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基础护理学课程标准

《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护理学基础【适用专业】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助产专业、刖言 (一)课程性质《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是各专科护理的基 础,也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必考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训练护理专业高技能人才应具备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作好基本理论、好的基础。
(二)设计思路量为宗旨,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 成,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课程内容以病人从入院到出院的护理需求为主线,将 教学内容序化为“入院护理、安全环境、维持健康、促进健康、出院护理”五大模块,十 六个护理项目和四十一个工作任务。
本着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原则,按照医院实际工 作过程安排教学过程,突出护理岗位目标,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采 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现对工作过程的认识和对完成工作任务的体验而 形成职业能力,从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达到教学目的,满足临床护理工作中对各阶段 病人的护理需求。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能力的储备; 为学生进入临床实习以及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结合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围绕护理工作岗位需要和护士执业考试大纲要求,以质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基础护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并能联系实际。
2.熟悉常用护理技术的应用范围、操作原理。
3•了解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反应、及处理方法。
(二)能力目标1能规范地进行各项基础护理技术操作。
2.能按护理程序为护理对象提供整体护理,满足护理对象生理、心理和治疗需求。
(三)素质目标1热爱护理专业,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行为习惯,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同情心和团结协作精神。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良好的个人修养和道德行为塑造护士的形象。
3•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善于沟通,具备团队精神。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该门课程总学108学时。
基础护理学课程标准

基础护理学课程标准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是护理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集合,是护理实践的基础。
基础护理学课程标准的制定,旨在规范和统一基础护理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以保证护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全面、系统的基础护理知识和技能,为将来的临床实践和进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础护理学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基础护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包括护理学的定义、范畴、发展历程、理论基础等内容,使学生了解护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健康评估与护理诊断。
学生需要学习如何进行健康评估,包括体格检查、健康史采集、健康风险评估等内容,以及如何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护理诊断和护理计划。
三、基础护理技能。
包括基本护理技能、常见疾病护理技能、急救技能等内容,学生需要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掌握基础护理技能,如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安全转移、卧床护理等。
四、药物知识和药物管理。
学生需要学习常见药物的分类、作用、不良反应、使用方法等知识,以及药物的计算、给药途径、药物管理的原则和方法等内容。
五、感染控制。
学生需要学习感染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隔离原则、洗手消毒等内容,以及掌握感染控制的基本技能。
六、伦理与法律。
学生需要学习护理伦理、护理法律、患者权利保护等内容,使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
七、心理护理。
学生需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心理评估、心理支持、心理危机干预等内容,以及掌握基本的心理护理技能。
八、护理信息管理。
学生需要学习护理记录的原则和方法、护理信息的管理和利用等内容,使其具备良好的护理信息管理能力。
基础护理学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为了规范和统一基础护理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以保证护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全面、系统的基础护理知识和技能。
学校和教师应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学生应认真学习,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掌握基础护理知识和技能,为将来的临床实践和进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任务《护理学基础》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护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是研究帮助护理对象满足生理、心理和治疗需求的护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护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帮助护理对象满足生理、心理及治疗需求的基础护理技术和相关的护理基本知识。
本课程的任务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为核心,在整体护理观念的指导下,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护理实践技能及必备的护理基本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观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为护理对象服务。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教学目标1、能阐述护理学基本概念与理论。
2、了解医院基本结构与功能。
3、掌握用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满足护理对象各项需求的护理知识。
