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正骨十法心法
颈椎正骨十法

颈椎正骨十法1 仰头摇正法:适用于枕寰、寰枢关节的旋转式错位。
患者仰卧,低枕。
术者一手托其枕部,一手托其下颌,使病人头部上仰(仰头可使C2-7颈椎后关节闭锁成“定点”),侧转,嘱病人放松颈肌(缓慢动2-3下),待头转到最大角度时,稍加有限度的“闪动力”,即可使错位的关节复位,此操作中有时可听到关节复位的弹响“咯得”声。
也可取坐位操作。
2 低头摇正法:适于颈椎2-6后关节旋转式错位。
患者侧卧、平枕、低头(中段颈椎错位者约屈20度。
下段颈椎错位者前屈须大于30度)术者一手轻拿其后颈,以拇指按压于错位的横突后隆起处下方作为“定点”,另一手托其面颊部作为“动点”,以枕部为支点,转动头部,当摇头至最大角度时,动点的手用有限的“闪动力”,“定点”的拇指按压成阻力,使关节在动中因“定点”的阻力而复位。
缓慢复位法根据需要可重复2-3次。
3 侧头摇正法:适于颈椎2-6钩突关节旋转式错位及侧弯、侧摆式错位。
患者侧卧、低枕、头前屈,术者一手托其耳区头部,另一手轻拿其后颈,拇指“定点”于错位之横突下方,将头搬起呈侧屈状作摇头活动,动作同低头摇正法。
4 俯卧摇肩法:适用于第5颈椎至第2胸椎间的旋转式错位。
患者侧卧、平枕,上肢垂直,手置臀部,术者立其后方,用拇、食指夹于错位关节的横突前后方,另一手扶于肩部,作向前推、向后拉的摇动,“定点”作对抗阻力,使旋转错位在摇动中复正,此法与低头摇正法复位原理及适应症相同,只是“动点”在下,改为摇肩,使作用力易于达到颈胸交界处。
尤其对上位颈椎失稳的患者,可避免因低头摇正角度过大而损伤上颈段。
注意摇肩时先将其肩向下推,以免关节闭锁影响复位。
5 侧向搬正法:适用于颈椎2-6侧弯、侧摆式错位的钩突关节错位。
患者仰卧,术者立于床头,一手拿其后颈并以拇指按住患椎横突侧方并向隆起处按压(侧摆者只按一点,侧弯者由下而上按压)。
另一手托住下颌并以前臂贴其面颊部,两手合作将患者头向上牵引并屈向健侧再屈向患侧,(让错位关节先开后合),当颈屈向患侧至最大角度时,拇指“定点”不放松,,并与“动点”手协同作扳、按、牵联合“闪动力”以使错位关节复位,有时病人可改用侧卧位,去枕,用抬头作侧扳按动作,与侧头摇正法相同,抬头角度加大。
(医学课件)龙氏颈椎正骨十法PPT幻灯片

11
前 后 滑 脱 式 错 位
12
13
前后滑脱式错位
14
侧弯侧摆式错位
15
侧弯侧摆式错位
16
左右旋转式错位
17
左右旋转式错位
18
倾位仰位式错位
19
倾位仰位式错位
20
小关节错位、复位机理
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确证、X线片)
正骨手法
伸屈运动 前后滑脱式错位(C6:/T3 ↑ 4↓)
推正法
25
反向运动法
仰头摇正法
低头摇正法
牵引下正骨法 侧卧推正法
正骨十法
侧头摇正法 侧卧摇肩法
俯卧冲压法
挎角搬按法
侧向搬按法
26
正骨推拿手法要诀
• 关节错位需正骨,动中求正是要诀, • 肌肉放松勿对抗,切忌粗暴伤病人。 • 定点动点选得准,椎间狭窄加牵引, • 关节开合要充分,轻巧闪动定成功。
27
1、仰头摇正法
反向运动法→对拉舒筋、对顶复位(冻结肩)
23
龙氏正骨推拿特点
1、以软组织损变、脊椎退变错位为基础 2、独特的诊断要点和三步定位诊断 3、明确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4、四步手法-筋骨并重 5、针对错位类型复位-稳准 6、生理运动正骨法-轻巧、安全
24
四步十法
