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材料复习题

合集下载

复合材料复习题

复合材料复习题

一、判断题1、MMC具有比其基体金属或合金更高的比强度和比模量。

(√)2、陶瓷纤维增强MMC的抗蠕变性能高于基体金属或合金。

(√)3、Kevlar纤维具有负的热膨胀系数。

(⨯)4、最广泛应用的复合材料是金属基复合材料。

(⨯)5、陶瓷复合材料中,连续纤维的增韧效果远远高于颗粒增韧的效果。

(√)6、聚乙烯纤维是所有合成纤维中密度最低的纤维。

(√)7、比强度和比模量是材料的强度和模量与其密度之比。

(√)8、界面间粘结过强的复合材料易发生脆性断裂。

(√)9、氧化铝纤维仅有δ-Al2O3晶体结构。

(⨯)10、竹、麻、木、骨、皮肤是天然复合材料。

(√)11、纤维表面处理是为了使纤维表面更光滑。

(⨯)11、所有的天然纤维是有机纤维,所有的合成纤维是无机纤维。

(⨯)12、石墨纤维的含碳量、强度和模量都比碳纤维高。

(√)13、基体与增强体的界面在高温使用过程中不发生变化。

(⨯)14、硼纤维是由三溴化硼沉积到加热的丝芯上形成的。

(√)15、玻璃钢问世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16、单向增强和三维增强的Cf/C的力学与物理性能(热膨胀、导热)为各向同性。

(⨯)17、采用硼类添加剂,如B2O3、B4C等,Cf/C的抗氧化温度可提高到600℃左右。

(√)18、目前,高温抗氧化保护涂层已可使Cf/C安全使用温度达1650℃,在更高温度下只能起短时保护作用。

(√)19、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最初失效往往是陶瓷基体的开裂。

(√)20、浸润性是基体与增强体间粘结的必要条件,但非充分条件。

(√)21、层板复合材料主要是指由颗料增强的复合材料。

(⨯)22、分散相总是较基体强度和硬度高、刚度大。

(⨯)23、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大多涉及高温,因此仅有可承受高温的增强材料才可被用于制备陶瓷基复合材料。

