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完整版物理笔记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完整版物理笔记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完整版物理笔记

第七单元运动和力第1节力

一、力的介绍:

1、定义:物体(施力物体)对物体(受力物体)的作用。

2、表示:用字母F表示力。

3、单位:牛顿/牛,符号:N

4、注解:

①2个鸡蛋重约1N,中学生重约500N;

②力不能独立与物体而单独存在,必须至少要两物体;

③可以不接触(如重力);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的作用效果:

①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②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注解:

①形变包括形状和体积的改变,形变可以是很明显的,也可以是非常微小的。

②运动状态改变包括:

(a) 速度大小发生改变

(b) 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c) 两者同时发生改变

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1、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两个完全相同的力必须是三要素完全相同,缺一不可。)

2、力的示意图: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理

解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总是成对出现的!

第2节弹力

一、弹性形变塑性形变

1、弹性: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

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此形变称之弹性形变。

2、塑性:形变后不能自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的性质,此形变称之塑性形变。二、弹力

1、定义:当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后,由于要恢复原状而对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

2、产生条件:①必须接触;

②发生形变(即相互挤压)

3、弹力方向:与形变的方向相反!!

4、常见弹力: 拉力、压力、支持力、推力等。

三、弹簧测力计

1、弹簧测力计认识:

①结构:略

②作用:测量力的大小

③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

拉力的大小成正比。

2、弹簧测力的正确使用:

第3节重力

一、万有引力

宇宙中任何两个物体之间,大到天体,小至灰尘,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即万有引力。

二、重力

1、定义:地面及其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2、符号:G 单位:N

3、重力的施力物体都是地球,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是受重力。

三、重力的三要素

1、重力的大小:

①定性: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②定量:G = m g③g=9.8N/kg的物理意义: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N。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指向地心)

3、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①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②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在

其几何中心上(不一定在物体上)

③形状不规则:用悬挂法找重心。

第八单元运动和力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一、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

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理解:

①“一切”适用于所有物体。

②“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是定律成立条件。

③“总保持”一直不变,原来怎样,现不变。

④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实验突破:

A:实验装置:

B:考查要点:

①实验中应控制小车的初速度相同,为了使小车到达水平面具有相同的初速度,应使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

②接触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③如果运动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④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出的。

二、惯性

1、定义: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

态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叫惯性。

2、相关理解:

①任何物体任何时候都有惯性。

②惯性有大小,物体惯性大小只跟物体的

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跟物体运动状态及速度等无关。

3、惯性现象及防护:加速后仰,减速前倾,

右转弯左倒,左转弯右倒,汽车配安全带及气囊,汽车不能超载等。

第2节二力平衡

一、平衡状态

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二、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判断标准

1、条件:同体等值反向共线

2、二力平衡的意义:

3、受非平衡力:

合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做加速运动;

合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做减速运动;

4、判断二力是否平衡的方法:

①四个条件②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5、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差异

①平衡力:同体等值反向共线

②非平衡力:不同体等值反向共线

三、简单两力的合成

1、同向:合力F=F1+F2,合力方向随F1或F2。

2、反向:合力F=F1- F2,(F1>F2),合力方向

与大的分力的方向一致。

3、平衡力的合力为0,非平衡力合力不为0.

四、二力平衡实验

1.当研究对象静止时认为是平衡态,而不用

匀速直线运动作为平衡态的标准/难判断。

2.要尽量减小摩擦力等因素对实验的影响。

3.通过改变两边的砝码来改变两力的大小、

方向以及是否在同一直线上等条件。

第3节摩擦力

一、摩擦力的产生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

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

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或者运动趋势的力,

叫做摩擦力。

2、产生条件:缺一不可

①接触面粗糙,不光滑,光滑摩擦力为0。

②两物体互相接触且有压力。

③两物体有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

3、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的方向相反(不一定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4、分类

①滑动摩擦:两物体间因发生相对滑动产

生的摩擦力。

②滚动摩擦:两个物体表面发生滚动产生

的摩擦力。

③静摩擦:有相对运动趋势但未发生相

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二、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A 、实验装置:

B、考查要点

1、必须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木块。

2、探究过程中采用控制变量法:

探究与粗糙程度关系时,应保持压力不变。

探究与压力关系时,应保持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

C、实验结论: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①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物体所受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②物体所受压力一定时,接触面粗糙程度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③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其它因素没关系,不要上当受骗呀!

