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六单元测试习题及答案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达标测试卷B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达标测试卷B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以文为诗,就是把古文的章法和句法应用于诗歌创作之中,但凡古文中能用到的内容和形式均可用于诗歌之中,使诗歌具有散文的容量和气势。
阎琦先生在《韩诗论稿》中说道:“所谓以文为诗,主要指诗多赋体(叙事体)、好直说、以古文章法句法为诗,诗兼有散文体裁。
”阎先生指出用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作诗,会使诗歌中包含散文体裁,也就是便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看起来具有“散文化”倾向。
大致说来,韩愈诗歌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盛唐,无论是题材、形式都已经非常完善。
在诗歌创作方面,只有变通,才能继续将诗歌艺术发扬光大。
韩愈等晚辈诗人就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创作传统诗歌的同时,他们尝试摆既盛唐诗歌的束缚,在诗歌创作中尝试改变盛唐诗歌整齐、工整的形式,并加入跳跃和闪烁的元素,使诗歌的语言改变整齐划一的局面,以古文的章法和句法为诗,改变诗歌的艺术效果,使诗句可长可短。
形成错落之美。
后人在提到韩愈诗歌特点的时候多提到其诗歌的奇崛和怪异,而简短而又近古的诗歌多被忽视,因为在唐代,大多数诗歌在格律和韵律方面有较高的要求,而周古文的章法和句法为诗,和传统诗歌创作不符,有悖于主流诗风。
在韩愈诗歌创作尚未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这类诗歌难免会被人误解,甚至被人否认,认为不是诗歌而近于文,而这恰恰是韩愈在盛唐诗歌的基础上对诗歌创作的开拓和创新。
正是早期的这种尝试性的创作为其诗风的形成和后期的大力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果说用长短句是尝试着用写文的办法来写诗,那么用散文的谋篇布局来写诗便是对诗歌大刀阔斧的改革了。
韩愈在诗歌创作中,把散文的谋篇布局、起承转合的气势运用得淋漓尽致,把散文描述事物的手法、描绘人物的功能以及栩栩如生的状物的笔法也应用于诗歌创作之中。
统编(2019)高一语文下册必修第六单元试题(含答案)

统编(2019)高一语文下册必修第六单元试题一、文本阅读(3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15分)西厢记妙词通戏语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①,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
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
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
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
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
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
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
”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
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
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
”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
”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
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呢。
”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
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
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
”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
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馀香满口。
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
”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
我告诉舅舅舅母去。
”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第六单元练习卷(含答案)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第六单元练习卷一.选择题(共3小题)1.下列句子中的“然”字意义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②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③成然.之④然.睹促织,隐中胸怀⑤冥搜未已,一癞头蟆猝然.跃去⑥然.后得一夕安寝⑦芙渠则不然.⑧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A.①②④/③⑤/⑥⑦/⑧B.①⑦/②④/③/⑤/⑥⑧C.①②⑤/③/④/⑥⑦⑧D.①②④/③/⑤/⑥⑦⑧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C.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诃成D.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3.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操.童子业.(从事……行业)抢.呼欲绝(碰撞)俾.入邑庠(使)细疏.其能(梳理)B.久不售.(卖)虫集.冠上(聚集)业根..(罪恶)又劣弱不中于款.(款式、规格)C.蹑迹披.求(拨开)掭.以尖草(撩拨)冥.搜未已(深)直龁.敌领(咬)D.抚军亦厚赉.成(赏赐)无毫发爽.(差错)掇.置笼中(拾取)径造.庐访成(建造)二.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本一:地洞卡夫卡我造好了一个地洞,似乎还满不错。
离洞口约千把步远的地方,有一处上面覆盖着一层可移动的苔藓,那才是通往洞内的真正入口处。
在盖着苔藓的那个幽暗的地方,正是我的致命之所在。
我经常梦见野兽用鼻子在地洞口贪婪地来回嗅个不停,也许有人会认为,我可以把洞口堵死,上面覆以一层薄薄的硬土,下面填上松软的浮土,这样我就用不着费多大气力,每次进出,只要挖一次洞口就行了。
但那是不可能的事。
为了防备万一,我必须具备随时一跃而出的可能性,为了谨慎行事,我必须做好随时能够冲出去的准备。
我安安稳稳地住在我的地洞的最里层,与此同时,敌人可能从某个地方慢慢地、悄悄地往里钻穿洞壁,向我逼近。
我在自己的地洞,自有谙熟所有途径和方向的长处,盗贼会很容易地成为我的牺牲品和美餐。
高一(下)语文第六单元同步练习测试题a及部分答案

高一(下)语文第六单元同步练习测试题一、选择题(共30分,每题3 分)1 •选出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
(A 江宁之龙蟠(f oi )B 殆所谓不善养生而草 菅其命者哉(ji an )C 迨画菡萏成花(hen den )D 五人之月豆d Ou 2、下列加点词,与“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中“上”用法不相 同的一项是( B )。
A.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B.妣,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3、下面加点词语用法同现代汉语用法相比较, 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B )①约为婚姻 ②吴之民方痛心焉 ③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 变④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⑤令五人者保其首领.⑥吾社之 行为士先者⑦沛公居山东时A.④⑥⑦相同,其他都不相同。
B.全都不相同。