(二)能力培养目标1、能将护理的基本知识与技术运用于病情观察、护患沟通、健康教育及各项护理操作中。
2、能规范进行各项基础护理操作。
(三)思想素质目标1、通过学习,加深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培养热爱护理专业、不断进取、刻苦学习的精神,进一步形成现代护理理念。
2、通过实践操作,培养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养成正确的护理行为意识。
3、培养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爱心、团队合作精神,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教学时间分配四教学内容和要求五、课程标准说明(一)适用对象与参考学时本教学主要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护理专业教学使用,总学时为14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72学时,实践教学72学时。
(二)教学要求1、本课程对理论部分教学要求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掌握:指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有较深刻的认识,并能综合、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熟悉:指能够领会概念、原理的基本含义,解释护理现象。
了解:指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能有一定的认识,能够记忆所学的知识要点。
2、本课程重点突出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在实践技能方面分为熟练掌握和学会2个层次。
熟练掌握:指能独立、正确、规范地完成常用护理技术操作。
《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背景和目的护理学基础课程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提高其护理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护理学的发展历程、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掌握护理过程、护理技术和护理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为日后的临床实践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1. 护理学基本概念和理论:介绍护理学的定义、范畴和基本原则,讲解护理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学派,引导学生对护理学的整体认识和理解。
2. 护理过程:介绍护理过程的基本概念、步骤和内容,培养学生进行系统护理评估、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和评价护理效果的能力。
3. 护理技术:介绍常见的基础护理技术,包括体温测量、血压测量、心肺复苏等,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技巧和安全注意事项。
4. 护理管理:介绍护理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包括人员管理、物资管理、质量管理等内容,培养学生具备组织、协调和领导护理团队的能力。
5. 护理伦理学:介绍护理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引导学生了解并遵守护理伦理规范,培养学生正确处理护理实践中的伦理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 理论教学:采用讲授、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向学生传授护理学的基本概念、原则和知识。
2. 实践教学:通过实验、模拟和临床实习等方式,培养学生进行护理评估、制定护理计划和实施护理措施的能力。
3. 论文写作:要求学生撰写与护理学相关的论文,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文献检索与阅读能力。
四、考核方式和标准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讨论等,占总成绩的30%。
2.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核,占总成绩的30%。
3. 期末考试:对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综合掌握情况进行考核,占总成绩的40%。
4. 通过该课程的要求:平时成绩需达到60分以上,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成绩需达到60分以上。
五、教材和参考书目1. 主教材:《护理学基础》(第三版),作者:李晓红。
《护理学基础》教学大纲2024

引言: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护理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以便他们能够正确、安全、有效地开展护理工作。
本教学大纲是《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指导文件,通过系统地介绍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进行教学和学习。
概述:《护理学基础》教学大纲分为五个大点,分别是:人体结构与功能、生命过程与异常、基础护理理论与实践、护理沟通与教育、护理研究与实践基础。
每个大点下分5-9个小点进行详细阐述,以确保学生全面地掌握护理学基础的知识。
正文内容:一、人体结构与功能1. 细胞结构与功能a. 细胞的组成与特点b.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c. 细胞器官的结构与功能2. 组织结构与功能a. 上皮组织的特点与功能b. 结缔组织的结构与功能c. 肌肉组织的结构与功能d. 神经组织的结构与功能3. 器官系统的结构与功能a. 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b. 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c. 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d. 泌尿系统的结构与功能e. 内分泌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二、生命过程与异常1. 生命的定义与特点2. 正常生理过程a. 呼吸过程与生理性呼吸形式b. 循环过程与心血管功能c. 消化过程与消化功能d. 泌尿过程与排泄功能3. 生理改变与生活适应a. 正常老化过程和常见老年疾病b. 妊娠与分娩的生理变化c. 儿童生长发育及常见问题三、基础护理理论与实践1. 基础护理概述a. 基础护理的定义和重要性b. 基础护理的技术要求和流程c. 基础护理的基本原则和核心价值观2. 常见护理技术与操作规范a. 体温测量与记录b. 血压测量与监测c. 心电图技术与解读d. 注射技术与注意事项3. 基础护理中的病情观察与评估a. 体征观察与监测b. 病情评估工具的使用与应用c. 危重病人的护理要点四、护理沟通与教育1. 护理沟通的定义与重要性2. 良好的沟通技巧与方法a. 倾听与表达技巧b. 非暴力沟通方法c. 情感沟通与支持3. 护理教育的原理与方法a. 预教与课堂教学b. 实践指导与技能训练c. 患者健康教育与促进五、护理研究与实践基础1. 护理研究的重要性与目的2. 护理研究方法与设计a. 定量研究方法与设计b. 定性研究方法与设计c. 混合研究方法与设计3. 护理实践的质量评价与提升a. 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与方法b. 护理质量提升策略与实施c. 护理实践中的安全与风险管理总结:《护理学基础》教学大纲的设置涵盖了护理学基础的核心知识和技能。
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护理学基础课程是护理专业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学生提供了护理实践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本文将围绕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展开讨论,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重要课程。
