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分类与评估方法
伤口暴露程度分级标准

伤口暴露程度分级标准
伤口暴露程度的分级标准通常是根据伤口的深度和范围来确定。
以下是一个常见的伤口暴露程度分级标准,但请注意,具体的标准可能因医疗机构或国家而异。
在实际应用中,请遵循医疗专业人员的建议和指导。
1. 一级(轻微):仅涉及皮肤的表层,通常是浅层擦伤或划伤,没有明显的创面。
一级伤口通常不需要缝合。
2. 二级(中度):涉及皮肤和浅层组织,如肌肉或浅表血管。
这种伤口通常有一个明显的切口或撕裂,可能需要缝合。
3. 三级(重度):涉及深层组织,如深层肌肉、骨骼或关节。
这种伤口通常是较大的撕裂伤或创伤,可能需要外科干预、缝合和修复。
4. 四级(严重):涉及深层组织和重要器官,可能对生命造成威胁。
这种伤口通常是严重的撕裂伤、切断伤或挤压伤,可能需要紧急外科处理和重建手术。
此外,还有其他的特殊分类,如感染程度的分级(如无感染、轻微感染、中度感染、重度感染)或其他特定伤口类型的分类(如烧伤分级、刀伤分级等),这些标准通常会根据具体情况和伤口的特征来确定。
需要注意的是,伤口暴露程度的分级是由医疗专业人员根据其专业知识和经验进行评估的,所以在遇到伤口时,最好咨询医疗专业人员以获取准确的评估和建议。
伤口的分类评估

渗液 气味 周围皮肤 疼痛评分
伤口分类评估
宁国市人民医院 刘娟
什么是伤口
1.伤口就是因物理、机械或热力等外界因素造成人体活组 织的缺损或破坏。
2.有时由于医疗意外或生理异常也可导致上述现象。
皮肤的结构
1.表皮层
2.真皮层
3.皮下脂肪层
4. 再下层为筋膜、肌肉组 织及骨头
伤口的分类
•可根据伤口愈合的时间、受伤的原因、受伤的程度阶段、
伤口周围皮肤的评估
1.颜色 2.红斑 3.苍白 4.完整性 5.浸渍、皮炎、糜烂 6.水肿
伤口感染
1.局部性:红、肿、热、痛、脓液、恶臭
2.全身性:发热、白细胞升高
3.细菌培养:细菌数大于100000个/ml
4.伤口延迟愈合
细菌培养的注意点
1.伤口需用无菌盐水冲洗干净及拍干。目的是移走表面性 细菌,脓液或异物。
1.收集资料
2.测量伤口
3.记录伤口的情况
收集资料
1.导致伤口的原因
2.患者的整体情况
3.影响伤口愈合的因素
4.肉眼观察伤口的情况
伤口测量
1.伤口的长、宽、深和坑洞 2.维面积评估:尺子测量伤口的长和宽 3.维面积评估:用探针测量伤口的深度和坑洞的长和宽, 其方向用时钟描述。 4.体积测量:用无菌盐水充满伤口腔隙,用注射器吸出看 体积。 5.泡沫模型
7.长期使用类固醇类药物:抑制炎性期,抑制纤维母细胞 及表皮活动。
局部性因素评估
1.伤口的大小和深度 2.伤口感染 3.伤口结痂、异物和坏死组织 4.伤口基底过于干燥 5.伤口基底有过多渗液 6.伤口表面有血纤维蛋白覆盖 7.伤口及周围皮肤受摩擦、牵拉及压迫
伤口评估与记录

熊丽华 2017-10-12
伤口评估是一项重要的护理技巧,正确的评估有利于 制定伤口护理计划或评估治疗护理的效果,促进沟通,
促进连续护理,估计治疗费用和愈合时间。今天我们
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分享伤口评估与记录的相关 内容。
伤口的分类
01
02
伤口的渗液、颜色及 气味
瘘管、潜行及窦 道的区别
③不能正常愈合
④因血液供应匮乏,缺少止血阶段
3.以组织破坏的深度分期 • 第一期伤口:血流受阻,皮肤完整,但出现压力缓解后30min仍 有红印。 • 第三期伤口:表皮及真皮完全受损,涉及皮下组织,出现较深的凹 洞,伤口基部无疼痛感。没有影响筋膜及肌肉层。 • 第四期伤口:皮肤全层受损,涉及皮下脂肪、筋膜、肌肉或骨骼。 伤口有黄色、黑色坏 死组织时,必须清创 后才能看清伤口处在 第几期。
• 疼痛的时间
• 疼痛的强度
• 疼痛持续的时间
• 疼痛相关因素
4、A:Appearance(外观)
5、U:Undermining(潜行深洞)
5、U:Undermining(潜行深洞)
• 6、R:Reevaluate(再评估)
• 伤口再评估的目的: • 监测是否有并发症的发生 • 观察伤口愈合的情况 • 决定现行的护理计划是否要更换
• 潜行:伤口皮肤边缘与伤口床之间的袋状空穴称潜行,用顺
时针方向表示所在伤口的位置。
