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的分类及处理原则
软组织损伤处理原则

软组织损伤处理原则
软组织损伤处理的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 伤情评估:首先要对伤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伤口的大小、深度、位置以及是否有异物等。
同时,还需要评估患者的一般情况,如意识、呼吸、脉搏等。
2. 止血:对于出血较多的伤口,需要立即采取措施止血。
常用的止血方法有压迫止血、加压包扎等。
3. 清创:对于有污染的伤口,需要彻底清创,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清创时要轻柔操作,避免损伤健康组织。
4. 缝合:对于伤口较深、较大或者需要保持皮肤完整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进行缝合。
缝合时要确保缝合材料的质量和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愈合效果。
5. 包扎:缝合后需要对伤口进行包扎,以保护伤口免受外界的污染和刺激。
包扎时要注意松紧适度,以保证血液循环。
6. 抗生素治疗:对于有感染风险的伤口,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但需在医生的建议下使用。
7. 破伤风预防:如果患者的破伤风疫苗接种不完全或者不确定,可能需要进行破伤风预防注射。
8. 康复治疗:在伤口愈合后,可能需要进行康复治疗,以恢复受伤部位的功能。
9. 定期复查:在伤口愈合过程中,需要定期到医院复查,以确保伤口愈合良好,没有感染或其他并发症。
急诊伤口处理原则

急诊伤口处理原则
急诊伤口处理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评估和处理伤口:首先,医生需要对伤口进行全面的评估,确定其大小、深度、位置以及是否有感染。
对于清洁、未感染的伤口,可以进行直接缝合;对于已经感染的伤口,需要进行清创处理,去除坏死和感染的组织,再进行后续的伤口处理。
止血:对于出血的伤口,医生需要迅速采取止血措施,如加压包扎、止血带等,以防止失血过多。
同时,还需要注意不要过度止血,以免造成血栓等严重后果。
清洁伤口:在处理伤口之前,医生需要用生理盐水或消毒液对伤口进行清洁,以去除污物和细菌。
在清洁过程中,需要注意不要损伤健康的组织。
缝合伤口:对于需要缝合的伤口,医生需要选用合适的缝合材料和技术,以确保缝合效果良好,同时减少感染和疤痕的形成。
使用抗生素:对于严重的感染伤口,医生会根据情况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以预防和控制感染的进一步扩散。
疼痛管理:处理伤口时,患者可能会感到疼痛。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疼痛管理措施,如使用止痛药或进行疼痛心理疏导等。
定期复查:在处理完伤口后,医生会建议患者定期复查,
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感染、排异反应等。
伤口处理方案的原则

伤口处理方案的原则引言伤口是指人体组织受到外力或机械作用后的损伤,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对伤口的正确处理能够有效地减少感染和促进愈合。
本文将介绍伤口处理方案的原则,旨在帮助人们正确、安全地处理各类伤口,以提高伤口愈合的效果。
伤口处理方案的原则1.保持伤口清洁:伤口处理的首要原则是保持伤口的清洁。
在处理伤口前,使用洗手液或消毒剂洗手,确保手部清洁。
接触伤口时,戴上手套来防止交叉感染。
对于较浅的伤口,用温水和肥皂轻轻清洗伤口周围的皮肤。
对于深度较大的伤口,应该使用清洁剂轻轻清洗伤口本身,避免用力过猛,以免损伤组织。
清洗后,用干净的纱布轻轻擦干伤口周围的皮肤。
2.控制出血:对于出血的伤口,应该首先尽快止血。
可用干净纱布或绷带直接压迫伤口,以减少出血。
如果血液已经渗透到纱布上,不要取下,可以在上面添加更多的纱布或绷带,并加压,直到出血停止或减轻。
如果伤口较大,且无法止住出血,应立即就医。
3.消毒伤口:为了防止感染,伤口处理中的重要一步是消毒伤口。
可以使用碘酒、酒精等消毒剂对伤口进行消毒。
在消毒伤口前,请务必保持手部清洁,并戴上手套。
使用棉球蘸取适量的消毒剂,轻轻擦拭伤口,并确保消毒液充分接触伤口的每个部分。
消毒过程可重复2-3次,以确保彻底消毒。
4.覆盖伤口:覆盖伤口是保护伤口并促进愈合的重要步骤。
在伤口消毒后,可以使用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伤口。
敷料应保持干燥和清洁,定期更换,以避免感染。
对于较大或深度的伤口,应在敷料上方再覆盖一层绷带,起到固定和支撑的作用。
注意,绷带应适度松紧,避免影响血液循环。
