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 永明体

合集下载

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史)

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史)

1.永明体:“永明体”是指南朝齐永明年间出现的一种新诗体。

其时,周颙发现了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规律,诗人们便利用这个规律来写诗,创作时讲究“四声”“八病”和汉魏以来的对偶、用典手法。

这种新诗体,人称永明体,代表诗人有王融、周颙、沈约、谢眺。

永明体是中国格律诗的开端,此后,诗即从自由状态开始走向格律化。

2.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是指建安诗人继承《诗经》、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统一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

诗歌的情感基调慷慨悲凉,语言自然明白十分流畅,成为后世诗歌创作推崇的榜样。

3.太康诗风:太康是西晋司马炎的年号,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

对于太康文学的评价,一般都主要持批评态度。

太康诗风的共同特征:“繁缛”,“儿女情多,风云气少”,追求华辞丽藻、描写繁复详尽及大量运用排偶,细致雕琢,缺少胸怀天下的抱负,缺乏现实内容。

4.《诗品》:作者钟嵘,成书于齐梁,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讨论五言诗的专著,语言骈散相间,把自两汉至梁代的122位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对每一位诗人以扼要品评,指出其诗体的本源。

提出了“自然英旨”、“直寻”的吟咏性情观。

5.志怪小说:志怪小说兴起和繁荣于魏晋。

所谓“志怪”,就是记录鬼神怪异,其积极意义是,借助神异题材,反映了广大劳动群众的善良愿望。

代表作有干宝的《搜神记》等。

对后代具有深刻影响,形成了说狐谈怪的小说流派。

6.《文心雕龙》:成书于南梁,作者刘勰,是中国第一部文艺理论著作,全书50篇,分为上下两编。

上篇阐明文学的本源,指出文学创作应该取法的规则;下编主要是批评,涉及到作家作品及时代风气以及批评态度和方法。

7.《玉台新咏》:徐陵奉萧纲之命所编的一部诗歌总集。

全书十卷,选录自汉迄梁的诗歌660余首,其中多为五言四句的小诗,成为后来五绝之前身,风格上宫体情调颇明显。

古代文学考试永明体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考试永明体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考试永明体名词解释永明体名词解释齐梁陈三代是新体诗形成和进展的时期。

所谓新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

由于这种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年间,故又称“永明体”,其代表诗人是谢朓。

永明体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进步,为当时的诗坛注入了新的气息,树立了新的美学风范;他们所积累的丰富的艺术阅历,也为后来律诗的成熟及唐诗的繁华奠定了基础。

永明体主要特征第一,讲求声律,用韵已相当讲究,其主要表现为押平声韵者居多,押本韵很严,至于通韵,许多已接近唐人。

其次,诗的篇幅已大大缩短,句式渐趋于定型,以五言四句、五言八句为主,也有一些是五言十句的。

第三,讲求写作技巧,讲求骈偶、对仗,律句已大量消失,有些典故很自然地融入诗中。

第四,革除了刘宋时元嘉体诗痴重板滞的风气,追求流转圆美和通写景抒情有机地融为一俗易懂的诗风。

第五,讲求诗首尾的完整性,讲求构思的奇妙,追求诗的意境。

代表诗人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毅,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行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除了以上三人之外,范云、丘迟等人也都写过不少好诗,诗风也近于谢、沈。

到梁代才成名的何逊、吴均、柳恽和刘孝绰等人也都各自成家。

何逊诗风也接近谢朓,吴均较有古气,很具特色。

竟陵八友之一、后成了梁朝开国皇帝的萧衍也写过一些清丽可读的诗歌,但不赞成“四声八病”之说。

影响评价合理地调配运用诗歌的.音节,使之具有和谐流畅的音韵美,是完全有必要的。

但假如要求过分苛细,则势必会带来肯定的弊病。

从现存的一些资料中,可以看出沈约等人对声律的要求是相当精细繁琐并非常严格的,连沈约自己也难以达到要求,可见其难度之大了。

永明体对声律的苛细要求,无疑会给诗歌创作带来一些弊病,前人已多有指出。

然而前人的评价,一般只是充分留意了永明体给诗坛带来的消极因素的一面。

而文学史进展的事实证明,四声的发觉和永明体的产生,使诗人具有了把握和运用声律的自觉意识,它对于增加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加诗歌的艺术效果,是有乐观意义的。

文学批评中的永明体名词解释

文学批评中的永明体名词解释

文学批评中的永明体名词解释引言永明体是文学批评界一个重要的名词,它对于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表达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释永明体,并探讨其在文学批评中的应用。

