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十五章《抗战中的散文、特写与报告文学》PPT课件

之战》等专集问世,并诞生了一批从实地战斗生活磨炼中产生出来的优秀产品,
如骆宾基的《东战场别动队》、 丘东平的《第七连》、 碧野的《北方的原野》、
曹白的《呼吸》等。随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报告文学在国统区被压制下去,
却在解放区新天地中得以蓬勃发展。杂文在抗战初期既是抨击敌伪的锐利武器,
又是动员民众、鼓舞士气的战斗号角。郭沫若、茅盾、老舍、巴金、靳以等就充
健康的生命气息了。”
❖
从1937年11月上海失守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四年零一个
月,史称上海“孤岛”时期。留居上海“孤岛”的作家有王任叔、郑振铎、
王统照、阿英、夏丏尊、李健吾、芦焚、柯灵、唐弢、周木斋、孔另境、
陆蠡、列车等。他们在日伪横行的险恶环境里,坚守文化岗位,巧妙地利
用洋商招牌创办了一些可以发表自己作品的报刊杂志。柯灵先后主编过
的正视现实、面向社会、批判写实、 干预生活的传统, 随着作家见闻经历的丰富而拓宽
发展道路。战乱流离生活,内地闭塞状况,后方社会弊端,底层人民苦难,战后萧索景象,
等等,都在记叙散文中得到广泛而如实地反映。茅盾的《见闻杂记》和《时间的记录》,
以其擅长的批判性写实手法揭露西南、西北大后方社会的畸形生活;巴金的《旅途通讯》
第十五章
战争中的 散文、特写与报告文学
第一节 抗战时期的散文创作概述
❖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炮声揭开了中华民族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争
取民族解放的战争壮剧的序幕。从此,漫天烽火,遍地硝烟,中国社会进入战时
大动荡、大变迁状态。由于战争进程的起伏变迁,也由于这时期客观上形成了不
同政治区域(沦陷区、国统区、解放区)并❖
杂文在国统区一直保持兴盛不衰的发展势头。1940年8月在桂林创刊的《 野草 》
中国现当代文学-PPT课件

(一)左翼作家联盟(左联)
1. 1928年初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 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关于无产阶级文艺思潮的推广 2.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成 立。 1936年春解散。 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 自觉地加强了与世界文学的,特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 学运动的联系。 积极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大众语和文字拉丁化的讨 论。
大学语文
第二部分 文学作品赏析
第九章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 现代:modem (1917-1949) 当代:contemporary (1949- )
第一节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一、现代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世界文化的催生和新文学对外来文化的择取。 2.自身历史孕育的结果,晚清以来文学变革的态势 启蒙 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的思路,强调用现代知识照亮人们的 头脑,用科学民主理性来启蒙。“立人”(“五四”运动称 为“人的运动”)。梁启超提出“新民”,新的是思想, “欲新一国民,必新一国之小说”。 李大钊《晨钟报》:由来新文明之诞生,必有新文艺为之先 声,而新文艺之勃兴,尤必赖有一二哲人,犯当世之不韪, 发挥其理想,振其自我之权威,为自我觉醒之绝叫,而后当 时有众之沉梦,赖以惊破。 文学是思想文化、伦理道德的重要载体,要革新旧文化,就 必须革新旧文学。
(五)文学革命的功绩
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2.思潮涌入:把西方几千年的思潮在几年内全 部搬演一遍 3.社团蜂起: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等 4.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5.创作实绩 1918年5月《狂人日记》第一篇白话小说问世