D:实验改进:

方案1操作难点在于很难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因此将实验装置加以改进如方案2,实验中木块对木板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木板速度的变化不会导致木块与木板间摩擦力(测力计示数)的改变。

三、静摩擦力大小

静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无关且大小是变化的,只跟与之平衡的力大小相等。四、生活中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五、典型例题

第九单元压强第1节压强

一、压力

1、压力的介绍

增大压强 F 一定时,减小S F 一定时,增大S S

一定时,增大F

减小S 、同时增大F S 一定时,减小F 增大S 、同时减小F 减小压强 压强与生活

2、压力与重力说不清的关系

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

1、实验设计:

2、考查要点:

①如何判断压力作用效果(转化法的应

用)?实验选择易变形的物体作为被压物体,目的通过被压物体的形变程度来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②控制变量法的应用: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关系时,要保持受力面积相同,改变压力的大小;研究与受力面积时,要保持压力相同,改变受力面积的大小。 3、实验结论:

①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②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三、压 强

1、引入压强的目的: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2、定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3、公式: P = F/S

4、单位:

记两压强值:

①一张纸平铺对桌面的压强为0.5Pa

②成年人双脚站立对地压强1.5×104 Pa

5、变形公式:F=PS S=F/P 知二求一

6、公式综合运用:

四、增大和减小压强

第2节 液体压强

一、液体压强的特点:

1、?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

4、?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

液体压强越大. 5、?在液体密度相同,深度越深,液体压

强越大.

二、液体压强的计算

1、公式推导:(需会推导)

2、公式P=ρgh 的理解

①ρ为液体密度,h 为所处液体深度。 ②根据公式可知,液体压强只与ρ、h 有关 ③与液体的质量、重力、体积以及容器的形状,底面积等毫无关系! 三、连通器

1、定义: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

2、连通器原理:

连通器里的液体不流动时,各个容器

里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四、压强公式P=F/S 和P=ρgh 适用范围分析 1、液体对底部的压力不一定等于重力。 ①只能先根据P=ρgh 求压强;

②再根据F=PS 求压力。 2、固体对接触面的压力等于重力。

①只能先根据F= G= mg=ρvg=ρshg 求压力;

②再根据P=F/S 求压强。

3、对于规则的固体或液体由于F= G 两公式

可互换,即固体可用公式P=ρgh 求压强,液体可用公式P=F/S 求压强。 五、实验: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

A 、实验装置:

B 、考查要点:

1、研究液体压强的仪器——U 形管压强计

2、检查U 形管压强计是否漏气,先用手按压橡皮膜,观察U 形管两边的液面高度差是否变化,若不变,说明漏气。

3、转化法的应用:利用两管液面高度差来判断液体压强的大小。

4、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①研究同一液体同一深度各处、各方向压强的特点时,应选用液体种类相同,金属盒所处的深度相同,转动金属盒,使橡皮膜朝向不同方向。

②研究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时,应选用液体种类相同,金属盒所处液体中的深度不同; ③研究液体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关系时,应使

2、?液体对容器侧壁有压强

3、?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金属盒所处的深度相同,选用密度不同的液体进行实验。

C、实验注意事项:

要换用密度不同的液体,多次重复实验,才能得出规律。

D、实验见上面内容:

第3节大气压强

一、大气压的存在

1、大气压:大气会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强。

我们称它为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

2、产生原因:由于大气受到重力,而且大气

具有流动性。

3、大气压存在事例:马德堡半球实验吸盘

吸管覆杯实验等

二、密闭容器的气压形成机制

1、容积:容积增大,气压减小;

2、质量:质量增加,气压增加;

3、温度:温度升高,气压增大。

三、大气压的测量

1、准确测量数值的实验:托里拆利实验

2、通常把等于760毫米高水银柱的大气压的

值叫做1标准大气压。

3、标准大气压数值计算:

P0=ρ水银gh=13.6×103×9.8×0.76Pa

=1.0129×105Pa≈1.013×105Pa

4、标准大气压能支撑水柱高度约10.34米。

ρ水gh水=P水=P0=ρ水银gh水银

1×103×9.8h水=13.6×103×9.8×0.76

解得:h水≈10.34米

5、影响大气压的因素

①大气压随高度增大而减小

②晴天比阴天高;冬天比夏天高。(水蒸气密度比空气小)

三、沸点与气压

1、气压越高,沸点就越高,高压锅就是利用这原理。

2、涉及高压锅的计算题:

S为气孔的面积!

