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中考语文二模后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巩固

合集下载

2017届上海市奉贤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7届上海市奉贤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7届奉贤区初三4月调研(二模)语文试题一、文言文(一)默写(15分)1.欲把西湖比西子,(《饮湖上初晴后雨》)2. ,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3.了却君王天下事,。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4. ,小桥流水人家……(《天净沙·秋思》)5.黄发垂髫,。

(《桃花源记》)(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6-7题(4分)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6.诗中“竦峙”的意思是(2分)7.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全诗借大海雄伟壮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积极进取精神。

B.“东临碣石”两句以“观”字总领全篇,点名了观沧海的地点。

C.“水何澹澹”两句,动静相衬,写出了大海的全景。

D.“日月之行”四句具体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星汉的真实景象。

(三)阅读下文,完成8-10题(8分)黄生借书说书非借不能读也。

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8.上文的作者是(朝代)的文学家(人名)。

(2分)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3分)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10.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选文阐明了“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

B.上文先用了“天子读书”和“富贵人读书”这两个常见的事实来论证了观点。

C.上文再以“非读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一句深化了论点,扩展了论题。

D.上文最后以对比论证来证明“天下物皆然”(四)阅读下文,完成11-13题(12分)楚王使魏逐张仪①。

陈轸②曰:“王何逐张子?”曰:“为臣不忠不信。

北京市通州区2017届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北京市通州区2017届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北京市通州区2017年初中毕业考试试卷语 文2017年5月一、基础·运用(共22分)你所在的学校组织同学们参加了“四个一”等社会实践活动。

请你依据要求,完成1—6题。

(共16分) 1.在首都博物馆参观时,有三幅书法作品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某同学对其中一幅作品的评价为“龙飞凤舞,一气呵成,给人以洒脱奔放之感”。

这位同学说的是 ① (填序号)作品,这幅作品所用书体的代表书家是唐代 ② (填人名)。

(3分)2.第一次参加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后,校记者站做出如下报道。

请完成(1)—(2)题。

(共4分)我们乘着夜色离开学校,在4:40抵达天安门观礼台。

凛冽的寒风抵挡不住同学们如 ① 的热情。

大家在茫茫的夜色中翘.首以待,没有丝毫的混乱与嘈杂。

天色渐亮,一轮红日 ② ,只见国旗护卫队员踏着整齐的方步走过长安街,在旗杆两边排好列队。

洪亮的国歌声响彻云xi āo ,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高高飘扬。

同学们满含深情地注视着国旗,内心激动万分。

(1)对文段中加点字注音和拼音处所填汉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A .翘.首以待qi áo 霄B .翘.首以待qi ào 霄C .翘.首以待qi áo 宵D .翘.首以待qi ào 宵【甲】清·玄烨唐诗轴【乙】明·张弼《蝶恋花》【丙】清·永瑆对联(2)结合文段内容,在①②处填入恰当的词句,使其分别构成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完成所要表达的意思。

(2分)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3.参观国家博物馆时,同学们拍摄了一张瓷器藏品的照片并抄录了它的部分介绍(如下)。

阅读后,完成(1)—(2)题。

(共3分)此瓶因形似旧时洗涤衣物的棒槌而得名。

【甲】,腹部通景青花绘《夜宴桃李园图》,此图取材于唐代诗人李白的散文《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描绘李白与众兄弟在春际桃李盛开之时,聚会桃李园之景。

明月高挂,幽赏夜景,叙天伦之乐事,饮酒赋诗。

2017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

2017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

2017 中考议论文汇编(湖南益阳)(四)阅读下文,完成18~ 20题。

( 9 分)唐僧,为啥不飞过去姜仲华①小时候看《西游记》,心里总有个问题:唐僧取经那么难,其实有好办法呀,孙悟空会驾云,只要背起他,十万八千里,一飞不就到了吗?近日偶读《孟子》,看到有句话: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②“科”是俗语的“窠”,就是坑、洼。

