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史上的十件大事
2017—2021中国航天大事记

2017—2021中国航天大事记
2017年“天舟一号”上天,并顺利完成与天宫二号的对接和分离任务。
2018年“张衡一号”上天,主要监测电磁波、地震。
2019年“嫦娥四号”带着“玉兔二号”上天,世界首次实现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证明了月背存在橄榄石和低钙辉石。
2020年当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开放运行,成为全球最大且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2020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完成开始面向全球提供服务。
2020年,“嫦娥五号”上天,这是我国首个无人月面取样返回的月球探测器,是探月工程的收官之战。
2020年“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上天,在21年时完成“绕、着、巡”的第一步。
2021年,中国航天带给了我们太多的惊喜和感动,这一年,“天问”登火、“羲和”探日、“银河”巡天、“天宫”览胜,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中国人探寻宇宙奥秘的脚步。
中国航天大事记(1956-2012)

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1958年4月,开始兴建我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1964年7月19日,我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我国的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我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1979年,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建成并投入使用1985年,我国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
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一号”卫星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1990年10月,载着两只小白鼠和其他生物的卫星升上太空,开始了我国首次携带高等动物的空间轨道飞行试验。
1992年,我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2001年1月10日、2002年3月25日、2002年12月30日,我国先后4次成功发射神舟一号至四号无人飞船,载人飞行已为时不远。
2003年10月15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
这次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苏联(现由俄罗斯承继)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
2005年10月12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宇航员费俊龙和聂海胜。
中国第一艘执行“多人多天”任务的载人飞船并首次进行多人多天飞行试验。
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神七实现了出舱,为后面月球登陆,和建立空间站,做准备工作。
弹指一挥间 航天三十年:大事记

自行 研 制 的 第
“
一
颖极地 轨
。
19 9 0
.
~E 4 月 7
日
,
用 自行 研 制 的
“
“
长征三
地 球卫 星
卫 星
,
周9 1分钟
3 天 后
,
试验通信卫 星成功定点
这 颗卫 星
道气 象卫 星
风云 1号
发射成 功
这
一
成
号
”
运 载火箭发 射了
亚洲
一
号
”
卫 星。 从
计划返 回地面
卫 星返 回
这 标 志 我 国成 为 笫3 个 掌
场筹备了
”
1 0
年 之 久 的两 对
一
细胞太
”
院 和 上 海航 天 技 术 研 究 院 为 主 研 制
,
飞 船虽
返 回舱和 推 进舱 三 个舱段 组成
一
与
“
神舟
”
与载人 状态完全
致 。 飞 船 上 装有人 体 代谢
礼
在飞 船 上 举行
“
,
对动物细 胞
,
新
但 是 是我 国 实施载 人航 天 工 程
,
号 试验 飞 船相 比
,
,
它的 系统结构有 了新 的
,
模拟装置
人
。
、
拟 人 生理 信号 设 备 以及 形 体 假
是 B 淋 巴细 胞和 骨髓 瘤细 胞 细 胞 革新
一
另
一
对是
次 飞行试验
是 我 国航 天 史 上 的
一
个
扩展
技术性能 有 了新 的提高
中国航天发展史大事记

中国航天发展史大事记1958年10月20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立,这里也被称为“东风航天城”1967年1月22日,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组建,首批中心科技工作者入驻1970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组建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发射,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第一飞/酒泉卫星发射中心1975年11月,顺利回收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成为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1984年4月8日,“东方红二号”发射,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卫星通信能力的国家/西昌卫星发射中心1988年9月7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一号”发射/太原卫星发射中心1999年11月20日,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实验飞船“神舟一号”发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航天员杨利伟飞天,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我国高技术发展的又一里程碑/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飞天,实现首次多人多天载人航天飞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07年4月14日,首颗“北斗二号”导航卫星发射,正式开始独立自主建设我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西昌卫星发射中心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发射,实现“绕、落、回”三步走的第一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发射升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08年9月27日,中国首次实现太空行走,“神舟七号”乘组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进行出舱活动,完成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发射,小行星探测的先行者/西昌卫星发射中心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发射入轨,我国自主研制的首个载人空间实验平台,先后与神舟八号、九号和十号完成6次交会对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飞天,景海鹏、刘旺、刘洋乘组进入太空,中国首位女航天员飞天,首次启动手控交会对接设备/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发射,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飞上太空,在轨飞行期间与“天宫一号”两次对接,中国人首次太空授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发射,中国第一个月球软着陆的无人登月探测器,玉兔号月球车亮相/西昌卫星发射中心2014年11月,文昌航天发射场基本建成,我国新一代航天发射场2015年12月17日,“悟空号”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16年8月16日,“墨子号”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16年9月15日,“天宫二号”中秋发射,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对接神舟十一、天舟一号,实现多人在轨长期驻留/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航天员景海鹏、陈冬飞天,和“天宫二号”交会对接,开展“太空养蚕”等实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发射,人类探测器第一次月背软着陆,“玉兔二号”、中继星鹊桥号发挥重要作用2020年5月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中国空间站建造拉开序幕/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首飞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二十余年,从无到有,中国人有了自己的导航卫星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地球,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我国首次地外天体起飞2021年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我国空间站建造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抵达火星,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印记/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发射,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人组出差三个月,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21年10月14日,“羲和号”发射,我国首颗太阳探测卫星,我国太空探测正式步入“探日”时代/太原卫星发射中心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发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乘组在轨驻留6个月,中国女航天员首次进驻中国空间站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乘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成功返回地球。
中国航空航天大事记

