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学概念名词解释
工程热力学 名词解释

1.第一章 基本概念及定义 2.热能动力装置:从燃料燃烧中得到热能,以及利用热能所得到动力的整套设备(包括辅助设备)统称热能动力装置。
3.工质:热能和机械能相互转化的媒介物质叫做工质,能量的转换都是通过工质状态的变化实现的。
4.高温热源:工质从中吸取热能的物系叫热源,或称高温热源。
5.低温热源:接受工质排出热能的物系叫冷源,或称低温热源。
6.热力系统:被人为分割出来作为热力学分析对象的有限物质系统叫做热力系统。
7.闭口系统:如果热力系统与外界只有能量交换而无物质交换,则称该系统为闭口系统。
(系统质量不变) 8.开口系统:如果热力系统与外界不仅有能量交换而且有物质交换,则称该系统为开口系统。
(系统体积不变) 9.绝热系统:如果热力系统和外界间无热量交换时称为绝热系统。
(无论开口、闭口系统,只要没有热量越过边界) 10.孤立系统:如果热力系统和外界既无能量交换又无物质交换时,则称该系统为孤立系统。
11.表压力:工质的绝对压力>大气压力时,压力计测得的差数。
12.真空度:工质的绝对压力<大气压力时,压力计测得的差数,此时的压力计也叫真空计。
13.平衡状态:无外界影响系统保持状态参数不随时间而改变的状态。
充要条件是同时到达热平衡和力平衡。
14.稳定状态:系统参数不随时间改变。
(稳定未必平衡) 15.准平衡过程(准静态过程):过程进行的相对缓慢,工质在平衡被破环后自动恢复平衡所需的时间很短,工质有足够的时间来恢复平衡,随时都不致显著偏离平衡状态,那么这样的过程就称为准平衡过程。
它是无限接近于平衡状态的过程。
16.可逆过程:完成某一过程后,工质沿相同的路径逆行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并使相互作用所涉及的外界亦回复到原来的状态,而不留下任何改变。
可逆过程=准平衡过程+没有耗散效应(因摩擦机械能转变成热的现象)。
17.准平衡与可逆区别:准平衡过程只着眼工质内部平衡;可逆过程是分析工质与外界作用产生的总效果,不仅要求工质内部平衡,还要求工质与外界作用可以无条件逆复。
工程热力学 名词解释

工程热力学名词解释(4×5=20分)1.可逆过程:当系统进行正、反两个过程后,系统与外界均能完全回复到初始状态。
平衡状态:系统在不受外界影响的条件下,如果宏观热力性质不随时间变化,系统内外同时建立了热平衡和力平衡,这是系统的状态称为热力平衡状态,简称平衡状态。
准静态过程:如果造成系统状态改变的不平衡势差无限小,以致该系统在任意时刻均无限接近于某个平衡态,这样的过程称为准静态过程。
状态参数:描述工质状态特性的各种物理量称为工质的状态参数。
2.膨胀功:在压力差作用下,由于系统工质容积发生变化而通过界面向外界传递的机械功。
技术功:热力过程中可被直接利用来做功的能量通称为技术功。
流动功:为推动流体通过控制体界面而传递的机械功,它是维持流体正常流动所必须传递的能量。
轴功:系统通过机械轴与外界传递的机械功。
3.理想气体:分子本身不具有体积、分子间没有作用力的气体称为理想气体。
实际气体:气体的状态处于很高的压力或很低的温度,气体有很高的密度,以致分子本身的体积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忽略不计时的气体,称为实际气体。
4.热力学用:闭口系统从给定状态可逆地过渡到与环境状态相平衡,对外所作的最大有用功,称为热力学能用。
焓用:工质流从初态可逆过渡到环境状态,单位质量工质焓降可能做出的最大技术功是工质流的焓用。
热量用:当热源温度T高于环境温度T0时,从热源取得热量Q,通过可逆热机可对外界做出的最大功称为热量用。
冷量用:当热源温度T低于环境温度T0时,在可逆条件下,外界消耗的最小功即为冷量用。
5.闭口系统:没有物质穿过边界的系统。
开口系统:有物质流穿过边界的系统。
绝热系统:系统与外界之间没有热量传递的系统。
孤立系统:系统与外界之间不发生任何能量传递和物质交换的系统。
6.定压比热容:单位质量的物质,在压力不变的条件下,作单位温度变化时相应的焓的变化。
定容比热容:单位质量的物质,在比体积不变的条件下,作单位温度变化时相应的热力学能的变化。
工程热力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工程热力学在阐释热力学普遍原理的基础上,研究原理的应用,着重研究热能与其他形式能量的转换规律。
2.热能动力设备:从燃料燃烧中得到热能以及利用热能得到动力的整套设备,分为蒸汽动力装置和燃气动力装置。
工质经历吸热、膨胀做功、排热过程。
3.实现热能与机械能转化的媒介物质叫做工质,工质从中吸热的叫做热源(高温热源),放出热能的叫做冷源(低温热源)。