(√)24、复合材料具有可设计性。

(√)25、玻璃陶瓷是含有大量微晶体的陶瓷。

(⨯)26、Cf/C是目前唯一可用于温度高达2800℃的高温复合材料,但必须是在非氧化性气氛下。

复合材料试题库

复合材料试题库

一. 填空题:1.玻璃钢材料由〔基材〕与〔增强材料〕组成,其中〔各类树脂〕和〔凝胶材料〕为玻璃钢的常用基材。

2.常见可以拉制成纤维的玻璃种类主要分为〔无碱玻璃〕、〔中碱玻璃〕、〔高碱玻璃〕、〔高强玻璃〕,其中〔无碱玻璃纤维〕是应用最多的玻纤。

3.连续玻璃纤维纺织制品就起产品形态而言可分为〔纱线〕〔织物〕两大类别。

4. 预浸料的制备方式可分为〔湿法〕〔干法〕及〔粉末法〕。

5. 构造胶粘剂一般以〔热固性树脂〕为基体,以〔热塑性树脂〕或〔弹性体〕为增韧剂,配以固化剂等组成。

6. 按照材料成分分类主要分为〔环氧树脂胶粘剂〕〔聚酰亚胺胶粘剂〕〔酚醛树脂胶粘剂〕〔硅酮树脂胶粘剂〕。

7. 玻璃钢制品的生产过程可大致分为〔定型〕〔浸渍〕〔固化〕三个要素。

8. 环氧树脂是分子中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环氧基团〕的一类高分子化合物。

9. 按适用于玻璃钢手糊成型的模具构造形式分为:〔单模〕及〔敞口式对模〕。

10. 叶片制造常用的基体树脂有〔不饱和聚酯树脂〕,〔环氧乙烯基树脂〕及〔环氧树脂〕三类。

二.名词解释:1.热固性树脂:这种树脂在催化剂及一定的温度、压力作用下发生不可逆的化学反响,是线性有机聚合物链相互交联后形成的三维构造体。

2.预浸料:将定向排列的纤维束或织物浸涂树脂基体,并通过一定的处理后贮存备用的中间材料。

3.不饱和聚酯树脂:是由饱和的或不饱和的〔二元醇〕与饱和的及不饱和的〔二元酸或酸酐〕缩聚而成的线性高分子化合物。

4.单位面积质量:一定大小平板状材料的质量和它的面积之比。

5. 含水率:在规定条件下测得的原丝或制品的含水量。

即试样的湿态质量和干态质量的差数与湿态质量的比值,用百分率表示。

6. 拉伸断裂强度:在拉伸试验中,试样单位面积或线密度所承受的拉伸断裂强力。

单丝以Pa 为单位,纱线以N/te*为单位。

7. 弹性模量:物体在弹性限度内,应力与其应变的比例数。

有拉伸和压缩弹性模量〔又称杨氏弹性模量〕、剪切和弯曲弹性模量等,以Pa〔帕斯卡〕为单位。

大学复合材料-复合材料考卷及答案

大学复合材料-复合材料考卷及答案

20XX年复习资料大学复习资料专业:班级:科目老师:日期:一、选择题1. 纤维增强塑料一词缩写为( A )A.FRPB.CFRPC.GFRPD.GDP2.生产碳纤维的最主要原料是答:聚丙烯纤维、黏胶丝和沥青纤维( B )A. 沥青B. 聚丙烯腈C. 聚乙烯D. 人造丝3. 玻璃钢是答:玻璃纤维增强塑料( B )A. 玻璃纤维增强Al基复合材料B. 玻璃纤维增强热固性塑料C. 氧化铝纤维增强塑料D. 碳纤维增强热固性塑料4. FR-TP是指( D )A. 水泥基体复合材料B. 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C. 玻璃钢复合材料D. 玻璃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5. 金属基复合材料通常( D )A. 以重金属作基体B. 延性比金属差C. 弹性模量比金属低D. 较基体具有更高使用的温度6. 复合材料中的残余应力主要有下列哪个因素造成的( C )A. 在制备复合材料时,由于冷却速度过快,使应力来不及缓和造成的B. 基体材料与增强材料的化学相容性不好造成的C. 基体材料与增强材料的热膨胀系数的差异性造成的D. 基体材料与增强材料力学性能不同造成的二、填空题1.复合材料中的连续相,称为基体,其它的相分散于连续相中,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称为增强体。

2. 按用途分类,复合材料可分为结构和功能、结构\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

3. E玻璃纤维是指无碱玻璃纤维,A玻璃纤维是指有碱玻璃纤维。

4.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中,常见的热塑性树脂基体有聚丙烯、聚氯、聚酰、聚碳酸酯。

5. 在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中,常见的热固性树脂基体有环氧树脂,酚醛树脂,不饱和聚酯,呋喃树脂等。

6.比强度是指材料抗拉强度与材料比重之比。

7@比刚度指材料弹性模量与其密度之比。

8. 自生成法是指在复合材料制造过程中,增强材料在基体中生成和生长的方法,解决了复合材料中的相容性和界面反应两个常见问题。

9.制备铝基(金属基)复合材料常见的液态金属法有真空压力浸渍法、挤压铸造法、搅拌复合法、液态金属浸渍法、真空吸铸法、热喷涂法等。

复合材料题库

复合材料题库

复合材料题库一、选择题1、以下哪种材料不属于复合材料?()A 钢筋混凝土B 铝合金C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D 玻璃钢2、复合材料的优点不包括()A 高强度B 高模量C 耐腐蚀D 加工难度小3、常见的增强体材料不包括()A 玻璃纤维B 碳纤维C 芳纶纤维D 聚乙烯纤维4、以下哪种树脂常用于复合材料?()A 酚醛树脂B 聚乙烯树脂C 聚丙烯树脂D 聚苯乙烯树脂5、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对其整体性能有着重要影响,以下哪种方法不能改善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A 对增强体进行表面处理B 选择合适的树脂基体C 增加增强体的含量D 采用合适的成型工艺二、填空题1、复合材料按用途可分为结构复合材料和_____复合材料。