孟子的意思是,流水遇到坑、洼,要充满之后才继续向前流;不把坑、洼填满,就不向前流。

联想起《西游记》中唐僧师徒的经历,忽然若有所悟:唐僧师徒不飞,原来如此啊!③我豁然明白,唐僧师徒的取经路,像流水一样,遇到的每一个坑洼都填满了,再向前走一步。

这是极其注重细节的人生。

这每一个坑坑洼洼,都有上天的美意;这些坑坑洼洼,是熬人的苦杯,其实,也正是盛满祝福和营养的福杯啊!如果用巧法省下走哪个坑洼,坑洼里含着的福分和养分,就得不到了。

师徒四人一个一个地战胜八十一难,一步一步地走过十万八千里,他们的心如钢铁,在反复灼烧、锤打,抵达西天时,已经不是取经最初的凡铁了,他们脱俗成圣了。

④盈科而后进,是一种厚实、沉着的坚守和忍耐;成就的,是不寻常的质地和品格。

据说,如今的白酒调酒师,能用酒精、香精、味素,快速调出美味的酒。

但是真正的好酒,必须在地下默默无闻地埋藏、发酵多年。

⑤韩国围棋大师曹薰铉写了一篇围棋讲座稿,开头有段话,提醒学棋的人:“我以为,与其一心想着要赢棋,倒不如专心下好每一盘棋的每一步,以留内容充实的棋谱。

人生的每一瞬间都有正道,围棋的每一手也都有其正确的方向。

每一步都尽善尽美的人生是美丽的,围棋也是如此。

”曹薰铉“专心下好一盘棋中的每一步”,不正是唐僧师徒扎实无比的取经之路吗?⑥童年读《西游记》,读到的是巧;人近中年,读出的是拙。

我为童年的小聪明而惭愧,也明白了,真正称得上美好的事业、真正品质恒久的果子,都来自流水一样的“盈科而后进”的精神啊。

(选自2015年第 1 辑《时文选粹》)18.第⑤段论证的观点是什么?( 2 分)19.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举一例分析其作用。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2017届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含试卷分析详解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2017届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含试卷分析详解

2017届初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调研测试语文试卷一(2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15分)深红的榴花和五彩的百索b īnf ēn 了五月的天空,芳香的艾草和清香的粽叶馥郁了仲夏的时光。

菖蒲香袋、和菜黄鱼、苇叶粽子、扬波划舟……这些端午的习俗 A (历久弥新/愈演愈烈),装点着生活, f ǔw èi响乐,端午则是其中一篇k āngk ǎi 激昂的乐章;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

(3分)2A3.仿照划线句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句子。

(2分)4.端午节将至,南湖中学准备举行“民俗文化进校园”主题活动,请你参与。

(9分)(1)【生活中的端午】学生会准备举行端午节民俗知识讲座,面向全校学生招聘“小小讲师团”成员。

请你以初二(7)班张林的名义给学生会写一份申请书,表达参与的愿望。

(5分)(2)【名著中的端午】“不觉光阴迅速,又早春尽夏来,时逢端午,蕤宾节至,梁中书与蔡夫人在后堂家宴,庆贺端阳。

”——《水浒传》酒宴上,梁中书告知夫人“已使人将十万贯,收买金珠宝贝,送上京师庆寿”。

后来,蔡夫人推荐由①负责押送,于是有了“②”(概括故事情件的“相助”。

请简要说出有利于行动成功的两个自然条件:③;4分)5.用课文原句填空。

(8分)(1(2(3(4(5)《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作者借用典故表达希望得到朝廷信任与重用的句子是(6)《三峡》一文中概括春冬之景的句子是:(二)(62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6~7题。

(6分)送崔融【唐】杜审言君王行①出将,书记②远从征。

祖帐③连河阙④,军麾⑤动洛城。

旌旃朝朔气,茄吹夜边声。

坐觉烟尘扫⑥,秋风古北⑦平。

【注】①行:将要。

②书记:崔融为节度使掌书记之官。

③祖帐:为送别设的酒宴帷帐。

④河阙:河,黄河。

阙,宫殿。

指京城。

⑤军麾:军旗。

⑥坐觉:安坐军中,运筹帷幄。

烟尘:这里指战事。

⑦古北:指北方边境。

6.颔联中加点的“连”、“动”两个动词用得贴切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分析文章的中心论点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分析文章的中心论点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分析文章的中心论点1.定义:作者在文中加以阐述和证明的主张和看法,是文章的灵魂。

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

2.要求:正确、鲜明。

正确:所提出的看法必须客观,实事求是,这些观点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实践的考验。

鲜明: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要旗帜鲜明,绝不含糊。

3.句式:什么是什么;应该+动词短语;要(能)或不要(不能)怎么样。

4.提出方式及位置:题目、开门见山(开头)、材料(名言、典故、现象)引出、文中(分论点的位置往往在文章中间各个自然段的首句或尾句)、文末。

确定论点题1. 规律:问题常见的提问形式:(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2)XX事例说明了(意在表明)什么?(3)本文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2. 解题思路:审清题目,然后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去浏览全文,找出论点。