三、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
三个特征: 1.“五四”所开启的有相对思想自由的氛围消失了,文 学主潮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变得空前政治化。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 论的传播与初步的运用,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此 后二三十年间文坛的面貌 3.左翼文学兴发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及其 他多种倾向文学彼此互相竞争,共同丰富着30年代 的文学创作。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全套课件253P)

《小说月报》——二十年代文坛第一刊
立场与宗旨
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 创造新文学。 ——《文学研究会简章》 将文艺当做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 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人相信 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与人生很切 要的一种工作。 ——《文学研究会宣言》
势 种 《 《 《 《 ( 社 留 当 田 吾 郁 员 东 月 一 物 《 。 创 创 共 异 洪 创 学 时 汉 、 达 有 京 成 九 , 创 先 造 造 廿 军 在 等 夫 郭 立 二 水 造 造 生 张 , 显 后 月 周 六 突 日 日 沫 于 一 》 , 资 、 最 示 》 , 办 刊 报 期 起 本 若 日 年 平 初 出 等 》 创 都 成 季 》 》 ) 之 有 的 本 七 成 一 刊 、 造 是 、 仿 , 刊 、 、 、
新月社
1923年由胡适、陈源、徐志摩、 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北京发 起,成员多为英美留学生。新 月社成员较复杂,本来不是一 个专门的文艺团体,带有文化社交俱乐部的性质, 1925年,徐志摩接偏《晨报副刊》,1926年4月在 《晨报》副刊上开辟《诗镌》栏目,宣称“要把创 格的新诗当作一件认真事情做”。在徐志摩的周围 形成了一个诗人群,成为新月诗派,包括闻一多、 朱湘等诗人。
创 造 社
立场与主张
只是本着我们内心的要求,从事文艺的活 动罢了。——郭沫若
创造社转向
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以 1925年“五卅”为界,分 前后两期,“五卅”后, 冯乃超、彭康、朱镜我、 李一氓、阳翰笙等进步作 家加入创造社,随着革命 形势的发展变化,郭沫若 等又提出了“革命文学” 的口号。
中国当代文学课件4十七年小说 (2)

年代末的土改,构成一幅民主革命时期北方农民革命斗争的波澜壮阔的长幅画卷。
《上海的早晨》多卷部写民族资本家的社会主义改造,《创业史》多卷部写社会 主义革命,都具有当代小说领域所独有的、罕见的规模。吴强的《红日》更是宏 观地写三个互为一体的战争,把敌我双方、军内军外、上级下级联结起来 ③ 刻画了众多的典型人物:在五六十年代的文坛上,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占据主导地 位。而现实主义的标准就是要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如《红旗谱》中的 朱老忠、《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三家巷》中的周炳、《创业史》中的梁三 老汉等等。
本时期长篇小说的艺术表现形式:
① 以《创业史》和《上海的早晨》为代表的以 社会运动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② 以《三里湾》和《山乡巨变》为代表的以风 俗变迁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③ 以《红旗谱》和《青春之歌》为代表的以人 生历程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④ 以 《林海雪原》 和《红岩》为代表的 以革 命英雄传奇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