一、永明体的起源与概念永明体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一些评论和著作中。

其起源可追溯到唐代文坛上一位名叫永明的文人,他以其独特的评论方式和批评眼光成为当时文学界的风云人物。

在后来的发展中,学者们将他的评论方式和批评方法总结为永明体,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学批评形式。

永明体的概念并不仅仅局限于对文学作品的评论和鉴赏,它更多地与作者的心理、表达方式以及文学作品的内在意义相联系。

永明体注重揭示文学作品背后的情感、思想和人性,从而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艺术价值。

二、永明体在文学批评中的应用1. 评论作品的情感表达永明体在评论文学作品时,常常注重揭示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通过分析作者在作品中所展现的情感描写、情绪抒发以及人物心理刻画等方面,可以进一步把握作品的情感内涵。

例如,在批评诗歌作品时,永明体注重探讨诗人的情感体验,通过描写诗人的情感变化和表达方式,揭示诗歌的情感内核。

2. 解构作品的思想意义除了情感描绘,永明体在文学批评中还注重解构作品的思想意义。

通过分析作品中所传递的思想内容,可以发现作家对社会、人生、爱情等主题的思考和观察。

永明体批评家在这方面常常通过对作家的用词、意象以及隐喻等进行解读,揭示作品内在的思想蕴含和价值。

3. 探究作品的艺术形式永明体批评注重探究作品的艺术形式,包括语言运用、结构安排、形象描绘等方面。

通过对作品形式的分析,可以揭示艺术手法对作品所产生的影响和意义。

例如,对于小说作品,永明体批评家会关注小说的叙事结构、人物刻画以及语言风格,从而深入探究小说的艺术特点和艺术表达。

三、永明体对文学批评的影响永明体在文学批评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丰富了文学批评的形式和内容。

永明体注重探究作品的情感、思想和艺术形式,从而使文学批评更富有深度和广度。

“永明体”的形成及影响

“永明体”的形成及影响

“永明体”的形成及影响“永明体”的形成及影响撰文/林家骊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南朝诗歌很值得注意。

虽然这一时期诗歌反映的社会现实比较狭窄,然而在艺术形式和写作技巧方面则有重要的进展,为唐诗的繁荣准备了条件。

而在南朝诗歌发展的三个阶段瞄p元嘉体、永明体、宫体诗)中,尤应注意“永明体”。

“永明体”亦称“新体诗”,这种诗体要求严格四声八病之说,强调声韵格律,对“近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永明体”诗产生的时代背景“永明体”诗的产生,是有其历史背景的。

首先,南齐永明年间(483—493),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比较繁荣,为作家们潜心公创作,钻研声律和诗歌创作规律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永明是齐武帝萧赜的年号。

萧赜自幼跟随其父齐高帝萧道成东征西讨,担任过县州郡的地方长官,有比较丰富的统治经验。

他奶多岁继位作皇帝时,已经相当成熟。

即位后,特别注意调节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以及和北齐政权的矛盾,又注意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

因此,他在位的11年间,社会比较稳定,生产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士民富庶。

《南齐书·良政传序》说:“永明之世,十许年中,百姓无鸡鸣犬吠之警,都邑之盛,士女富逸,歌声舞节,袨服华妆,桃花绿水之间,秋月春风之下,盖以百数。

”作者萧子显是南齐宗室,虽然不无溢美之词,但多少反映了当时的现实。

其次,统治阶级对文学的重视以及文学集团的活动,大大促进了诗歌创作的繁荣和写作技巧的提高。

南朝从刘宋以来,文学的独立性大大加强,元嘉十六年(440),宋文帝在儒学、玄学、史学三馆外,别立文学馆;嗣后,宋明帝立总明观,分儒、道、文、史、阴阳为五部。

从此,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与经史等分开来了。

几十年间,经几代人的不断努力,终于将文学从封建统治的附庸地位中解放出来,使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到了南齐永明年间,由于统治阶级的重视,文士们经常受到统治集团高层人物的征召而集中到他们的门下,除担任一定工作之外,还集体进行文学创作,切磋技艺,共同探索文学内部的发展规律,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浅谈“永明体”兴起的原因-文学编年-国学论坛

浅谈“永明体”兴起的原因-文学编年-国学论坛

浅谈“永明体”兴起的原因-文学编年-国学论坛浅谈“永明体”兴起的原因一、永明体发展的过程(一)、何谓永明体“永明体”是一个从诗歌声律角度提出的概念,是五言诗从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度阶段,他的支持理论是永明声律说。

