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剪纸风年俗文化手抄报Word模板
最新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手抄报

最新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手抄报延伸阅读:中国传统文化资料——剪纸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纪,但人们认为它的实际开始时间比这还要早几百年。
剪纸常用于宗教仪式,装饰和造型艺术等方面。
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
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
人们以前还常把剪纸作绣花和喷漆艺术的模型。
剪纸不是用机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剪刀剪和刀剪。
顾名思义,剪刀剪是借助于剪刀,剪完后再把几张(一般不超过8张)剪纸粘贴起来,最后再用锋利的剪刀对图案进行加工。
刀剪则是先把纸张折成数叠,放在由灰和动物脂肪组成的松软的混和体上,然后用小刀慢慢刻划。
剪纸艺人一般是竖直握刀,根据一定的模型将纸加工成所要的图案。
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个优势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个剪纸图案。
在农村,剪纸通常是由妇女、姑娘们来做。
在过去,这可是每个女孩所必须掌握的手工艺术,并且还被人们来品评新娘的一个标准。
而职业的剪纸艺人则常常是男人,因为只有男人才能在作坊里一起劳作并挣工钱。
剪纸是中国的传统民间工艺品,十二生肖的剪纸题材精典,广受人们的喜爱,他既适合个人爱好收藏,也是外事礼品的最好选择!!春节舞龙耍龙灯也叫“舞龙”、“龙灯舞”,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民间娱乐活动。
从春节到元宵灯节,我国城乡广大地区都有耍龙灯的习俗。
经过千百年的沿袭、发展,耍龙灯已成为一种形式活泼、表演优美、带有浪漫色彩的民间舞蹈。
耍龙灯起源于人们对龙的迷信,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古代人们用舞龙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耍龙灯的主要道具是“龙”。
龙用草、竹、木纸、布等扎制而成,龙的节数以单数为吉利,多见九节龙、十一节龙、十三节龙,多者可达二十九节。
十五节以上的龙就比较笨重,不宜舞动,主要是用来观赏,这种龙特别讲究装璜,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
还有一种“火龙”,用竹篾编成圆筒,形成笼子,糊上透明、漂亮的龙衣,内燃蜡烛或油灯,夜间表演十分壮观。
中国传统文化剪纸手抄报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剪纸手抄报资料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图片1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图片2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图片3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图片4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图片5民间剪纸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
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深受国内外人士所喜爱。
剪纸的主要材料是纸。
纸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过去一直公认造纸术是蔡伦于公元105年前后发明的。
后来陕西省扶风县出土了西汉时期的纸,专家们认为纸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要提前到汉平帝之前,可能在宣帝时期(公元前73一前49年)。
不管结论最后怎么定,在纸发明之前,不会有真正的剪纸。
但用其它薄片材料用于剪刻镂花,却在有纸之前。
让我们查看一下有关文物和史料记载:战国(公元前476一前221年)①1950一1952年在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用银箔镂空刻花的弧形装饰物。
②湖南长沙黄泥圹出土的晋代金片装饰物。
这些用银箔镂空而成的装饰物,虽然不能说就是剪纸,但在刻制技术和艺术风格上,可以说是已经形成了剪纸艺术的前身。
北朝(公元386一534年)用纸剪成美丽的图案花纹,目前最早发现而且有据可查的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先后出土了五幅团花剪纸。
在中国广大的农村,许多年来,流传着种种老百姓自己创作自己欣赏的艺术,剪纸就是其中的一种。
剪纸,顾名思义,就是用剪刀把纸剪出成图形。
作者大都是农村妇女,她们可能从十几岁一直剪到成为白发苍苍的婆婆,在她们的剪刀下,产生了一幅幅或稚拙,或精细但无不充满情趣的剪纸作品。
剪纸包括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花样、喜花、春花、丧花等等。
剪纸也是一种民俗艺术,它的产生和流传同农村的节令风俗有着密切的关系。
例如窗花、门笺、灯花,便是在春节或元宵节时贴挂的。
在北方的农村,过年时,窗上新糊了雪白的窗纸,上面贴上红红绿绿的窗花,门顶、窗前,贴上门笺,元宵节夜晚的灯笼上贴上灯花,把新年的气氛造得浓浓的。
喜花是结婚时作为对新房的布置,张贴在室内,家具和器物上。
同样,寿花和丧花也是在过生日和办丧事时张贴的。
年夜饭年俗小报手抄报Word模板

班级:三年级三班
姓名:包小图 到了奶奶家,亲戚们早就等在那里了。
一年不见了,大家嘘寒问暖的,
都有说不完的话。
我和哥哥、弟弟也是好久没在一起玩了,现在凑在一块,大家都很兴奋,楼上楼下闹个没完! 奶奶和姑姑在厨房里张罗着年夜饭,厨房里热气腾腾,飘出一阵阵香味。
“开饭了!”奶奶一边招呼着大家,一边端上了香喷喷的饭菜。
大家围到了大圆桌旁,各式各样的美味佳肴摆满了一桌。
年夜饭
了,中国民间过年期间要进行腊八、祭灶、守岁、拜年、祭财神、逛庙会等种种风俗活动,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历时一个多月。
辛苦 劳作一年的人们,在过年前后的这段时间里,