第4节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一、液体

1、流体:

液体和气体都具有流动性,统称为流体。

2、流体压强:

流体流动时产生的压强称作流体压强。二、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流速越大压强越小

三、飞机的升力

1、结构流速压强压力压力差升力

2、上凸下平,下流速慢,压强大,向上的压力大,有向上的压力差即飞机的升力。

P内S = P0S + mg

P内= P0 + mg/s

第十单元浮力第1节浮力

一、浮力

1、定义:

浸在液体(气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托力。

2、施力物体:液体(气体)

3、方向:竖直向上

二、称重法测浮力

1、步骤:先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的重力G,再将物体浸没液体中,读出弹簧称的拉力F’。

2、公式:

F

= G - F’

三、浮力产生的原因(压力差法)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压强差,向上的压力差。

2、公式:

F浮= F向上- F向下

= P向上S - P向下S

= (P向上- P向下)S

= (ρ液gh下- ρ液gh上)S

3、由浮力产生的本质可知不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一定受到浮力。当物体和容器底部紧密接触时,即物体下部没有液体。此时物体没有

受到液体向上的压力,即F

=0,如桥墩等。例:正方体,圆柱体等底面平整,接触容器底是下部没液体浮力为0,其余例如球类,不能完全紧密接触时浮力不为0。

四、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1.物体浸在液体的体积越大,浮力就越大。

2.物体浸在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第2节阿基米德原理

一、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

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的重力。

2、数学表达式:F浮= G排

3、用于计算的导出式:

F浮= G排= m排g = ρ液V排g

(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形状、密度,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及物体在液体中是否运动等因素无关。)

4、适用范围:液体和气体

二、探究物体所受浮力与其排开的液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关系

A实验装置:

B考查要点:

1、称重法测浮力:F

=G-F’

2、溢水杯的正确使用或自制溢水杯

3、测量被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重力的方法

4、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

5、改变实验条件多次进行实验的目的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知识点大全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机械运动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单位:(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 (2)其它常见的长度单位及符号: 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2、换算关系:1km=1000m=103m 1dm=0.1m=10-1m 1cm=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 3、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会放:左边刻度线与物体边缘对齐, 刻度平行并紧贴被测物体,不能歪斜。 (2)会读: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测量值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3)会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没有单位的记录是毫无意义的。 注意: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观察量程和分度值的大小 4、时间单位:国际单位:秒S其他单位:分min 小时 h 5、换算关系:1min=60s 1h=60min=3600s 6、测量工具:秒表。停表 7、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就叫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不是错误。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8、误差的来源:(1)估读值跟真实值之间有一定的差异 (2)仪器本身不准确(3)环境温度、湿度变化 9、减小误差的办法:(1)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2)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3)改进测量方法 10、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1)累积法:某些测量值太小,不便于用工具直接测量,从而采取把若干个小量累计在一起,使它们成为一个较大的量,再进行测量,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的值。用这种方法能够测出细铁丝的直径或一张纸的厚度。 (2)平移法:当物体的长度不能直接测量时,就要想办法把它等值平移到物体的外部,再用刻度尺测量。 (3)化曲为直法:将弯曲的轨迹变成直线来测量。如测量地图上的铁路线长度,可用棉线与它重合,再拉直测量。用这种方法,可以测量圆的周长等。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完整版物理笔记

第七单元运动和力第1节力 一、力的介绍: 1、定义:物体(施力物体)对物体(受力物体)的作用。 2、表示:用字母F表示力。 3、单位:牛顿/牛,符号:N 4、注解: ①2个鸡蛋重约1N,中学生重约500N; ②力不能独立与物体而单独存在,必须至少要两物体; ③可以不接触(如重力);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的作用效果: ①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②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注解: ①形变包括形状和体积的改变,形变可以是很明显的,也可以是非常微小的。 ②运动状态改变包括: (a) 速度大小发生改变 (b) 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c) 两者同时发生改变 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1、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两个完全相同的力必须是三要素完全相同,缺一不可。) 2、力的示意图: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理 解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总是成对出现的! 第2节弹力 一、弹性形变塑性形变 1、弹性: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 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此形变称之弹性形变。 2、塑性:形变后不能自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的性质,此形变称之塑性形变。二、弹力 1、定义:当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后,由于要恢复原状而对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 2、产生条件:①必须接触; ②发生形变(即相互挤压) 3、弹力方向:与形变的方向相反!! 4、常见弹力: 拉力、压力、支持力、推力等。 三、弹簧测力计 1、弹簧测力计认识: ①结构:略 ②作用:测量力的大小 ③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 拉力的大小成正比。