中国航空航天大事记1909年9月21日中国人的第一架飞机──由冯如制造并驾驶在美国的奥克兰市郊区试飞成功。
1910年8月清政府拨款委任留日归来的刘佐成、李宝浚在北京南苑修建厂棚制造飞机。
并利用南苑驻军操场修建了中国第一个机场。
1913年9月中国第一所航空学校──北京南苑航空学校成立。
秦国镛任校长。
192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条民用航线──京沪航线京津段试飞成功。
于5月8日投入运营。
1920年5月1日中国第一个出版的航空期刊《航空》杂志创刊。
1920年5月1日中国最早的民间航空团体,中华航空协会在北京成立。
汪大燮任会长。
曾主办《御风》半月刊。
1922年3月31日直系军阀为其“京汉航空线筹备处”作宣传,在保定举办空中游览,一架享德利·佩治型旅客机失事,机上14人全部遇难。
这是中国民航首次事故。
1927年1月1日广东航空学校第2期学员毕业,飞行教官丁纪徐在该期毕业典礼上进行了空中跳伞表演,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空中跳伞者。
1928年10月10日中国第一所民办航空学校──厦门民用航空学校成立。
1929年6月6日中国航空协进会在杭州西湖博览会上开设航空陈列室,有模型、图片以及飞机实物展出。
这是中国首次举办航空展览。
1936年4月24日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制造的风洞在清华大学进行首次开车运转试验。
1950年6月19日人民空军第一支航空兵部队──第4混成旅在南京成立,聂凤智兼旅长。
下辖2个歼击团、1个轰炸机团、1个强击机团。
1951年4月18日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在沈阳成立,段子俊任局长。
1954年7月25日南昌飞机厂试制雅克-18(初教-5)型教练机成功,并通过国家鉴定。
1956年9月8日沈阳飞机厂试制成功中国第一种喷气式歼击机米格-17中型(歼-5),并获批准批量生产。
1958年2月18日海军航空兵部队在山东诸城上空击落国民党空军RB-57A型主空侦察机1架。
1958年7月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歼教-1型喷气式教练机在沈阳首飞成功。
2017到2021年中国航天大事记

2017到2021年中国航天大事记太空建站、探测火星......2021中国航天别样精彩过去一年,从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到“天问一号”“祝融号”成功探测火星,从神舟十二号圆满完成任务到神舟十三号成功发射,一次次飞天逐梦,把一个个梦想变为现实,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2021年12月30日,由张履谦、于登云、龙乐豪、于本水、朱坤、杨宏等多位航天领域知名院士专家联合中国航天报、航天科工二院706所等机构评选的2021年中国航天十大新闻和世界航天十大新闻正式公布。
两个榜单上,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和中国空间站双双入选。
2021年,中国航天员在太空有了长期在轨运行的家。
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5月29日,天舟二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自主快速交会对接于天和核心舱。
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升空,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成为中国空间站首批“访客”并于9月17日凯旋。
9月20日,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升空并与天和核心舱及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组合体交会对接。
10月16日,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乘坐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升空,成为中国空间站第二批“访客”。
多次出舱、太空授课.....一年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成绩令人惊叹,太空中的中国速度、中国奇迹让人印象深刻。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院士表示,目前中国空间站建设仍处于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后续还有很多难题需要去攻克。
我们将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好每一步工作,圆满完成好空间站建设的后续任务。
2021年,千年天问,梦圆火星。
5月1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
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仰望苍穹发出“天问”。
两千多年后,以屈原长诗命名的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迈出了中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
国内航空航天大事记