首先,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涵盖了丰富的内容,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学等多个学科。
这些学科为护理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医学基础知识,帮助他们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掌握常见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以及掌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因此,学生在学习护理学基础课程时,应该注重对这些学科的深入理解,建立扎实的医学知识基础。
其次,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临床实践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实验课、临床实习等方式,掌握护理实践所需的基本技能,如测量体温、脉搏、呼吸,给药,换药等。
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护理工作中。
因此,学生在学习护理学基础课程时,应该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勤加练习,不断提高技能水平。
再次,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沟通能力。
护理是一项需要高度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的工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培养细心、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以及与患者、家属、医护人员等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沟通能力,学生才能胜任未来的护理工作。
最后,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不断学习和自我提高的意识。
医学领域的知识更新很快,学生在学习护理学基础课程时,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只有不断学习和自我提高,学生才能适应未来护理工作的发展需求。
综上所述,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涵盖了丰富的内容,要求学生具备医学知识、临床实践能力、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沟通能力,以及不断学习和自我提高的意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努力提高自身的护理能力,为将来的护理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基础护理学课程标准

《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护理学基础【适用专业】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助产专业一、前言(一)课程性质《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是各专科护理的基础,也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必考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训练护理专业高技能人才应具备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作好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能力的储备;为学生进入临床实习以及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设计思路结合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围绕护理工作岗位需要和护士执业考试大纲要求,以质量为宗旨,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课程内容以病人从入院到出院的护理需求为主线,将教学内容序化为“入院护理、安全环境、维持健康、促进健康、出院护理”五大模块,十六个护理项目和四十一个工作任务。
本着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原则,按照医院实际工作过程安排教学过程,突出护理岗位目标,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现对工作过程的认识和对完成工作任务的体验而形成职业能力,从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达到教学目的,满足临床护理工作中对各阶段病人的护理需求。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基础护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并能联系实际。
2.熟悉常用护理技术的应用范围、操作原理。
3.了解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反应、及处理方法。
(二)能力目标1.能规范地进行各项基础护理技术操作。
2.能按护理程序为护理对象提供整体护理,满足护理对象生理、心理和治疗需求。
(三)素质目标1.热爱护理专业,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行为习惯,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同情心和团结协作精神。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良好的个人修养和道德行为塑造护士的形象。
3.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善于沟通,具备团队精神。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该门课程总学 108学时。
《基础护理学》课程标准

XXX学院《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标准适用专业:教学承担单位:执笔人:审定人:制定日期:修订日期:二〇一X年X月《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标准本该课程标准是以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护士执业资格证考核大纲、医院临床需求,再结合学院实际情况编制。
1. 课程性质《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基础医学与临床护理学之间的桥梁学科,是一门集自然科学、医学科学、社会与人文科学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其理论知识丰富、临床实践性强,涉及医学、心理学、社会学及行为学等学科领域。
它是护理专业学生进入临床实践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今后学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主要课程。
345678910五、教学实施建议1.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任务驱动法、考核法、情景模拟演练法。
2113. 师资要求:本课程需要教师具备本科或以上学历,并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广泛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以便解决教学、实践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
