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果斯基与皮亚杰的比较

合集下载

维果斯基的发展观与皮亚杰的发展观的异同点

维果斯基的发展观与皮亚杰的发展观的异同点

维果斯基的发展观与皮亚杰的发展观的异同点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有两个代表人物在我们的考试中非常重要,就是研究认知发展的维果斯基和皮亚杰,我们简单来看看两者的观点,并进行区别比较。

1.维果斯基:维果斯基主要有四个观点。

第一是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观,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和动物不同的高级心理机能。

他进一步探讨了人类心理发展的实质,认为人类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在坏境和教育作用下,从低级心理机能逐步向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过程。

第二,提出心理发展观,即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

第三,提出智力发展内化学说。

最后,着重研究了教学与发展,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思想。

2.皮亚杰:皮亚杰的理论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第一,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富有辩证思想的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理论:认知发展阶段论;第二,描述分体从出生到高中生的智力发展路线;第三,首次将数理逻辑作为刻画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的工具;第四,构造了发生认识论的理论框架。

提出儿童智力发展不仅是渐进的,而且是遵循一定顺序,每个阶段之间是不可逾越的、不可颠倒的,前一阶段总是后一阶段发展的条件。

因此,教育必须遵循这一规律。

3.两者的异同点:(1)相同点①都强调主体的活动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②都强调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不同点①皮亚杰认为个体发展史生物适应的过程强调人的自然本性;维果斯基认为个体发展受社会文化历史因素的制约强调人的社会本性。

②在发展的关键问题上,皮亚杰认为发展的关键在于儿童的独立探索活动,成人的直接教育是不重要的;维果斯基则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环境、教育的质量决定着智力发展的质量。

③在发展是否存在阶段性上,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存在阶段性;维果斯基认为发展是连续的没有绝对的阶段。

④在思维与语言的关系上,皮亚杰认为思维发展决定语言的发展;维果斯基认为语言的发展决定思维的发展。

(3)对教学实践的启示: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启发我们要重视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同时要探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由此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另外还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内化过程。

探究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的文化影响发展观的差异

探究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的文化影响发展观的差异

探究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的文化影响发展观的差异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的文化影响发展观都是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但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

本文将从理论观点、研究重点、文化因素等方面进行比较和探究。

首先,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他认为孩子通过自主探索和建构自己的认识体系,逐渐形成个体的认知结构,并由此发展出逻辑思维能力。

皮亚杰的理论着重研究认知发展阶段的差异,强调儿童经历两种认知状态的转变:先是感知为主导的感知智力阶段,然后是以逻辑思维为主导的操作智力阶段。

他的研究重点在于观察和解释儿童的行为和思维发展的规律。

相比之下,维果斯基的文化影响发展观注重个体和社会文化的互动作用。

维果斯基认为人类的心理发展是在特定社会和文化环境中进行的,个体的认知和行为是受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的。

他提出了“近发展区”和“远发展区”的概念,强调社会化学习和文化工具的重要性。

维果斯基的理论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通过参与和合作社会活动来促进的,文化影响和社会经验对于个体的认知和行为发展具有重要的塑造作用。

其次,在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主要通过实验和观察的方法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和行为发展。

他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儿童个体的认知和行为变化,以及认知结构的建构和转变。

而维果斯基的文化影响发展观强调社会文化因素的重要性,他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社会情境实验和观察等。

他通过观察儿童在不同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的行为与思维变化,来揭示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

另外,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注重个体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而维果斯基的文化影响发展观强调社会文化与个体的相互作用。

在文化因素的影响上,皮亚杰将重点放在个体与物理世界的关系上,他认为个体通过自主探索和适应环境,逐渐建构出自己的认知结构。

而维果斯基认为文化经验和社会互动对个体认知和行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他强调了语言和符号系统在认知和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比较与分析皮亚杰的情感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发展观

比较与分析皮亚杰的情感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发展观

比较与分析皮亚杰的情感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发展观1. 引言在心理学领域,情感和社会文化发展是两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皮亚杰的情感发展理论和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发展观是两种经典的理论,本文将对这两种理论进行比较和分析。

2. 皮亚杰的情感发展理论皮亚杰的情感发展理论认为,情感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他认为情感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出生前期,从出生到三个月,三个月到八个月,和八个月后。