4.热力系统:被认为分割出来作为热力学分析对象的有限物质系统,边界,外界,闭口系(控制质量):只有能量交换没有物质交换开口系(控制容积):有能量和物质交换,绝热系统:无热量交换,孤立系统:无热量和质量交换。
5.1 bar=e5 pa1atm=1.01e5 pa1 at(工程大气压)=0.98e5 pa1mm hg=133.32pa1mmh2o =9.81 pa1atm=760mm hg = 10m h2o6.系统参数不随时间变化即为达到稳定状态,系统在不受外界影响条件下状态保持不变即为平衡状态。
准平衡状态(准静态过程):过程进行得很缓慢,破坏平衡所需要的时间远大于弛豫时间,随时都不致掀桌偏离平衡状态。
进行的无限缓慢的过程。
气体工质在压力差作用下实现准平衡过程的条件是:气体工质和外界压力差、温度差无限小可逆过程:完成某一过程后,有可能使工质沿相同的路径恢复到原来状态,且不留下任何改变。
可逆过程=无耗散+准静态过程。
7.系统对外界做功为正,外界对系统做功为负;系统吸热为正,放热为负。
8.可逆循环:全部由可逆过程组成的循环,构成一条封闭的曲线内可逆循环:假象工质与热源间有一物体,物体与工质温差无限小。
工质的循环可看作可逆循环。
正向循环: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使外界得到功;热动力循环逆向循环:将热量从低温热源传到高温热源,会消耗外功。
制冷装置,热泵9.推动功:工质在开口系统中流动而传递的功。
10.流动功:推动功差p1v1-p2v2是系统维持工质流动所需的功。
工程热力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工程热力学在阐释热力学普遍原理的基础上,研究原理的应用,着重研究热能与其他形式能量的转换规律。
2.热能动力设备:从燃料燃烧中得到热能以及利用热能得到动力的整套设备,分为蒸汽动力装置和燃气动力装置。
工质经历吸热、膨胀做功、排热过程。
3.实现热能与机械能转化的媒介物质叫做工质,工质从中吸热的叫做热源(高温热源),放出热能的叫做冷源(低温热源)。
4.热力系统:被认为分割出来作为热力学分析对象的有限物质系统,边界,外界,闭口系(控制质量):只有能量交换没有物质交换开口系(控制容积):有能量和物质交换,绝热系统:无热量交换,孤立系统:无热量和质量交换。
5.1 bar=e5 pa1atm=1.01e5 pa1 at(工程大气压)=0.98e5 pa1mm hg=133.32pa1mmh2o =9.81 pa1atm=760mm hg = 10m h2o6.系统参数不随时间变化即为达到稳定状态,系统在不受外界影响条件下状态保持不变即为平衡状态。
准平衡状态(准静态过程):过程进行得很缓慢,破坏平衡所需要的时间远大于弛豫时间,随时都不致掀桌偏离平衡状态。
进行的无限缓慢的过程。
气体工质在压力差作用下实现准平衡过程的条件是:气体工质和外界压力差、温度差无限小可逆过程:完成某一过程后,有可能使工质沿相同的路径恢复到原来状态,且不留下任何改变。
可逆过程=无耗散+准静态过程。
7.系统对外界做功为正,外界对系统做功为负;系统吸热为正,放热为负。
8.可逆循环:全部由可逆过程组成的循环,构成一条封闭的曲线内可逆循环:假象工质与热源间有一物体,物体与工质温差无限小。
工质的循环可看作可逆循环。
正向循环: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使外界得到功;热动力循环逆向循环:将热量从低温热源传到高温热源,会消耗外功。
制冷装置,热泵9.推动功:工质在开口系统中流动而传递的功。
10.流动功:推动功差p1v1-p2v2是系统维持工质流动所需的功。
化工热力学的名词解释

化工热力学的名词解释引言:化工热力学是化学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的是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转化、传递和平衡等热力学原理与方法。
以下将对化工热力学中的一些关键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
一、焓(Enthalpy):焓是化工热力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量,它表示系统的内能和对外界做的功之间的总和。
焓的变化是化学反应或物质相变等过程中的重要参量。
在常温常压下,焓通常使用标准焓表示,记为ΔH°。
通过计算物质的吸热或放热量,可以用来确定反应的热效应。
二、熵(Entropy):熵是表示系统无序程度或混乱程度的物理量。
化工热力学中的熵是指系统能量的一种度量,常用符号为S。
熵的变化是系统在吸热或放热过程中的重要参量。
熵增定律是指孤立系统熵总是增加的规律,可用来描述自然界中的很多过程。
三、自由能(Free Energy):自由能是一个系统在恒定温度下能做的最大可逆功的最大减值。
