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硅化学反应

合集下载

聚二甲基硅氧烷和乙烯基双封头生成硅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聚二甲基硅氧烷和乙烯基双封头生成硅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聚二甲基硅氧烷和乙烯基双封头生成硅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聚二甲基硅氧烷和乙烯基双封头生成硅油是一种重要的反应过程,该过程可以通过化学方法将聚二甲基硅氧烷和乙烯基双封头反应得到硅油产品。

硅油作为一种常见的有机硅化合物,具有许多重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因此在各种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聚二甲基硅氧烷是一种有机硅化合物,由硅原子和氧原子通过键结连接而成。

它具有无色、无味、可溶于多种有机溶剂等特点。

聚二甲基硅氧烷在化妆品工业中被广泛用于护肤品、化妆品等产品的添加剂,它具有很好的保湿性能,可以改善肌肤的滋润度和柔软度。

乙烯基双封头是一种含有乙烯基官能团的有机化合物。

它可以作为单体参与聚合反应,也可以作为反应中的交联剂。

乙烯基双封头不仅可以改善硅油的性质和应用范围,还可以提高硅油的稳定性和抗环境损失能力。

聚二甲基硅氧烷和乙烯基双封头的反应机理主要是通过硅氧键的断裂和形成,以及乙烯基官能团的加成反应来实现的。

在反应中,乙烯基双封头的乙烯基官能团与聚二甲基硅氧烷中的硅氧键发生加成反应,形成新的硅氧键和碳碳键。

这一反应过程通常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产物主要是硅油产品。

总而言之,聚二甲基硅氧烷和乙烯基双封头生成硅油是一种重要的反应过程,该过程可以通过化学方法将聚二甲基硅氧烷和乙烯基双封头反应得到硅油产品。

这种硅油具有许多重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因此在各种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详细介绍聚二甲基硅氧烷和乙烯基双封头的概述、反应机理以及应用前景展望。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所示: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分别为引言、正文和结论。

引言部分将对聚二甲基硅氧烷和乙烯基双封头生成硅油的研究背景进行概述,并阐述文章的目的。

首先,将介绍聚二甲基硅氧烷的基本特性、应用领域和研究现状,以及乙烯基双封头的相关知识。

其次,将探讨聚二甲基硅氧烷和乙烯基双封头生成硅油的反应机理,包括反应条件、反应路径和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内容。

硅油水解工艺

硅油水解工艺

硅油水解工艺一、引言硅油,也称为聚二甲基硅氧烷,是一种具有高温稳定性和化学惰性的有机硅化合物。

它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例如润滑油、封接材料、电子元件灌封等。

然而,硅油的合成通常需要经过复杂的工艺过程,其中水解工艺是常用的一种方法。

本文将介绍硅油水解工艺的原理、步骤和应用。

二、硅油水解工艺的原理硅油水解是指将聚二甲基硅氧烷分子中的硅-氧键断裂,生成硅醇和硅酸酯等产物的化学反应过程。

该反应一般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进行。

水解反应的原理可以通过以下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方程式)三、硅油水解工艺的步骤硅油水解工艺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原料准备:选择合适的硅油作为原料,并将其纯化处理,去除杂质和不纯物质。

2. 反应体系调整:根据水解反应的要求,调整反应体系的酸碱度和温度等条件。

一般情况下,水解反应在酸性环境下进行,可以选择硫酸、盐酸等酸性催化剂。

3. 反应过程控制:将原料硅油缓慢加入反应体系中,并控制反应速率和温度。

反应速率过快可能导致副反应的发生,而温度过高则可能影响产物的纯度和收率。

4. 反应结束和产物分离:当反应达到一定程度后,停止加入原料硅油,并继续搅拌反应体系一段时间,以确保反应充分进行。

随后,通过蒸馏、萃取等方法将产物与反应溶液分离。

5. 产物处理和纯化:分离得到的产物可能含有未反应的原料和其他杂质,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纯化。