2、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比强度比钢_____(高/低)。

3、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中,玻璃纤维的作用是_____。

4、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包括手糊成型、_____成型、缠绕成型等。

5、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基体主要作用是_____和传递载荷。

三、简答题1、简述复合材料的定义及特点。

2、比较玻璃纤维和碳纤维的性能差异。

3、说明复合材料界面的作用,并列举改善界面性能的方法。

4、介绍几种常见的金属基复合材料及其应用领域。

5、阐述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优势。

四、论述题1、论述复合材料的发展趋势,并举例说明。

2、从性能、成本、制造工艺等方面综合分析复合材料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前景。

下面我们来逐一分析这些题目。

选择题部分:第 1 题,铝合金是单一的金属材料,不属于复合材料,其他选项如钢筋混凝土、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玻璃钢都属于复合材料,所以答案是 B。

第 2 题,复合材料通常具有高强度、高模量和耐腐蚀等优点,但一般来说加工难度较大,而不是加工难度小,所以答案是 D。

第 3 题,聚乙烯纤维一般不常用作复合材料的增强体,玻璃纤维、碳纤维和芳纶纤维则是常见的增强体材料,答案是 D。

第 4 题,酚醛树脂常用于复合材料,而聚乙烯树脂、聚丙烯树脂、聚苯乙烯树脂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相对较少,答案是 A。

复合材料——复习题1(1)

复合材料——复习题1(1)

一、判断题1、MMC具有比其基体金属或合金更高的比强度和比模量。

(√)2、原位复合MMC的增强材料/基体界面具有物理与化学稳定性。

(√)3、原位复合法制备MMC的基本思路是为了提高增强材料与基体之间的浸润性和减少界面反应。

(√)4、一般,颗粒及晶须增强MMC的疲劳强度及寿命比基体金属或合金高。

(√)5、陶瓷纤维增强MMC的抗蠕变性能高于基体金属或合金。

(√)6、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大多涉及温度,因此仅有可承受上述高温的增强材料才可被用于制备陶瓷基复合材料。

