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存在的意义优秀散文】徐志摩散文《偶然》
徐志摩散文《偶然》(1)

徐志摩散文《偶然》一、引言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和翻译家,他的作品以清新、深情、纯美著称。
《偶然》是徐志摩的一篇散文,通过对偶然的思考和描绘,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幻的主题。
本文将对徐志摩散文《偶然》进行解读,分析其主题和艺术特点。
二、偶然的意义和象征散文《偶然》以“偶然”为标题,意味着作者想要探讨和探索其中的意义和象征。
偶然是一种无序和随机的发生,它不受人的意愿和控制。
通过描绘偶然的场景和情节,作者呈现出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和变幻无常。
徐志摩在文章中运用了许多细腻的描写,如“落花的缤纷飘散,像是女孩微笑时的笑意飘散”和“大海中的浪花无端地溅湿着你我”等,这些意象和描写都象征着偶然的力量。
通过这些细腻的描写,作者将偶然与自然相联系,把人的命运与自然界的变化联系在一起,形成了散文的独特韵味。
三、人生的无常和偶然人生的无常和变幻是《偶然》的另一个重要主题。
作者通过描绘偶然的情节和场景,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幻无常的特点。
在散文中,作者描述了一个偶然的相遇: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在偶然的情况下相遇并一起度过了美好的时光。
然而,偶然的命运把他们再次分开,他们再也无法相见。
这个故事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面临的无常和变幻无常的现象。
无论是偶然的相遇还是意外的分离,都无法预料和控制。
而正是这种无常使得生活充满了惊喜和不确定性。
四、徐志摩散文的艺术特点徐志摩的散文以清新、深情、纯美著称,他在散文中常常运用诗意的语言和独特的叙事手法。
在散文《偶然》中,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和象征等,丰富了作品的表达效果。
另外,作者在描写自然景物时善于运用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自然界的美和偶然的力量。
徐志摩的语言简洁流畅,扣人心弦,使得散文更加生动有趣。
五、结语《偶然》是徐志摩的一篇散文,通过对偶然的思考和描绘,展现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幻无常的主题。
作者善于运用细腻的描写和多种修辞手法,使得作品充满了诗意和韵味。
《偶然》赏析(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徐志摩诗歌)

《偶然》赏析(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徐志摩诗歌)偶然①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①写于1926年5月,初载同年5月27日《晨报副刊诗镌》第9期,署名志摩。
这是徐志摩和陆小曼合写剧本《卞昆冈》第五幕里老瞎子的唱词。
能把“偶然”这样一个极为抽象的时间副词,使之形象化,置入象征性的结构,充满情趣哲理,不但珠润玉圆,朗朗上口而且余味无穷,意溢于言外——徐志摩的这首《偶然》小诗,对我来说,用上“情有独钟”之语而不为过。
诗史上,一部洋洋洒洒上千行长诗可以随似水流年埋没于无情的历史沉积中,而某些玲珑之短诗,却能够经历史年代之久而独放异彩。
这首两段十行的小诗,在现代诗歌长廊中,应堪称别备一格之作。
这首《偶然》小诗,在徐志摩诗美追求的历程中,还具有一些独特的“转折”性意义。
按徐志摩的学生,著名诗人卡之琳的说法:“这首诗在作者诗中是在形式上最完美的一首。
”(卡之琳编《徐志摩诗集》第94页)新月诗人陈梦家也认为:“《偶然》以及《丁当-清新》等几首诗,划开了他前后两期的鸿沟,他抹去了以前的火气,用整齐柔丽清爽的诗句,来写那微妙的灵魂的秘密。
”(《纪念徐志摩》)。
的确,此诗在格律上是颇能看出徐志摩的功力与匠意的。
全诗两节,上下节格律对称。
每一节的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都是用三个音步组成。