常见的处理方法包括过滤、结晶、洗涤等。

四、硅油水解工艺的应用硅油水解工艺在工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1. 润滑油的合成:水解后的硅醇可以用于合成高性能的润滑油。

硅油具有优异的高温稳定性和低温流动性,可以有效减少机械设备的摩擦和磨损。

2. 封接材料的制备:水解后的硅醇可以用于制备硅酮密封胶和硅橡胶等封接材料。

这些材料具有耐高温、耐腐蚀和良好的密封性能,广泛应用于建筑、汽车和电子行业等领域。

3. 电子元件灌封:水解后的硅酸酯可以用于制备高温环境下的电子元件灌封材料。

有机硅化学反应

有机硅化学反应

2.1有机氯硅烷单体
有机氢硅烷:三氯氢硅
工业上三氯氢硅的制备主要采用干燥的氯化氢气体氯 化粗硅粉或者硅合金的方法,其反应方程式如下:
Si + 3HCl = SiHCl3 (83%)+ H2 Si + 4HCl = SiCl4 (17%)+ 2H2 由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且需要的反应温度较高,因此 反应时相当复杂的,除了生成三氯氢硅以外,还有四氯 化硅以及各种氯硅烷生成。
特点:此法具有原料易得、工序简单、不用 溶剂、时空产率高,且易于实现连续化大生产。
30
2.1有机氯硅烷单体
甲基单体
直接法:由硅与氯甲烷出发直接反应制备甲基氯硅烷。 1.反应方程式
主反应: 副反应:(实际反应过程非常复杂,伴随发生一系列副反应)
31
2.1有机氯硅烷单体
主产物:二甲基二氯硅烷(75-85%)
在生物有机体内硅元素以烷基硅醇(aIKyISiano)的状态存在,主要是单甲基 硅烷醇和二甲基硅烷醇,含量的比例几乎是80/20。已经证明硅元素是生物正常 生存发展的必要元素,它的减少会引发结缔组织的变性,硅元素能够帮助被破坏 的组织再生。通过实验被证明,硅元素主要存在于细胞外间质中,是结缔组织中 的糖胺聚糖和相关的蛋白质复合物构成整体所需要的成分之一。后续实验结果都 证明,硅元素对人体健康与疾病预防是所必需的元素,也是不可替代的元素之一。
17
第一部分 有机硅基元反应
18
目录
1.硅键类型以及特性 2. 硅烷类单体
2.1有机氯硅烷单体 2.2硅官能有机硅烷 2.3硅烷偶联剂
3. 有机聚硅氧烷
3.1 二氯二甲基硅烷的水解反应 3.2 聚硅氧烷的裂解反应
4. 硅树脂以及硅橡胶

硅烷交联原理(一)

硅烷交联原理(一)

硅烷交联原理(一)硅烷交联原理1. 简介•基本概念:硅烷交联是指通过硅烷键的形成,将有机物与无机物结合起来的化学反应。

•目的:产生具有优良性能的材料,如高温耐磨、耐腐蚀、耐电击等。

2. 硅烷键的特点硅烷键是由硅与氢或有机基团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的化学键,具有以下特点:•强度:硅烷键的键能较高,使其化合物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和分解温度。

•稳定性:硅烷键的化合物在常温下相对稳定,不易发生反应。

•极性:由于硅原子的原子核电荷数较小,硅烷键具有较弱的极性。

3. 硅烷交联的反应机制硅烷交联的反应机制可以分为两个步骤:硅烷羟基化反应•反应物:有机硅化合物 + 水•过程:有机硅化合物中的硅烷键与水中的氢氧根离子发生反应,生成硅烷羟基化合物。

•具体化学方程式:有机硅化合物+ H2O → 硅烷羟基化合物硅烷羟基化合物交联反应•反应物:硅烷羟基化合物 + 交联剂•过程:硅烷羟基化合物中的硅烷羟基与交联剂中的硅烷键发生反应,形成硅烷交联网络。