它是描述系统在恒定温度和压力下它达到一个平衡状态的程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
自由能的变化可用来预测反应是否会自发进行以及反应的方向。
四、热力学平衡(Thermodynamic Equilibrium):热力学平衡是指系统的各种宏观性质在连续不断的时间变化之后趋于稳定的状态。
对于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平衡,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或物相的比例保持不变,且反应速率达到一种动态平衡,正反应速率相等。
热力学平衡状态是实现可持续化学反应的重要条件。
五、化学势(Chemical Potential):化学势是描述物质在一定温度、压力和组分条件下的自由能变化的关键物理量。
化学势的变化可以预测化学反应的趋势以及化学平衡的位置。
通过研究化学势的变化可以探索最佳反应条件和反应过程的优化。
六、热容(Heat Capacity):热容是指系统在吸收或释放一定量热量时温度变化的情况。
它是描述物质对热能的存储和释放能力的物理量。
热容可以分为等压热容和等容热容,分别对应恒定压力和恒定体积条件下的热容。
工程热力学名词解释

工程热力学名词解释专题注:参考哈工大的工程热力学和西交大的工程热力学第一章——基本概念1、闭口系统:热力系与外界无物质交换的系统。
2、开口系统:热力系与外界有物质交换的系统。
3、绝热系统:热力系与外界无热量交换的系统。
4、孤立系统:热力系与外界有热量交换的系统。
5、热力平衡状态:热力系在没有外界作用的情况下其宏观性质不随时间变化的状态。
6、准静态过程:如果造成系统状态改变的不平衡势差无限小,以致该系统在任意时刻均无限接近于某个平衡态,这样的过程称为准静态过程7、热力循环:热力系从某一状态开始,经历一系列中间状态后,又回复到原来状态。
8、系统储存能:是指热力学能、宏观动能、和重力位能的总和。
9、热力系统:根据所研究问题的需要,把用某种表面包围的特定物质和空间作为具体指定的热力学的研究对象,称之为热力系统。
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1、热力学第一定律:当热能与其他形式的能量相互转换时,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或者,第一类永动机是不可能制成的。
2、焓:可以理解为由于工质流动而携带的、并取决于热力状态参数的能量,即热力学能与推动功的总和。
3、技术功:技术上可资利用的功,是稳定流动系统中系统动能、位能的增量与轴功三项之和4、稳态稳流:稳定流动时指流道中任何位置上的流体的流速及其他状态参数都不随时间而变化流动。
第三章——热力学第二定律1、可逆过程:系统经过一个过程后,如果使热力系沿原过程的路线反向进行并恢复到原状态,将不会给外界留下任何影响。
2、热力学第二定律:克劳修斯表述: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转移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开尔文普朗克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热而使之全部转变为功。
3、可用能与不可用能:可以转变为机械功的那部分热能称为可用能,不能转变为机械功的那部分热能称为不可用能。
4、熵流:热力系和外界交换热量而导致的熵的流动量5、熵产:由热力系内部的热产引起的熵的产生。
6、卡诺定理:工作再两个恒温热源(1T 和2T )之间的循环,不管采用什么工质,如果是可逆的,其热效率均为121T T -,如果不是可逆的,其热效率恒小于121T T -。
热工学基础学习知识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复习热工学原理第一章:基本概念一、名词解释1、热力系统(P9~10)(1)闭口系统(控制质量系统):与外界无物质交换的系统。
(2)开口系统(控制容积系统):与外界有物质交换的系统。
(3)绝热系统:与外界无热量交换的系统。
。
(4)孤立系统:与外界既无能量(功、热)交换又无物质交换的系统。
2、状态参数(P10~12)(1)状态参数:用于描述工质所处状态的宏观物理量。
(2)压力: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垂直作用力(即压强),AFp =。
(3)温度:宏观上,温度是用来标志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微观上,气体的温度是组成气体的大量分子平均移动动能的量度。