同时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良好的知识传导能力和优秀的教学设计能力;还要求教师具有护理行业的临床实践经历或经验,具备善于实践并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自身优势,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教学能力、实践能力。
要求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耐心和爱心,对学生负责,为学生解决学业上、心理上的问题。
通过教师对理论知识的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及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以及示范等方法组织教学,使学生能够将知识应用自如,提高专业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为临床工作做好准备。
六、课程资源1.教材选用与编写(含实训指导书)教材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由张连辉和邓翠珍主编的《基础护理学》,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
由本校老师编著的《基础护理实训指导书》2.参考资料《基础护理学》十三五规划本科教材《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指导》人卫版《护士资格考试历年真题》人卫版3.网络资源12爱课堂教学视频、中国大学MOOC、百度教学视频七、考核方式总成绩=线上平时成绩30%+线上测验成绩30%+线下测验成绩40%考核标准:(一)线上平时成绩30%,按百分制计算,六十分增减扣分项:1.签到,少签一次扣5分2.课间活动少做或乱做扣5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护理学基础》
课程标准
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二〇一二年九月
《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属性
1.课程的性质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专业(非师范类)专业必修课,它包含护理学导论部分与基础护理学部分,该课程是一门按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帮助护理对象满足生理、心理和治疗需求的护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
2. 课程定位
本课程护理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主干专业核心课程。
在护理学课程体系中,是一门链接基础知识与临床护理技能的桥梁课程,是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后续临床护理理论和技能的基础课程,是一门培养综合技能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其前导课程为: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医学微生物与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药理学等,其后续课程为: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老年护理学等。
3. 课程任务
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护理专业的学生具备从事护理工作所必备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技能,为今后从事护理工作打下必要的专业基础,在课程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护理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精神,学会运用整体护理观和护理基本理论,评判性分析临床基础护理有关问题和患者的身心需要,学会运用系统化整体护理的护理理
念、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和基础护理技术满足患者的身心需要,有效干预患者的健康问题,实现护理学“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的最终目标。
二、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充分认识护理专业的职业道德及其重要意义,具有以人为本、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理念;
2.能系统全面地描述护理专业的独特理论体系及模式;
3.具有较扎实的护理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具备较强的职业防护意识与知识;
4.全面掌握护理学基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
5.了解国内外护理学最新发展状况及有关知识获取途径。
能力目标
1. 能规范熟练地进行各项基础护理技术操作,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并能对操作
结果做出正确的评价;
2.能运用护理程序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有效干预患者的健康问题,提供适合患者身心需要的整体护理;
3. 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和心理护理的能力;
4. 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具备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的能力;
5. 运用所学知识,发展独立思考、分析、解决护理问题的能力。
素质目标
1. 确立积极的专业态度、稳定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护理职业道德级职业情感;
2.养成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吃苦耐劳、严谨慎独的系统性思维能力;
3. 培养较高的人文及社会科学素养及良好的护士职业礼仪;
4.树立高度的责任心、爱心、细心、耐心与同情心,体现对患者的人性化关怀;
5.养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奉献精神;
6.具备获取新知识的意识和勇于创新的理念。
三、课程内容及实施
1.课程结构
模块一:总论部分(即护理学导论),建议理论讲授33h,见习及病案讨论3h。
模块二:个论部分(即基础护理学),建议理论讲授67h,实践77h。
模块一:总论部分(即护理学导论)
四、教学条件1.教学设备
2.教学师资
3.教学资源
国内同类专业相同课程精品课程网站;模拟病房、示教室、操作练习室、多媒体课件,VCD光盘;见习医院;实习基地;护理专业参考用书、专业报刊等。
五、考核评价
本课程为护理学专业的考试课。
本课程过程考核(课堂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阶段测验、案例讨论及作业的完成情况综合而成)占总成绩的20%,实践考核(采用技能操作考核形成,依据操作考核评分标准进行评价,)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采用笔试形式,根据试题的参考答案进行评价)占总成绩的50%。
其中过程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实践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护理技能操作的掌握情况及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察学生对本课程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试以综合考试为主,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知识与技能掌握及素质情况,考察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目标的掌握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