(√)7、Y2O3加入到ZTA(zirconia toughening alumina)中是为了促进相变形成单斜晶体。

(×)/C是目前唯一可用于温度高达2800℃的高温复合材料,但必须是在非氧化8、Cf性气氛下。

(√)9、基体与增强体的界面在高温使用过程中不发生变化。

(×)10、比强度和比模量是材料的强度和模量与其密度之比。

(√)11、浸润性是基体与增强体间粘结的必要条件,但非充分条件。

(√)12、界面间粘结过强的复合材料易发生脆性断裂。

(√)13、脱粘是指纤维与基体完全发生分离的现象。

(×)14、纤维长度l<lc时,纤维上的拉应力达不到纤维的断裂应力。

(√)二、选择题1、金属基复合材料通常(BD)A、以重金属做基体B、延性比金属差C、弹性模量比基体低D、较基体具有更高的高温强度2、材料的比模量和比强度越高(A)A、制作同一零件时自重越小,刚度越大B、制作同一零件时自重越大,刚度越大C、制作同一零件时自重越小,刚度越小D、制作同一零件时自重越大,刚度越小3、偶联剂是这样一种试剂(AC)A、它既能与纤维反应,又能与基体反应B、它能与纤维反应,但不能与基体反应,也不与基体相容C、它能与纤维反应,不与基体反应,但与基体相容D、它不与纤维反应,但与基体反应或相容4、通常MMC(metal matrix composite)(BC)A、采用高熔点、重金属作为基体B、要比基体金属或合金的塑性与韧性差C、要比基体金属或合金的工作温度高D、要比基体金属或合金的弹性模量低5、原位MMC(BD)A、可以通过压铸工艺制备B、可以通过定向凝固工艺制备C、可以通过扩散结合或粉末法制备D、可以通过直接金属氧化法(DIMOX TM)制备6、单向纤维增强MMC的纵向拉伸模量(AD)A、随纤维体积含量的增加而增加B、与纤维体积含量无关,而与纤维和基体的模量有关C、与横向拉伸模量相同D、与基体的模量有关7、在体积含量相同的情况下,SiC晶须与颗粒增强MMC(B)A、具有基本相同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B、具有基本相同的拉伸模量C、具有基本相同的断裂韧性D、具有基本相同的抗蠕变性能8、MMC制备工艺中,固态发和液态法相比(A)A、增强材料与基体浸润性要求可以降低B、增强材料在集体中分布更均匀C、增强材料仅局限于长纤维D、增强材料/基体界面反应更剧烈(如果存在界面反应时)9、为了改善增强材料与基体浸润性,制备MMC时,可以通过(ABD)A、基体合金化,以降低液态基体的表面张力B、基体合金化,以增加液态基体与增强材料的界面能C、涂层,增加增强材料的表面能D、涂层,降低增强材料的表面能10、MMC中,目前典型的增强材料/基体界面包括有(ABC)/AlA、不发生溶解,也不发生界面反应,如BfB、不发生溶解,但发生界面反应,如B/Tif/AlC、极不容易互相浸润,但能发生强烈界面反应,如Cf/AlD、既容易互相浸润,又不发生界面反应,如SiCf11、相变增韧(BC)A、是由于陶瓷基体中加入的氧化锆由单斜相转变为四方相B、是由于陶瓷基体中加入的氧化锆由四方相转变为单斜相C、其增韧机理是陶瓷基体由于氧化锆相变产生了微裂纹D、总是导致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强度下降12、选择C/C高温抗氧化涂层材料的主要关键是(C)A、涂层材料的熔点高B、涂层材料高温抗氧化性和热膨胀系数C、涂层的氧扩散渗透率极低和与C/C的热膨胀系数匹配性D、涂层材料高温挥发性。

复合材料复习题

复合材料复习题

复合材料复习题●复合材料的概念:用经过选择的、含一定数量比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分(或称组元),通过人工复合、组成多相、三维结合且各相之间有明显界面的、具有特殊性能的材料。

复合材料的特点(树脂基,金属基,金属基设计,代号)(1)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能的材料组元通过宏观或微观复合形成的一种新型材料,组元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面。

(2)复合材料中各组元不但保持各自的固有特性而且可最大限度发挥各种材料组元的特性,并赋予单一材料组元所不具备的优良持殊性能。

(3)复合材料具有可设计性。

●影响复合材料的因素:复合材料中增强体与基体界面的性能界面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

复合材料的结构及成型技术基体的性能增强材料的性能树脂基(RMC):1.比强度和比模量高2.良好的抗疲劳性能3.减振性能好4.过载安全性好5、具有多种功能性6、有很好的加工工艺性7.各向异性和性能可设计性8.材料与结构的统一性缺点:1、耐高温稳定性和老化性差;2、层间剪切强度低;3、材料强调的一致性不足;4、高性能复合材料的价格较高,主要用于尖端领域或奢侈品。

金属基(MMC):1、比强度和比模量高见教材图1-1(P5)2、良好的导热、导电性3、热膨胀系数小、尺寸稳定性高4、高温性能和耐磨性能优5、不吸潮、老化性能好缺点:成型加工困难,质量较重复合材料分类(基体,增强材料)增强按照纤维的类型,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分:①玻璃纤维复合材料;②碳纤维复合材料③有机纤维(芳香族聚酰胺纤维、芳香族聚酯纤维、聚烯烃纤维等)复合材料;④金属纤维(如钨丝、不锈钢丝等)复合材料;⑤陶瓷纤维(如氧化铝纤维、碳化硅纤维、硼纤维等)复合材料。

①结构复合材料;结构复合材料主要是作为承力结构使用的复合材料,主要用于制造受力构件;它基本上是由能承受载荷的增强体组元与能联接增强体成为整体承载同时又起分配与传递载荷作用的基体组元构成。