C.①②④⑤⑥不相同,③⑦相同。
D.②③⑤⑥不同,其他 相同。
,这里的“于”与下面哪些句子中的“于”)B.立石于其门5、与“几寒乎?欲食乎? ”中的“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群葩当令时(p a ) 亻累然(I e ) 以欹为美(x 》 亦曷故哉h e 4、“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字含义相同?( D A.请于当道C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D.不能容于远近(D )'A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B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C.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D •欲安所归乎6、 下面加点的“之”与“待圣人之出”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 组是(B )①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②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③且立石于 其墓之门 ④夫五人之死 ⑤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⑥独五人之白敫 白敫,何也 ⑦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⑧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⑨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⑩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O 佯狂不知所之者 A.①②④⑥⑦⑧ B. ①④⑥⑦⑨ C.①③⑤⑨⑩①1 D. ②④⑤⑥⑧7、 选出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
173-(人教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年级下册册第六单元测试试卷(含答案)

加油!有志者事竟成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 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第六单元测试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国酒的历史源远流长。
在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有尊、高脚杯、小壶等陶器,都是用来酿酒或饮酒的。
西周时设有“酒正”、“酒人”,掌管有关酿酒和酒令等相关事务。
到了汉代,酿酒业得到进一步发展,“饮酒之风”盛行,形成独特的酒文化。
在汉代,饮酒大量被认为是豪爽的行为。
光武帝时的马武为人嗜酒,阔达敢言,经常醉倒在皇帝面前。
酿酒业有巨大的利益,国家对其实行官营政策。
武帝太初三年春二月,实行官府酒类专卖制度。
当时酒是必需品,实行官营后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高一语文下期第六单元测试题

高一语文下期第六单元测试题姓名:得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槁暴.(pù)靛.青(diàn)孝悌.(tì)生.非异也(xìnɡ)B.庠.序(yínɡ)径.流(jìnɡ)曳.兵(yè)金石可镂.(lóu)C.比.及(bì)喟.然(kuì)跬.步(kuí)狗彘之畜.(xù)D.哂.笑(shěn)参.省(cān)数.罟(cù)千乘.之国(chénɡ)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没有错误的一项是()①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与:赞成。
②有国.有家.者国:天子的土地叫“国”;家:诸侯的封地叫“家”。
③河内凶.凶:灾荒、荒年。
④邻国之民不加.少加:增加、增多。
⑤金就.砺则利就:靠近、接近。
⑥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旋:掉转。
⑦为国之礼,其言不让.让:责备。
⑧子路率尔..而对曰率尔:坦率、直率。
A.①③⑤⑦B.②④⑦⑧C.①②③⑧D.①③⑤⑥4.选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①少仲尼之闻。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③风乎舞雩,咏而归。
④填然鼓之。
⑤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⑥既来之,则安之。
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⑧轻伯夷之义。
⑨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A.①⑧/②③④/⑤⑦/⑥⑨B.①②/③④⑤/⑦⑧/⑥⑨C.①③/②④⑤/⑦⑨/⑥⑧D.①⑧/②③④/⑤⑥⑦/⑨5.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如果让我来治理这个国家,等到过了三年,可以让这个国家的百姓富足。
B.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这和把人刺伤并且置他于死地有什么区别呢?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我将长久地被修养很高、明白事理的人所耻笑。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达标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达标检测试卷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一、基础题(2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部《水浒传》,_________近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滥用笔墨。
有时用笔极为简省,譬如“武松打虎”那一段,作者写景阳冈上的山神庙,着“破落”二字,便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至的景象。
待武松走上冈子时,又这样写道:“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
”真是令人_________。
金圣叹难怪读到这里,不由得写了这么一句:“我当此时,便没虎来也要大哭。
”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_________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
”一个“紧”字,境界全出,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当之无愧。
( )看作者写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
鼻上一拳,“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
眼眶际眉梢又一拳,“打得眼梭缝裂,乌珠进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
第三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
从味觉写,从视觉写,从听觉写,作了一大串形容,使读者深为鲁智深伸张正义、惩罚恶人时那_________劲儿所感染。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金圣叹难怪读到这里,由不得写了这么一句:“我当此时,便没虎来也要大哭。
”B.难怪金圣叹读到这里,由不得写了这么一句:“我当此时,虎不来也要大哭。
”C.金圣叹难怪读到这里,由不得写了这么一句:“我当此时,虎不来也要大哭。
”D.难怪金圣叹读到这里,不由得写了这么一句:“我当此时,便没虎来也要大哭。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有时用繁笔也用得好。
同一部《水浒传》不只是简练。
B.以上是说用简笔用得好。
同一部《水浒传》有时却又不避其繁。
C.同一部《水浒传》有时却又不避其繁。
高一新课程下学期语文单元六及答案