5.避免伤口感染:伤口感染是伤口处理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为了避免伤口感染,应该遵守以下原则:–避免用不干净的手触摸伤口。
–避免用不干净的物品接触伤口,如衣物、毛巾等。
–注意伤口周围环境的清洁,保持空气新鲜,并避免灰尘和细菌的污染。
–避免剧烈运动和剧烈活动,以防止伤口撕裂。
–避免游泳和浸泡在水中,以免伤口受到波浪或水中细菌的侵袭。
创伤的分类及处理原则

创伤的分类及处理原则一、引言创伤是指外界力量对人体组织和器官造成的损伤,是常见的医学问题。
正确分类和处理创伤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和促进康复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创伤的分类及处理原则,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创伤。
二、创伤的分类1. 机械性创伤:包括挫伤、擦伤、刺伤、撕裂伤和压迫伤等,是最常见的创伤类型。
机械性创伤通常由外界物体或力量直接作用于身体造成。
2. 烧伤:分为热烧伤、化学烧伤和电烧伤等。
烧伤可导致皮肤和组织的损伤,严重时还可引发内脏功能障碍。
3. 冻伤:由于低温引起的组织损伤,常见于寒冷地区和高海拔地区。
冻伤严重时会影响血液循环和组织功能。
4. 放射性创伤:由于放射线的作用引起的损伤,可导致组织细胞的变性、坏死和突变。
5. 窒息伤:由于窒息引起的创伤,如溺水、窒息、电击等。
窒息伤严重时会导致心脑功能障碍。
三、创伤处理原则1. 保护生命优先:任何情况下,保护患者的生命是最重要的。
对于有生命危险的创伤患者,应立即进行紧急救治,包括止血、复苏和维持呼吸等。
2. 创面清洁:对于机械性创伤,首要任务是清洁创面,以防止感染。
使用无菌生理盐水或温开水冲洗创面,去除杂质和污物。
3. 止血控制:创伤后出血是常见且危险的情况。
止血原则包括直接压迫止血、提高创面部位、使用止血带和外科手术等方法。
4. 伤口缝合:对于较大的创伤,需要进行伤口缝合以促进愈合。
缝合前应充分清洁伤口,并根据伤口的大小、深度和位置选择合适的缝合方法。
5. 应用敷料:敷料可以保护创面,促进愈合和减少感染。
选择合适的敷料,如无菌纱布、透明敷料或特殊功能敷料,根据伤口情况进行包扎。
6. 疼痛控制:创伤后可能伴随剧烈疼痛,应及时给予合适的疼痛控制措施,如口服或注射止痛药物。
7. 预防感染:创伤后容易引起感染,应遵循无菌原则进行处理,并在必要时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8. 注意功能恢复:对于严重创伤,除了处理创面,还需要关注患者的功能恢复。
可以进行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措施,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正常功能。
外伤现场急救的基本原则

外伤现场急救的基本原则
外伤现场急救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 确保安全:在进行任何急救操作之前,首先要确保自己和伤者的安全。
如果现场存在危险因素,如火灾、漏电等,应立即采取措施消除或远离危险。
2. 评估伤情:快速评估伤者的伤情,包括伤口的位置、大小、深度、出血情况等。
根据伤情的严重程度,决定是否需要立即呼叫急救人员或进行进一步的急救处理。
3. 止血:对于明显的出血伤口,应立即采取止血措施。
可以使用直接压迫、加压包扎、止血带等方法来控制出血。
如果伤口较大或深度较深,可能需要使用止血钳或缝合等方法进行止血。
4. 清洁伤口:在控制出血后,应使用生理盐水或清洁的水冲洗伤口,去除伤口内的污垢和异物。
避免使用酒精、碘酒等刺激性消毒剂,以免加重伤口疼痛和炎症。
5. 包扎伤口:使用干净的敷料或绷带对伤口进行包扎,以保护伤口、减少感染的风险。
包扎时要注意不要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6. 预防感染:对于较深或污染严重的伤口,应考虑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同时,要保持伤口清洁,定期更换敷料,避免感染的发生。
7. 固定骨折:如果伤者存在骨折,应尽快进行固定,以减少疼痛和进一步损伤的风险。
可以使用夹板、绷带等固定器材进行固定。
8. 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有呼吸困难或意识丧失的伤者,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操作,保持呼吸道通畅,确保伤者能够正常呼吸。
总之,外伤现场急救的基本原则是快速评估伤情、止血、清洁伤口、包扎伤口、预防感染、固定骨折和保持呼吸道通畅等。
在进行急救操作时,要注意操作规范、安全有效,并及时呼叫急救人员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伤口处理原则是什么呢?