3. 方法:结合中心论点的提出方式及位置确定论点。

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1)标题揭示;(2)开头提出;(3)结尾归纳;(4)承上启下的句子;(5)文章没有直接提出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4. 技巧:1. 确定论点位置时:重点看题目、开头和结尾,或者找中心句。

2. 判断论点的标准:是一个表判断的主谓句,不能是修辞句或者否定句,如果是,要改为肯定的表判断的主谓句。

3. 自主归纳论点时:(1)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2)防止要点遗漏;(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必须防止任意“拔高”或贬低文章价值。

5. 注意事项:1.误把论点做论题。

我们要从定义和句式的特点入手去区分:(1)如果是论点,因为它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而且是判断句,表明了作者对……问题的观点看法。

(2)如果是论题,因为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或者虽是句子,但不是个陈述句或者判断句,)仅仅提出了本文要议论的问题或话题,没有表明作者的态度观点。

2017届上海市各区县初三二模汇编——议论文

2017届上海市各区县初三二模汇编——议论文

2017届初三二模汇编——议论文松江区呼唤城市雕塑的本土化①据悉,不少慕名来松江观光的朋友感叹道:松江是座美丽的城市,但缺乏诱人眼球的城市文化魅力,一路下来,城市雕塑作品不少,但反映本土文化的城市雕塑作品,可谓凤毛麟角,难得一见。

由此看来加速推进城市化建设进程的松江人,有必要慎重审视城市雕塑与城市文化的关系,松江的城市雕塑应该充分反映本土文化的风采。

②享有城市文化之魂、文化之眼、文化名片的城市雕塑,如同镶嵌在城市风貌肌理上的耀眼明珠,是人们认识一个地方,爱上一座城市的文化清泉。

放眼看世界,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法国巴黎的《大拇指》,丹麦哥本哈根的《美人鱼》,马德里的《堂吉诃德》等城市雕塑,无不以其折射世界的文化光芒而熠熠生辉。

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话说松江,历史悠久,底蕴深厚,魅力独特,具有充沛的城市雕塑文化底气。

松江城市雕塑足以创造出穿越时空、融入世界、光耀中华的优秀作品。

④以松江农耕文化为例,一如汤村庙出土的古石犁,标志着五千年前松江在中国农业史上,率先由锄耕农业向犁耕农业发展的质变飞跃;二如春申君黄歇率领群众治水的故事,为“浦江之首”塑造“浦江之父”提供了文脉资源;三如“衣被天下”的元代纺织革新能手黄道婆,堪称古代松江的“工商之母”;四如解放初期由陈永康培育的“老来青”,是中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言及松江历史文化名人,灿若星斗,雕塑取材,空间广阔。

更为难得的是,松江多位历史名人具有世界性的文化影响力,如章草《平复帖》的西晋陆机,一支秃笔,万毫齐发。

作为创意文化元素,陆机之笔,足以塑造成为一枚高高举起、光照古今的文化火炬。

如今种种,俯首可拾,不胜枚举,足以能佐证松江城市雕塑题材内容生动,风采卓然,可雕可塑。

⑤充分反映本土文化风采,应成为松江城市雕塑的主题。

因为,只有具备本土内涵的文化雕塑,才是松江这座城市的个性文化身份和特征所在,也只有这样的城市雕塑,才是一本打开的书,让人能从中读到并读懂松江精神和城市抱负。

2017中考议论文阅读(详细版)

2017中考议论文阅读(详细版)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区别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统帅与被统帅 的关系,因此,分论点常是文章论证过程中各 段各层所论述的观点。

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是证明与被 证明的关系。论点以论据为基础,依靠论 据来证明;论据以论点为统帅,始终为论 点服务。
四、议论文主要考点
1、论点 2、论据 3、论证方法及作用 4、 论证思路 5、议论文的语言
34
需要注意的是: 在引论部分的事例或名言警句既起着引出 论题或论点的作用,也起证明作用,充当论据。
(三)论证方法
主要题型: 1.辨别论证方法的类型 2.分析某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题型1:辨别论证方法的类型 例证法(举例论证法) 喻证法(比喻论证法) 正反对比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引证法(道理论证法)

