B、5cm C、 ㎝ D、7cm
3.(2011广西贵港2分)如图所示,在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ABC中,E、F、G分别为AB、AC、BC的中点,点P为线段EF上一个动点,连接BP、GP,则△BPG的周长的最小值是_ ▲.
∴CE=AB。
在△ACE中,CE-AC<AE<CE+AC,即2<2AD<8。
∴1<AD<4。
练习题:
1. (2011湖北荆门3分)如图,长方体的底面边长分别为2 和4 ,高为5 .若一只蚂蚁从P点开
始经过4个侧面爬行一圈到达Q点,则蚂蚁爬行的最短路径长为【 】
A.13cm B.12cm C.10cm D.8c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