•具体化学方程式:硅烷羟基化合物 + 交联剂→ 硅烷交联网络形成4. 常见的硅烷交联材料•硅橡胶:采用称为以上为主要原料的橡胶。

•硅酮胶:由硅烷交联聚合物(硅氧链)和无机玻璃结构(硅氧网状结构)构成。

5. 硅烷交联材料的应用硅烷交联材料由于其独特的性质,在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电子行业:硅烷交联材料具有良好的电绝缘性能,可用于制造电线电缆、电子元件等。

•航空航天:硅烷交联材料能耐高温、抗辐射,适用于航空航天器件的制造。

•医疗器械:硅烷交联材料对人体无毒无害,可用于制作医疗器械。

总结硅烷交联原理是通过硅烷键的形成,将有机物与无机物结合起来的化学反应。

硅烷交联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分解温度以及较弱的极性。

总的反应机制包括硅烷羟基化反应和硅烷羟基化合物交联反应。

硅烷交联材料在电子行业、航空航天和医疗器械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化学反应中的有机硅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中的有机硅化学反应

有机硅化学反应是指有机化合物与含有硅的化合物之间发生的反应。

有机硅化学反应在有机合成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丰富了有机化学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从有机硅化合物的性质、有机硅化学反应的分类和应用领域等方面来介绍有机硅化学反应。

有机硅化合物是指含有碳-硅(C-Si)键的有机化合物。

与碳-碳(C-C)键相比,碳-硅(C-Si)键具有较长的键长和较高的键能,使得有机硅化合物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

有机硅化合物可以通过一系列反应制备得到,如硅烷的氧化反应、硅醇的烷基化反应等。

有机硅化学反应可以根据反应的类型进行分类。

其中,最常见的有机硅化学反应是硅烷的官能团转化反应。

硅烷分子可通过氧化、还原、取代、加成等反应,将硅原子上的氢原子替换为不同的官能团,如氨基、烷氧基、卤素等,从而改变硅烷分子的性质。

此外,还有硅醇的酯化反应、硅烯的合成反应、硅烷的聚合反应等有机硅化学反应。

有机硅化学反应在有机合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有机硅化合物作为重要的功能性试剂,可用于合成其他有机化合物。

硅烷的氧化反应可以得到硅醇、硅醚等化合物,它们可作为反应底物直接参与到有机合成中。

其次,由于碳-硅键的稳定性,有机硅化合物在化学反应中具有惰性,可以作为保护基团使用。

例如,在氢化反应中,硅烷保护基可用于保护不容易被还原的官能团,以避免它们与氢气发生反应。

此外,有机硅化合物还可以用于催化反应中,通过与金属络合来改变反应的速率和选择性。

有机硅化学反应在许多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

在医药化学中,有机硅化合物可以用于设计和合成药物分子。

例如,在抗癌药物研发中,硅烷保护基可以增加药物分子的稳定性和溶解度,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

在材料科学领域,有机硅化合物可用于合成具有特殊性能的材料。

例如,硅烷可以与有机聚合物进行反应,得到硅烷改性聚合物,从而增强聚合物的机械强度和耐磨性。

此外,有机硅化合物还可以应用于光电子学、电子构筑及催化剂等领域。

综上所述,有机硅化学反应在有机化学研究和应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有机硅化学反应ppt课件

