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语言的魅力》教案
四年级下册《语言的魅力》语文教案

四年级下册《语言的魅力》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体会语言的魅力,学会与人沟通的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理解语言的魅力。
(2)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语言、善于表达的情感态度。
(2)引导学生学会文明交往,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体会语言的魅力,学会与人沟通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感悟语言的魅力。
2. 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学会文明交往。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案例教学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与人沟通的技巧。
五、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情景模拟道具。
4. 相关案例资料。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课文《语言的魅力》的,引导学生关注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
3. 学习生字词:挑选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进行讲解和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理解语言的魅力。
5. 案例分析:呈现相关案例资料,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人物如何运用语言进行沟通,学会与人沟通的技巧。
七、课堂练习1. 口语表达练习: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案例中的情景,练习与人沟通的技巧。
2. 写作练习:以“我眼中的语言魅力”为主题,让学生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语言魅力的理解和体会。
《语言的魅力》语文教案

《语言的魅力》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认识到语言的魅力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语言的魅力》2. 生词和短语的学习3. 语言表达技巧的分析和实践4. 课堂讨论和思考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语言表达技巧的学习。
2. 难点: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语言表达技巧进行独立思考和表达。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和语言表达技巧。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思考。
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和实际操作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语言的魅力》2. 相关参考资料和例句3. 教学多媒体设备教案内容示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话题“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思考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
二、课文阅读与理解(15分钟)1. 教师分发课文文本,学生独立阅读。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生词和短语的学习(10分钟)1. 教师讲解生词和短语的含义和用法。
2. 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巩固学习成果。
四、语言表达技巧的分析和实践(10分钟)1. 教师分析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技巧,如修辞手法、句式结构等。
2. 学生进行实践练习,运用所学技巧进行表达。
五、课堂讨论和思考题(10分钟)1. 教师提出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进行互动交流。
六、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交流场景,引导学生思考语言的魅力所在。
2. 课文阅读:学生自读课文《语言的魅力》,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语言的魅力。
3. 生词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
4. 语言表达技巧分析:教师分析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学生了解并学会运用。
5. 课堂讨论: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语言的魅力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授课时数:2课时备课时刻:年月日授课时刻:年月日教学目标: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明白得词语(衣衫褴褛、无动于衷、良辰美景等)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关心学生了解法国闻名诗人让•彼浩勒用语言关心盲老人的事,体会诗人同情关心残疾人的善良品质,切实感受语言的魅力。
3、练习用有魅力的语言写警示语。
教学重点:明白得第六自然段的内容,感受“春天到了,但是……”一句所产生的庞大作用。
教学难点:感悟“春天到了,但是……”一句打动人心的缘故,体会语言的魅力。
教学预备:图片(春天美景)、小黑板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差不多上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许多名家名篇。
假如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杰出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许多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裂,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干洁净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确实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假如有目的、有打算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能够在读中自然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能够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制造和进展。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课1、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魅力”那个词语,谁能上黑板写一写?(能够让曾经写错过那个词语的学生板演,从书写是否正确、规范上给以评判。