1、 放松手法--使紧张的肌肉放松。 2 、正骨手法--正骨十法中选用。 3 、强壮手法--(分筋、理筋法)调和阴阳。 4、 痛区手法--镇静止痛法及兴奋调理气血法。
(侧位片:椎体后缘联线中断、成角、反张)
侧屈运动 侧弯侧摆式错位(C1346/T11、12)
龙层花的治疗颈椎病的十种方法——龙氏正骨文字资料总结

龙层花的治疗颈椎病的十种方法1 仰头摇正法:适用于枕寰、寰枢关节的旋转式错位。
患者仰卧,低枕。
术者一手托其枕部,一手托其下颌,使病人头部上仰(仰头可使C2-7颈椎后关节闭锁成“定点”),侧转,嘱病人放松颈肌(缓慢动2-3下),待头转到最大角度时,稍加有限度的“闪动力”,即可使错位的关节复位,此操作中有时可听到关节复位的弹响“咯得”声。
也可取坐位操作。
2 低头摇正法:适于颈椎2-6后关节旋转式错位。
患者侧卧、平枕、低头(中段颈椎错位者约屈20度。
下段颈椎错位者前屈须大于30度)术者一手轻拿其后颈,以拇指按压于错位的横突后隆起处下方作为“定点”,另一手托其面颊部作为“动点”,以枕部为支点,转动头部,当摇头至最大角度时,动点的手用有限的“闪动力”,“定点”的拇指按压成阻力,使关节在动中因“定点”的阻力而复位。
缓慢复位法根据需要可重复2-3次。
3 侧头摇正法:适于颈椎2-6钩突关节旋转式错位及侧弯、侧摆式错位。
患者侧卧、低枕、头前屈,术者一手托其耳区头部,另一手轻拿其后颈,拇指“定点”于错位之横突下方,将头搬起呈侧屈状作摇头活动,动作同低头摇正法。
4 俯卧摇肩法:适用于第5颈椎至第2胸椎间的旋转式错位。
患者侧卧、平枕,上肢垂直,手置臀部,术者立其后方,用拇、食指夹于错位关节的横突前后方,另一手扶于肩部,作向前推、向后拉的摇动,“定点”作对抗阻力,使旋转错位在摇动中复正,此法与低头摇正法复位原理及适应症相同,只是“动点”在下,改为摇肩,使作用力易于达到颈胸交界处。
尤其对上位颈椎失稳的患者,可避免因低头摇正角度过大而损伤上颈段。
注意摇肩时先将其肩向下推,以免关节闭锁影响复位。
5 侧向搬正法:适用于颈椎2-6侧弯、侧摆式错位的钩突关节错位。
患者仰卧,术者立于床头,一手拿其后颈并以拇指按住患椎横突侧方并向隆起处按压(侧摆者只按一点,侧弯者由下而上按压)。
另一手托住下颌并以前臂贴其面颊部,两手合作将患者头向上牵引并屈向健侧再屈向患侧,(让错位关节先开后合),当颈屈向患侧至最大角度时,拇指“定点”不放松,,并与“动点”手协同作扳、按、牵联合“闪动力”以使错位关节复位,有时病人可改用侧卧位,去枕,用抬头作侧扳按动作,与侧头摇正法相同,抬头角度加大。
正骨心法要旨单行本

正骨心法要旨單行本
摘要:
一、正骨心法要旨概述
二、正骨心法的具体方法
三、正骨心法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
四、正骨心法的传承与发扬
正文:
一、正骨心法要旨概述
正骨心法要旨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主要用于治疗骨折、脱臼、筋伤等骨科疾病。
它通过手法治疗,使骨骼、筋络恢复正常位置和功能,具有疗效显著、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
正骨心法要旨主要包括摸法、拔法、端法、提法、按法、摩法等,这些手法均有明确的操作规范和临床应用效果。
二、正骨心法的具体方法
1.摸法:用手仔细触摸患者伤处,了解骨折、脱臼等情况,以便进行下一步治疗。
2.拔法:主要用于拔出骨折断端或错位的骨头,使其恢复正常位置。
3.端法:用于治疗骨折或脱臼的关节,通过手法恢复关节的正常功能。
4.提法:用手法将骨折断端或错位的骨头提起,以便进行复位。
5.按法:通过按压受伤部位,使筋络恢复正常功能,缓解疼痛。