有机硅化学反应ppt课件
He pioneered the study of the organic compounds of silicon (organosilicon) and coined the term silicone. His research formed the basis for the worldwide development of the synthetic rubber and silicone-based lubricant industries.
1943年道化学与康宁玻璃公司合资成立道康 宁(Dow Corning)公司,专门从事有机硅生产与 研究。
1947年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公司成立有 机硅部,并采用直接法生产的有机氯硅烷制取 聚硅氧烷产品。 1938-1965年期间有机硅化学是在飞跃地发展
14
有机硅的发展简史
17
第一部分 有机硅基元反应
18
目录
1.硅键类型以及特性 2. 硅烷类单体
2.1有机氯硅烷单体 2.2硅官能有机硅烷 2.3硅烷偶联剂
3. 有机聚硅氧烷
3.1 二氯二甲基硅烷的水解反应 3.2 聚硅氧烷的裂解反应
4. 硅树脂以及硅橡胶
交联反应类型
19
1.硅键类型以及特性
电负性以及离子性 硅和碳同属元素周期表ⅣA族,它们所形成化合物有类似之处 ,它们各处于不同周期,所形成的化合物及其性质就有差异。
成熟期:1966年-至今 一方面:大力巩固、改进和发展已有的科研
及生产成果, 另一方面:又向更新更广的应用领域进军。
15
我国有机硅的发展 1952年: 中国的有机硅技术开发起步于1952年。 1956年: 沈阳化工研究院建成有机硅中试车间。 1958年: 上海树脂厂建成直接法合成有机氯硅烷 生产装置。

硅氢化反应

硅氢化反应

硅氢化反应:文献综述(XX 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XXX 214562)摘要:硅氢化反应是氢化物加到不饱和有机化合物上,从而生成各种有机硅化合物的反应。

硅氢加成反应自1947 年sommer 等人发现以来,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 已经成为有机硅化学中应用最广、研究最多的一个反应。

由于硅一氢键主要向碳双键和碳三键加成, 生成水解稳定性好的硅碳键, 所以在硅单体、偶联剂、硅橡胶和许多含硅高分子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主要就硅氢化反应的机理及其应用做了一些讨论。

关键词:硅氢化反应 合成 有机硅前言硅氢加成反应是指Si-H 基与不饱和碳碳键的加成反应, 这是有机硅化学中研究最多的一个反应。

Si- H 基具有类似金属氢化物的性质, 比较活泼但又比金属氢化物稳定, 便于保存和使用; 能够与不饱和碳碳键进行加成反应, 生成水解稳定性好的Si C 键。

在催化剂作用下,在室温或稍高于室温的温度下即可进行。

因此,硅氢加成反应被广泛用于合成含硅聚合物[ 1- 2] 。

硅氢加成反应常用过渡金属作催化剂, 其中以铂的配合物最有效。

此类催化剂又分为均相催化剂和多相催化剂。

对于均相催化剂, 由于可通过改变配位体来调节金属活性中心的立体效应或电子环境, 从而改变其活性和选择性, 所以发展较快[ 3- 4] 。

1硅氢加成反应的一般原理1.1简介硅氢加成反应的方程式如下[ 2, 3]:这里有两个技术关键: 首先, 要在硅胶表面形成Si —H 键。

可以将全羟基化的多孔硅胶改性, 将Si —OH 基转化为Si —H 基; 或者直接制备聚氢硅氧烷凝胶( HSiO 3/ 2) n [ 5 , 6] 。

也可以用化学蒸气沉积法( CVD) , 将1, 3, 5, 7-四甲基环四硅氧烷覆盖在硅胶表面以形成Si —H 键。

另一个技术关键是提高硅氢加成反应的产率[ 7] 。

用含Si —H 键的化合物与末端链烯烃进行加成, 这是实验室获得均相Si —C 键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硅烷偶联剂水解机制

硅烷偶联剂水解机制

硅烷偶联剂水解机制硅烷偶联剂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品,在许多工业领域和科学研究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起到连接和增强材料之间界面粘结的作用,从而改善材料的性能和品质。

硅烷偶联剂通常是有机硅化合物,含有一个或多个硅烷基团和一个或多个活性官能团,它们可以与不同类型的材料表面发生化学反应并形成稳定的键合。

在应用中,硅烷偶联剂通常需要在水中进行水解反应,以使其活性官能团暴露在表面上,从而与其他材料发生反应。

水解是硅烷偶联剂发挥作用的重要步骤,它涉及硅烷偶联剂分子的骨架断裂,并与水中的氢氧根离子(OH-)发生反应。

这个反应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水解催化:水解反应通常需要在碱性条件下进行,因为碱可以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加速反应速度。