在这四个阶段中,个体逐渐学会了识别和表达情感,并且从中获得了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

皮亚杰的理论强调了情感和认知之间的相互关系。

他认为,情感的发展不仅仅是生理和情感体验的变化,更是个体对周围世界的了解和认知的变化。

他的实验研究主要集中在观察婴儿的行为反应和情感表达,以及他们对不同情境的情感反应。

3.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发展观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发展观认为,个体的发展是在社会文化环境的支持下进行的。

他认为,社会互动和文化传统对个体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参与社会文化活动,逐渐获取了对自身和他人的认知能力。

维果斯基的理论强调了语言和文化的作用。

他认为,语言是文化传统的核心,通过语言的得和使用,个体能够获得各种文化观念和认知能力。

他的实验研究主要集中在观察儿童在社会互动中的表现,以及他们对语言和文化的理解。

4. 比较与分析虽然皮亚杰的情感发展理论和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发展观都关注个体的发展,但在一些关键点上存在差异。

首先,皮亚杰的理论主要关注个体的情感和认知发展,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内在因素。

而维果斯基的理论则更强调社会互动和文化传统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是社会环境的结果。

其次,在研究方法上两者也有差异。

皮亚杰通过观察婴儿的行为反应和情感表达,重点关注婴儿对不同情境的反应。

而维果斯基则更注重将儿童置于社会互动的环境中进行观察,关注他们在社会互动中的表现和对语言文化的得。

最后,两种理论都强调了情感和认知之间的相互关系,但侧重点不同。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理论比较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理论比较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理论比较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理论比较皮亚杰理论:皮亚杰于1918年在纳沙特尔大学获得自然博士学位。

对生物学、哲学和逻辑学有兴趣。

在研究了生物学和认识论后,发现在认识论和生物学之间有一条可以连接起来的纽带——心理学。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一认知发展的基本过程皮亚杰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图式(schema,在他后期著作中用scheme一词)。

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我们可以把图式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

在皮亚杰看来,图式可以说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

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受三个基本过程影响的:同化、顺化和平衡。

1、同化(assimilation):同化原本是一个生物学的概念,它是指有机体把外部要素整合进自己结构中去的过程。

在认知发展理论中,同化是指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的过程。

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到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就像消化系统将营养物吸收一样。

所以,在皮亚杰看来,心理同生理一样,也有吸收外界刺激并使之成为自身的一部分的过程。

所不同的只是涉及的变化不是生理性的,而是机能性的。

随着个体认知的发展,同化经历下列三种形式:⑴再现性同化,即基于儿童对出现的某一刺激作出相同的重复反应;⑵再认性同化,即基于儿童辨别物体之间差异借以作出不同反应的能力。

它在再生性同化基础上出现并有助于向更复杂的同化形式发展;⑶概括性同化,即基于儿童知觉物体之间的相似性并把它们归于不同类别的能力。

2.顺化(accommodation):顺化是指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

顺化是与同化伴随而行的。

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这就是顺化的过程。

可见就本质而言,同化主要是指个体对环境的作用;顺化主要是指环境对个体的作用。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儿童游戏理论异同探讨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儿童游戏理论异同探讨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儿童游戏理论异同探讨概要:皮亚杰认为发展制约着游戏,维果茨基认为游戏创造着发展。

笔者的观点是,两者的观点都有失偏颇,过于极端。

皮亚杰低估了游戏的作用,儿童的认知发展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儿童的游戏水平,如当幼儿没有拥有足够的表象时,是很难进行象征性游戏的。

而维果茨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高估了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现在我们倡导教学的游戏化,但游戏却永远不能完全替代教育活动。

不管哪种类型的游戏,都有儿童自主决定、伴随着欢愉的特点。

虽然皮亚杰用“同化”来说明游戏的本质,但其实是强调个体由于认知结构的不成熟,无法在现实生活中满足某种需求,就通过游戏的方式来进行自我愿望的实现。

其次,维果茨基也认为游戏的实质就是愿望的满足,这种愿望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概括化的情感倾向,是由于外在的因素或自身知识、能力不能得到及时的满足,就通过游戏的方式,这种虚构的方式来得到满足。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主张游戏的“享乐说”。