)2、谁能说一说“魅力”是什么意思?(专门吸引人)在现实生活中,你觉得什么情况专门有吸引力?(启发学生结合生活,谈谈自己的认识。
如:学生说春天的景色专门吸引人,教师要引导学生简洁地描述一番,并注意相机地给以总结:这是大自然的魅力(书的魅力、网络的魅力、电视的魅力……)事实上,你明白吗?有时候语言也有它专门的魅力。
2023年《语言的魅力》教案三篇

2023年《语言的魅力》教案三篇《语言的魅力》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六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感受语言的魅力。
3、练习用有魅力的语言写警示语。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添上那几个字产生的巨大作用,感受语魅力。
教学难点:理解第六自然段,学习用有魅力的语言写警示语。
教学过程:一、谈话:师板书“魅力”,指名读。
师: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魅力”这个词,“魅力”是什么意思?这节课我们学习“语言的魅力”(板书“语言的”),课文是要告诉我们什么有魅力?二、自由读全文:读后用简短的语言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三、摘出重点句:通过读书,你认为没有魅力的语言是哪一句?(板书:我什么也看不见)有魅力的语言又是哪一句?(用红笔在其上方补充“春天到了,可是”)四、默读课文:1、从哪看出这句话没有魅力?(读好第1-3自然段)自读、画批,读后全班交流,谈谈自己的理解。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体会:(1)抓住“无动于衷、淡淡一笑、姗姗而去”等词语体会。
(2)从老人的神态、语言去体会。
(3)从老人收入的情况去体会。
2、从哪看出添上几个字以后就变成了有魅力的语言?(读好第4、5自然段)引导学生从老人神态的变化、收入的变化去体会。
师过渡:还是这条繁华的巴黎大街,还是这个衣衫褴褛、双目失明的老人,前后却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这里我们会产生怎样的问题去探究呢?(引导学生提问:这到底是为什么?)教师勾画板书。
(用木牌形状把这句话框起来)学生齐读板书: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
教师读。
(读出感情,给学生以示范。
)学生再读。
五、自由读第六自然段。
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边演播描绘春天美景的课件,边深情地说:的确,对一个正常人来说,春天是美好的,那蓝天白云,那绿树红花,那莺歌燕语,那流水人家……这一切多美呀,多么令人陶醉呀!可是,对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却是一片添黑(屏幕随之变黑)你心里是什么滋味?感情朗读第六自然段。
四年级下册《语言的魅力》语文教案

四年级下册《语言的魅力》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语言魅力的关注。
2.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观察和体会日常生活中的语言魅力。
2. 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观察和体会日常生活中的语言魅力,如广告词、口号等。
2.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语文作品或句子,并解释其魅力所在。
3. 教师分享一些经典的语文作品或句子,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
4.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语言的魅力,并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第二章:词语的理解与运用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准确理解词语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词语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学习并理解一些常用的词语。
2. 练习运用这些词语进行造句。
教学步骤:1. 教师出示一些词语,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并理解其含义。
2. 学生通过例句或小组讨论的方式,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词语造句练习,鼓励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词语。
4. 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造句进行点评,并给予鼓励和指导。
第三章:句子的表达与修饰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准确表达思想的能力。
2. 培养学生修饰句子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学习并理解一些常用的句子结构。
2. 学习并理解一些常用的句子修饰方法。
教学步骤:1. 教师出示一些句子,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并理解其结构。
2. 学生通过例句或小组讨论的方式,加深对句子结构的理解。
3.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并理解一些常用的句子修饰方法,如使用形容词、副词等。
4. 学生进行句子修饰的练习,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第四章:阅读与理解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学习并理解一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学习并理解短文中的重要信息和细节。
教学步骤: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一篇短文,并理解其主要内容和情节。
2. 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或小组讨论的方式,加深对短文的理解。
四年级语文教案《语言的魅力》

四年级语文教案《语言的魅力》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语言的魅力》。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分析语言的魅力所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珍惜语言,善于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语言的魅力》。