如:“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壳,”每节的第三、第四句则都是两音步构成,如:“你不必讶异,”“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在音步的安排处理上显然严谨中不乏洒脱,较长的音步与较短的音步相间,读起来纡徐从容、委婉顿挫而朗朗上口。
而我在这里尤需着重指出的是这首诗歌内部充满着的,又使人不易察觉的诸种“张力”结构,这种“张力”结构在“肌质”与“构架”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意向”与“意向”之间诸方面都存在着。
赏析徐志摩的《偶然》

赏析徐志摩的《偶然》赏析徐志摩的《偶然》《偶然》是现代诗人徐志摩所创作的一首别具一格的小诗,也被视为徐志摩人生历程意象化的浓缩,是诗人充溢着灵气的灵魂瞬间弹出的心音。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赏析徐志摩的《偶然》,欢迎大家阅读!在中国现代诗坛上,徐志摩作为新月派的领袖人物,为后人留下了不少经典名作,如《再别康桥》《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云游》等,而《偶然》却是诗人生平最喜爱的一首。
此诗写于1926年,初载于同年5月27日《晨报副刊诗镌》第九期,署名志摩,这是徐志摩和陆小曼合写剧本《卞昆冈》第五幕里老瞎子陈梦家的唱词。
这首两节十行的抒情短诗,虽不是洋洋洒洒、包罗万象的史诗,不是百千行绮丽华美的长诗,之所以会扣人心弦,在于它“用整齐柔丽的清爽的诗句来写出那些微妙的灵魂的秘密”(《纪念徐志摩》),这种“灵魂的秘密”来产生于诗题题与文本、意象与意象、构架与肌质以及语言、结构、情感等方面存在的“张力” 。
《偶然》这首诗是诗人生平最爱的一首诗,全诗如下:我是天空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失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一.“张力”说“张力”这个概念源于英美新批评诗学理论,最早是由美国批评家、现代诗人艾伦·退特提出的,在《论诗的张力》中他指出:“我提出张力这个名词。
我不是把它当做一个比喻来使用的,而是作为一个特定的名词,是把逻辑术语‘外延’(extension)和‘内涵’(intension)去掉前缀而形成的。
我说说的诗的意义就是指它的张力,及我们在诗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展和内包的有机整体。
”[1]在他看来“外延”是意象和意象之间的逻辑关系,“内涵”指诗歌中蕴含的无穷丰富的意义,而诗歌的张力的大小更多地取决于诗歌的内涵。
艾伦·退特师从兰色姆,兰色姆所提出的著名的“构架—肌质”理论,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张力的精神实质。
徐志摩诗歌《偶然》原文及赏析

徐志摩诗歌《偶然》原文及赏析赏析:徐志摩这首《偶然》,很可能仅仅是一首情诗,是写给一位偶然相爱一场而后又天各一方的情人的。
不过,这首诗的意象已超越了它自身。
我们完全可以把此诗看作是人生的感叹曲。
人生的路途上,有着多少偶然的交会,又有多少美好的东西,仅仅是偶然的交会,永不重复。
无论是缠绵的亲情,还是动人的友谊,无论是伟大的母爱,还是纯真的童心,无论是大街上会心的一笑,还是旅途中倾心的三言两语,都往往是昙花一现,了无踪影。
那些消逝了的美,那些消逝的爱,又有多少能够重新降临。
时间的魔鬼带走了一切。
对于天空中的云影偶尔闪现在波心,实在是“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
”更何况在人生茫茫无边的大海上,心与心之间有时即使跋涉无穷的时日,也无法到达彼岸。
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方向,我们偶然地相遇,又将匆匆地分别,永无再见的希望。
那些相遇时互放的“光亮”,那些相遇时互相倾注的情意,“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徐志摩在这样短短的小诗中,用了那么单纯的意境,那么谨严的格式,那么简明的旋律,点化出一个朦胧而晶莹,小巧而无垠的世界。
我们漫步在这个世界之中,生发出多少人生的慨叹,多少往事的追怀,多少往事的回味,……但,并不如泣如诉,更不呼天抢地。
我们只是缓缓而有点沉重地漫步,偶尔抬头仰望,透过葡萄架或深蓝的云彩,恰有一朵流星飞逝而过,我们心中,升起了缕缕淡淡的哀伤。
但仍然漫步,那缓缓而又有点沉重的足音,如一个“永恒”,驻留在夜的天空。