即游戏并不是为了某种外在功利的目的,而是以自身的快乐、满足为目的。

这种观点打破了认为游戏是幼儿对成人生活的练习,模仿,通过游戏获得生活的必需技能等观点,而更多看到游戏的积极面,即幼儿为了满足自身需求,主动自发的行为。

(一)游戏不是儿童的本能虽然他们认为游戏的本质是满足自我的需要,但这种需要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在皮亚杰和维果茨基之前,很多教育家都把游戏作为一种本能,如福禄贝尔认为游戏是幼儿内部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

席勒将游戏看作是对剩余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把幼儿游戏的动力归结为剩余精力的发泄和运用。

德国心理学家格鲁斯认为,游戏是对未来生活需要的活动的准备,是本能的练习或训练。

这些观点都属于“本能论”的观点。

而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反对把游戏作为儿童的一种本能。

皮亚杰认为游戏是随着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而发展的,在婴儿出生时只存在遗传图式,主客体一片混乱,根本不存在游戏,而游戏的出现是以一定的动作能力和心理发展水平为前提。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的异同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的异同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的异同_皮亚杰与维果茨基在考试中是常考的考点,经常以单选、多选以及判断、填空题的形式考查,但是对于二者的理论,在考查到稍微有点复杂度的题目时,我们容易出错,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总结下二者理论的异同。

1、相同点:他们的理论有三个主要的内容是相同的:即挑战、准备以及社会交流的重要性。

(1)挑战:从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挑战性任务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性:儿童从最近发展区内的任务中受益最多。

在皮亚杰的理论中,挑战以更隐蔽的形式出现,儿童只有在遇到用现有图式不能充分理解的现象时也就是产生认知失衡状态,才能发展更复杂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过程。

(2)准备:从皮亚杰的观点看,儿童只有在他们可以把新事物同化到现有图式中时才可能顺应新事物;他们必须在“新”“老”认知结构之间有重叠的内容。

另外,皮亚杰认为只有当儿童进入能够恰当处理经验以及对经验用概念进行思维的阶段,才能从经验中学习。

维果茨基也认为,儿童在一定时候可以完成的任务受于一定的限制。

随着儿童获得一些能力,另外一些稍微高级的能力以初始形式出现(它们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并且可以在成人的帮助和指导下得到培养。

(3)社会交流在皮亚杰看来,儿童周围生活中的人可以向儿童提供一些信息和意见。

而他们创造了儿童认知失衡,并且还培养了儿童更强的观点采择能力。

例如。

当年幼儿童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他们逐渐开始认识到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观点,但是这些不同的观点可能都是正确的,于是儿童开始摆脱前运算的自我中心性。

在维果茨基看来,社会交流为思维过程提供了基础:儿童内化了自己与人交流时的思维过程,直到最后他们可以独立地应用这些过程。

另外,从定义上来看,在最近发展区内的任务,只有在他人的帮助下才可以完成。

2、不同点:下面的四个问题是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在认识发展特征上观点的主要差异。

(1)认知发展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语言?皮亚杰或许低估了语言的重要性,因为儿童不仅通过自己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且也通过学习他人怎样解释现象和事件来获得对现象和事件更复杂的理解。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的理论、比较及贡献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的理论、比较及贡献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的理论及对照目录一、皮亚杰的理论1. 认知发展理论2. 建构主义理论二、维果斯基的理论1. 认知发展理论2. 建构主义理论三、皮亚杰理论的与维果斯基的理论对照四、两种理论的现实意义一、皮亚杰的理论1. 认知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实现意义建构,用图式、同化、顺应、平衡来解释发展过程。

2. 发展阶段论:①感知运动阶段(0~2 岁):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

②前运算阶段(2~7 岁):儿童进入智慧发展阶段思维已表现符号性特点,其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等。