十年代普通党员和军民所历经的英勇斗争、流血牺牲。《党费》集中刻 画了女共产党员黄新这一典型形象。 ② 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注重描写一些平常的生活场景和细节以表现 英雄性格,他不着力写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他善于捕捉英雄闪 光的一刹那,以此来凸现人物的心灵之美和情操之美。如黄新作为一个 普通的党员,舍不得把积攒下来的钱给女儿买衣穿、买东西吃,却把钱 无私地献给了党。 ③ 注重细节描写:他善于采用横断面结构的方法,用平实的语言讲述 英雄的故事,不事形容和夸饰,而是在具体细节场面上用力,手法精雕
流派特色
一、地域的特征。
赵树理、马烽等长期生活、工作在山西,作品也多取材于晋 西北、太行山和太岳山盆地及汾水流域。山西乡村的民情风 俗参与了他们小说素质的构成。
《中国当代文学史》ppt课件

a.文艺界有了一个统一的认识,解 决了文艺家的历史观问题;
b.以政治运动方式介入文艺的思想 斗争,将文艺问题强调成一场政治斗争, 给中国当代文艺运动和文学创作带来了深 远的消极影响。(↓)
△社论的要点有——
武训传》狂热地宣扬封建文化,歌颂了不应歌 颂的行为;
b.用革命的农民斗争的失败反衬投降办学的 胜利,污蔑了农民革命斗争、污蔑了中国历 史、污蔑了了中国民族。
中国当代文学史
绪论
一、什么是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是中国新文学的当代部分,有 的被称为20 世纪中国文学的当代部分。
一般指1949年以后的中国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的定义
定义一:首先是指1949年以来的中国文学, 其次 是指发生在特定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中的文学, 它 限定在“中国大陆”这一范畴中,台湾、香港、澳 门地区的文学不包括其间。(北大,洪子诚)
背景: ①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 ②文学艺术内部的变革 a.作家文艺队伍发生大的变化,出现了作家、作家群的大规模更替和位置上的转移;
◇一部分作家文学写作的“权利”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如沈从文、朱光潜、废名、萧乾、 师陀、李健吾、穆旦、郑敏;
◇意识到自己的文学观念、生活体验、艺术方法与新的文学规范的距离和冲突,或放弃继续 写作的努力,或呼应“时代”的号召,适应、追赶形势;现代作家至此存在着广泛的自我 反省行为。之交,
例如最早索隐派代表人物、北京大学老校长蔡元
培写了《石头记索隐》,认为它是一部政治历史小说, 它是扶汉排满的。“红”字影射“朱”字,即朱元璋,
朱者明也、汉也,《红楼梦》中女子都是指汉人,男子
都是指满人,并把贾宝玉影射康熙原太子胤 ,林黛玉 影射当时著名诗人朱彝尊,把《红楼梦》所描写的人物
b.以政治运动方式介入文艺的思想 斗争,将文艺问题强调成一场政治斗争, 给中国当代文艺运动和文学创作带来了深 远的消极影响。(↓)
△社论的要点有——
武训传》狂热地宣扬封建文化,歌颂了不应歌 颂的行为;
b.用革命的农民斗争的失败反衬投降办学的 胜利,污蔑了农民革命斗争、污蔑了中国历 史、污蔑了了中国民族。
中国当代文学史
绪论
一、什么是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是中国新文学的当代部分,有 的被称为20 世纪中国文学的当代部分。
一般指1949年以后的中国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的定义
定义一:首先是指1949年以来的中国文学, 其次 是指发生在特定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中的文学, 它 限定在“中国大陆”这一范畴中,台湾、香港、澳 门地区的文学不包括其间。(北大,洪子诚)
背景: ①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 ②文学艺术内部的变革 a.作家文艺队伍发生大的变化,出现了作家、作家群的大规模更替和位置上的转移;
◇一部分作家文学写作的“权利”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如沈从文、朱光潜、废名、萧乾、 师陀、李健吾、穆旦、郑敏;
◇意识到自己的文学观念、生活体验、艺术方法与新的文学规范的距离和冲突,或放弃继续 写作的努力,或呼应“时代”的号召,适应、追赶形势;现代作家至此存在着广泛的自我 反省行为。之交,