在碱性环境中,硅烷偶联剂的硅-氢键容易被氢氧根离子攻击,而发生断裂反应。

2. 硅氧键形成:水解后,硅烷偶联剂生成硅醇中间体,其中硅与氢氧根离子形成新的硅氧键。

这种硅氧键的形成是连接硅烷偶联剂和其他材料的关键步骤。

硅氧键的形成可以显著提高材料的界面粘结强度和耐久性。

3. 交联反应:硅烷偶联剂的水解还可能涉及交联反应,其中硅醇中间体可以与其他硅醇或含有活性官能团的化合物发生反应,形成更复杂的硅氧硅桥键结构。

交联反应可以进一步增强材料的稳定性和机械性能。

4. 官能团反应:已水解的硅烷偶联剂中暴露出的活性官能团可以与其他材料的表面官能团进行反应,形成化学键合。

这种官能团反应可以使硅烷偶联剂与其他材料牢固结合,并提供额外的化学交联点。

总结回顾:硅烷偶联剂的水解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不同的反应步骤和中间体形成。

在碱性条件下,硅烷偶联剂的硅-氢键会发生断裂。

硅-氧键形成,这是硅烷偶联剂与其他材料形成粘结的关键步骤。

随后,可能发生交联反应,进一步增强了材料的性能。

硅烷偶联剂的活性官能团可以与其他材料表面的官能团发生反应,形成牢固的化学键合。

这些步骤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硅烷偶联剂的水解反应和最终的应用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遇潮气时发烟,与水激烈反应;在碱液中分解放出氢气;三氯 氢硅与氧化性物质接触时产生爆炸性反应。容器中的液态三氯氢 硅当容器受到强烈撞击时会着火。
要与氧化剂、碱类、酸类隔开,远离火种、热源,避光,库温 不宜超过25℃。
火灾时可用二氧化碳、干石粉、干砂,禁止用水及泡沫。废气 可用水或碱液吸收。
三36 氯硅烷有水分时腐蚀性极强。
≡Si-X+R-Al= → ≡Si-R+XAl=
26
2.1有机氯硅烷单体
2. 硅氢加成法
利用Si-H键与碳-碳不饱和键(C=C、C≡C)的加成反应合 成有机卤硅烷。
(1)自由基加成
1947年萨默(Sommer)等人发现,氢硅烷在过氧化物作 用下,可与烯烃发生加成反应,得到含Si-C键的化合物。
(2)配位加成
2.1有机氯硅烷单体
有机氢硅烷:三氯氢硅
工业上三氯氢硅的制备主要采用干燥的氯化氢气体氯 化粗硅粉或者硅合金的方法,其反应方程式如下:
Si + 3HCl = SiHCl3 (83%)+ H2 Si + 4HCl = SiCl4 (17%)+ 2H2 由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且需要的反应温度较高,因此 反应时相当复杂的,除了生成三氯氢硅以外,还有四氯 化硅以及各种氯硅烷生成。
组分名称
分子式
沸点(kpa)/℃ 质量分数(%)
甲基三氯硅烷
CH3SiCl3
66.4
三甲基氯硅烷 (CH3)3SiCl
57.9
5~15 3~5
甲基二氯硅烷 CH3SiHCl2
41.8
3~5
二甲基氯硅烷 (CH3)2SiHCl
35.0
~1
四甲基硅烷
(CH3)4Si
26.2
<1
四氯化硅
SiCl4
57.6
37
2.2硅官能有机硅烷
有机烷氧基硅烷
38
2.2硅官能有机硅烷