伤口处理原则是什么呢?
一般生活中我们都难免会遇到一些小伤口,当遇到伤口的时候如果不能够及时处理的话可能会化脓,而且细菌入侵之后还会使伤口难以愈合,这样就很有可能会留下疤痕,影响外观,而且很多伤口如果不及时缝合的话还有可能会感染,这样也会让愈合的时间更长、疤痕更大,那么下面就来介绍一下关于伤口处理的一些原则。
对于一般的皮肤伤口,首先要止血。
最方便的止血方法是直接压迫受伤的部位,然后到医院才放开让医生检查,除非伤口出血是喷射出来的,否则胡乱用橡皮、布带等捆绑受伤部位以上肢体来止血应该尽量避免。
第1页。
手术伤口等级分类标准

手术伤口等级分类标准
手术伤口等级分类标准主要根据伤口的清洁程度和手术部位来划分,具体如下:
1. 清洁伤口:指手术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且未与外界相通的手术伤口。
这些伤口大多为Ⅰ类切口,如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等。
2. 清洁-污染伤口:指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未与外界相通的手术伤口。
这些伤口可能为Ⅱ类切口,如胃大部切除术等。
3. 污染伤口:指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或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的手术伤口。
这些伤口可能为Ⅲ类切口,如化脓性阑尾炎手术、肠梗阻坏死的手术等。
4. 污秽-感染伤口:指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或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伤口。
这些伤口可能为Ⅳ类切口,如陈旧性创伤手术、已有感染的手术等。
除了上述标准外,还可以根据伤口的愈合程度来划分等级,如甲级愈合、乙级愈合和丙级愈合等。
甲级愈合指伤口愈合优良,无不良反应;乙级愈合指愈合欠佳,有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炎症反应;丙级愈合指切口化脓,需要切开引流。
总之,手术伤口等级分类标准是指导医生进行手术操作的重要依据,也是评估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的重要参考。
护理学中的伤口护理原则

护理学中的伤口护理原则伤口的护理是护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伤口是指机体的皮肤或粘膜组织被破坏或切割,导致组织损伤的情况。
合理的伤口护理能够帮助伤口恢复,预防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护理学中的伤口护理原则。
一、伤口的分类和判断根据伤口形成的原因和损伤的程度,伤口可以分为外伤性伤口和手术性伤口。
外伤性伤口是由外力引起的皮肤或粘膜组织破损,如割伤、擦伤等。
手术性伤口是指在手术过程中切开机体组织所形成的创面。
在护理过程中,对伤口进行分类和判断是十分重要的,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伤口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二、伤口的清洁和消毒伤口的清洁和消毒是伤口护理中的基础工作。
清洁伤口是为了去除伤口表面的污物,如血液、分泌物等。
消毒伤口是为了杀灭伤口表面的细菌以防止感染。
清洁伤口的原则是先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伤口,然后再用无菌棉球轻柔擦拭。