t =T ﹣273.15K 。
(4)比体积:单位质量的工质所占有的体积,mVv =,单位:m 3/kg 。
(5)密度:单位体积工质的质量,Vm=ρ,1=v ρ,单位:kg/m 3。
3、热力过程(P13)?系统由一个状态到达另一个状态的变化过程称为热力过程,简称过程。
4、可逆过程(P14)如果系统完成了某一过程之后,再沿着原路径逆行而回到原来的状态,外界也随之回复到原来的状态而不留下任何变化,则这一过程称为可逆过程。
二、问答题1、(1﹣2)表压力或真空度能否作为状态参数进行热力计算?若工质的压力不变,问测量其压力的压力表或真空计的读数是否可能变化?答:不能,因为表压力或真空度只是一个相对压力。
若工质的压力不变,测量其压力的压力表或真空计的读数可能变化,因为测量所处的环境压力可能发生变化。
2、(1﹣3)当真空表指示数值愈大时,表明被测对象的实际压力愈大还是愈小? 答:真空表指示数值愈大时,表明被测对象的实际压力愈小。
>3、(1﹣4)准平衡过程与可逆过程有何区别?答:无耗散的准平衡过程才是可逆过程,所以可逆过程一定是准平衡过程,而准平衡过程不一定是可逆过程。
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一、名词解释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质(P21)(1)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质就是热力过程中的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
化学热力学基础概念

化学热力学基础概念热力学是研究能量转化和能量传递规律的科学,而化学热力学则是热力学在化学领域的应用。
化学热力学基础概念是学习化学热力学的第一步,掌握这些基础概念对于深入理解化学反应过程和能量变化至关重要。
一、热力学系统在化学热力学中,我们首先要了解的概念是热力学系统。
热力学系统是指我们研究的对象,可以是封闭系统、开放系统或孤立系统。
封闭系统是与周围环境隔绝但能交换能量的系统,开放系统可以与周围环境交换能量和物质,而孤立系统则与外界完全隔绝,既不能交换能量也不能交换物质。
二、热力学过程热力学过程描述了系统从一个状态变化到另一个状态的过程。
常见的热力学过程包括等温过程、绝热过程、等压过程和等体过程。
在等温过程中,系统的温度保持不变;在绝热过程中,系统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在等压过程中,系统的压强保持不变;在等体过程中,系统的体积保持不变。
三、热力学状态函数热力学状态函数是描述系统状态的函数,与系统的过程无关,只与系统的初末状态有关。
常见的热力学状态函数包括内能、焓、熵和自由能等。
内能是系统的热力学状态函数,表示系统的总能量;焓是在恒压条件下的状态函数,表示系统的热力学状态;熵是系统的无序程度的度量,是一个状态函数;自由能是系统能量的一种表达形式,包括吉布斯自由能和哈密顿量等。
四、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在热力学中的表述,它指出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但总能量守恒。
数学表达式为ΔU = q + w,即系统内能的变化等于系统吸收的热量与对外界做的功的和。
其中,ΔU表示内能的变化,q表示吸收的热量,w表示对外界做的功。
五、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是热力学中最重要的定律之一,它规定了自然界中热现象发生的方向。
热力学第二定律有多种表述形式,其中最著名的是克劳修斯表述和开尔文表述。
克劳修斯表述指出热量不会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而开尔文表述则指出不可能制造出一个只吸收热量而不做功的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热学名词解释
一、绪论
1.热流量:单位时间内所传递的热量
2.热流密度:单位传热面上的热流量
3.导热:物体各部分之间不发生相对位移时,依靠物质微粒(分子、原子或自由电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热能传递,称为导热。
4.对流传热:流体流过固体壁时的热传递过程,就是热对流和导热联合用的热量传递过程,称为表面对流传热,简称对流传热。
5.辐射传热:物体间通过热辐射而进行的热量传递,称辐射传热。
6.总传热过程:热量从温度较高的流体经过固体壁传递给另一侧温度较低流体的过程,称为总传热过程,简称传热过程。
7.对流传热系数:单位时间内单位传热面当流体温度与壁面温度差为1K是的对流传热量,单位为W/(m2·K)。