四、MEASURE原则 M:Measure(测量) E:Exudate(渗出物)
S:Suffering(疼痛感)
A:Appearance(外观)
U:Undermining(潜行深洞)
R:Reevaluate(再评估) E:Edge(伤口边缘)
伤口三角评估

伤口三角评估伤口三角评估是医学常用的一种方法,用于评估伤口的大小和深度,以便判断伤口是否需要缝合或进一步处理。
该方法采用三个关键参数来评估伤口的情况,分别是伤口的长度、宽度和深度。
下面将详细介绍伤口三角评估的步骤和意义。
伤口三角评估的步骤:第一步:测量伤口的长度,即伤口两个边缘之间的直线距离。
使用一把刻度规或软尺,将其端点置于伤口上边缘和下边缘的最远处,然后沿着伤口边缘测量直线距离。
第二步:测量伤口的宽度,即伤口两个边缘之间的距离。
同样使用刻度规或软尺,将其端点置于伤口左边缘的最远处和右边缘的最远处,然后测量直线距离。
第三步:测量伤口的深度,即伤口表面到伤口底部的距离。
可以使用一把医用针,将其轻轻插入伤口中,直到感觉到阻力或到达伤口底部,然后测量针的长度。
伤口三角评估的意义:1. 判断伤口是否需要缝合:通过计算伤口的长度和宽度的比例,可以判断伤口是否需要进行缝合。
一般情况下,伤口长度和宽度的比值小于5:1时,建议进行缝合。
2. 评估伤口愈合时间:通过测量伤口的深度,可以初步判断伤口的愈合时间。
较浅的伤口往往愈合速度较快,而较深的伤口则需要较长的时间来愈合。
3. 评估伤口感染的风险:伤口越大越深,其感染的风险也越高。
因此人们可以通过伤口三角评估来评估伤口感染的可能性,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总结起来,伤口三角评估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用于评估伤口的大小和深度。
通过伤口的长度、宽度和深度三个关键参数,可以初步判断伤口是否需要缝合、伤口的愈合时间以及伤口感染的风险。
这对于医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他们做出合理的处理和预防措施。
手术伤口等级分类标准

手术伤口等级分类标准
手术伤口等级分类标准主要根据伤口的清洁程度和手术部位来划分,具体如下:
1. 清洁伤口:指手术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且未与外界相通的手术伤口。
这些伤口大多为Ⅰ类切口,如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等。
2. 清洁-污染伤口:指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未与外界相通的手术伤口。
这些伤口可能为Ⅱ类切口,如胃大部切除术等。
3. 污染伤口:指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或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的手术伤口。
这些伤口可能为Ⅲ类切口,如化脓性阑尾炎手术、肠梗阻坏死的手术等。
4. 污秽-感染伤口:指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或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伤口。
这些伤口可能为Ⅳ类切口,如陈旧性创伤手术、已有感染的手术等。
除了上述标准外,还可以根据伤口的愈合程度来划分等级,如甲级愈合、乙级愈合和丙级愈合等。
甲级愈合指伤口愈合优良,无不良反应;乙级愈合指愈合欠佳,有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炎症反应;丙级愈合指切口化脓,需要切开引流。
总之,手术伤口等级分类标准是指导医生进行手术操作的重要依据,也是评估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的重要参考。
伤口评估的六步评估方法

伤口评估的六步评估方法在伤口管理中,正确的评估是关键。
以下是伤口评估的六步方法,帮助你全面了解和处理伤口。