例如最早索隐派代表人物、北京大学老校长蔡元
培写了《石头记索隐》,认为它是一部政治历史小说, 它是扶汉排满的。“红”字影射“朱”字,即朱元璋,
朱者明也、汉也,《红楼梦》中女子都是指汉人,男子
都是指满人,并把贾宝玉影射康熙原太子胤 ,林黛玉 影射当时著名诗人朱彝尊,把《红楼梦》所描写的人物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二章《20年代小说创作》PPT课件

第一节 20年代小说创作概述
❖ (2)支配人生的是“爱”和“美” ❖ 冰心(1900-1999) ❖ 《斯人独憔悴》:写父子 ❖ 代沟与矛盾; ❖ 《两个家庭》:探索妇女 ❖ 在中国社会与家庭中的 ❖ 地位与作用问题 ; ❖ 《超人》:人与人的关系;
第一节 20年代小说创作概述
❖ 王统照(1897-1957) ❖ 《微笑》:写一青年囚 ❖ 犯的转变,爱与美的力 ❖ 量; ❖ 《沉思》:写模特琼逸 ❖ 的悲剧,显示爱与美的 ❖ 幻灭; ❖ 《湖畔儿语》:写下层 ❖ 劳动者的家庭生活的苦难
多《<女神>之地方色彩》、王伯祥《文学的 环境》,周作人《地方与文艺》 ❖ (3)鲁迅小说的深刻影响;
第一节 20年代小说创作概述
❖ A《故乡》族类:王鲁彦《童年的悲哀》:阿成哥; 废名《竹林的故事》:三姑娘;蹇先艾《老仆人的 故事》:老仆人林富;
❖ B《祝福》族类:台静农《红灯》,王鲁彦《李 妈》;蹇先艾《乡间的悲剧》:祁大娘;黎锦明 《唐寡妇》:唐寡妇;
俗);《黄金》:表现乡村原始的冷酷,如 史伯伯尘嚣的宗法社会田园牧歌 ❖ 废名:淡泊的现实主义和素雅的浪漫主义
的交融 ❖ 《浣衣母》中的李妈“善的化身” ❖ 《河上柳》中的陈老爹 ❖ 《竹林的故事》中的三姑娘“美的化身”
第一节 20年代小说创作概述
❖ 与堕落的半殖民地都市文化的相对立:
第二章(一) 20年代小说创作
第一节 20年代小说创作概述
❖ 一、“问题小说” ❖ 1、产生的原因: ❖ 社会变革和思想启蒙运动的产物,反封建传
统,探索问题,居高临下的话语方式; ❖ 五四时期小说作家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 外国文学的深刻影响,俄罗斯文学,易卜生
社会问题剧;
第一节 20年代小说创作概述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件

不是为个人造名的文学;是以博爱心为基础的文学, 不是以好名心为基础的文学;是为文学而创作的文 学,不是为文学本身以外的什么东西而创作的文学。
三、外国文学作品的引入。几乎所有文学革 命的发起者和参加者都做过译介外国文学的 工作。如鲁迅、胡适、周作人、刘半农、沈 雁冰等人都是极为活跃的译介者。 《新青年》从
第二节 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
一、文学革命的思想根源来源于外国文学的 影响 在文学革命的酝酿过程和发动初期,发难 者就直接从外国文学中得到过启示。 如胡适深受美国庞德诗歌影响,陈独秀的 文学革命论则以西方19世纪资产阶级文学作 为蓝本。其倡导文学革命的基本理论——文 学进化论就是从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主要学 说之一的进化论脱胎而来的。
2、1918——五四运动爆发,是五四文学革命 的“发展期”。在1917年,文学革命虽然形 成了一定的声势,但反响并不强烈。1918年3 月,为了增强其反响,《新青年》第四卷第 三号发表了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信”。 3、五四运动——1927年,是文学革命取得全 面胜利的时期,其重要标志是:新的、优秀 的文学作品大量涌现,纯粹的文学社团如雨 后春笋般出现。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从文学 革命到革命文学发展的转折时期。
第一卷开始就先后译介了屠格涅夫、王尔德、契珂夫、易朴生 这些俄国、法国文学样式和创作手法的涌入和 被接受。在五四后短短的几年内,西方文艺 复兴以来的各种各样的文学思潮及相关的哲 学思潮都先后涌入中国。文学思潮如:形式主义、自
然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心理分 析派、意象派、立体派、未来派等等;哲学思潮如:进化论、 人道主义、实证哲学、尼采超人哲学、叔本华悲观哲学、弗洛 伊德主义、托尔斯泰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国 家主义、马克思主义等。
三、外国文学作品的引入。几乎所有文学革 命的发起者和参加者都做过译介外国文学的 工作。如鲁迅、胡适、周作人、刘半农、沈 雁冰等人都是极为活跃的译介者。 《新青年》从