③具体运算阶段 (7~11 岁):儿童具有明显符号性、逻辑性,能进行简单逻辑推演,克服思维自我性等,但思维仍局限于具体事物及经验缺乏抽象性。

④形式运算阶段(1l~15 岁):儿童总体思维特点能够提检验假设、能监控内省自思,思维具抽象性、逆补偿等。

3. 影响发展因素: ①成熟:指机体特别神经系统以及内泌系统成熟。

②经验:物理经验(通过简单的抽象活动而获得的直接经验) 和数理逻辑经验 (主体自身动作协调的经验) 。

③社会环境:指社会互动和社会传递,主要是指他人与儿童之间的社会交往和教育的影响作用。

其中,儿童自身的主动性是其获得社会经验的重要前提。

④平衡化: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自我调节发展决定因素。

皮亚杰是认知发展领域里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也是建构主义最重要的奠基人。

他所创立的关于学习者认知发展的理论被称为发生认识论,其核心就是研究人的一生中自然逻辑的发展过程。

“要充分解释学习是什么,则必须首先解释个体学习者是怎样进行建构和创造的,而不仅仅是怎样重复和复制的。

”皮亚杰认为,学习者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

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中最基本的观点是,人的智能和生物有机体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有组织的系统,而且都在不断地与环境发生互动。

维果斯基与皮亚杰的比较

维果斯基与皮亚杰的比较

维果斯基与皮亚杰的比较文旅学院-学科教学(历史)-宁凯飞维果斯基与皮亚杰都是20 世纪对教育学和心理学产生影响的两位巨人。

但由于其理论建立的哲学背景不同、接受的文化教育不同及两人的研究方法不同, 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学术道路和学术思想。

一、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斯基主要采用历史观点,在社会环境中考察儿童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这一观点强调了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的影响因素,尤其重视语言在这一思维内化过程中所起的突出作用。

此外,维果斯基所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拓展了对学生能力的认识,指出教师和成人在儿童认知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这一观念对当前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人是建构外部世界只是的能动主体,而非被动的接受者,因此人类智慧的源泉应是主体对客体的动作,也就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

从这个角度出发,皮亚杰创立的“发生认识论”,主要研究认识如何发生或起源乃至逐渐发展的问题。

按照皮亚杰的观点,个体是凭借认识结构(或图示),通过适应(同化与顺应)和组织这两种机能,才逐渐认识外界事物、适应外界环境,实现认知的发展。

而在认知发展阶段中,个体主要经历了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这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大致的对应一定的年龄范围,而且每个阶段都以行为的质变为特征。

三、维果斯基与皮亚杰的相同点:1.理论来源上的共同背景。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除了哲学上的背景有较大的差异外,在心理学背景上则有许多共同性。

他们都偏爱机能主义。

皮亚杰毕生坚持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并认为科学思想也是生物适应的高级形式,这无疑体现出他的机能主义背景。

维果茨基更是把他的理论的研究对象规定为“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过程”。

正如布鲁纳所说的那样:“维果茨基的观点从表面上可以称作机能主义或工具主义,或者有点类似於意动心理学。

看一下维果茨基在世界心理学中的地位,他实际上超越了杜威—詹姆斯的机能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果斯基与皮亚杰的比较文旅学院-学科教学(历史)-宁凯飞维果斯基与皮亚杰都是20 世纪对教育学和心理学产生影响的两位巨人。

但由于其理论建立的哲学背景不同、接受的文化教育不同及两人的研究方法不同, 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学术道路和学术思想。

一、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斯基主要采用历史观点,在社会环境中考察儿童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这一观点强调了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的影响因素,尤其重视语言在这一思维内化过程中所起的突出作用。

此外,维果斯基所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拓展了对学生能力的认识,指出教师和成人在儿童认知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这一观念对当前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人是建构外部世界只是的能动主体,而非被动的接受者,因此人类智慧的源泉应是主体对客体的动作,也就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

从这个角度出发,皮亚杰创立的“发生认识论”,主要研究认识如何发生或起源乃至逐渐发展的问题。

按照皮亚杰的观点,个体是凭借认识结构(或图示),通过适应(同化与顺应)和组织这两种机能,才逐渐认识外界事物、适应外界环境,实现认知的发展。

而在认知发展阶段中,个体主要经历了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这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大致的对应一定的年龄范围,而且每个阶段都以行为的质变为特征。

三、维果斯基与皮亚杰的相同点:1.理论来源上的共同背景。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除了哲学上的背景有较大的差异外,在心理学背景上则有许多共同性。