1.评估环境在评估伤口时,了解伤口所在的环境十分重要。
检查环境中的光线、温度、湿度以及是否存在可能的伤害源,如锐物、化学物质等。
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伤口的愈合过程。
2.评估伤口类型对伤口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分类,有助于选择适当的治疗方式。
伤口类型包括但不限于切割伤、撕裂伤、烧伤、穿刺伤等。
同时,需要注意伤口的形状、大小、深度以及出血量等指标。
3.评估伤口时间了解伤口的愈合时间对于制定治疗计划至关重要。
新形成的伤口通常愈合较快,而长时间未处理的伤口可能已经感染或形成瘢痕。
根据伤口的时间长短,可以选择适当的处理方式。
4.评估伤口深度伤口的深度对于决定治疗方式以及预后的恢复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浅表伤口通常较容易愈合,而深部伤口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治疗和护理。
使用适当的工具进行测量,了解伤口的深度有助于制定合适的治疗计划。
5.评估伤口感染风险感染是伤口愈合过程中的主要风险之一。
检查伤口的颜色、质地、气味以及周围皮肤的温度和肿胀情况,以确定是否存在感染风险。
如果怀疑感染,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和药物处理,以降低感染风险。
6.评估全身状况患者的全身状况对于制定治疗方案、调整药物以及指导饮食营养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免疫系统状况以及营养状况等信息,有助于综合评估患者的整体状况,从而制定出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
7.总结:在伤口评估过程中,按照以上六个步骤进行评估能够帮助你全面了解伤口的情况,从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同时,密切观察和记录伤口的变化情况,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治疗方案,有助于促进伤口的快速愈合。
手术切口的分级和感染检测标准

手术切口的分级和感染检测标准手术切口的分级是为了根据切口的状况进行分类和评估,以便确定适当的感染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
1.分级标准根据切口愈合程度和感染风险,手术切口分为以下几个等级:1.干净切口(Class I):切口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没有打开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或泄殖腔,切口周围没有感染迹象。
2.清洁-无菌切口(Class II):在有控制的无菌条件下进行,切口周围没有感染迹象,但切口打开了上述腔体,且预计污染风险较低。
3.清洁-污染切口(Class III):在非无菌但可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切口在感染迹象或感染危险区域内,且切口打开了上述腔体。
4.污染-感染切口(Class IV):在感染风险明显的条件下进行,存在严重感染或脓肿的切口。
2.感染检测标准为了及时发现手术切口是否感染,可以根据以下指标进行检测:1.切口疼痛:切口周围的持续或加重疼痛可能是感染的表现。
2.红肿:切口周围出现红肿可能是切口感染的迹象。
3.渗出液:如果切口处有黄色、绿色或有异味的渗出液体,可能是感染的显示。
4.切口愈合延迟:如果切口没有正常愈合或愈合延迟,可能是感染导致。
5.体温升高:手术后出现持续性体温升高,可能是切口感染的征兆。
3.处理方法根据手术切口的分级和感染检测结果,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1.干净切口和清洁-无菌切口:维持切口的清洁干燥,定期观察感染征象,避免切口污染。