对流传热系数表示对流传热能力的大小。
8.辐射传热系数:单位时间内单位传热面当流体温度与壁面温度差为1K是的辐射传热量,单位为W/(m2·K)。
辐射传热系数表示辐射传热能力的大小。
9.复合传热系数:单位时间内单位传热面当流体温度与壁面温度差为1K是的复合传热量,单位为W/(m2·K)。
复合传热系数表示复合传热能力的大小。
10.总传热系数:总传热过程中热量传递能力的大小。
数值上表
示传热温差为1K时,单位传热面积在单位时间内的传热量。
二、热传导
1.温度场:某一瞬间物体内各点温度分布的总称。
一般来说,它是空间坐标和时间坐标的函数。
2.等温面(线):由物体内温度相同的点所连成的面(或线)。
3.温度梯度:在等温面法线方向上最大温度变化率。
4.热导率:物性参数,热流密度矢量与温度降度的比值,数值上等于1 K/m的温度梯度作用下产生的热流密度。
热导率是材料固有的热物理性质,表示物质导热能力的大小。
5.导温系数:材料传播温度变化能力大小的指标。
6.稳态导热:物体中各点温度不随时间而改变的导热过程。
7.非稳态导热:物体中各点温度随时间而改变的导热过程。
8.傅里叶定律:在各向同性均质的导热物体中,通过某导热面积的热流密度正比于该导热面法向温度变化率。
9.保温(隔热)材料:λ≤0.12W/(m·K)(平均温度不高于350℃时)的材料。
10.肋效率:肋片实际散热量与肋片最大可能散热量之比。
11.接触热阻:材料表面由于存在一定的粗糙度使相接触的表面之间存在间隙,给导热过程带来额外热阻。
12.定解条件(单值性条件):使微分方程获得适合某一特定问题
解的附加条件,包括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三、对流传热
1.速度边界层:在流场中壁面附近流速发生急剧变化的薄层。
2.温度边界层:在流体温度场中壁面附近温度发生急剧变化的薄层。
3.定性温度:确定换热过程中流体物性的温度。
4.特征尺度:对于对流传热起决定作用的几何尺寸。
5.相似准则(如Nu,Re,Pr,Gr,Ra):由几个变量组成的无量纲的组合量。
6.强迫对流传热:由于机械(泵或风机等)的作用或其它压差而引起的相对运动。
7.自然对流传热:流体各部分之间由于密度差而引起的相对运动。
8.大空间自然对流传热:传热面上边界层的形成和发展不受周围物体的干扰时的自然对流传热。
9.珠状凝结:当凝结液不能润湿壁面(θ>90˚)时,凝结液在壁面上形成许多液滴,而不形成连续的液膜。
10.膜状凝结:当液体能润湿壁面时,凝结液和壁面的润湿角(液体与壁面交界处的切面经液体到壁面的交角)θ<90˚,凝结液在壁面上形成一层完整的液膜。
11.核态沸腾:在加热面上产生汽泡,换热温差小,且产生汽泡的速度小于汽泡脱离加热表面的速度,汽泡的剧烈扰动使表面传热系数和热流密度都急剧增加。
12.膜态沸腾:在加热表面上形成稳定的汽膜层,相变过程不是发生在壁面上,而是汽液界面上,但由于蒸汽的导热系数远小于液体的导热系数,因此表面传热系数大大下降。
四、辐射传热
1.热辐射:由于物体内部微观粒子的热运动状态改变,而将部分内
能转换成电磁波的能量发射出去的过程。
2.吸收比:投射到物体表面的热辐射中被物体所吸收的比例。
3.反射比:投射到物体表面的热辐射中被物体表面所反射的比例。
4.穿透比:投射到物体表面的热辐射中穿透物体的比例。
5.黑体:吸收比α= 1的物体。
6.白体:反射比ρ=l的物体(漫射表面)
7.透明体:透射比τ= 1的物体
8.灰体:光谱吸收比与波长无关的理想物体。
9.黑度:实际物体的辐射力与同温度下黑体辐射力的比值,即物体发射能力接近黑体的程度。
10.辐射力:单位时间内物体的单位辐射面积向外界(半球空间)发射的全部波长的辐射能。
11.漫反射表面:如果不论外界辐射是以一束射线沿某一方向投入还是从整个半球空间均匀投入,物体表面在半球空间范围内各方向上都有均匀的反射辐射度Lr,则该表面称为漫反射表面。
12.角系数:从表面1发出的辐射能直接落到表面2上的百分数。
13.有效辐射:单位时间内从单位面积离开的总辐射能,即发射辐射和反射辐射之和。
14.投入辐射:单位时间内投射到单位面积上的总辐射能。
15.定向辐射度:单位时间内,单位可见辐射面积在某一方向p的单位立体角内所发出的总辐射能(发射辐射和反射辐射),称为在该方向的定向辐射度。
16.漫射表面:如该表面既是漫发射表面,又是漫反射表面,则该表面称为漫射表面。
17.定向辐射力:单位辐射面积在单位时间内向某一方向单位立体角内发射的辐射能。
18.表面辐射热阻:由表面的辐射特性所引起的热阻。
19.遮热板:在两个辐射传热表面之间插入一块或多块薄板以削弱辐射传热。
20.重辐射面:辐射传热系统中表面温度未定而净辐射传热量为
零的表面。
五、传热过程与传热器
1.传热过程:热量从高温流体通过壁面传向低温流体的总过程. 2.复合传热:对流传热与辐射传热同时存在的传热过程.