2. 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所展现的语言的魅力。
2. 学会在生活中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课文内容,感受语言的魅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的魅力。
1.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1.2 学生分享自己的描述,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们认识到语言的魅力。
2. 初读课文《语言的魅力》,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2 教师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解答学生的疑问。
3. 细读课文,分析语言的魅力所在。
3.1 学生分组讨论,找出课文中展现语言魅力的地方。
3.2 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学习生字词,并进行运用练习。
4.1 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朗读并解释词义。
4.2 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运用生字词进行口语表达。
5. 总结课文内容,让学生认识到语言的魅力。
5.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总言的魅力。
5.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言表达自己。
6.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6.1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复习课文和生字词。
6.2 学生完成作业,教师批改并进行反馈。
四年级语文下册《语言的魅力》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语言的魅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故事的情节,理解语言的魅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语言的魅力表现。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懂得文明用语,善于与人沟通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内容,体会语言的魅力。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理解,体会语言的魅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语言魅力的看法。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学习生字词。
(3)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讨论与思考:(1)分组讨论课文中语言的魅力表现。
(2)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分享。
4.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强调语言的魅力。
(2)学生举例说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语言的魅力。
四、作业布置: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以“我眼中的语言魅力”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2. 课堂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
(2)画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解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语言魅力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他们更深入地学习语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对问题的思考深度,评价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语言运用能力。
3. 小组合作评价:对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合作态度、交流能力和对问题的思考深度。
《语言的魅力》教案

《语言的魅力》教案下面是小编整理提供的北师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语言的魅力》教案,欢迎阅读与参考。
《语言的魅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是通过一件什么具体事例说明“语言的魅力”的。
2、理解和感受“语言的魅力”。
3、体会课文对人物外貌及神态描写的作用,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和感受“语言的魅力”是教学的重点。
体会课文对人物外貌及神态描写的作用,是学习难点。
教学过程:一、预习课文。
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习生字;熟读课文、想重点;再读课文、标难点;收集信息,巧处理。
二、预习反馈及提高。
1、同桌互读课文。
(认真听,生字词语是否读得正确。
并根据情况给予评价。
)2、同学范读,同学评议。
3、说一说,初读课文后的感受。
4、学生提出问题,相互解答。
5、交流展示资料,促进课文理解。
6、扩词练习,书写指导。
繁:繁荣昌盛、繁花似锦衫:衣衫褴褛斑:斑点、斑痕绅:绅士衷:衷心衷情辰:良辰美景嬉:嬉戏三、研读课文。
1、通读课文,质疑。
(1)比较写在木牌两边的语言,谈谈你对“语言的魅力”的理解。
(2)“春天到了,可是……”省略号里包含了什么意思?为什么诗人不写出来?2、默读课文,探究问题。
3、小组讨论并汇报。
(1)比较写在木牌两边的语言,谈谈你对“语言的魅力”的理解。
――写在木牌两边的语言分别是:“我什么也看不见。
”“春天到了,可是……”写这两句话有一个共同目的:获得别人的同情,得到一些钱。
而这两句话所产生的效果却不一样:行人无动于衷、淡淡一笑、姗姗而去;“……下午给钱的人多极了!”――为什么不同的语言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是因为诗人的语言更有魅力)“春天到了,可是……”它的魅力在哪?(富有诗意的语言,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2)学习第六自然段,体会感情色彩。