第二节 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
一、文学革命的思想根源来源于外国文学的 影响 在文学革命的酝酿过程和发动初期,发难 者就直接从外国文学中得到过启示。 如胡适深受美国庞德诗歌影响,陈独秀的 文学革命论则以西方19世纪资产阶级文学作 为蓝本。其倡导文学革命的基本理论——文 学进化论就是从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主要学 说之一的进化论脱胎而来的。
2、1918——五四运动爆发,是五四文学革命 的“发展期”。在1917年,文学革命虽然形 成了一定的声势,但反响并不强烈。1918年3 月,为了增强其反响,《新青年》第四卷第 三号发表了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信”。 3、五四运动——1927年,是文学革命取得全 面胜利的时期,其重要标志是:新的、优秀 的文学作品大量涌现,纯粹的文学社团如雨 后春笋般出现。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从文学 革命到革命文学发展的转折时期。
第一卷开始就先后译介了屠格涅夫、王尔德、契珂夫、易朴生 这些俄国、法国文学样式和创作手法的涌入和 被接受。在五四后短短的几年内,西方文艺 复兴以来的各种各样的文学思潮及相关的哲 学思潮都先后涌入中国。文学思潮如:形式主义、自
然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心理分 析派、意象派、立体派、未来派等等;哲学思潮如:进化论、 人道主义、实证哲学、尼采超人哲学、叔本华悲观哲学、弗洛 伊德主义、托尔斯泰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国 家主义、马克思主义等。
中国当代文学史下编 ppt课件

2、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分期
(1)50—70年代的文学,主要叙述 特定的文学规范如何取得支配地位, 以及这一文学形态的基本特征。
(2)80年代以来的文学,揭示这种 支配地位的逐渐失去,以及在不同 的社会历史语境中,中国作家建立 “多元”的文学格局所做的艰苦努 力。
第二章 50—70年代的小 说
第一节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燕赵
悲歌》、《开拓者》等所谓的“开拓者” 系列;何士光《乡场上》(冯幺爸)、 张洁《沉重的翅膀》、李国文《花园街 五号》、张贤亮《龙种》、柯云路《新 星》、《夜与昼》等等。
第二章 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
❖ 二,以改革作为社会背景: ❖ 1,边界不清晰,往往也会被归入
❖ 1,“伤痕小说”、“反思 小说”
(1)“伤痕小说”背景:长年 压抑的反弹效应;苦难的宣泄心 理机制。
❖ 以1978年《班主任》的发表为标 志,文革后第一个小说思潮。
第二章 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
❖ 《班主任》(刘心武):谢惠敏、宋 宝琦、张俊石
(2)“伤痕小说”名称由来:卢新华 《伤痕》 ——王晓华
《“锻炼锻炼”》
(二)、柳青及其小说《创
业史》
❖ 作者作品:柳青(19161978),陕西吴堡县人。 出版有长篇《种谷记》 (1947)和《铜墙铁壁》 (1951)。散文特写(收 入《皇甫村三年》)和 中篇《狠透铁》,宏篇 巨构《创业史》。
二、“史诗性”追求
(一)、杜鹏程的《保卫延安》 ❖ 杜鹏程(1921-1991),陕西
(三)、《青春之歌》
❖ 1、作者:杨沫(19141995),湖南湘阴人。 《青春之歌》1958年初 出版。《青春之歌》和 在八九十年代出版的另 两部长篇《芳菲之歌》 和《英华之歌》,在内 容上有着连贯性,被称 为“青春三部曲”。 《青春之歌》既是写 “革命历史”,又是写
(1)50—70年代的文学,主要叙述 特定的文学规范如何取得支配地位, 以及这一文学形态的基本特征。
(2)80年代以来的文学,揭示这种 支配地位的逐渐失去,以及在不同 的社会历史语境中,中国作家建立 “多元”的文学格局所做的艰苦努 力。
第二章 50—70年代的小 说
第一节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燕赵
悲歌》、《开拓者》等所谓的“开拓者” 系列;何士光《乡场上》(冯幺爸)、 张洁《沉重的翅膀》、李国文《花园街 五号》、张贤亮《龙种》、柯云路《新 星》、《夜与昼》等等。
第二章 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