论点和论题的区别
构成 举 例 《谈骨气》 《创新不言败》 我们中国人 创新不言败 是有骨气的 骨气 创新与失败
定义
作者对某个 完整 论 问题的观点 句子 点 和主张 作者所要议 词语 论 论的问题 题
一、作用分析1点明论点、2交待论题、3点明议论由头 方法:主谓短语和动宾短语一般是论点, 如:珍惜××,学会××,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并列短语一般论述事物之间的关系,如想和做,成与败 题目中有谈、论、说、议的一般是论题。 二、效果分析:点明了文章论述的内容,明确了文章论点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的提出了论点等。 见《中考精英》220页
31
勤出智慧。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 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含混,发音不准, 常常被雄辩的对手所压倒。可他不气馁,心不灰,为克 服这个弱点,战胜雄辩的对手,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对 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坚持50年如一日,连爬山、 跑步也边走边做演说,终于成为全希腊一个最有名气的 演说家。宋代学者朱熹讲过一个故事:福州有一个叫陈 正之的人,反应相当迟钝,读书每次只读50字,一篇小 文章也要读一二百遍才能熟。他不懒不怠,勤学苦练, 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三四遍,天长日久,知识与日俱增, 后来无书不读,成了博学之士。这表明,即使天资比较 差,反应比较迟钝,只要勤,同样也是可以变拙为巧的。

上海市2017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卷)与答案(参考)

上海市2017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卷)与答案(参考)

上海市2017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卷)与答案上海市2017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上海市2017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一、文言文(39分)(一)默写(15分)1、乱花渐欲好看眼,_____________________。

(《钞票塘湖春行》)2、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3、晨兴理荒秽,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园田居》)4、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降而石出者。

(《醉翁亭记》)5、然往来视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黔之驴》)(二)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第6-7题(4分)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天净沙?秋思孤村降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6、下列对两首诗的明白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两首诗词都写了雨后山村的景象。

B.两首诗词中都有直截了当点名季节的诗句。

C.两首诗词都写到了秋天山水的特点D. 两首诗词都经过色彩来描绘景物。

7、两首诗词的作者借赏心悦目的秋景都表达了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

(2分)(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9题(8分)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别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别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慎重,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委托别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别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脚,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因此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8、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基础积存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是一种心灵修复
①书是灵魂的伴侣、精神的导师、心灵的良医,书给人的馈赠与帮助可谓无穷。

对我来说,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

②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

大学毕业刚工作时,我工作热情主动却有些马虎,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待人真诚却嫌直白,有时甚至好心办了坏事。

这些问题,固然有客观的原因,但说到底,还是心智不够成熟,修养不到家。

除了在生活中体悟之外,我常从书中找老师,在阅读中修炼心性。

通过读《论语》《菜根谭》《小窗幽记》,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学会了换位思考。

由是,心智日渐丰盈成熟起来,待人接物和处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稳重。

③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

社会不同于象牙塔,要面对的事情很多,烦恼总是难免。

但烦恼不能成为障碍,情绪不能带进工作,压力应及时化解。

对我而言,读书可以摆脱现实的沉重,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宛如冬天在温暖的炉前烤火,所有的忧愁、愤怒、牢骚都会像衣服上的湿气被烤得烟消云散。

读《诗经》,让心灵在纯真无邪的原野上奔腾;读《庄子》,任自己的灵魂尽情“逍遥游”;读清新隽永的散文,如沐春风饮清泉般畅快……可以说,读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就像遇见了仰慕已久的朋友。

而且,读书的愉悦是发自内心、出于精神层面的乐趣,是充实持久、不可替代的快乐。

④,。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容易变得浮躁,尤其作为一名干部,不时对自己的品德修养进行校正,十分重要。

对我来说,向书中的古代圣贤寻求教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王阳明认为,君子要懂得“收放心”,磨炼自己的心性……通过读书,让自己沉淀下去,把心收回来。

一定意义上,业余时间坚持读书,对世俗生活保持一份超然心态,能使人远离庸俗无聊,不被五光十色的诱惑所左右,有效遏制“病毒入侵”,守住心灵的宁静与澄澈。

⑤读书可以疗治心理创伤,让心灵坚韧强大。

书籍是精神上的“港湾”。

人都会经历挫折、冷遇等这样那样的磨难,给心灵造成一定的创伤。

心灵的伤痛可能无法从医生那里得到疗治,甚至难以从亲朋那里得到抚慰,而无言的书卷可以给我们慰藉。

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而著《国语》,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在逆境中读书,会因处境不同而获得不一样的感受,于豁然开朗中深化对人生世事的认识,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以坚韧的意志面对挑战,以崭新的状态面对人生。