2.清洁-污染切口:注意控制切口周围环境,进行合理的消毒和伤口护理。
3.污染-感染切口:积极进行抗感染治疗,可能需要进行伤口引流或其他手术处理。
为了保障患者的手术切口安全和降低感染风险,请医务人员根据分级和感染检测标准,采取适当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伤口分类与评估

伤口测量——
1面积
二维面积: 长*宽(表浅)
使用测量尺长 宽源自三维面积– 长*宽*深(坑洞)
– 结痂伤口需先去除痂,才能测得
05.04.2020 Woundassesment and Documenation • January 2010 • Christine Bloch/Liao Dengbin • Slide 37
3、伤口的大小及深度
05.04.2020
25
4、渗出液:量、性质、颜色及气味
渗出液量的评估:
无渗出:24小时更换的纱布不潮湿、是干燥的 少量渗出:24小时渗出量少于5毫升,每天更换纱布不超过1块 中等量渗出:24小时渗出量在5-10毫升,每天至少需要1块纱布,
但不超3块。 大量渗出:24小时渗出量超过10毫升,每天需要3块或更多的纱
05.04.2020 Woundassesment and Documenation • January 2010 • Christine Bloch/Liao Dengbin • Slide 22
22
05 April 2020
Coloplast Academy--Wound Management
• 局部症状:周围红、肿、热、痛,可有浓性分泌物或渗出 物,有异味出现,伤口生长静止。
• 全身症状 :发热,体温超过去38。乏力、酸痛,寒战,淋 巴结肿大。
• 实验室检查:取分泌物或组织深部液可培养出细菌
• 老年人、免疫反应低者、全身激素治疗者、白细胞减少者 不能显示正常的炎性反应。
05.04.2020
05.04.2020
24
1、判别伤口的类型:
评估伤口发生的原因:如电击伤、机械伤、温 度伤、化学伤、放射性或血管性病变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口的分类:受伤原因分
• 物理性损伤 • 化学性损伤 • 电源损伤
• 辐射线损伤 • 病理性损伤 • 温度性损伤
孕妇课堂科普教育——母乳喂养篇
物理性损伤
• 机体受到机械暴力作用后形成的组织器官 机构或功能破坏。如:手术切口、撕脱伤 、擦伤、刀伤,咬伤等。
孕妇课堂科普教育——母乳喂养篇
• 2.2002年,WBP的4个核心要素被总结为缩 写TIME(坏死组织、感染、发炎,湿性失 衡,伤口边缘无进展),用于优化伤口护 理实践的实用决策制定工具。
• 3.伤口评估三角旨在引起关注,并将伤口周 围皮肤评估也包含在内。
孕妇课堂科普教育——母乳喂养篇
伤口评估:目的
• 确定皮肤受损的原因 • 确定相关风险因素 • 纠正或处理潜在原因 • 确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 控制伤口相关症状、 • 防止皮肤/伤口进一步恶化 • 确定患者的期望值 • 提供社会深度 • 2.都倒潜行的方向及深度 • 3.伤口位置、肉芽组织 • 4.分泌物的量,性状及 味道
孕妇课堂科普教育——母乳喂养篇
孕妇课堂科普教育——母乳喂养篇
孕妇课堂科普教育——母乳喂养篇
每种哺乳动物产生的独特乳汁 能满足子代在初生时的营养要 求。乳汁如血液般重要,具有 足以保证后代在各种环境中生 存的特性。 母乳中含有易于婴儿消化吸收 的脂肪、蛋白质、乳糖、维生 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专为 宝宝量身定做。
肉芽期(增生期)
• 大致开始于创伤后第4天 • 新的血管 形成,肉芽组织填充缺陷 • 纤维蛋白原凝结,形成纤维蛋白网孔
孕妇课堂科普教育——母乳喂养篇
上皮形成期(分化/重塑期)
• 大致开始于创伤后第6-10天胶原蛋白开始 成熟
• 伤口收缩 • 肉芽组织的血管和含水量减少,强度增加
,疤痕组织逐步形成 • 上皮化形成,伤口愈合
伤口分类与评估方法
2017.3.6
伤口的分类:以愈合时间分
• 急性伤口:是指自外力造成的在2个星期内 能自行愈合的所有伤口。如手术切口,皮 肤擦伤,捐皮区。