不失轻盈,不失飘逸,却总是掩饰不住现实的悲伤,情感深处隐伏着一丝淡淡的失落。
诗人对于美,对于人生,并不是看得可有可无的,而是怀着深深的眷恋,执着的追求,只是“美”抑或人生的其他,都像天空中的云影,黑夜海上的光亮,在瞬间都无影无踪。
他有憧憬,同时又无法摆脱一丝淡淡的哀伤。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似乎达观,超脱。
但在审美心理上,却并非如此,“最好你忘掉”,其实是最不能忘掉。
没有一点超脱,没有一点可有可无。
徐志摩偶然读后感

徐志摩偶然读后感篇一:读徐志摩的《偶然》龙源期刊网.cn读徐志摩的《偶然》作者:吴梦雄来源:《文学教育》2013年第01期内容摘要:《偶然》是徐志摩的一首看似很潇洒,却充满爱意的诗。
这首诗整体来看就是对“偶然”这一概念的定义,于是诗以“偶然”这一具有修饰性的词做标题,说明“偶然”不是某种具体的行为,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整首诗都是围绕着“偶然”是如何发生、如何运作来进行的。
关键词:徐志摩偶然意象《偶然》是徐志摩的一首看似很潇洒,却充满爱意的诗。
这首诗整体来看就是对“偶然”这一概念的定义,于是诗以“偶然”这一具有修饰性的词做标题,说明“偶然”不是某种具体的行为,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整首诗都是围绕着“偶然”是如何发生、如何运作来进行的。
诗人首先以两个意象的碰撞——“云”与“海”——来定义偶然。
在这个情节的表述中,“云”与“海”是行动的主体,“偶然”就发生在这两个主体相互运作的行动中。
诗的开头是对第一个行动主体“云”的状态的交代,将“云”的特征完全地融入到词句间: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这里修饰“云”的量词是“片”,而“片”并不是修饰云的唯一量词,比较常见的还有“朵”,那么为什么这里使用的是“一片云”而不是“一朵云”呢?“朵”形容的是成团的东西,而片形容的是薄薄的、很轻的东西,“一朵云”给人一种很厚重的感觉,略带压抑的味道,仿佛天空并不晴朗,厚重的云层遮住了太阳。
“一片云”塑造了云的一种轻飘飘的、风一吹就走了的形象,给予云一种不稳定的、飘来飘去的动态感,这种动态感是“一朵云”无法实现的。
“一片云”这一意象的使用突出了“我”的行踪或是内心的不稳定性,说明“我”的行踪和心理变化都是无法预知的。
在“一片云”之前使用了一个定语“天空中的”,一方面揭示了“我”将自己所置的位置,可与下文的大海的“波心”产生一种位置上的张力;另一方面,将云置于辽阔无边的天空中,可以突出云漂浮的自由、不受拘束,这一特点与“一片云”的不稳定性结合起来,更能表现出“我”的行动的不确定性。
徐志摩散文《偶然》

徐志摩散文《偶然》【篇一:徐志摩散文《偶然》】的《偶然》这首诗作于1926年5月,全诗是怎样的描写自己的情感呢?下面一起来看下!【徐志摩《偶然》原文】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开始以“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比喻自己,表明诗人在天涯海角肆意飘忽却高洁不俗,直喻自己为下文作了铺垫,突然一转意“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给人一种舒缓气势却又耐人寻味,两人偶然的相遇就好比云与水的相遇,但都是虚幻的,短暂的相遇更能使其产生了距离的美感,却最终还是昙花一现。
特别是“波心”的“心”字的用得恰到好处,意在表明及时再多么的投入和缘分或许也只是一个偶然罢了。
虽然人生中充满着偶然,但我们却不能停止自己的脚步继续等待,唯有追求的永恒。
正因为这次相遇只是一个偶然,所以接着说明对方应该持有的态度:你不必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这就借景抒情,充满着人生哲理,是人生中很平常的事了,更没有值得留恋的地方,同时也表明诗人的坦诚,这也只是在转瞬间消灭的踪影。
第一节运用了“天空”,“云”,“水波”等形象的实物比喻使更加生动,形象,天空的一片云投影在波心也反应出诗人的内心活动以及心里特征,表明其爱与美的追求。
还运用了“投影”,“消灭”两个动词更显示出其偶然的因果关系,投影是虚幻的就必将导致彻底消灭,最终从偶然相遇转化到消灭了的踪影,踪影又与投影形成对应关系。