阖家团圆、访亲探友、拜神祈福,以各
种方式来期盼来年的 好
运的习俗称为年俗。
春节原指正月初一立春日这一天,可以开始中国的春节准备、庆祝活动早从腊月初八就开始 年俗
年是时间转换的标志,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大年夜的隆重,就在于它处在新旧的时间
界点上,人们以喜悦、期盼的心情迎接新的一
年。
年是人际关系再造的良机,贺年、团年、
拜年等年节仪式活动汇聚着人们的亲情、友
情、恋情。
年是商家的节日,年是游子的盛会。
年是中华 过年。
红色剪纸除夕之夜Word手抄报

除夕之夜 年夜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这一天人们准备辞旧迎新,吃团圆饭。
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圆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
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节日渊源 岁除,是岁末除旧布新的日子。
除夕,即岁除之夜,它与岁首(新年)首尾相连。
旧岁至此夕而除,第二天就换新岁了,故俗以为除夕。
除夕作为年尾的节日, 源自上古时代岁末除旧布新、祭祀 祖先风俗,岁除之日是除夕 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
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
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
“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
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与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祖大节。
除夕,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远的游子也是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
word格式可编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小报模板

word格式可编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报模板
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剪纸艺术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京剧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剧种之一,以西皮、二黄为主,配以胡琴和锣鼓等乐器。
它被视为中国的国粹,位列中国戏曲三大剧种之首。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
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
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意味着保护和传承京剧已经成为每个人
的责任。
皮影戏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传统艺术形式,以兽皮或纸板制成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进行表演。
艺人们一边操纵着皮影人物,一边唱着当地流行的曲调,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营造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
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加努力地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艺术。
剪纸艺术是一种民俗艺术,通过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
它与中国农村的节日风俗有着密切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加努力地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艺术。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小报word模板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小报word模板
简介
本文档提供了一个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小报word模板,旨在帮助传播和宣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通过使用该模板,您可以轻松地创建一个内容丰富、形式精美的小报,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模板特点
- 简洁优雅的设计风格,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 主题明确,布局合理,使读者能够快速了解小报的内容。
- 包括标题栏、副标题、正文、插图等基本元素,使小报信息更加丰富多样。
- 字体和字号经过精心选择,以确保可读性和美观性。
- 可根据需要修改、定制模板的各个部分,以适应不同的传统文化主题。
使用说明
2. 打开文件,并根据需要修改标题栏、副标题等基本信息。
3. 在正文部分,添加具体的内容和插图。
您可以使用文字描述、图片、表格等形式来呈现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和活动。
4. 根据需要对小报进行排版和格式调整,以使其更加美观和易读。
5. 完成编辑后,保存并打印小报,以便传播和分享中华传统文
化的精髓。
注意事项
- 请确保在使用该模板时尊重并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 本模板仅供个人和非商业用途,严禁用于商业目的。
- 如需使用该模板进行商业活动或宣传,请先获得相关许可和
授权。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小报word模板的设计初衷是为了鼓励更多