永明是南朝齐武帝萧赜的年号(483-493),在文学史上一般以泰始二年鲍照被杀、谢庄卒为“元嘉文学”的结束,同时以此为“永明文学”的开始,到梁武帝天监十二年沈约去世,这个时期的主要作家,如江淹、谢眺、任昉、丘迟、范云、刘绘、孔稚珪、张融、王融、等人,也都先后离开了人世,因此我们把这一年看作是“永明文学”的下限。

永明体的名字来源于《南史陆厥传》:“(永明)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琅邪王融、陈郡谢眺以气类想推毂。

汝南周颙善识声韵。

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

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1](二)“永明体”的代表诗人一般以竟陵王萧子良的西邸文人集团的创作活动为永明文学的中心。

永明文学的代表诗人有沈约、谢眺、任昉、丘迟、范云、刘绘、孔稚珪、张融、王融、萧衍等。

沈约(公元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进浙江武康县)人。

历仕宋、齐、梁三代,是齐、梁文坛的领袖。

《梁书沈约传》云:“时竟陵王亦招士,约与兰陵萧琛、琅邪王融、陈郡谢眺、南乡范云、乐安任昉等皆游焉,当世号为得人。

”“又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悟,而独得胸衿,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

高祖雅而不好焉。

帝问周拾曰:‘何谓四声?’拾曰:‘天子圣哲是也。

’然帝竟不尊用。

”在诗歌创作上,沈约创四声说,倡导“八病”。

钟嵘评价沈约:“观休文众制,五言最优。

详其文体,察其余论,故知宪章鲍照远也。

……所著既多,今剪除淫杂,收其精要,充为中品之第矣。

故当词密于范,意浅于讲矣。

陈祚明评:“休文诗体,全总康乐;以命意为先,……他人虽丽不华,休文虽淡有旨,故应高出时手,卓然大家。

永明体名词解释

永明体名词解释

永明体名词解释永明体是五代后蜀主孟昶为宫中书写所制,它承袭了秦篆的笔意,略有改变。

后来宋太宗赵光义曾经对宋廷大臣说:“如今朝廷的公文奏疏多学习和使用此字体,只有年老的人才认识这种字体,所以一定要使之推广。

”赵光义又下令全国颁行。

所以,宋朝的士大夫、知识分子都学习这种字体。

宋代书法家米芾《书史》:“高宗学《兰亭》,至‘永明体’。

”《容台别集》:“《圣教序》兼取羲之、献之、永明字法。

”说明:五代时永明体字有继续发展的趋势。

皇帝的诏令多用这种字体。

世俗之人也效法。

孟昶的《望江南》:“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这首词用的就是永明体。

苏轼《洞庭春色》:“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倚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度河汉。

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诗题下作者注称:“皇帝阁下,臣僚有赋洞庭春色者,复用其韵。

”就是模仿永明体而作的。

宋代称颂前代帝王的诗词很多,其中有些诗句虽是借用古人成句,但写得却也很好,象“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等。

即使现在看来,仍然很美。

孟昶《采桑子》:“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春风一等少年郎。

不道愁人肠已断,泪痕也满衣裳。

”因此唐代李贺也有“永明体”的诗句,“龙鳞天上落,鸡距笔头生”(杜甫《王同祖常侍遗相送草书》),即指自己擅长用永明体而作。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汉族,眉州(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 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 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中国古代文学二-第七讲

中国古代文学二-第七讲

萧纲《咏内人昼眠》
北窗聊就枕,南檐日未斜。 攀钩落绮障,插捩举琵琶。 梦笑娇开靥,眠鬟压落花。 簟文生玉腕,香汗浸红纱。 夫婿恒相伴,莫误是倡家。
萧绎《戏作艳诗》 入堂值小妇,出门遇故夫。 含辞未及吐,绞袖且踯躅。 摇兹扇似月,掩此泪如珠。 今怀固无已,故情今有余。
三、宫体诗的特点:
宫体诗注重词藻,对偶和声律。追求形式,内容贫乏。如 萧纲《采菱曲》:“菱花落复合,桑女罢新蚕,桂棹浮星 艇,徘徊莲叶南。”已基本合律。
谢朓在诗史上的地位
❖ 谢朓是永明体的代表诗人,对后来包括李白、杜甫 在内的唐诗的繁荣也有着相当深刻的影响。
李白: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常忆谢玄晖。
——《金陵城楼月下吟》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宣州谢朓楼饯别书叔云》
杜甫: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谢朓每篇堪讽诵,冯唐已老吹听嘘。
竟陵王子良开西邸,招文学,高祖与沈约、谢朓、 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zhuì)等并游焉, 号曰‘八友’。” 《梁书·武帝本纪》
➢ 代表作家:“竟陵八友”
2. 梁武帝文士集团
“高祖聪明文思,光宅区宇,旁求儒雅,诏 采异人,文章之盛,焕乎俱集。每所御幸,辄命群 臣赋诗,其文善者,赐以金帛,诣阙庭而献赋颂者, 或引见焉。其在位者,则沈约、江淹、任昉,并以 文采,妙绝当时,至若彭城到沆、吴兴丘迟、东海 王僧孺、吴郡张率等,或直入文德,通燕寿光,皆 后来之选也。” 《梁书·文学传序》
❖ 谢灵运大抵遵循以景入理的模式,情与景往往是割 裂开来的;谢朓则往往以情观景,由景入情,达到 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同时还摆脱了玄言的成分,形 成一种清新流丽的风格。
❖ 2、诗歌的情感。