6.摩法:用手掌或指尖在受伤部位进行顺时针或逆时针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康复。
三、正骨心法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
正骨心法在临床应用中具有以下优势:
1.疗效显著:正骨心法能够使骨折、脱臼等骨科疾病得到快速、有效的治疗。
2.操作方便:正骨心法操作简单,无需手术,可在床边或诊室进行。
3.经济安全:正骨心法费用低廉,且无手术风险,患者痛苦较小。
四、正骨心法的传承与发扬
正骨心法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发扬对于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医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正骨心法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越来越多的医学专家和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这一领域。
中医整脊常见病诊疗指南之正骨整脊10大手法

中医整脊常见病诊疗指南之正骨整脊10大手法中医整脊科是一门继承中医正骨手法后创新的学科,调曲复位是其主要技术。
而调曲复位所运用的整脊骨十法和牵引调曲法,部分是古籍文献已有记载而世代传承下来的,部分是在整理古籍文献过程中发现现,并加以研究提高而应用于临床的。
这些技术经过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总结,明确其操作规范、适应症、禁忌症及注意事项,辑录于2006年出版的《中国整脊学》。
之后又经全国专家论证,作为《中医整脊常见病诊疗指南》的主要技术。
这些技术都是源自中医传统文献记载,既不是什么人发明,更不是外国传来,其中一些技术发明比西医早几个世纪。
现将这套技术整理后分享给大家,供参考交流学习。
1、按脊松枢法按脊松枢法是按压脊椎,松解颈胸、胸腰枢纽关节的手法。
此法最早文献记载是《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
《素问·缪刺论》:“数脊椎侠骨,疾按之应手如痛”。
“按摩勿释,著针勿斥,称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病在筋,调其筋,病在骨,调其骨,”(《调经论》),清代,咸丰年间,刘闻一著《捏骨秘法》,其专列“捏脊骨法”,“凡背骨疼,何处痛,一定何处高。
治法:用大指向脊骨高处略略一按,与高低脊骨相平,即愈。
”2、牵颈折顶法牵颈折顶法是取仰卧位,医者用手掌牵头颅,另一手沿颈椎推拿折顶的手法。
此法源自《永类钤方》对颈椎损伤的“挼搽法”。
元朝《回回药方》(约1368年):“若脖项骨节脱了,其治法一人托向前,一人于骨节上缓揉令其软,然后入本处”。
清朝《捏骨秘法》:“捏头项法(二条)凡脖错捩(伤跌),俱是向后错头,必俯而不直。
治法:用左手托住前边,右手向疼处略稍按,按左手稍有知觉即止”。
《中国接骨图说》名“熊顾子法第三”。
3、寰枢端转法寰枢端转法用于整复寰枢关节错位的方法,用手指端提轻轻旋转复位的手法。
此法源于治颈椎创伤,最早记载为元朝李仲南《永类钤方·风损伤折卷二十二》(公元1331年):”凡摔进颈骨……医用手挼搽平正”(挼即按、揉)。
正骨手法

牵引下正骨手法
1.推正法:用于前后脱滑式错位者及左右旋转式错位者。
术者