3.污垢系数:单位面积的污垢热阻.
4.肋化系数: 肋侧表面面积与光壁侧表面积之比.
5.顺流:两种流体平行流动且方向相同
6.逆流: 两种流体平行流动且方向相反
7.效能:换热器实际传热的热流量与最大可能传热的热流量之比. 8.传热单元数:传热温差为1K时的热流量与热容量小的流体温度变化1K所吸收或放出的热流量之比.它反映了换热器的初投资和运行费用,是一个换热器的综合经济技术指标.
9.临界热绝缘直径:对应于最小总热阻(或最大传热量)的保温层
外径.
导热系数
返回到上一层重点内容:
影响导热系数的主要因素;典型工程材料导热系数的数值。
一、导热系数(Heat Conductivity)
定义式:
导热系数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温度降度(即lK/m)下,在垂直于热流密度的单位面积上所传导的热流量。
导热系数是表征物质导热能力强弱的一个物性参数。
二、影响因素
包括:物质的种类及性质、温度、压力、密度以及湿度
各种物质的导热系数相差很大,其根本原因在于不同的物质其导热机理存在着差异。
一般而言,金属的导热系数最大,非金属和液体次之,气体的导热系数最小。
导热系数越大,说明其导热性能越好。
由图中可以看出,各类物质导热系数的一般大小顺序。
现行国家标准(GB 4272—92)规定,平均温度在350℃以下时导热系数低于0.12时,这种材料称为保温材料。
同一种物质的导热系数也会因其状态的不同而改变,因而导热系数是物质温度和压力的函数。
由于物质温度和压力的高低直接反映物质分子的密集程度和热运动的强弱程度,直接影响着分子的碰撞、晶格的振动和电子的漂移,故物质的导热系数与温度和压力密切相关。
见下表。
※非金属材料的导热机理:非金属物质多属于多孔性材料,其内部孔隙部分充满着空气。
其导热机理一般是通过材料的实体和孔隙空气两部分热量传递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空隙大到一定程度,也会存在对流换热换热和辐射换热方式。
多孔性材料导热系数的影响因素:多孔材料湿度越大,λ也越大。
建筑材料,尤其是保温材料要防潮;多孔材料密度越小即孔隙中空气量越多,材料导热系数越小。
但密度也不能过小,否则由于对流换热强度的增大,材料导热系数反而增加。
三、典型工程材料导热系数的数值
273K时物质的导热系数
四、导热系数的确定
工程计算采用的各种物质的导热系数的数值都是用专门实验测定出来的。
测量方法包括稳态测量方法和非稳态测量方法。
物质的导热系数值可以查阅相关文献。
一般把导热系数仅仅视为温度的函数,而且在一定温度范围还可以用一种线性关系来描述,即。
五、基本要求及例题
主要是加深对影响导热系数主要因素的理解,了解典型工程材料导热系数的数值。
例题1、工程中应用多孔性材料作保温隔热,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为什么?
答:应注意防潮。
保温材料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它们经常呈多孔状,或者具有纤维结构,其中的热量传递是导热、对流换热、热辐射三种传热机理联合作用的综合过程。
如果保温材料受潮,水分将替代孔隙中的空气,这样不仅水分的导热系数高于空气,而且对流换热强度大幅度增加,这样材料保温性能会急剧下降。
返回到上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