结构复合材料又可按基体材料类型和增强体材料类型来分类②功能复合材料按基体类型分类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按增强体类型分类叠层式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片材增强复合材陶瓷基复合材料颗粒增强复合材料水泥基复合材料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碳基复合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定义及发展:先进复合材料是比原有的通用复合材料有更高性能的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成形部分-复习习题

复合材料成形部分-复习习题

复合材料成形部分-复习习题一、填空题:1)、复合材料主要组成部分有基体、增强体。

2)、金属粉末的常用制备方法:雾化法、机械粉碎法、还原法、气相沉积法。

3)、陶瓷粉体烧结影响因素有:粉体颗粒度、外加剂作用、烧结温度和时间、烧结气氛、成形压力。

4)、粉末材料成形工艺主要有:粉末冶金、压制成形、注射成形、复合成形。

5)、热塑性塑料制品注射成型过程可分为合模、注射、保压、冷却、脱模等几个工序。

6)、注射成型制品的主要缺陷是翘曲,过度充填是引起该缺陷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7)、金属基复合材料基体的选择原则:金属基复合材料的使用要求、金属基复合材料组成的特点、基体金属与增强体的相容性。

8)、金属基的液态制造技术有:真空压力浸渍法、挤压铸造法、搅拌铸造法、液态金属浸渍法、共喷沉积法、热喷涂法等。

二、选择题:1、以下介质一般不作为冷等静压的压力介质是( C ):A油B水C氩气 D 乳化液2、以下不属于热固性复合材料固化工艺特点的是( D ):A 树脂分子与固化剂分子形成活化中间体B 树脂分子与固化剂分子交联C 树脂分子与固化剂分子交联固化,形成三维网状结构D 一个可逆的动态过程3、以下金属基复合材料制备技术中,不属于液体制造技术的是(B ):A 压力浸渍B 沉积法C 挤压、搅拌铸造D 粉末冶金4、以下性质中不属于陶瓷基复合材料的主要特性是( D ):A 耐高温B 抗腐蚀C 高强度D 延展性5、以下不属于金属注射成形工艺技术优点的是(B ):A 产品性能各项同性B 采用少量粘结剂C 可制造粉末冶金无法制造的产品D产品尺寸精度高6、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制备的大体过程不包括( D ):A 预浸渍制造B 制件的铺层C 固化及后加工处理D 干燥7、粉末材料主要模压成形工艺不包括( A ):A 注射成形B 温压成形C 热压成形D 模压成形三、判断1 、过程综合指工艺流程的缩短化。

(对)2 、相比于机械粉碎法,雾化法是一种简便且经济的粉末生产方法。

复合材料复习题答案

复合材料复习题答案

复合材料复习题答案一、选择题1. 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组成的,其中一种材料通常具有()。

A. 良好的机械性能B. 高熔点C. 良好的化学稳定性D. 良好的电绝缘性答案:A2. 以下哪项不是复合材料的优点?A. 轻质B. 高强度C. 易加工D. 耐腐蚀答案:C3. 复合材料中增强材料的主要作用是()。

A. 提供形状B. 提供韧性C. 提供强度D. 提供耐腐蚀性答案:C4. 复合材料的界面相通常具有以下哪个特性?A. 良好的粘合性B. 良好的导电性C. 良好的导热性D. 良好的透光性答案:A5. 以下哪种材料不属于复合材料?A. 碳纤维增强塑料B.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C. 铝合金D. 陶瓷基复合材料答案:C二、填空题6. 复合材料的分类方法很多,根据增强材料的不同,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

答案:纤维增强材料、颗粒增强材料、层状增强材料7. 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

答案:热压成型、树脂传递成型、拉挤成型8. 复合材料的界面相是复合材料中增强材料与基体材料之间的________,它对复合材料的性能有重要影响。

答案:过渡层9.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主要取决于增强材料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类型、含量、排列方式10. 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