消毒伤口的原则是用适当的消毒药物对伤口进行消毒,常用的消毒药物有碘酒、酒精等。
在清洁和消毒伤口时,要注意保持手的洁净,并避免用力擦拭伤口,以免伤害正常组织。
三、伤口敷料的选择和更换合适的伤口敷料可以促进伤口的愈合,并保护伤口不受外界刺激。
选择伤口敷料时需要考虑伤口的类型、大小和分泌物的情况。
常用的敷料有纱布、透明敷料、水胶体敷料等。
纱布适用于吸收伤口分泌物较多的情况;透明敷料适用于伤口较浅、清洁度较高的情况;水胶体敷料适用于需要保持伤口湿润的情况。
伤口敷料的更换需要根据伤口的情况来确定,通常在每天或每隔一天更换一次。
四、伤口的观察和记录观察伤口的变化和记录情况是护理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观察伤口的外观、渗出物的性质和量以及疼痛程度等方面,可以判断伤口的恢复情况和有无感染。
记录这些观察结果能够帮助医护人员及时了解伤口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五、伤口的护理宣教伤口的护理宣教是指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伤口护理知识的教育和指导。
通过护理宣教,患者和家属可以更好地了解伤口护理的重要性和正确的护理方法,提高他们的护理意识和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术切口 其它
烧烫伤 动物咬伤 肛瘘/肛周脓肿 脓肿切开引流 其它
腹部手术切口
其它
伤口的分类方法
按系统性分类 按手术的不同性质分类 按伤口性质分类 程度分类方法
按伤口性质分类
时间 • 急性 • 慢性
解剖深度
• 浅伤
半层伤
全层伤
受伤原因
• 机械性或创伤性 热损伤 化学 性损伤 溃疡性
放射性损伤
颜色
肉芽组织图
上皮形成期 伤口表面被上皮增生覆盖,最后伤口缩合;也可同时发生
伤口的收缩闭合 — 临床现象:肉芽组织的出现和伤口收缩闭合是相互协同几乎同时 发生的 表皮增生 — 临床现象:一般在受伤12小时内就已慢慢出现表皮增生的现象, 渐渐肉芽组织的外围出现了一层很薄闪亮如银的表皮层。即使在 伤口愈合后,这层新表皮层也需数年时间才能渐渐变成与周围正 常皮肤相似的颜色。
伤口处理的基本原则
减少或去除导致伤口不能愈合的局部因素 改善或去除伤口不能愈合的全身因素,提供全身支持治疗 适当的局部治疗 —— 外科清创 —— 敷料 —— 药物
现临床伤口处理流程
伤口的处理
急性伤口
目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恢复原有的功能,减少瘢 痕形成
慢性伤口
原则:找出影响伤口愈合的因素,按照伤口的程度分 类法来评估慢性伤口的状态
具体步骤
(1)先用碘酒后用酒精消毒,沿着伤口的边缘由里向
外擦,不要把碘酒、酒精涂入伤口内。伤口内如有异 物,要慎重处理,大而易取的,可取出;深而小不易 取出的不要勉强取,以免把细菌带入伤口或增加出血 小伤口可以在其浅表涂一点红汞(红药水)或紫药水, 较大伤口则不宜涂上述药水,以免给下步处理增加困 难。伤口上用消毒纱布或敷料覆盖,并用绷带(或三 角巾)包扎 .遇有肠或组织膨出时,应用干净饭碗,纱 布圈套扣住膨出物再包扎,以防挤压损伤组织。
炎性期/清创期
该期伤口愈合延迟原因
1)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能力有限,无法完全清除伤口过多细菌 2)中性粒细胞寿命很短,死亡后就成为伤口的渗液或脓液
肉芽期