有机氨硅烷 用于制备高性能、高模量的纤维或者陶瓷;室
温硫化硅橡胶的交联剂;硅基化试剂;织物整理剂 等等。
其它合成方法包括其它有机硅化合物的氨解、 直接法、加成法等。
39
2.2硅官能有机硅烷
有机硅醇
(1)水解时加入除酸剂,如NaOH,Na2CO3、Et3N、 Me3SiNSiMe3等。
16
我国有机硅的发展
2013国内有机硅单体厂家年产能统计(2013-12-23 ) 【全球有机硅网讯】:
新安化工:30万吨/年(28) 浙江合盛:18万吨/年 山东东岳:20万吨/年 浙江中天:8万吨/年 浙江恒业成:25万吨/年 四川硅峰:3万吨/年 山东鲁西:6万吨/年 合计:221万吨/年
蓝星星火:20万吨/年 唐山三友:10万吨/年 江苏弘博:10万吨/年 张家港基地:40万吨/年 山东金岭:15万吨/年 山西三佳:8万吨/年 湖北兴发:8万吨/年
德国化学家迪尔塞(W. Dilthey) 应用格利雅法合成有机硅化合物。 Ph2SiCl2水解成Ph2Si(OH)2,缩合得到六苯基环三硅氧烷 (Ph2SiO)3 。
13
有机硅的发展简史
发展期:1938-1965年
1941年Rochow发明了“直接法合成氯硅烷单 体”并申请了专利。
1942年美国道(Dow)化学公司建成了甲基苯基 硅树脂及二甲基硅油中间试验装置。
5
自然界的硅元素 偏硅酸(H2SiO3)
6
自然界的硅元素 水溶性硅元素(不定形结晶体SiO32-)
1、物理特性:溶解性 结晶体,呈绿色、无色、 白色、透明或半透明 不定型晶体状。 2、化学特性:无放射 性,无爆炸性、无毒 性、无菌性。 3、超强的渗透性 4、超强的杀菌性 5、超强的消炎力 6、超强的洗净力 7、超强的再生力
l339
Si-Br
309
C-Br
284
Si-I
234
C-I
213
21
1.硅键类型以及特性
硅键的离子化特征及键能
键型 Si-C Si-O Si-Cl Si-N Si-H
离子化 12% 50 % 30 % 30 % 2%
离子化键能(KJ/mol-1) 932
1014.2 796.2
1045
硅与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形成共价键,而这些共价键具有一 定的离子化特征。讨论硅键活性时,要考虑反应机理以及两种 键能的大小。
【处置方法】干砂,二氧化碳,干石粉;不宜用水及泡沫.
本品应存放在干燥、阴凉处,室温下存放,避免与酸、碱、醇、水等
接触,贮存温度-40℃~40℃。
二甲基二氯硅烷的水解非常迅速,其水解的产物与水解条件(包
括温度、溶剂、水量、pH值、反应器类型等)密切相关。
32
2.1有机氯硅烷单体
低沸产物
表3.2 低沸产物的组成
17
第一部分 有机硅基元反应
18
目录
1.硅键类型以及特性 2. 硅烷类单体
2.1有机氯硅烷单体 2.2硅官能有机硅烷 2.3硅烷偶联剂
3. 有机聚硅氧烷
3.1 二氯二甲基硅烷的水解反应 3.2 聚硅氧烷的裂解反应
4. 硅树脂以及硅橡胶
交联反应类型
19
1.硅键类型以及特性
电负性以及离子性 硅和碳同属元素周期表ⅣA族,它们所形成化合物有类似之处 ,它们各处于不同周期,所形成的化合物及其性质就有差异。
22
有机硅基元反应
23
2硅烷类单体
有机卤硅烷
甲基氯硅烷 苯基卤硅烷 有机氢硅烷
硅 烷
有机烷氧基硅烷