❖ 二,以改革作为社会背景: ❖ 1,边界不清晰,往往也会被归入
❖ 1,“伤痕小说”、“反思 小说”
(1)“伤痕小说”背景:长年 压抑的反弹效应;苦难的宣泄心 理机制。
❖ 以1978年《班主任》的发表为标 志,文革后第一个小说思潮。
第二章 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
❖ 《班主任》(刘心武):谢惠敏、宋 宝琦、张俊石
(2)“伤痕小说”名称由来:卢新华 《伤痕》 ——王晓华
《“锻炼锻炼”》
(二)、柳青及其小说《创
业史》
❖ 作者作品:柳青(19161978),陕西吴堡县人。 出版有长篇《种谷记》 (1947)和《铜墙铁壁》 (1951)。散文特写(收 入《皇甫村三年》)和 中篇《狠透铁》,宏篇 巨构《创业史》。
二、“史诗性”追求
(一)、杜鹏程的《保卫延安》 ❖ 杜鹏程(1921-1991),陕西
(三)、《青春之歌》
❖ 1、作者:杨沫(19141995),湖南湘阴人。 《青春之歌》1958年初 出版。《青春之歌》和 在八九十年代出版的另 两部长篇《芳菲之歌》 和《英华之歌》,在内 容上有着连贯性,被称 为“青春三部曲”。 《青春之歌》既是写 “革命历史”,又是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批判运动的影响
①用现实主义的原则来阐明、解释红楼梦,看到古典文学研 究中的问题; ②由学术探讨扩大到政治问题,由古典文学研究扩大到社会 意识形态问题,由文学研究领域扩大到思想、文化领域乃至整个 意在清除所谓社会生活中的资产阶级思想影响,超出了捍卫现实 主义文学原则的学术范畴; ③形成了十七年文学发展中的一种独特的敌我对立的“战争 思维”。(↓)
58-66年的诗歌创作
• 新民歌运动: • 长篇叙事诗:闻捷《复仇的火焰》郭小川 《将军三步曲》李季《杨高传》 • 政治抒情诗:贺敬之《雷锋之歌》《西去 列车的窗口》郭小川《甘蔗林-青纱帐》 《厦门风姿》
58-66年诗歌创作的特点
• 一、政治抒情诗成为占据诗坛主导地位的 潮流 • 二、诗的主题从劳动、建设的歌颂转向 “对继续革命”的感情和行动的宣扬 • 三、诗的想象方式和象征体系发生了变化。 红日、红旗、青松、井冈山、天安门、革 命航船成为最主要的象征符号
△社论的要点有——
武训传》狂热地宣扬封建文化,歌颂了不应 歌颂的行为; b.用革命的农民斗争的失败反衬投降办学的 胜利,污蔑了农民革命斗争、污蔑了中国 历史、污蔑了了中国民族。 c.资产阶级的反动思想侵入了战斗的共产党, 便其历史唯物论丧失了批判的能力。
一、红学派——“红学”指的是研究《红楼梦》的专门学问。“红学”
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分期
• • • • • • • • 第一种分法 1、十七年(1949-1966) 2、文革十年(1966-1976) 3、新时期(1976-至今) 比较普遍的分法 第二种分法 1、1949-1976 :建国头27年 2、1976-至今: 新时期
第三种分法
• 1、1949-1978:战争文化心理下的文学创 作 • 2、1978-1989:复苏五四新文化传统 • 3、90年代以后: 从共名到无名的多元化时 期 • 复旦大学 陈思和分法
第三章 十七年的诗歌创作
• • • • • 第一节 概述 诗人来自国统区和解放区 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1949-1957 第二,1958-1966
第一阶段(49-57)诗歌创作特点
• 1、颂歌、赞歌是其主旋律 • 郭沫若《新华颂》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 节日》艾青《我想念我的祖国》王老九 《想起了毛主席》 • 强烈的自豪感 欢快的情感 • 2、建设题材诗歌大量出现 • 李季《玉门诗抄》邵燕祥《到远方去》
第七节60年代文艺政策的挑战和 极左文艺思潮回潮
• • • • • • 党的经济政策的调整 文艺政策的调整 新乔会议 广州会议 大连会议 文艺界出现生机
极左文艺思潮回潮
• • • • • 八届十中全会 阶级斗争为纲 小说《刘志丹》冤案 写“十三年” 毛泽东的两个批示 再批判:1有鬼无害论2、中间人物论3、时 代精神汇合论 • 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揭 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干预生活的文学潮流
• 从苏联引进 • 干预社会、揭露矛盾的文学思潮 • 小说: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李国 文《改选》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 • 话剧《布谷鸟又叫了》 • 电影《洞箫横吹》