2、弹簧测力的正确使用: 第3节重力 一、万有引力 宇宙中任何两个物体之间,大到天体,小至灰尘,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即万有引力。 二、重力 1、定义:地面及其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2、符号:G 单位:N 3、重力的施力物体都是地球,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是受重力。 三、重力的三要素 1、重力的大小: ①定性: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②定量:G = m g③g=9.8N/kg的物理意义: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N。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指向地心) 3、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①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②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在 其几何中心上(不一定在物体上) ③形状不规则:用悬挂法找重心。 第八单元运动和力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一、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 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理解: ①“一切”适用于所有物体。 ②“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是定律成立条件。 ③“总保持”一直不变,原来怎样,现不变。 ④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实验突破: A:实验装置: B:考查要点: ①实验中应控制小车的初速度相同,为了使小车到达水平面具有相同的初速度,应使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 ②接触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③如果运动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④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出的。 二、惯性 1、定义: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 态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叫惯性。 2、相关理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书重点笔记整理汇总

人教部编版初二物理上册全书重点知识汇总 第一章声现象基础知识 回声测距离:2s=vt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重点定义: 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振动可以发声 要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发生物体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 疑点: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2 “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不同于“振动停止,发生也消失”。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二:声音的传播 重点定义: 1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2 声以波的形式传播,这种波叫声波 要点:

1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2 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气体,液体 3 真空不能传声 重点: 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因为物体的振动,物体两侧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 三:声速和回声 重点定义: 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要点: 1 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2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3 声速与节制的温度有关。一般在气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 4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人们能够与原生区分开,这样反射回来的声波就是回声。 重点: 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拓展: 1 分辨原声与回声的条件: ①回升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②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

17m远 2 回声的作用: ①加强原声;②回声定位;③回声测距 3 回声测距离:2s=vt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一:怎样听到声音 重点定义: 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但是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够想办法通过其它途径将震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声音 要点: 1 人耳的构造: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 2 听到声音的途径:物体振动→介质→鼓膜或头骨→听觉神经→产生听觉 难点: 如果传导声音的鼓膜和听小骨发生损伤,就会使听力下降,叫做传导性耳聋,但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可以继续听到声音;如果耳蜗,听觉中枢或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听力会降低,甚至是丧失,叫做神经性耳聋,一般不可治愈。 拓展:

八年级下册物理笔记汇总

第七章力 7.1力(F)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注意(1)一个力的产生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且同时存在。(2)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3)力的作用可发生在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发生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2、判断力的存在可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 (1)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的快慢和运动方向发生改变)。举例:用力推小车,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守门员接住飞来的足球。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举例:用力压弹簧,弹簧变形;用力拉弓弓变形。3、力的单位:牛顿(N)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表示方法:画力的示意图。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表示力的大小,这种图示法叫力的示意图。 7.3重力(G) 1产生原因:由于地球与物体间存在吸引力。 2定义: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用字母G 表示。 3重力的大小: ①又叫重量(物重) ②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③计算公式:G=mg 其中g=9.8N/kg , 物理意义: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顿。 ④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地理位置有关,即质量越大,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大;在地球上,越靠近赤道,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小,越靠近两极,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大。 4施力物体:地球 5 重力方向:竖直向下,应用:重垂线 ①原理: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性质制成的。②作用:检查墙壁是否竖直,桌面是否水平。 6作用点:重心(质地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7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在受力物体上画力的示意图时,常常把力的作用点画在重心上。同一物体同时受到几个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重点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重点知识点 第一章机械运动 常考点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关键抓住五个字“位置的变化”) 2.运动的描述 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选定的标准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不同的参照物,对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 3.运动的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保持不变;变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改变。 4.比较快慢方法:时间相同看路程,路程长的快;路程相同看时间,时间短的快5.速度(常考点)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 单位:m/s、 km/h;关系:1 m/s=3.6 km/h; 1 km/h=1/3.6m/s 6.匀速直线运动 特点:任意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公式:v=s/t 速度与时间路程变化无关 7.描述运动的快慢 平均速度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公式: v=s/t 8平均速度的测量 原理: v=s/t 工具:刻度尺、秒表需测物理量:路程s;时间t 注意:一定说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 9.路程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象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常考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 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 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4、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 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章浮力知识点总结

物理第十章《浮力》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 浮力 1、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 叫浮力。 2、方向: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液(气)体 3、产生的原因(实质):液(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向上、向下的压力差 即浮力。 第二节 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公式表示:F 浮 = G 排 =ρ液V 排g 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 、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3)适用条件:液体(或气体) 第三节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1)前提条件: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 下沉 悬浮 上浮 漂浮 F 浮 < G F 浮 = G F 浮 > G F 浮 = G ρ 液 <ρ物 ρ液 =ρ物 ρ液 >ρ物 ρ液 >ρ物 说明: ① 密度均匀的物体悬浮在某液体中,若把物体切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则大块、小块都悬浮 。