的人了解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希望它能为您的传统文化宣传活动
带来帮助和启发。
祝您创作愉快,文化传承有成!。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小学生小报手抄报WORD模板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小学生小报手抄报
WORD模板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先秦时期对人、社会的认识和对社会行为规范的追求,即“仁义礼智信”。
其中,儒家学者强调“礼”,追求“礼”,旨在树立一种人类社会共同的
价值观,用以调整和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
同时,“文”不仅指文字、文章、文采,还包括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是指美好的言语、思想、行为、待人、处世等表现。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如《诗经》《离骚》《论语》等。
中国传统节日有许多,其中春节是最重要的节日,于农历正月初一庆祝,俗包括熬年守岁等。
元宵节于农历正月十五,人们会看灯、吃元育、踩高跷、猜灯谜等。
寒食节于清明节前一天,人们会起火烧饭、吃冷食等。
清明节于农历三月初八,是扫墓、踏青的日子。
端午节于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等。
七夕节于农历七月初七,人们会穿针乞巧。
重阳节于九月初九,人们会登高、插茱萸。
中秋节于农历八月十五,
是赏月的日子。
这些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关于剪纸手工艺术文字稿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关于剪纸手工艺术中国的民间剪纸手工艺术有它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国剪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公元前3世纪),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却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
《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
战国时期就有用皮革镂花,(湖北江凌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银箔镂空刻花(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出土文物之一),都与剪纸同出一撤,他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发现,是在1967年我国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昌遗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北朝墓群中,发现的两张团花剪纸,他们采用的是麻料纸,都是折叠型祭祀剪纸,他们的发现为我国的剪纸形成提供了实物佐证。
关于剪纸手工艺术的历史,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
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
纸张是一种很容易霉烂的材料,人们不会像珍宝一样保存起来,搞坏了自己还可以再剪。
而在我国西北地区天干少雨,气候干燥,纸张也不易霉烂,这也可能是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北朝剪纸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诗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
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均可看出当时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极高,画面构图完整,表达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
唐代流行颉,其镂花木版纹样具有剪纸特色,如现藏日本正仓院的“对羊”,其羊的纹样就是典型的剪纸手工艺术表现手法。
唐代民间还出现了利用剪纸形式制作的漏版印花板,人们用厚纸雕刻成花版,将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丽的图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接财神
接财神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节日习俗。
因为中国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过了
年初一,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神,在财神生日
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
门神的传说
有一阶段唐太宗李世民情绪很不好,晚
上睡觉常常听到卧房外边抛砖掷瓦,鬼魅呼叫,弄得后宫夜夜不宁。
他很害怕,将此事告诉君臣。
大将秦叔宝说:“臣戎马一生,杀敌如切瓜,收尸犹聚蚁,何惧鬼魅?臣愿同敬德披坚执锐,把守宫门。
”李世民同意。
当夜果然无事。
自此以后,便让二将夜夜守卫。
后来李世民嫌二人辛苦,便命画工绘二人如往常守卫的全
身像悬挂在门口,邪祟从此便绝迹了。
上有所好,下必效仿,于是门神就传到了民间,至今民间所贴门神还有秦琼、敬德的形象。
贴春联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这是我国历
史记载的第一幅桃符春联,是由五代十国蜀国国君孟昶所作。
到了宋代,王安石说:“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由这句诗我们可以得知:在我国的宋代是没有纸质春联的,那时的人们用的还是桃符。
老王诗中的“桃符”,就是类似于“门神”之类的东西,是画或者刻在桃木板上的,当然,这时不能排除有人将对联也写在桃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