①“春天到了,可是……”省略号里包含了什么意思?为什么诗人不写出来?(发挥学生的想像力自由说,不写出来的原因是留给他人想像的空间,让人去意会,有些意思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语言的魅力》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六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感受语言的魅力。
3、练习用有魅力的语言写警示语。
4、学会本课21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2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繁华、木牌、过往、打扮、悲伤、添上、陶醉、漆黑”等词语。
5、教育学生从小培养自己的同情心,增强助人为乐的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添上那几个字产生的巨大作用,感受语言的魅力。
教学难点:理解第六自然段,学习用有魅力的语言写警示语。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理解词语。
一、导入课文师:同学们,在本单元,我们已经结识了古今中外几位名人,都有谁谁啊?谁能说说?(我国明代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加拿大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从他们身上我们发现了什么?(李时珍一主为病人解除痛苦而学医的崇高的思想,白求恩在危险环境中仍然为伤病员做手术,也有一种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不错,那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课文,学习一位诗人的高尚品质。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师:同学们,读完题目,心里有什么感想?想知道点什么?或者你知道了什么?谁能谈谈!生:(魅力指的是非常有吸引力)生:(到底什么语言有那样的吸引力了?)生:(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师:那这句话为什么就吸引人了呢?吸引谁了呢?想知道这些问题,开始读课文,找答案吧!二、学习课文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读课文,初步领会一下课文内容,注意带拼音的生字词语,还要给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
可以吗?2、让生说说读完后的感想(双目失明)(课文讲的是语言的魅力)“盲人”课文中是用什么词说的(课文讲的是法国诗人让彼浩勒帮助一位盲人的故事)那么到底这位诗人怎么帮盲人老人的呢?在什么情况下这位诗人帮助老人的呢?请同学们快速从文中找一下相关的句段,准备给大家读一读!好吗?3、找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4、读完后:让生说说当时的情况,(老人——木牌——街上过往的行人无动于衷)师相机指导:什么样的老人?课件(衣衫褴褛,头发斑白,双目失明)——穿着描写5、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你有没有什么疑问?(1)课件(他不像其他……这样做的。
)——从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自尊心很强(2)“无动于衷”是什么意思?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这说明什么?(因为街上出现一个乞丐而且是盲人,那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他们都不为其然了,所以就“无动于衷”)6、师: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诗人让彼浩勒是怎么做的?(找生读2、3、4、自然段)7、生:让彼浩勒问了盲老人,然后盲老人就说(课件)(“唉!……悲伤)课件(悲伤)——感到很伤感,也很难过。
——指导有感情地读句子。
8、听到这些,让彼浩勒又怎么做了?生(拿起笔,添上了“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就匆匆地离去了。
9、那么,有了这几个字以后,老人的情况有了什么样的变化吗?(找生读第5自然段)生:老人得到了很多钱,师:那他是怎么说的?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课件)——“先生……多极了!”10、这时让彼浩勒怎么样了?(课件)——摸着胡子满意地笑了。
——为什么?(因为老人得到了钱,让彼浩勒的目的达到了。
他不是想自己就一个人去关心他,而是想让所有的人去关心盲老人,这样比自己独自解囊相助,效果好的多了!不是吗?同学们!)——那么让彼浩勒做了一件什么样的事?(伟大的事,好事)所以,当他写那些字的时候,匆匆地离去了。
这下,同学们明白了吗?11、师:同学们,同样的一天,同样的一盲老人,同样的过往的行人,为什么前后有了这么大的变化?是什么起到了如此大的作用?——生(语言的魅力)师:(什么语言)?——生,(课件)——(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12、师:是呀,“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富有诗意的语言,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就在于它有非常浓厚的感情色彩。
(看大屏幕起读)——“是的,……同情之心呢?”13、找生再读一遍;(课件)——图片+音乐14、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美景怎能不叫人陶醉呢?(谁能换一个词,沉醉,迷人)但这美好的一切(文中怎么说的?良辰美景),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中是一片漆黑(课件)——漆黑一片。
这是多么令人心酸呀!这时,过往的行人的良心发现了,行人觉得老人眼虽瞎但心没有瞎。
他尽管什么也看不见,却存有向往春天的欲望。
他向往自然的春天,一定更向往人类的春天。
一个残疾人尚能存有对人类、对生活美好向往抑或爱的奉献的善良心灵,何况没有残疾的健康人群呢?行人们正是透过外表看到了实质,看到盲老人那颗闪闪发光的美好善良心灵,被其感动,甚至是不经意受到了一次崇高的爱的教育,于是纷纷解囊相助。
15、当然,这一过程与诗人让"彼浩勒不无关系,实际上是让"彼浩勒一颗晶莹剔透的爱心,通过盲老人告知了行人,呼唤着行人心底的爱,行人心底的爱终于被呼唤醒来。
)三、小结所以说,整篇课文虽然是一件平平常常的帮助盲老人的事,但通过这件事,表现了让彼浩勒的一种崇高的精神和善良的行为!四、找生再读课文,注意生字,记生字。
五、训练:猜字训练:(课件)六、作业:抄写生字板书设计:11语言的魅力双目失明的老人我什么也看不见!春天到了,可是……无动于衷产生同情之心淡淡一笑解襄相助第二课时一、组织学生看拼音写汉字,师指导书写。
(练习单)二、让彼浩勒所添的语言到底起到什么作用了呢?下面,我们接着读课文,去体会!三、找生读文。
四、找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师相机板书:盲老人刚开始只写了“我什么也看不见”人们见了之后,只能会想到他是一位盲人,别的什么也不会去想,但是当诗人写了“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之后,人们就会想到春天的美景,想到(板书)万紫千红的春天,但,盲老人的眼前永远只是(板书)一片漆黑,仅仅是几个字,但就这几个字,唤醒了人们的冰冷的心!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师:真的不错!下面谁能带着你此时的感受和体会读一下,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指导训练课后题和同步训练的题。