②一物体漂浮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若露出体积为物体总体积的1/3,则物体密度为(2/3)ρ 分析:F 浮= G则:ρ液V排g =ρ物Vg ρ物=(V排/V)·ρ液= 2 ρ液 ③悬浮与漂浮的比较 相同: F 浮= G 不同:悬浮ρ 液=ρ 物 ;V 排 =V 物 漂浮ρ 液>ρ 物 ;V 排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力》完整讲义

第七章力 第1节力 1、生活中存在的力 拉弓射箭运动员举起杠铃运动员投篮压路机压路 思考:什么是力? 人弓 推土机土 运动员杠铃 物体物体 2、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受力物体: 施力物体: 3、力产生的条件: 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4、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思考: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用力扳竹子小孩盘腿坐在木板上骆驼在沙地上踩出脚印 足球运动中相互传球守门员守球

5、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例1:在跳板跳水这个运动项目中运动员对跳板施力的同时,也受到跳板对他的作用力但这两个力的作用效果是不一样的。前者要改变了跳板的,后者主要改变了运动员的 例2:下列实例中,力的作用下使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的是:() A:紧急刹车。 B:骑自行车加速前进。 C:做直线运动的足球碰到球员后,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D:两手用力扳竹条,使其弯曲。 点拨: 理解力的概念应把握两条: 1、力就是作用,力现象中的物体间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都叫力的作用。 2、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有力至少有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外一个是受力物体。 运动状态的理解: 1、由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因此我们把静止的当作是一个特殊的运动状态。 2、一个物体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就说它的运动状态不变,否则我们就说它的运动状态变了。 6、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7、力的测量: 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⑵分类:弹簧测力计、握力计。 ⑶弹簧测力计: A、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使用方法: (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2)认清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 (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 (4)测量时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 (5)观察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 (6)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C、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D、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总结(最全)

八年级下册物理笔记 十年经验,倾心整理

目录 第七章力 (2) 1、力 (2) 2、弹力 (3) 3.重力 (3) 第八章运动和力 (5) 1.牛顿第一定律 (5) 2、二力平衡 (6) 3、摩擦力: (7) 第九章压强 (9) 1.压强 (9) 2.液体的压强 (10) 3.大气压强 (11) 4、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2) 第十章浮力 (13) 1.浮力 (13) 2、阿基米德原理 (14) 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14)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16) 1.功 (16) 2、功率(P) (16) 3.动能和势能 (17) 4、机械能及其转化 (18)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19) 1.杠杆 (19) 2.滑轮 (20) 3、机械效率η (22)

第七章力 1、力 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发生作用的两个力,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 在物理学中,力用符号F表示。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合是N。托起两个鸡蛋的力大约是1N。 力的作用效果:a、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b、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或者是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表示方法: 力的示意图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模型法) 具体的画法是: (1)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2)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3)若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则力越大,线段应越长。有时也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标出力的大小。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它施加力的作用)。 支持力和压力和是一对相互作用力。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或者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全册全套试卷测试卷附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全套试卷测试卷附答案 一、初二物理机械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如图甲是“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 (1)这个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小球从A处沿斜面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如图甲所示,小球在做___________(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 (2)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_ m/s,比较AC段与CD段的平均速度得v AC_____v CD(选填“>”“<”或“=”); 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经过某点时的速度 s AB=0.3m t AB=0.5s v AB=0.6m/s v B=1.2m/s s BC=0.9m t BC=0.5s v BC=v C=2.4m/s s CD=1.5m t CD=0.5s v CD=3m/s v D=3.6m/s (3)为进一步探究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根据表中数据作出了v-t图像,如图乙所示,假设斜面足够长,小球从A处滚下,经过2s到达E点(图甲中未画出),则该小球经过E点时的速度为___________ m/s。 【来源】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评价物理试题 【答案】 s v t =加速 1.8m/s < 4.8m/s 【解析】 【分析】 【详解】 (1)[1]测平均速度的原理为 s v t =。 [2]由图甲可知,小球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所以小球在做加速运动。(2)[3]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BC段的平均速度是 BC BC BC 0.9m 1.8m/s 0.5s s v t ===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新初二一定要看看! 无论你是即将踏入八年级刚接触物理的同学,还是初三将要中考的同学,都应该看看! 第一章机械运动 长度的单位——衡量万物的标尺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 000m;1dm=0.1m; 换算关系: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 2.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 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时间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 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章节知识点