高中学生学科素质训练新课程高一下学期语文单元六1、下列加点词注音正确的一组是()A.尘泥渗漉(shèn)以欹为美(qí)B.令人长号(háo) 徂徕如画(jú)C.旧时栏楯(dùn) 忠义暴于朝廷(pù)D.逡巡畏义(qūn) 抶而仆之(chì)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敛赀财以送其行B.苍山负雪,明烛天南C.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D.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3、下列加点词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某所,而母立于兹A.吾儿,久不见若影迨诸父异爨B.比去,以手阖门日影反照,室始洞然C.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后五年,吾妻来归D.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3、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一日,大母过余曰A.轩东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借书满架,偃仰而啸B.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千里之行,始于足下C.余始循以入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D.今以钟磬置水中4、下列句子中加词语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去今之墓而葬焉②人皆得以隶使之③吾社之行为士先者④安能屈豪杰之流⑤吾得兄事之⑥沛公军霸上⑦项伯杀人,臣活之⑧亦以明死生之大⑨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⑩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A.①②③/④⑧/⑤⑥⑨⑩/⑦B.①⑥/②⑤/③⑧/④⑦⑩/⑨C.①②⑤⑥⑨⑩/③⑧/⑦D.①⑥/②⑤⑩/③⑧/④⑦/⑨5、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戊申晦,五鼓“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B.秦山之阳,汶水西流“阳”,山的南面。
C.在丁卯三月之望“望”即“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日D.吾妻归宁“归”指女子出嫁6、下列句子中的介词结构译成现代汉语时都不能提前的一组是()A.悉埋于此钩党之捕遍于天下B.皆不可限以时月覆其盾于地C.使吾勇于就死也请于当道D.具告以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8、列句子不属定语后置的一项是()A.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C.石之铿然有声音,所在皆是也D.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9、列句子不属被动句的一项是()A.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B.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C.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D.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10、下列加点词与例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例:停车坐爱枫林晚A.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B.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C.王曰:“何坐?”曰:“坐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六单元测试习题及答案一、选择习题(每小习题3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 )A、句读(du) 经传(chuán) 囷囷(qūn) 极妍(yán)B、辘辘(lù) 辇来(niǎn) 参差(cēn cī) 勖尔植(xù)C、谬赏(miù) 浚其泉源(jùn) 珠砾(shu) 剽掠(piǎo)D、黜(chù)恶直栏横槛(kǎn) 逦迤(lǐyǐ) 长人者(zhǎng)2、下列各句中的“师”的词义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吾从而师之②吾师道也③师道之不复④则耻师焉⑤或师焉,或不焉⑥孔子师郯子A、①⑥/ ②⑤/ ③④B、①⑥/ ②/ ③④⑤C、①④⑤/ ②③/ ⑥D、①/ ②⑥/ ③④⑤3、下列语句分类中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1)振之以威怒(2)宏兹九德(3)其闻道也固先乎吾(4)云销雨霁(5)早缫而绪(6)或师焉,或不焉A、(1)(3)B、(2)(4)C、(3)(5)D、(1)(6)4、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B、不抑耗其实而已C、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D、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5、下列各句,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中的“古文”与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的“古文”同义,即先秦两汉散文。
这句话出自韩愈的《师说》。
《师说》抨击了当时士大夫有疑惑而不从师的不良风气,论述了要从师学习的道理。
B、《谏太宗十思疏》作者魏征。
疏是一种文体,指臣下写给皇上的奏章。
这篇文章在形式上是骈体,但是它一反六朝以来骈文内容空泛、无病呻吟的文风,阐述了当国者应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赏罚分明等观点,很有现实针对性。
C、《种树郭橐驼传》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因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
他与韩愈共同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
《种树郭橐驼传》用对比和映衬手法,启发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D、《阿房宫赋》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杜牧。
赋是一种文体,介于散文与韵文之间。
《阿房宫赋》借写阿房宫的兴建与毁灭,揭露了秦朝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
二、默写(15分)6、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7、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闻道有先后,。
9、各抱地势,。
盘盘焉,囷囷焉,,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10、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11、,函谷举,楚人一炬,。
12、呜呼!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13、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三、阅读习题(70分)(一)嗟乎!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中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师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其可怪与欤!14、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理)B、中小学而大遗(丢弃)C、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15、在横线上填上原文中的句子(1)(2)(3)16、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欲人之无惑也难矣(2)师道之不复,可知矣(3)句读之不知(4)择师而教之A、(1)和(2)相同,(3)和(4)相同B、(1)和(2)相同,(3)和(4)不同C、(1)和(2)不同,(3)和(4)不同D、(1)和(2)不同,(3)和(4)相同1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不耻相师(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18、本段中,作者批判了三种错误的态度,分别为(用原文句子回答)(1)(2)(3)19、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本段古今对比,赞美“古之圣人”,批评“今之众人”,指出他们在学习上的态度是不同的。