答案:飞机结构、卫星结构、火箭结构三、简答题11. 简述复合材料的一般性能特点。

答案:复合材料通常具有轻质、高强度、高刚度、良好的疲劳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等特点。

此外,复合材料的热膨胀系数较低,可以设计成具有特定性能的特定形状。

12. 描述复合材料的界面相在复合材料中的作用。

答案:界面相在复合材料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影响增强材料与基体材料之间的粘合强度,还影响复合材料的整体性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合材料复习题1、简述增强材料(增强体、功能体)在复合材料中所起的作用,并举例说明。

填充:廉价、颗粒状填料,降低成本。

例:PVC中添加碳酸钙粉末。

增强:纤维状或片状增强体,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性能。

效果取决于增强体本身的力学性能、形态等。

例:TiC颗粒增强Si3N4复合材料、碳化钨/钴复合材料,切割工具;碳/碳复合材料,导弹、宇航工业的防热材料(抗烧蚀),端头帽、鼻锥、喷管的喉衬。

赋予功能:赋予复合材料特殊的物理、化学功能。

作用取决于功能体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例:1-3型PZT棒/环氧树脂压电复合材料,换能器,用于人体组织探测。

2、复合材料为何具有可设计性?简述复合材料设计的意义。

如何设计防腐蚀(碱性)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组分的选择、各组分的含量及分布设计、复合方式和程度、工艺方法和工艺条件的控制等均影响复合材料的性能,赋予了复合材料性能的可设计性。

意义:①每种组分只贡献自己的优点,避开自己的缺点。

②由一组分的优点补偿另一组分的缺点,做到性能互补。

③使复合材料获得一种新的、优于各组分的性能(叠加效应)。

优胜劣汰、性能互补、推陈出新。

耐碱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的设计:使用无碱玻璃纤维和耐碱性树脂(胺固化环氧树脂)。

在保证必要的力学性能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玻璃纤维的体积比例,并使树脂基体尽量保护纤维不受介质的侵蚀。

3、简述复合材料制造过程中增强材料的损伤类型及产生原因。

力学损伤:属于机械损伤,与纤维的脆性有关。

脆性纤维(如陶瓷纤维)对表面划伤十分敏感,手工操作、工具操作,纤维间相互接触、摆放、缠绕过程都可能发生。

化学损伤:主要为热损伤,表现为高温制造过程中,增强体与基体之间化学反应过量,增强体中某些元素参与反应,增强体氧化。

化学损伤与复合工艺条件及复合方法有关。

热损伤伴随着增强体与基体之间界面结构的改变,产生界面反应层,使界面脆性增大、界面传递载荷的能力下降。

4、简述复合材料增强体与基体之间形成良好界面的条件。

在复合过程中,基体对增强体润湿;增强体与基体之间不产生过量的化学反应;生成的界面相能承担传递载荷的功能。

复合材料的界面效应,取决于纤维或颗粒表面的物理和化学状态、基体本身的结构和性能、复合方式、复合工艺条件和环境条件。

5、什么是相乘效应?举例说明。

两种具有转换效应的材料复合在一起,产生了连锁反应,从而引出新的机能。

可以用通式表示:X/Y·Y/Z=X/Z (式中X、Y、Z分别表示各种物理性能)。

压磁效应⨯磁阻效应=压敏电阻效应;闪烁效应⨯光导效应=辐射诱导导电。

例:磁电效应(对材料施加磁场产生电流)——传感器,电子回路元件中应用。

压电体BaTiO3与磁滞伸缩铁氧体NiFe2O4烧结而成的复合材料。

对该材料施加磁场时会在铁氧体中产生压力,此压力传递到BaTiO3,就会在复合材料中产生电场。

最大输出已达103 V·A。

单一成分的Cr2O3也有磁电效应,但最大输出只有约170 V·A。

6、推导单向板复合材料中纤维体积分数与纤维半径的关系(以正方形阵列为例)。

纤维体积:(4⨯1/4)πr2l=πr2l复合材料体积:(2R)2l=4R2l纤维体积分数:V f=πr2l/(4R2l)= πr2/(4R2)纤维间距与纤维体积分数的关系:s=2R-2r=2[πr2/(4V f)]1/2-2r=2[(π/4V f)1/2-1]r7、什么是材料复合的结构效果?试述其内涵。