第六章常见的光学仪器 目标了解凸透镜、凹透镜的有关名词及性质,知道如何鉴别,了解常见的几种光学仪器的工作原理,近视、远视的纠正方法,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会画凸、凹透镜的光路图。 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凸、凹透镜光路图 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 章节内容第一节:透镜 透镜:至少有一个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透明玻璃元件。(要求会辨认)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如:远视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的镜头、放大镜等;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如:近视镜片。 主轴: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用CC/表示; 光心:同常位于透镜的几何中心;用“O”表示。 焦点: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点叫焦点;用“F”表示。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通常由于透镜较厚,焦点到透镜的距离约等于焦距)焦距用“f”表示。如下图: 注意:凸透镜和凹透镜都各有两个焦点,凸透镜的焦点是实焦点,凹透镜的焦点是虚焦点。焦距越小的透镜,对光的会聚(或发散)作用越明显。 第二节:探究——凸透镜成像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器材:凸透镜、光屏、蜡烛、光具座(带刻度尺) 注意事项:“三心共线”:蜡烛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又叫“三心等高”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要求熟记、并理解): 成像条件物距(u)成像的性质像距(v)应用 U﹥2f 倒立、缩小的实像f﹤v﹤2f 照相机 U=2f 倒立、等大的实像v=2f f﹤u﹤2f 倒立、放大的实像v﹥2f 投影仪 U=f 不成像 0﹤u﹤f 正立、放大的虚像v﹥f 放大镜 口诀: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远实像小,虚像大。 注意:1、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在光屏上可呈现,可用眼睛直接看,所有光线必过像点; 2、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但能用眼睛看,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

2018年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套精品教案(完整版)

2018年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物理 上册全套精品教案 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 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师] 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1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 [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 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 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 [师] 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书] 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书]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四、小结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

【重点】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第二学期复习提纲 第七章力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3、力的作用效果:一、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二、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比如:物体由静止到运动、物体由运动到静止、物体运动速度由快变慢、物体运动速度由慢变快。)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二者可以同时发生,也可以单独发生。如果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它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6、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同时产生的,没有先后之分。 只有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要同时有两个物体,它们之间才有可能产生相互作用的力,也就是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要同时存在。 二、弹力 1、弹力 ①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②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③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①发生弹性形变;②两物体相互接触。 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 2:弹簧测力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重点笔记

第一章声现象基础知识 回声测距离:2s=vt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重点定义: 1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振动可以发声 要点: 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发生物体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 疑点: 1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2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同于“振动停止,发声也消失”。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 重点定义: 1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2 声以波的形式传播,这种波叫声波 要点: 1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2 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气体,液体 3 真空不能传声 重点: 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因为物体的振动,物体两侧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 三:声速和回声 重点定义: 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要点: 1 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2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3 声速与节制的温度有关。一般在气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 4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人们能够与原生区分开,这样反射回来的声波就是回声。 重点: 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拓展:

1 分辨原声与回声的条件: ①回升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②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17m远 2 回声的作用: ①加强原声;②回声定位;③回声测距 3 回声测距离:2s=vt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一:怎样听到声音 重点定义: 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但是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够想办法通过其它途径将震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声音 要点: 1 人耳的构造: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 2 听到声音的途径:物体振动→介质→鼓膜或头骨→听觉神经→产生听觉 难点: 如果传导声音的鼓膜和听小骨发生损伤,就会使听力下降,叫做传导性耳聋,但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可以继续听到声音;如果耳蜗,听觉中枢或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听力会降低,甚至是丧失,叫做神经性耳聋,一般不可治愈。 拓展: 听到声音的条件: ①听觉系统正常;②物体的振动频率达到人耳的听觉范围;③声音有足够的响度; ④有传播的介质 二:骨传导和双耳效应 重点定义: 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穿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要点: 骨传导的途径:物体振动→声波→头骨或颌骨→听觉神经 重点: 双耳效应产生的条件: ①对同一个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强度大小不同;②对同一个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时间先后不同;③对同一个声音,两只耳朵杆受到的振动步调也不同 第三节:声音的特性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笔记(最全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笔记(最全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物理笔记一册在手,打牢基础十年经验,倾心整理目录第七章力 2 1、力 2 2、弹力 3 3.重力 3 第八章运动和力 5 1.牛顿第一定律 5 2、二力平衡 6 3、摩擦力: 7 第九章压强 9 1.压强 9 2.液体的压强 10 3.大气压强 11 4、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2 第十章浮力 13 1.浮力 13 2、阿基米德原理 14 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14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16 1.功 16 2、功率 (P) 16 3.动能和势能 17 4、机械能及其转化 18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19 1.杠杆 19 2.滑轮 20 3、机械效率η 22 第七章力 1、力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发生作用的两个力,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 在物理学中,力用符号F表示。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合是N。托起两个鸡蛋的力大约是1N。 力的作用效果:a、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b、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或者是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表示方法:力的示意图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模型法)具体的画法是: (1)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2)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3)若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则力越大,线段应越长。有时也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标出力的大小。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它施加力的作用)。 支持力和压力和是一对相互作用力。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或者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弹力物体在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物体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不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物体形变后不能自动地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种性质叫做塑性。 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力大小的测量: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长。即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弹簧测力计的用法: (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导学案全套