航空大事记:1960年2月19日,上海机电设计院自行设计制造的T—7M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在上海南汇简易发射场试射成功,开始了中国的“空间时代”。
这是中国探空火箭技术取得的第一个具有工程实践意义的成果1970年7月14日,“东方红一号”发射。
东方红一号卫星(Dong Fang Hong I/The East is Red 1),是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由以钱学森为首任院长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自行研制。
该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该卫星设计的工作寿命20天,但它实际在太空中工作了28天,至1970年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与地面失去了联系。
由于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近地点高度较高,因此东方红一号卫星仍在轨道上。
1971年4月,代号为“714工程”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面启动。
曙光一号计划,项目名称为714工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於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进行的第一次载人航天计划,计划於1973年发射,但最终并没有实施。
飞船可乘坐2人,类似双子星座飞船。
但是,由於国力不足和政治动荡等因素,曙光一号计划最终於1972年5月13日被迫取消。
虽然计划被取消,但是计划的经验以及钱学森、蔡翘、赵九章、郭永怀、贝时璋、钱骥、王希季、陆元九、杨嘉墀、屠善澄、何权轩、沈其震、王大珩等科学家的贡献对以后的中国载人航天起了奠基性的作用。
1982年10月16日,我国潜艇向预定海域发射运载火箭成功。
从1980年5月我国向太平洋海域发射运载火箭,到这次潜艇水下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
这次发射的新型运载火箭,采用了新的技术,新的燃料,新的材料。
潜艇上的发射装置是我国自行研制的。
863计划1986年3月,面对世界高技术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挑战,邓小平同志在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和陈芳允四位科学家提出的“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和朱光亚极力倡导下,做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的重要批示,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于1986年3月启动实施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旨在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坚持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以前沿技术研究发展为重点,统筹部署高技术的集成应用和产业化示范,充分发挥高技术引领未来发展的先导作用。
中国航天发展大事记

中国航天大事记中国航天步伐1970年 14日, 1970年7月14日,“东方红一号”东方红一号”发射后不久,科学家就上报了关于发展载人航天的报告。
1971年的报告。
1971年4 月,代号为“月,代号为“714 工程”工程”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面启动。
当时的人们,给中国规划中的宇宙飞船命名为“曙光一号”。
曙光一号”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因素,1972 种种因素,1972 年,“714工程”年,“714工程”被迫暂停。
863计划1986年 1986年3月3日,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王大珩四位科学家联名向中央呈报了一份《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议。
中央很快就批准了这个建议,这就是后来著名的“863计划”。
航天技术是“863计划”七大领域中的第二领域。
“863计划”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起到了催生的作用。
长二捆1990年夏天,中国 1990年夏天,中国第一枚大推力捆绑式火箭——长征二式火箭——长征二号E即“长二捆”火箭顺利升空。
“长二捆”就是承担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型火箭的前身。
921工程1992年 21日, 1992年9月21日,中国航天史上一个值得永远记住的日子—记住的日子——这一天,中央正式批复载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代号为“921工代号为“921工程”。
航天员选拔1995年10月,我国决定从空军歼、强击机飞行员 1995年10月,我国决定从空军歼、强击机飞行员中选拔首批预备航天员。
不久,12名预备航天员从数千名候选者中脱不久,12名预备航天员从数千名候选者中脱颖而出,连同2 颖而出,连同2名航天员教练员,组成中国首批航天员的队伍。
1997年底,经中央军委批准,由14名预备航 1997年底,经中央军委批准,由14名预备航天员组成的世界上第三支航天员大队成立。
1998 天员组成的世界上第三支航天员大队成立。
1998 年1月5日,14人到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70-04-24
中国第一枚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由长征一号火箭升空,中国成为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1975-11-26
返回试卫星由长征二号火箭升空,三天后卫星重返地球,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返回卫星技术的国家.
1984-04-08
地面通讯卫星东方红二号由长征三号火箭升空,中国成为第五个掌握地面通讯卫星技术的国家.
1997-05-12
高容量通讯卫星东方红三号由长征3A升空.
1997-08-20
高负重火箭(5吨)长征3B载着Mabuhay Agila 2通讯卫星发射上地球高轨道.
1999-10-14
中国与巴西合作把资源卫星资源一号升空,是次任务由长征4B火箭升空.
1Hale Waihona Puke 99-11-20神舟号宇宙飞船进行无人试飞计划,由长征2F火箭升空,21小时后重返地球,中国成为第四个掌握载人太空技术的国家.神舟号亦成为中国99年最成功之科技发现.
1985-10-25
中国宣布加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替其它国家发射卫星,第一枚卫星是亚洲卫星一号(于1990-4-7升空)直到今日,中国成功发射了26杖外国人造卫星.
1988-09-07
第一枚气象卫星风云一号(一颗太阳同步气象卫星)由长征四号火箭升空.
1992-08-14
高负重火箭长征2E载着澳洲通讯卫星Optus B1升空,是次任务加入了新引擎技能.