他们都偏爱机能主义。

皮亚杰毕生坚持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并认为科学思想也是生物适应的高级形式,这无疑体现出他的机能主义背景。

维果茨基更是把他的理论的研究对象规定为“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过程”。

正如布鲁纳所说的那样:“维果茨基的观点从表面上可以称作机能主义或工具主义,或者有点类似於意动心理学。

看一下维果茨基在世界心理学中的地位,他实际上超越了杜威—詹姆斯的机能主义。

”另外,他们俩都共同偏爱格式塔心理学并寻找各自的超越途径。

皮亚杰对格式塔心理学一向评价很高,誉之为“最引人注目的”、“很有启发性的”等等。

他曾多次表示,如果他早一点遇到格式塔心理学,他可能会成为他们阵营中的一员。

维果茨基把格式塔心理学归於“描述心理学”的范畴,认为它是“现代心理学极重要的派别”,它强调整体的意义及其自身的特性。

2.大视野的发展观。

维果茨基与皮亚杰理论都以儿童为中心,这对心理学家来说是饶有趣味的。

皮亚杰为了解决“传统认识论问题”——即只顾到高级水平的认识或认识的某些最後结果——而追溯认识本身的起源(认识在儿童心理学和生物学方面的开端)。

所以他的认识论是一种“发展的”认识论。

他们都试图探讨儿童心理机能的构造;都相信发展过程中认知的质的变化;都希望解释成熟的理性知识和科学思维的发展,都采纳发展的辩证法;发展是一个动力学过程。

3.“动作”概念的重要性。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把动作或活动作为儿童发展的出发点。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为了认识客体,儿童必须对它们施加动作(如移动、连接、组合、拆散及再集拢它们),从而改变它们。

皮亚杰还精细地分析了动作的构成。

他把动作分为个别动作和协调动作两大类型,特别是揭示了协调的动作对於建构逻辑数学结构的意义。

维果茨基以相似的方式揭示了儿童高级心理机能“由外部向内部的转化,由社会机能向个体机能的转化”过程。

这样,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就从根本上颠倒了心理学中传统的“心灵主义”关於“思维优於动作”的假定。

4.研究方法上的趋同性。

皮亚杰的“临床法”贯穿著研究者与儿童之间的会谈或谈话,因而这种方法也可以称之为“基於语言的测验”。

它至少有三个特点:它是一种让儿童说话,注意儿童思想展开的方式的“观察法”;它是一种“提问”的艺术;它要求对收集的材料进行“精心的阐明”。

而“最近发展区”,是维果茨基描述儿童从在成人帮助下能做一些事情到自己独立做事情的发展阶段,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真实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与其他儿童合作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四、维果茨基与皮亚杰理论之间的差别或对立1. 哲学背景的对比:康德“认识论”与狄尔太“人文科学”文化历史方法维果茨基与皮亚杰在哲学背景上形成鲜明的对比。

皮亚杰理论具有“康德主义”特徵,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不仅就其整个理论框架是康德式的,而且它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康德意义上的概念或“范畴”的发生和发展。

这样,皮亚杰更多地是关心对於知识的有效性是普通的过程——像客体、时间和空间、因果性、必然性等——的发展。

此外,皮亚杰还受到实证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强调科学的“因果解释”,也强调心理学的自然科学性质。

维果茨基在哲学上除了受到斯宾诺莎的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影响之外,特别是在对心理学学科性质的理解上,还受到狄尔太以历史和文化为基础的“人文科学”观念的影响。

他更多地致力於“心理—社会—历史”的发生及其解释,形成了他特有的关於心理的文化历史的、符号学的和意义论的研究取向。

2. 两种发展观的对立:“从外到内”与“从内到外”维果茨基确实经常说到儿童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由外部向内部的转化,由社会机能向个性机能的转化”。

并认为“在这里心理学第一次提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关於外部与内部心理机能的相互关系问题”。