结构效果是指在描述复合材料的性能时,必须考虑组分的几何形态、分布形态和尺度等可变因素。

这类效果往往可以用数学关系描述。

结构效果包括:1、几何形态效果(形状效果):决定因素是组成中的连续相。

对于1维分散质,当分散质的性质与基体有较大差异时,分散质的性能可能会对复合材料的性能起支配作用。

2、分布形态效果(取向效果):又可分为几何形态分布(几何体的取向)和物理性能取向:导致复合材料性能的各向异性,对复合材料的性能有很大影响。

3、尺度效果:影响材料表面物理化学性能(比表面积、表面自由能)、表面应力分布和界面状态,导致复合材料性能的变化。

8、简述单向复合材料的细观力学分析模型的基本假设的要点。

单元体:宏观均匀、无缺陷、增强体与基体性能恒定、线弹性。

增强体:匀质、各向同性、线弹性、定向排列、连续。

基体:匀质、各向同性、线弹性。

界面:粘结完好(无孔隙、滑移、脱粘等)、变形协调。

9、比较弥散增强原理和颗粒增强原理的异同点。

1)、承担载荷的物质有异:弥散增强原理:基体承担载荷。

颗粒增强原理:基体承担主要的载荷,颗粒也承受载荷并约束基体的变形。

2)、颗粒大小及体积分数有异:弥散增强原理:V p =0.01-0.15,d p =0.001μm-0.1μm 。

颗粒增强原理:颗粒尺寸较大(>1μm )、颗粒坚硬。

颗粒直径为1-50μm ,颗粒间距为1-25μm ,颗粒的体积分数为0.05-0.5。

颗粒强化效果类似:颗粒阻止基体中位错运动的能力愈大,增强效果愈好。

微粒尺寸愈小,体积分数愈高,强化效果愈好。

复合材料的屈服强度:()1/22213p y m p p d G b V V σ⎡⎤⎛⎫⎢⎥=- ⎪ ⎪⎢⎥⎝⎭⎣⎦(弥散增强原理) ()1/2321m p p y m p p p p G G bV G G b D c d V c σ==-(颗粒增强原理)10、试推导单向板的横向弹性模量E 2的表达式。

横向载荷垂直于纤维,等同地作用在纤维和基体上,适用串联模型:基体和纤维承受同样的外加应力(222f m σσσ==) 纤维、基体和复合材料的应变分别为:22222f f m m E E E εσεσεσ=== 在宽度W 上产生的形变增量:f m W W W ∆=∆+∆,或,()()2f f m m W V W V W εεε⋅=⋅⋅+⋅⋅ 可得到:21f m f mV V E E E =+,或,()21f m m f f f E E E E V E V ⋅=⋅+⋅- 11、讨论单向板复合材料的破坏顺序(εf u <εm u 时)。

复合材料的响应依赖于基体与纤维破坏应变的大小。

对于大多数树脂基结构复合材料,刚性纤维的破坏应变明显地小于基体的破坏应变,即εf u <εm u ,因此,纤维首先破坏,同时将全部载荷转移到基体上。

当V f 较小时,单向板中纤维断裂而附加到基体上的额外载荷不足以使基体开裂,基体可以全部承受,此时复合材料的强度为:()u u 11u m m m f V V σσσ=⋅=⋅-当V f 较大时,纤维发生断裂时,转移到基体上的载荷很大,使基体无法承受全部载荷。