第七章力第1节力 P1 情境导入 游泳是世界体育比赛项目之一,也是极好的健身运动。游泳时,手用“力”往后拨水,脚用“力”向后蹬水,身体就会向前行进。那么,什么是力呢?向后拨水、向后蹬水为什么能使身体向前行进呢?学习了这一节的知识,相信你就知道了,那就让我们快快进入这一节的学习吧! 目标解读 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学习过程 比一比:前后位的同学之间进行扳手腕比赛,比一比谁能取得胜利,谁的力大。 一、力是什么 1. 活动一: 体验力 请同学们来互相展示几个力,并仔细体验(也可不借助于器材)。看哪一组设计的又多又好,并请仿照着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体会】 要想有力的话,需满足什么条件? 2. 我的体验: 力(force)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力的作用是怎样的 1. 活动二:感受力的作用 请用手拍桌子,双手互拍,同伴间推手,再结合身边的其它器材来感受力的作用是怎样的? 2. 我的感受: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的同时,______物体对______物体也施了力,这说明:力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的。 讨论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这一知识吗?并请试着加以解释. 三、力的作用效果 讨论思考 你是怎样知道拉拉力器的同学是否用了力呢? 1.活动三:展示力作用的效果

请把你认为最好的力作用效果的实例展示给大家。试一试,你能行的!并请仿照着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2. 我的展示:力可以使物体的 ____________发生改变(简称形变),力也可以使物体的 ___________________ 发生改变。 加油站 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叫做____________发生了改变。 小结 1.我学到的知识: 2.我用到的方法: 3.我的感悟和体会: 4.我还想知道…… 课堂检测 1.力的单位是() A.牛顿 B.千克 C.毫米 D.秒 2.运动员用网球拍击球时,球和网拍都变了形。这表明两点:一是力可以使物体发生__________,二是力的作用是__________的。此外,网拍击球的结果,使球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都发生了变化,表明力还可使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发生改变。 3.一本书放在桌面上,书受到桌面的支持力F,这个力的施力物是__________,受力物是__________;书对桌面也会产生压力F′,这个力的施力物是__________,受力物是__________。 4.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这是因为( ) A.一个巴掌的力太小 B.人不会只有一个巴掌 C.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只有一个物体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5.请判断:“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会发生力的作用”这句话是否正确,并举例说明。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 第七章力 第1节力 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离开物体存在,其中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另一个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 2.力的单位:物理学中,力用符号F表示,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3.力的作用效果有两种:一是力可以使物体形状发生改变; 二是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物体运动快慢的改变和运动方向改变.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 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5.力的示意图: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物体所受力的大小和方向,这种方法叫做力的示意图。 6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穿溜冰鞋的人用力推墙,人会向后退,这是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第2节弹力 1、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物体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形变能自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特性叫做弹性;不受力时不能自动恢复到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做塑性。拉力、压力、支持力都是弹力。 2、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实验室里测量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它是根据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的道理做成的。测量力的工具还有握力计等。而各种各样的秤是测质量的。 3、使用弹簧测力计时,首先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不许超过它的量程。还要观察弹簧的指针是否指到零刻线,若没有,则要调零或读数时要进行加减修正。弹簧在弹性范围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弹簧的伸长△L=长度L-原长L。如原长2 cm,受3 N时弹簧长5 cm,受6 N的拉力时弹簧长8cm。 4注意:.测力时力的方向要与弹簧测力计的轴线方向一致。 第3节重力 1、重力: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用字母G表示。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方向是竖直向下。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了重力的作用。 2、物体重力的大小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表达式为G=mg ,重力与质量的比值为g=9.8N/kg,它的意义是质量为1 kg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为9.8 N;粗略计算时,g取10 N/Kg。重力的大小要随位置而变化,而质量随位置不变。物体在月球上受到的重力是地球上重力的1/6。地面上60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600 N,拿到月球上去重力为100 N。地面上800 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8 N,用量程为5 N的弹簧秤能称出它的重力吗? 答。 3、重锤线(又叫铅垂线)是利用重力的方向始终是竖直向下原理制成的,用它来检查所砌的墙壁是否竖直。 4、重心是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这个物体的几何中心上。画出球受到的重力的示意图: 5.宇宙间的任何两个物体间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1 第一章 机械运动(共4节) 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 ,用符号表示为 。另外还有7个单位,设法记住他们的符号及换算倍率。1k m= m ,1m= dm= cm= mm= um= nm,。还有英尺、码、光年等也是 的单位。(2)测长度的基本工具是 ,还有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也是测 的工具; 2、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测量前首先要观察刻度尺的 、 和零刻线是否磨损; (2)测量时的方法: 刻线与被测物体对齐,且尺要沿着或平行于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与 垂直,厚刻度尺有刻度的面要紧贴被测物体,计数时要估读到 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 和 组成 。多次测量取 作为测量结果。这样可减少误差。 3、一个 中学生的身高为1.58 ,一本书的厚度为10 ,一张纸的厚度为100 。 4、小组同学用刻度尺测同一本物理课本的宽度,你的结果是 18.41cm 。结果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准确值、估计值、单位,你的结果的准确值是 ,估计值是 ,单位是 。 5、正确估读:如图1,图中物体的长度为 cm ,其中的估读值为 cm 。 (2)如图2,图中物体的长度为 cm 。图3中物体的长度记为 cm 。 (图1) (图2) (图3) 6、长度的一些特殊测量:累积法测一张纸的厚度、测细铜丝直径;细线重合法测曲线的长度;滚动法:轮子滚动法测曲线的长度;配合法: 三角板与刻度尺配合测立体物体的长度:右图 圆的直径为 cm 。测得200页书纸的厚度为1cm ,则一张书纸的厚度为 mm 。 把细铜丝紧密排绕在铅笔上,测得30圈的总宽度如图,则细铜丝 的直径为 mm 。。 7、时间的测量:(1)、时间的单位有 、 、 。其中 国际制单位是 。测量时间的工具是 。你知道哪些类型的钟表?答: 。1h= min= s ;1min= s ;30min= h (2)、机械停表的使用方法:一走、二 、三恢复 。外圈指针读数表示多少 ,内圈指针读数表示多少 (分或秒) 8、误差是 与 之间的差异。误差与错误不同, 能消除, 只能减小,不能消除。(2)、减小误差的方法有 、 、 。 其中取平均值时,平均值的位数与已知测量值位数相同,多余的四舍五入。 第2节 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 的变化叫做 。 2、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 的世界。 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 3、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 的物体叫 。