双拇指按于其后突的棘突两旁,或两拇指分别置于
左、右偏向不同的2个棘突旁,向前推动时双拇指加
力推正之。
2.摇正法:用于中、下段颈椎左右旋转式错位者,与徙手低头
摇正法及摇肩法同。
选用复位角度时,先将患者身后
拉至某一角度,嘱患者双手抓住牵引椅后脚上,以保
持颈椎前屈角度,选好“定点”,进行摇头或摇肩手
法复位。
以颈4、5椎间关节旋转错位为例:触诊颈4
横突偏右,颈5偏左,取牵引角度30度,术者左拇
指按其颈4右侧隆起之横突,右手推其右肩向后,重
复2~3次。
再以右拇指点按颈5左后隆起之横突,
左手推其左肩向后,重复2~3次。
亦可用转动头部
达一定角度,作一“闪动力”使其复正。
3.搬按法:适用于侧弯侧摆式错位者。
术者一手虎口扶于患者
错位颈椎旁隆起处作“定点”,另一手握患者对侧手
腕,徐徐用力向下推《拉》使患者颈部侧屈约20度
左右。
然后轻轻还原。
重复上述动作2~3次。
一般
先作健侧,使交锁的关节易于松解,然后作患侧复正
较易成功。
颈椎正骨十法心法修订稿

颈椎正骨十法心法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颈椎正骨十法心法1.仰头摇正法:适宜枕环、环枢关节错位。
手法要点:枕环关节错位时仰头≥30°,转头≤30°,闪动力向上,做屈伸动作2-3下;环枢关节错位时仰头≤20°,转头≥30°,闪动力是外上方,作转头动作2—3下。
2.低头摇正法:适宜C2-6颈椎后关节旋转式错位。
手法要点:侧卧,中段颈椎,前屈约20°,下段颈椎前屈约≥30°摇动2-3次。
3.侧头摇正法:适宜C2-6钩椎关节旋转式错位。
手法要点:同低头摇正法,将患者头抬起做侧屈法。
4.侧卧摇肩法:适宜C2-T2旋转式错位。
手法要点:患者侧卧,术者一手拇、食两指分别置于患椎横突前后作“定点”,另手扶患者肩部作向前推向后拉的摇动,定点的手给予阻力。
5.侧向搬按法:适宜C2-6颈椎侧弯侧摆式错位(钩椎关节错位)。
手法要点:术者一手“定点”患椎隆起之横突,另手托患者下颌,前臂贴患者面部做牵引,患者头先健侧后患侧后并做闪动力。
也可侧头作。
(类第3法)6.挎叫搬按法:适宜C2-4后关节混合式错位(交感型颈椎病,落枕导致滑膜嵌顿,偏头痛、脑震荡后遗症)。
手法要点:坐位用于轻症,术者一手拇指定点于患椎关节隆起部,另手抓其头顶或额部,将患者头拉向健侧前外45°方位,继拉向患侧后外45°方位,定点手同步加力按住15秒后,动点手作轻力摇动2-3下,手法完成。
健侧卧位治疗适合重症和不配合者:患者健侧卧位,C2/3关节滑膜嵌顿,患者头前屈30°,术者双拇指轻弹拨患者下颈部肩胛提肌、夹肌,继而拇指按于患椎关节隆起部,另手托扶耳至头顶部,移开枕头,将头顺床面方向搬至前外屈位45°,再将头搬向仰头位患者45°定点手加力按住15秒后,动点手摇动头2-3下,手法完成。
中国整脊学手法治疗学内容十八式课件

•中国整脊学手法治疗学内容十八式
•17
第十四式:过伸腰 肢式
损伤病理:同十五式。 防治机制:调整竖脊肌、腰大肌、 腹外、内斜、腹直肌以及骶髂韧 带前后的维系力。 练功方式:正立、双手向前着地 爬下,双下肢伸直,但胸腹不着 地,方法有三: 1式:作俯卧撑式——双上肢屈伸, 使身体及一下肢直上直上。各俯 撑10~20次(可视体力增加); 2式:仰卧、屈膝、双手抱胸,挺 腹挺腰,反复10~20次; 3式:俯卧、伸腰,双上肢后展, 下肢后伸作飞燕式,5~10次。 注意事项:按俯卧撑要求胸腹及 膝不能触地。
•中国整脊学手法治疗学内容十八式
•10
第七式:抱肩转胸
式 损伤病理:维系颈椎椎曲及中轴位之斜方肌、头颈