永明体名词解释

永明体名词解释

永明体名词解释永明体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韵文体裁,具有韵律优美、声调平仄和格律规范等特点。

以下将对永明体的名词进行解释。

1. 永明体:永明体是一种七言绝句的韵文体裁,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为常见的一种韵文形式。

它在韵律、声调和格律等方面有着严格的规定,是中国古代典型的诗歌形式之一。

2. 七言绝句:七言绝句是指每首诗包含四句,每句七个字,句与句之间通过押韵来连接。

七言绝句在唐代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了古代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3. 韵律优美:永明体的诗歌以韵律优美闻名,通过合理的句式和押韵,使诗歌的语言富有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

永明体的韵律美不仅表现在整首诗的韵脚押韵上,还体现在每个词句的平仄节奏上。

4. 声调平仄:永明体的古诗在语言的运用上注重声调平仄的把握。

古代诗歌的平仄有四种,分别是平、仄、上平、下平。

通过合理运用平仄的声调,可以使诗歌的节奏更加和谐、流畅。

5. 格律规范:永明体的诗歌格律非常严格,对于韵律和字数有着严格的规定。

每首诗的字数必须为28个字,每个字的位置也有固定的规定。

格律规范使得永明体的诗歌具有一种整齐划一的美感。

6. 句式:句式是指诗歌中的句子结构。

永明体的诗歌在句式上追求简洁明了,提倡使用简单的句式,通过句子的短小精悍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总结起来,永明体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七言绝句的韵文体裁。