⑥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

读书让人心诚、心正、心宽,更让人心静、心怡、心安,从而从容睿智地面对人生。

——摘自《人民日报》2016 年5 月16 日第5 版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2.根据第④段的内容,在段首横线处补写一句能表明本段观点的话。

(2分)
3.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过程。

(3分)
【《读书是一种心灵修复》答案】
1.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读书是一种心灵修复)。

(2分)
2.示例:读书可以防止(远离)浮躁贪婪(庸俗无聊),让心灵宁静淡泊(澄澈)。

(意对即可,3分)
3.首先提出“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的观点(1分);接着道理论证,
阐述社会现实生活中的烦恼虽然难免,但是不能让其成为生活的障碍;然后比喻论证,把
“读书可以摆脱现实的沉重,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比作“‘烤火’可以把‘衣服上的湿
气烤得烟消云散’”;最后举例论证,列举读《诗经》《庄子》和清新隽永的散文给自己
带来愉悦。

写文章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儿叶圣陶
写文章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儿,艰难的事儿。

文章的材料是经验和意思,文章的依据是语言。

只要有经验和意思,只要会说话,再加上能识字会写字,这就能够写文章了。

岂不是寻常不过容易不过的事儿?所谓好文章,也不过材料选得精当一点儿,话说得确切一点儿周密一点儿罢了。

如果为
了要写出好文章,而去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语言的确切周密,那当然是本末倒置
....。

但是在实际上,一个人要在社会里有意义地生活,本来必须要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语言的确切周密。

那并不为了写文章,为的是生活。

凡是经过这样修养的人,往往会觉得有许多文章要写;而写出来的往往是好文章。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

从前人以为写文章是几个读书人特有的技能,那种技能奥妙难知,几乎跟方土的画符念咒相仿。

这种见解必须打破。

现在咱们要相信任何人都能写文章。

车间里的工人能写文章,田亩间的农人能写文章,铺子里的店员,码头上的装卸工,都能写文章;因为他们各有各的生活。

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而就是生活本身。

一般人都要识字,都要练习写作,并不是为了给自己捐上一个“读书人”或是“文学家”的头衔,只是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见丰富,更见充实。

能写文章算不得什么可以夸耀的事儿,不能写文章却是一种缺陷,这种缺陷跟瞎了眼睛聋了耳朵差不多,在生活上有相当大的不利影响。

以上的意思为什么必须弄明白?自然因为这是对于写作训练的一种正当认识。

有了这种认识,才可以充分利用写作这一项技能,而不至于做文章的奴隶,一辈子只在文章中间讨生活,或者把文章看得高不可攀,一辈子不敢跟它亲近。

末了还得说明白,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了习惯才行。

譬如坐得正站得直,从生理学的见地看,是有益于健康的。

但是决不能每当要坐要站的时候,才想到坐和站
的姿势该怎么样。

必须养成了坐得正站得直的习惯,连“生理学”和“健康”都不想到,这才可以终身受用。

阅读和写作也是这样。

临时搬出些知识来,阅读应该怎么样,写作应该怎么样,岂不要把饱满的整段兴致割裂得支离破碎?所以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必须化为习惯,在不知不觉之间受用它,那才是真正的受用。

1.阅读全文,请用条件复句概括作者认为写文章“不神秘”的两个理由。

(3分)
2.怎么理解第一段中加点词语“本末倒置”?(1分)
3.简要分析第三自然段画线句子的作用。

(3分)
4. 文中说:“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而就是生活本身。

”请以朱自清的《背影》或胡适的《我的母亲》或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为例,对这句话作简要分析。

(4分)
【《写文章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儿》答案】
1.(4分)(1)(2分)只要有经验和意思,只要会说话,再加上能识字会写字,这就能够写文章了;不论什么人都能写文章。

(如答:“只有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化为习惯,才能不知不觉之间写好文章”,得1分)。

2. (1分)(如果)为了要写出好文章,而去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语言的确切周密。

3.(2分)通过比喻论证,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论证了“写文章要养成习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3分)例如史铁生正是在生活中真切感受到母亲坚强、隐忍,对儿女的无私而伟大的爱和期待,才满怀真情写出《秋天的怀念》;胡适正是看到母亲的慈祥、宽容,气量大而有刚气,深刻感受母亲对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巨大,才会有感而发,写出追忆性散文《我的母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