六、拓展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见到过有“魅力”的语言吗?(小草茵茵,何忍踩踏)请你给绿草地、水龙头,垃圾桶等收集或编写有魅力的语言。
七、总结同学们,语言是多么有魅力呀,学好它,能够让我们获得很多幸福。
篇二说教材:课文讲述的是在繁华的街头,一位失明老人在乞讨,他的身边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是人们对此都无动于衷。
而当诗人在牌子上添加了几个字,组成了“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富有诗意的句子,让街头的行人变了,他们纷纷解囊相助。
这篇文章语言精炼,情感丰富,说明了恰当地运用语言文字,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深深的打动人心。
说教学目标:针对课文特点,结合本组课文在教学时“要重视对词语和重点句子的理解,体会文章包含的深刻道理,让学生受到启发和教育”的训练重点,我设定了以下目标1、能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字打动人心的原因,明白语言运用的恰当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
3、受到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教育。
其中指导学生体会诗人添上那几个字产生的巨大作用,感受语言的魅力,体验情感,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说教法和学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学中我注重“以生为本”,通过采用引导法,引导学生寻找文中最有魅力的语言,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其魅力,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并立足于“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以读代讲、读中领悟、结合情境创设,让学生合理展开想象,学会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获得情感体验,提高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说教学流程:本课教学我设计了:①质疑课题,导入新课②抓住重点句,确定切入点③品读感悟,深入体会④拓展迁移,练写警示语四个环节,让学生在合作学习、品读感悟课文内容中体会语言的魅力。
具体流程如下:一、质疑课题,导入新课“学贵有疑。
”开课之初,我由问题入手,通过提炼有价值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板书课题后,先让学生读题解题,联系生活谈谈自己所理解的“魅力”,再以此为线索,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学生可能会提出:语言到底有什么的“魅力”?“语言的魅力”具体体现在哪儿?……这些疑问会让他们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步入课文。
二、抓住重点句,确定切入点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并交流自己的初读感知后,教师就趁机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最有魅力的语句——“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并以这个句子为切入点,探究这句富有诗意的语言之所以产生巨大魅力的原因,通过抓住重点问题使课文内容化繁为简,让学生迅速进入阅读与理解文本的情境。
三、品读感悟,深入体会1、寻找语言魅力的体现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索新知,交流感悟。
我让学生以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去探讨本课中语言魅力的具体表现。
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1——5自然段,找出了盲老人的牌子上原来写的句子“我什么也看不见!”诗人添上几个字之后的句子“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通过比较句子谈体会,得出语言魅力的具体表现是诗人添字前后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由当初淡淡一笑、无动于衷转变为纷纷慷慨解囊。
在这一环节,通过读、议、交流,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提高其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2、品味语言,探寻语言魅力的原因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珍视学生的朗读体验,课文第六自然段文字优美,点明了语言文字能够产生非凡魅力的原因。
教学这一部分,我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读书活动,放手让学生去读,通过读中思考、读中想象、读中感悟,促使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文本,展开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①图片欣赏,直观感知春天的美。
②说话练习,加深体验。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用“春天到了,我看见了__________,听到了____________,这怎能不让我陶醉呢?”进行说话练习,描绘自己眼中的春天,进一步体验春天的美好。
③反复读,感悟春天的美。
通过学生自读、师生互读、把课文改为小诗的形式配乐美读等多种方式读出描写春天美好的句子,让学生在不仅在读中品味春天的美还品味到了语言文字的美。
④前后对照,体会老人的不幸通过情感朗读第六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但这良辰美景,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只是一片漆黑。
……”请学生想象:失明的老人在这明媚的春光里又是什么样的情景?如果你在街头看见了这个老人,你会怎么做?这样通过鲜明的对比,层层深入的体验,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真正走进了文本并产生强烈的共鸣:对老人的不幸遭寄予了深深的同情。
最后,让学生换位思考:诗人为什么能写出这打动人心的句子?学生体会到语言的魅力,不仅是能让人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形成对比、激发同情心,而是充满了对他人、对社会的关爱,要用爱去关心帮助他人,学生也受到爱的熏陶和感染,此时,感悟语言的非凡魅力也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