B、本段既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还论述了从师的原则,还指出学习不要有门户之见。
C、本段重点批判了当时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
D、本段从论证方式上来看,着眼于“破”,从正反两方面逐层批判了“今之众人”,“士大夫之族”和“君子”。
(二)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人,输来其间。
,,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20、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1)杳不知其所之也(2)尽态极妍(3)缦立远观21、在横线上填上相应句子并翻译(1) ,。
(2)翻译:22、找出文中三处比喻句(1)(2)(3)23、对本段文字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整段文字写宫女珍宝众多,表现了宫中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B、“为秦宫人”以上几句写众宫人的来源——从六国掠来。
其中“王子”“皇孙”指的是六国诸侯的儿子、孙子。
C、“明星荧荧……焚椒兰也”,这四个分句用多种修辞手法,写宫中美人之多,在写法上充分体现了“赋”的铺陈特点。
D、宫中珍宝之多,一方面表现出秦王朝统治者穷奢极欲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揭露出他们抢夺劫掠的行径。
(三)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源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24、下列加点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①根不固而求木之长②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③戒奢以俭④必竭诚以待下A、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不同B、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相同C、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不同D、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相同25、(1)“闻”的对象是什么?答:(2)上述句式主要有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26、作者认为,人君应怎么做?(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答:27、从论证方法的角度来赏析,本段至少用了两种方法,它们分别是论证和论证。
这样有什么表达效果?(四)郭橐驼,不知始何名。
病瘘,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
驼闻之曰:“甚善。
名我固当。
”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
驼业种植,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凡植木之胜,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他植者则不然。
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
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吾又何能为哉?”2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有类橐驼者(2)名我固当(3)驼业种树(4)早实以蕃(5)其土欲故(6)既然已,勿动勿虑29、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舍其名,(郭橐驼)亦自谓“橐驼”云B、皆争迎取养(郭橐驼)C、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郭橐驼)也D、有问之,(人)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30、下列加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鸡狗不得宁焉B、其乡曰丰乐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C、他植者则不然有穴窈然D、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敛赀财以送其行31、根据课文回答下列问习题(1)郭橐驼能“顺木之天以致其胜”,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木之性”?(2)很多人对树“虽曰爱之,其实害之”,从文中找出最能表现其危害的两句。
32、对选文第三段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本段通过郭橐驼的回答,使人们了解他种植树木技艺高超的原因。
B、本段一方面承上,一方面启下,既解释了课文第2段罗列的现象,又为课文第4段提示主旨做好了铺垫。
C、“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是总括种树经验。
在这以下,从几个层次上作具体论述,先在理论上作说明,次谈实践中种植方法,接着,又从正面论述,叙述了他植者的种植方法。
D、本段郭橐驼将自己与其他种植者作了鲜明的对比,话说得一针见血,但又无丝毫盛气凌人之感。
一、选择习题(每小习题3分)习题号1 2 3 4 5答案B B D C D二、默写习题(每格1分,共15分)6、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7、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8、师不必贤于弟子,术业有专攻。
9、钩心斗角,蜂房水涡。
10、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11、戍卒叫,可怜焦土!12、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13、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三、阅读习题(一)(20分)14、A(3分)15、(3分)(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2)官盛则近谀(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16、(3分)B17、(1)(2分)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2)(3分)(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
18、(3分)(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3)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19、(3分)B(二)(18分)20、(3分)(1)到(2)姿态美好(3)久21、(1)(2分)鼎铛玉石,金块珠砾(2)(4分)把玉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
22、(6分)(1)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2)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3)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23、(3分)B(三)(14分)24、(3分)C25、(1)(1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排比、比喻。
(1分)通过比喻引出话习题或中心。
(1分)26、(2分)居安思然,戒奢以俭(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7、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
(4分)作用:比喻论证,浅显易懂,生动形象。
同一问习题正反两方面论证,说理更加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