夹肌,项韧带均以肩胛、胸椎为附着点,上连颈椎 下连上段胸椎。因劳损或风寒损伤,肌力失去平衡, 上可导致颈椎紊乱,下可导致胸椎肋胸关节、胸椎 小关节紊乱,颈椎旋转、侧弯,可压迫神经根、椎 动脉。胸肋关节、胸椎小关节紊乱,导致支配内脏 的神经紊乱,出现心动过速、胸闷、胃脘胀闷等并 发症。另一方面,肩胛骨上部肋骨背部组成胸胛关 节,其冈上肌、肩胛提肌、斜方肌,可使肩胛上移; 大小圆肌及大小菱形肌(附着胸椎)可使肩胛骨左 右摆动。肩胛部肌肉可因长期单一上肢活动或风寒 而受损,肌肉缺血粘连,可导致胸椎关节紊乱。 防治机制:运动肩胛内大、小菱形肌对胸椎中轴位 的稳定作用(左右平衡),左右转动胸廓,调节肩 胛内肌肉对胸椎的平衡力,纠正胸椎关节错缝。 练功方式:正立、双手抱紧两肩,左右转摇胸廓各 30~50次。 注意事项:转胸时,尽量腰胯不动。
防治机制:颈椎中轴位依靠两侧斜方肌、胸锁 乳突肌和斜角肌平衡,侧颈锻练这二组肌肉的 肌力,使受损者得到恢复,受累者不致损伤, 维持或恢复正常颈椎力学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椎正骨十法心法
1.仰头摇正法:适宜枕环、环枢关节错位。
手法要点:枕环关节错位时仰头≥30°,转头≤30°,闪动力向上,做屈伸动作2-3下;环枢关节错位时仰头≤20°,转头≥30°,闪动力是外上方,作转头动作2—3下。
2.低头摇正法:适宜C2-6颈椎后关节旋转式错位。
手法要点:侧卧,中段颈椎,前屈约20°,下段颈椎前屈约≥30°摇动2-3次。
3.侧头摇正法:适宜C2-6钩椎关节旋转式错位。
手法要点:同低头摇正法,将患者头抬起做侧屈法。
4.侧卧摇肩法:适宜C2-T2旋转式错位。
手法要点:患者侧卧,术者一手拇、食两指分别置于患椎横突前后作“定点”,另手扶患者肩部作向前推向后拉的摇动,定点的手给予阻力。
5.侧向搬按法:适宜C2-6颈椎侧弯侧摆式错位(钩椎关节错位)。
手法要点:术者一手“定点”患椎隆起之横突,另手托患者下颌,前臂贴患者面部做牵引,患者头先健侧后患侧后并做闪动力。
也可侧头作。
(类第3法)
6.挎叫搬按法:适宜C2-4后关节混合式错位(交感型颈椎病,
落枕导致滑膜嵌顿,偏头痛、脑震荡后遗症)。
手法要点:坐位用于轻症,术者一手拇指定点于患椎关节隆起部,另手抓其头顶或额部,将患者头拉向健侧前外45°方位,
继拉向患侧后外45°方位,定点手同步加力按住15秒后,动点手作轻力摇动2-3下,手法完成。
健侧卧位治疗适合重症和不配合者:患者健侧卧位,C2/3关节滑膜嵌顿,患者头前屈30°,术者双拇指轻弹拨患者下颈部肩胛提肌、夹肌,继而拇指按于患椎关节隆起部,另手托扶耳至头顶部,移开枕头,将头顺床面方向搬至前外屈位45°,再将头搬向仰头位患者45°定点手加力按住15秒后,动点手摇动头2-3下,手法完成。
混合错位者加作侧卧推正法、仰卧水平牵引法、仰头摇正法。
7.俯卧冲压法:适用于颈胸交界处(C6-T3)各型椎关节错位。
手法要点:“定点”在棘突根至椎板处,枕头1/3放在床头外,患者头颈部放床外,双上肢自然下垂于床头外。
旋转错位用A 旋转分压法;前后滑脱错位用B直接冲压法(俯卧推正法);
侧摆式错位用C侧向搬按法;
配合D手法牵引:双拇指按压T2棘突两侧,用力按压并向头部方向加牵引力,由T2至C6逐椎按牵2-3下。
8.侧卧推正法:适用于各颈椎前后滑脱式错位,尤其对颈轴变
直反张者有效。
注意:推正时双手加力向头部牵引。
9.牵引下正骨法:用于颈椎间盘突出、椎间盘变性并发椎体及
关节各类型错位,尤其适用于脊髓型颈椎病。
10.反向运动法:用于松解肌痉挛和肌性牵涉性痛,可在正骨手
法后进行此法。
1.斜角肌痉挛多为钩锥关节错位体征。
2.肌
性牵涉痛是最长肌,一般在病椎下6个椎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