人道主义的文学潮流
• 巴人《论人情》 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 • 宗璞《红豆》 邓友梅《在悬崖上》、陆文 夫《小巷深处》
一、武训其人 武训,清末民初一个热心于教育的人。 出身贫寒,靠忍辱负重的“苦操奇行” 行乞兴学。 二、电影《武训传》的开拍和放映 1948年开拍,后中断;1950年再次开 拍,同年12月由昆仑影片公司摄影制完 成,在全国公映。 三、讨论的缘起 1951 年 3 月《文艺报》出现了质疑的 文章,认为武训精神是不可取的,因为 武训采取的是改良主义和投降主义的态 度,历史观是错误的。由此展开了对 《武训传》的论争。 1951年5 月 20日,《人民日报》发表 了由毛泽东撰写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 <武训传>的讨论》,社论的要点(→) 四、讨论的影响 a.文艺界有了一个统一的认识,解 决了文艺家的历史观问题; b.以政治运动方式介入文艺的思想 斗争,将文艺问题强调成一场政治斗争, 给中国当代文艺运动和文学创作带来了 深远的消极影响。(↓)
第四节
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一)胡风其人
• 胡风(1902-1985),原名张光人,湖北蕲 春人,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诗人、翻译家。 30-40年代创办《七月》《希望》杂志。发 表大量文艺批评和理论文章。他的文艺思 想和周扬以及毛泽东文艺思想与很多分歧, 是革命阵营中与毛泽东思想持不同意见的 最具代表的思想。
第二节政治抒情诗
• 政治抒情诗的主要特征 • 1、思想内容上强烈的政治性、对诗的政治 功能的强调 • 2、政治抒情诗的艺术结构, 往往表现为观 念的演绎的形态 • 3、 重视思想观念的激情效应
第五节 双百方针的提出
• • • • • • 双百方针 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国际 国内 双百方针发表后文艺界的新气象: 1、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深化 2、“干预生活”的文学思的潮出现 3、“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出现
双百方针
•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 1956、5、2由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 出, 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二)、对胡风文艺思想批判的 过程
• 1、1952年5月舒芜发表《从头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议上的讲 话〉》, 6月8日《人民日报》全文转载并加编者按, 提出了“胡风 小集团”的说法。 • 2、12月,文艺界部分人士召开座谈会批评他的文艺思想,53年初林 默涵、何其芳发表文章,批判胡风文艺思想。 • 3、1954年7月胡风向党中央提出长达30 万字的《 关于解放以来文艺 实践情况的报告》称为“三十万言书” • 4、1955年1月,这个作协将胡风的白高印成专册随《文艺报》附发, 2月决定对胡风文艺思想展开全面的彻底的批判。 • 5、1955 年5-6月,将舒芜交出和抄家收缴到的胡风等人的信件整理 成《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材料》公布。由毛泽东亲自定名并叫编者按。 从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演变成了政治的对敌斗争。在全国范围 内掀起“肃清胡风反革命集团”的大规模的政治运动。 • 6、78人被定为胡风分子, 其中61人被撤消职务、劳动教养、下放劳 动。胡风被打成“反革命分子”,坐了20年的牢。
一词最早见于清代李放的《八旗画录》。有旧红学派(→)和新红 学派(→)之分。
二、《红楼梦》研究批判运动的展开(1954年)
