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与本质

合集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特殊国情下产生的,并在社会主义初阶段长期指导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它是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智慧的结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基础上产生的。

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有机结合的必然产物,“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深刻分析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和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创立的。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理论和原则。

一是高度重视发展生产力。

认为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归根结底还是表现在它能够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二是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

认为社会主义是“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已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 脚消灭私有制”。

三是坚持按劳分配原则。

认为社会主义条件下“每个生产者在生活资料中得到的份额是由他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即“按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

四是坚持共同富裕原则。

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区别于以往所有剥削制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理论和原则。

一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大学生期末复习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4第四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大学生期末复习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4第四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四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本章学习重点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新论断的形成与理论内涵。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当代中国的发展战略一、社会主义的本质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与形成 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讲话2、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内涵(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目的和任务)。

(2)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方向和要求)。

(3)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社会主义社会的最终目标)。

3、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特点(1)在目标的层次上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

(2)突出了生产力的首要基础地位。

(3)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4)体现了根本任务与最终目标的统一。

(5)体现了在动态中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

4、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重大意义(1)在理论上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2)在实践上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3)为明确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无产阶级完成自身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的要求。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各种问题,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途径。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大力发展科学技术1、党对科学技术工作的高度重视一以贯之。

2、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

3、江泽民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4、要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3、坚持科学发展●总体小康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坚持统筹兼顾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1、“三步走”的发展战略1981-1990: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1991-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到21世纪中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内涵是什么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内涵是什么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内涵是什么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内涵是什么
1社会主义的简要介绍
社会主义是一套经济体系和政治理论,解释颇多。

一种解释是主张或提倡公共或是整个社会作为整体,来拥有和控制生产资料(产品、资本、土地、资产等),其管理和分配基于公众利益。

其提倡由集体或政府拥有与管理[生产工具],以及分配物资。

社会党国际的法兰克福宣言又认为:“在这种制度下,公共利益优先于私人利润的利益。

社会主义政策的当前经济目标是充分就业,增加生产,提高生活水平,实行社会保障和推行收入与财产的合理分配”。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介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100年
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引领中国进步、增进人民福祉、实现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和本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和本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和本质从历史与理论相结合、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角度,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特点,对于我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丰富的内涵,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现实依据、根本途径、主要任务和根本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两个重要前提”,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立足基本国情。

中国共产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

毛泽东早在1957年5月就说过:“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

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也强调:“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

”1998年抗洪、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抗震救灾,都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才能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才能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第二,“一条基本路线”,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这条基本路线集中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规律,因而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

其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对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规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安排,坚持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直接动力。

三者相互依存,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受风险考验、胜利达到目标的根本保障。

第三,“两项根本任务”,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看作是建立新社会的“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

中考计划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

中考计划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

中考计划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有的社会主义形态。

它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对于我们中考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就来探讨一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其最大特点之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人民立场,保障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要关注人民的需求和利益,力争为人民谋幸福、为人民解忧。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心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核心。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思想和指导思想,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解和信任。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体系,包括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际生活中做到言行一致,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是坚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目标和任务。

这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多个方面。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全面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路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是坚持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它在中国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集中体现了中国的国情、人民的意愿和发展规律。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深入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和推进中国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为核心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阶段。

初级阶段(1949年-1978年)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时期,这一阶段逐渐完成了土地革命、反帝国主义斗争和国有经济的建立等任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78年-2035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初阶段,这一阶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步实现农村和城市的现代化。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阶段(2035年-本世纪中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定性阶段,这一阶段要实现国家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这一理论体系是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对当代中国的实际进行科学分析,贯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实践,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和具体目标,提出了“八个明确”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指明了方向。

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

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

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七大的主题,是中国共产党在当代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中心内容,也是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带领全国人民继续前进的伟大旗帜。

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重要前提。

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规定性。

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首先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旗帜,是其创始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揭示的社会发展进步的一般规律和人类追求的共同理想,社会主义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共同方向。

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遵循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

那些违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和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趋势的所谓社会主义,既不是社会主义,也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又坚持与时俱进,根据时代发展,不断赋予社会主义新的时代内涵。

从这个意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发展的统一,与传统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有本质的区别。

传统社会主义本质是教条的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吃大锅饭的普遍贫穷的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改良,是不改变资本主义根本性质的福利主义,本质上不是社会主义。

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是贫穷的传统社会主义,也不是高福利的民主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既合作、又斗争的关系也是社会主义的一个规定性。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共同存在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斗争、合作、竞争是共处的三种具体形态。

社会主义要善于借鉴资本主义的有益成分(如同资本主义吸取社会主义某些因素一样),利用资本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绝不是搞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可以进行竞争与合作,也可以和谐相处,但绝不是结合与趋同;社会主义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可以运用资本、管理、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运用作为发展手段的市场经济,可以追求速度和效率等,但绝不能放弃平等、公平、正义、共同富裕这些基本价值,而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些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沈阳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3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 科学内涵
(1)“三形态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个基本 形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 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其中,邓小 平理论是“体系”的基础形态,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是“体系”的重要发展,科学发 展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体系”的最新成果。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 科学内涵
(5)“多层次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由理论体系 的精髓、主题、核心、立论基础四个层次 构成的。 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主题:发展。 核心:以人为本。 立论基础: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沈阳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12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 科学内涵
沈阳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5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 科学内涵
邓小平理论的哲学认识论基础是:解放思 想,实事求是;邓小平理论的政治经济学 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 理论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是:社会主义本 质论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略)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略)
14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 精神实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体系”的重要基石:社会主义本质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理论。 “体系”的基本范畴:“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四项基本 原则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和社会主义具体体制”、“计划与市场”、 15 “效率与公平”沈阳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等。
因此,可以“体系”科学内涵概括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 时代主题的条件下,在我国步入改革开放和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党深刻总结社会主 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 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主 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有机结合的必然产物,是当 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理论,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探索的智慧 结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历史与理论相结合、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角度,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特点,对于我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丰富的内涵,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现实依据、根本途径、主要任务和根本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两个重要前提”,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立足基本国情。

中国共产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

毛泽东早在1957年5月就说过:“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

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也强调:“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

”1998年抗洪、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抗震救灾,都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才能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才能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第二,“一条基本路线”,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这条基本路线集中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规律,因而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

其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对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规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安排,坚持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直接动力。

三者相互依存,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受风险考验、胜利达到目标的根本保障。

第三,“两项根本任务”,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看作是建立新社会的“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

邓小平多次强调,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我国之所以要实行改革开放,也是为了克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调整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正如党的十七大向世人所宣告的:“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
第四,“一个总体布局”,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提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

党的十七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

在经济建设上,最重要的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在政治建设上,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在文化建设上,最重要的是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努力使人民基本的文化权益得到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在社会建设上,最重要的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不论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还是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都是为了实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

上述四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结合,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完整内容。

这四个方面,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和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的科学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鲜明特色
党的十七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这一重要论断,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属性。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邓小平说过,我们搞改革开放没有丢老祖宗,老祖宗不能丢。

从思想渊源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这条道路坚持了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和价了探索与创新。

例如,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等。

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科学社会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使社会主义在中国获得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面对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
我们党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以科学思维审视时代,敏锐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0多年来,我国在改革开放中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了时代潮流。

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世界和平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与人类文明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顺应了世界大势,体现了时代要求。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社会主义的民族形式是社会主义本质内涵的具体表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生命力只有通过适当的、有效的民族形式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由于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且人口多,耕地少,发展不平衡,这样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必然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联产承包、乡镇企业、经济特区、“一国两制”以及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等,都带有显著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正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才得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