因此,当纤维断裂后,基体即刻断裂,复合材料的强度为:u '1u f f m m V V σσσ=⋅+⋅或()u '11u f f m f V V σσσ=⋅+⋅- εf u <εm u 时,两种破坏形式变化时的纤维体积含量V f '(单向板抗拉伸强度σ1u 随V f 的变化):()()'''u u u f m m f m m V σσσσσ=-+-12、垂直于纤维扩展的裂纹需要克服哪些断裂能?对于脆性纤维/脆性基体复合材料,需要克服的断裂功:纤维拔出和纤维断裂(吸收能量)、纤维与基体的脱胶(纤维与基体的界面较弱时:消耗贮存的应变能)、应力松弛(纤维断裂时:消耗贮存的应变能)、纤维桥连(消耗纤维上的应变能)。

对于脆性纤维/韧性基体复合材料,基体的塑性变形(粘接强度很高、纤维无法拔出时:吸收能量)也会增加断裂功。

13、什么是纤维的长度分布?如何表示?纤维的长度分布是指短切纤维的长度与纤维数量之间的关系,对复合材料的性能有决定性作用。

通常用纤维长度的平均值表示,有两种方法: 纤维长度的数均长度:i i N i N L L N ∑⋅=∑(N i :长度为L i 的纤维数量) 纤维长度的重均长度:i i W i W L L W ∑⋅=∑(W i :长度为L i 的纤维质量) 数均长度L N 低于重均长度L W ,在正态分布时,L N 与纤维长度的中值相同。

14、试写出取向短纤维复合材料的弹性性能表达式,给出取向效率因子的计算方法。

取向分布的短纤维复合材料,弹性性能:()01l f f m f E E V E V ηη=⋅⋅⋅+⋅-(η0:取向效率因子) 取向效率因子η0:'40cos f f f fA A A A θη==∑∑∑∑'4cos f f A A θ=∑∑(A f :一组平行纤维的总的横截面积;θ:纤维与外载荷的夹角;A f ':平行于外载荷方向的一组等效纤维的总截面积)15、试讨论短纤维复合材料的强度性能。

由于纤维长度和体积含量的不同,短纤维复合材料的纵向强度是不同的,纵向破坏有两种形式:l<l c /2时,纤维达不到极限强度,基体破坏后,复合材料即告破坏;l ≥l c /2时,分两种失效模式:①纤维体积含量较高时,纤维是主承载体,一旦纤维破坏,复合材料即告失效;②纤维体积含量较低时,纤维断裂后,基体仍能承担载荷,直至基体破坏后,复合材料才告失效,此时,复合材料的强度:σu =σm u ·V m对于纤维长度l 和直径d 都相同、单向平行排列的短纤维复合材料,当纤维受拉伸应力时:σc =σf ·V f +σm ·V m (拉应力在纤维端部为0,在纤维中部最大)纤维端部σf0为0,σf u 发生在(l-l c )的中间部位,因此纤维的平均应力σf :()/212u u f c f c u c f f l l l l l l σσσσ⋅+⋅-⎛⎫==⋅- ⎪⎝⎭ 因此,复合材料承受的最大应力(即复合材料的强度)((σm )f u :纤维所受拉伸力作用达到拉伸屈曲破坏应力时的基体应力):()12u u u c f f m m f l V V l σσσ⎛⎫=⋅-⋅+⋅ ⎪⎝⎭ 16、如何衡量聚合物基体的耐热性?如何提高聚合物的玻璃化温度?简述填料影响聚合物玻璃化温度的原因。

表征聚合物基体耐热性的物理量是玻璃化温度T g ,对于结晶性聚合物则是熔点T m :玻璃化温度在宏观上是指聚合物由玻璃态转变为高弹态的特征温度,在微观上是高分子链段开始运动的温度。

实际应用中,使用热变形温度来表征材料的耐热性。

提高聚合物玻璃化温度的方法:增加大分子链的刚性(提高主链的刚性——不饱和共价键、环烃、侧链引入极性基团、交联等);添加填料。

填料影响聚合物玻璃化温度的原因:改变了聚合物的微观结构:①改变了界面层聚合物大分子的敛集密度(一般情况下是密度降低),使分子间作用力发生改变。

②在界面上,填料——聚合物分子之间发生作用力,使聚合物大分子链段的运动受到阻碍,从而使聚合物的玻璃化温度升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