1、导火线:1952年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出版。 2、缘起: 1954年,李希凡、蓝翎在《文史哲》月刊1954年第9期上发 表了《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一文。不久,《文艺报》转载。 嗣后,《光明日报》1954 年10 月10 日又发表了他们的《评< 红楼梦 研究>》,对俞平伯的研究观点和方法,进一步提出批评。 李希凡、蓝翎的观点(↓) 1954年10月16日,毛泽东从意识形态领域阶级斗争的角度出发, 给中央政治局的同志撰写了《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内容链 接)。这样,在全国范围内,又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批判资产阶级 主观唯心论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一、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 (1949年7月2日—19日,北平
1、全称: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 表大会 2、总报告: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 人民文艺而奋斗》 3、中心议题 :文艺队伍的团结与发 展广泛的统一战线 ★解放区(延安)→左翼作家→文 学风格:明朗的、歌颂的→反映民 间大众意识 ★国统区(重庆、上海)→民主主 义作家→文学风格:悲凉、阴郁、 讽刺、揭露→反映知识分子的精英 意识 4、意义:①实现了解放区和国统区两 支队伍的大会师; ②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绩 与经验,确定了新中国文艺事业的 总方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 的讲话》; ③指出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必须为 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 方向;
第六节反右扩大化与大跃进时期 的文学
• 反右扩大化 57年 整风 鸣放 阳谋 引蛇出 洞 • 将大批文学家和艺术家化为右派,扼杀了 文艺界的生机 • 助长了左倾思潮的泛滥,严重的窒息了学 术民主和艺术民主
大跃进时期的文学
• 大跃进 大办钢铁 粮 食放卫星 新民歌运动 • 新民歌运动 战天斗地 的豪情 浮夸风共产风 • 两结合方针 58年5月 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 现实主义的结合
双百方针发表后文艺界的新气象
• 现实主义理论得到深化 • 干预生活文学潮流的出现:王蒙《组织部 新来的年轻人》李国文《改选》 • 人道主义的文学潮流:宗璞《红豆》邓友 梅《在悬崖上》陆文夫《小巷深处》
现实主义理论得到深化
• 批评文学创作中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 • 阐述对现实主义的再认识批评社会主义现 实主义原定义的缺点 • 何直《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 • 周勃《论现实主义及其在社会主义时代的 发展 • 将现实主义的认识引向深化
二、第二次文代会的召开 (1953年9月23日—10月6日,北京
背景: ①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 ②文学艺术内部的变革 a.作家文艺队伍发生大的变化,出现了作家、作家群的大规模更替和位置上的转移; ◇一部分作家文学写作的“权利”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如沈从文、朱光潜、废名、萧 乾、师陀、李健吾、穆旦、郑敏; ◇意识到自己的文学观念、生活体验、艺术方法与新的文学规范的距离和冲突,或放弃 继续写作的努力,或呼应“时代”的号召,适应、追赶形势;现代作家至此存在着广 泛的自我反省行为。之交, ◇来自解放区的作家和革命战争中成长起来的作家,在四五十年代开始写作的作家,成 为创作的主力。 b.庸俗化、机械化地理解与政治的关系,出现了严重的概念化的创作倾向 2、意义: ①把文艺工作必须以抓创作为主,鼓励作家创造更多更好的作品,确定为社会主义 改造时期文艺的新任务; ②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确定为文艺创作的方法和文艺批评的准则; ③把塑造新英雄人物形象确定为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要求
一、什么是中国当代文学
• 中国当代文学是中国新文学的当代部分, 有的被称为20 世纪中国文学的当代部分。 • 一般指1949年以后的中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