肉芽期出现于伤后第1- 4天,可长至3周 当伤口清洁后,渐渐先有肉芽组织、血管及胶原蛋白的出现 肉芽组织的出现:肉芽组织是指新血管和胶原蛋白的合成,产生 新的结缔组织渐渐地填满开放的伤口 — 临床现象:肉眼观,肉芽组织呈现出鲜红如牛肉颜色的 组织,表示新血管的形成,血流足够并有新的胶原蛋白合成 — 开放性伤口的闭合及被瘢痕组织所填满有赖于胶原蛋白的 合成,其中纤维母细胞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负责胶原蛋白及其 它结缔组织的合成。
细胞层活动现象
1 2 3 4 5
血管收缩期 血管放松期 白细胞游移期 单核白细胞转为巨噬细胞期 渗出的血清液中出现溶酶体酶,能消化分解坏死组织、结痂物及细菌 该期也可称为保卫期,主要是经由止血、白细胞的出现清除 伤口脏物及避免细菌的侵入,而建立一干净的伤口床以利于第二阶段的发生。 如伤口床干净,大约维持3-4天,如伤口有感染或有坏死物, 则炎症期会延长使伤口愈合延迟。
伤口的基本治疗--第四步:关闭伤口
-- 一期愈合:用于很少组织损失且干净的外科手术伤口,用缝线、
胶布、外科钉等使伤口闭合 -- 延迟一期愈合:常用于已感染或有可能被感染的伤口。通常需 先作创面调理(如冲洗、清创、引流直至伤口渗出很少且干净 有肉芽出现,再缝合。如粪便感染的腹部伤口 -- 二期愈合:若伤口已有细菌感染,或仍有渗液需慢慢引流或清 创时,则让伤口开放,用敷料填塞引流或清创,直至健康的肉 芽增生、伤口缩合及表皮增生直至完全愈合,这种愈合过程较 慢,不经外科手术。常用于慢性伤口、褥疮、免疫力低或无法 忍受外科手术的病人。 -- 皮肤移植和皮瓣手术:通过外科手术来关闭广泛部分皮层或全 皮层损失伤口的皮肤重建,常用于烧伤、骶骨褥疮及下肢静脉 溃疡的病人。
伤口愈合的过程
三期重叠
炎性反应期:伤口反应直到3-4天
肉芽期:第1-14天
上皮期:第3-4天到第21天
成熟期
伤口的分类方法
按系统性分类 按手术的不同性质分类 按伤口性质分类 程度分类方法
按系统性分类
压疮分期
糖尿病足溃疡分级
静脉性溃疡分级法
伤口的分类方法
按系统性分类 按手术的不同性质分类 按伤口性质分类 程度分类方法
2012-2-3
目录
皮肤的结构的功能 伤口的损伤和分期 伤口的类型 伤口处理的方法
皮肤的结构和生理
概述
皮肤是全身最大的器官,占体重的16%,约有3-4公斤。 成人皮肤总面积约1.86平方米,PH值约4.5-5.5,为酸性,这种酸
性为皮肤的独特性,使皮肤能维持正常的功能。 表皮厚度由0.05厘米--0.8厘米不等,如腹部和眼皮的表皮很薄, 而脚底及手掌表皮较厚。
污染伤口
开放性的、新的、意外性的伤口。 肠胃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手术过程有明显的污染者。 有急性发炎,但未化脓
感染伤口
有坏死组织的外伤伤口。 内脏穿孔。 己有感染的伤口
四种三类
I 类伤口 (清洁伤口) II类伤口 (清洁-沾染伤口 和沾染伤口) 擦伤 切割伤 撕裂伤 I II类伤口 (感染伤口)
成熟期
为伤口愈合的最后一阶段,大约受伤后3周到好几年的时间 --临床现象:肉眼观,瘢痕逐渐收缩、变薄及变淡,感觉上瘢
痕也渐变为柔软、光滑 --细胞层活动现象:包括血管的萎缩及胶原蛋白的重组。 A. 血管的萎缩:肉芽组织由鲜紫红色变为鲜红、浅紫红及至淡 粉红色,最后与周围皮肤类似的着色;表皮细胞的颜色变化也 如此,可持续6月到数年。 B. 胶原蛋白的重组:不规则或排列不整齐的胶原蛋白纤维渐由 新合成的较规则有弹性的胶原蛋白纤维所取代,该过程不断进 行,直到瘢痕组织渐变柔软、浅色、平滑及有序,约需12-15 月时间。这种重新组合的过程不停地进行数年,但伤口组织的 强韧度只能回复到原来的80%。
可能处于创面愈合过程中的炎性期,增生期或成熟期
涵盖伤口愈合过程的任何阶段
黄色创面
包括的颜色从黄色到白色以及灰色,主要是黄色的脂
肪,白色或灰色的肌腱
是感染创面或含有纤维蛋白的腐痂,无愈合的趋向。
此阶段,湿润环境有利于细菌增殖,易发感染,影响 愈合的时间和质量