它以韵律优美、声调平仄和格律规范为特点,通过合理的押韵和平仄节奏,使诗歌的语言富有韵味。

同时,永明体的句式简洁明了,突出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永明体的诗歌在唐代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了古代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入行看履进,转面望鬟空。腕动苕华玉,衫随如意风。(萧纲《咏舞》) 梦笑开娇靥,眠鬟压落花,簟文生玉腕,香汗浸红纱(萧纲《咏内人昼眠》) 胡舞开春阁,铃盘出步廊。起龙调节奏,却凤点笙簧。树交临舞席,荷生夹妓航。(萧绎
《夕出通波阁下观妓》) 新妆艳质本倾城… 出惟含笑态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陈叔宝《玉树后庭花》)
前有浮声,后有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宋 书·谢灵运传论》)
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 《南史·陆厥传》 )
将音律理论运用于诗歌创作之中,从而产生永明体诗。
新体诗特征:韵律和谐,对偶工整,句式趋于定型,用韵密
沈约
沈约(441-513)历三朝,寿长而位尊,为齐、梁时文坛领袖,好奖掖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戚戚苦无悰,携手共行乐。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阁。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 漠。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游东田》)
艺术特色: ①主观意识浓郁,情景交融(《《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②清新流丽的风格 ③语言生动流畅,声韵和谐 ④多警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余雪映青山,
想象巫山高,薄暮阳台曲。烟霞乍舒卷,蘅芳时断续。彼美如可期,寤言纷在瞩。怃 然坐相思,秋风下庭绿。 (《巫山高》)
何逊(?-518)梁代著名诗人。存诗110余首。意境清幽,辞意隽美,语 言平易晓畅。
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相送》) 暮烟起遥岸,斜日照安流。一同心赏夕,暂解去乡忧。野岸平沙合,连山远雾浮。客 悲不自已,江上望归舟。(《慈姥矶》)
宁假濯衣巾?愿以潺湲水,沾君缨上尘。 离别诗:《别范安成》
生平少年日,分得易前期。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勿言一樽酒, 明日难重持。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谢朓
谢朓(464-499),“小谢”,存诗170余首。谢朓为“竟陵八友”之一, 后依附萧鸾,因不应萧遥光而被杀。
谢朓永明体代表诗人,著名山水诗人,其山水诗清新流丽。 “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谢朓)
宫体诗
审美的俗化:民歌进入宫廷;俗音乐盛行 文学主张的变化:
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萧纲《诫当阳公大心书》) 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南齐书·文学传论》) 宫体艳情梁、陈之世达到高潮,代表作家有三萧(萧衍、萧纲、萧绎)、徐氏父子、 庾氏父子、陈后主等。
宫体诗题材包括女性,咏物,边塞,写得最多的是女性(妻、妾、歌女、 舞女、美女等)描摹其容貌、体态、服饰及器物等。
宫体诗特点:华丽的词藻,工整的对偶,细致的描摹,风格柔靡缓弱 贡献:对诗歌格律化作出不少贡献,为唐代律诗形成起着重要推动作用。
大小谢比较
山水诗“大谢”与“小谢”差异: ①大谢诗往往重客观描写,景与情两分,往往先景后情 小谢诗往往情融入全篇,自始至终情景交融 ②大谢诗往往有着天然浑成的古朴之气 小谢诗因受永明声律理论影响,重声律,重雕饰,音韵和 谐,辞藻华丽 ③大谢因才高,故其诗往往全篇遒劲有力 小谢因才弱,往往开篇有气势,而渐次乏力,给以人平弱 感 ④大谢往往拖着玄言尾巴 小谢虽诗多警句,但往往有句无篇
后进。少遭家难。入齐之后,仕途渐达: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
“三易”说:“文章当从三易:易见事一也;易识字二也;易读诵,三 也。”(《颜氏家训·文章》)
沈约存诗(140余)文较多,诗歌长于“清怨”
山水诗:《新安江水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 洞澈随深浅,皎镜无冬春。千仞泻乔树,百丈见游鳞… 纷吾隔嚣滓,
阴铿,陈代著名诗人。存诗34首。诗风清丽,多思乡之情,长于写水景。
依然临江渚,长望倚河津。鼓声随听绝,帆势与云邻。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林 寒正下叶,钓晚欲收纶。如何相背远,江汉与烟闇 。( 《江津送刘光禄不及》 )
大江一浩荡,离悲足几重?潮落犹如盖,云昏不作峰。远戍唯闻鼓,寒山但见松。九 十方称半,归途讵有踪?(《晚出新亭》)
永明体
永明,齐武帝萧赜年号(483-493)
永明体(新体诗)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
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 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 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南齐书·陆厥传》) 古体诗与新体诗差异:句数、用韵、对偶、声律。
佛经翻译导致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
音韵学,周顒《四声韵》沈约《四声谱》
寒雾开白日;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
谢朓小诗亦佳,《玉阶怨》《王孙游》《同王主簿有所思》
王融何逊阴铿
王融(467-493)“竟陵八友”之一,因谋立子良被杀。存诗70余首。 王融诗作构思含蓄而有韵致,写景细腻而清丽自然,语言华美而平易流畅。
游人欲骋望,积步上高台。井莲当夏吐,窗桂逐秋开。花飞低不入,鸟散远时来。还 看云栋影,含月共徘徊。(《临高台》)
萧统(501-531)梁武帝太子,世称昭明太子。招集文人编《昭明文选》。 东宫文士,以刘孝绰(存诗59首)和王筠(50余首)最为知名。
梁代萧纲文学集团
萧纲(503-551)梁简文帝,梁武帝第三子。507年封为晋安王,531年立为太子, 549年继帝位,551年为侯景所杀。存诗280余首。 萧纲幼有“诗癖”,为晋安王时(507-531)幕府有张率、徐摛 为太子时“清辞巧制,止乎衽席之间;雕琢蔓藻,思极闺闱之内”号为“宫体”。 徐氏父子(徐摛、徐陵) 庾氏父子(庾肩吾、庾信) 号为“徐庾体”
齐梁文人集团
齐代萧子良文学集团
萧子良(460-494)齐武帝萧赜次子,封为竟陵王。其礼才好士,集文人于鸡笼山 西邸,从事文学活动。
“竟陵八友”:萧衍、沈约、谢眺、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
梁代萧衍、萧统文学集团
萧衍(464-549)梁武帝,建梁,在位48年,侯景之乱(547)时饿死。 以西邸文士为主,丘迟、王僧儒、张率、刘孝绰兄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