就皮亚杰来说,把他的发展观说成是“从内到外”建构。

皮亚杰不是要否认环境对心理发生的影响,但他提出了对发展中环境的作用进行重新评价的问题。

对皮亚杰来说,发展是一个像阶段在生物进化过程,是一个连续的“事件”。

而对维果茨基来说,发展是人的富有意义的概括化。

3. 认知起源上的分野:“自发动作”与“中介动作”维果茨基与皮亚杰都把动作或活动作为儿童发展的出发点。

但是,他们对动作的性质的理解大为不同。

对於皮亚杰来说,动作似乎是发生在自然环境中的一种“自然事件”或自发性事件。

维果茨基对动作性质的理解完全不同於皮亚杰。

他的动作概念是由社会—文化—历史所构造的一种有意义的动作。

他称之为“符号动作”,“中介性的社会活动”,或有时直接就称“中介活动”。

维果茨基说,他的理论体系中有三个“基本概念”:“高级心理机能”、“行为的文化发展”和“掌握自身的行为过程”。

4.研究方法的差异皮亚杰一是创建了实验法, 用丰富多彩的物理和化学小实验, 向被试示范或让被试实验操作以揭示其原理来研究儿童的思维或智力发展, 这些实验被称为“皮亚杰作业”,如“液体守恒”、“空间守恒”、“三座山”和“投影实验”等。

二是采用谈话法, 皮亚杰使用纯语言的如询问儿童看到了什么,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也使用半语言半实际的如给儿童举出河流、机器等的运动, 询问儿童运动是什么;还使用实验操作,用儿童而非成人的观点与语言探索问题背后的实质。

三是采用观察法, 皮亚杰强调从整体上研究儿童,在自然状态下观察儿童的行为,开辟了自然主义观察的先河,成为后来者效仿的典范。

四是引入数理逻辑分析法, 皮氏把数理逻辑引入心理学研究中, 并使之成为分析儿童智力水平的有效工具, 堪称具体研究技术的一大创举。

维果斯基一是采用了观察与实验法, 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其理论, 如“最近发展区”就是建立在大量实验基础之上得出的; 二是双重刺激法, 即意识行为是对外部刺激的应答性反射和从属于这种变化了的环境的反射共同组成系统, 并依次提出了“有指导的情况下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运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即“最近发展区”。

另外,维氏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因果发生法研究儿童概念的发生与发展,得到学术界的认可。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在研究方法上都有着局限性。

皮亚杰的主要理论缺陷在于: 一是沿袭机能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把“适应”、“同化”、“顺化”、“平衡”生物学引入发生认识论,作为反映心理本质的基本概念; 二是哲学观点带有片面性, 皮亚杰重视辩证法但反对“反映论;维果斯基研究方法的局限性表现在:过分强调两种心理机能的区别, 将自然过程与文化历史过程对立,二是过分强调教学对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过分夸大了教学的作用, 轻视儿童发展的主动性与心理发展的内部规律性。

五、综合述评:总之, 皮亚杰属于认知观点,将学习者心理发展看成是受内部力量驱使的、由内在逻辑支配的过程, 强调发展更多地要依靠个人的选择和认知。

维果斯基属于社会观点, 强调社会文化在学习者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的学术思想都如同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有待于后来者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与开掘,他们在心理学研究领域树立的丰碑, 都将在21世纪的心理学研究中指引着后来者继续前进。

参考文献:[ 1 ] 龚浩然 . 维果茨基及对现代心理学的贡献- 从纪念维果斯基诞辰 100 周年国际会议说起[ J ].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 4).[ 2 ] 宛容, 兰文杰 . 皮亚杰、埃里克森、西尔斯的心理发展理论探讨[ J ].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0, ( 1).[ 3 ] 张建卫, 刘玉新 . 皮亚杰发展心理研究方法体系之初探[ J ]. 东北师大学报 ( 哲社版) , 1998, ( 5).[ 4 ] 余震球, ( 译). 维果斯基教育论着选[ M ].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5 ] 潘绍典 . 维果茨基论儿童言语的发生和发展, 心理学探新, 2000, ( 2).[ 6 ] [ 瑞士 ] 让 . 皮亚杰 . 儿童的语言和思维[ M ]. 文化教育出版社, 1980.[ 7 ] 陈英和 . 认知发展心理学[ M ].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7.[ 8 ] 张建卫, 刘玉新 . 维果茨基发展心理研究方法体系之初探[ J ]. 东北师大学报 ( 哲社版) , 1999, (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