初中物理笔记大全

初中物理公式 速度公式: t s v = 公式变形:求路程——vt s = 求时间——v s t =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G = mg 密度公式: V m =ρ 浮力公式: F 浮= G – F F 浮= G 排=m 排g F 浮=ρ液gV 排 F 浮=G 压强公式: 物理量 单位 v ——速度 m/s km/h s ——路程 m km t ——时间 s h 物理量 单位 G ——重力 N m ——质量 kg g ——重力与质量的比值 g=9.8N/kg ;粗略计算时取g=10N/kg 。 物理量 单位 ρ——密度 kg/m 3 g/cm 3 m ——质量 kg g V ——体积 m 3 cm 3 单位换算: 1kg=103 g 1g/cm 3=1×103kg/m 3 1m 3=106cm 3 1L=1dm 3 1mL=1cm 3 物理量 单位 p ——压强 Pa ;N/m 2 物理量 单位 F 浮——浮力 N ρ ——密度 kg/m 3 V 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 m 3 g=9.8N/kg ,粗略计算时取g=10N/kg 物理量 单位 F 浮——浮力 N G ——物体的重力 N [当物体处于漂浮或悬浮时] 单位换算: 1 m==10dm=102cm=103mm 1h=60min=3600 s ; 1min=60s G 排——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N m 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质量 kg

p =F/S 液体压强公式: p =ρgh 杠杆的平衡条件: F 1L 1=F 2L 2 或写成:1221L L F F 滑轮组: F = G 总 / n s =nh 斜面公式:FL=Gh 物理量 单位 F —— 拉力 N G ——物体重 N L ——物体通过的距离 m h ——物体被提升的高度 m 应用杠杆平衡条件解题时,L 1、 L 2的单位只要相同即可,无须国际单位; 物理量 单位 F 1——动力 N L 1——动力臂 m F 2——阻力 N L 2——阻力臂 m 物理量 单位 F —— 动力 N G 总——总重 N (当不计滑轮重及摩擦时,G 总=G ) n ——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 物理量 单位 s ——动力通过的距离 m h ——重物被提升的高度 m n ——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 物理量 单位 p ——压强 Pa ;N/m 2 ρ——液体密度 kg/m 3 h ——深度 m g=9.8N/kg ,粗略计算时取g=10N/kg 注意:深度是指液体内部 某一点到自由液面的 竖直距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