另外诗人将诗歌中的主人公“你”和“我”也清楚的表现出来了,说明“你”和“我”的两个主体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虽然在这个联系中存在感情的依托,但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这里起到一个波浪转折的作用,意在表明虽然是偶然与你相遇似乎还是比较融入但却因为最终踪影的消灭,所以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最后说明其原因。
而在“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中存在着更进一步的关系,讶异没有必要,欢喜更没有必要,中间用一个“更”字联结恰到好处,说明诗人一再压抑自己的兴奋而还在奉劝对方不要讶异和欢喜过早了,表明诗人明白自己的人生处境而不想伤害对方,因为“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徐志摩的《偶然》解读

徐志摩的《偶然》解读徐志摩的《偶然》解读徐志摩短暂的一生令后人十分惋惜,他追求完美爱情的意念令后人心醉神迷,他独特的诗歌魅力让后人津津乐道。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徐志摩的《偶然》解读,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徐志摩的《偶然》解读篇1一、引言徐志摩作为我国新月派代表诗人,“爱”、“自由”和“美”成为了他诗歌永恒的主题。
美国和英国的留学经历,让他的诗歌受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擅长赞美大自然、歌颂爱情,其代表作有《沙扬娜拉》、《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等,很多作品都被初、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用。
徐志摩的诗歌与他的爱情生活永远都无法分开,他对完美爱情的追求,导致他一生与三位女性爱恨纠葛,特别是和林徽因的感情更是曲折微妙。
《偶然》一诗是徐志摩写于20世纪20年代,1926年5月27日在《晨报诗镌》上发表。
这首诗短短的两节结构巧妙、语言自然、意象精微,是徐志摩诗歌创造道路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二、张力结构在诗歌中的体现诗歌只有短短的十句: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在徐志摩大量的经典名作中,很多人偏爱《偶然》,它表现了诗人对生命和生活的感悟,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这首诗歌的奥妙在于内部充满使人不能察觉的“张力结构”,主要表现在语言、结构、情感、意象等方面,表现出了诗人始终追求唯美的目标。
徐志摩短暂一生无数的偶然和无奈,却始终没有改变诗人对爱、对自由和对美的追求,并把瞬间的感悟和体验凝聚在了这永不褪色的诗篇里。
1、结构完美《偶然》是一首音韵起伏、节奏感强、画面具有流动感的结构完美的诗歌,强烈的动态格律对立统一,张力动态平衡,构成了新和谐的凝固效果,充分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特有的美感。
徐志摩的学生卞之琳说:“《偶然》这首诗在徐志摩老师诗中是在形式上最完美的一首”。
徐志摩《偶然》及赏析

【导语】徐志摩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下⾯是为⼤家带来的徐志摩《偶然》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的⼀⽚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 你不必讶异, 更⽆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向; 你记得也好, 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1926年5⽉,乃是诗⼈徐志摩初遇林徽因于伦敦时所写,昔时徐志摩偶识林徽因,燃起爱情之⽕、诗作之灵感,⼀挥⽽就有此佳作。
初载于同年5⽉27⽇《晨报副刊•诗镌》第9期,署名志摩。
这也是徐志摩和陆⼩曼合写的剧本《卞昆冈》第五幕⾥⽼瞎⼦的唱词。
⽂学赏析:对⼈⽣的呐喊,对爱与美的追求 徐志摩的《偶然》这⾸诗作于1926年5⽉,初载同年5⽉27⽇《晨报副刊•诗镌》第9期,署名志摩。
诗⼈运⽤多种意像将⾃⼰的⼈⽣历程融⼊于此,表明诗⼈⼈⽣中经历了太多的偶然,将偶然形象化,不仅充满情趣意味,还给读者留下了⾜够的想像空间。