硅官能有机硅烷 有机氨硅烷

有机硅醇

有机酰氧基硅烷
碳官能硅烷
碳官能有机硅烷
硅烷偶联剂
24
2.1有机氯硅烷单体 工业上合成有机卤硅烷的方法 1. 有机金属化合物法 2. 硅氢加成法 3. 热缩合法 4. 再分配法 5. 直 接 法
二甲基二氯硅烷的分子式:
(CH3)2SiCl2 (或Me2SiCl2) 分子量:129.06 沸点:70.2℃
熔点:-76℃
d420: 1.0637 nD20: 1.4055 毒性: LC50. 930ppm/4H
闪点:-10℃
【火灾危险】易燃.遇水或水蒸汽迅速分解发热,产生有毒的腐蚀性烟雾.遇明
火易燃.遇强氧化剂有燃烧的危险.
<1
三氯氢硅
HSiCl3
31.8
<1
高沸产物
直接法合成甲基氯硅烷中生成的高沸物,主要为含≡Si-Si≡、≡Si-O-Si≡及
≡SiCH2Si≡的化合物、高级烷基氯硅烷、烃类、卤代烃及他们的衍生物等。
此外,反应中还要副产氢气、氯化氢、低级烷烃及烯烃等低沸物。
33
2.1有机氯硅烷单体
甲基单体-机理 游离基机理 1945年赫德(Hurd)及罗乔提出了游离基机理。 化学吸附反应机理 1965年克列班斯基及特兰保茨等提出了化学吸附 反应机理。
成熟期:1966年-至今 一方面:大力巩固、改进和发展已有的科研
及生产成果, 另一方面:又向更新更广的应用领域进军。
15
我国有机硅的发展 1952年: 中国的有机硅技术开发起步于1952年。 1956年: 沈阳化工研究院建成有机硅中试车间。 1958年: 上海树脂厂建成直接法合成有机氯硅烷 生产装置。
1943年道化学与康宁玻璃公司合资成立道康 宁(Dow Corning)公司,专门从事有机硅生产与 研究。
1947年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公司成立有 机硅部,并采用直接法生产的有机氯硅烷制取 聚硅氧烷产品。 1938-1965年期间有机硅化学是在飞跃地发展
14
有机硅的发展简史
25
2.1有机氯硅烷单体
1. 有机金属化合物法
格利雅(Grignard)法 ≡Si-X+RMgX → ≡Si-R+MgX2
②沃尔茨-菲蒂希(Wurtz-Fittig)法 ≡Si-X+2Na+RX → ≡Si-R+2NaX
③有机锂法 ≡Si-X+RLi → ≡Si-R+LiX
④有机铝法 2Al+3RX→RAlX2+R2AlX
7
生命硅直饮机
生命硅美肤机
生命硅美颜液
生命硅外用液
硅与人类历史的发展
8
硅与人类历史的发展
9
有机硅的发展简史

10
有机硅的发展简史
成熟期:1966-至今 发展期:1905-1965 成长期:1904-1937 创始期:1863-1903
有机硅的发展简史 创始期:1863-1903年
阿尔贝特·拉登堡
28
2.1有机氯硅烷单体
4. 再分配法(歧化法)
再分配法:连接于同一个或不同硅原子上的 基团相互交换,实现基团的再分配。 如:Me3SiCl+MeSiCl3 → 2Me2SiCl2
29
2.1有机氯硅烷单体
5. 直接法
1941年,罗乔(Rochow)首先提出了直接法 合成有机氯硅烷。
直接法:卤代烃与元素硅直接反应制取有机 卤硅烷的方法。
1872:(Albert Ladenburg,
1842年7月2日生于曼
合成功海能姆化,的1911年8月15日 硅烷卒 德单于 国体弗 化罗 学茨 家瓦。夫),
12
1885:(A. Polis)
钠缩合反应合成 SiPh4
有机硅的发展简史 成长期:1904-1937年
He pioneered the study of the organic compounds of silicon (organosilicon) and coined the term silicone. His research formed the basis for the worldwide development of the synthetic rubber and silicone-based lubricant industri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