重点:清除坏死组织, 控制细菌感染
皮肤的结构Leabharlann 皮肤的结构 表皮层—5.角质层、4.透明层、 3.颗粒层、2.棘皮层、1.生发层 或基底层
真皮层— 毛细血管网、毛囊、
神经末梢、汗腺 皮下组织— 脂肪、真皮下血管
网、疏松结缔组织(浅筋膜层)
皮肤的功能
维持身体形象
感觉 保护 体温调节
免疫
帮助维生素D形成
伤口概念
伤口程度分类方法
国际造口治疗协会及美国国家压疮学会共同制定 适用于各类伤口
目录
皮肤的结构的功能 伤口的损伤和分期 伤口的类型 伤口处理的方法
伤口护理的总原则
伤口的良好修复依赖于合理的伤口处理,目的是尽可 能在短时间内闭合伤口,完成再上皮化。 清除刺激原 清除坏死组织 预防和控制感染 保护伤口以及周围组织 为伤口愈合提供一个湿润的环境 控制流出的液体和气体 使病人感到舒适
伤口的基本治疗--第一步:止血
目的: ——避免大量血流失 ——刺激伤口愈合过程的开始 ——避免血肿发生,造成感染而延迟伤口愈合
伤口的基本治疗--第二步:清洁伤口
目的: -- 除去细菌、异物或坏死组织 -- 避免细菌感染,促进新细胞的增生 -- 清洁伤口时,不应使健康细胞受损 注意: -尽量避免下列清洁消毒剂于清洁伤口的冲洗中
一期愈合
影响愈合的因素
全身 局部
影响伤口愈合的全身因素
精神状态
年龄
营养状况
药物
内部疾病
免疫状况
小常识
伤口处理
1、止血:可根据具体情况及时止血。 2、包扎:伤口包扎得当,可使其少出血,少化脓,少痛苦。 扎时要做到快、准、轻、牢,快,动作迅速敏捷; 准,部位准确、严密; 轻,动作要轻,不碰伤口; 牢,包扎牢靠,松紧适当。
外科手术,外力,热, 电流,化学物资,低 温及机体在因素如局 部血液供应障碍
正常皮肤
损害
皮肤的正常 功能受损
皮肤完整性破坏 正常组织的丢失
什么是伤口?
伤口:指皮肤组织完整性受到破坏,并常伴有机物质
的缺失
复合伤口:皮肤完整性受损,并累及肌肉,骨骼及内
部器官的深伤口
要点
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是决定伤口愈合速度的关键 正确的评估伤口,对伤口进行分期处理是选择敷料的
到伤口疤痕的平滑及回复组织最大韧度,伤口愈合的过程可
为1-3年。
一般将这一连串的伤口愈合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来描述
伤口愈合的分期
清创期 (炎性反应期)
肉芽期
纤维母细胞移行,肉芽组织形成
上皮形成期
创面逐渐缩小/上皮化
炎性期/清创期
临床现象
组织受伤后立刻局部有红、肿、热、痛现象,可维持至第3天
-- 若有必要用于感染或污染的伤口中,一定需稀释后作冲洗用,且冲洗后 一定要用生理盐水(或林格氏液)完全冲洗干净,以避免伤口的健康细胞 受破坏而影响伤口愈合
这些消毒液常见有:
肥皂水、双氧水(H2O2)、碘酒、醋酸、台金氏液(Dakin’s solution)等
伤口的基本治疗--第三步:清创术
目的:除去异物、结痂及坏死组织 方法: 1)外科手术:很有效,但疼痛且连健康组织一起除去,花费高 2)冲洗法:有效,但需轻柔的冲洗,避免伤害到健康细胞(如烧伤病人的软化或去除坏死 组织) 3)连续性伤口冲洗:针对某些感染的伤口,深部伤口。 4)局部抗生素的应用:如伤口细菌培养数>=105,一般使用口服或全身性抗生素,如伤口 只有菌集(或污染),伤口细菌培养数〈=105,可局部使用抗生素,常用的有: 新霉素:针对G(+)菌及G(—)菌,可帮助表皮愈合 AGSD(磺胺嘧啶银):同上,常用于烧伤病人. Mupirocin(莫匹罗星):针对金葡菌及链球菌,对伤口愈合无明显作用 庆大霉素:针对G(—)菌,但易产生抗药性,对伤口愈合作用不明 5) 超声清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