• 慢性伤口:一个二期愈合的伤口在2周?4 周?8周?12周?以后还没有愈合的趋势。 如压疮,下肢血管性溃疡、糖尿病性足溃 疡,其它难愈合伤口。
孕妇课堂科普教育——母乳喂养篇
辐射线损伤
• 主要是辐射线作用引起的皮肤损伤。包括 晒伤,放射性损伤。
孕妇课堂科普教育——母乳喂养篇
电源性损伤
• 电击伤:伤口小:深度大;常伴有深部肌 肉,肌腱,神经,血管,骨骼的损伤。
孕妇课堂科普教育——母乳喂养篇
病理性损伤
• 血管机制障碍引起: • 如静脉性溃疡 • 动脉缺血性溃疡 • 混合型溃疡
孕妇课堂科普教育——母乳喂养篇
完整的伤口评估
• 提高临床决策水平 • 更容易实现临床预后 • 增强成本效益 • 确定患者的期望值 • 有助于更好的沟通
孕妇课堂科普教育——母乳喂养篇
伤口评估:评估的步骤
• 收集资料 • 伤口局部评估 • 全身评估 • 记录
孕妇课堂科普教育——母乳喂养篇
伤口评估-收集资料(1)
孕妇课堂科普教育——母乳喂养篇
24小时母婴同室的重要性
• 保证按需哺乳 • 增进母子感情 • 母亲学习新生儿护理知识 • 减少新生儿交叉感染的机会
伤口局部评估:伤口评估三角
• 伤口评估三角可用作以简单且容易记住的 方式充分评估伤口的工具
• 伤口评估三角基于伤口床准备和T.I.M.E所 用的要素
孕妇课堂科普教育——母乳喂养篇
孕妇课堂科普教育——母乳喂养篇
伤口的分类:组织颜色
• 红色伤口:有健康肉芽组织、干净或正在愈合的伤口 • 黄色伤口:有腐肉,渗出或感染 • 黑色伤口:有缺乏血供的坏死组织、软或硬痂 • 混合性伤口:混有部分健康的及不健康的腐肉或结痂
孕妇课堂科普教育——母乳喂养篇
伤口的分类:伤口的愈合过程分
• 清创期(炎性/渗出期) • 肉芽期(增生期) • 上皮形成期(分化/重塑期)
• 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种族、信 仰、活动能力、体重、行为举止-他们是否 焦虑,疲倦或困惑?
• 生命体征:一般健康状况如何? • 既往史:抽烟,喝酒,疾病等 • 用药情况?:类固醇激素、化疗药物、抗
生素、询问药效及副作用
孕妇课堂科普教育——母乳喂养篇
伤口评估-收集资料(2)
• 伤口相关的因素: • 1.伤口的位置,数量 • 2.引起伤口的原因,损伤的严重程度 • 3.发生环境、是否污染及严重程度 • 4持续时间,恶化因素 • 5.伤口疼吗?若疼,疼痛程度如何? • 6.已进行的治疗或处理措施有那些? • 7.患者依从性和最大化效果的方法,列如使
用加压绷带或抗菌敷料
孕妇课堂科普教育——母乳喂养篇
伤口评估-收集资料(3)
• 心理状况 • 依从性 • 患者的支持系统评估 • 治疗期望
孕妇课堂科普教育——母乳喂养篇
伤口局部评估-评估方法
• 观察法:伤口的部位、症状、体征 • 测量法:伤口大小 • 测量工具:无菌棉签,测量尺 • 实验室检查:细菌图片、细菌培养
孕妇课堂科普教育——母乳喂养篇
孕妇课堂科普教育——母乳喂养篇
清创期(炎性/渗出期)
• 血管舒张和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导致 血浆渗出增加
• 白细胞移动进入伤口区域 • 随之释放炎性介质,发生炎性反应 • 消灭或灭火外来的有害物质 • 清除组织,为伤口愈合进程提供条件
孕妇课堂科普教育——母乳喂养篇
化学性损伤
主要因素有酸、碱性、化疗药物引起的损伤。 损伤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持续时间,强度,广度。
孕妇课堂科普教育——母乳喂养篇
温度性损伤
• 烧伤:高温物体或强烈的热辐射造成机体 皮肤,粘膜、深部组织损伤。
• 程度:决定于温度的高低、时间长短、损 伤范围。
孕妇课堂科普教育——母乳喂养篇
冻伤
• 根据受损程度:发红、 • 水泡形成、坏死、 • 血栓形成和血管阻塞。
孕妇课堂科普教育——母乳喂养篇
伤口的分类:按损伤时间及污染程度
• 清洁伤口:未受细菌感染 • 污染伤口:沾染了异物或细菌而未发生感
染 • 感染伤口:已经感染化脓 • 溃疡伤口:由于缺血等原因引起,伤口经
久不愈
孕妇课堂科普教育——母乳喂养篇
伤口评估:发展
• 1.伤口床准备(WBP)模型是2000年针对 伤口床开发的一种国际认可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