⽆数次偶然,⽆数次坎坷,⽆数次邂逅,似乎都显得如此平常,不必不必讶异,更⽆须欢喜,记得也好,你忘掉构成诗⼈的态度。
他与张幼仪的结合是偶然,与林徽因的恋情是偶然,与陆⼩曼的风波也是偶然;他学习⾦融是偶然,倾⼼康桥是偶然,飞机失事更是偶然。
这些偶然就像⼀根穿线的珠⼦。
诗句开始以“我是天空⾥的⼀⽚云”⽐喻⾃⼰,表明诗⼈在天涯海⾓肆意飘忽却⾼洁不俗,直喻⾃⼰为下⽂作了铺垫,突然⼀转意“偶尔投影在你的波⼼”,给⼈⼀种舒缓⽓势却⼜耐⼈寻味,两⼈偶然的相遇就好⽐云与⽔的相遇,但都是虚幻的,短暂的相遇更能使其产⽣了距离的美感,却最终还是昙花⼀现。
特别是“波⼼”的“⼼”字的⽤得恰到好处,意在表明及时再多么的投⼊和缘分或许也只是⼀个偶然罢了。
虽然⼈⽣中充满着偶然,但我们却不能停⽌⾃⼰的脚步继续等待,唯有追求的永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存在的意义优秀散文】徐志摩散文《偶然》
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
但是,我们不仅仅是存在着,我们更是一群不停寻找存在意义的高级动物。
简单的物质上的满足,食物吃穿这些并不能满足我们作为高级动物的需求,我们总是在物质充足的同时去寻找工作以及生活的深层次意义。
马斯洛将需求分成五个层次: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受尊重、自我实现。
我们究竟为了什么而存在而生活?对于这种问题我觉得已经上升至了哲学的高度,我也给不出什么精彩的答案,毕竟对于刚毕业踏入社会工作的我来说,也算是当局者迷。
就拿我现在的工作来说吧,有时我真的会烦躁迷茫。
从事柜台工作的我们每天重复着班前班中班后的准备,营销,轧账,时间在难熬中溜走,偶尔又在没有客户的时候凝结住,真不知道时间过得是匆忙还是缓慢。
银行内网里无数的帖子都在吐槽着恶心的客户,死板的制度,奇葩的服务检查,贴吧就像个大型的垃圾中转站,收集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倾泻。
嘿!真巧,原来被客户臭骂的不止我一个人!原来,有人因为更加奇葩的原因被扣了分数,又有人因为某种原因辞了职,原来大家都感同身受!
说好的每天五点下班呢?
说好的一个月7-8千的工资呢?
说好的丰厚的隐形福利呢?
说好的广阔的发展平台呢?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
在变化诡谲的大数据时代中,我们其实不算是不可或缺的劳动力,是处于下端的金融“民工”。
变换莫测的时代,也许没有什么一劳永逸的“金饭碗”了,就连银行的柜面服务人员也要被智能机器所替代,而且速度在加快,效率在提高,原本热热闹闹拥挤不堪的柜面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客户被分流至智能机器上,突然闲下来的自己有些手足无措。
竟然不知道应该做些什么。
毕业进入银行一年,除了忙碌和办理业务,其他的技能都在退化。
坐在柜台前我时常会很失落,我从事的工作并没有不可替代性,随便的年轻人熟悉几个月之后都可以坐在这里进行业务处理。
同时机器比人工更便捷,更准确,我们存在的意义究竟何在呢?
柜面接触的客户大多是被快速发展的时代所“抛弃”的人,他们跟不上互联网以及移动支付的浪潮,也可能是本能的去抗拒不去接触。
他们的年龄层次一般是40-80岁之间,使用的是传统的存折,储蓄方式是传统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国债,他们不怎么使用手机,经济状况不太乐观。
也许他们的存在是我们存在的意义之所在。
他们不喜欢冷冰冰的机器,总觉得机器会故障,是洪水猛兽,而柜员是活的,现金拿在手里是踏实的,他们总喜欢和我聊上几句,吐槽下家中的儿女,顺便操心下我的婚姻大事。
他们行动不太便利,密码总是忘记,总觉自己仅有当的存款是不是少了?当你耐心为他们解决完问题后,他们总是会笑的特别开心,然后真诚的说“谢谢你姑娘,每次都麻烦你这么长时间,你可别嫌弃我们!”
每次听到这些话语,你会感觉到自己被别人需要着,被特定的群体需要找,被这个社会需要着,之前所经历过的不顺心,责难,刁难都抛到脑后,也许这就是我们这些小“桂圆”存在的意义。
我们存在的意义在哪里?——《你就要很独特》有感
不管是受过教育的还是没有受过教育的,在我们年少青春的时候,在那个充满想象的年纪里,我们对于各种各样的事物都充满了浓厚的探索欲望,各种千奇百怪的问题可以说都会
在自己的脑海中闪现。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